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
2、 练习阅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 通过阅读剧本,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4、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虚荣者的愚蠢和虚伪,懂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不虚荣的人。
5、 表演课本剧,初步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学习重点:
1、 学会10个生字,能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学习难点:
通过阅读剧本,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具体学习第一场。
学习过程:
一、 揭示课题《皇帝的新装》
二、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是根据安徒生同名童话作品改编的一个三幕剧,写人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滑稽故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交流剧本知识:
请大家打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你了解哪些有关剧本的知识,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 学生交流。
3、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⑵、
⑶、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检查自学情况。 说说你了解这个剧本的哪些内容。你所用“这是一个()的皇帝”来概括主角。
四、学习第一场。
1、指名分角色朗读。
2、指名评价:他们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3、请用几个词概括这几个人物的特点。
五、师小结。
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一个贪慕虚荣不理朝政,愚蠢昏庸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学习第二场内容;排演课本剧。
二.学习第二场:
⒈自由朗读第二场,
思考:第二场在什么地方?主要任务是谁?讲的是什么?
⒉交流讨论:
你试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老大臣和官员的性格特点吗?
⒊分叫色朗读第三场。
三.学习第三场。
⒈学法同第二场。
师:谁揭露了谎言?
为什么安徒生要安排一个无知无畏的孩子来揭露谎言?
⒉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全文,扩展练习。
(一)⒈你最想演哪个角,他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⒉一句“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就把一过人骗的团团转。虽然这句话在问中只出现了一次,但由这句话所引起的发应却很多,请你找一找,体会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⒊你认为那些大臣和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不认为这样一群人会组成一个怎样的国家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从这些人身上的饿到一些什么启示呢?
⒋你想对其中哪个人物说些什么呢?
(二)自由分组排练课本剧。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全诗结构。学生再读深入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写批注,体会全诗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校庆的时候吗?当你们毕业后,也来参加母校的校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岁,母校》这篇现代叙事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自由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作业设计: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板书设计:
万岁,母校
对母校的赞美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其中的一个节气有关,哪个节气?(冬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课文,你对冬至这个节气有哪些了解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去感受冬至的梦的美好。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9课,快速默读课文,冬至的梦是怎样的梦?勾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你的体会。
2、全班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
(1)冬至的天气是怎样的?(图片)冬天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最冷的节气是哪个节气?(大寒)冬至离一年中最冷的大寒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那离温暖的春天就更远了,但是就在冬至和春天漫长而寒冷的时间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再看这段话,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2)都有哪些事物在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物也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些事物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去是那么冷清,但他们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的涌动,是迎春的力量,我们不禁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而震撼,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生命的血液在涌动。(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力的讴歌。)
(3)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如果让你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你觉得容易吗?那要怎样找啊?作者是怎样找的?(动作:拨开、扒开,仔细)
作者多善于观察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样对你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作者一番仔细寻找,他找到春天的足迹了吗?他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带着欣喜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吗?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谁等不及了?他们会说话吗?到底是谁等不及了?你觉得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板书:向往春天、热爱生活)
冬至过后,人们就开始期盼天气转暖、大地解冻、小河流水、枝条吐绿,一切事物在呼唤春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冬至的梦里充满了——温暖、蕴藏着——希望,下面就让我们在读中品味这份温暖,在读中感悟这份希望。(配乐读)
(读得真好,老师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这对春的向往与热爱)
这样优美的文字,让我们能把它记在心里,经常重温这份温暖与感动,谁能试着背诵几句。
还有哪些段落或句子你感受特别深,我们接着交流。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要经过难熬的八十一天?从冬至开始数九,看大屏幕,《数九歌》。冬至的梦要历经九九八十一天才会迎来明朗温暖的春天。
(2)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突出这些词,谁想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第五自然段
(1)文中除了第三自然段提到了梅花图,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提到了梅花图,哪个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齐读对联。你觉得爷爷是怎样的人?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再读对联,体会“我”和爷爷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和爷爷那样心怀希望,热爱生活。文中还有那些文字写得特别美,让你感受最深?
