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9 16:56: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共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共1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 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 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 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不能互换。“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例如:①有的浓,有的淡。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难道不罗嗦吗?)

  点拨: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明确: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3. 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束语:

  当我们呱呱坠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幼小的生命喂养成人。当我们渐渐成长,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为我们挡风遮雨。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让我们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让我们将点点滴滴的爱稀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5)热爱,赞美总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4、合作探究:

  (1)、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欲扬先抑,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放开声音,再读课文,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4、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

  5、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象生动。

  小结: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火热生活的向往。

  2、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五、小结,作业

  如果你写矿区(郭二庄)之夏,你将选取哪些景物?准备写出景物的哪些特点?请用你灵动的文字展现我们矿区的美丽吧!(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夏感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课题: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型:

  新授课

  研究课题:

  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贯彻语文新课标,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新教材的培训、研究,寻求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深入课堂,适时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我本期担任七(5)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综合以上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一定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努力方向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具体措施

  第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第二、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开学工作

  第二周第1、2、3课。

  第三周第4、5课以及口语、写作、写字。、第四周第5、6课。

  第五周第7、8课以及口语、写作、综合性学习。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3天第9课。

  第七周第10、11、12、课。

  第八周口语、写作、综合性学习。第21、22、23课。

  第九周估计放农忙假

  第十周24、25课

  第十一周复习迎接中考

  第十二周第13、14、15课。

  第十三周第16、17课。以及口语、写作、综合性学习第课。

  第十四周第18、19、课。

  第十五周第20课以及口语、写作、综合性学习。

  第十六周第26、27、28课。

  第十七周第29、30课

  第十八周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基调,诵读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我会先查字典来解决生字词,然后认真阅读课文。最近,我以“妈妈,我爱您”为题写了一篇感人的文章,并准备在班里和同学们分享。同时,我也读了冰心的一首关于母爱的诗篇,深深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我还查阅了有关冰心的资料,了解到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的作品中也表现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仰。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文感知

  《金色花》这首诗篇虽然短小,但意蕴却异常丰富。作者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引子,展开想象,描述了一个充满神奇的儿童与母亲玩捉迷藏的场景,通过儿童独有的方式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情,呈现出一幅天真无邪的画面。这首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家庭之爱和人性的纯美和圣洁。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诗歌中的感情色彩,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感受诗歌带给人们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们用自己的爱和汗水孕育了我们,支持我们成长。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温暖、最美好的,它能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感到安心和快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们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并以“妈妈,我爱您”为主题,写一段话。 (学生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的话真情流露,表达了对妈妈深深的感激和依恋之情。今天,我要分享一篇温馨感人的散文诗《金色花》,它表达了母与子之间深厚的亲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简介作者

  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和作家,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他的著名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在1913年,他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印度以佛教为国教,因此在泰戈尔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充满宗教意义的爱——一种高尚、纯洁的爱。

  检查预习情况(可用大屏幕投影)

  整体感知

  教师可以播放音乐,朗读课文并示范,让学生仿读。在朗读中,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声音把学生们带入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要注意语调和节奏的掌握。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仿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母子间温馨的画面。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幻想成一朵金色的花,在一段时间里与妈妈玩耍。母亲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孩子快乐、天真、活泼。孩子深深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为了回报母亲,他表现出最真挚的感情和最大的'爱意。这幅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母子之间的深刻情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美好。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1、“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2、“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4、“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 评价 和鼓励。)

  (过渡)诗人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充满母爱的故事。现在请大家再次深度体验诗人的情感表达,用带着真情实感的朗读方式,将这段文本演绎出来。

  延伸巩固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课后记:《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同时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章中的“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启发了学生想象的新奇和美妙,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发展个性,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非常值得我们用心去教学和推广。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了成长的体验,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长的感受能很快激起学生共鸣。教学时不必囿于课文分析这分析那,宜通过反复朗读让文章的情、理自然注入学生心田,再引导学生以“长大的感受”为契合点衔接课内外,从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

  速读,圈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落实。

  再读,理解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细读,体会文中爸爸对女儿的深情,体会作者文字中渗透怀恋童年之情。

  自由读,领悟文章情韵。

  二、深入课文,看变化

  英子的成长,是通过她的变化看出来的。

  请同学们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变化表明她由一个少不经事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大人”。

