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6 12:53: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在游戏中进行复习回顾。展示一系列图片,包括故事中曾出现或未出现过的事物,让学生辨别哪些图片中的事物在故事中有提及。此举旨在巩固故事的要点内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它沿着一条曲折的小路,经过了一片茂密的森林,穿过一个清澈的小溪,继续前行。它还路过了一片开满鲜花的草地,看见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与它们玩耍了一会儿。最后,它走过了一座高大的桥梁,就回到了家中。现在,我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

  2、排列图片。

  师:请你听完故事后,将这些图片按照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入下面的路线图中。[图片]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小猴子跳下山坡,来到了一片翠绿的稻田,然后走到了一棵盛开着粉红花朵的桃树下,接着穿过了一片蔚蓝的西瓜地,最后发现了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小猴子的脸上一直挂着一个灿烂的笑容。是的,他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故事告诉我们,小猴子看到了丰富多样的水果啊!香蕉、苹果、橘子等等,都让小猴子高兴不已。还有其他的'好东西吗?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 )又( )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这种食物既有浓郁的香味,又散发着甜腻的味道。口感上既鲜嫩多汁,又轻盈松软。外表上既脆而清脆,又有一丝丝粘稠的甜感。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是非常罕见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 )又( )”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1、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能画一只怎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蹦、攀。(指导书写:蹦)。

  (3)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跳啊跳,来到樱花树下,跳过梨子、还看见了一只小鹿,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3、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宝贵物品都被遗失了,小猴子无奈地空手回家。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低着头失落的模样,我想他内心一定充满了懊悔和伤感。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做傻事。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有能力!

  3、今天,小猴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太阳慢慢地西下了。他突然发现自己忘记带回任何水果了。小猴子有些着急,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水果来充饥。但太阳下山时,他只能无奈地空着手回家。然而,小猴子并不气馁,他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新的一天会带给他无限可能。第二天,小猴子早早地起床,决心重新下山,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请大家一起来想象,小猴子今天下山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冒险呢?我们一起来编写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属于哺乳动物,因此“猴”字是由反犬旁构成。需要注意的是,“猴”的右侧部分是“候”,与原始的“犬”字相比,少了一竖。

  2.在游戏中进行复习。通过展示大量与故事相关或不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物品在故事中出现过。(在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物品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时,我运用了一些多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物品。通过这个有趣的游戏,我了解到学生在预习方面的情况。这种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我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场景按照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置在路线图上。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请将场景的名字和对应的图片放入路线图的相应位置。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小猴子悠闲地漫步在山间,它先路过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眼前一片郁郁葱葱。接着,它来到了一棵挂满鲜嫩桃子的桃树下,香气扑鼻而来。继续向前走,它穿过一片长势喜人的西瓜地,远处可以看见成熟甜美的西瓜挂在藤上。最后,小猴子的目光落在一个可爱的小兔子身上,它安静地坐在草丛中,两只大眼睛闪烁着机灵的光芒。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在观察图片中的物体并辨认它们的名称时,可以引入数量词。比如说,“一颗苹果”、“一条鱼”,这些物体通常都有一个平面形状;而“一本书”、“一张纸”则是平面物体中的例外情况。为了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字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观察物体,然后进行书写,接着对照确认左边小、右边大的原则,并注意书写的笔顺。

  ②教学:一棵树,还有什么也可以称之为“一棵”呢?有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和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力,能够向上生长的事物可以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利用排列图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要内容,并降低对内容进行概括的难度。之后,教师可以提供句子填充练习,以量词为主题,以此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和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让大家学习了一些与结有关的词语,如“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双手将东西轻轻托起放在胸前,称之为“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紧紧拥抱住某物或某人,称之为“抱”。(对比做动作)。

