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6 15:21: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优秀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的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1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优秀的教学设计2

  明确中心,突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作到有景有情。写景作文优秀教学设计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明确立足点,明确景物的方位和写景的顺序。

  教学难点:

  明确中心,突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作到有景有情。

  课型结构:

  课堂习作

  课时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启发引导 合作讨论 细致表达

  课前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同学们,又是一年春始时,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步入了春了怀抱中。北方的春脚步虽然迟缓一点,但却怎么也阻挡不了春的消息,想必细心的同学们一定早就捕捉到了星星点点的春的影子了。

  2、看得出同学已是迫不及待地想汇报自己眼睛里的春的气息了,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3、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和其他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4过渡:自己的心中既然承载了这么多的美好,我们是不是要把它们表达出来呢,那么就让我们大胆地来“我手写我心。”

  二、巧设案例,抛砖引玉:

  1、老师和同学们一样,看到美好的事物,总会心存感动,然后想把这些话表达出来,写成文章。下面老师就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请同学们大胆踊跃的鼓励或者提出建议。

  2、屏幕出示例文,引导学生集体评议,从而能够感悟优点,并指出缺点,由此复习已知的习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老师和学生集体反馈,并再次明确写景文章的注意事项:如,书写不够工整;表达缺乏条理性;不够生动具体,以及标点使用不当等,从而提请学生注意加强对文章的反复修改。

  4、回忆写景文章要求:既然同学们已经练过写景作文,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自由讨论)按一定顺序

  5、分析: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这一定的顺序搞清楚了,那么按一定顺序描写有什么好处呢?板书:脉络清楚

  6、过渡回忆: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外,我们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

  板书: 颜色 形态

  气味 声音

  大小 ……

  7、讨论:在抓住景物特点之后,最犯愁的是什么?

  生动

  板书:形象

  具体

  8、怎样能使自己的表达力求生动、形象、具体呢?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把所描绘的'事物写得灵动、鲜活。

  9、通过以上分析与总结,巧妙地引出本次习作要求:

  (1、)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移步换景)

  (2、)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引导从学过的古诗中感悟)

  (3、)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发挥想象要适度,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空想来写。

  (4、)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5、)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6、)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三、佳作赏析,积累运用

  1、放录像看,听范文,要求:边听边摘记一两句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语、句。

  2、讨论范文:你认为文章哪处写得好?为什么好?

  3、总结:从以上分析,你受到什么启示,要想把文章写生动、具体,可采用什么方法?

  比喻

  板书:拟人

  夸张

  四、欣赏美景,笔下生辉

  1、放录像,学生欣赏春天无限的美与生机。

  2、构思动笔写作。

  要求:结合画面,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描绘。并能巧妙地抒情。

  3、师巡视指导。

  4、讨论、分析、点评。

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请同学们诵读,再请两位同学来诵读,点评同学们诵读时对感情的把握

  播放诵读flash,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四、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请同学们诵读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乐《二泉映月》

  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请同学们评论其感情。

  其实,“言为心声”,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把感情融于笔端,从他的诗就可以体会他的内心。现在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诗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

  六、分析诗歌

  通过题目《登高》可知这是一首写景诗,请同学们自读全文,并把本诗的意象找出来,思考一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很凝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秋天有人觉得秋高气爽,秋风让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为他是个多病的老人,所以身体冷,而主要是内心的冷。心寒。猿的哀声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3)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总结: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其实这里何止秋季让他觉得可悲呢?请同学说说这里有多少让他觉得可悲的事情?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从哪一联的哪句诗知道?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可知。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的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唐民间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毛泽东称其诗为“政治诗”,“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乐饮助兴,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什么原因?有两条,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乱,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如今他有满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情感---愁苦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七、请同学们诵读,并点评感情的把握。配以音乐《二泉映月》。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

  八、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诗的艺术特点:

  1、 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3、语言凝炼

  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说是凝炼准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14个字却包含有八层悲哀的意思,可谓含蕴丰富。

  九、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十、语文活动

  将本诗译成现代汉语,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饰。请同学们上台朗诵自己翻译好的内容。

优秀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体会课文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确定依据:

  作者抓住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说明它不但讨人喜欢而且很有用,使读者对小松鼠这种动物获得清晰的印象。

  教学难点:

  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突破依据: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结合内容通过讨论、比较等方式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你能用一两句话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介绍)大家讲的非常有趣。动物的世界很精彩,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我先不告诉大家,出一个谜语考考你们,“形状象耗子,生活象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

  [学生:是松鼠]真棒!松鼠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你能不能联系谜语和图片说说松鼠的特点。

  [学生回答]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布丰的《松鼠》去获取更多关于松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1、查一查

  学生根据《资源与学案》以及其它工具书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①走近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

  说明:此环节由学生自己完成,有必要的话教师完善,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与知识积累。

  ②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驯(xùn)良矫(jiǎo)健帽缨(yīng)榛(zhēn)子榉(jǔ)实蛰(zhé)伏编扎(zā)苔藓(táixiǎn)

  2、读一读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小声读、大声朗读等),要求读的.同时要在文中圈点勾画,找出能体现松鼠总特点的语句。

  [交流]总特点:漂亮、驯良、乖巧。

  ②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松鼠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

  [明确]讨人喜欢的、灵巧的、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3、想一想

  ①[学生思考]松鼠具有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试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

  [点拨]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②大家想一下这三个特点具体体现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呢?

  [明确]第二段是写松鼠的漂亮,第三段是写驯良,第四、五段是写乖巧。

  ③课文开头第一段总写松鼠的三个特点,下面几段分写这三个特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课文总体上采用由总到分的顺序。

  4、议一议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你喜欢小松鼠吗?你喜欢小松鼠的哪一点呢?

