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黄鹤楼》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30 12:34: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黄鹤楼》教学设计(锦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教学设计(锦集15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黄鹤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伫立暂时友谊

  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仰望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环视

  (5)向四周看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在()为()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之情。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黄鹤楼》教学设计7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黄鹤楼》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朋友即将远离,人海茫茫,再次相遇不知何年何月。请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2、师:从课文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板书“饯行”),他们二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3、师:好!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生读)

  二、朗读感悟

  1、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接读)(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标记。(生自读)

  2、交流体会: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老师”、“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师相机画出。

  这段话中一连用了几个“您”?数一数。(六个)只有怎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夫子”?(生答)当时的孟浩然42岁,比李白大了12岁,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可我们知道,李白号称“诗仙“啊,这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白把他当作老师,如此尊敬呢?

  4、理解“诗篇誉满天下”时,请学生背诵他的古诗。(《春晓》……)再读“誉满天下”一词两遍。

  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赠孟浩然》)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他的人品怎能不——生读“令人敬仰”,再读一遍。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5、师: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生答:“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交流体会。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学生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6、师:在我们班谁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请接着读孟浩然的话。你知道什么叫知己吗?(友谊深厚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师: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们一定心心相印,能够感受到话中那份难舍之情,一起读一遍,我们大家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7、师:(画出此句)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请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评价。

  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8、师: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点击出示第4自然段)

  友人登上了船。——(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9、师:这儿有一句话,写得比较精练,它能代替文章中的原句吗?读一读,比较一下。(点击对比的两句)师:谁来读读看?(生读)能替换吗?

  师:不能,为什么?(生答)

  师:你能将自己的理解融会在你的朗读中吗?配上音乐。(指名一个一个读)

  师:(想象说话)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白帆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此时此刻,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来,伴着音乐一齐读一读。

  10、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登船远去(板书:目送),触景生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击出示古诗)

  考考学生是否知道“之广陵”、“故人”、“西辞”等词语的意思。找出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试背古诗。

  三、积累拓展

  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

  在教学中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在第4自然段李白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在理解“誉满天下”一词时,我注意到学生对孟浩然诗的积累,让学生把积累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补充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孟浩然的人格的高尚。这样在课堂上就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收集送别诗制成书签,互赠友人。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积累更多的送别诗,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黄鹤楼》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黄鹤楼》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教学设计11

  教材简析

  《黄鹤楼的传说》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把精美的建筑和美妙的传说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屡毁屡修的经历、现今建筑格局规模以及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自我构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较快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创设愉悦轻松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名字由来的传说,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认识课后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通过了解祖国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及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风景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风景图片、文字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中,我们随着课文,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殿堂,足不出户,遍访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到湖北省武昌的蛇山之巅去看雄伟辉煌的黄鹤楼,去听黄鹤楼美丽神奇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六”《黄鹤楼的传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课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经历,现今建筑规模。

  第2部分(第3~6自然段),介绍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以及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精略交互,自读自悟

  1、自由读第1部分。

  读书提示:

  (1)画出数字说明的句子,体会数字说明的`作用;

  (2)画出描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读;

  (3)同桌交流读后收获:通过读第1部分内容,你知道了黄鹤楼哪些方面的情况?

  2、小组内学习第2部分。

  读书提示:

  (1)快速自读3~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3)诵读古诗《黄鹤楼》。

  四、汇报交流,内化积累

  1、指名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2、大屏幕出示黄鹤楼风景图:把课文中描写的黄鹤楼和风景图中的黄鹤楼结合对照,你觉得黄鹤楼怎样?你想用哪个词形容?

