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1 17:23: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2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 课前准备:

  1 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 、复习词语:

  1 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 听写词语。

  3 同学们,在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二 、我的发现:

  ·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

  1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 组内交流。

  4 换一换,将加点的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还会发现什么?

  5 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三、 日积月累: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 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 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课后反思: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一、 谈话引入:

  ·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时间活动中又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 口头交流展示:

  1 小组交流,互说互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边说边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 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三、 习作:

  1 精彩回放:

  · 读一读:上节课整理好的好词佳句。

  ·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 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 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 学生习作:

  · 教师启发思路。

  · 教师个别指导。

  · 同桌互相交流

  · 推荐代表交流

  · 师生共同评议。

  · 独立进行修改

  3 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 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展或照片。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的重要。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还记得小云雀在妈妈面前许下了什么心愿?

  2、出示课文第14-15自然段。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你们扮小云雀,老师扮云雀妈妈。

  二、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小云雀为什么认为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还记得吗?让我们随着小云雀和他的妈妈一起到沙漠、大河、森林去看看吧!

  2、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第二到十三自然段,看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用笔画出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关于森林能够防止土地沙漠化。(2—4节)

  1、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第4自然段)

  2、理解“贫瘠”,板书:贫瘠。贫瘠的沙漠是什么样的呢?书上是怎么描写的?“漫天飞舞”什么意思?一齐读读这句话。

  小云雀喜欢这儿吗?它是怎么说的?请你埋怨地说一说。

  3、同学们看一看,(“贫瘠的沙漠”和“茂密的森林”的对比图片)为什么会有这种讨厌的变化?

  板书:乱砍滥伐(出示图片)看了图,你知道“乱砍滥伐”的意思了吗?

  4、看到昔日茂密的森林,如今已变成贫瘠的沙漠,你有什么感受?难怪云雀妈妈会心疼地说______,齐读第4自然段。

  5、听了云雀妈妈的话,你觉得森林重要吗?为什么?

  板书:土地贫瘠的沙漠

  [教学反思]

  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问自己:你进步了吗?我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希望,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回身看这一次教研活动执教的《云雀的心愿》一课,我欣然地发现,这一次真的进步了“一点点”。这种“一点点”主要体现在自身的教学意识中。这种所谓的“教学意识”,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我想要这么做”。

  我想要让课堂有一个大问题。记得去年上公开课的时候,高语组的老师们给我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意见就是“设计要集中”。是的,设计不集中,我的课堂就会非常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会显得比较凌乱,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记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试图以一个大问题去引领课堂教学。有了大问题的领导,课堂教学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潜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经并不需要去有意设计,教学已经习惯围绕中心而展开。就像这一次执教的《云雀的心愿》,紧扣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中心,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我喜欢“热闹”的课堂,我所理解的“热闹”是要让学生张开嘴巴说话。上课伊始,我就通过ppt出示了相关的短语(也包括词语),或者让学生把短语连起来说一句话,或者让学生运用其中一两个说个文中的比喻句,变换不同的形式,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嘴巴说起来,在说话中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在课堂设计中,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森林水库”的由来,也是我有意想让学生说一说,帮助他们在说中理解“森林水库”这一概念,这也是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说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难”,这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我想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记得遇到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我都是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虽说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希望他们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动作快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人,而小孩子的好胜心理也往往让他们在查到意思的时候马上报出答案。这部分同学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种理解是不深刻的,他们会很快就产生遗忘。这种有效面太窄了,并不适合我在教学中一直用下去。对此,我转变着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中,在理解“漫天飞舞”一词时,我是通过图片的展示去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而沙漠中黄沙飞舞的景象,也体现着“没有水,没有庄家,几乎没有植物”的环境,顺势引出“贫瘠”一词,相信学生对“贫瘠”一词的理解应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进课本中知识之间的迁移。课本编排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每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当中,也体现在整本课本的联系中。第十九课《云雀的心愿》与本册教材的开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相应成趣,都告诉了我们植树的重要性。《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孩子们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用“可以……也可以……”说话时,我结合之前诗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句式说一说森林的作用。“可以染绿祖国美丽的版图”、“可以送来清新的空气”……孩子们把第一课中背诵的内容全部都搬了出来,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课堂教学中,我践行着我的“我想要这么做”。这些“我想要这么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希望他们会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这些是一种浅浅的意识,每一次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无意地涉及;亦或者说,这些意识又是强烈的,因为它们指引着我与领孩子们走进一篇篇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3