  [讨论交流]

  a、我很喜欢小松鼠漂亮的容貌,它们的样子非常可爱。

  b、我很喜欢小松鼠的聪明能干,它们会过水、会搭窝。

  c、小松鼠爱干净,也很温驯善良。

  d、小松鼠为人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用途:制毛笔、制皮衣……)

  ②课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作者大量运用了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把松鼠人格化,使松鼠可亲可爱。

  ②课文中哪些地方是运用拟人方法来说明小松鼠的特点,并说说其好处。学生4人一组,相互合作,讨论交流。

  ③课文对松鼠的特点说明准确,你能说说原因吗?

  [提示]理解这一问题,应从语言上去突破,有哪些词语对松鼠的描写说明准确?这些词语都有哪些类型?

  [点拨]对事物作出准确的说明与描写,选取准确有分寸的语言是一个方面,主要的,是要对事物作出细致入微的观察,这就需要具备严谨求实的精神。

  5、讲一讲

  穿插以下资料,进一步体会课文生动说明的妙处。

  [投影]平实说明的材料: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窝,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课文和《辞海》中的语言,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更喜欢哪一种介绍语言?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

  [归纳]科学性说明与文学性说明有很大区别,前者语言平实、准确,只需把说明对象介绍清楚,没有吸引力。后者语言生动、准确,借助拟人化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形象化描写,课文富有表现力。作者喜爱松鼠,他把这份感情融进了人格化的描写和富含感情的语言中,所以把小松鼠写得非常可爱。,希望你们能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生动而有条理地向同学们介绍。

  6、练一练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

  我和学生一起为小松鼠编写儿歌,儿歌举例:

  范例一:小松鼠,乖又乖,范例二:小松鼠,讨人爱,长长的尾巴翘起来,面容清秀,尾巴长,当伞使,当被盖,吃松果,摘栗子,树上搭窝真可爱!巧手搭窝真能干!

  (诗歌编写,打破文体束缚,寓教于乐。益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知识拓展

  1、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通过课文的描述,我们认识到松鼠的确十分可,爱松鼠这么可爱,你们忍心伤害它吗?(学生齐答:不忍心)可作者在课文结尾却写松鼠肉、皮、毛的经济价值,让人们认识到松鼠的珍贵,这必然就会促使人们去捕猎它。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去保护它,还是应该利用它服务于人类?

  讨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发表不同看法。老师可作适当点拨。

  四、课堂小结

  课文的说明语言准确生动,这得力于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选择。作者用文学笔调向我们勾勒了松鼠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特别是突出了它令人喜爱的特点。在学习中主要弄清松鼠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

  五、作业设计

  学习了课文后,写一个说明文片断,完成习作《介绍一个动物》,抓住它的一两个特点,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内容的辐射和延伸,目的是引导学生会模仿、触类旁通培养和强化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

  六、板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的情感不容易与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以英子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愿意、姿势、情况、慢吞吞、情绪、讲述、普通话、忧郁、犹豫、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去关爱、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4、抄写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借助画面内容,利用课前谈话交流,渲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的情感,以此渗透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走入新课做好情感铺垫教师为学生准备电脑课件和学习卡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板书课题(指导“掌”和“声”字的写字要领)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读书情况,解决生字词语,读通难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词语:

  默默地、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骤然间、犹豫、忧郁、因为、似的

  重点解决的句子: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二、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一)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1)通过谈话交流引出:“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一句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2)通过句式转化,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什么样的英子相机指导朗读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1)再读课文,感受英子情感的变化相机指导朗读

  (二)抓英子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质疑(预设:原来的英子忧郁,后来怎么就变快乐了?)

  2、浏览课文,概括英子情感变化原因

  3、结合板书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析段落,体会“情感”变化原因

  (一)理解英子为什么犹豫

  1。引导学生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体会犹豫背后的痛苦、无奈

  2。通过指导朗读,感受英子的情感

  (二)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1、体会第一次掌声的含义

  (1)抓关键词“骤然间”体会掌声含义

  (2)请学生在“掌声”处填白借“在掌声里,你想对英子说什么?”一问,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含义,相机指导朗读

  2。体会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利用填白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三)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

  (1)比较两次“一摇一晃”的不同

  (2)引读第四自然段,回扣对掌声的理解

  (四)在体会掌声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抓关键词语)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变化

  1、出示原文结尾: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2。通过填空,训练表达,延伸情感人人都需要(),尤其是()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送给别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分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交流让我感动的语句,并进行摘抄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吞”字的上半部分和“烈”的下半部分,要写的比较舒展才美观

  五、交流反应残疾人自强不息或社会帮助残疾人的小故事

  六、请学生展示作业中结合单元主题续写的“爱”的小诗

  上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刚才我们读课文的导读,了解了这组课文都是围绕什么写的吗?

  生:爱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组第一篇课文——《掌声》伸出手,和老师们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注意“掌”和“声”字的写法

  齐读课题

  师: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同学们之间的故事,故事很小,老师先给大家读读这个故事,同学们听听这个故事,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播放音乐】

  师伴乐读课文

  师:这个故事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请大家放声读一读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

  师:你看看,你们都有办法要是遇到难读的句子呢?

  生:可以问同学,查字典……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生齐读,师个别提示:自己读自己的生仍齐读

  师:同学们,打断一下,自己读自己的,你才知道,你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句子是不是读得来可以吗?好了,继续吧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等一生最后读完)我特别欣赏这个小男孩,别人都读完了……坚持把书读完,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特别值得大家学习,你真棒!

  刚才大家读书都特别认真,你们知道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啊?一起说吧

  生:英子

  师: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

  生:小儿麻痹症

  【屏幕出示】

  小儿麻痹症

  师:刘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必须要别人的搀扶才能行走文中的小英子也是因为得了这种病,所以腿脚——

  生:落下了残疾

  【屏幕出示】

  落下残疾

  生齐:落下残疾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个词吗?

  生:落下残疾

  师:注意“落”字,后面可以读轻声来大家跟我读一下,落下残疾

  生读

  师:这里的“落”(lao),还能读什么音呢?

  生:落(luo)

  师:能组个词吗?