第四自然段
“哦,……!”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冬夜里等待春天的过程是美好的,因为它让我们始终心怀希望,心怀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沉浸在这个梦里,去感受它的温暖、漫长,而又充满希望。(配乐朗读)
冬至的梦是多么美好,你能不能模仿文中的写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你心中冬至的梦。
那是的梦,是的梦,是……
三、课外拓展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冬至的诗歌、谚语,摘抄在采蜜集上,并背诵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一、回顾前文,拓展延伸。
二、通过回答问题,整体感知。
1、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是怎样建立的?海鸥为什么会成为老人的朋友?
2、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听了它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读下列的句子,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四、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以读悟情。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同时让学生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课文学完后,我布置学生进行创编,给老人撰写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我感觉对学情把握不足。新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熟悉,胆怯害羞不敢发言;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其次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时间展开,只得从此带过。
再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学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这一教学理念,本案从新课的预习检测到深入文本、钻研内涵,再到领悟写法、体会情感,这一系列的阅读理解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以思激思,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体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总目标,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直奔中心,围绕中心学习四件趣事,最后又聚焦到中心句的教学策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看法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合作探究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并依据“我”与闰土的离别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的小练笔;最后帮助学生透视文章的写作背景,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卡。
2.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儿时的一个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奇异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2.导入:(伴随音乐声听老师讲故事)故事中的刺猹少年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板书:少年闰土)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齐读课题)
设疑:“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我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4.质疑:为什么一个仆人能给作者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出示图片,音乐声中听故事,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理清课文中人物的关系,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难读难记的地方多读几遍。
2.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做好记号,联系上下文想想字词的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
3.利用课件检查字词预习的情况。
(1)认读生字。
胯(kuà)、郑(zhènɡ)、拜(bài)、租(zū)、厨(chú)、毡(zhān)、羞(xiū)、撒(sǎ)、缚(fù)、猬(wèi)、伶(línɡ)、俐(lì)、窜(cuàn)。
撒sā(撒手)(sǎ(撒种))
(2)临写生字。(强调写字姿势,做到身正、肩平、臂开、足安,握笔做到“三个一”。)
(3)用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垮( )(胯( )) 橱( )(厨( )) 邓( )(郑( )) 搏( )(缚( ))
患( )(窜( )) 祖( )(租( )) 着( )(羞( ))
4.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5.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 )的少年闰土。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预习检测”,使学生明确学会预习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强化预习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注重学生的直接阅读感受,开放性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在心中形成对文中人物的初步印象。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以你多年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学懂课文?(研读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了解人物特点。)
2.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特点)让学生找到相应的片段。(第1自然段和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选择读书的方法。(自由读,作批注读,圈圈画画读)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研读、感悟,并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课文,认识闰土
(一)学习第4自然段。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1.过渡: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想一想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6.交流:从外貌描写中感受少年闰土是什么样子的?
(二)学习第1自然段。记忆中的闰土
1.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反复读读,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教学第一句:
(1)生读第一句,说说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赛读。
(2)点拨:A.句子中色彩的美。(深蓝 金黄 碧绿) B.环境的空旷美。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你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试背诵句子。
教学第二、三句:
(1)生读第二、三句,说说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
点拨:闰土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海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齐读这一自然段。(试背诵句子)
(4)看图,试背诵这一段。
3.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出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的动静写法,写一段话。
4.小结:这节课,我们与闰土初次见面,对这位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节课我们再与他继续好好地交流。
设计意图: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此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与闰土初识时,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再引领学生体会30年后留在作者心中的一幅美好画面,从而领悟作者写人的方法。
五、回顾课文,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第1自然段。
3.课外查找有关鲁迅的作品,感兴趣的可先一睹为快,也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的重点是为下一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如“朗读练习、巩固生字词、了解鲁迅先生的资料及作品”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一、单元整体解读
统编教材六上第二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
《七律·长征》是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革命诗歌,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恢弘的诗作。《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的故事。《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灯光》讲述了“我”由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联想起了解放前“我”当战地记者时结识郝副营长的故事。《我的战友邱少云》记叙了抗美援朝时期,“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有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本单元以革命文化内容为主题,以老一辈无产积极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传记、故事等作品为载体,反映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鲜明。如何将革命传统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其次,革命传统题材文章呈现的历史画面定格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英雄人物、革命时间,还是时代环境、革命精神,对当下的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遥远的。如何让文章内容真正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产生近乎感同身受的`情感,这也是一个问题。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景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是典型的读写结合单元。其中,阅读训练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是如何做到既注重整体面貌勾勒,又注意局部细节刻画的,领悟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描写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场面时,作者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再如,《开国大典》写阅兵式部分,作者既写了整体阅兵式庄严、隆重的氛围,又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写作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既关注整个场景,又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
二、大单元设计构想
从这个单元的选文来看,课程内容上属于20xx版课程标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个任务群在第三学段提出的“学习内容”要求包括:“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提示”中提到:“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
基于上述单元整体解读与课标分析,本单元需要学生持续理解的两个大概念分别是,大概念一:重温革命岁月,可以培养爱国情怀。
大概念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场面的特点。
大概念一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重温革命岁月?
