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30 18:44: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合集]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集]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一)自读目标:(出示多媒体课件)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

  (二)重点词语:

  (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3.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4.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对科普作品感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能自主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3.了解科学世界里的奥秘,乐于分享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保持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能自主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厚薄大小不相同,世界万物都包容,只要你能打开看,增加知识力无穷。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书)

  你们喜欢读书吗?为什么?(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就让我们一起到书的世界里看一看吧。

  二、指导方法,交流体会

  1.出示《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封面。

  师: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你能了解到什么呢?

  (师相机介绍: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

  2.作者及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米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房间的故事》《山与人》《人与自然》《在你周围的事物》等。

  内容简介:《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是截取了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首小诗“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句,在俄语中,“十万”用以形容数量之多,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十万个问题。米伊林创作了这本书,他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3.这是一部科普作品,同学们知道该怎么阅读这类作品吗?

  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1)找出不懂的科技术语,通过上网查资料、与同学交流、请教老师或家长等多种方式弄明白,才能理解文章;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3)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

  (4)读完之后思考总结,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

  4.课件出示书中的一段内容,学生交流。

  教师节选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5.教师小结: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回答。书中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去读一读了呢?课下同学们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吧。

  三、阅读推荐

  1.世界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如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等。读了这些书,你一定会为科学世界里有那么多的奥秘而惊奇。

  2.选择其中一本读一读,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习检查

  1、词语:

  浙江金华罗甸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新绿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后脑肩背臀部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合适聚集呈现昏暗颜色各异变化多端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习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引读课文:

  洞口(),外洞()。

  ⑶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习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⑷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将静态的图画展现成有声有色的电影。

  2、当堂完成习作【一片段】(照片描写)。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重点:

  观察画面,合理想象,描写照片

  教学难点:

  将画面由静到动,将画面内容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声图导入 酝酿情感

  同学们,《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而展开的。首先,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组跟战争有关的画面。(播放近年来局部战争战后伤亡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问: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播放师对战争的感慨)

  从学生的回答引出“儿童”:是啊,战争给儿童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使得多少天真的孩子成了可怜的孤儿。

  二、观察想象 变静为动

  1、出示图,初步感知(构成分析):请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什么? (围绕主要人物,思考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照片讲述照片背景(原因分析)

  ①这张照片的上的场景为什么会发生?照片中的孩子在这儿之前会在哪里,做些什么,看到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发言,师穿插讲述:这是1937年8月28日,记者在上海南火车站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当时,日本侵略军先后调集了几十万大军进攻上海,同时出动上百架飞机反复对上海进行毁灭性轰炸。当天下午两点钟,日机疯狂轰炸上海南火车站。上海原有南北两个车站,北站处于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当时上海及其附近的难民蜂拥而至,争相出逃,一时间南站拥挤不堪。

  3、继续观察照片,引导细致分析(过程分析):

  ①在了解了照片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照片中的孩子外貌是怎样的?神态、动作、衣着、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呢?他可能在想什么?喊什么?

  4、看来,看图作文,不仅仅只是罗列画面的事物,我们还得将看到的人或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经过我们的语言加工,运用我们的想象,将静态的画面展现成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写成令人身临其境的文章,那才是看图作文。

  5、其实,我们还可以对照片未来的图景进行想像。(结果分析)画面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孩子命运如何?等等

  7、文章题目:画家画龙,有一笔很关键,那就是画眼睛,这就是画龙点睛。作文的点睛之笔就是在于题目。根据我们刚才探讨的内容,我们能给它起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6、自主写作 推荐点评

  ①同学们通过想象之后,画面就变得生动起来啦。下面就请大家拿起笔,把自己置身于上海火车南站,按一定的顺序写写这个孩子吧。

  ②学生互评,推荐佳作,师生点评。

  三、总结方法

  让我们再次回忆刚刚学到的写看图作文的方法吧。我们以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对画面进行构成、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并在观察过程中加入合理的推测、想象,最终把图画展现成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这就是看图作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5

  素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 要持之以恒。

  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

  线)