  (5)丢弃:不需要的物品可以选择丢弃,即将其抛弃或放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手势演示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启发学生:看一看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字?来描述一下这个字的组成结构和书写方法吧。请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 ”,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记住两个竖,一个短的,一个长的;要明确笔顺,可以用口诀来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环节将以本篇文章为基础,通过多种方法来教授学生认字和写字的技能。我们会运用结合图片、动作演示和口诀记忆等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和身体参与,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从而克服阅读上的困难。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教师口令: 飞机飞机哪里起飞? 学生对口令:飞机飞机这里起飞!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而教师则扮演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学生了解生字之后,我们应该为他们创建一个自主阅读和巩固识字的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树立起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一边贴词卡,一边讲故事。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将通过贴词卡的方式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猴子,它住在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上。一天,小猴子决定下山探险。它从大树上跳了下来,第一站来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小猴子欢快地穿越竹林,抓住一只美丽的蝴蝶,还拿到了一些新鲜的竹笋作为它的午餐。接着,小猴子继续前行,来到了一条清澈的溪流旁。小猴子很开心地玩水,捉鱼,还用石头堆了一个小垒坝,让水流更加缓慢。小猴子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一座高高的山洞。它好奇地走进山洞里,发现了一颗闪亮的宝石。小猴子高兴地将宝石装进了它的口袋里。最后,小猴子走出山洞,一路欢跳着回到了大树下。它把手上的竹笋、口袋里的宝石和一些鲜花放在大树旁边,感谢山中的一切给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小猴子经过的地方用词卡贴在黑板上,从而更加生动地讲述整个故事。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上一课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加强他们掌握提手旁生字的能力,并通过整体梳理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导学生:在我们走过的这段路上,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小猴子脸上那一直保持不变的表情呢?

  我感到非常高兴。是的,因为他看见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小猴子发现了一片长满丰盛又多的玉米。(贴词卡)

  (2)我也能用“既~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比如:夏天既炎热又潮湿,冬天既寒冷又干燥,春天既温暖又花香。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红彤彤的、翘翘的、欢快跳跃。一起练习读这些词语,让大家感受到它们的美好!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也比较难的一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又~又~”式的词语,我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能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学习并掌握这类词语,并且能够拓展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通过这样巧妙的设计,我们成功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景色美丽,诱人的美食和有趣的活动不胜枚举,我们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立即出发吧!看,玉米地就在眼前!(展示课件)咦,图中为什么没有画上小猴子呢?原来是这样的,课文中描述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的情节,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插图。现在请大家帮忙想想,在这幅图上应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或许我们可以先读一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蹦蹦跳跳地前进,来到一棵梨树下,穿过一个草莓园,还发现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如何行动的呢?我们一起来阅读并记录下小猴子的动作词吧!拿起笔,在阅读过程中圈出并写下小猴子的动作词汇。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需要扔掉的三样物品很明显,老师直接将它们抛弃。(当所有的东西都被丢弃后,兔子并没有被追上,小猴子只好空手而归。趁机把另一只失望的猴子贴图粘在上面。)。

  4.指导朗读。

  (1)他发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开心,就迫不及待地掰了一个下来,激动地扛着往前走去。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发现草地上满是又大又圆的西瓜,简直乐坏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扔掉了手中的桃子,跑过去摘西瓜。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但是小猴子却太不理智了,竟然一把扔掉手中的西瓜,匆匆追赶小兔子。

  (5)小猴子黯然失望地离开,手中一片空。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朗读,理解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小猴子行为的词汇,并通过情感化的朗读加深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因此,在学习完故事之后,我们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编写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复述故事。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可以启发他们从小猴子身上领悟到做事情要全心全意投入的道理。以下是对前面内容的修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一篇故事后,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为这个故事编写一个结尾。同时,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启发他们从小猴子身上学到做事情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掰、扔、摘、捧、抱、追"等生字,会写正确书写"掰"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3.通过理解"小猴子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去"懂得做事情要有计划、有恒心、能坚持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

  师: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

  (一起板书课题。)

  师:猴子的猴是反犬旁。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用手指着课文中的字,听故事,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里?

  1、小老师带拼音领读生字: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边指,听得非常认真,小猴子下山后都去了哪里呢?请你在树上标画出来。

  谁来交流一下?

  生: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三、精讲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玉米地里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师:小猴子看到了玉米。是什么样的玉米?

  生:又大又多的玉米。贴玉米的版贴

  师:【出示玉米图】你看,老师这里有三幅图片,你觉得哪一幅的玉米符合又大又多呢?

  生:第三幅。

  师:同时符合大、多两个特点,就叫又大又多。你还能从书中找到又……又……的词语吗?