  学生结合课文叙述,自由发言,大体上明确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

  行为上的进步:过去懒惰,现在勤勉了;过去不会做事,现在会做许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过去胆小,现在勇敢了;过去懦弱无能,现在独立而坚强,甚至能处乱不惊遇事从容了;过去愁闷,现在开朗了;过去不听劝导,现在善解人意了……

  三、关联课内外,说体验

  1、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与课文所述吻合即可。

  从磨练角度:“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不经事,难成人;不闯练,难成才……

  从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长途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鼓励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码。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爱能化解一切怨恨。给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酿蜜。严格的要求和温暖的关怀对孩子来说,一样都不能少……

  从苦难角度: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路上的仙果。“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成长感受:长大不是年岁的增长,不是年级的增加,长大意味着进步与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强的能力……

  2、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篇动人的童话、一首怡人的欢歌。想一想你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人,给你影响最大的几件事,让你一直铭记在心的几句话,说说他(它)们是怎样促进并伴随你成长的。

  学生用“简单叙事+体验”的形式说。可从与课文相同角度说,也可说不同的,如自身修养、成长环境、师长教育等。

  四、回想发言,集素材

  回想同学们的发言,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为写作搜集一点素材。

  五、完成一则练笔《成长的感觉》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作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繁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性情质朴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作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毕业典礼、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能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注: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有人评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本文就是一个例证。何不把此文当作学生学习小说的启蒙课,以美点欣赏带动学生探究?即使全是老师分析给学生听,做个启蒙的例子也不赖呀。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美点欣赏与探究

  有人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你能针对本文作一点美点欣赏与探究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适时用问题将探究引向深入,可明确如下一些角度:

  一语双关的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插叙的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圆熟的过渡──课文有回忆有现实,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因此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巧妙的暗示──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凝练的语言──文中有简洁而富哲理的话语,有生动而传情的语词。

  鲜活的形象──文章虽不是以写人为主,但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妈妈温柔慈爱,爸爸性情质朴、充满爱心,“我”聪明懂事、惹人喜爱、卓尔不群。

  三、知识小结与迁移训练

  小结小说欣赏相关知识。

  《城南旧事》部分篇章赏析。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资料整合平台】

  1、作者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练笔借鉴:任真妮《长大的感觉真好》(见《作文通讯》2003年第7期)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文体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讲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不一致。这是一篇散文诗,应作为诗歌来上。而诗歌的特点,《毛诗序》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序》中则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天地的阴阳之气摧动了万物,而这万物的变化就感动了你内心的性情,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诗)。简言之,就是自然感动了诗人,诗人去描绘自己内心映照下的自然。具体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如何在金色花中体现出来。

  这首散文诗也有着与其它两篇课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亲情都有着缺憾。史铁生是在母亲去世后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牺牲,从而决定改变自己的生命来报答母亲;莫怀戚是感觉到了母亲陪同自己的时日已短才决定委屈儿子。同样,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时间内都躲藏起来,但他的爱却没有消退过。学习前两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主题。要理解本文的独特之处,还应当了解泰戈尔有些悲凉的人生经历。他自少年时代起,母亲、五嫂、妻子、次女等挚爱的亲人逐一离世,这对他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无论他经历过多大的痛苦,但这份爱不会消失,这就构成了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题。同时,泰戈尔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让这首散文诗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母亲的沐浴、阅读《罗摩衍那》以及到牛棚里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着宗教的神圣色彩。因此,这种爱同样也超越了母子之爱,有了博爱的情怀。

  教学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现自学——“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时,__________”,“孩子如何体现对母亲的爱”。接着再补充泰戈尔的生平、文化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中的文化内涵及情怀。不过,我始终以泰戈尔的一首诗贯穿教学中,以便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去理解文本、理解泰戈尔。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文本,体会文本中表现出的母子之爱。

  2、结合补充材料,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本文选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儿童比作新月,其主题是赞颂童真及母爱。但作为东方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泰戈尔笔下的童真与母爱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比较阅读①

  请大家先读读这首选自他的《飞鸟集》的短诗:“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大家读懂了吗?

  提示:花与果永远不可能相见,但什么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2、自读活动1把握内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亲分离的,请大家填写表格: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

  寻找“我” 躲在一边

  沐浴后 散发香气

  读《罗摩衍那》 投下影子

  到牛棚 回到妈妈身边

  提示:

  在上面的活动中,哪些是对孩子活动的总写?

  虽然“我”在妈妈寻找时调皮地躲起来,但“我”离开妈妈了吗?