  及时修补

  1 走,我们去植树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

  比如:

  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名言引路,初识“伽俐略”。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名言。

  2、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一则名言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2)揭示名言作者: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要求语言简练)

  (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二.紧扣“文本”,走近“伽俐略”。

  1、名言中导入

  师:同学们,要真正认识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出示试学要求一:

  a.思考:伽利略曾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作者为什么在课文开头只介绍“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b.从这段文字的介绍中,你觉得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伽利略。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不寻常、辩论家”认识到伽利略在读书时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为下文的大胆质疑埋下了伏笔。)

  2、对比中品读。

  学生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

  (1)出示试学要求二:

  a.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想想名言中“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指什么?

  b.伽利略和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试学后,教师引导交流。

  *课件出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①.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②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③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④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过渡: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课件出示:“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①.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②.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总结:由一个事实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是自相矛盾(一慢一快)。板书

  ③.(说得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④.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⑤.拓展资料:十六世纪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的事例。

  小结:从伽利略大胆质疑的想法中,你又感受到他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科学家。

  过渡:是的,从同一句话中就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无疑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存在问题!难道伽利略就单通过文字推理推测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吗?他还做了些什么?

  3、试验中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4、5、6自然段

  (1)出示试学要求三:

  a.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伽利略都做了些什么?

  b.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有什么变化?

  (2)试学后检测交流。

  *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a.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b.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还是()?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也许是( )?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小结: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过渡: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①.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课件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小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来验证,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实验,他真是一位(执着追求)的科学家。

  ②.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③.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让学生想象此时人们的心理活动:

  a.原以为两个铁球____________,但看到的却是___________.

  b.原以为胜利者是________,但________才是胜利者。

  c.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____________,现在无情的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中提升

  ①.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

  *出示课件: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②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③朗读练习

  ④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⑤.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读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总结全文: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课后延伸,缅怀伽利略

  活学:

  1、伽利略敢于质疑、执着追求,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科学道理,更给了人们许多许多的启示。随着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胆大妄为的人,那些责备他固执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学习本课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的方法,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2、课外阅读《伽利略的女儿》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8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2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 课前准备:

  1 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 、复习词语:

  1 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 听写词语。

  3 同学们,在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二 、我的发现:

  ·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

  1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 组内交流。

  4 换一换,将加点的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还会发现什么?

  5 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三、 日积月累: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 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 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课后反思: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一、 谈话引入:

  ·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时间活动中又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 口头交流展示:

  1 小组交流,互说互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边说边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 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三、 习作:

  1 精彩回放:

  · 读一读:上节课整理好的好词佳句。

  ·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 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 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 学生习作:

  · 教师启发思路。

  · 教师个别指导。

  · 同桌互相交流

  · 推荐代表交流

  · 师生共同评议。

  · 独立进行修改

  3 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 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展或照片。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2、感情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三、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课件,直接揭题

  谈谈你对新疆的认识,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通读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五、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六、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七、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八、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九、作业:

  朗读课文,复习词语

  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遵循了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围绕“哪写的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想象力,无法想象和理解到七月天山的美,但是从学生对句子的感悟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0

  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难点: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

  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

  (课前师生交流一分半钟,略)

  师:为了上这节课,你们课前准备了什么?

  生:预习。

  师:怎么个预习法?现在要请另一位同学发言了。

  生:就是写出不同的读后感。反复地读,读熟了,就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想。

  师:预习,就是要反复地读。读熟了。有没有把感想写出来?

  生:有。

  师:都写了吧。

  生:写了。

  师:还有呢?

  生:可以提出问题,谈自己对自己对某段的理解。

  师:还有吗?

  生:比如你赞同这句,为什么?或者反对哪句,为什么?

  师:哦,就是这些都可以针对整个文章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还有就是可以给人物作评价。

  师: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课前要做的基本功。我在外面听你们上的第一课时的时候,也在想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比如说,“振聋发馈”这个词语,你们理解了没有?

