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5 10:33: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合集)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合集)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盘( ) ( )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参天的( ) 险恶的( ) 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 ),用15年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

  2、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8226;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如: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要用重音并确定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

  4、全班齐读

  四、朗读赏析、拓展深化

  整体感知

  1、说一说这三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山持抱的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赞美)

  2、出示毛泽东的其他关于山的作品,说说毛泽东的诗的艺术特点?并从本课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 “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深入品析

  1、第一首赏析要点

  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2、第二首赏析要点

  山的动态形象品读:

  ——在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涛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势,奔腾向前,连绵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腾图

  学习这首小令中对山的描写:

  ——这首小令中运用“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让沉睡着的群山一下子“觉醒”了,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磅礴无比、力量强大非凡

  3、第三首赏析要点

  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险峻之势

  ——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为天柱支撑起天顶天立地之山,既是写景又是象征着诗人及红军战士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4、知人论诗:现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约用了五十五个“山”字直接以“山”作为标题者九首,如《西江月&8226;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五律·看山》等,长征途中的七首诗词,更是篇篇都离不了山毛泽东诗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 “山”呢?首先,与作者的战略思想及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环境有关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上了井冈山;五次“围剿”凭借“龙冈千嶂”,利用“白云山头”,始得“赣水苍茫闽山碧”;两万五千里长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战争,一曲“钟山风雨”,唱彻“天翻地覆”;社会主义建设,登庐山、到韶山,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爱山,情有独钟由爱山到写山,把山写得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万山红遍”,“不周山下红旗”,有气吞八荒、包举宇内之势; “白云山头云欲止”,“黄洋界上炮声隆”,乃披坚执锐、势如破竹之勇“截断巫山云雨”,“天连五岭银锄落”,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妙香山上战旗妍”,状国际主义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对比;“山下山下”,重叠“离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锷未残”,利也;“赖以拄其间”,坚也“苍山如海”,宽也,“江山如画”,静也,“一山飞峙”,动也“要似昆仑崩绝壁”,其恨无穷“关山阵阵苍”,其美无比……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对象,又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

  五、拓展练习

  1、请选择毛泽东其他的诗中关于山的诗句加以品析,如:毛泽东在《沁园春&8226;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中对山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使本属静态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

  2、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文,并完成《点击》练习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200万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课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明确:外貌描写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4、回顾自主学习的方法:文章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将文本读薄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将重点读厚。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

  ②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①看到的老班长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②是的,饥饿正一步步的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图片理解困境)

  ③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地?

  ④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忧一喜之间,你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啊!(板书:尽职尽责)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①是什么原因,老班长的笑容收敛了?他在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他们不喝吗?是啊,还担心他们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啊,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②当他看到我们吃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板书:舍己为人)

  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板书:忠于革命)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6、7、8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21、22自然段)

  ①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

  ②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出示老班长的语言描写:怎么了?小梁,你不要太脆弱。)重点体会:最后这句话,以及“严厉地”,暗示小梁,要他记牢“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从中感受老班长崇高的牺牲精神。感受老班长的心情读老班长的语言描写。

  ③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出示第28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③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复述板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

  四、品味“金色”,将主题读透

  1、引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

  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万分沉重。这鱼钩,是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尽职尽责老班长

  舍己为人金色鱼钩忠于革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一、谜语导入课题

  1、师: 同学们,这里有一首小诗,缺少一个题目,谁能帮它起个名字呢?

  风云雾里行,缕缕丝晶莹。悄悄润物生,滴滴言吾情。

  无弦堪称曲,未有指尖声。无字却在歌,江海心悦明。

  2、同学们自由朗读,有的会说就叫“雨”吧。

  3、师:大家读明白了,这是一首描写雨的小诗。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无字的歌谣。我们似乎听到了雨声的美妙与神奇。雨后的景色一定更美。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山雨》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生:山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山雨过后的景色怎样?

  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inlin)

  啼啭(zhuan)

  倾吐(tu)

  读后师生评议

  3、师: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A、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1)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2)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说说比喻句的好处。

  (3)“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4)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B、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1)“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胸”。排比句的妙用。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绿色,所以说“流进我的心胸”。

  点击课件,通过屏幕展示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文中作者的感受。

  (3)“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这句突出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C、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自读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 组内朗读。

  3、各组派代表在班上读,师生评议。

  四、总结感悟延伸

  1、配乐朗读课文。

  2 、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觉。引导学生品味出文中的意境美和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 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赞美自然景物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还可以做一期手抄报,美图配美文。任选其一。

  板书设计:

  山雨

  雨前: 山风云雾

  雨中: 听声

  雨后: 见色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小结引导: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一个“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诗词。即使写是的'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诗词,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诗词产生共鸣。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备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我设计了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去搜集词,吟诵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

  (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

  2.教师出示幻灯片

  二、练习朗读古诗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四、指导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有感情读课文

  2.个人读-自愿读-齐读

  五、指导学生背诵

  1、学生默背,准备参加比赛

  2、全班一齐背诵

  六.课外延伸

  教师用幻灯出示,组织学生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师幻灯出示有关典故的资料

  6.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7.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激昂、充满豪情)