  3、自读活动2体会亲情

  当孩子与母亲玩耍时,他如何表现对母亲的爱?(小组讨论,老师提示,让学生归纳细节中的描写并发言,学生再朗读相关段落)

  提示:

  1、母亲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肯定时刻都有花相伴,那么“我”在散发香气时,就在这花中。说明“我”的爱什么样?(无处不在)

  2、母亲在读《罗摩衍那》时,“我”为什么知道她读到了哪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母亲)

  3、为什么回到母亲身边时就要求她讲故事?(与母亲撒娇,分离得太久,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比较阅读②:

  再读上面《飞鸟集》的诗篇,你发现,永远不能相见的花与果之间有什么相联系?(爱与期盼)

  4、自读活动2体会情怀(结合补充材料,思考内涵并朗读)

  既然有着如此深沉的爱,为什么要分离呢?我给大家补充泰戈尔的一张年表:

  补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尔诞生

  1875年,母亲沙罗达去世。

  1884年,五嫂自杀,诗人承受了巨大哀伤。

  1902年,妻子病逝,写哀悼诗。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尔还是个少年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时的他直到从火葬场回来,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与他年龄相仿的五嫂就成为了他心中的母亲、姐姐甚至暗暗爱慕的对象,但五嫂后来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家中自尽。泰戈尔的妻子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从没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视,两人生育了几个子女,却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尔也从没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当妻子猝然离世时,他才发现了妻子的珍贵,第二年他的爱女也去世了。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大家发现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悲剧而沉沦。大家细读文本,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现?(母亲沐浴回来的道路上、书房外、牛棚上,几乎无处不在)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虽然他与母亲、与自己所爱的人早早永离,但在他的心中,这种爱是无处不在的)

  补充材料②

  泰戈尔是印度人,这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无处不在。他们一日一浴,因为他们相信恒河水是神圣的银河水经过大神的头颅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终与神明相融。《罗摩衍那》是他们最喜欢阅读的史诗,他们相信死前念诵“罗摩”的名字就能让身体解脱。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见,因为他们认为牛是大神的坐骑,被称为“圣牛”,他们将牛当作神明的化身来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认为具有神圣的色彩。

  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情感还仅仅只是母子之间的亲情吗?(神圣的博爱)

  比较阅读③

  再读《飞鸟集》中的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什么样的爱?(学生自由回答)

  教后记:

  比较阅读是自读课文的一项重要学习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较阅读需要重视。我在教学中,将《飞鸟集》中的那首小诗贯穿其中,学生们从开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后的逐渐体会,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中那些带有无奈的情感,学生感觉到了这篇看似只是童话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教学本文,其实主题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让学生看到主题在文中的体现并最终能读出主题的深刻内涵是关键。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大体上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样的设计还是有作用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4、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智慧、诚信做人的美德,言辞要高雅。

  【重点】:

  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具】:

录音机、小黑板

  【教时】:

一课时

  【步骤】: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我们将把他们请到聪明树上,左边的聪明树是代表古代的聪明少年,右边的聪明树则代表同学们,回答问题准而多的小组就会上聪明树,望六个小组展开学习PK战、请同学们首先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各自的事迹(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四岁画画、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两位这样的才女神童、(板书课题)

  二、解题:《世说新语》是部什么书?“则”怎么讲?(抢答)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则”:就是“篇”,两则,就是两篇、

  三、会听:放录音,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抢答)

  1、《咏雪》:写谢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谈论诗文、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写七岁儿童陈元方对父亲失信的友人义正词严,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四、会学:检测预习(先学后教),小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台演板、任务分工:

  第一组:做《创新夺冠》自主预习1—2小题;

  第二组:做《创》自主预习3—4题;

  第三组:做《创》自主预习第5题;

  第四组:请两个同学分别口头复述两则故事内容;

  第五组:做《创》实践运用2;

  第六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见《创》实践运用3)

  五、小组代表演板期间,全班齐读课文、若学生答案还未写完,其他学生就自由读背课文,

  六、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七、会问:质疑问难,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若有,请提出来,

  八、会说: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任务分工: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第一组)(见课后习题一)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请分别指出来、(第一组)(见《课堂作业》第6题)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再说几句咏雪的名句、(第二组)(见《课堂作业》第7题)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第二组)(暗示赞赏之情)

  5、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第三组)(无信无礼)

  6、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组)

  客人: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

  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

  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

  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第四组)

  8、会讲:创新讲述,发展思维: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要想上聪明树就必须创新,试用陈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来讲、(原来是第三人称,现在换成第一人称“我”来讲、)(第五组)

