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2 11:51: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3~8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进一步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组成与大小,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一定的数感,增强学生的数学思考。

  3、问题解决: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喜欢上数学。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书序。

  2、难点:理解数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教师已经完成73——81页所有《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和整理。本节课全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以内各数的认识、组成、书序、数位的复习,第二段是“计算”,第三阶段是:“用数学”。

  本单元的教材是没有《整理和复习》这一内容的安排的,所以本节课全部的教学安排都是需要教师整理和总结的。根据教材的整体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带领学生自己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对11—20以内的不进位和不退位加减法的方法进行复习指导;最后,通过生活实例复习巩固“用数学”。在“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环节中,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确定参加运算的数据,选择适当的算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实践中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独立尝试自己复习的同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彻底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数的大小的比较,自己独立说出20以内的计算方法。并对解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巩固并加深。

  教材设计思路: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由情景引出各各复习点并进行讨论、研究,并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学习,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遵从了从生活实际除法,让学生感受了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措施:

  在教学时,以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把具体的操作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帮助学生从实物中脱离出来;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达到熟练准确计算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体验,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因题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观察收集数据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帮助了学生梳理有关数的认识的知识,包括数字的认识、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等等。并且在已经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巩固了学生的认识,并且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数学王国”故事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渴望知道最后的结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原本十分枯燥的陈述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的轻松的、愉快的学习到应该获取的知识,应该发展的的能力。

  3、多种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对《11—20以内数的认识》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不同层次的孩子获得成功,收获自信。比如让孩子们互相出题,这样让每个孩子都当上了小老师,学生兴趣很浓,把自己经常错的题目出给别人,希望能考倒别人,这样让孩子们不经意间在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能对自己的知识漏洞加以填补,也对其他的孩子做个提醒。

  4、重视理解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一般的复习课都会由老师直接梳理知识,而这堂课我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孩子掌握梳理知识的方法,由孩子自己完成整个整理的全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整理知识的乐趣,能领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真正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5、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努力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字的审美认识,在生生交流,生生互评中,让孩子取长补短。评价学生的马虎现象,孩子们兴趣大增,他们能从非常细致的角度去评判,“我知道她为什么这样错”等等。学生不仅能准确的找出错误,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提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课堂在和谐的气氛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导入:美丽的数学王国里面,住着很多数字宝宝,他们每一个都很特别,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起快乐的生活着。下面我们就去数学王国看一看吧!

  师激趣:同学们,我们去看看数字王国里面的数字宝宝吧!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创设有趣的情景自然导入到复习中)

  2、引出课题:

  师:你认识那些数字宝宝啦?

  生: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出旧知,唤起学生的记忆,为接下来的复习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知识引入:

  1、第一阶段数序的复习:

  师:数字宝宝们排好队,站成一条欢迎我们了。你能帮数字宝宝们,完成下面的空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一共有(10)个数字;

  2)从左边数,从右边数;

  3)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针对以上问题,综合复习数的大小、书序等知识。

  4)学生独立说出数的组成,同桌之间相互考一考。加强学生之间互动。

  (设计意图:创设了故事情境,带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逐步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2、第二阶段计算的复习:

  师:填数字。通过故事引入的形式,练习到现在的加减法计算,简单易懂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学生能够很快的回答出算式。并要求学生讲出算理。

  3、第三阶段解决问题的复习:

  通过排队的小游戏,感受第几和第几之间的数字的变化规律。

 三、复习巩固

  师:下面我们来参观一下数字王国。

  生:好啊好啊!

  1、第一站填一填。

  2、第二站帮小猪。

  3、第三站解决问题。

  4、第四站那是几。

  5、第五站神秘大礼包。

  (设计意图:通过参观数字王国的过程,带领学生再次复习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 19—6=13

  11:1个十和:1个一。 15+2=1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10各数,基本建立了数数的方法,并在生活中接触过比10大的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读法及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是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集星卡、小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学习星”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8,17,11,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已有的数数经验引出课题,让学生真切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二)利用小棒,经历学习过程

  1.对比中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1)请学生数出1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

  (2)出示各种摆法。(预设)

  ①连续并排摆出11根。

  ②10根小棒并排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③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3)学生交流与评价(大家欣赏哪种摆法)。

  2.利用学生资源,深入理解数的组成。

  (1)学生和教师一起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读“十”。

  (2)明确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3.借助学习经验,自主探究12~20数的.组成。

  (1)认识12。

  师: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两人一组边摆边说,12根小棒再

  添上1根,是多少根?

  (2)认识13~19各数。

  学生自主摆小棒,并记录个数的组成。

  (3)总结11~19各数,这些书的组成均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

  (4)认识20.

  师: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清楚看出是20根?(预设)

  ①10根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0根并排小棒放在右边。

  ②10根捆成一捆,一共2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20个一和2个十。

  两幅图表示的数一样吗?哪个图让大家一眼看得清楚。

  在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20是由2个十组成的,也是由20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小棒,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并理解数的组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利用多种素材,建构数序观念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2.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1)16比17大还是小?19和18比谁大谁小?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3)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4)17离10近还是离20近?哪个数离19最近?哪个数离19最远?

  (5)请学生像老师一样进行提问,并找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回答是否正确。

  3.利用数字卡片,进一步培养数感。

  (1)将数字卡片“18”“14”“16”“19”“15”和“17”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2)将副板书记录的部分学生集星数量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设计意图】利用直尺、数字卡片、学生集星数量等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读数、排序等活动,进一步多种角度感知11—20各数,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 之间的数有哪些?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数数、读数以及数序的理解和记忆,在延伸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巩固数的组成,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五)全课总结

  师:其实大家对11~20个数并不陌生,今天再学习这些数,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觉吗?千万别忘记老朋友“一”,要记住新朋友“十”啊!