  【内容简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内容简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

  2。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强强的爷爷平时爱说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课文朗读音带。

  【教学时间】

  一至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或图片展示大海波浪滔天的`情景。说说你的感受。

  2。导入:大海时而温柔,时而狂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狂怒的大海边的故事。(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分段轮读,检查读通课文的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

  1。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

  四、细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1。用横线划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2。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心情的变化。

  3。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五、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相似的经历来理解。

  2。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受到的启发。

  六、感情朗读,积累词句

  1。在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并抄在“采集本”上。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

  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你最快乐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他们快乐吗?二、新课第一课时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1)照样子填近义词。例:了(停)宿()篱()未()追()寻() (2)交流所填的结果。

  3.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 (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宋辛弃疾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1、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2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自读两遍。 3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解释相媚好。4板书“茅”。 5如果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你看到一个茅屋,你能觉得()。

  6这温馨怎么来的? 7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8他看到老夫妇俩在聊天的那一幕,齐读。 板书:相媚好。

  9这里的媚是媚好的意思,谁来组词〉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翁媪。

  10读,就是老头子老太婆?

  11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呢? 12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读,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再读。

  13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14是谁在陶醉?

  15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1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1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下阕你能不能发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吗? 自读。指读。

  18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 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19为什么小儿子无赖,却是最喜欢呢? 作者用了三个溪字是不是重复呢?

  20我还有一个不明白,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21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22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指名朗读。感觉的缺了点什么呢? 配什么样的音乐? 开心的,优雅的,有乡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 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听懂了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以前多年前传来:茅檐低小—— 齐读。

  23这个声音是清平的,作为爱国词人,他发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再去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教学后记:这两首诗词除个别语句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2、天 窗

  教学要求 :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 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 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1) 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2)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 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 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 细读比喻句。 (4) 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5) 有感情地读6、7小节。三、 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 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 自由读句,完成练习。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3) 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教学后记:在讲这节课时,我启发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写感受。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笑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3、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3、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足球赛——快乐的足球赛。 2、这场球赛,什么地方是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的? 3、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小节。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1、作业指导。 2、改写成短文。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5、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板书设计

  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后记: 在学习这节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

  5、女孩乌塔

  教育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与乌塔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计划

  《我们家的猫》是老舍先生家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猫,所以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老舍先生写出来了,读者需要读文才知道。这些特点是 “好”还是“坏”,全凭人来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那面镜子吗?再说点有趣的事,一般的宠物都有个名字,这只猫该叫什么名字呢?让学生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如果您这当老师的也童心未泯,那就一起来吧! 《小狮子爱尔莎》让狮子这种“庞然大物”一下子可爱起来——因为这里介绍的是小狮子和人在一起。爱动物,好理解,但是这“爱”的方式也有个说道。对小狮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爱的方式;,要把小狮子放归自然呢?这也是爱。于是,我们就又有了一面镜子。不是吗?《树上的鞋》这题目就让人奇怪:鞋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为什么?因为人们就是这样来阅读的——看到题目,想到了问题。小鸟落下来,它需要一个“家”,于是,它找到了那只“鞋”。我爱小鸟,想给它一个温暖的家,于是,那只鞋就不再是“鞋”,而成了——成了什么呢?这也是一面镜子呀?给这只鞋起个温馨的名字吧! 人和人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人和动物相处、相知也需要时间来见证。《老人和鸟》中的这位老人,来到森林中的时候,鸟们不了解他。后来,老人爱树、爱鸟的行为让老人可爱起来。人到底可爱不可爱?小鸟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于是,我们看到了神话中才会有的情节,看到了诗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鸟儿用树叶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那《自然之道》呢?也是一面镜子。人要爱动物,那没错。但是该怎样去做呢?肉吃多了会腻,糖吃多了会厌,那爱要是太多了呢?绿龟的故事在对我们提醒:人有人的活法,动物有动物的活法,也许最好的爱动物的方式就是互相留一份空间,各自留一分余地,彼此留一份自由。6 我们家的猫

  2.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深入读文悟情。首先在初读时充分朗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 “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章的真味。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入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入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减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到纪昌的决心、毅力、恒心,丰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同时对课文布局谋篇、用词用语有所明晰。

  3.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到纪昌的决心、毅力、恒心,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同时对课文布局谋篇、用词用语有所明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小时候我们躺在妈妈怀里听故事,长大一点我们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自己看故事,谁能向我们说一说你看过哪些故事?