大概念二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表现革命岁月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
这个单元习作主题“多彩的活动”的写作要求中,附上了三幅照片,定格了多彩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这个单元大单元学习的学习情境也可以借鉴单元习作要求的启发,创设定格“精彩瞬间”的学习情境,这里的“精彩瞬间”是指,革命传统教育类文章中,描写大场面的精彩瞬间,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描写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的精彩瞬间;《开国大典》中既描写整体阅兵式庄严、隆重的氛围,又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的精彩瞬间等。
基于此,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应设计为:定格 “精彩瞬间”活动分享。
参与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的要求是,1.明确自己分享的“精彩瞬间”的具体内容。2.搜集相关资料,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把“精彩瞬间”的场面描述清楚。3.与同伴分享“精彩瞬间”的具体内容,邀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
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并达成概念性理解,就需要将核心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学习课文,聚焦“精彩瞬间”
任务说明:根据单元选文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兴趣,发布单元任务: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基于任务驱动,学习课文内容,聚焦课文中“精彩瞬间”的场景,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描写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的精彩瞬间;《开国大典》中既描写整体阅兵式庄严、隆重的氛围,又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的精彩瞬间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精彩瞬间”的场景的,根据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发现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子任务二:点面结合,讲述“精彩瞬间”
任务说明:在了解点面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这样写法的好处,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采取抓关键字词,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形式,有理有据地阐述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运用点面结合写作方法描写场面的成功标准,随后,为定格“精彩瞬间”分享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师生共同商定分享会的成功标准。
子任务三:举办定格“精彩瞬间”分享活动
任务说明:举办定格“精彩瞬间”分享活动的准备和流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围绕成功标准推选分享者,每组将组内活动流程记录下来;每组推选出一到两名选手参加到班级“精彩瞬间”分享活动中;班级分享活动中,师生根据成功标准对参与选手进行投票,选出最佳分享者。
三、学习评价设计
(一)单元学习成功标准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课文后面生字条中所有的字,并正确组词;会写方格里所有的字,做到正确美观,能正确听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自主学习课文,自行梳理课文的基本结构,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在教师的帮助下,能通过抓关键字词,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形式,有理有据地解释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5.能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课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场面。
(二)定格“精彩瞬间”分享活动成功标准
1.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2.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增加感染力。
3.分享内容富有画面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诗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文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本课的两则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伯牙鼓琴》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由面及点地展开叙述,创设了一幅意境深远的“高山流水知音”图。《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对戴嵩的画的评价,揭示道理,文章有理有据,暗含了实践出真知的深刻道理。教学本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课文插图,激趣导入:同学们,请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说说图和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
生1:这位正在聚精会神挑指弹琴的人必是俞伯牙了,而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正在倾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锺子期了。
生2:两个人那么醉心地沉醉在音乐中,是多快乐的事啊!