  生: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师: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生:又大又甜。什么又大又甜?3-5人说。

  ……

  师:小猴子来到玉米地,看到了这么多的玉米,什么心情?

  生:非常高兴。

  师:那你来高兴的读一读吧!

  师:我采访一下你,小猴子,你喜欢吃玉米吗?特别喜欢。那你打算怎么做?

  生:我要美美的吃一顿!

  师:看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生:掰、扛。

  师:大家来表演一下怎么掰?两手分开就是掰。你瞧,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人的动作来创造了掰这个字,让人一看这个字,就能明白这个字的意思啦。

  仔细观察这个字,是什么结构?

  生:左中右结构。手+分+手组成了掰。

  师:谁是火眼金睛,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两个手不一样。左边的手最后一笔变成了撇,右边的手最后一笔还是竖勾。

  师:你是个会发现的孩子。再仔细观察这三个部件,要写好,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部件要紧凑。右手最长,然后是左手,分最短。

  师:请看老师示范书写:

  学生当堂书写。

  点评:一人。

  师:小猴子掰下玉米,扛着往前走。(出示PPT:扛着往前走)

  扛。(出示字卡)这个字就是扛。你看小猴子是怎么扛着玉米的?(找学生表演)

  没错,用肩膀来承担物品,把东西放在肩膀上,就是扛。这么大的玉米,当然要扛着走啦!

  来,高兴的小猴子,你来读一读吧!

  生:读。

  2.讲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猴子扛着玉米高兴地下山去了。它又到了哪里?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桃树下)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师:满树的桃子,说明什么呢?树上桃子结得很多,而且又大又红!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满这个字,你看,它是三点水旁,原来指的是水装满了容器。这里就是指树上结了很多很多桃子。

  你还会说一说吗?

  满树的()

  满()的()

  生:满树的苹果、满树的杏子、满树的叶子、满树的樱花……

  生:满桌的好饭、满天的星星……

  师:看到这满树的桃子,小猴子高兴坏了。它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你能快速找到小猴子的.动作吗?

  生:扔摘

  师:请大家看一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提手旁。都表示一个动作。(表演动作)

  3.自读3、4自然段。

  师:接下来,小猴子又去了西瓜地和树林,它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请你自己大声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看到了什么。用三角符号标出小猴子的动作。

  (学生朗读)

  师:首先,小猴子来到瓜田和树林,分别看到了什么?

  生:小猴子看到了满地的西瓜。

  生:小猴子看到了一只兔子。

  师:小猴子看到大西瓜和小兔子以后,都做了什么动作?把你标画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捧、扔、摘。抱、扔、追。

  师:孩子们,看到这几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会表示动作的词。

  生:前面四个字都是提手旁。最后一个字是走之旁。

  师:为什么追是走之旁,其他字是提手旁呢?

  生:因为捧、扔、摘、抱都是用手做的动作。而追是用脚做的动作,所以偏旁不一样。

  师:是呀,走之旁字大都和走有关。我们了解了造字的规律,就更容易记住这些字了。

  师:大家看这两个句子。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出示字卡)

  捧、抱。

  师:老师能不能把句子换一下?

  小猴子抱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小猴子捧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捧在手里的东西都是小的。抱着的东西都是大的。

  师:那你还可以说,捧着什么?

  生:捧着糖果、捧着几个枣。

  师:你还能说抱着什么?

  生:抱着大南瓜。抱着大石头……

  4.练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全部都掌握了吗?老师要考考你。

  你能正确连线吗?(指名上台图文相连)

  师:让我们把动作送回文本中,再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三四自然段。

  5.总结提升

  师:捧着桃子的小猴,看到西瓜,就把桃子扔了(摘版帖),看到兔子又把大西瓜扔了。(摘版帖)最后,小猴子最后追到小兔子了吗?

  生:没有。

  出示最后一段。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齐读

  师: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了呢?

  生:因为他摘一个扔一个。看见新的就不喜欢旧的了。喜新厌旧、半途而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师:最后空手而归小猴子会是什么心情呢?

  生:懊悔、不高兴。

  师:带着懊悔、沮丧的心情读一读吧!