  2、今天老师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你想起了哪几个故事?

  这几个故事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把一个大道理寄托在短小的甚至可笑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

  还看过哪些故事?

  是啊,有那么多的故事带给了我们回忆,带给了我们快乐,带给了我们知识。今天我们要走进第八组课文:走进故事长廊,请快速浏览,看看导语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你是不是还记得,在妈妈的怀里,在奶奶的膝前,在学校的阅览室中,听故事、读故事的美好情景?故事曾经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呀!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加点出示要求。

  在这个要求下,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两则中的一则。

  二、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谁能把课题读好,读出讲故事的味儿。(纪的纠音)

  2.快速浏览,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请教射箭、练眼力、射箭能手)

  小结: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很完整,与我们一般记叙文一样,寓言故事也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结合黑板同桌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创设情境,渐入故事

  1.课文是这样写下来的,那几自然段是写原因。

  2.谁能把第一自然读好,读出讲故事的感觉。什么是能手?

  想知道他功夫如何了得吗?

  出示纪昌向飞卫学射前的一个故事:

  话说纪昌是出色的猎手,他听说飞卫被称为天下第一神射手,隐居在鹿台山,就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飞卫想比试比试。他先抽出一支箭,嗖的一声,射下了天上的一只飞鸟,飞卫摇了摇头。接着,纪昌又抽出第二只箭,嗖的一声,射中了水中的游鱼。可是在飞卫的眼中,这只是雕虫小技。只见飞卫抽出一支箭,不经意地那么一射,射中了一片正在飘落的叶子,这片叶子也只是停了那么一下,就继续向下飘落。就这一射,让纪昌心服口服,他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此下定决心向飞卫潜心学习射箭。

  你有什么想说的?(班上谁也是什么能手)

  如果你是此时的纪昌,你最想让老师教授你什么本领?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两次练眼力的部分。自己默读第2、3、4自然段,找出关于纪昌学习的句子,感受最深的字词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你读到怎样的纪昌,旁边写上批注。

  2.出示: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地读,品一品,看哪个词语特别吸引你,让你对纪昌有了更深的认识。

  (抓“躺在织布机下面,注视,穿梭”感悟,圈出动词)

  出示视频:织布机

  纪昌是怎样的?你看到了什么?

  小练笔:

  是呀,纪昌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苦学两年,两年中他遇到哪些困难仍然坚持着。请选择一个发挥想象写下来,纪昌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白天(夜晚、夏天、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纪昌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指生读。

  小结:这一句我们从这些动词读到纪昌的坚持不懈。

  就这样,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啊,两年以后怎么样?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出示句子),生齐读。你读到了什么?(抓“相当到家”感悟)

  相当到家到什么地步?(),作者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破折号前后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这个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在——旁边写上这个作用。

  3.继续交流。

  出示: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请汇报的同学先朗读。我们大家听一听,能不能从他的朗读中听出来他抓的是哪个词?然后再来请这位同学谈自己的理解。(从“每天”“聚精会神”“盯着”“竟然”感悟)

  “盯”能换个字吗?,为什么要用“盯”?

  小结:用得多传神,可以看出纪昌是多么聚精会神啊!

  虱子是这样,那么稍大一点的东西呢?出示古文: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注释:十多天过去了,虱子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这只虱子竟有车轮那么大。稍大一点的东西,就像一座座小山那么大。)

  你看到了怎样的纪昌?(指生读,齐读)

  4.两组句子都出示,男女生分工读。一方读如何练习,一方读练习的.成效。

  你有什么发现?(结构相似)

  自己再看看二、三自然段,还写到了什么?(老师的指导)

  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自由练习。

  1.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指名读,你觉得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师生评价。(意思明确,口齿清晰,要求严格)

  小结:学到这我们更加清楚,两个自然段都从老师的指导,纪昌的练习,练习的结果来写。是吗?思路多清晰啊!

