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1:42: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根据声音、着装等局部特征猜测同班的名字。

  2、让幼儿在活动中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感情,感受愉快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不透光的放块布一块。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话导入,鼓励每位幼儿参与表达。

  (1)请幼儿告诉大家你的名字叫什么?

  (2)告诉大家你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3)你还知道身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吗?

  2、游戏时间,请你猜猜我是谁?

  (1)游戏规则:所有小朋友面对着教师,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老师悄悄地指定一位小朋友,用一块细布遮住该小朋友的头或者上半身,其他小朋友放下手,并转身通过被遮挡的小朋友,喊出他们的名字来猜。如果没有猜出来,那被遮挡的`小朋友可以发出声音来提示其他人。

  (2)可以变化玩法(如集体猜、分组猜)

  3、游戏升级,增加趣味性。

  幼儿们玩起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他们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发出叫声。有的小朋友学着小鸭呱呱地叫,有的像小狗汪汪叫,还有的学着小猪的哼哼声,小青蛙的呱呱声,小猫的喵喵声等等。其他小朋友或者集体要猜出这些幼儿模仿的动物名称。这个游戏真的很有趣呢!

  四、活动延伸

  教师遮住班内其他物品的一半,请幼儿来猜一猜。

  五、活动总结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幼儿需要通过听同伴的声音来辨认他们的姓名,也要通过听声音来识别动物。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增进。整个活动充满了欢笑和快乐的氛围!

  当老师准备方布时,需要确保方布的大小足够适合使用。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幼儿的游戏秩序,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重点:识字与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1、激发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

  2、先分小组自由读,学生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同一小组互相帮助识字,再让每一小组的识字能手当小老师,教大家认字。

  3、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学习生字之后,通过朗读来检查识字效果,根据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4.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6.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字(排火车)注意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朗读

  (二)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让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本课有2个要求写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注意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旅、降”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把字写匀称、美观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就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读读课文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风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上课,师生问好。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些生活场景。(PPT出示图片)并思考打开水龙头,水冲在手上,你有什么感觉。小雨滴滴在水面上的瞬间,为什么能砸出一个水坑。

  为什么人们可以利用水流冲走地上的污物。这些场景说明了什么。

  生:水流有力量。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是太好了,水流有力量(PPT切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水流有力量)

  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PPT切换,拿起小水轮。)你能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吗。(PPT切换)看咱们能想出几种方法来。

  生:用嘴吹,用手拨,用水冲。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啊。

  (PPT切换)现在请同学想一想,为什么水轮会转动。

  请你来用嘴轻轻的吹一下,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

  生:因为产生了风,风是有力量的。

  师:你能不能让它转的更快。

  生:能,使劲儿吹。

  师:小水轮确实转的更快了,说明风的力量怎么样。

  生:风的力量大。

  师:请你用手轻轻的拨一下,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

  生:因为手给它了力量。

  师:你能不能让它转的更快。

  生:能,用力拨。

  师:小水轮确实转的更快了,说明手的力量……

  生:大。

  师:水流是不是也能让小水轮转起来呢。

  生:是。

  师:那就说明水流能够产生力量。(板书:水流? 产生? 力量)(PPT切换),这一个问题,谁回答。

  看谁答的最响亮,让大家都听到。

  生:水轮转动的越慢,说明水流的力量越小;水轮转动的越快,说明水流的力量越大。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非常好。(PPT切换)水轮转动有快有慢,是不是也说明了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啊。请同学们猜一猜,水流力量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水位的高低、水量的多少、水流的快慢。(板书)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需要怎么验证。

  生:做实验。

  师:(PPT切换)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有水槽、小水轮、矿泉水瓶。有了实验器材,咱们就来设计实验方案吧。那么,(PPT切换)咱们先从验证水位高低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留给同学们半分钟的时间,自己思考或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这两个问题,怎么才能看出水流力量的大小。

  2、你打算怎么做实验。

  好,开始。

  师:好,停。看哪位同学最先坐好。

  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谁来给大家说说,怎么看出水流力量的大小啊。

  生:看水轮转动的快慢,水流转动的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动的慢,说明水流力量小。

  师:你打算怎么做实验。

  生:先在高的位置把水倒在小水轮上,再在低的位置把水倒在小水轮上。观察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师: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啊。