  9、总结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第六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无信不立———孔子

  十、会背:点生试背课文,争上聪明树、

  十一、会演:创编表演课本剧,要求: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两篇短文各选一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复习检测,夯实基础

  抢答《课堂作业》1—3小题

  十三、激情总结

  今天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培养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十四、作业:解释下列汉字在文中的意思,并根据这个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例:期——约定成语——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舍弃成语——舍近求远

  2、去——离开成语——

  3、信——信用成语——

  4、引——拉成语——

  5、顾——回头看成语——瞻前顾后

  十五、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粗野暴躁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正直不阿懂理识义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同学们预习充分,发言积极,配合默契;思考问题敏捷,讨论热烈,回答问题准确、小组分工合作任务完成较好、特别是激趣教学聪明树的设计较为恰当,激发了同学们及小组竞争的热情,正好扣了课文主题体现聪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现,课文课堂浑然一体、因此课堂教学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2、学生寻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讲述

  3、关于神话,关于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标画出文中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对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经过进行新的想像吗?

  四、教师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

  发挥想像,请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女娲见到自己造的人后的喜悦心情说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 学而不 诲人不 择其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乐乎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 学而不思则 默而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而好学 学而不 人不倦 学而时

  之 人不知而不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再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指导语指导学生。

  教学目标

  一、在景物描写中,强化“观察”的意识

  二、在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景物

  教学方式

  以说导写(用说话的方式引导写作,促进写作,使说写能力同步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短时间观看后,要求学生口述画面内容。

  教师点评:对景物描写前,首先需要观察;要想描写得正确、细致,更好的把握事物的特征,平时必须要有较强的“观察”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

  二、阅读《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一文,要求学生概括出其中要点。

  三、引出作文训练题:

  把文后第一、第二题结合起来(分组与观察的工作,教师已布置),以第一题中的“参考题”为参考,也可以另写对象,500字左右。

  四、15分钟的构思,然后要求学生说出:(1)全文主要内容或感情 (2)某些具体内容:尽量详细,能说出一些好的词句,开头与结尾必须说出,以供大家讨论分析。

  五、讨论分析学生的“说作文”: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来评点,提倡在写作时再次创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学习重点】

  1.学习作家冰心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知识链接】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绚丽___阐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___炫()___濡()___绚()___

  绸()___眩()___蠕()___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3.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本色当___低回___转咤风云___

  浑身___数尽态极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欢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提出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6.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7.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一、学情分析:

  诗文默写满分10分,全班总共扣了16分,得分率为%,全对率为%,应该讲学生默写的情况还是整体不错的。

  课外文言文阅读满分6分,全班总共扣了30分,得分率为%,字词解释全是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主要失分点仍然是重点字词的理解出现问题。还有就是对主题的分析对人物的`个性还不能落实到位。

  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满分9分,得分率为%,这次在词语抄写上未出现抄写错误,选词连话被扣分的原因主要集中表现为所写的文字内容少连贯。

  现代文阅读满分为16分,全班总共扣了61分,得分率为%,本大题总共有5道题,考察了“根据拼音写汉字”、“整体理解”、“品位语言”、“概括事情”、“写读后感”这样几个知识点。扣分的原因是“袒护”的“袒”字出现了N种写法,还有答题的技巧并不规范,在概括事情时,不是按照“谁+为什么+在哪里+怎样地+做了什么”这样的内容尽可能地把事情概括清楚,而是一味地照抄原文。在读后感这题中,有个2分的摘抄原句的题目,也有个别学生出现抄写错误。 重点讲解说明文《天坛之美》,原因是学生失分较多,文章比较典型,以此为例,点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注意到“三抓”——抓题目、抓结构、抓重点段。

  首先抓题目。一般说明文的题目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直接以说明对象为题,这种文章注意关于说明对象特征的中心句,从而把握说明内容;一种以说明对象为主,暗含说明特征,这种文章要把暗含的内容具体化。 其次抓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总-分”、“分-总”形式,通过理清文章结构,结合各段中心句就能把握说明内容,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了。

  第三抓重点段。这就要求考生首先找到相关段落,把握本段说明内容,理清本段说明层次,稍加分析整理,就可得到答案。

  二、审题立意

  1.拓宽

  全面拓展话题

  2.挖深

  深刻挖掘内涵

  3.立准

  寻找最佳立意

  三、布局谋篇

  提高作文分值的“六个一”