  我们一起来复述这两个自然段,有问题的学生可以看大屏幕上的提示,可以选择一个自然段来复述,自己先在下面练习。(请生说)

  四、揭示寓意 多元理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之后,纪昌的眼力练得相当到家了,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自由读第4自然。

  昨天的预习纸上我看到下列同学很会学习,提的问题有共性,有价值:飞卫为什么要先让纪昌练眼力,然后学习开弓射箭?同桌交流,谁能解答?

  原来这则小故事中蕴含着这个大道理啊!那谁能说说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是啊,练眼力是打基础,只有扎实了基本功,才能射出的箭百发百中

  出示:只有扎实学习基本功,射出的箭才会百发百中。

  3.仅仅学习射箭需要练基本功吗?

  由这个故事我们还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你觉得做哪些事情也这样,需要先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这样一想就明白了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朴素道理。

  出示: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我们知道了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齐读写下来)

  4.练基本功特别重要,作者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写法上什么特点?

  (详略得当)

  5.学了这篇寓言,顾老师还要送大家几句名言,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摘录下来,背一背。

  (如:万丈高楼平地起;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5.作业:

  ●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纪昌学射》选自《列子·汤问》一书,篇篇都闪烁着智慧和哲理,还有我们熟悉的“呆若木鸡、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等故事也出自这本书,下课请大家找来读一读。

  ●课堂作业本:3、4(1)题

  板书:

  纪昌学射

  请教射箭

  睁大 注视

  练眼力

  盯

  射箭能手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7

  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重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学习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二、检查自学。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PBS——“字词”。(读读)

  三、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写得好的句子:“芦花开的时候……在柔软的.芦花里”。“每到夏天……露在水面上”。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标题可以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概括:游泳本领高或者“望着妈妈笑”)

  四、指导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写得好的句子:“女老师走到……翻开书”。“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小标题:上夜校或者“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五、指导读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3、加小标题。(掩护李大叔或者“把缸搬回原地方”)

  六、指导读第四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限时)

  2、交流。

  板书:  敌人:盘问 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雨来:应付 不上当 不屈服

  (机智勇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读课文一遍。

  二、指导阅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限时)

  2、交流。(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或者“有志不在年高”)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阅读第六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2、交流。(小标题机智逃脱或者“雨来没有死”)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归纳中心。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机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五.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

  掩护李大叔

  ↘

  智斗强敌

  ↘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热爱祖国)   脱险

  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认识.

  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子。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安静的神奇之处,感悟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的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请同学回忆校园春景图,说说大家是通过什么来感受这明媚的春光的?

  2、体验盲人的黑暗。(请同学闭上眼睛,想想假如自己失去了光明,会有怎样的感受?)

  3、生交流感受后揭题

  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假如我们失去了光明,我们就看不见美丽的校园,看不见敬爱的老师和同学,更看不见色彩斑斓的春天,我们的眼前将永远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可是,有个8岁的盲女孩,她 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她眼中的春天依然是多姿多彩的,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这个盲女孩。

  板书课题:触摸春天

  4、读题,理解"触摸"后再读题。

  5、质疑。

  二、合作交流

  (一)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词语。

  2、思考,课文写了谁用什么触摸春天?你认为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

  1、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2、说说你眼中的安静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安静是神奇的女孩。)

  (二)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安静的神奇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到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的地方划划点点,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自学情况。

  过渡:在这个春天的早晨,你看到了哪些神奇的镜头?

  三、品读感悟

  重点句子一: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1、生所说自己的体会。

  2、找个学生蒙上眼睛,从后面走到前面,大家说说这个同学走路时的样子,然后读好这个句子。

  3、师:同学们,安静为什么能走得那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4、出示:"安静整体在花香中流连。"理解"流连",说说为什么?(热爱生活)

  5、读第二自然段,用读把春天的美丽景色告诉安静。

  6、小结:安静就是这样爱生活,才能够在花园里神奇般地穿梭!