  师:如果你是小猴子,你给他出出主意,怎么能最后不空手而归呢?

  生:背着一个筐。

  生:摘一样,拿回去一样,再回来摘。

  生: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拿,不拿那么多。

  师:是呀!认准目标,做任何事都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坚持下去才能满载而归。半途而废只能空手而归。

  四、拓展

  过了一个星期,小猴子又下山了。这次,它又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你来编一个故事《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形成,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瓜、非、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式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读准后鼻音。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字理识字法,归类识字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并引导学生通过与熟字时候的“候”字进行比较记住“猴”字。随即继续追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和小猴子做朋友,再用小猴子要下山的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小猴子下山。并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出示插图,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让学生根据插图说出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心情变化引入课文,“小猴子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去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吧。”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后小组合作再读课文,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纠正字音,接着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己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集中呈现课中的生字,反复拼读。

  3、指导学写“瓜”。“瓜”是独体字,也是象形字。我利用字理识字法出示瓜的象形图片,不仅增加趣味,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然后运用编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住瓜的笔顺规则和重点笔顺在田字格的位置。

  4、因为读准后鼻音是个难点,出示:“捧,扔,蹦,”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字在字音上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5、将带有提手旁的字全部提取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汉字的共同之处,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然后通过游戏你说我做,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接着让学生带上词语读,并选几个动词说话,最后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编入儿歌中,采取这些反复与生字见面的方式识字。因为儿童的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和反复接触,反复实践,也就是字不离作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通过反复诵读生字词及时复习巩固。通过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听老师讲故事,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四)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1、指导学写“非,常,”两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人从教时间不长,经验有限,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对于学生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做得不够好;我的字也写得不太好,导致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欢迎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和小猴子一起游览了美丽的水帘洞,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知识,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可是,今天调皮的小猴子又不见了,那它究竟去哪儿了呢?我们不妨来猜猜看吧!那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39页。

  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先看第一、第二幅图: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变化?你能提什么问题?

  生答。

  师板书: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你会解决吗?学生试做。

  汇报交流,板书:9—4=5

  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汇报:1、我是一个一个的减得。2、我是想9的组成,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3、我是想因为4+5=9,所以9—4=5、

  肯定学生的各种做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2、继续观察第三、第三幅图,你还能想刚才一样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小组长做好分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马上动手做,然后再吧自己的算式汇报给组长。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答方案?师板书算式:

  4—4=0

  8—5=3

  2—0=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4—4=0,思考:为什么等于0呢?

  那你会算5—5=?吗,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也说一道这样的题目吗?

  我们再来一起看2—0=2,思考:为什么还是原数2呢?

  步骤同上。

  三、编故事。

  小朋友,你能把这四幅图连起来,并且开动你的.小脑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变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吗?

  谁想试一试?你可真勇敢!

  请大家想一下:小猴子最后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它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呢?

  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的思想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

  四、巩固练习。

  伸手指和数卡片的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打算以后怎么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 :学习运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作词。

  教具准备:

  课件、小猴子的头饰。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学生自由)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的生字词有:玉米地?桃树底下?西瓜地

  掰?扛?扔?摘?捧?抱?追

  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第一节(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怎么做的呢?(板书:玉米地)

  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板?书(掰?扛)

  2、理解“掰?扛”两个词语。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同学们请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一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4、小结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一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怎么做的?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词。

  3、表情朗读课文。

  过渡:小朋友,课文1、2、3、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利用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桃树底下?(扔?摘?捧)

  西瓜地?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过渡:小朋友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打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空着手回家?)

  1、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送词: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象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这一堂课,我特地邀请了一位朋友前来与大家见面。大家快看,他已经到了!(展示小猴子图片)

  对,就是这只调皮的小猴哥,看到调皮的小猴哥,我们就能想到他特别爱吃什么(对,桃子)这不,王母娘娘又要开潘桃大会了,小猴哥赶紧拿起篮子下山摘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猴哥摘桃的路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数学知识、数学故事等着我们。(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信息

  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小猴哥准备出发了哦!(展示情景图)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画面,看看你们都发现了些什么吧!