  说说这节课中哪个活动环节你最喜欢,为什么?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也为下学期100以内乃至更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做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做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让孩子摆12根小棒,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最后借助摆小棒的活动数数、读数,初步学会认、读11~19各数,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上完成“19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解决“2个十是20”这个关键问题。

  二、学生分析

  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1—20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建立数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借助学具操作直观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课教学使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技术支持。主要运用在学习新知的两个片断的学习中。片断一:在矛盾冲突中揭示记数法。片断二:在迁移学习中建构以新的认识。

  片断一中,运用幻灯片的图片展示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展示同学们数笑脸的过程及10个笑脸转换成1个大拇指的动态变化。片断二中,同样运用动画演示功能展示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还有展示11——19各数的小棒摆法全景图,让学生比较观察,发现规律。

  幻灯片的运用,用虚拟的图片代替了实物图片,省去了老师制作教具的麻烦,幻灯片的播放功能代替了老师的操作,同时它的灵活性是老师操作无法相比的。既节省了资源和劳动力,又能帮助孩子深刻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片断一

  师:1.3班的教室里有个评比栏,谁表现的好老师就会给他贴一个笑脸,小朋友们天天都要去数。今天咱们一起来帮他们数一数。

  1、先看小美的。(课件)

  师:小美的这一栏贴满了。再贴怎么办呢?

  他们老师想了个办法,谁有了10个笑脸就可以换一个大拇指。(课件)

  2、再来数小东的。(课件)默数,可以换时提醒老师。

  3、接着看小西的。(课件)可以换吗?

  4、小波得了多少个?(课件)

  5、小涛得了多少个?(课件)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师:原来小涛跟小波一样都是13个,为什么小涛的笑脸数得没小波快?

  师小结:1个大拇指表示10个笑脸,这10个就不用数了。这种方法不但便于记数,还便于数数。(介绍古代的祖先用石子记数,并且用较大的石子代替10个小石子的记数方法)

  生:数小美的笑脸数。(从1,一个一个地数到14。)

  生:数小东的笑脸数。(从1数到18)

  生:数小西的笑脸数。(8个)

  生:数小波的笑脸数。(13个)

  生:数小涛的笑脸数。(13个)

  生:交流数得快的原因。

  课件出示小美的笑脸图。

  课件10个笑脸圈起来,闪烁,换成大拇指。

  课件出示小东的笑脸图。(1到18,数够10个换成1个大拇指)

  课件出示小波的笑脸图。(1个大拇指,3个笑脸)

  课件出示小涛的笑脸图。(13个笑脸)

  讲授:片断二

  师:(出示11根小棒)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

  师:有没有办法很快数出11根?

  师介绍:数学上我们一般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课件)

  师引导: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

  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

  师:那11根小棒怎么摆,就能很快数出来?

  生交流摆法:先摆1捆,再摆1根。

  师:拿12根小棒,比比谁快?摆后交流。

  师:快速拿14根,15根,16根,18根小棒。

  师:(课件)仔细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根一根地数。

  生:交流很快数出11根的方法。

  生操作:很快数出11根小棒的摆法,并交流。

  生操作:快速拿12根,14根,15根,16根,18根小棒。

  生:比较观察,感知规律。

  课件演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

  课件出示11、12、14、15、16、18根小棒的摆法图。

  七、教学特色

  (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到20,是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在出示笑脸时教师就让学生练习数出20以内的数,渗透自然界数的基本单位“1”的观念。实际生活中10个笑脸换1个大拇指的事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让学生初步直观体会把“10个一”变成“1个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文化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了有机浸润。

  让学生尝试将11根小棒摆成1捆带1根是对先前“笑脸”经验的激活和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将10根小棒捆成1捆,是对“10个一是1个十“的强化。在学生明确了11的摆法后,让学生充分感知12、14、15、16、18的摆法,通过对摆法、数的特点的观察,以及与小棒摆法关系的比较,认识到十几里都有1个十。体会摆十几根小棒都是摆一捆带几根,直观感知十几是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对十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猜一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彩旗)谁来猜猜大约有多少个呢?每人心里猜一个数。到底谁猜对了?怎么办呢?(让我们数一数)

  2.数一数:数到10后面的数字时,咦,我们没学过呀,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1--20的认识。(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1、看课本73页主题图,让学生分类,并分组数出4种物体的数量。

  2、让学生用小棒摆出水果的数量,并任意分成两部分。(学生有的分成2和9,有的分成3和8,还有4和7,5和6,10和1。)

  3、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哪种分法可以很快看出是11根。

  生:10和1

  师:可是分好了还是得一个一个数啊?还有更直观地方法吗?

  生:把左边的10根捆起来。(表扬)

  5、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6、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二)学习11的组成。

  1、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1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1根?

  板书: 11

  10 1

  1个十1个一

  (三)自己动手摆正方体和小球的数量。(15,18)

  1、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板书同11)

  2、演板同学带着其他学生一起说说15和18的'组成。

  3、观察11,15,18的组成,找出有什么规律?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四)摆一摆,说一说。

  1、师摆数字,学生说。

  2、学生同桌互说互摆。

  3、学生到讲台上演示。

  (五)学习20的组成。

  1、现在来学习小棒的数量,想一想20该怎么摆呢?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说交流结果。十个一捆,刚好有两捆,一捆是1个十,两捆是两个十。两个十是20。(板书:2个十是20)

  (六)生活中的运用。

  课件展示生活常见的物体(铅笔10支捆成一捆、小球10个装一盒、书10本装成一包),体现计数单位“十”的优越性。

  (七)11-20的数序。

  1、墨水瓶打翻的声音引入直尺图,上面被墨水印迹遮住了几个数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哪些数字被遮住了吗?