  生:两次。

  师:为什么要做两次实验。

  生:因为这样可以对比看出水轮转动的快慢,得出结论。

  师: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就是我们学过的对比试验。既然是对比试验,这里面就有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

  哪里不同。(指着黑板上的高低)(PPT切换)哪里相同。

  生:水量的多少,水量的快慢。

  师:只有这些相同吗。

  如果我倒水的时候,一次倒在中间,一次倒在边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所以倒水的位置是一样的,都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切换)。好(PPT切换),谁来再来说一遍(学生举手回答)不同条件是(PPT),相同条件是(PPT)。

  接下来还有两个对比试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期中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停。

  哪个小组愿意为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实验二,验证水量多少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不同条件是水量的'多少不同(PPT)。相同条件是水位的高低相同,水流的快慢相同,都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

  师:你怎么控制水量的多少呢。

  生:一次不用瓶盖,水量多;一次用瓶盖,水量少。

  师:非常好,你主要我们矿泉水瓶子上特殊的地方了。老师明白你的意思,(PPT切换)是不是这样啊。

  其他同学明白怎么做了吗。谁来说一说实验三。

  生:实验三,验证水流快慢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不同条件是水流的快慢不同(PPT)。

  相同条件是水位的高低相同,水量的多少相同,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

  师:你怎么控制水流的快慢呢。

  生:一次用力捏瓶子,水流快;一次轻轻的捏瓶子,水流慢。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运动与设计》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运动与力系列的第七课,本课侧重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运动与设计》中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导孩子们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精妙设计”,研究他们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将自己所学的运动和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各个主要部件的名称,这样他们才会言之有“名”。将自行车的实物与课件结合,让学生认识自行车的各个主要部位:车把、刹车(车闸)、脚蹬、齿轮、链条、前轮、后轮……。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行车的结构,又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从而从自行车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入手,引发师生共同探讨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减少摩擦力?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结合日常经验,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课时,将自行车实物搬进课堂,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研究,效果将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观察和探究植物根的主要作用的过程;

  2.设计出验证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输送作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学生设计方法一

  学生设计方法二

  学生设计方法三

  ……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观察和验证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关于根和茎的什么问题你还有兴趣观察和研究,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和研究?

  附: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本课内容属于“生命世界”领域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生物的繁殖”范畴。具体要求如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知道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在教材中,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六课《动物的卵》的一个课时——鸡卵的研究。一至五课重点探究植物的繁殖,而本课是探究动物繁殖的第一课,与第七课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一期的学生,经历过凤仙花的种植及观察,对植物的繁殖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植物的根向下生长并长有根毛,能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并得到新知识,并能对一些结构的功能做出合理的推测。

  关于本节课的研究对象——鸡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如:鸡蛋含有营养物质,鸡蛋可以孵出小鸡,鸡蛋里有蛋白和蛋黄等。但没有将鸡卵作为繁殖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也不知道鸡卵的结构与新生命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宏观上来看,本课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是一节典型的观察课。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历以观察为主、解剖为辅的学习过程,对鸡卵结构的知识进行内化,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及推测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鸡卵的结构由外到内主要包括卵壳、气室、卵壳膜,卵白、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它们在鸡卵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作用。

  2.小鸡由鸡卵发育而来;

  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2.根据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相关功能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2.即使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为所知的秘密,养成主动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愿意解决问题的习惯;

  3.初步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以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为依据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教学课件、视频《鸡卵内的21天》、实物投影仪。

  2.演示材料:培养皿一套,煮熟的鸡卵一枚,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一把。

  3.分组材料:每组培养皿一套,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三把、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观察任务

  1.由母鸡孵卵的图片引出小鸡由鸡卵孵化而来这一事实,进而提出问题:鸡卵在孵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对鸡卵结构与功能的初步思考。

  2.播放视频《鸡卵内的21天》。通过鸡卵内胚胎变化的视频,让学生熟悉的食物鸡蛋变成陌生的研究对象鸡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感性认识,即鸡卵逐步变成小鸡的过程中鸡卵的内部结构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引出鸡卵结构与繁殖功能之间有所联系,为本节课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指导观察方法分组观察鸡卵