  学生交流。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分享了这么多的知识,而问题总是与信息息息相关的`。那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来呢?请写下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索。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集体思考并讨论,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对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问题,老师可以先将相关内容板书出来,并做好标记,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回答。

  当学生们交流信息的时候,老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中,一些问题可能会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直接重述相关信息,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3、解决问题

  可以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立即鼓励他们进行解决。例如,当学生提出“小猴子摘走了几个桃子”这个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将问题写在练习纸上,并通过思考、计算或使用其他解决方法找到答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想法,师板书算式。)

  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另一个问题,然后一起找出解决方案。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识字困难,同时也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4、延伸巩固

  师:小朋友们,活泼调皮的小猴哥忙着采摘桃子时不小心把它们弄丢了,还吓跑了可爱的小青蛙。现在没有桃子,也没有小动物了,潘桃大会怎么能开呢?你看,小猴哥都因此伤心地哭了起来。但是,小猴哥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小朋友们,我们能不能原谅它,并帮助它让潘桃大会重新开起来。请内容,(学生交流,对学生想出的方法,师都要给予表扬性评价。)

  若学生能说出送桃子给小猴,师:我这准备了几个桃子送给小猴哥,每个桃子上都有一个算式,让我们帮小猴子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师贴图片:减数是0的放在一起,得数是0的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减0还是等于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

  然后让学生自己再说几个这种类型的算式。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有关数学运算的规律。例如,任何一个数减0的结果仍然是它本身,而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到的结果是0。我可以在课后把我想到的这方面的算式写下来给爸爸妈妈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数学运算的规律。举例来说,任何数减去0的差仍然等于这个数本身,而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结果总是0。课后,我可以把我想到的相关算式写下来给爸爸妈妈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请你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迎来了许多尊敬的老师们,大家一起学习。让我们向这些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吧!四班的孩子们都懂得待人有礼,老师向你们致以赞扬和鼓励。愿你们接受这份大拇指的夸赞,继续保持优秀的表现!

  一、导入

  大家聚在课堂上,欢迎可爱的小猴子来到我们中间。我们一起大声喊他的名字吧!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小猴子下山》这首精彩的歌曲,跟随老师一起书写我们的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请大家小心地翻开语文书的第94页,我们希望大家速度快、声音静。请大家安静地聆听故事,要求小手用力指着字词认真倾听,并确保听清字音。

  我想邀请姿势优雅的同学与我一起朗读课文。(左手轻轻托住书本,右手指着文字读出声音。)(请确保准确发音)(特别强调结、常、摘、追)。

  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请大家独立读一遍(请确保正确发音、流畅朗读,对不认识的字应多加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汉字世界,来结识可爱的字宝宝们吧!快来一起拼读吧!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四个拼音宝宝躲起来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咱们一起坐上火车来试试吧!(看来词语对你们来说不是难题,那就加大难度吧)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红色的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小猴子非常想要吃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于是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在胸口。我们一起把这个情景插入到句子中来读一读吧!

  9·大家快来看,这个西瓜真是又大又圆啊,感觉好沉!我们一起亲手触摸一下吧。原来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来感受事物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小猴子带领着我们去采摘苹果,大家都很兴奋。小火车蓬勃开动,我们的技巧真是了不起。最终,我们满载而归,收获了一整篮新鲜的苹果。让我们为自己的努力鼓掌吧!

  请大家起立,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生字律动操。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大家都认真学习,克服了生词阻碍,相信读课文时会更加流畅动听。现在,让我们将这些生词融入到文中,再次进行阅读吧。

  大家都专注地听着,老师希望能够听到你们美妙的朗读。小火车轻轻地开动了起来,其他同学开始思考,小猴子究竟去了哪些地方呢?请用横线将它们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蜿蜒的竹笔画:起笔自竹的中部,随着身姿的起伏,徐徐向下,婉转地穿插至泥土的旁边。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本教材中的故事,它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故事讲述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后的经历。它先掰了一个玉米,但当它看到树上的桃子时,便扔掉了玉米去摘桃子。接着,小猴子又看见了一颗大西瓜,于是扔掉了桃子去摘取它。然而,当小猴子看到兔子时,立刻抛下了西瓜追赶兔子。不幸的是,兔子跑进了树林里,小猴子找不到它了,最终一无所获。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教育意义。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了这篇故事的结构,并将与“提手旁”相关的生字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字词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对动词的正确运用,可以通过让他们理解文中描述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来实现。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猴子啊!它聪明机灵,又调皮捣蛋。谁来给这三个字加点可爱的味道呢?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指的'是在字的左侧加上“犬”字旁,这类字通常与动物有关。例如,“猫”、“狗”等字都可以通过加上“犬”字旁来构成。识字方法是通过对字进行拆解,再逐一识记每个字旁的含义和用法。