  师:好,直尺上的数完整了,我们一起按顺序数一数吧!

  (正着数再倒着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从8数到16)

  师:真棒,老师现在截取了一段,能回答小精灵的问题吗?

  比12多1的数是几?

  和18相邻的数是几?

  10和12中间的数是几?

  15在几和几的中间?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活动拓展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咱们来玩个游戏放松一下吧!

  游戏名字:竞选运动员。

  规则:参选运动员在讲台上站一排,拿着号码牌,一一介绍自己,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如:我是13,1个十和3个一组成)说对了下面同学就鼓掌,竞选成功,说错了就竞选失败。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1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2)(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3)16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4)与1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五、全课总结

  1、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3、还有什么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教育,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从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1~20各数,并且知道它们的组成。

  2、教学难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学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喜欢上街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不过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呀!

  教师投影出示第84页主题图。

  提问: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人、汽车、树等)

  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吗?(小组讨论并汇报统计结果,教师板书数字)

  教师投影演示统计结果。最后让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要出门,经常要过马路,通过这幅图,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注意安全。)

  2、导入新课

  教师结合屏幕上的数字(例如:14、19、20)提问:这些数字你们见过吗?

  说明: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点评:结合情境,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同时还可以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1、摆一摆,初步感知

  师:小朋友请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10根后捆成1捆放在一旁,然后继续往下数,满10根后再捆成1捆,现在开始。(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在展台上操作,如下图所示)

  完成后提问:小朋友已经数完小棒了,那你知道1捆有多少根小棒吗?那么1捆就是几个十呀?2捆呢?

  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小棒的捆扎过程,然后教师总结归纳:满10根就可以捆成1捆,所以1捆就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师板书:1个“十”,2个“十”)

  2、说一说,加深理解

  ⑴认识11

  提问:刚才我们在摆小棒的时候,把10根捆成1捆就是1个十,小朋友们请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拿出11根小棒?

  让小组进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拿出11根小棒(1捆小棒加1根小棒)。

  提问:为什么拿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就知道是11根呢?

  理解:一捆小棒就是1个十,所以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教师动画演示摆放11根小棒的操作过程)

  强调: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就可以读作十几。

  教师范读11(十一),让学生跟读。教师板书:十一。

  ⑵认识其它各数

  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最先拿出15根小棒。你用什么方法很快就拿好?如果要拿20根,你会用什么方法呢?

  同组讨论,指名汇报。(教师动画演示摆放15和20根小棒的操作过程)

  提问: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20呢?

  归纳整理: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就是由2个十组成的。

  练习:请学生快速地拿出13根小棒。

  3、读一读,掌握数序

  教师投影出示直尺图,提问:你能读出我们今天认识的数吗?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例1、例2,第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地数出11~20个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交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铅笔,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是什么?(铅笔)

  请你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支铅笔?(学生猜想)

  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支铅笔怎么办?(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一数铅笔的支数,得到答案12支。

  二、 动手操作,经历探究过程

  1、摆一摆:

  用数一数的方法同学们知道老师带来了12支铅笔,可是每次都这样数多麻烦呀!怎样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2支铅笔呢!请同学们数出12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学生实践活动)

  2、说一说:

  学生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大屏幕逐一出示各种情况)

  你觉得哪种摆法最好,一眼就能看出是12呢?为什么呢?

  3、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在数学中,1根小棒就是1个一,2根小棒就是2个一……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

  (2)为了便于一眼就看出是10根小棒,在数学中就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小棒有几根呀?(10根)所以在数学上给它一个名字叫十。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3)10个一是几根,1个十是几根,所以10个一是1个十。(板书: 10个一 是1个十 )

  (4)在数学上只要是10根小棒就把它们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这样更容易看。

  (让学生把10根小棒用皮筋捆起来表示1个十)

  4、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1)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出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2)出示数字11,12,13,14,15,16,17,18,19,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这个数字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出示19根小棒

  设疑: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多少呢?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又满了一个十,只要是1个十就要捆成一捆。)

  现在有几个十了呢?(2个十是20)(板书: 2个十是20 )

  5、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10个物体在一起的情况呢?(一盒铅笔,一板药片,一包湿巾,一盒巧克力,一套书等)

  出示课本第77页第7题,指导学生完成。

  6、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呢?(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三、 认识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1,读一读:

  从直尺上读一读各数。你发现了什么?

  2、数一数:

  从7数到13;从9数到20;从19数到10;从15数到8

  3、找一找:

  比12多1的数是几?10和12的中间是几?与18相邻的数是几?

  15在那两个数的中间?

  四、实际应用:

  1、 数一数,画一画:P76 , 1

  师生共同边数边画,感受先找到10,再接着数比较容易数清楚。

  2、 数一数:P76 , 3、4

  启发学生2个2个的'数,5个5个的数,初步建立起数感。

  四、 总结收获: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到过11~20各数呢?