  生:理解了。

  师:谁来说一下。

  生:我来说。“振聋发馈”就是用语言文字来唤醒糊涂的人。

  师:就是有些人对某些问题认识还很模糊,像一个聋子,象一个思想处于昏睡状态的人,听了一席话以后,眼睛明亮了,耳朵也听得很清晰了。这个词就说明一席话对你的影响是多么的深。上一节课,你们觉得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哇,声音这么响亮。你说,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生:课文第12自然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他所遗留的角膜仍会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为什么要用“怎样的一种骄傲”?直接说骄傲不就行吗?

  师:你看,我要是这样读的话,“这是一种骄傲”,“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感觉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里面至少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句式的表达上一样吗?“这是一种骄傲”,“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句式表达上也不一样。你说。

  生:让我们思想也跟着课文去,因为他加了“怎样”嘛,就是让我们去想,她是怎样的骄傲。

  师:这里面也留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到底是怎样的骄傲,我们可以再把文章理解一下,可以把文章中特别重要的,就象上一节黄老师反复强调的某些段落、某些情感、某些问题,重新来理解一下可能我们就能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章题目能不能改成“爱心捐赠”?

  师:哦,而不是“永生的眼睛”,是“爱心捐赠”。可以这样改吗?

  生:可以。

  师:你说一下,“爱心捐赠”跟“永生的眼睛”一样吗?这里的“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永远存在。

  师:人的眼睛可能永远存在吗?

  生:不可能!

  师:人的眼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吗?

  生:不可以。

  师:其实人的眼睛都只有一个,(生:期限)对,就像人的生命一样,都有期限,都有个生命长度的限制。比如说,到我们老的时候,眼睛会得白内障;眼睛老了的时候,有一个词语叫“老眼昏花”。老了以后,有的还会视力失明,生命都有一个衰老的过程,那眼睛也是有生命的,但是这里为什么会说“永生的眼睛”呢?

  生:它不仅仅指眼睛,还指教育、启智。

  师:它这里还讲了,其实是一种精神,一个人对其他人一种奉献、责任;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关爱,这样的一种精神,可以永远地流传下去。这里的“永生”可能就有更多的一种意味。它作为一种精神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按这样来理解的话,用“爱心捐赠”,你觉得哪个题目好呀?

  生:永生的眼睛。

  师:好,我相信你们的判断是对的。还有问题吗?

  师: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作者谈到第一次知道这个捐赠角膜是几岁?

  生:14岁。

  师:她女儿知道捐赠角膜也是14岁。然后说她们之间的反应是什么?

  生:天壤之别。

  师:为什么是“天壤之别”?刚才上课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生:解决了。

  师:为什么?再帮我复述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两代人之间对同一件事情反应有天壤之别呢?

  生:因为琳达情绪很激动,就在这时候,又要解肢她的妈妈,而温蒂的外公并没有死去,因为情况不一样。

  师:哦,情况不一样,刚才她有个词读得有些差错,是什么?

  生:肢解。

  师:但是,我要问的是:在琳达和温蒂同样是14岁,同样知道捐赠角膜,在这个之前,发生的事情一样吗?琳达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前,她知道捐赠角膜这件事吗?课文里有没交代?

  生:没有。

  师:看一下。“我惊呆了,那些医生居然想要肢解妈妈”,说明她知道不知道有捐赠角膜这件事?

  生:不知道。

  师:那温蒂知道吗?

  生:知道。

  师:从哪里看出温蒂知道。

  生:“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蒂”。

  师:“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蒂”,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是,这个家庭经常讨论一个什么问题?

  生:生与死。

  师:有多长时间一直讨论这个问题?

  生:六年。

  师:六年时间经常讨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相信,这个琳达是不是把她母亲去世当时的情况也拿出来讨论了?

  生:应该吧。

  师:对,因为涉及生死这么一个大事。你们平时在家里父母有没跟你谈过生死这样的事情?

  生:没有。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家里有?

  生:是我跟我父母谈的。我问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什么,我们现在要珍惜什么,死后要去做什么。

  师:已经开始对人生的问题有了疑问。我们怕不怕死呢?

