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黄鹤楼》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30 11:52: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黄鹤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B、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此时是什么样?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1、谁愿意做做那伤感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3、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李白伫立江边,望着一江春水,不忍离去,此时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注释、插图、想象、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所以那时候朋友要远行,是一定要送别的,送别后还会作诗词纪念。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同时不露痕迹地交代要学的古诗是一首送别诗。

  (二)了解题目、了解作者

  1.读准课题中四个生字“鹤、孟、陵、浩”,重点读音是“陵”后鼻音,引导学生想办法记忆字形。

  2.写一写“陵”字。广陵还叫什么?课题中还有一位诗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吗?通过让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了解两位著名诗人间的情谊。

  3.注意恰当的停顿,理解“之”的意思。读懂题目。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诗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对于“陵”字的指导既复习了汉字的识记方法,又给予了学生写法的指导。

  广陵和扬州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广陵就是扬州,为学生理解诗句扫清了障碍。同时学生课下查资料,课上交流,使学生知道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为两人情深不忍离别做了铺垫。

  (三)初读古诗

  那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读这首诗。

  1.谁来读,声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读准。(课件显示古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字。

  2.再读强调停顿。

  3.读古诗,不但要读准音,还要注意停顿,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你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有层次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从而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了解学诗方法

  同学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味道,不过我想你们可能还会有没读懂的地方,学生质疑。

  1.(西辞、烟花三月)

  (出示地图长江两岸 西辞 黄鹤楼,直接理解“西辞”意思)

  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理解了重点词,这两行诗意一定懂了。

  (板书:明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质疑,顺学而导,想象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用四个字的词语说一说,进行词语拓展练习。

  2.想象,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诗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欣赏美景、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今天,却要忍受离别之苦,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和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前两句,这是多么让人伤心无奈呀?让我们感同身受,更加珍惜朋友间的真情。(板书:悟诗境)谁再来读一遍?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诗人在如此美丽时节却要忍受离别之苦,带着这样的心情入情入境的诵读,学生自然就会体悟诗的意境,同时领悟到诗句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方法,学习后两行诗句

  就像这样的学习后两句(先抓住重点词弄明白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图,还不懂就提出来),和同座说一说,然后汇报。谁来读这两句?

  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船渐行渐远,李白仍然站着,望着,他多么舍不得孟浩然呀?谁再来读?猜一猜,大约站着望了多长时间?你这样送过朋友吗?这是多么深的情意呀!谁再来读后两句?

  2.在唐朝盛世,长江是交通要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板书:孤帆尽。

  板书:情意长。谁再来读一读?

  3.这仅仅是在说帆船孤吗?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

  【设计意图】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后两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开展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体悟情感。

  (七)创设意境,升华情感

  1.有一首歌词源自这首诗。我们来闭上眼睛听一听,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孟浩然的船一桨一桨地划着,最后没有了踪影,可是,李白还在望啊、望呀,谁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那依依不舍之情?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吧,谁来背一背?

  小结:我们在学古诗时要解诗题、知作者,还要明诗意、悟诗境,以后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拓展了想象,在音乐中,学生丰满了意象,还原古诗描绘的场景画面,这样古诗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加之让学生一遍一遍诵读,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利用多种渠道了解武汉黄鹤楼人文景观及文化底蕴,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得信息。

  2、能力目标:能运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索)搜索网上有关介绍黄鹤楼文化的文字、图片能及视频等信息,并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内。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黄鹤楼的一些信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道德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武汉黄鹤楼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将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教材分析:话说黄鹤楼(上)是武汉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5册第15课内容,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了解黄鹤楼的一些人文景观及文化底蕴,并能够利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在互联网上搜索黄鹤楼的有关信息,目的是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保存,整理、展示信息的能力,以及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建议:

  通过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已学过网络操作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可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来组织教学,在网站中,提供黄鹤楼的一些信息及视频供学生欣赏和教学使用,也可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相关版块,如,百度搜索的使用方法的相关视频等供学生自学,甚至在对学生的小组分工上老师也可使用专题网站进行展示,让学生自选,最后在作品的保存和展示上,建议老师让学生将保存的信息上传到相关的栏目,然后由各小组推选一人,打开本组所上传的栏目进行小组展示(如:传说、历史、诗词、景点)等,最后可组织全班的同学采用各种形式,如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投票等方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教 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

  教学资源:主题学习网站等资源

  一、激情导入

  专题网站出示黄鹤楼视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这段视频,你们知不知道上面说的是哪个地方呢?你们去过这个地方吗?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呢?