  1.讨论交流观察的顺序、内容和方法

  以“可以观察鸡卵的哪些特征?”“怎样来观察?”以及“观察时要注意什么?”三个提问为主线,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不同感官对鸡卵进行有序的'、有目的的观察,养成保持材料完整的观察习惯。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解剖鸡卵的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由于讨论与交流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前,再次梳理注意事项,并提出新的要求:思考这些结构可能有什么作用。

  2.分组观察。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教师查看每一组的观察情况,适时进行指导,提高观察效率。

  (三)汇报鸡卵结构推测功能作用

  1.投影仪展示小组的观察结果,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结构,加以简单的板书。要求学生由外到内进行汇报,不得重复。当学生的观察与事实不符时,带领学生进行进一步观察。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到之前没有观察到的结构,如卵黄膜、胚盘等,教师解释部分鸡卵胚盘不明显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准确描述观察结构的能力。

  2.PPT示展示真实的鸡卵胚胎变化过程图片。其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鸡卵变化的初始位置推断胚盘的作用,根据卵黄卵白含量的变化推断其作用。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打部分猜测是符合事实的,肯定之余再次渗透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四)总结延伸

  总结今天的学习方法,并以“其它动物的卵与鸡卵的结构和功能都相同吗?”“所有的动物都是用卵来繁殖的吗?”“它们的繁殖又有什么奇妙之处呢?”三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考:个例能否代表普遍情况?动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动物的繁殖,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潜移默化的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思考。

  七、授课效果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利用鸡卵孵化的视频,让平时作为食物的鸡蛋变成较为陌生的繁殖结构,较好的激发学生对鸡卵结构的探究欲望,试教时更有孩子在视频结束后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同时,也达到了直入主题的目的。

  观察鸡卵的环节,首先通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梳理出较为完善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为接下来的观察活动打好基础。试教发现,学生能够较为完善的梳理出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能提出合理利用看、摸、闻的方法进行观察,会提出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同时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还会提出如何验证气孔存在的实验方法等,我首先对孩子们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一些无法在本堂课内完成的想法,鼓励他们课后进行探究。

  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与中,要求边观察边思考鸡卵的这些结构特点在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同时教师到各组查看了解观察情况并适时指导,提高效率。

  汇报交流环节,记录单在投影仪的帮助下一目了然,要求学生按观察的顺序进行汇报,补充时不重复汇报,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效率。试教发现,所有小组都能观察到卵壳、卵壳膜、卵黄、卵白几个结构,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且一致的推测;部分小组能够观察到系带、卵黄膜、胚盘、气室等结构,对这几个结构的描述偶尔出现困难或是不精准,对功能的推测也不尽相同,如不能确定气室位于鸡卵的哪一端,胚盘将来会发育成小鸡的眼睛等。对于结构上的疑问,由于实验材料已回收,我利用投影仪再此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与确认,利用熟鸡蛋的固定行辨别气室的实际位置;对于功能上的推测,暂不予肯定或否定,只要能给出合理解释就行。然后通过一组真实的鸡卵孵化图片,观察卵黄、胚盘的动态变化,分析两者的功能。通过此环节,重点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总结延伸部分,进一步提出三个与动物繁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再带着疑问离开课堂走进更广阔的生物世界。在后续的学习中,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学生将继续运用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研究,由渗透到内化再到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活动目的:

  1、通过在游戏中对人和物的猜想,让幼儿学会认识人物要从他的特征开始。

  2、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活动过程:

  一、规则:

  1、由游戏主持者确定一个物件或一个人,告诉参与者它所属的范围,由参与者提问。

  2、参与者可以对这件物品或个人的特征提出问题,但只能使用“……是不是……”的句式提问。主持人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3、每一轮参与者只能对物体或人提出五个直接问题,超过这个限制的话,游戏将立即结束,并进入下一轮。

  4、猜对者可作为下一轮游戏的主持者。

  二、老师示范当主持者:"我想到了一种动物。"(幼儿问特征)"你问的是它的毛色还是体型?"……"是的/不是"……(幼儿直接对人或物发问时)不是,已经直接问过一次了(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还有几次可以直接提问的次数,以此培养幼儿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猜对了。(以此类推。)

  三、两人或多人一组,分批开展游戏,老师观察指导。

  注意:

  1、游戏规则阐述时,教师可举例说明。

  2、当幼儿遇到提不出问题的困惑时,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例如,对于物品,可以从形状、用途等方面引导幼儿提问;对于人,可以从职业、爱好等角度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如果幼儿仍然无法继续提问,教师可以直接给出一个例子,并自问自答这个问题,以启发幼儿的思维。

  3、主持者想到的人货物要贴近生活的,参与者熟知的。

  4、当幼儿遇到阻碍时,教师要对前面发问过的问题进行总结,帮助幼儿简单的推理思维。

  活动反思:

  《猜猜我是谁》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一部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人物背面头部写生和线描写生方法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不同发型所展现出的头发美感,并学习如何写生背面人物头部。

  通过“猜猜我是谁的”娱乐游戏活动,本课将利用观察、综合欣赏和教师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我们还将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细致观察习惯,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且培养他们的探究合作意识以及线条造型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游戏导入、引入课题;探究学习、引导激趣;了解基本步骤、大胆作画;交流感受、欣赏评析。

  这样的设计有以下优点:

  1、成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线条表现人物上半身背面形象。尽管学生之前接触过线描画,但他们画得不多,对于线条的变化、粗细、疏密、曲直等特点掌握有限。因此,在本课中,我注重线描画的人物画步骤和线条的运用,通过分析教师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线条的表现规律。在学生自己的作品中,他们可以看到丰富的线条变化,这也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线描画中难以实现的效果。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和学生一起玩猜同学的游戏,然后一起看背面照片猜同学。学生们通过猜测同学的服饰、头型、发型来推断他们的身份。接着,我引导学生猜猜教师背面的线描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整个流程的节奏明快,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在作品展评时,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沿轮廓剪下来,并粘贴到课前准备好的大图片上,形成了新的作品形式。这些新的作品看起来就好像许多人在参观画展,学生们同时感受到了两种不同形式作品的诞生,他们都感到非常开心。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的点评、互评、自评,我使课堂保持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尽管学生的作品有差异,但都能体现出学生的用心之处。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人"的角色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设计、尝试、总结和调整。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并帮助他们提炼、升华认识,培养良好的美术自主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增加悟性和独特精神。然而,在上这节课时,学生的"主人"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部分时间都是我说了算,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其次,教学细节方面有待改进。例如,在示范时,我之前准备好了投影仪,但在示范的过程中却忘记了看投影,导致我的作品有点偏台,并且挡住了一些画面。如果我在示范时抬头看看投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再次,前面的内容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学生练习的时间变得有限。有些学生画得非常好,可惜因为时间不够,无法展现出来,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请将以上内容修改成原创的,并

  为了弥补这些缺点,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美术专业理论水平,并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我还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便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和发展。在未来,我将不断努力,争取成为一位更好的艺术教育者。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五个班。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5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科学在我们身边:(1—5)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6—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0—4)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15—19)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我们周围的空气:(20—22)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6、(23、24)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四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一、实验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并渴望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本学期将把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并增加活动与探究实践,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为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切身体会到过程提供了条件。

  演示实验有:

  A、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B、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能量转化实验

  D、模拟地球公转,研究四季变化的原因

  E、制作太阳系模型

  这些实验有助于研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分组实验有:

  A、观察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B、找出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

  C、研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D、研究电磁铁特性的实验

  E、利用葱叶来做仿生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成果中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完成一定的实验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并提高实验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科学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验目标:

  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科学课程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并对实验技能提出如下要求:

  1、能学会简单仪器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标本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动手能力。

  4、认识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5、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6、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7、能知道化学实验是都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8、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9、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三、实验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3、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科学现象,积极探究科学变化的奥秘,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

  4、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做到课前演示。

  5、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6、教师要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7、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并在探究中切身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8、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9、对有困难的实验,应尽量发挥创造性,因地制宜设计一些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

  10、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活动与探究,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1、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12、加强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以及独立操作的能力。

  13、优化课堂结构,平日注重实验与操作相结合,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14、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到良好的发展。

  15、搞好课外活动,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知识讲座、实验竞赛、专题讨论、实验教具制作、等等,留给学生空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验进度与配当表

  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从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注意教学研究与实践,加强科学实验室管理:做到合理管理,合理使用,合理分类、堆放,及时借还,及时打扫等。

  主要措施:

  一、精心准备实验器材,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科学学科中最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特别是现在的科学课,在课前,教师更要精心准备大量的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保证正常的实验探究。