  五、 作业布置:

  在回家的路上,家里,电视里找一找哪里有我们今天认识的11~20各数,并把它们的组成说给爸爸妈 妈听。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7

  导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导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导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导学准备:

  每人20根小棒,2根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情景图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的课本,翻到第5页,看这页有什么?翻到第8页,第12页,......同学们请翻到68页,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这一页上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看,这一页上有一幅美丽的图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预设1:沙滩上有一些海鸥。

  生预设2:岩石上也有海鸥。

  生预设3:海里有小帆船。

  生预设4:还有很多小朋友。

  二、提出问题确立目标

  师:根据你们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预设1: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生预设2:海里有多少只帆船?

  生预设3: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生预设4: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学生一边提出问题,教师一边把问题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分类。海里有多少只帆船?

  生:3只。

  师:这个“3”是我们以前学的。

  (把“海里有多少只帆船?”这个问题拿到黑板的一边)

  师: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在解决之前,你来猜一猜沙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岩石上呢?小朋友大约有多少个?(每个问题2~3个学生来估计)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师:我们先来看看沙滩上到底有多少只海鸥?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本上数一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预设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预设2:我是2个2个数的

  ……到大屏幕上数一数。老师评价

  师:现在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把海鸥换成小棒,对应着摆一摆。

  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

  师:(学生汇报,把学生不同的摆法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们,通过刚才数一数、摆一摆,你发现那种方法最直观?让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是11根?

  师:老师用小棒摆出了11,和老师一起数数吧!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看!老师把这10根小棒圈了出来,把一个小棒放在一边,同学们看,如果把这一个小棒看作1,那这是个小棒组成了几个十?也就是说:10个一组成了1个十。老师把这十个小棒捆在一起,这是一个十,这是1个一,那他们组成了11,也就是说: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让学生摆出1214根小棒。

  出示(计数器)我们也可以用计数器表示11,(师拨)首先,我在1个十所冲着的位置下面拨了一颗珠子,这“1个十”对着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十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十。我又在1个一所冲的位置上拨了一颗珠子,这“1个一”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同学们看,各位在计数器上从右边数第几位?十位是从右边数第几位?

  师: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现在同桌合作用你们的计数器拨一下11,这两个1一样吗

  十位上1表示十位上的1是一个十个位上的一个一

  师:再看第二个问题:沙滩上有几个小朋友?

  生预设:13个!

  师:数得很正确!那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表示一下13吗?

  生摆。老师指点,或写、或摆、或拨。

  师:看老师使用摆小棒的方法摆的13,再加一根是多少?

  再加一根......摆到20,

  同学们看,这些小棒是多少根了?那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也捆起来?现在两捆小棒,每捆小棒是10根,那同学们说这是几个十?也就是说几个十是20?那你会用计数器表示一下20这个数吗?

  师:个位上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如果够了10个,就必须用十位上的1个珠子来表示它。

  师:同学们刚才拨得很认真,老师再给大家演示一遍,20里面有2个十,那我们就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因为20的个位一个也没有,所以在个位上用0补位,这样20就表示出来了。

  师:好了现在同学们看一看第三个问题,快数一下是多少个?刚才我们是不是解决了?好!

  刚才我们学习的11-20这些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很棒,我们来唱个儿歌休息一下好不好?

  四、设计练习,达成目标

  练习一、先圈出10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个?

  练习二、老师拨珠,学生说数1418191220

  练习三、猜谜

  (1)1个十和5个一。

  (2)比16大,比18小的数。

  (3)个位上是0,十位上是2

  练习四、按顺序写数。

  1415()()

  201918()()

  ()19()

  练习五、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这些数字?

  五、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表现得怎么样?

  你认为还有那些同学表现得不错?

  执笔人:朱萍程英歌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使学生知道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红花”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9,18,12,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

  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小棒有多少根呢?

  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

  老师说出(1115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的组成

  手摆小棒

  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

  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1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

  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20。

  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

  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

  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提问: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电脑出示直尺图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4)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

  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

  13比15大还是小?

  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几?

  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

  4、出示计数器

  (1)分清个位和十位

  出示个位1个珠子,十位1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出示个位6个珠子,十位1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出示个位没有珠子,十位2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2)小结: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

  5、教学十几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2,再在个位添上3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

  学生正确说出这道题的结果并不难,但要清楚说明算理,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

  ①谁知道12+3等于多少?

  ②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12是1个十和2个一,3是3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和5个一,所以得15。或用个位上的2和3相加,再加十位上的1,也得15。)教师说明,第一种想法是道理,第二种想法是算法,口算时怎么想都可以。

  请你们试着算一算17-4=□。同学间相互说说怎样想的?(从1个十和7个一中去掉4个一,还剩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所以17-4=13。)

  6、学习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在12+3=15这个算式中,我们把加号前的12和加号后面的3都叫加数,等号后面的得数15叫和。在17-4=13这个算式中,我们把减号前面的17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4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得数13叫差。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如下:

  小结:这节课学习的`十几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口算时,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进行计算,也可以用个位上的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之间的数有哪些?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和相关的加减法。数学问题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课后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11—20各数说一句话,通过进行有关数的表述,来加深同学们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同学们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课本74页例1、例2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11~20各数及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橡皮筋。

  多媒体课件、小棒、橡皮筋。

  师准备:10根小磁棒

  学生准备:20~~25根小棒(散放在盒子里),2根橡皮筋。

  一. 新课导入:

  (一)师:之前我们认识了0到10的数,今天我们接着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会认这些字吗?齐声读一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显)师:看看屏幕上堆放的小棒,猜猜有多少根?(生猜,老师提示多了还是少了,直到猜到为止。)

  二.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摆小棒,感知十

  师:现在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谁愿意上来摆?(找一学生摆,其余学生自摆,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创设“猜出后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节课的第一次操作活动, “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当他们将“10个放在一起”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计数单位“十”的建构:10个一就是1个十。同时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二步。

  师:你们和**摆的一样吗?再找一名学生说一说,有三个同学也和你们一样有不同的摆放,他们还发生了争论,我们去看一看。

  (课显三种摆法)师:到底谁的摆法能让我们一眼看出有多少根,为什么这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呢?(生:10根小棒放一起,另1根小棒单独放,这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根小棒)师:大家听明白吗?