  生:落下

  师:冬天来了,树上的——

  生:落叶落下来了

  师:好,“落叶”又出了一个新词还读什么音?(稍等)“我和这个小女孩一起跑步,她的速度特别快,我就被——”

  生:(齐)落(la)在了后面

  师:明白吗,luo lao la,一共三个读音,但在这里面读什么?

  生:lao

  师:再读一遍这个词

  生:落下残疾

  师:离开拼音了,谁敢领读啊?

  看屏幕,一生带读:……

  师:真出色回到句子里了,谁敢试一试?

  生: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商德远点评:

  这是教师对一个“多音字”的处理,由读准文中的音,到引出并掌握其它两个读音,全面掌握了该字的读音,扎扎实实。特别是学习多音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这种处理方式很有价值,既学会了区别读音的方法,又掌握了读音,效果很好]

  师:谁听出来了?

  生:她把不愿读成了不愿意

  生:她把姿势读成了姿(zhi)势

  师:你愿意再读一次吗?

  生:愿意

  生再读

  师:多好啊,学习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屏幕出示】

  骤然间热烈持久

  师:(指前排一名学生)好,从你开始,每人读一个

  生读生词

  师:又回到句子中,再请一个学生读

  【屏幕出示】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生读

  师:哪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生:“一个人似的”“英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师:大家同意吗?在这里它应该读翘舌音大家一起来读

  齐读:似的

  师:你给大家读一遍这个句子

  生读(在同学提醒之下,生自己纠正了读音)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齐读

  二、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一)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师:从中你知道,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

  生:走路一摇一晃的(这不是老师要的答案)

  师:噢,对呀,以前的英子什么样的?

  生:忧郁的

  师:你看看,多会抓词啊!(抓到了老师要的词,可不是“会抓词”吗?)

  【板书:忧郁】

  师:课文有一个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快打开书找找,看看是哪一个自然段?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师手持话筒站在其身旁,订正“因为”的读音)

  师:从哪些词语当中你们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呢?

  生:“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默默的”,什么意思?默读是怎么读?

  生:不出声音地读

  师:那默默的呢?是什么意思?

  生:不动声色的

  师:一声也没有,小英子总是这样还有哪些词让你们有感受?

  生: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我从这里感觉到了英子的忧郁

  师: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跟刘老师想象一下:当同学们出去快乐活动的时候,英子却总是——

  生: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还走在上学路上的时候,英子已经早早地——

  生:来到了教室

  师:下课铃响了,她却要——

  生:最后一个离开

  师:是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

  生:她得过小儿麻痹症

  师:还有吗?

  生:腿脚落下了残疾(“落”字念错,自己又纠正了)

  师:自己能纠正真好!

  师:还有谁想说?

  生: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是啊,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她总是感觉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的心里还非常的自——

  生:(齐)卑

  师:是的(转身板书:自卑)这是我们刚才读书共同的体会,同学们还应该把它——(见生无反应)记下来快动动笔

  (学生打开文具盒,拿笔在书上写起来)

  师:我们同学做事的速度真快,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然后自己试着读读这个自然段,读出英子的忧郁和自卑(部分学生还在写,师又补充道)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收起笔)读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姿势”的“姿”仍读成卷舌音,师教读3遍后终于纠正师赞曰:“真好!”)

  师:让我们再走进这个自卑忧郁的小英子轻轻地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读!

  全班齐读(师同读)

  (本环节旨在“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所采取的方法是引导抓关键词句体会,设身处地地想象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时,教者耐心地订正字音,以解决“读正确”的问题,使人联想到崔峦老师曾说的“读正确,谈何容易!”同时,教者还努力启发学生读出感情,体现出“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整体看,教者似害怕时间不够,有些赶)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师:后来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什么变化呢?快读书,看谁先找到?

  生:是第四自然段

  师:读读吧

  生读(仍读错“似”、“忧”两字,师一一纠正)

  师:原来小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里,现在——和大家一起游戏

  师:小英子还叫同学教她跳舞,说明他对自己充满了——

  生:信心

  师:好,让我们把体会记下来

  【师板书】

  开朗自信

  师:(板书完,走下讲台)好,你们已经写完了,真好!(真写完了吗?写了些什么?不得而知)

  师:看到这种变化,你高兴不高兴?端好书,我们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

  生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二)抓英子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是啊,是什么让英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同学们的掌声

  师:现在你能用黑板上这些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谁来试试

  生:以前英子非常忧郁和自卑,可是经过这次故事会后,变得开朗和自信了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住孩子们,抓住关键词句,我们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析段落,体会“情感”变化原因

  (一)理解英子为什么犹豫

  师:那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

  生:二三自然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二三自然段,同时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的句子

  生:(师弯腰巡视,个别指导,说:划句子要划完整默读、勾画1分15秒)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先划到这儿(说明很多孩子并没划完),小朋友来读一下你画的句子

  生:(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即把头低了下去”

  师:还有谁划了这个句子?(指一生)请你再读一遍

  (该生读,但不是这句)

  师:刚才说谁还划这个句子,跟她一样的?不着急,你请坐

  另指名读

  师:刚才没有注意到这个句子的同学,现在马上把它划下来

  生划句子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上的时候,她却立刻把头——

  生:低了下去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吗?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很忧郁

  生:自卑

  师:把你的体会送到句子里再说一下

  【投影这个句子:轮到……立刻把头(? ?)低了下去】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立刻自卑地把头低了下去”

  师:那一刻,英子一定特别——

  生:紧张

  师:好,送到句子里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立刻紧张地把头低了下去”

  师:是啊,从低头的动作中,我们体会到了英子的自卑和紧张,“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

  生:(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没有划的同学,也把这句话划下来

  齐读

  师:谁能告诉老师,英子为什么犹豫呢?

  生:(迟疑)

  师:她现在也在犹豫

  生:因为她怕同学们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师再次订正“姿”音)

  生:因为英子不想让同学们看见他走路的姿势

  生:因为她的左脚留下残疾

  师:所以英子站起来是犹豫的要不要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用自己的朗读试一试

  生试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声音很好听,要是慢一点就更好了

  另一生再读

  师:小英子那一刻该有多难受、多痛苦啊,谁愿意再来读?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我们一起读

  齐读

  (指导朗读方法得当,本环节的教学是很到位的)

  (二)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师:同学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我们才能很好地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假如这个小英子就在我们的旁边,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她是那样的紧张害怕,不敢走出自己的座位,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要害怕,上去吧!