  预设2:形声字。

  5、老师点醒孩子们:这只聪明的小猴子,从小就生活在山上。它经常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山下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一天,小猴子决定离开山上,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他怀揣着无限的期望,向着未知的大门迈出了脚步。小猴子沿着陡峭的山路走了很久,终于来到了一个陌生而美丽的森林。他立刻被那里的千姿百态的树木和绚丽多彩的花朵所吸引。小猴子忍不住玩耍起来,他跳上树梢,荡过溪水,追逐蝴蝶,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正当小猴子想要再深入探索时,突然传来了一阵巨大的声音。小猴子吓得躲进了一个洞里,原来是一只大象从他身边走过。小猴子好奇地凑上前去,问道:“大象大哥,你为什么会在这里?”大象笑着回答说:“我来喝这边的清泉水,这里的水非常凉爽甘甜。”小猴子听后便跟着大象一起去了清泉边。在清泉边,小猴子见到了许多动物朋友。有调皮的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有温顺的兔子,正在吃草;有美丽的孔雀,展示着它五彩斑斓的羽毛……小猴子和动物们相互交流,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趣闻。当太阳开始下山时,小猴子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他心满意足地告别了新结识的朋友们,回到了山上。小猴子感叹道:“原来世界这么大,充满了无数的奇遇和故事。我要继续探索,寻找更多的精彩!”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这些图画中蕴藏着一个故事,谁能将小猴子逐一带到不同的地方,并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呢?请仔细听录音的指示。

  4、小猴子从山上下来,经过一片开满美丽玉米的田地。它沿着弯曲的小路走着,忍不住被那诱人的黄色玉米给吸引住了眼球。小猴子停下脚步,伸出长长的手臂,摘下了一颗饱满的玉米,既兴奋又快乐地咬了起来。接着,小猴子继续前行,穿过了一片茂密的桃树林。桃树枝叶繁茂,结满了红彤彤的桃子,香气扑鼻而来。小猴子忍不住流口水了,它迫不及待地攀爬上桃树,摘了几颗成熟的桃子,吃得大快朵颐。小猴子继续向前,来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瓜地。西瓜、哈密瓜、甜瓜等各种瓜类散发着清凉的味道。小猴子欢快地跳着,捧起一个个瓜果,尽情享受着夏日的清爽。最后,当小猴子打算往回走的时候,它突然瞥见了一只可爱的兔子。兔子双耳竖起,向小猴子友善地招手。小猴子笑着跑到兔子身边,它们一起玩耍、追逐,度过了欢乐的时光。这是小猴子的一个美妙的冒险旅程,它通过探索不同的田地和遇见新朋友,体验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请阐明学生如何从小猴子的心情中感受到“非常高兴”,并展开想象,设想小猴子看到一片玉米地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想法。在过程中,请重视并鼓励学生个体化的阅读体验。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来重新理解第一自然段。小猴子走到了茂密的丛林边缘,它抬头一看,发现大树上结满了美味的香蕉。小猴子高兴地跳了起来,迅速爬上树,摘下一串香蕉。它迫不及待地剥开了其中一个香蕉,咬了一口,甜美的味道填满了它的口腔。小猴子非常喜欢这个水果,它忍不住继续吃着香蕉,一边品尝着满满的幸福感。(注意:以上回答为人工创作,仅供参考)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小猫咪来到了一个漂亮的花园,看到了一朵鲜花正在盛开,便跳下树枝,去闻花香。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特字形,两根旗杆插着六面旗,中间稍微拉开一段距离。第二个竖线比第一个竖线要长,需要注意同一个字里相同的笔画也会有变化,在书写横线时,要保持间距均匀。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结合看图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样才会有收获。