  师:是的,10根小棒放在一起的`数数方法是比较方便。

  师:同学们能用这种方法再摆一摆你们的小棒(摆好后坐端正看黑板)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二次操作,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自体验 “10个一就是1个十”,还知道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11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探究其余各数。

  2.读一读捆一捆

  (师贴小棒)师:1根小棒是1个一,2根小棒是2个一。一起来数3根呢?·····直到10根,那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板书10个一)。再看老师手,2个一是——2 10个一是——10

  (课显10根小棒)看屏幕,数一数这是几根小棒,(生:10根)够10根就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这一捆就代表1个十,(课显板书:1个十)

  师:10个一是10 一个十也是10 所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课显板书:齐声读一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动手捆一捆,在动手前先要数出10根小棒,再用皮筋捆在一起。(师巡视,帮不会的)师:困好了吗?捆好后放在桌子上。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在包装时候也是数量是10为一个包装的(课显包装)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在包装时候也是数量是10为一个包装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认识11,学习数的组成

  师: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数的时候还要不要把它拆开来重新数

  (课显)师:这一捆就有几根?(生:10根)是几个十?(又出现1根)1根小棒是一个一,一共几根小棒?(11根板书)请问同学们: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也可以说(板书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4.认识15

  (1).下面我们做一次那小棒的比赛,比一比谁拿的快,拿出来后摆在桌子上,看清楚拿多少根。(板书15)

  (2)你能像刚才说11那样说一说15的组成吗?生汇报,师板书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5.认识20

  (1)再添一根小棒是多少?16再添一根呢?······一直到20根看看你们摆的和屏幕上一样吗?

  (2)师:20根小棒用哪个数表示?(生说师板书20),观察摆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20里面由2个十)师:这是1个十,还有一个十在哪里?把它们也捆起来。师:2个十合起来是20(板书20里面有2个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三次操作,通过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摆出了15,一直到19,它们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完成各数的认识。当摆到19时,让学生再添1根就是20根,将单独的10个1根动手捆成一捆,2捆就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了它们的组成,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6认识数序

  师:我们今天的课题是11~~20各数的认识,11~~20中除了11.15.20还有哪些数?(12.13·····19)这些数字宝宝可真淘气,你能给他们按顺序排好队吗?

  根据你们排的顺序来完成这个尺子图(课显)

  1尺子图填空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的听力和观察力,就尺子图随机提问。

  7.生活中找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数很常见,你们在哪里见过它们?

  三. 巩固练习:

  1、圈一圈(数鸭子)

  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首歌曲来放松下(播放儿歌)播放的“数不清到底多少鸭”师:同学们,他们数不清有多少鸭,你们能数清吗?生:12只。师:你们都数的是12只吗?师:如果我想一眼看出是12只,谁能出个好主意?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以“十”为单位圈一圈,为后面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数学方法铺垫。

  2、数小棒

  3、数小正方体。

  4、数珠子。

  本节课课后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11~~20各数!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贴10根磁棒)

  10个一是1个十。

  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2个十是20。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0

  [课题(学科和年级)]

  认识11-20各数(数学,一年级)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含义、顺序和大小。

  [目标预设]

  1.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认、读11-20各数。

  2.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动手操作、组织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十进制”。

  [设计理念]

  1.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处处有数学;

  2.用旧知帮助认识新数,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3.于活动中学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路]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本节课,一开始从学生原有的认数经验出发,从0开始数到20初步认识11-20各数,然后借助于小棒开展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小朋友们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初步感知各数的组成,最后通过数数、估计、操作、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帮助他们切实感知11-20各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小朋友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呢?

  2.从0数到10,越往后你会发现后面的数越大,你会接着往后数吗?谁来数一数?

  3.出示学生尺,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从0数到20吗?

  4.没有尺子,你会数吗?

  (1)从7数到17

  (2)从11数到20

  (3)从20数到11

  二、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11-20各数

  1.尺子是我们学习的好朋友,小棒也是我们的好朋友。下面我们请小棒也来和我们数一数,看看你能不能数到20根呢?

  师摆小棒师生共同数数。

  你会像老师这样一边摆一边数吗?学生独立摆小棒数数。

  20根小棒,一根一根的我们会数了,还可以怎么数呢?

  (1)2根2根地数

  (2)3根3根地数

  (3)5根5根地数

  2.这么多的小棒啊,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数得最快(教师将20根小棒合在一起,藏在身后,随意拿走几根)将小棒放置在展示台上,现在这有多少根小棒呢?

  这么多的小棒在一起,你能准确说出是多少根小棒吗?不能。

  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根呢?

  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办?

  数一数(指名学生数一数)

  一根一根地数太麻烦了,那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使小朋友们一下就能看出是多少根呢?

  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先数出10根(边数边说),1个一根,2个一根,3个一根……10个一根就是10个一(板书),我们可以将这10个一根捆成一捆(教师示范捆成一捆)原来是10个一根,现在变成了1个十根(板书1个十)

  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动手操作,数出10根捆成一捆,边数边说。

  数出10根捆成一捆了,一捆是几根?旁边还有几根呢?还有两根,那一共就有多少根?12根。对了,刚才谁估计对了,给予表扬:你真棒!真是火眼金睛!