  1.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

  2.一个精彩的开头

  3.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

  4.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

  5.一个完美的结尾

  6.一个清爽的文面

  3、句子仿写:

  仿句要讲明仿句的具体的标准“三合标准”,即合“式”,合“格”,合“意”。

  ①仿句要基本或完全符合被仿句的结构及句式,这就是第一个标准要合“式”;

  ②仿句要符合被仿用句的修辞格,这就是第二个标准要合“格”;

  ③仿句的内容必须符合所供语段的内容要求,这就是第三个标准要合“意”(“意”可理解为语境或意境或情境或中心意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各种表达方式。本单元是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我们可以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善模仿。

  在教学过程中切记:

  1、抒情要自然真切,避免矫揉造作;

  2、感情要健康真挚,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感情;

  3、方式要运用合理。在行文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采用直接抒情还是使用间接抒情。

  另外:记叙文中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将“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作为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二、学情分析: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运用基本的抒情方法进行写作。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素材:录制微课《抒情的基本方式》,前置学习任务,由作业平台发送给学生,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细化;推荐人民日报文章《别再“蓝瘦,香菇”了!看古人怎么抒情》;

  2、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作业平台上有关“抒情方式”的学习:观看微课、获取理论常识,完成基础练习题,了解经典抒情古诗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技术支持:微课录制与分享、视频分享、作业平台自动批改并形成学习报告,老师根据学习报告推送个性化题目)

  1、录制微课《抒情的基本方式》,前置学习任务,由作业平台发送给学生,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细化;

  2、推荐人民日报文章《别再“蓝瘦,香菇”了!看古人怎么抒情》;

  3、共享《朗读者》中《奶奶的星星》朗诵视频。

  【微课内容如下】:结合实例讲解知识点: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手法。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便打开心扉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它表现在记叙文中有时是一个语段,有时是单独存在的自然段。如:

  (1)直抒胸臆,如:光未然的《黄河颂》中直接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2)运用修辞,如:

  ①“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反复)

  ②“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呼告)

  ③“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反问)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比喻、排比)

  【结论】:抒情三忌:“假”、“滥”、“空”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它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融情于事、借景抒情、托物言情。

  (1)借景抒情,如: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寄情:

  【结论】:技巧——细描景物;贴合情感。

  (2)借事抒情,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运用插叙的方法,回忆了有关爸爸的很多事:

  ①、昨天,爸爸在医院与我的对话

  ②、六年前,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逼我去上学,后来又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

  ③、爸爸一下班就浇花,爸爸喜欢种花。

  ④、爸爸让我独自寄钱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可不能迟到!”

  【结论】:技巧——细叙情节;贴合情感。

  (3)借物抒情,如::《贝壳》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是多精致、多仔细、

  多么地一丝不苟啊!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结论】:技巧——细绘事物;贴合情感。

  (二)课中:(技术支持:智慧课堂师生同屏美文分享人民日报文章《别再“蓝瘦,香菇”了!看古人怎么抒情》、 PPT)

  1、导入新课:由网络热词“2333”、“吓死宝宝了”、“猴赛雷” 、“蓝瘦香菇”引出《广州市中考作文分项分等评分表》 (1)抒情要自然真切(2)感情要健康真挚

  2、抒情的方式与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善用修辞)

  间接抒情:景、物、事(2)抒情技巧:分析古诗词中的抒情技巧

  项目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内容(30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情感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情感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情感不真实

  语言(20分)

  语言准确、流畅、生动语言准确、通顺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6分)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晰结构基本完整、

  条理基本清晰

  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晰

  文面(4分)

  卷面整洁、字体工整卷面较整洁、字体端正卷面基本整洁、字体清楚

  卷面难辨不整洁、

  字迹

  (1)抒情方式:微课回顾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总结抒情技巧:借景抒情、细节写情、比喻传情、意象含情、对比融情、双关见情、夸张寓情、通感移情

  3、写作:完成《记忆中的母校》4个片段

  通过智慧课堂“互动”功能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邀请组长上台展示本组作品时,让学生点评所用的抒情方式及具体化技巧,教师加以适当补充:(技术支持:智慧课堂“互动”功能:拍照、点评)

  《记忆中的母校》

  如水,一点一点地从手中流逝的,是那六年的光阴;如风,拂过脸颊却再也捕捉不到的,是那童年的记忆。榕树、操场、亲爱的老师,铃声、口哨、雨打屋檐“嗒嗒“的响,还有那一首熟悉的《森林狂想曲》,不可触碰。它们都躺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经触碰,便在心中翻滚。再回首,母校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熟悉。记忆最深处,是