  生:怕。

  师:几乎所有的人都怕死。那人会不会死啊?

  生:会。

  师:人都会死。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大事,就是,人再长寿都不可能活到二百岁,有没听说活到二百岁的。

  生:没有。

  师:更不可能看到有谁活到二百岁。人要真的活到二百岁可怕吗?

  生:可怕。

  师:为什么可怕?

  生1:要是老了话,不能走,天天躺在床上多无聊啊。

  生2:人如果一直不死的话,世界会挤爆掉。

  师:还有一个问题,人如果不死,我们现在来学习有意义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意义?

  生:以后再学也行。

  师:哦,什么时候来学都行,是吧。

  生:对。

  师:就是说,虽然死亡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是死亡也使得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也使得我们今天的身体变得更有价值。用你的话说,就是变得极其珍贵。我觉得有必要,你们什么时候回去也可以跟父母来谈一谈生死这样的问题。看你们父母是怎么跟你们说的'。也可以把这个故事《永生的眼睛》说给父母听一听,然后跟他们来谈一谈生死问题,你觉得怎么样?可以试一试吗?

  生:可以。

  师:但是你如果回家跟父母谈《永生的眼睛》,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课文拿给他看,但是妈妈可能在做饭,正忙着,她说:“没空,没空!”,那怎么办?

  生:读给她听。

  师:对,读给她听。

  生:在妈妈煮饭时,可以跟她谈这件事情。

  师:我希望你们把这个故事说给她听。

  生:先把主要内容整理一下,然后缩成一句话,然后再讲。这样容易一些。

  师:但我有一个想法。其实我们还可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告诉一个人。这跟用一句简单的话,说“琳达的妈妈去世了,她的父亲就把眼睛捐献给医院了”,这样的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好。那我们就来试一下。你们把课文自己独立地、仔细地再看一遍。等会,我需要有一些挑战者站出来,把故事说给别人听,就当作说给你妈妈听。好吗?我有几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把故事最基本的情节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来,这里面的人物、事件、结果要传达出来,同时这个文章,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文章,还需要你加上自己的情感,加上自己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把他表达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试试看。

  (生自由默读课文并思考,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作为小组来合作,大家讨论完的结果,最后由一个同学来表达,好吗?

  生:好。

  (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师:好。我有几个要求,一个要请大家到这里来讲,第二个无论上来的同学讲得怎么样,我们都要很亲切地、很和善地、鼓励地看着他,好吗?现在,哪个小组先来?好,鼓励一下(鼓掌),最勇敢的小组先来。

  生:《永生的眼睛》我是这样理解的,作者他的父亲和母亲都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可是他们死后却捐给别人一双永生的眼睛,让盲童重见光明,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用爱心去温暖别人。

  师:他讲到哪一点了?他讲到捐赠眼睛这件事,其他情节有没交代?

  生:没有。

  师:还不够充分,但是很勇敢。来,你这一组。你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听,好!掌声鼓励。

  (生鼓掌……)

  生:琳达的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父亲遵从她的遗愿把眼角膜献给了医院,这时候14岁的琳达不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过了十几年以后,琳达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女儿,这时候,她的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也想像自己的妻子一样捐献身体上完好的器官,还有眼角膜,这时候琳达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自己的女儿温蒂,然后温蒂为她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好。(鼓掌)。第二位同学比第一位同学(生:好得多),好在哪里?

  生:就是把刚才同学说的那些不充分的说具体了。

  师:哦,说具体了,而且这故事也交代地比较清楚、完整了。好,现在第三位同学登台亮相了。哪位?

  师:刚才我们都讨论过了吗,也有比较大的决心了嘛,你来。大家自己举手不用推荐,我相信有勇敢的人。

  生:1965年母亲死去了。

  师:要用复述的方式,不要用看书的方式。独立地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我相信你行!