  师:英子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鼓励,真好,谢谢你!

  生:英子不用怕,我支持你!

  师:你们的支持是英子最大的鼓励真好!还想对她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要害怕,我们都会鼓励你的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上去吧

  师:是啊,你们的鼓励,你们的话语,都化成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哪!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所有的鼓励都汇聚在这掌声中,所以这掌声——

  生:热烈而持久

  师: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热情的——

  生:鼓励

  师:好,一起写感受(生抄教师板书的词语)

  【教师板书】

  鼓励

  师: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英子成功地讲讲述了自己的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生:英子,你真勇敢啊!

  师:从来都没人这样夸奖我,谢谢你还想对我说什么?

  生:英子,以后就和我们一起玩吧!

  生:英子,你真棒

  师:这是你对我的夸奖,原来我也有优点啊!

  生:联欢会上我会教你跳舞的

  师:谢谢你,我一定好好跳舞这一次,同学们还对小英子送去了自己的赞赏(师板书“赞赏”,生抄在书上)就像同学们说的,小英子只是身体上的残疾,其实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此时小英子的一摇一晃和上台时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

  生:之前小英子是忧郁而紧张的,现在的小英子开朗和自信

  生:英子先头是不自信,后来是她脸上带满了微笑

  师: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

  生:是同学们对她的一片赞赏

  生:同学们对她的一片鼓励

  生:对她的夸奖

  生:同学们对她的夸奖和鼓励,使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师:是啊,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师走近黑板,手指课前所写的“爱”字),那就是——

  生:(齐)爱

  (三)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

  师: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她(指板书)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了自信(生跟说)

  师:所以她才能够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正如她在给我的来信中所说的——(指投影),读!

  生:(齐)“我永远不会……微笑着面对生活”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变化

  师:课文里的同学用掌声送去了关爱生活当中你们还打算用什么方式为同学们送去关爱呢?

  生:用打电话的方式给同学送去关爱

  生:用鼓励

  生:用上网聊天的方式给她送去关爱

  师:当别人忧愁的时候,我们给他唱一首歌;当别人痛苦的时候,我们为他送去一句安慰的话;当别人受灾的时候,我们伸手帮一帮,捐一份钱,做一点事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语,都是一份浓浓的情,一份深深的爱所以我想请同学们牢牢记住“导读”当中所说的那句话:(师指投影,生齐读)“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也是编辑叔叔阿姨在编这一个单元课文的时候的用心,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它,回家在导读当中把这句话画下来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下课

优秀的教学设计6

  一、课题引入

  1、课件出示:圆 这样一个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月饼、月亮、硬币、钟面……)

  2、老师也收集了一组,瞧(出示图片)连大自然对圆也是情有独钟!(欣赏)

  3、有什么感受?难怪20xx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研究完大量的平面图形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4、圆看起来很美,究竟是什么内在原因使得圆看起来那么美?现在就来研究圆的奥秘。

  二、在画圆中,解读“圆”的概念

  1、师:你能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预设:利用圆形物体描圆;利用工具画圆(有小孔的木条、绳子、圆规)

  如果有学生用物体描圆,师则引导假如我们身边没有这些圆形物体,你准备怎么办?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来,则课件出示:有小孔的木条、绳子。

  2、学生说说利用工具怎样画圆,可以请学生演示。

  3、其实,很多同学知道还有专门的工具:圆规,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纸上画圆。大胆地猜一猜,这些同学之所以没能成功地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能在哪儿出问题了?

  4、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什么道理?

  (预设:都绕了360度;都有一个中心点;两者画圆的原理是一样的。运动时与中心点的距离是一样的。)

  5、看到们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画一个圆,师作图,(教师画完半个圆后,停下。)想象一下,照这样画下去,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吗?

  预设:因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没有变;就是从这儿(手指圆上的点)到这儿(手指圆心)的距离没有变。只要距离不变,就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了。

  6、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生看书自学 反馈 给黑板上(或自己画的圆画出一条半径、直径,再标上字母)

  7、学生画制定的圆:分别画r=2cm, d=2cm的圆

  三、在运用中体验圆与半径、圆心的关系

  让大家在一张正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怎么画?

  学生思考后动手操作、反馈

  预设:学生有不成功的作品,则让大家一起分析;有成功的作品让他说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在正方形画最大圆的关键:①如何找到圆心(圆的位置)②如何确定半径(圆的大小)

  师:(借助PPT动态演示找正方形中心点的过程)这就是圆心。接着确定半径,有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画出一个最大的圆。(让学生修正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与延伸

  师:其实,今天我们对圆的认识还是很初步,关于圆你还想学习知道些什么?(生说)

  师:圆与正方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汽车的车轮要用圆的,不用方的呢?这些问题,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优秀的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仔细品味朗读,体会浓浓的亲情。

  【学习重点】

  体会亲情。

  【教学设想】

  对于亲情,学生都能体会,但很少有人能从点滴的生活细节、最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和深沉,应结合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去体会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并学会回报。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与家人一起散步的情景,也许是在海滨栈道,也许是在林荫小路,也许是趁周末闲暇,也许是在华灯初上之时。(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是很平常的生活场景,所以我们都习以为常,然而就是在这些点滴的生活细节,蕴涵着最为真挚温馨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散步》中那浓浓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检查并齐读。

  2、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多媒体出示):

  ⑴一家人在散步时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⑵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感情。

  4、讨论交流思考题:

  要点:

  ⑴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依从母亲,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则疼爱孙子,改变主意,最终决定走小路,三代人互相体谅。

  ⑵一家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浓浓的亲情)

  三、研读赏析

  只是一次短暂的散步,只是一次小小的分歧,字里行间却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为什么呢?这一切都源于作者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和含蓄凝练的文笔。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章的字字句句。

  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情景和语句,仔细品读并简要评析。

  步骤:

  1、自己品读(初读,感知内容;再读,揣摩关键词语,体会感情;充满感情,再次朗读体会)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例句及要点:

  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体现出母子几十年间一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融洽关系,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⑵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孩子的语言,充满生活情趣,写出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更体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

  ⑶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此处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依从儿子,会怎么样?)