  二、加强管理,合理使用。

  本学期科学实验室继续加强管理,有借有还。在教学时,首先,及时填好实验通知单和实验名称,以及所需的实验器材。其次,合理实验,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指导。最后,实验做完后要及时放回原处,并做好实验日志的记载工作。

  三、加强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学期我们倡导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科学角,收集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提倡“动手做”,让学生真正的参与科学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四、重视发挥电教手段,优化组合。

  科学教学中要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投影、录象、录音等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作的作用。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我们必须把握好过度期的教学,激发每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热情,积极倡导有创造性的教学研究,为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整篇文章条分清晰,说服力强,《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我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学习目的:

  知识目标:1、学会学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2、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情感目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地球的“易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地球美景,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

  师: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那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看,(放录像)那里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浩瀚碧水托起群群海鸥;晨光熹微,照耀山川河流;落日余晖,映照山野城镇……同学们,这个地方是哪儿呢?、生:地球!、师:对,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类成长的摇篮,而且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简评:优美的画面,轻松的音乐,将学生带入一个清新美丽的境界,感悟地球的美,激发了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为本课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3、投影展示地球图: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而且每年的4月22日定位地球日。

  那么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读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字词,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字词情况。课件展示字词:学生用个不同的形式互查、轮读、识记。

  贡献裹着宇宙慷慨恩赐滥用目睹渺小资源枯竭晶莹透亮一叶扁舟群星璀璨感叹(简评:多媒体课件展示生词,使学生自查与教师检查多种形式相结合,方便快捷,夯实了学文的基础)

  三、导读探究,品读感悟

  (一)了解地球的“美丽”。

  1、谈话: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

  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看。(出示图片)

  2、学生观看图片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地球留给你的印象。

  3、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出示语段: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指导朗读。(简评:读中自悟。感悟地球的美丽。)

  5、多美呀!看看课文怎样赞美地球的?

  (出示语段: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读后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

  6、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7、课文还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分小组学习,并找出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理解地球的“渺小”

  1、学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2、出示九大行星比较图:这就是我们的地球,他的体积在九大行星中排列第五,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

  它只有这么大,永远不会再长大。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简评:课件演示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积,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活动范围很小,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地球表面积五点一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占其中的五分之一)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让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三)小组交流,了解地球的“易碎”。

  1、师:就是这样一个美丽且又渺小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但是宇航员在赞美它可爱的同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是易碎的呢?(我们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3、学生交流

  4、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文,思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哪两类?(一种是“不可再生资源,另一中是可再生资源)

  5、四人合作小组讨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其结果如何?

  6、什么是“生态灾难”?举例说说吧。面对这么些的环境破坏,我们改怎么办?

  7、出示句子:“但是,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学们读到这一句,请注意“本来”一词,你觉得去掉它行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昼夜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在小学中年级初步直观了解地球、太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

  (2)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通过学生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难点: 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观察了地球仪,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并试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通过太阳观察地面影子、温度、方向等知识。教学昼夜的形成同样采用直观教具演示,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富于启发地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要24小时这些知识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学生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富于启发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明白发生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法提示:

  教师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故本节课先是采用了操作实验法,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感受学习乐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昼夜变化的产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练习中,采用讨论辅导法,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小组长到教师处领实验器材,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长记录研究成果。

  3、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7、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的变化”的理解,根据实验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中国和美国,哪个地方先被太阳照到?(把握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四、板书:

  昼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阳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阳面——黑暗

  地球自转——光明黑暗交替

  ——昼夜形成

  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迅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1、课前搜集信息;

  2、实验;

  3、讨论辩论;

  六、主要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探究法;

  3、实验法;

  4、暗示法;

  5、演示法。

  七、使用仪器

  1、地球仪;

  2、电筒;

  八、达到的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

  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游戏导入:看谁的'力气大(一根圆棒,一人一头,手抓住向相反的方向转,看谁的力气大。)游戏结束。

  2.体验摩擦力:(下面就进入今天的学习任务)

  让我们一起来作个运动(出示“运动”),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再慢慢用力往前推?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板书“摩擦力”。今天就来学习运动和摩擦力。

  3、 摩擦力大小怎样知道怎样测量呢?教师讲解并演示。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请同学们先猜测一下。

  2、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么多的因素一起研究会互相干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对比比较明显的几组问题先进行研究。今天老师先帮助大家选择一下,“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

  “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我们就研究这二个问题好吗?