  重点句子二: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生说说从哪里看出安静的神奇?

  2、出示句子,比较: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A 自由读句子,体会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B 带着自己的感觉(惊讶、赞叹等语气)读第二句。

  3、小结:多么爱生活的安静啊,竟然能准确地伸向月季花,真是一个奇迹!

  重点句子三: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挣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生谈体会

  2、师:同学们,一个盲童居然能抓住一只蝴蝶,你们觉得怎么样? 请你通过朗读把你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自由读--齐读

  3、师:同学们,安静是个盲童,她是凭什么抓住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的?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神奇的灵性"。

  5、师归纳引读:

  这灵性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她抓住蝴蝶的那一刻是多么高兴啊,读……

  安静抓住的不是静静开放的花朵,而是扑腾翅膀的蝴蝶,多么激动人心啊,再读……

  6、师:同学们相信这个奇迹的发生吗?让我们来听听盲人海伦凯勒的切身体会吧。

  出示:"我是个盲人,但是我光凭触觉就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能摸出树叶精巧的图形,或者松树凹凸不平的硬皮。在春天,我感觉到花朵美妙的丝绒般的质地。如果我幸运的话,在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时,还能偶然感到小鸟在枝头讴歌时所引起的欢乐的颤动。"

  7、小结:上天是公平的,他使你失去视觉,便会让你的嗅觉和触觉非常灵敏,安静虽然不能用眼睛看春天,却会用心灵触摸春天,她就是这样 一个神奇的女孩。

  重点句子四: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师:自己读读,想想,这句话中哪些描写感受到了安静的神奇?"张望"这个词放这里有问题吗?

  2、指名读。

  师:同学们,安静是个盲童,她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她会张望些什么呢?

  3、语言训练:安静仰着头张望着,她望到了……望到了……望到……了。

  4、配乐读上面研读的'四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个多么爱生活的女孩,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女孩!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创造奇迹的还有许多人。教师讲述:

  (1)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的女性,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

  张海迪姐姐:身体高位疾瘫,却会说四个国家的语言。

  (2)21位聋哑姑娘: 平均年龄才17岁,却在20xx年的春节晚会上为全国的观众朋友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千手观音》。

  (3)少年指挥家舟舟:加减法只会算一位数,却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挥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4)培智学校的两男孩:刚从北京领回了第二届全国听障儿童才艺绘画大赛优秀奖。

  (5)许村青年周月峰:5岁失去双臂,却成为我省第一位残疾人博士研究生。

  师: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自由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人,他们都有权利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生活中我们要像他们那样珍惜生命。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同作者一样感动,感动安静创造的奇迹,我想,我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或者你想对安静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家人、朋友、同学说点什么,那么,就拿起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三、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非典”和叶欣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让人难以忘怀,有那么一件事,更是让我们终生难忘!(放有关非典的短片)师配乐朗诵: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决斗!2003年春节前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在广州流行,叶欣所在的医院开始收治“非典”病人。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走了……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师小结问题:“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上“?”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3)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指名分节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4、全班交流。课文中“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谁?(师板书:叶欣)

  5、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叶欣这个平凡的人物去体会她不平凡的精神,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朗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叶欣的动作、语言的句子,看是否有哪句话感动了你,哪个词会让你浮想联翩,哪句话会让你肃然起敬,在旁边写上批注。写完的在小组交流一下,看看谁写得棒。

  (三)重点研读课文二-----------七自然段。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2—7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把下面重点句用幻灯片制作出来,学生说到哪一句就点击哪一句)

  1、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呼吸,静脉注射强心剂,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指名读。

  师:读得怎么样?能给他一点友情提示吗?

  生:省略号要停顿一下。因为她做了许多。

  生:省略号前做了许多事,要慢些。

  生:时间过得太漫长了,可以读慢些。指名读。师:抢救完梁先生,她累吗?哪里读出来的?

  2、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师:哪个字?生:“拖”。师;读到拖,你想到什么?生:她很累。师;累到什么地步?生:要瘫下来。师:她为什么不休息?生:要抢救更多的人?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象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

  自由读,问:读完以后你有什么要问吗?生:文章问什么把叶欣比作“一台机器”?