  体现出“我”的以身作则,尊老敬老。

  ⑷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

  母亲疼爱孙子,宁愿自己克服困难,体现出爱幼的美德。

  ⑸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自然美与人情美x地融为一体。

  ⑹结尾一句。

  “我”作为中年人,意识到自己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重大使命,是连接两代人的桥梁,肩负着生活的重担,表现出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课堂练笔

  散步,只是很平常的一个细节,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但作者却能从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发掘出亲情之温馨、人情之美好,那么: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细节,让你感受到亲人对你的关爱?

  2、你有没有主动对关爱你的人做过什么,让他们也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关心?

  写出你感受到的家庭温馨。

  五、小结及作业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缺少细心的发现。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去体会父母、他人对你的关爱,并且学会回报关爱你的每一个人。

  作业:

  1、用你的生花妙笔记录下你感受到关爱时的情景。

  2、学会珍惜和回报身边每一点每一滴的关爱。

优秀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语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岭美丽的景物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与丰富的物产。

  2、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师准备】

  1、收集小兴安岭的资料。

  2、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学法指导,打印下来。

  3、准备练习纸。

  4、到电教室上课,投影,录音机,录音带。

  5、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表演和收集摘录资料。

  【学生准备】

  1、收集小兴安岭的资料。

  2、准备实物(包括叶子、头饰等)。

  3、准备表演。

  4、观察学校附近的景物。

  【教学要点】

  1、读准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总-分-总的结构,学习第一、六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投影显示图片,简介小兴安岭。板书课题。

  问: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拼读生字词,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明白了。

  3、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

  4、齐读课文,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讲读课文一、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理解词句和朗读。

  小结:这段总起。

  2、过渡:接下来写了小兴安岭的春景、夏景、秋景和冬景。

  3、齐读最后一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理解词句和朗读。

  小结:这段总结。

  4、总结:课文是按总-分-总这样的顺序写的,首先写了小兴安岭树木多,再写春、夏、秋、冬的景色;最后点明它的美丽、富饶。

  四、布置自学

  四小组各选一段进行学习,组长组织好组员进行朗读、背诵、表演、制作、绘画等,还可以请教老师。

  (附上给学生的自学指导和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2~5自然段,体会小兴安岭的美,激发爱祖国的感情。

  2、学习和理解一些词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3、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激励,培养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头填空)课文共有()个自然段,首先(),写了小兴安岭(),然后(),分别写了小兴安岭的()景,()景,()景和()景,最后(),写了小兴安岭()。

  过渡:小兴安岭是如此美丽,大家想不想更深入细致地欣赏一番呢?

  二、四小组汇报各自的学习情况,在汇报交流中学习2~5自然段

  1、一组汇报春景一段:

  ⑴小组长说出刻组所选用的主要学习方法(朗读、背诵法;练习法。)

  ⑵小组朗读这段。

  ⑶汇报学习的字词句:

  ①写出本段中带有下面部首的字,并说说怎样记忆和区别。

  (汇、溪、淙、涨、满)教师点拨。

  ②理解欣赏的意思并造句。

  ③读这段第一句,比较体会抽出和长出有什么不同。

  ⑷一组表演背诵这段,评议,给最佳朗诵奖。

  ⑸全班读。

  2、二组汇报夏景一段:

  ⑴小组长说出刻组所选用的主要学习方法(听读、表演法;欣赏、摘录法。)

  ⑵听课文第三段录音。

  ⑶汇报学习的字词句。

  摘录这段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在哪里:

  ①四字词:(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

  ②动词:(长、封、遮、挡、升、浸、穿过、照射、盛开)

  ③表示颜色的词:(乳白、红、白、黄、紫)

  ④比喻句:(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园。)

  ⑷二组表演背诵这段,给最佳表演奖

  3、三组汇报秋景一段:

  ⑴小组长说出刻组所选用的主要学习方法(查找资料法,理解词语法)

  ⑵小组读第三段。

  ⑶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①找出有关的资料理解词语:

  白桦:

  栎树:

  红松:

  山葡萄:

  榛子:

  蘑菇:

  木耳:

  人参:(从书本上找图片、自己画的图画、字典、词典上的解释)

  ②摘录词语并说说用法:

  表示颜色的':黄、苍翠

  描写味道的:又酸又甜又香又脆鲜嫩

  ③问答:落叶为什么会在林间飞舞?(体会好词好句)

  ⑷给出最佳收集奖全班齐读这段。

  4、四组汇报冬景一段:

  ⑴小组长说出刻组所选用的主要学习方法。(综合以上的方法)

  ⑵小组背诵这段。

  ⑶汇报学习的字词句:

  ①给多音字组词:

  没:momei

  藏:cangzang

  ②填空:这段写到小兴安岭的动物有:(紫貂黑熊松鼠)

  你从课文之外知道的还有:(略)

  ③填空,再说说用上了括号里的词语有不什么不同,好在哪里:

  A、紫貂和黑熊()躲进各自的洞里。

  B、黑熊()用舌头舔着自己()的脚掌。

  C、松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来临。

  ⑷小组表演下雪的情形和几种动物的姿态

  ⑸给出最佳合作奖,齐读这段

  5、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疑问?(小组互相挑战)

  你还收集到哪些资料想告诉大家?

  你最喜欢哪个片断?有感情背诵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重要的收获?

  三、总结全文

  1、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景色多美啊!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祖国还有很多这样的美丽富饶的地方。你愿意到这些地方去亲眼欣赏美景,并自觉保护这些优美的环境,爱惜这些珍贵的资源吗?