  请你也摆出12根小棒,看谁摆得快!

  你是怎么摆的?

  再添一根是多少根?13根。再添一根?师生共同边添边数一直数到19根

  现在又多少根小棒啊?你怎么知道的啊?1捆是10根,再添9根就是19根。

  19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呢?

  20根除了可以这样摆,还可以怎样摆呢?

  再将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就是1个十,现在这儿有几捆?那这儿就有几个十?

  2个十就是20.(板书)

  几个十是20?20里面有几个十?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了10个一就是1个十,2个十就是20。

  三、 巩固练习,进一步感知11-20各数

  1.小棒可以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看旁边有几根就是十几根,那其他的东西呢?怎么能很快知道有多少呢?

  这儿有一些草莓,你能估计出这些草莓大约有多少个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

  谁来说一说,这有多少个草莓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1)大概看了一下

  (2)数一数

  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多少个呢?

  (圈出10个,再数数外边有几个就是十几)

  学生动手圈一圈,数一数。

  草莓一共有多少个?现在能一眼就看出来么?这个方法好不好?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数一数雨伞一共有多少把?看谁数得又快又对!

  汇报,雨伞一共有17把。

  2.生活中像这种先数出10个数学方法有很多。看,我们的数学书,从第一张数起,我们一起来数出10张,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感觉怎么样?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感觉怎么样?接着往后数,你会数吗?

  四、 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活中这些书我们到处可见,比如(出示第5题)

  看看这几幅图,图上画了什么?你认识上面的数吗?这些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样的数呢?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1

  【课标解读】

  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材简析】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对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海鸥回来了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大于10的数的表示方式。从用小棒表示到用计数器表示,再到用两位数表示,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两位数才会成为学生思维中的具体的具体的存在物,其中数位及记数的位值原理,才会在今后认识更大的数时起积极的迁移作用。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又比较抽象,让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

  学生从认识10内的数到认识11—20的数,是数的认识的扩展,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和数位“十位”,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理解同一个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比较困难的,这是真正认识20以内的数的关键,也是以后认识大数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小棒、火柴棒等学具摆一摆,捆一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一上《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部分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2、通过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手实践能力。

  3、在富有情趣的数数活动中,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评价设计】

  1、谈话交流法: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谈话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导入环节。

  2、观察法:观察法适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怎样摆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根?这一活动中,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对“十进制”的知晓度;学生做练习时,通过观察,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等。

  3、测验法:通过课后测试,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计数单位"十",12—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十"。

  教师用具:小棒、课件、课堂检测

  学生用具:小棒、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到海边玩过吗?海边都有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

  (生自由回答)

  请你仔细观察画面,用最简洁的话描述图中发生的事情?

  (生根据情境图回答)

  根据你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会提出以下3种问题:

  1、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2、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和学生简单的谈话,直奔主题引入本课。并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许多个问题,教师定向,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

  二、动手操作,探究数的组成

  1、我们先来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好吗?(多媒体出示问题)谁能估计一下也就是猜一猜大约有多少只海鸥?

  (生答)

  师:到底谁估计的准确呢,那就快来数一数吧。

  2、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数给大家听听。

  (生答)

  师小结:我们数数的'过程中,为了不出现重复数或者漏数现象,我们一般采用做标记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数海鸥只数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的特点,突出数数方法的指导,渗透数数策略,并引导学生用做标记的方法来数,做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我们生活中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3、组织有关的认识活动

  (1)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用多少根小棒表示呢?

  请你数出相同数目的小棒。

  (2)老师想检查一下全班每一位同学数的对不对,可是我一根一根的数,恐怕这节课也数不完,同学帮老师想一想,怎样摆放能让老师不用数一眼就看出是11根呢?

  (同位合作)

  (3)生交流摆法

  师:那个小组先来交流?

  (预设生一般会出现下列摆法:

  ①1根1根地摆;

  ②2根2根地摆;

  ③5根5根地摆

  ④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地摆。)

  师:那种摆法更能让我们一眼就知道了呢?

  (生自由发言,预设学生会对③和④谁更好产生争议)

  师:观点不一样,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是根据学生表述情况适当给予补充提示5个5个数要先算5加5等于10,10加1等于11。而另一个只需要10加1等于11即可。)

  请看课件

  师:(边看课件边说)一根小棒我们可以说是1个1,,两根小棒我们可以说两个一,同学们接着数、三个一……十个一,10个一捆成一捆就成了1个十,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1个十,或者还可以说十里面有10个一。旁边再加上一根小棒也就是一个一就是11根。

  迅速把你的小棒按这种方法摆好,举起来。

  看来这种方法的确能让我们一眼看出摆了多少根,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摆出别的数学吗?

  师:13

  生摆

  师问:13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呢?

  师:1个十5个一

  生摆

  师:1个十5个一是多少呢?

  生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通过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6)刚才我们摆了很多数,在摆数的时候,这几个十和几个一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11,我们先在左边摆上1个十(用透明胶布贴在黑板上),再在右边摆上1个一,(把1个十圈出来,问:这是一个什么?在上面写上十,再把1个一圈起来在上面写上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同学们快看,这11里面有两个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谁来说?谁能完整地把这两个“1”各表示什么说一说?