  生:1965年母亲死去了,取用母亲的主动脉辫膜和角膜留给医院,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点了点头。

  师:还不够熟悉,再请一位同学接着好吗。哪位?好。

  生:也就是说1965年,琳达的母亲死了,医院要取她的主动脉辫膜和角膜给别人,征询父亲的意愿,父亲却答应了,琳达无法忍受这一切,对着父亲哭喊,她父亲平静地说:给别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过了十几年,琳达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自己的女儿了,这时候父亲得了严重的肺气肿,然后父亲也想像他妻子一样捐献自己完好的器官。父亲死后,琳达把父亲的器官捐献给了别人,她的女儿温蒂对她说:妈妈,我真为你做的一切感到骄傲。(生边想边说,有些断断续续,师耐心地点头给予鼓励。)

  师:好。

  (鼓掌)

  师:刚才请了四位同学上来,上来有没感到紧张啊?

  生:肯定有。

  师:会感到紧张,其实紧张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还有我们在座的同学在他们上来说得不流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替他感到很着急啊?

  生:是。

  师: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其实复述故事还真的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这里面有时间,有具体的事件,有具体的人物,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有故事发展的过程,最后又有故事的结果,这是挺困难的。但是我们以后读书要养成一种习惯我们读下来,把这些特别是叙事性的故事,把这些要素给抓住了,那么你再来理解这篇文章,可能就更容易一些,同时能够整体地、完整地理解一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有时候我们可以复述给别人听。刚才我们还说到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有些同学上来,我也注意到你们这组一个细节,这位同学上来了,大家紧张吗?他也着急,你也着急,是吧。你也想提醒他吧,怕他有些情节漏了,忘了什么的。这里面其实体现出我们不仅为自己感到骄傲,有时候也会为(生:为别人感到骄傲),有时候不仅为自己感到着急(生:也会为别人感到着急)。其实人都有一种情感,我对另外一个人也是要承担责任的,是吧?那平时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为别人承担过责任?别人为我们承担过责任吗?有吗?谁来说说看,你来。

  生:我妈妈为我学习而感到着急。

  师:为学习感到着急。妈妈是对你每日的生活,一言一行,各种问题最揪心的人,是吧?妈妈为你承担责任。

  生:我觉得也是妈妈对我们最关爱。我爸爸、妈妈都是在外面打工赚钱,要为我们上学,买文具呀什么的,什么事都先想到我们。

  师:有时候可能只有一份食品,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是吧,妈妈很了不起。刚才两个说得都是妈妈,那有没有家庭之外的人也为我们着急?

  生:老师为我们学习着急。

  师:对,包括刚才要上课了,你们朝蔚老师还急急忙忙地进来,虽然今天是张老师来上课,但是她们也为你们课堂状态感到着急,你们表现好的地方,她也很兴奋。这是老师,最亲的两个人,妈妈,老师。还有呢。

  生:不仅有妈妈,老师,还有朋友。

  师:朋友为你做什么事,你说。

  生:就是有的时候做错了,有节课你生病了没有来,然后老师又没有空教你,有的同学就会帮助你。

  师:哦,有些同学也会为你着急,他觉得对你的学习他也有责任,是吧?

  生:我觉得警察也有为我们担心过。像出现一些劫持人质的情况,警察都会把歹徒抓住,救出人质。

  师:他如果只想到自己的安全,他这里面既有一个职业的责任感,又有表现出人类的一个很高尚的品德,把他人的生死也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职责。

  生:我也觉得老师会为我们着急过,在学习阶段,有的同学肯定会有的课程赶不上,老师就会放学以后让那位同学留下来,有时候会教我们一些课文,然后作业做不清楚的,也会帮我们辅导。

  师:刚才讲的老师啊,妈妈啊,警察啊,都有一种责任,我相信还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人,有没有陌生人,跟你完全不熟悉的人,他也不一定要承担责任,却为你承担责任了,有没这样的人?