  2、这篇课文描写景物能抓住特点,写得具体生动(板书)

  四、巩固延伸

  朗读全文。

  画一幅图(可选任一季节)。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起:树木多

  春: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分述夏:树木、雾、阳光、草地

  秋:树叶、物产

  冬:雪、动物

  总结:美丽富绕

优秀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创作。

  2、鉴赏这首诗歌,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3、结合这首诗的多向意旨,学习开放性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结合诗的多个典故,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及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 研讨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完成下列诗句对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 其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及其文学方面的贡献,“牛李党之争”。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终年四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

  三、朗读指导

  诗歌内容是在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沉痛的感觉。

  四、典故补解。

  1、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蜀王杜宇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杜鹃,又名子规,啼声悲戚。

  2、良玉生烟。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五、内容精析。

  (一)首联。(起)

  1、手法?比兴。

  “兴”: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五十弦”用来比自己年近五十。据考这首诗写于诗人46岁。

  2、有何用意?

  锦瑟弦多而音繁,华年事多而情浓。表明每一件事都很值得回忆,每一件都会引起强烈的感触。

  3、为何由瑟入笔起兴?

  诗意朦胧的特点,提供更广阔的欣赏品味空间。

  (二)颔联。(承)

  1、典故庄生晓梦可作怎样的理解?世事变化难测,难于把握。美好梦想破灭,迷惑怅惘等等

  2、典故杜鹃伤春可作怎样的理解?

  听瑟的感觉,伤逝无奈,惋惜伤叹,无限悲戚……

  3、思想情绪?

  美好 梦幻 迷离 怅惘 怨愤 哀怨 悲苦 不甘

  (三)颈联。(转)已经把诗意转向环境气氛

  1、典故鲛人泣珠怎样理解?美丽总是与痛苦相连,曾经的痛苦在今天看来,都可能成为一种美丽……

  2、典故良玉生烟可怎么理解?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于得到,无从把握……

  3、上下联意境。

  空旷 寂寥 冷清 凄美 美丽 朦胧 似真似幻 若即若离

  (四)尾联。(合)

  1、“此情”呼应上文内容?(思华年)

  2、“惘然”意思极为明白,心里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一样。此联从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也说明“此情”存在时间已经很长(扣“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彼时见烟即已知玉存在,由此生情)。同时说明对“此情”的无奈:当时面对“此情”就无办法,今天面对“此情”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如今更是镜中月,水中花,只剩下怅惘。

  六、意旨探究。可发动学生分析。

  一般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

  七、艺术特色探究。

  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八、小结。

  九、情感诵读。

  准备情境默写

  十、课下搜索李商隐诗歌,把自己喜欢的一首推荐给同学,并浅谈自己推荐的理由。

  《锦瑟》教学反思: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句》),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的;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更是莫衷一是,其语近乎虚无了。

  《锦瑟》不易讲解,这是事实,就连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也发出过如此的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那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没有必要把主题定位。但是,话说回来,这种主题的定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乱说,教师还是要做好掌舵人的角色的。

优秀的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学习造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好像……,又像……;似……,如……。

  3、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加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你们有没有亲眼看见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呢?

  老师也没有,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好吗?

  二、 读文感悟

  过渡:要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件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06页,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把关键词语圈出来,然后一边读一边用心想象画面,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教师谈话: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图画? (打出第四自然段前四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描述,点出“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列队、一批一批”)

  3、教师谈话: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一下,它们是怎么归林的呢?

  成群结队(板书)

  4、教师谈话:正因为是成群结队的归林,所以才有这么壮观的场面,这一小节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学生答:浩浩荡荡、排空而至。)(点击:“浩浩荡荡、排空而至”)

  谁能把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读出壮观的景象?

  (赛读、齐读)

  5、那么,我们能不能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出它壮观的景象呢?

  好,大家自己继续练习一边读,一边想象它的画面。 (学生自由练习)

  愿意读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自告奋勇地站起来。

  一开始要读得怎么样?(轻)(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6、教师谈话: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生答)

  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可丰富着呢!(打出:第四自然段第四句到结束)(引读: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边读边点击“好像……又像……”)

  7、教师谈话:

  你听,鸟儿叫得好欢呀!(放鸟叫声)

  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在林中,你就是其中一只灰椋鸟,此时此刻,你向你的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你回怎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让你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吧。(点击倾诉、呼唤、应和)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练一练(学生自由练习)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林中?(请学生答)

  教师:说得真好!送点掌声给他们。“把掌声送给别人,要把信心留给自己。”

  8、评价小结

  9、 打出:练习:

  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10、教师谈话:那么,这样一幅欢乐的景象,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这是一幅什么图?

  [学生答:归林图(板书)]

  11、教师谈话:很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本,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欣赏一下。(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

  教师谈话: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此刻,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面自学第五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学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1)、打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

  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学生自由说理由

  B、老师这里有一首曲子(放《百鸟朝凤》)

  C、你听到什么?(自由说)(板书:百鸟争鸣)

  D、真像课文所说:树林内外……(女生读)

  E、谁会用这种句式来说句话?__________________,似 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

  (2)打出“它们的羽毛全变成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把灰椋鸟写得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3)打出:“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么热闹?”

  (4)、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3、有感情地朗读

  4、教师谈话:那么,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答:闹林图(板书)]

  三、课后延伸,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习结尾)

  1、教师谈话:作者在兴奋、感慨之余,她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请一位同学把最后一节来读一下。打出最后的一段

  2、把最后一句话改为陈述句

  3、师:是啊,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为鸟儿提供这么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又怎会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得感谢林场工人,但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她让我们看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

  4、学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生答:热爱大自然、爱鸟(板书)]

  5、认识作者:(显示)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我们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1)教师谈话:(点击)可是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救一只走散的丹顶鹤,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于是创作了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会唱的一起唱)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呢?