  生:机器不知道疲劳,她也是。

  师:这就是“高强度”。

  生:叶欣要抢救许多病人,像机器一样。

  师:就这是―――生:高效率。

  生:机器要比人做更多危险的事。就是“高风险”。

  4、自由朗读这句话。

  5、师:谁能读懂“死神”的含义。生:快要死了。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生:是指非典。师:非典肆虐时,你们才上一年级,还记得吗?你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生:人人都戴着口罩。生:大家都打役苗。

  6、师;课文中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谈到战争,你眼前出现什么?生:许多人在抢救。生:许多人死亡。师:有战争就有死亡,而叶欣就象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在全速运转着,我们一起读。

  7、“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8、同学们,叶欣的话不多,“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读读这8个字,

  师:叶欣说这句话时,语气是什么?什么叫“斩钉截铁”?生:说话做事,毫不犹豫。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

  9、从这八个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10、师引读: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当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需要给予面罩吸养,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当需要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11、指导朗读:

  师:这句话体现出了一种精神、一种风度——她说出了舍己为人的'精神、说出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读出坚决果断的音调,还要注意读出它里面隐藏的东西,谁来试试。你们还想读吗?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吧。同学们,叶欣面对的危险,不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抢救和治疗,而是面对极具传染性的非典患者,一个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真是太危险了。怎么危险,她为什么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师:你能不能把这个“声色俱厉”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

  12、师扮演叶欣的同事,与学生共同表演和叶欣之间的对话。

  13、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师:她自己的心里怎么想的?改成“我”。生:“我深知------我心甘情愿。”

  师:多么平实的语言啊,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她默默地作出了选择。平凡在于默默地,伟大在于默默地。人是机器吗?

  生:不是。

  师:人是血肉身躯啊。3月4日,病魔终于没有放过我们敬爱的叶欣阿姨-------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你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呢?(板书:舍己为人)

  14、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忙碌着,密切关注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的爬到床上休息指名读。问: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师:沉重地像压了一块(石头)

  生:我不忍看到她倒下。

  生:她就这样要离开我们而去了。

  生:我心痛,也很舍不得。

  生:我很惋惜。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感到很惋惜。

  (四)换位思考,表达升华

  过渡:叶欣,为了病人和同事,为了抗击“非典”,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着所有她曾经关心过的和曾经关心过她的所有人。

  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面对这样一位英雄,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要对她说。假如你是叶欣的同事,你会怎样说?

  假如你是叶欣的孩子,你会怎样说?假如你是叶欣救治过的病人,你会怎样说?同学们,现在你最想对叶欣阿姨说些什么?

  生:你是天堂里心灵最纯洁的天使。

  生:您虽然走了,但你的微笑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生:叶阿姨,您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师:什么精神?

  生:舍已为人、临危不惧、身先士卒。

  (五)回顾首尾,整合全文

  过渡:读了叶欣的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叶欣是个好护士,是个好同事,她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关爱,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去世了,人们依然无限地怀念她,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1、课题中的“永远的白衣战士”指就是这位舍已为人、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护士长叶欣,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那课题可不可以改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呢?

  2、学生小组讨论。

  3、交流(教师视学生说的情况补充)叶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牺牲的。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比用“永远的白衣天使”好,这样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

  4、师:同学们,在非典战场上倒下的不止这一位白衣战士。正是由于这些可敬的白衣战士无私的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这祥和、安定的世界!

  5、(放《爱的奉献》音乐,配非典中医务工作者图片)看看这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吧。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建起来一道健康的长城。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生齐读:永远的白衣战士。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0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 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 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 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 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 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

  【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名言引路,初识“伽俐略”。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名言。

  2、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一则名言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2)揭示名言作者: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要求语言简练)

  (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二.紧扣“文本”,走近“伽俐略”。

  1、名言中导入

  师:同学们,要真正认识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出示试学要求一:

  a.思考:伽利略曾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作者为什么在课文开头只介绍“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b.从这段文字的介绍中,你觉得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伽利略。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不寻常、辩论家”认识到伽利略在读书时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为下文的大胆质疑埋下了伏笔。)

  2、对比中品读。

  学生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

  (1)出示试学要求二:

  a.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想想名言中“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指什么?

  b.伽利略和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试学后,教师引导交流。

  *课件出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①.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②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③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④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过渡: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课件出示:“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①.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②.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总结:由一个事实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是自相矛盾(一慢一快)。板书

  ③.(说得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④.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⑤.拓展资料:十六世纪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的事例。

  小结:从伽利略大胆质疑的想法中,你又感受到他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科学家。

  过渡:是的,从同一句话中就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无疑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存在问题!难道伽利略就单通过文字推理推测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吗?他还做了些什么?