  8.组织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四、作业

  预习下一课(自学生字、读通古诗、查阅资料)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和田的维吾尔》是篇略读课文,也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第二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我本课的设计旨在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自读——自悟——交流——自得的方法,采用版块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同时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如文章中比喻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比、前后呼应等的写法。

  一、落实字词的教学

  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文中出现了许多像“都帕”、“艾得莱丝”等根据维吾尔语音译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出示了这些词语,让他们认读这些词语,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理解他们究竟是什么。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关注作者的写法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介绍和田维吾尔的风俗特点的”从中知道作者是如何来谋篇布局的,知道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联系这组单元中第七课《藏戏》也是这样安排材料的,让学生对这写法加以巩固。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在概括几个方面的时候,如果有总起句,可以在总起句中找到中心词,这样概括的方法。因为文中的.第二、第四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的。

  在学习“爱土地、爱美、爱歌舞”的几个方面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谁能、谁又能”的句式以及连用两个“!”写出了作者的那份惊叹。抓住“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知道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只用了三个词语就把他们的服装等特点写清楚了。再有,抓住“犹如、又似”这个比喻,感受那份美。

  在学习第一、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对比的写作方法。

  三、利用视频、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课文

  因为维吾尔是少数民族,他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距离我们这里较远,因而课文的内容相对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里面所介绍的风俗特点有些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的。而维吾尔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服装,还是其他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结合课前的提示,我选择了一段维吾尔族的歌舞来导入,让学生在视觉上对他们有一个鲜明的认识。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也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透过文字、借助图片直观的认识他们。在学习“爱美”这个板块中,我也选用了一组反映维吾尔人爱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只要是能看到的地方都会有花的存在。同时也选择了一段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维吾尔。

  四、以读促悟,加深理解

  文章中有许多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例如“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还有“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这句,设计了朗读的环节,希望通过读来感受维吾尔人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之情。

  五、让学生通过想象感知文本

  在学习“爱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到最后设计了一个句型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花儿还会盛开在哪里。本来打算在教学“爱歌舞”这部分内容时,结合“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这句的理解来想象写话。不过试教下来发现时间上来不及,因而今天改用了说的形式,让他们想象还会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载歌载舞。

  在今天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一、回顾前文,拓展延伸。

  二、通过回答问题,整体感知。

  1、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是怎样建立的?海鸥为什么会成为老人的朋友?

  2、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听了它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读下列的句子,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四、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以读悟情。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同时让学生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课文学完后,我布置学生进行创编,给老人撰写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我感觉对学情把握不足。新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熟悉,胆怯害羞不敢发言;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其次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时间展开,只得从此带过。

  再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学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的培养。

  2.注意雪中和雪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并体会作者怎样借写景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3.学习作者有条理地记叙下大雪的情景,并抓住景物特点以及展开联想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本文难点是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三、教学难点:

  本文难点是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谚语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心情的方法。

  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读过课文,说一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对作者所说的“瑞雪兆丰年”你又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学习生字,注意字首、字形、正音。

  凛(l!n)冽(li8)彤(t$ng)云骤(zho))然粉妆(zhu1ng)玉砌簌(s) 玉屑(xi8)

  (2)理解词语。

  凛冽:刺骨的寒冷。

  彤云;密布的阴云。

  玉屑:玉石的粉末。本课用来比喻雪末儿。

  粉妆玉砌: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妆,装饰。

  瑞雪兆丰年:及时的好雪预示着丰收年。瑞,吉祥的意思。

  (3)读课文,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在书中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记录疑难问题。

  (4)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5)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第一场雪,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作者是峻青,写于1962年,1960-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范读课文,初知内容。

  (1)按你的想法,如果要写“第一场雪”应抓住哪些特点写?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与你的想法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议论。

  (3)小结:因为是“第一场雪’,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第一场雪进行了联想议论。

  4.读通课文,理清脉络,练习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前后桌讨论或小组讨论)(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第6、7自然段)写作者的联想。

  5.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最能体现作者的喜悦之情?用笔在书中勾划出重点词句。

  (课文的第三段描写了雪后的景象,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运用比喻和象声词、叠词等,有声音有色彩,有诗情有画意,充满了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直入重点段学习。

  ①指名朗读第三段。

  ②分小组议论。

  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③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雪后的柳树是“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后,“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玉屑”是什么?这里指什么?“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是什么样的景象。来描写雪后的壮丽自然景象,作者还抓住人物的活动来写雪后的景象:“一群群孩子……”,以此来表达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作者由景物到人物,由静态到动态描绘雪后的景象。)

  ④出示幻灯片,看图并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第一场雪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⑤练读课文。(要求读出喜爱之情)

  ⑥提出不懂的词语和问题。(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3)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①讲读第一段。

  ②朗读第一段后,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并在书中勾划出来。

  前些天   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   天气预报寒流即将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   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   刮起凛冽寒风(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   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③师生对读,师可读前部分,生读后部分,也可调换读一读。