  三、总结拓展

  教师谈话:好的,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林场,一起观赏了鸟儿归林的两幅不同画面。

  这一种读书方法对我们读书很有帮助,你说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景象,我们不可能都亲眼目睹。但是,有许多的作家为我们把这么多的美景都写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要这样入情入境地来朗读课文,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

  1、设计两句爱鸟的公益用语

  2、背诵四五小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11

  第1课时 酸碱指示剂的探究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本课将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从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认识酸碱指示剂,探讨在生活中检验酸碱的方法,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其检验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从而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教案

  课题酸碱指示剂的探究授课人罗红 学校宜春一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难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仪器、药品

  1、 师准备:食醋、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溶液; 滴管、试管、试管架、研钵、纱布;紫色康乃馨花、紫卷心菜

  2、学生准备:2-3种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很多同学都曾吃过桔子和皮蛋,有谁知道:为什么桔子、柠檬等水果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来时却有一股涩味?

  聆听后回答:因为水果中有各种果酸;皮蛋中含有碱。

  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课

  〔过渡〕酸和碱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其实酸和碱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类重要物质。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品尝辩别一些物质,而化学试剂是不允许品尝的。我们怎么确定物质是酸还是碱?

  〔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在不借助实验室中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创设情境,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入课题

  〔问题研究〕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

  〔设问〕除了碳酸,我们熟悉的食醋、盐酸、石灰水等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在试管内分别滴入食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资料: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

  〔讨论〕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信息,试分析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2.你认为紫色石蕊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1、 醋和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

  2、紫色石蕊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述〕像石蕊溶液这样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称做酸碱指示剂。实验室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除了石蕊溶液外还有酚酞。

  〔演示实验〕在试管内分别加入食醋、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小结〕无色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使学生认识酸碱指示剂,知道其用途

  〔过渡〕石蕊和酚酞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能用于检验酸或碱的物质呢?我们知道紫色的石蕊溶液可用来检验酸或碱的溶液,那么,紫色的花是否也可用来检验酸或碱的溶液呢?

  〔观察与思考〕将一朵紫色康乃馨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紫色康乃馨变黄)对紫色康乃馨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变黄的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同学讨论,相互补充,完善方案,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选择“紫色康乃馨能否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这个代表性问题进行探究。

  你的猜想你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你的结论

  〔活动与探究〕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提出小组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紫色康乃馨泡在氢氧化钙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将紫色康乃馨泡在盐酸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方案三、1.将紫色康乃馨泡在盐酸、食醋等酸溶液中;2.将紫色康乃馨泡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交流与讨论〕上述方案中,哪种方案较科学?请大家利用桌上的实验药品进行实验探讨。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同学讨论,相互补充,完善方案,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讲述〕为什么康乃馨在酸或碱的溶液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呢?花瓣内含有一些植物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用花瓣来检验物质,使用和保存都不方便,你们能想出简便的方法吗?

  〔实验演示〕将提取的康乃馨汁液滴加到盐酸溶液中。

优秀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

  诵读、鉴赏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范读、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

  四、诵读、感悟

  (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老师比较阅读,为什么老师和学生读的有差别?因为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别。)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再让学生诵读、感悟。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五、理清结构,把握思路。

  让学生发言,讨论。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总起

  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①清晨所见、牵牛花

  ②槐树落蕊故记叙

  ③秋蝉残声前都2.分写

  ④秋雨话秋凉后的

  ⑤枣树奇景呼秋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应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

  3.总写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深切感悟。

优秀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xxx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能力。

  2、在拼搭立体xxx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辨认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xxx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利用猜一猜、问一问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出示小鲤鱼泡泡)他想知道咱班谁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你用积木搭过什么?搭积木是很有趣的,今天小鲤鱼泡泡就来和我们一起做“搭一搭”的游戏。(板书)

  二、动手实践

  1、在游戏之前,泡泡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出示实物),他给福娃妮妮照了几张照片,可他分不清这几张照片是从妮妮的哪一面照出来的,你能分出来吗?(课件出示)

  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现在我们欢迎泡泡下指令,我们来搭小正方体块。看谁搭得又快又正确。(出示)

  (1)先横着放3个。

  (2)在中间的方块上放一个。看看你们搭得正确吗?课件出示。

  (3)先竖着放2个方块。

  (4)左边放1个方块。

  (5)右边再放1个方块。看看你们搭得正确吗?课件出示。

  摆好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与刚才摆的一样。)对!但泡泡下的指令一样吗?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搭的时候尽量用最少的指令搭出所要的xxx形。

  3、泡泡发现你们是这么乐于动手,善于观察,准备奖励你们,让坐姿最好的。来当指挥官下指令,大家根据他的指令搭一搭。(生说师板书)

  4、仔细看看泡泡和这名同学下的指令,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用了:上下左右等词。生2:还有前后。生3:还要说清横着还是竖着摆。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通过“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搭出立体xxx形,的确是一个好方法。这个小指挥官做得真不错,和小鲤鱼一样的机灵(奖励)。

  谁还想来当指挥官,这么多同学想来,好吧!我给每个人一次机会,同位同学利用3个或4个小正方体做搭一搭的游戏,下指令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搭的立体xxx形向对方下达指令,另一名同学根据他的指令搭出与指挥官一样的立体xxx形。然后交换进行。

  5、刚才老师和泡泡都发现同学搭得很棒,有谁愿意把你们的游戏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6、泡泡刚才也搭了几个立体xxx形,而且还提出了几个问题让我们在搭一搭的游戏中来解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完成教材16页的第1题)

  7、课前泡泡教给老师一个新的搭一搭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玩,好吗?同学们用手中的3个或4个小正方体,摆一个立体xxx形,老师不看,也能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你们信不信?(不信。)那你们就先搭一搭吧。(学生动手搭)我的眼睛虽然不看,可我需要问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问题1:你搭的立体xxx形用了几个正方体?

  问题2: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问题3:从右面看是几个?

  问题4:从上面看是几个?

  问题5、搭了层?上面的`在左边还是右边?