  2.学会本课生字和懂得“非常、只好、回家”等词的意思,会看图正确选用动词:“扛、抱、扔、摘”,会用“又……又……”的句式说话。

  3.会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学会生字,认识反大旁。

  3.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图)谁来了?(在山上放小猴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9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再点图)这只小猴子下山时高兴吗?(高兴)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出示最后一幅图的幻灯)小猴子回去还像下山时那么高兴吗?(不高兴)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这是为什么?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看图说图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小猴于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自由讲)指名按要求说图意。

  图1:小猴子在玉米地里掰玉米。

  图2:小猴子在桃园里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图3:小猴子在西瓜地里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图4:小猴子在回家路上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图5:小猴子没有逮着小兔,空着手回家去。

  这五幅图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呢?(听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自学课文

  要求读懂课文,然后按照“看拼音读准音,看结构认字形,连成词句理解义,读读课文标小节”的要求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齐读生字词,开火车读,抽读。

  (五)复习巩固

  (1)做拍手游戏辨对错。

  ①“空”穴宝盖(对)

  ②“常”四笔,中字旁(错)

  (2)齐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生字:常、追、圆。要求照老师的样子在本子上各写一个。

  (2)完成课堂作业1、2题。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

  5月29日,我聆听了仇老师在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讲授的一堂课。这节课的主题是《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备受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经历,他在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许多地方,看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然而,由于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缺乏专注,他将手中美味的食物扔掉,去追逐跑得又快又高的小兔子,最终却一无所获,只能空手回家。这个故事通过简单的情节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注,要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仇老师灵活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以及精美的课件展示,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融入到故事中去。这充分展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堂课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总结起来,对我个人来说有以下几点收获:首先,我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老师分享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以及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等。通过实践和反思,我深刻体会到了高效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我的学习时间。其次,这堂课教会了我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老师引导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启发式思维的练习,例如逆向思维、归纳推理等。这些训练不仅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还帮助我培养了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能力。这对于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都非常有帮助。最后,这堂课让我了解了一些实用的职业技能。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演示,详细介绍了项目管理、沟通技巧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深刻认识到这些职业技能对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会努力学习并运用它们。总的来说,这节课为我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会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不断改进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

  一、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学知识

  低年级的学习兴趣通常不会自发产生,而是需要外界刺激来唤起。作为一位教师,仇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他运用了简单的道具、有趣的图片和情景设置等,在确保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入新课时,仇老师巧妙地运用了猜迷语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介绍了一个小猴子来学习“猴”字,同时与“候”字进行区分,培养学生发现不同之处的能力,并通过组词来巩固所学内容。仇老师还给学生出示了两个句子,让他们填空,并在不同的句子中应用所学知识,这样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仇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这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学生发言后,仇老师都会给予积极肯定和表扬,给予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通过仇老师的教学,学生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愉快地获得了知识。

  二、动作演示,理解运用动词

  对于刚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之间微小的区别。为了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我作为教师采用了以动作示词义的教学方法。例如,我让学生通过扛竹竿、抱皮球、捧橡皮等实际动作,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小猴子的动作。此外,我还引导学生使用类似“掰玉米”等词语进行口语练习,以加深他们对词义的理解。同时,通过朗读故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小猴子快乐的心情。

  三、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将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采用了由指导到扶持再到放手的方法。在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们逐步展示了一系列问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朗读来理解内容并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我们还通过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掰”、“扛”。通过朗读和表演,学生能够感受到小猴子的喜悦心情。这样,我们通过细节引导学生整体地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为之后学习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和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在其他语文学习中迁移和应用所掌握的技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四、以生为本,本本分分为学生

  本节课教学,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且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活动。在课题的结尾,仇老师运用了同一现象的类比,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种感性认识不仅直观生动,而且能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随后,仇老师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从中领悟到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在完成一件事之后再去做另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收获。”通过这个道理的指导,学生能够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并应用到日常行为中。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在知识层面上进行了教育,更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培养。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5-02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04-26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4篇04-26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06-09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06-13

《小猴子下山》名师教案设计(精选11篇)08-01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4-25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4-25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