  (气势雄伟 倍显辉煌)

  板书:雄伟辉煌的名楼

  3、教师引读:黄鹤楼历史悠久、景色美妙、风光无限,不愧千古名胜、江南名楼!同学们齐声朗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4、指名讲讲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5、道士墙上画鹤及骑鹤飞去的传说多么神奇。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知恩思报的良好风尚。

  板书:知恩思报的美德

  6、积累词汇,写在摘抄本上。如:流丹滴翠、叠角高挑、翩翩起舞、脍炙人口等。

  7、背诵古诗《黄鹤楼》。

  五、检查落实识字

  六、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1、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辉煌,知道了它名字由来的神奇传说以及大诗人为它的题诗,这次黄鹤楼之行收获可真大!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大屏幕出示:吹笛闻梅落

  登楼待鹤归

  白云黄鹤传千古

  汉水长江会一楼

  美尽东南 怀江抱水三分地

  名传今古 恋鹤迷云一座楼

  这3副对联太精彩了,课后摘抄下来,背下来。

  2、简单交流查找的岳阳楼和滕王阁的资料。

《黄鹤楼》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黄鹤楼》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黄鹤楼》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利用多种渠道了解武汉黄鹤楼人文景观及文化底蕴,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得信息。

  2、能力目标:能运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索)搜索网上有关介绍黄鹤楼文化的文字、图片能及视频等信息,并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内。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黄鹤楼的一些信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道德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武汉黄鹤楼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将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教材分析:话说黄鹤楼(上)是武汉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5册第15课内容,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了解黄鹤楼的一些人文景观及文化底蕴,并能够利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在互联网上搜索黄鹤楼的有关信息,目的是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保存,整理、展示信息的能力,以及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建议:

  通过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已学过网络操作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可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来组织教学,在网站中,提供黄鹤楼的一些信息及视频供学生欣赏和教学使用,也可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相关版块,如,百度搜索的使用方法的相关视频等供学生自学,甚至在对学生的小组分工上老师也可使用专题网站进行展示,让学生自选,最后在作品的保存和展示上,建议老师让学生将保存的信息上传到相关的栏目,然后由各小组推选一人,打开本组所上传的栏目进行小组展示(如:传说、历史、诗词、景点)等,最后可组织全班的同学采用各种形式,如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投票等方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教 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

  教学资源:主题学习网站等资源

  一、激情导入

  专题网站出示黄鹤楼视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这段视频,你们知不知道上面说的是哪个地方呢?你们去过这个地方吗?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呢?

  生:视频中介绍的是黄鹤楼。我去过这个地方,我知道黄鹤楼在武昌,他的`历史非常悠久,黄鹤楼里面有很多的诗和字,站在黄鹤楼的最上层可以看江长江……

  师:你了解的可真多呀!

  师:同学们,我们武汉的黄鹤楼,可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呢!今天呀,老师想办一张电子小报专门来宣传一下我们黄鹤楼的文化,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是老师手里所掌握的资料还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来帮忙搜集一些有关武汉黄鹤楼的资料,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生:愿意!

  二、自主学习,相互交流

  师:好,要想搜集信息使用什么方法最简便、快捷?

  生:讨论(查资料、问老师、亲自走访、运用百度引擎搜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运用百度引擎搜索

  师:请同学们登录我们的专题学习网站中的请跟我学版块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些什么呢?

  师:请一名学生上吧来跟同学们演示一下百度搜索的方法。

  师:刚才这位同学掌握的非常的熟练而且介绍的也非常的详细,下面同学知道了吗?

  三、明确任务 掌握规则

  师:打开专题学习网站,出示四个任务(主题)[黄鹤楼的传说、黄鹤楼的历史、黄鹤楼的诗词、黄鹤楼的景点介绍]并附说明。

  规则:三人一组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各小组讨论选择一项任务作为本组的搜索对象;

  2、在共享文档内建立与任务名相一致的文件夹,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内;

  3、将所搜索到的相关的信息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中的相对应栏目中;

  4、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展示本组搜索的信息并做简要的介绍。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分成四个小组。

  师:好了,同学们开始行动吧!

  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面请一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组所搜索的信息!

  师:信息搜集的非常全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师:下面请搜集完信息的同学将你们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将他们上传到我们专题学习网站中相对应栏目。

  五、成果交流评价

  通过同学们的分工合作,各组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下面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成果。

  师:组织学生生生评价,教师做总结评价。(或者组织学生浏览各组的作品,进行投票)

  评比表彰

  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出色,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老师获得了很多有关黄鹤楼的有关信息,下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信息制作电子小报,向全世界来展示“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的风姿,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黄鹤楼》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鹤楼》教学设计05-30

《黄鹤楼》教学设计【精品】05-30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学设计12-27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11篇)08-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04-29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1-19

语文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03-21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12-20

黄鹤楼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