2.导入:就这样的一幅图,还有一段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3.学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开篇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检测字词句
1.检查预习。
(1)写出正确字音。
汤( )汤乎若流水 善哉( )
巍( )巍乎若太山
(2)形近字组词。
栽( )(哉( )) 魏( )(巍( )) 炫( )(弦( ))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哉、巍、弦”,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
2.自读课文。
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句子;三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读课文,划分节奏:
请两位同学读课文,分别进行评点,找出较难的句子进行点拨指导。
4.教师配乐诵读,学生听后说感受。(放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关注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导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疏通文意呢?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及自学能力。
预设:
生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小组研讨。
生2:不懂之处在词句旁边画问号,请教小组同学或教师。
2.导问:是的,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是阅读文言文值得推崇的,那便是做阅读批注,初步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接下来,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吧!
3.教师巡视,相机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定教,学生运用喜欢的方法自主领悟,教师要激发、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
四、质疑解难,读懂道理
1.学生自由读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哪些问题是不懂的,需要大家一起讨论的呢?
2.梳理问题: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呢?通过阅读懂得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4.学生汇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知音”的`意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质疑,教师要适当地点拨、引导,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脉络,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文章的中心,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五、回读课文,体会表达。
1.诵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说一说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2.阅读课后“资料袋”内容,进一步把握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全文。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关注写法特点,这也是教学的关键,正所谓: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楷、瞒、懊”3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深刻领会课文中的父子之爱、心灵之美,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和爱的教育。
4、了解本课心里描述的方法及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简介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1846~1908)及《爱的教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试读课文
1、自学字词。
2、汇报自学情况。(注意:累赘(lè zhuì)、脾气(pí qì)的轻声读法。)
3、个人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三、浏览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浏览要求:
⑴ 叙利奥帮爸爸抄写书签条有多长时间?
⑵ 课文中出现多少次“心里”的词语,把它们用“——”画出来。
2、讨论、汇报浏览的收获。
⑴ 叙立奥帮爸爸抄写签条有四个多月。(第15自然段“这样过了两个月”;第18自然段“又过了两个月”。)
⑵ 课文中有七次写到叙利奥“心理……”(分别在6、8、13、17、23自然段中。)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读。
四、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人物情感
(抓住:1、“心里又喜欢,又有些害怕。”
2、“心里很快活。他想……”
3、“心里很难受。”
4、心里暗暗对自己说:“……
5、“心里却很喜欢。”
6、“心里反复说……”
7、“心里想刀割一样”
对这七句话,联系上下文,进行原因的探究,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理清事情的起因与发展。)
五、联系有感情的朗读反映叙利奥内心活动的`段落
六、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说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明白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后来事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往下阅读。
二、学习结尾部分
1、朗读课文。
2、抓住“原谅”,理解父亲要儿子原谅什么,儿子要父亲原谅什么;这样互相要求原谅表现了什么?
3、又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并分角色演一演。
三、整合理解
1、感情朗读全文,想象读了这课后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
可有如下感受,教师适当点拔、引申。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说说读了这一课想了些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记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段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城市之肺”的作用以及怎样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从而认识减少污染的重要性;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关键词句体会“城市之肺”的作用知道怎样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树木抗污能力强弱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回顾曾学过的说明文以及此类文章的特点
一、开门见山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板书:城市之肺注意“肺”字的书写。
2.齐读课题,质疑,预设:“城市之肺”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城市之肺”是什么?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
2.交流反馈:
⑴指名分段朗读,随机正音;
⑵指名回答。
三、深入研读
(一)“城市之肺”的作用
1.课件出示句子一:
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
⑴指名读,质疑,预设:为什么把花草树木比作“绿色卫士”,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
⑵花草树木如何充当“绿色卫士”这个角色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句二)。
树林能抗击风沙的侵袭。分布合理的树林和灌木丛,能大大减弱噪音,有显著地隔音效果,“绿色卫士”还有助于保护土壤和建筑物,使它们免受阳光暴晒。在炎热的夏天,小花园或树阴下的气温要比空旷处的气温低。
指名读,联系实际和二年级学过的《绿色卫兵》谈谈。
⑶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重点句
预设:
课件出示句三:
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容貌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⑴指名读;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能吸收二氧化碳,能降低灰尘污染)
⑶这就是“绿色卫士”的作用,它和我们人类身体器官——肺的作用一样,
难怪作者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
⑷指导朗读(抓住“因为……不仅……而且……”)。
课件出示句四:
幸运的是,有这些可爱的“绿色卫士”在保护着人们;它们本身还会产生多种消灭细菌的物质,如痢疾病菌接触杨树叶后会死亡。
⑴指名读。
⑵补充课外资料:了解杨树是怎样消灭痢疾病菌的。
⑶像这样能消灭细菌的树木仅仅只有杨树吗?(不是的)课文中只介绍了一种,像这种方法在说明文中叫——(举例子)。
⑷谈感受(欣喜地,骄傲的),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二)怎样更好地发挥“城市之肺”的功能
过渡:是啊,“城市之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它给人类带来了欢乐和健康,它付出了如此之多却又得到了什么?