  3、试验中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4、5、6自然段

  (1)出示试学要求三:

  a.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伽利略都做了些什么?

  b.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有什么变化?

  (2)试学后检测交流。

  *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a.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b.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还是()?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也许是( )?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小结: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过渡: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①.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课件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小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来验证,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实验,他真是一位(执着追求)的科学家。

  ②.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③.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让学生想象此时人们的心理活动:

  a.原以为两个铁球____________,但看到的却是___________.

  b.原以为胜利者是________,但________才是胜利者。

  c.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____________,现在无情的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中提升

  ①.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

  *出示课件: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②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③朗读练习

  ④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⑤.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读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总结全文: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课后延伸,缅怀伽利略

  活学:

  1、伽利略敢于质疑、执着追求,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科学道理,更给了人们许多许多的启示。随着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胆大妄为的人,那些责备他固执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学习本课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的方法,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2、课外阅读《伽利略的女儿》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课件展示春天美景图片。

  教师:同学们,课件中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学生: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教师: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出示课件】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节凑停顿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简介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出示课件】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某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大声、流利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适时指导。【出示课件】

  (1)生字学习

  会写的生字

  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

  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

  篱:篱笆篱落寄人篱下

  蜻:蜻蜓蜻蜓点水

  蜓:蜻蜓蜻蜓点水

  蝶:蝴蝶蛱蝶蝶变蜂蝶

  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

  徐:徐徐徐缓徐步姓徐

  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

  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

  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

  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

  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

  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

  重点学习多音字:

  宿:sù宿舍

  宿:xiǔ一宿

  宿:xiù星宿

  剥:bō剥削

  剥:bāo剥皮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边音“篱”。

  ②指导书写“篱、疏”。

  注意“篱”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倒数第二笔是撇折。

  “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一笔是横撇,下面的“止”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2)词语理解。【出示课件】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三、图文结合,初读感知

  1、了解景物。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学生: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篱笆)“树”“菜花”(油菜花)“儿童”“黄蝶”;

  预设: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

  “篱落”指的就是篱笆;

  “树头”是指树枝上。

  “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板书:篱落、一径、枝头(静)儿童、黄蝶、菜花(动))

  2、再读诗句,读通顺。

  四、重点突破,理解诗意

  教师:篱笆很稀疏,小路很长。

  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

  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没有找到)

  古诗意思: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再读诗句,读好节奏。【出示课件】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3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本次习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校园里的景物,或者别处的景物,还可以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我们就先来选择写写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

  先让学生课下仔细观察学校中你认为最美的地方,作好记录。然后运用我的发现中的句式进行描写。接下来全班评改。

  评改要求:景物描写的过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来描写,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已在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一栏中有体验、有训练。)是否运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

  最后加上开头结尾,还是要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这样一篇习作就完成了。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4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 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课前播放美好春天的视频

  2、图片、课件、爱心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对话春天,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一段视频,你看到这些春天的美景有什么感觉?

  你们还想到那些词啊?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美好的感觉。

  2、是呀,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老师也很喜欢春天。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享受春天的诗歌,你能用享受的语气读一下吗?(诗歌内容是摘自课文中的美好景象部分)

  生有感情的朗读(《享受春天》)。

  3、看来你们都很会享受春天。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那里许许多多的孩子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他们正饱受战乱之苦……

  (放战争残酷场面的视频)

  师:看了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对战争的感觉,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春天美好与战争残酷产生不同的感觉。

  4、战争太可怕了,所以我们心中呼唤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设计意图:因为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孩子对战争很陌生,所以,先给他们播放春天美好的视频,再给他们播放战争残酷的视频,让美好与恐怖进行实际景象的对比,使学生对美好生活与战争残酷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觉,更能激发他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情感。我发现两段不同的视频放完后,孩子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 1、要读准字音。2、想想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大屏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生字词,一起读一下!