  两个同样是1,但是因为位置不一样,身份就不一样,这“1个十”对着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十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十。这“1个一”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用来表示有几个一。

  (7)其实啊十位跟个位在我们的计数器上也有。(师拿计数器)谁能找到这个计数器上的十位和个位?请你拿出计数器,仔细观察,和同位的小朋友说说计数器上“个位”和“十位”的位置。谁愿意跟大家指一指你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所有的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一吗?(师可以根据情况提示几个一应该在什么位来表示呢?)

  生拨

  师:2个一……9个一、如果再加一个一呢?

  (预设会出现两种拨法:一种是各位拨10个珠子,另一种是十位拨一个珠子。)

  师:问为什么十位拨一个珠子呢?

  (预设生答:9个一加1个一是10个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我们一起看课件

  九个一再加一个一是十个一,十个一就是一个十,一个十应该在什么位上拨珠子呢?

  生纠正

  (8)师:你会拨11吗?

  生拨

  【设计意图: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再捆一捆、说一说的经历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摆小棒是学生很容易做的事,但是要摆的快,必须经历思考和创造,这个环节教师要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解决“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多媒体出示问题)

  (1)请你估一估,

  (2)数一数

  (3)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20。

  生操作

  师强调:2个十是20

  生拨

  师:十位上有两颗珠子我们就对着十位写“2”,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怎样写呢?生:写0

  (课件生答师板:“0”)

  问:“0”在这里表示什么?这个0不写可以吗?想一想为什么?(小组讨论)

  生答

  师:你们表述得都很正确,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一定要用0来表示,这个零起占位作用。

  四、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我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生可以采用写、摆、拨三种形式来表达,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说出组成)

  【设计意图: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练习中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二)提高练习

  请小朋友看屏幕。(多媒体演示)

  1、小朋友,我们今天给海鸥带了一些食物,食物的桶数比13多比15小,我们带了多少桶食物?

  2、生活中经常用到11—20各数,你能举例说一下吗?

  钱、岁数、日期、尺子、(师问: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你能拨出来吗?)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领学生欣赏生活中的11—20各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有服务于生活。】

  五、总结回归: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2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3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会数数到20,但需要系统认识11——20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生活图片,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认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理念

  (1)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处处有数学;(2)从多角度认数,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3)于活动中学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会正确地数数、读数、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对小数目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动手操作、组织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

  学具准备:

  主题挂图、11~20数字卡片;每生小棒20根、皮筋一只。

  课前播放“数鸭子的儿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完了数鸭子的儿歌,我也想请小朋友一起大声地从0数到10。你们数的最大的一个数是几?还有比10更大的数字吗?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比10更大的数字宝宝,它们是11—20的数。

  3、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大红花)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一)、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今天,王老师请来了小棒帮助大家数数。

  师:猜猜老师手里拿了几根小棒?(生猜,师进行提示。)然后让学生一根一根的数。

  师:(出示课件)1根小棒表示1个一,那么10根小棒就是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再课件出示小棒图:(90根)哇,这么多的小棒,如果一根一根的数,那太麻烦了,怎样数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呢?(稍停顿一下)我有一个好办法,想知道吗?

  师:这个好办法就是满10根捆成一捆,(教师示范用皮筋捆小棒)这一捆是几个十(1个十)板书:1个十刚才我们把10根捆成一捆,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板书:是)。

  师:现在你们也数出10根小棒,把手中的10根小棒像老师这样捆成一捆。举起这一捆小棒,看,这一捆是几个十?(要求把捆好的小棒放在桌上。)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满10根圈在一起快速数数的方法,来看一看刚才的图里有多少根小棒?

  小结:这样满10根圈在一起,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指着板书),让人一眼就能清楚地看出是几。

  2、认识11、12、13

  A:这种数数的方法又快又准确,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天我去买铅笔,我对售货员说:“我买11枝铅笔,”(板书:11)那个售货员居然数都不数,就把铅笔拿给了我,我呢,也只看了一眼就知道了有11枝,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师:请你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让其他小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是11枝,快试一试。(生操作)(出示课件:这样我们就把11枝铅笔变成了几个十几个一?(板书:1个十1个一)1个十和1个一组成多少?也可以说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这句话谁还会说?(同桌互相说,再齐说,)再添1根呢?再添1根呢?

  (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摆,一起读。)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好办法和老师一起摆几个数;

  一捆是一个十,那再添1根呢?板书:11(同时领读)(出示课件:这是几个十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组成多少?(板书:1个十1个一)也可以说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这句话谁还会说?(同桌互相说,再齐说,)再添1根呢?再添1根呢?(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摆,一起读。)

  B:学生动手摆一个数。

  你们已经会用小棒摆11、12、13,并知道11、12和13的组成,我们今天认识11─20各数,除了11、12、13以外,这么多数字宝宝你最喜欢哪一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用小棒摆一摆,并悄悄地告诉同桌,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学生独立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指名答:你摆的是几?你是怎么摆的?它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可点名在投影上摆)

  谁能说出你摆了几个十和几个一,让大家猜猜你摆的是几?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读的时候就读十几。

  4、学习20的组成

  (出示课件)师:看见大家在摆,老师也喜欢一个数,先摆1个十,再摆9个一,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是?(20)

  现在又够10根了,又可以把它们怎么样?(捆成一捆)原来的1捆再加上这1捆是几捆?(2捆)2捆就是几个十,那两个十是多少呢?(20)3个十是多少?4个十呢?20里面有几个一?(板书:2个十是20)有几个十就读几十。

  5、观察直尺,感知数序、大小

  (1)师:其实11—20各数还躲在我们的文具盒里呢:引出小尺下面看这把尺子,你能填出空缺的数吗?