1.指名回答(未老先衰、加速死亡)
找出具体语句,课件出示句五:
一棵榆树,生长在森林中可以活三百年,而生长在城市里,它的寿命却可能只有四五十年。一棵椴树,在森林中能活四百年,在城市里只能活五十至七十年。而且,污染了的空气会使树木的生长速度降低一半
2.找出具体语句,课件出示
⑴配乐,师生动情诵读。
⑵读者读者,你想到了什么?(树木的无私奉献,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3.从环保的话题引入我们人类该怎么做?我们不但要保护环境,更要改善环境,所以我们在绿化城市时——课件出示句六:
所以,我们在绿化城市到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各种树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们在城市中更好地发挥“肺”的功能。
⑴能从文中找到有利的依据吗?
⑵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抗污能力强或其它方面的花草树木”的资料。
四、升化主题,拓展练笔
过渡: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花草树木不仅仅是美化环境这么简单,它们还有着更深层意义上的作用,接下来请同学们就以你搜集到得一棵树的身份来写写
1.课件出示:
我是一棵×树,人们把我比作“城市之肺”,
在这里,我想对人们说
(至少用上两种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城市之肺
作用 因为……不仅……而且……
不同的特性 → 更好地发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课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明确:外貌描写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4、回顾自主学习的方法:文章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将文本读薄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将重点读厚。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
②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①看到的老班长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②是的,饥饿正一步步的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图片理解困境)
③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地?
④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忧一喜之间,你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啊!(板书:尽职尽责)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①是什么原因,老班长的笑容收敛了?他在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他们不喝吗?是啊,还担心他们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啊,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②当他看到我们吃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板书:舍己为人)
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板书:忠于革命)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6、7、8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21、22自然段)
①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
②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出示老班长的语言描写:怎么了?小梁,你不要太脆弱。)重点体会:最后这句话,以及“严厉地”,暗示小梁,要他记牢“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从中感受老班长崇高的牺牲精神。感受老班长的心情读老班长的语言描写。
③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出示第28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③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复述板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
四、品味“金色”,将主题读透
1、引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
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万分沉重。这鱼钩,是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尽职尽责老班长
舍己为人金色鱼钩忠于革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
(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
2.教师出示幻灯片
二、练习朗读古诗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四、指导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有感情读课文
2.个人读-自愿读-齐读
五、指导学生背诵
1、学生默背,准备参加比赛
2、全班一齐背诵
六.课外延伸
教师用幻灯出示,组织学生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师幻灯出示有关典故的资料
6.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7.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激昂、充满豪情)
8.组织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四、作业
预习下一课(自学生字、读通古诗、查阅资料)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小结引导: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一个“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诗词。即使写是的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诗词,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诗词产生共鸣。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备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我设计了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去搜集词,吟诵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欣赏品味犟龟这一形象,全面理解“犟”的多层含义。
3、体会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犟”的含义和小乌龟行为的思想价值。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初理“犟”
1、同学们,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过,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学生回答:乌龟)对,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它是由德国的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给我们带来的“犟龟”。(按键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犟”是什么意思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导学生看“犟”下面的偏旁“牛”后,指名学生回答。)(按键出示字幕——犟——固执,不听人劝)。
二、整体感知,发现“犟”
1、课文的标题是“犟龟”,那这只小乌龟到底是怎么“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按键出示字幕:朗读课文,要求:(1)读出各种小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揣摩它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2)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小乌龟“犟”的特点的句子。)
2、指名同学接力复述课文。
3、文中哪句话最能突出小乌龟“犟”的特点?