  (1)(借景抒情)。它__________。如今想起来,一切都变得那么温馨,那么美好!再回首,还记得那天(寓情于事),我们

  (2)忘不了啊,那一________(托物言情)

  (3)记忆中的母校,多么温暖、多么有趣。如果说童年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母校就是那记忆温存的岸边

  (4)如果说童年是__________,那么母校就是__________;如果说童年是我亲爱的母校啊,您就是__________。我是多想对您说一声:__________。

  4、总结与作业布置(技术支持:智慧课堂分享课件及班级空间“我的任务”功能)

  完成《记忆中的母校》一文,并配乐朗诵,上传音频作业至班级作业平台。

  (三)课后:

  1、针对学生通过作业平台中所反馈的问题,分享《托物言志及借景抒情》一文;

  2、班级空间展示优秀朗读作业。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材把握与目标确定

  本文选自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文章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长大、懂事,却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毕业时“我”成了优秀学生;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时,“我”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这何尝不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所结出的硕大果实呢?全文充满了“我”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育的极好材料。

  从艺术上看,文章至少有三点值得欣赏:

  一是双线并行,交相辉映。文章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贯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线对主线进行烘托、映衬,推动情节的展开,使“我”和“爸爸”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二是题目语带双关,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三是前后照应,恰当埋下伏笔。对爸爸的病危、濒死,多次运用伏笔进行暗示,把即将丧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极致。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学拟从内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进而通过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而达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而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对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育的.认识。

  3、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领悟语言的含义,培养自主探究和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时数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从网上查找《城南旧事》或找《城南旧事》影碟进行观看。

  3、搜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环节与策略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学生谈《城南旧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学生交流后,师作简要概括总结。(将《城南旧事》简介、作者简介配上相关图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阅读)

  二、导入

  1、媒体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片段,创设情境。

  2、导语:母爱如和煦的春风,温暖而轻柔,让人夸赞和难忘,而父爱是“平静的水波深处的激流”,同样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背影》中的父亲如此,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父亲也是如此。

  三、整体感悟

  1、标题初探,屏幕出示问题:你在没有读文之前,看到标题产生了哪些感想与疑问?(此环节只要求学生有疑并存疑,以激发对文章感悟的动机。教师只在积极思考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2、感知全文: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读全文,读后交流自己疑问解决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交流后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视具体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下面的学习,一部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领会,课堂上没有领悟到的问题在课后再予以解决)

  3、引导感知:

  快速朗读全文,投影出示引导问题:

  ⑴谈谈你对文中爸爸的印象,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⑵文中哪些内容体现出“我”长大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相关内容作些具体分析。

  提示问题的解决方法:

  ⑴问题:先读出与爸爸有关的事,逐个分析,再归纳起来。

  师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赖床不起时,爸爸打“我”。“我”上学去,爸爸给“我”送衣服、送钱。

  分析: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由此示例引导,其他方面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总结出“重感情、特别爱花”。

  ⑵问题:先思考“爸爸”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再思考这些事与“我”的成长有哪些联系?最后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组合作,共同讨论完成。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作归纳总结:“我”长大了,是爸爸严厉背后的爱的结果。

  4、体验深化。

  投影出示:以“重新认识父亲”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通过上述探究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引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严中有爱的父亲,得到了不少的教益,这只是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我们何不来欣赏一番呢?请大家自己先谈谈对文章写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让大家学习学习。

  二、研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

  1、投影出示研究问题,自由读文,进行探究:

  ⑴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⑵文章既写了眼前的事,又写了过去的事,文中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⑶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讨论点拨:

  ⑴问题: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的“花”仅仅是指花吗?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花?细细思考一下它们的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探究结果:标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语带双关。“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问题:共同读出眼前的事和回忆的内容并进行分析。

  示例引导:

  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内容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明确(投影出示具体内容)。

  ⑶问题:提示:运用伏笔的方法进行暗示。

  2、语句品析。

  ⑴细读“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联系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⑵读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说说它的含义。

  ⑶回顾课前疑问的领悟情况,讨论解决尚未明白的问题。

  3、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谈谈体会,把自己发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谈本课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上进行总结。

  四、延伸拓展

  以“我成长中的师长”为话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2-22

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04-20

七年级语文《勇气》教学设计04-27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15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04-26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学设计04-03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15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1-12

语文的教学设计12-06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