  (2)正读反读,找出规律。(单数、双数、最大数、相邻的数)在这根直尺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3)设计“摘苹果”,激发小朋友思考和积极回答的兴趣(课件出示)

  过渡语言:11—20各数不同但小尺上有,我们的书的页码上也有

  1、翻书比赛

  师:拿出数学书,放在桌子中间。准备好了吗?打开到第17页。再打开到第13页。再打开到第20页。

  2.找找生活中的数

  师:除了书的页码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我们都会用到11—20这些数,你能举些例子吗?

  学生举例:姐姐今年12岁。

  3月12日植树节。元宵节是正月15,中秋节在8月15日,最后在生活中找11—20各数的运用,一组有12个同学;鞋子穿16号;这些纸有19张;今天最高气温是18度;今天是10月——日;出示课件:生活中的数)

  小结: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我们周围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今天小朋友们学的都很认真,那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今天谁学的最棒!

  ⒈按要求读数、数数

  (1)出示课件:读号码

  (2)、传球游戏:从20到1,从1到20

  2、比比谁的眼力最好。(估计:课件出示)

  下面来点难的:学会了数数,不如来考考小朋友,看这里有一些草莓,先不数,你来猜一猜,这里大约有多少颗草莓?估一估,强化满十个圈一圈,别人更容易看清楚是十几。

  3、猜数游戏

  规则是:老师心里想一个20以内的数,请大家来猜它是多少。

  [设计目的: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很敢兴趣的]猜数(说的好的小朋友奖五角星)

  13 15 19 20用各种方法说

  (先老师示范介绍,再让学生介绍,要求介绍的形式多样。如:跺脚表示十,拍一次手表示一个一,猜猜合起来是几)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对学习好的个人、小组表扬。今天小朋友学得真不错,希望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3、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4、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5、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6、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7、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装在小盆里,12根,每人一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点评】小朋友每天都会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用数一数小叮当获得了几朵小红花,来创设“数到10朵再数下去就要用到比10大的数”这样一个情境,既贴近学生,又真实自然。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师:再来看看小叮当有多少根小棒?[电脑出示12根小棒]我们也来帮它数一边。

  学生数

  猫:每次都要这样数,太麻烦了,我有一个摆小棒的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我有十几根小棒。

  师:小朋友,小叮当到底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他有十几根小棒呢,猜到的小朋友也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让自己和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有十几根小棒。

  还没有猜到的也可以跟同座商量一下再摆。

  学生活动,汇报两人展示

  师:你们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小叮当和他想的一样吗?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件播放三个小朋友在教室前的对话——甲说:“我们班门前种了6棵大树。”乙说:“我已经得了9颗五角星啦。”丙说:“我们小组有8个人。”谈话:听到三个小朋友刚才说什么了吗?小朋友,你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学生说到我有几根小棒时,出示1捆小棒图,提问:小明也有一些小棒,你知道这些小棒有几根吗?如果学生知道是10根,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里一捆小棒是10根,则将一捆小棒展开,数一数,强调有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说明:由“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平,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认识计数单位“十”谈话:请大家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反馈:你是怎样做的?(指名到实物投影前操作: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展开一捆小棒: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指1根小棒)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指10根小棒)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提问:现在这里有多少小棒?(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10根小棒,有的学生回答是1捆小棒)谈话:10根小棒也就是1捆小棒。(指1捆小棒)像这样的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请大家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棒说一说:几个一是1个十?谈话:“十”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比如,1包铅笔有10枝,是1个十;一盒钢笔有10枝,也是1个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说明: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认识11~20各数

  1、摆一摆,数一数。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是12根?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板书:12)小结:我们摆12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摆1捆,再摆2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2、摆一摆,说一说。谈话:你能摆出11根小棒吗?学生活动后,反馈:你是怎样摆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1?谈话:你还想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反馈到19时,提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是20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学生把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指两捆小棒,提问: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说明:摆一摆、数一数、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看图说一说。

  (1)出示下图。(13本书,17粒珠子,20块积木)让学生数一数、读一读,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读出直线上的数。让学生轻声地读一读直线上的数。提问:13前面的数是几?后面的数是几?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17和20中间是哪两个数?18这个数是接近20,还是接近10?

  [说明:借助实物图,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有利于突出计数单位“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实际大小。让学生读出直线上的数,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意义和顺序,有效地发展了数感。]

  2、读一读,数一数。

  (1)17、14、20、12、15、6、16。(2)从6数到16。

  (3)“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按要求练习后,再由同桌合作,一个人说翻到课本哪一页,另一个人在课本上很快找到相应的页码。

  3、估一估。(“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左边的草莓图。

  (1)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板书学生估计的数)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怎样能很快知道有几个草莓呢?(演示把10个草莓圈起来)

  (2)照样子在书上先估一估,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

  4、抓一抓,数一数。要求: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有多少颗,再数一数。提问:你能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吗?学生操作后反馈,并说一说抓糖果时要注意什么。

  5、“想想做做”第6题。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6、连一连。用水彩笔把11到20按顺序连起来,看会是什么?

  [说明: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估计草莓的数量,到估计雨伞的数量;从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颗,到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从数出数学书的10张,捏一捏有多厚,到数出20张再捏一捏有多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11到20各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

  五、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哪些本领?还有什么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通用03-19

《11-20各数的写法》最新教学设计04-23

“认识比”教学设计04-17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1-13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1-13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04-14

0的认识教学设计06-11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06-17

《认识键盘》教学设计06-19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