归纳:按键出示字幕: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4、“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说明了什么?(先找到相关部分,再读,最后再分析)。
三、合作探讨,感悟“犟”
1、那么小乌龟是顺利地实现了它的决定么?在这个过程中它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碍呢?相机按键板书:
(1)蜘蛛——嘲笑,爬得慢 小乌龟——决定不可改变
启发: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先不下定论,让学生自行感受,以下同)
(2)蜗牛——方向反了 小乌龟——调转方向
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乐于听从正确意见)
启发: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1)改变方向,从头再来,因为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2)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因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3)壁虎——婚礼取消 小乌龟——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4)乌鸦——狮王去世 小乌龟——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1)继续努力;(2)放弃努力)
2、如何评价乌龟这种犟性好坏呢?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生:(自由讨论并发表意见)
(好:是因为有执著的精神;坏:是因为不听人劝,一意孤行。)
3、你认为犟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结合课后练习)
(我认为犟龟是成功了,因为它要参加的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最后它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4、师小结评:是呀,生活中“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然而本课的小乌龟犟得好、犟得妙,它正因为犟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5、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各种小动物的语气、语调、语速。(读完课文,指名评价)
四、质疑解疑,深究“犟”
师:我们读了,听了,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有不少收获,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疑问,现在,就请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先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呆会儿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希望同学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成功者,为什么?
(2)是不是做任何事,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2、大家表现得很不错,提了很多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现在来谈谈你的收获。
五、拓展想象,深化“犟”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乌龟回来的路上再遇到那些劝阻者,会说些什么呢?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拟人化的手法,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做事也会像犟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展翅高飞的雄鹰。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小乌龟一样,犟得精彩,犟得可爱,犟得有理。
板书设计:
腿短路长
9、犟龟 走错方向 我的决定
婚礼取消
不可改变
狮王去世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和田的维吾尔》是篇略读课文,也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第二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我本课的设计旨在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自读——自悟——交流——自得的方法,采用版块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同时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如文章中比喻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比、前后呼应等的写法。
一、落实字词的教学
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文中出现了许多像“都帕”、“艾得莱丝”等根据维吾尔语音译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出示了这些词语,让他们认读这些词语,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理解他们究竟是什么。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关注作者的写法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介绍和田维吾尔的风俗特点的”从中知道作者是如何来谋篇布局的,知道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联系这组单元中第七课《藏戏》也是这样安排材料的,让学生对这写法加以巩固。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在概括几个方面的时候,如果有总起句,可以在总起句中找到中心词,这样概括的方法。因为文中的第二、第四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的。
在学习“爱土地、爱美、爱歌舞”的几个方面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谁能、谁又能”的句式以及连用两个“!”写出了作者的那份惊叹。抓住“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知道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只用了三个词语就把他们的服装等特点写清楚了。再有,抓住“犹如、又似”这个比喻,感受那份美。
在学习第一、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对比的写作方法。
三、利用视频、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课文
因为维吾尔是少数民族,他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距离我们这里较远,因而课文的内容相对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里面所介绍的风俗特点有些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的。而维吾尔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服装,还是其他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结合课前的提示,我选择了一段维吾尔族的歌舞来导入,让学生在视觉上对他们有一个鲜明的认识。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也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透过文字、借助图片直观的认识他们。在学习“爱美”这个板块中,我也选用了一组反映维吾尔人爱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只要是能看到的地方都会有花的存在。同时也选择了一段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维吾尔。
四、以读促悟,加深理解
文章中有许多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例如“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还有“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这句,设计了朗读的环节,希望通过读来感受维吾尔人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之情。
五、让学生通过想象感知文本
在学习“爱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到最后设计了一个句型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花儿还会盛开在哪里。本来打算在教学“爱歌舞”这部分内容时,结合“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这句的理解来想象写话。不过试教下来发现时间上来不及,因而今天改用了说的形式,让他们想象还会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载歌载舞。
在今天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2-27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03-07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02-17
小学语文《早春》教学设计07-22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8-09
小学语文《影子》教学设计03-05
小学语文《太阳》教学设计03-05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3-17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3-17
小学语文《猫》教学设计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