  齐读生字词。

  3、恩,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谁来回答: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

  4、你说得真好。下面让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的方法,通过自由朗读,通过回答“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个整体感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一)品读第一至四节

  1、小组合作学习:(大屏幕出示: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在书上用蓝线标出原来宁静美好的句子,用红线标出遭受战争破坏后景象的句子。)

  学生小组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课件上填空)

  3、师:全填对的举手。恩,很不错。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你们读的怎么样。谁来读第一小节。

  (大屏幕出示第一小节画面)一小组齐读。

  指生评价

  4、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边美好景象的时候是怎样的?这边遭到战争破坏后又是怎样的?这种把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放在一起写的方法叫什么?

  生:对比。

  师:那我们读书的时候把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也应该怎样读?

  生:对比着读。

  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

  5、老师有感情范读

  学生评价

  6、说的非常好,你们想不想用老师的方法来试一下?

  生齐读第一段。

  7、读得很不错。现在同学们用老师总结的方法:读得时候,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要融于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最后那句“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指责的情感。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老师教给你的方法和你自己领悟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朗读2——4小节。现在开始。

  8、学生小组合作美读2——4小节,教师巡回。

  9、小组展示读

  10、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第1——4小节。

  全体学生齐读1——4小节

  【设计意图:1、借助课件生动的画面,将自然界原本的美好景象与因战争破坏的景象进行对比,深化了学生对战争的破坏性认识,从而激起学生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呼唤。2、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3、采用反复朗读,体现阅读教学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不仅了解了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二)学习第5小节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激情。是呀,可恶的战争带来了那么多灾难,所以我们心中怎么样啊?(呼唤和平)。我们心中呼唤和平。请同学们用呼唤和平的语气读最后一小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1、全体学生齐读第五小节

  2、读完后,教师指课件上的“祈盼”两个字问:同学们这两个字音读什么?

  理解“祈盼”

  3、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来说算什么要求呢?可是对于战火的孩子竟然用“祈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战争)

  师:是呀,这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所以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呼吁和平,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板书)

  4、理解“春天”

  师: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这里的春天除了我们大自然里所说的春天,还指什么呀?(就是没有战争的春天,就是和平环境下的春天。)

  5、理解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就是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

  6、说心愿:

  享受和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等等还有很多美好的心愿。我想你们也有很多美好的心愿对战火中的孩子说是吧?先在小组里说

  7、现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你的心愿卡上写下你的希望,写下你的祈盼。

  学生写心愿卡,教师巡回。

  8、指生交流心愿卡

  9、多么美好的愿望。老师相信有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战火中的孩子他们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0、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读一遍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写心愿卡,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同时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同学们,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也是世界儿童共同的心愿,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然后说一下,从《儿童和平条约》中你读出了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

  3、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从条约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4、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希望再读一遍第五小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生有感情齐读(轻松愉快的音乐起)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心愿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课后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1、继续完善你的心愿卡和同学交流。

  2、写一写,你能为和平做什么?

  下课!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儿童的心愿,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和平的责任。激发他们热爱和平,呼吁和平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0*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希望 祈盼

  ↙ ↘

  制止战争 呼唤和平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关键句段读懂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2)以读促思,以读代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两者的关系。

  3、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花港 玉泉 清澈见底 聋哑人 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2.你能用上部分词语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3. 读课题,引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抽生接续读课文。思考: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青年?请用文中的词概括。(课件出示)

  2、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青年举止特别的?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课件出示)

  3、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桌听。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中感受他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

  (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课件出示)

  (2)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课件出示)

  (3)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4)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在理解句子时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5、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6、小结

  三、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 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

  四、小练笔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着呢?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五、作业设计

  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六、板书设计

  27 鱼游到了纸上

  一丝不苟 坚持不懈

  鱼游到了心里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4-0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5-03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05-03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10

语文古诗下册《所见》教学设计03-27

语文下册《蜘蛛开店》教学设计05-31

语文下册《小青蛙》教学设计10-13

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05-06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推荐】05-06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热】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