  3、先研究“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给以指导:哪些因素要改变,哪些因素不改变。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课堂小结。

  1.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同时板书课题)

  2、教师帮前面输的那位同学想出个办法来,然后重新比赛,结果反败为胜了,同学都很惊奇。(此时输的那位同学叫着:这上面有油,很滑,抓不住。)这时其他同学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 运动和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的光滑度

  2、物体的重量

  3、运动的方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以黄豆种子为例认识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构造,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设计经历“比较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不同”的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学会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黄豆种子的内部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增强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黄豆(双子叶)种子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持续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盘种子,内含黄豆5颗、花生5颗、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盘中。(课前放在学生实验桌)

  (2)浸泡2天的黄豆种子2粒,放大镜1个,镊子1把,放在塑料盘中。(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

  (3)一小盘浸泡过的其它种子,内含花生、芸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

  (4)塑料盘、棉花,浸泡2天的黄豆2粒。(课结束前下发)

  教师材料:烧杯3个,黄豆、花生、油菜籽各50粒左右,水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些“宝贝”,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谁来轻轻摸一摸,究竟是什么?

  2.到底是什么呢?看看大屏幕,他们摸出来了吗?

  3.我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份,请你细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4.学生从课桌中取出种子并分组观察。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逐步归纳出这些种子的相同与不同。

  6.整理材料,小结:它们都是种子,但是他们的外形、颜色、大小、轻重等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板书:种子)

  二、浸泡种子

  1.虽然特征不一,但是他们将来都能长成新的植物。这样放着会长吗?

  2.要想使这些种子发芽也就是萌发需要些什么呢? (板书:的萌发)

  3.学生回答。(板书:水分)

  4.这三种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水分会一样多吗?(板书?)

  5.怎样做才能知道谁需要的水分多?谁需要的水分少?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提醒:为什么我要装一样多的水?为什么都选相同多的种子?)

  6.请3个同学到台前分别数10粒种子放入盛有80毫升的水的烧杯里。两天后用量筒测量,剩下的水哪个杯子多,就是谁需要的水分少。这个实验就交给这3位同学,课后小心它放到自己教室去,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观察。

  7.会和你的预测一样吗?结果怎么样就看你们的观察了。2天后能告诉我结果吗?希望你们好好保护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种子的内部构造

  1.有了水分等合适的条件,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能长成一株植物,真是神奇哦,里面会有有什么呢?

  2.学生预测。

  3.真的是这样吗?没有用水浸泡过的种子的种皮很坚硬,很不容易剥离。因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已经浸泡了两天的黄豆种子,下面请各小组的材料员用刚才的种子到老师这里来交换浸泡好的黄豆种子,以便更好的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拿到材料的小组不要着急,活动前老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师出示探究小提示:

  (1)1.先小心地剥开黄豆,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

  (2)将黄豆的“豆瓣”小心的分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重点观察“豆瓣”的连接处的特点。

  (3)轻声讨论,把你的发现画在“观察记录单”的空白处。

  5.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师关注学情,巡视指导。

  6.交流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观察记录。

  7.师结合课件和学生实物投影: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

  8.这两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哪部分更重要?

  9.师生共同认识胚的结构,师课件指示其各部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画的种子的构造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

  10.黄豆有两瓣子叶,我们称它为双子叶植物。其他的种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构造呢?我这里还有一些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师出发放浸泡过的花生、黑豆、青豆……)

  11.学生继续观察,发现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12.交流小结:确实,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种皮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里面的.“胚”是种子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胚都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四、发芽的黄豆。

  1.胚是有生命的,种子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胚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展变化?