  生:我想国家可能也对我们有责任。比如说,有个人到境外去旅游,然后被劫持了,国家会派出人去解救你,不会看你不是什么官,死了算了。就是说无论出多少钱,都会来救你。

  师:国家有时候也会表现出一种责任、道义,对自己所有公民的一种保护意识。我们再说一些小的事情。

  生: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厂家也要为我们负责任,比如说买了一个过期的产品,厂家一定要帮你调换。

  师:这个厂家还是讲诚信,讲责任的。

  生:比如街上有老奶奶,东西拿不动,掉到地上了,就会有好心人帮她捡东西。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是能看到这种温馨的情景,对他人对陌生人的一种责任感。我现在还想问你们,你们有没有对陌生人、毫不相识的人承担过责任。想一想。

  生: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外面有一个人是捡垃圾的人,有一个箱子,他够不着,我帮他从栏杆的缝隙中塞出去。

  师:我们对收废品人的一种责任。

  生:上次,我在路上走,前面有一个人突然掉了五毛钱在地上,他也没发现,我本来可以占为己有,后来想想看,还是还给他。我说:叔叔,你掉了五毛钱。

  生:我在街上走,有一个路不熟悉的人问我,我告诉了他,他笑眯眯地跟我说:谢谢。

  师:我也说一个啊,我感触最深的。我是你们熟悉的张格嫣予的爸爸,张格嫣予也不是一下子就长到14岁,也是跟你一样,很小很小的时候,经常要坐车,坐公交车,但是,我发现福州有一点非常好,你一上公交车,你抱着孩子,马上就有人给你让坐,老爷爷老奶奶一上车马上就有人给他们让座。后来,我也就养成这个习惯了,只要看到老爷爷老奶奶、抱着孩子的马上就给他们让座,其实这里面就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有一种关爱,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不是说我只为自己承担,我同时也要为他人承担。其实琳达、温蒂、琳达的父亲、母亲是不是都表现出人类这样的一种情感来?

  生:对。

  师:人类他是一个“一体”。有一个伟大的作家说,当大陆的一角被海水冲毁的时候,你不要以为跟你没关系,因为大陆这一角就再也回不来了。当一个岛屿被海水淹没的时候,你也不要以为,这跟你没关系,因为这岛屿永远的消失了。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你也不要去问,这丧钟是为谁敲的?它很可能是为每一个人敲的,它讲的就是人类与人类之间的这样一种情感。那么从琳达、温蒂,包括琳达的父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我们不仅要承担对自己的责任,承担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的责任,还要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因为正是这些他人,也在为我们承担着责任。我想,今天这节课,对我来说,我最想告诉大家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类的理念”。这时候,我相信,同学们对“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2、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xx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

  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

  展示台

  一、课前准备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⑴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⑵ “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⑶ “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⑷ “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在年级、校园内或社区内展出)

  ⑸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⑹ “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

  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二、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4

  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重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学习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二、检查自学。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PBS——“字词”。(读读)

  三、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写得好的句子:“芦花开的时候……在柔软的芦花里”。“每到夏天……露在水面上”。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标题可以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概括:游泳本领高或者“望着妈妈笑”)

  四、指导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写得好的句子:“女老师走到……翻开书”。“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小标题:上夜校或者“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五、指导读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3、加小标题。(掩护李大叔或者“把缸搬回原地方”)

  六、指导读第四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限时)

  2、交流。

  板书:  敌人:盘问 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雨来:应付 不上当 不屈服

  (机智勇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读课文一遍。

  二、指导阅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限时)

  2、交流。(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或者“有志不在年高”)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阅读第六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2、交流。(小标题机智逃脱或者“雨来没有死”)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归纳中心。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机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五.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

  掩护李大叔

  ↘

  智斗强敌

  ↘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热爱祖国)   脱险

  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认识.

  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子。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 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课前播放美好春天的视频

  2、图片、课件、爱心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对话春天,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一段视频,你看到这些春天的美景有什么感觉?