  8、大家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想)玩这个游戏之前看看泡泡给我们定的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1)、一个同学先搭好一个立体xxx形,另一个同学通过提问,搭出同样的立体xxx形。

  (2)、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xxx形。

  9、老师先搭一个立体xxx形,学生们通过提问,搭出和老师一样的xxx形。

  三、练习巩固

  小鲤鱼说了,不能整节课都在玩游戏呀,他想出题考考大家,不过不要害怕,他出的题也是让你在游戏中寻找答案的呀。

  教材17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小结: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时间也稍稍的流过,下课的铃声要响了,小鲤鱼也要和我们说再见了,他很想知道大家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优秀的教学设计1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昨天的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同学们交流了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到的蚕的知识,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

  二、学文:

  1、师:蚕姑娘一共变了几次?

  (一)指导学习第一次变化(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蚕生长过程的学习表格”)

  蚕眠的次数 原来的模样 成长的过程 醒后的模样

  第一次 又瘦又小 吃 睡 脱 醒 变 黄姑娘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师: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生:有两句话。

  3、师: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二自然段中写蚕姑娘变化的动作词圈起来。(出示课件文字:成长过程)

  生:动作词有:睡、变、醒、吃、脱

  4、师:你能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把这几个动作词按顺序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蚕姑娘先吃了几天蚕叶,接着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然后脱下黑衣裳,醒了,最后变成黄姑娘。

  5、师: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文字:睡前的样子)

  生:是又黑又小的。

  6、师:同学们学得很仔细,书上插图中的小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在仔细地观察蚕姑娘的.变化,看看,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生: 有一个男同学拿着本子作记录。

  生:女同学把桑叶翻开看看。

  7、师:是的,边观察边作记录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方法,他们也发现了蚕姑娘吃了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了,如果你就是图中的小同学,发现这样的现像,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A:我会很着急。生B :我觉得很奇怪。

  8、师:带着你的好奇心、着急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

  9、师:(出示课件又黄又瘦的蚕姑娘的图片)同学们,快看:

  生: 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10、师:蚕姑娘在睡前与睡后有什么变化?看着蚕姑娘的变化,你高兴吗?让我们读一读蚕姑娘的第一次变化吧!

  11、师: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吗?出示课件:( )的蚕姑娘,吃了( ),就睡在( ),( ),脱下( )。醒了,醒了,变成( )。

  12、师: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蚕眠”我们叫它头眠,后面的三次分别叫二眠、三眠、大眠

  (二)学习第二、三、四次。

  1、师过渡: 瞧,连她的睡眠都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 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

  同桌同学合作学习:

  2、自由读课文3、4、5三个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找一找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划出来。 填写表格。根据学生的表格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学习。

  (1) 出示比较。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

  (2)读一读,比较句子。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 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3、师: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A:三个句子都有“蚕姑娘”一词。

  生B:第三个句子其实是前两个句子合在一起的。

  生C:合在一起时,把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去掉。

  生D:还要把第一个句号改成逗号。

  4、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可真强,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你再读读下面的两组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出示练习句: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

  猴子爬到高竿的顶上。

  5、师:出示课件:蚕姑娘脱下黑的、黄的旧衣裳,换上了嫩白的新衣裳,想想蚕姑娘这时会怎么想,怎么说?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语气读读这一句吗?

  6、你能根据刚才的学习,把蚕姑娘四次生长变化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吗?利用图片,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吗?

  7、积累词句:

  师:表格的内容基本上都汇报了,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你填写的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秘密?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生A:我发现第一次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变成黄姑娘后,第二次就用“又黄又瘦”,都有一个“黄”字,有承接作用。

  生B: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都用了两个“又”字。

  师:你还说这样的词语吗?

  生C:绳子又细又长。

  生D:西瓜又大又圆。

  生E:我还发现了很多反义词,有黑对白,胖对瘦,睡对醒。

  师:从这些词语中,你感觉到蚕姑娘的成长 与变化了吗?

  师:你觉得她的变化怎么样?出示课件:( )的变化

  生:神奇的变化;有趣的变化;奇妙的变化。

  三、表演体验,读好课文。

  1 、一次次变化的蚕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 、你们能用朗读向大家展示那么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吗?让大家一起来感受她变化的神奇与有趣吧!( 1 )同桌同学从2、3、4、5、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段落,进行朗读表演的练习。

  ( 2 )小组竞赛。师生共同评议。( 3 )挑选表现最好的4位学生合作表演。

  ( 4 )人人都是可爱的蚕姑娘,齐读齐演。

  3、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成长的秘密,得到很多的知识,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优秀的教学设计15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A、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B、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教学难点:

  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参考资料:

  《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作品研究》等 授课步骤:

  一、课前预习

  (一)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暂寓

  享用悚然照例胆怯即刻谬种负疚形骸两颊 窥探荸荠讪讪窈陷洞穴歆享牲醴朱拓监生 蹙缩剥豆

  炮烙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捺上花冠不更事 (二)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朱拓形骸讪讪窈陷歆享牲醴不更事间或一轮沸反盈天 补充的: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鄙薄大抵聘礼

  (三)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烟霭(蔼)走投无路(头)形骸(骇劾)惴惴(揣湍) (四)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四书

  送灶祝福国子监(监生)

  (五)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二、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一)导入新课

  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二)交代时代背景(教参第2页“背景及意义”)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

  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三、小说情节概括(教参第五页“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一)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四、人物形象分析(教参第2——5页)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一人担当”能干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生活悲惨命运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

  (三)讨论:(教参第4页“封建思想”“祥林嫂的心理”)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参见教参第5页)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参教参第5页)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原因——参见教参第4页“封建思想”)

  (内在因素——参见教参第4页“祥林嫂的心理”参见教参第14页最后一段)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教参3——4页)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五、分析小说的环境(教参第3页;“冷漠的社会环境”)

  (一)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二)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六、主题探讨

  (一)《祝福》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二)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七、作业布置

  (一)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二)书后作业第四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04-13

jqx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4-28

养花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1-20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3-22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优秀05-08

《假如》教学设计优秀09-25

美术教学设计优秀10-09

《村居》教学设计优秀10-09

(优秀)bpmf教学设计10-11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