  2.学生预测各部分的发展变化情况。

  3.是不是真的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只要在盘子里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4.教师下发材料,学生为已经浸泡好的种子营造适宜的水分环境。

  5.为了让大家记录好种子的发展变化,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记录表,大家要认真记录种子的变化情况。老师发给大家的种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可以吗?今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可以画图,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师指导填写观察记录。

  6.老师这里有一段有关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视频片段,相信对大家接下来的观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

  7.发芽的黄豆各部分究竟是如何变化的?相信通过我们每个小组接下来的认真观察,一定都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分析我们的饮食是否科学;

  二是了解我们的食物结构,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并自己设计有益于我们健康的一日三餐:

  三是讨论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首先教材以组图的形式出现以肉食为主、以腌制食品为主、以油炸食品为主、以甜食为主等四种早餐配餐方式,意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探讨这四类配餐方式的价格改革缺点;通过以食物结构金字塔显示各类食物的相对比例,以资料卡的形式明确说明了食物摄取的比例,认识我们的食物结构和以正言语形式提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来设计一日三餐。在学生对均衡饮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拓展活动自由活动,讨论饮料食卫生问题,开阔眼界,指导学生生活。

  拓展活动中让学生编辑《营养与健康报》意引导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知识,向身边的小朋友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加深对科学饮食的认识,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具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3、饮食与健康

  二、明确目标,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饮食习惯

  师:谁能把自己的昨天饮食情况告诉大家呢?

  教师提问的时候找两个极端的学生(胖与瘦)

  生1:早餐,我吃的是火腿,午餐,有炸鸡还有酱牛肉,晚餐,红烧鲤鱼和炸肉。

  生2:早上,我吃了油条两根;中午,馒头和油菜;晚上,花卷和西红柿。

  生3:早餐一个鸡蛋和一个肉包,一杯牛奶;午餐肉炒茄子,凉拌夹角;晚餐一碗小米粥和清蒸鱼。

  师:对上面3位同学的饮食情况,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生:我发现喜欢吃肉的同学比较胖,因为这样摄取到脂肪、蛋白质就比较多,一些维生素就比较缺乏,所以容易发胖。

  生:我认为吃的食物种类多比较好,既有素的也有肉的,饮食才会比较科学。

  生:如果只吃蔬菜和面食,一点肉也不吃不是好习惯,那样会营养不良的。

  三、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看来大家对饮食与健康都有起家哦,其实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饮食

  生:平时我比较挑食,还爱吃零售

  生:平时我总爱吃肉,妈妈说要多吃些蔬菜才健康

  生:有些资料上说,早餐必须要吃而且要吃好。

  生:我可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啦,可是大众说,麦当劳和肯德基都是垃圾食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从自身的许多问题入手,认识到同学们有一些饮食习惯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需要商榷和探究的。同时也对学生以前的一些科学饮食的知识整理、探究、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找出科学的饮食结构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图和资料卡,对照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

  检验其饮食的合理性。也可以布置学生搜索一部分关于儿童健康饮食的知识和资料来丰富和完善,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小结: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成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4份,蔬菜、水果4份,牛奶、肉、蛋、油应该占2份左右。脂肪、油类和糖类应节制食用。

  设计一日三餐。

  教师给每一组发食物图片若干。让学生合理地安排一下早餐、中餐、晚餐,并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餐。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专家建议,向学生提供营养餐:早餐,1杯牛奶+麦片+1个苹果;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一份水果)

  四: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一):自由活动,怎样做才会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科学健康饮食中,除了膳食结构要合理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健康?

  学生猜测:应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师: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哪些方面?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

  1、合理分配三餐。一早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最好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如果一天吃一斤米饭的话,早晚稳中有各吃3两,中午吃4两比较合适,切记还要不食早餐。

  2、荤、素搭配。适当荤食中蛋白质、钙、磷及脂溶性维生素优于素食;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优于荤食。所以,荤食与素食适当搭配,取长补短,都有利于健康。

  3、不挑食、不偏食。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各种食物供给的,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营养如何丰富,也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因此,在饮食中,不可长期挑食或偏食。

  4、不暴饮暴食。俗话说:‘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饮暴食不仅能破坏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炎等,而且由于隔肌上升,影响以及活动,还可诱发心脏等,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发生生命危险。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饮暴食。

  5、注意不要食用不洁食品以及过期食品,注意饮食卫生。

  (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今后将怎样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请同学们回家后对家里的饮食情况作一次调查,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在家长的帮助下编辑《营养与健康报》 修改与补充

  板书设计

  3、饮食与健康

  一 我们的饮食

  二 怎样搭配食物结构才合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6-05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最新05-08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14

小学语文《科学家的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1-16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8篇)05-24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教学设计06-06

小学教学设计05-26

小学语文《科学家的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03-05

从小就要爱科学教学设计05-29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