  你们还想到那些词啊?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美好的感觉。

  2、是呀,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老师也很喜欢春天。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享受春天的诗歌,你能用享受的语气读一下吗?(诗歌内容是摘自课文中的美好景象部分)

  生有感情的朗读(《享受春天》)。

  3、看来你们都很会享受春天。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那里许许多多的孩子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他们正饱受战乱之苦……

  (放战争残酷场面的视频)

  师:看了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对战争的感觉,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春天美好与战争残酷产生不同的感觉。

  4、战争太可怕了,所以我们心中呼唤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设计意图:因为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孩子对战争很陌生,所以,先给他们播放春天美好的视频,再给他们播放战争残酷的视频,让美好与恐怖进行实际景象的对比,使学生对美好生活与战争残酷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觉,更能激发他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情感。我发现两段不同的视频放完后,孩子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 1、要读准字音。2、想想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大屏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生字词,一起读一下!

  齐读生字词。

  3、恩,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谁来回答: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

  4、你说得真好。下面让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的方法,通过自由朗读,通过回答“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个整体感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一)品读第一至四节

  1、小组合作学习:(大屏幕出示: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在书上用蓝线标出原来宁静美好的句子,用红线标出遭受战争破坏后景象的句子。)

  学生小组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课件上填空)

  3、师:全填对的举手。恩,很不错。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你们读的怎么样。谁来读第一小节。

  (大屏幕出示第一小节画面)一小组齐读。

  指生评价

  4、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边美好景象的时候是怎样的?这边遭到战争破坏后又是怎样的?这种把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放在一起写的方法叫什么?

  生:对比。

  师:那我们读书的时候把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也应该怎样读?

  生:对比着读。

  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

  5、老师有感情范读

  学生评价

  6、说的非常好,你们想不想用老师的方法来试一下?

  生齐读第一段。

  7、读得很不错。现在同学们用老师总结的方法:读得时候,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要融于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最后那句“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指责的情感。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老师教给你的方法和你自己领悟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朗读2——4小节。现在开始。

  8、学生小组合作美读2——4小节,教师巡回。

  9、小组展示读

  10、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第1——4小节。

  全体学生齐读1——4小节

  【设计意图:1、借助课件生动的画面,将自然界原本的美好景象与因战争破坏的景象进行对比,深化了学生对战争的破坏性认识,从而激起学生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呼唤。2、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3、采用反复朗读,体现阅读教学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不仅了解了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二)学习第5小节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激情。是呀,可恶的战争带来了那么多灾难,所以我们心中怎么样啊?(呼唤和平)。我们心中呼唤和平。请同学们用呼唤和平的语气读最后一小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1、全体学生齐读第五小节

  2、读完后,教师指课件上的“祈盼”两个字问:同学们这两个字音读什么?

  理解“祈盼”

  3、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来说算什么要求呢?可是对于战火的孩子竟然用“祈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战争)

  师:是呀,这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所以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呼吁和平,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板书)

  4、理解“春天”

  师: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这里的春天除了我们大自然里所说的春天,还指什么呀?(就是没有战争的春天,就是和平环境下的春天。)

  5、理解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就是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

  6、说心愿:

  享受和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等等还有很多美好的心愿。我想你们也有很多美好的心愿对战火中的孩子说是吧?先在小组里说

  7、现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你的心愿卡上写下你的希望,写下你的祈盼。

  学生写心愿卡,教师巡回。

  8、指生交流心愿卡

  9、多么美好的愿望。老师相信有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战火中的孩子他们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0、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读一遍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写心愿卡,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同时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同学们,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也是世界儿童共同的心愿,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然后说一下,从《儿童和平条约》中你读出了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

  3、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从条约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4、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希望再读一遍第五小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生有感情齐读(轻松愉快的音乐起)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心愿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课后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1、继续完善你的心愿卡和同学交流。

  2、写一写,你能为和平做什么?

  下课!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儿童的心愿,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和平的责任。激发他们热爱和平,呼吁和平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0*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希望 祈盼

  ↙ ↘

  制止战争 呼唤和平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05-03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4-0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5-03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10

语文下册《蜘蛛开店》教学设计05-31

语文下册《小青蛙》教学设计10-13

语文古诗下册《所见》教学设计03-27

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05-06

[实用]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11

【优】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