  6.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开始”   “伴着小雪”。

  “不久”   “鹅毛般的雪花”。

  “一会儿”   “地上白了”。

  “夜里”   “压断枯枝”。

  (2)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以上事物的特点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①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瑞雪兆丰年”)“瑞”“兆”你是怎么理解的?“瑞雪兆丰年”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及时的'好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②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先让学生动手在书上画出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科学根据从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从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生长来说明;一方面从老农的经验--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来说明。)

  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充满喜悦的思想感情)

  (4)下雪后,同学们最喜欢做什么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

  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了“人欢”。)

  (5)朗读全文。

  二、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这种感情既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出来。)

  3.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4.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学习写法

  (1)有序:按时间顺序,按下雪过程写。

  (2)有物:从雪景写到人,再联想到来年小麦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丰收而喜悦。

  5.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对本课的学习,说说你观察到的雪前、雪中、雪后是怎样的景象。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以及展开联想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参考资料

  这篇阅读课文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图》,本文写于1962年,1960-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收”,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描绘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1、课题名称:

  《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

  2、概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所用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需课时:八课时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2)初读课文,感知课内容,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理解课文交流感受。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4、学习者特征分析:根据以往在此班上课的观察与了解我认为:

  在智力因素方面:

  在这节课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单元大纲要求。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属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教法和学法:

  主要是启发、讲授为主要方式。由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学习。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通过老师的分课讲授由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利用课件和网络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该单元的大纲要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主动参与策略),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与小组成员协作使用PPT制作电子作品。(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讲解调查结果,演示PPT作品。(表达策略、参与策略)

  6、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

  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詹天佑》教学的重难点是: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怀念母亲》教学的重难点是: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彩色的翅膀》、教学重点是::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中华少年》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7、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通过图片演示和展示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设适当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自由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课文指导

  A小组分工,分几个角色。 B几人合作朗读课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段课文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课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段课文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带着激情在反复读,然后背诵。

  8、资源

  ·指导教师一名;网络教室;

  ·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与教材配套的挂图若干

  ·关于介绍第二单元的图片、视频和阅读材料,关于学生讨论中需要用到的表格,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相关的网址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或类似的其他主题的材料。

  9、 评价

  请公平的为各个小组的表现打分!打分可以是1~5种的任意一个。其中5为最好,1为最差

  10、帮助和总结拓展思考题/活动:

  1、在读中探讨、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让学生探讨、理解课文。在课的结构上体现了“三大读”:感知性读、感悟性读、巩固性读,很有层次性;而在形式上有:默读、个别读、范读、引读以及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的分角色读。

  2、抓住重点进行学习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并预习课文。

  2、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景渲染

  1、学生背诵的《长征》诗。

  2、学生自由谈谈长征。

  3、简介作者。

  4、谈话导入,板书课题。(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注意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

  a、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的多读几遍。

  c、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

  2、班级交流。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1、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旁边简单的记下自己的感受。谈话:作者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呢,要想使故事精彩,必须抓住细节来描写,以及一个个动人的片断。

  2、全班交流。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述。

  3、小结:班长正是按着指导员的要求去做的,在精神上给予战士安慰和鼓励,就像“上级”,在生活上时时处处给予关心,就像“保姆” “勤务员” 。

  4、再次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表现。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的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曲的鱼钩。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1、指名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指导朗读。

  五、音乐渲染,深化主题

  作者要用鱼钩表明自己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想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贵品质。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们的优良传统,那么让我们用歌声许下我们的誓言。

  六、复述课文

  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注意讲解要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的方法。

  2、注意把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关心同志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师:泪珠指什么?天气炎热,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树林(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汗珠里。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1、师: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师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2、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请你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体会后出声地读出来。

  三、突出重点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

  抓重点句体会,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2、叙利奥受到父亲的责骂、冷落后是否停止了工作呢?

  (没有,习惯的力量,为爸爸分忧的信念使他半夜又起来。)

  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4、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请你们认真读25—30自然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父亲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对儿子无尽的爱。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间那份真挚的爱。

  五、拓展延伸

  读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作业

  看课外书《爱的教育》。

  教学反思:

  《小抄写员》是从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名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中节选的。课文围绕父与子之间矛盾的一次次冲突,表达出深切的、令读者难以忘怀的父子之爱,这种爱正是崇高的.社会之美。要引导学生探求到文中人物身上所展示的美,就必须抓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去感知美、探求美。

  抓问题,想内容,感知美。

  教学中,以问题引路,让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从人物言行里初步感知美。思考题:叙利奥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学生按思考题默读,大声地读,边读边画,边读边想,小组交流讨论。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有了浅层的感知,尤其是父与子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从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中,能看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感情主线已被学生感知到了。

  抠重点,议内容,探求美。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父子之家的高尚之美呢?还要老师去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反复诵读文章中的重点部分。

  教学中我围绕“叙利奥三次爱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抓住心理活动的描写。儿子的行动告诉我们,他情感忍受父亲严厉的责骂和渐渐的冷淡,一次又一次地帮父亲抄写,他对父亲的爱多深啊!而父亲知道了真相后,心中充满了愧疚和对儿子无尽的爱。这是一对多么令人敬佩的父子啊,他们是那样执着地爱着对方,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美好而崇高,学生从中探寻到了美,受到了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