  生:视频中介绍的是黄鹤楼。我去过这个地方,我知道黄鹤楼在武昌,他的历史非常悠久,黄鹤楼里面有很多的诗和字,站在黄鹤楼的最上层可以看江长江……

  师:你了解的可真多呀!

  师:同学们,我们武汉的黄鹤楼,可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呢!今天呀,老师想办一张电子小报专门来宣传一下我们黄鹤楼的文化,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是老师手里所掌握的资料还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来帮忙搜集一些有关武汉黄鹤楼的资料,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生:愿意!

  二、自主学习,相互交流

  师:好,要想搜集信息使用什么方法最简便、快捷?

  生:讨论(查资料、问老师、亲自走访、运用百度引擎搜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运用百度引擎搜索

  师:请同学们登录我们的专题学习网站中的请跟我学版块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些什么呢?

  师:请一名学生上吧来跟同学们演示一下百度搜索的方法。

  师:刚才这位同学掌握的非常的熟练而且介绍的也非常的详细,下面同学知道了吗?

  三、明确任务 掌握规则

  师:打开专题学习网站,出示四个任务(主题)[黄鹤楼的传说、黄鹤楼的历史、黄鹤楼的诗词、黄鹤楼的景点介绍]并附说明。

  规则:三人一组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各小组讨论选择一项任务作为本组的'搜索对象;

  2、在共享文档内建立与任务名相一致的文件夹,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内;

  3、将所搜索到的相关的信息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中的相对应栏目中;

  4、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展示本组搜索的信息并做简要的介绍。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分成四个小组。

  师:好了,同学们开始行动吧!

  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面请一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组所搜索的信息!

  师:信息搜集的非常全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师:下面请搜集完信息的同学将你们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将他们上传到我们专题学习网站中相对应栏目。

  五、成果交流评价

  通过同学们的分工合作,各组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下面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成果。

  师:组织学生生生评价,教师做总结评价。(或者组织学生浏览各组的作品,进行投票)

  评比表彰

  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出色,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老师获得了很多有关黄鹤楼的有关信息,下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信息制作电子小报,向全世界来展示“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的风姿,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黄鹤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教学设计6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黄鹤楼》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黄鹤楼》教学设计8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黄鹤楼》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 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补充资料 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 (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链接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

  引导想像说话

  教师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板书设计: 送 李 白

  25.黄鹤楼别 孟浩然

  满目美景无心赏

  依依话别见真情

  千帆过尽皆不见

  心中唯有孟夫子

  含英咀华,涵咏真情——《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为宗旨。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满饮此杯、依然、凝视、伫立、孤帆等,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像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四、引入资料,促进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太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鹤楼》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颔联↗

  ↘岁月苍茫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尾联↗

  ↘悠长缠绵

  ——→惆怅、失落、孤寂——→思乡、忧愁

《黄鹤楼》教学设计1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习: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简单批注;提出问题。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分节读课文。(教师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2、结合课题,理解课文大意:

  谁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书本,看谁了解的信息多?(汇报、交流。)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以读促悟。(读出暮春三月的美;读出将要惜“别”的情。)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

  ①“……,一会儿……,一会儿……,……”(不去触动,依依惜别)

  ②李白的语言;(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何日再见、满饮此杯等)

  ③孟浩然的语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等)

  (以上三句话由多媒体出示,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并作简要板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话别”场面谁也不清楚,编写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这一环节的训练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教师引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学生跟读后文)

  1、多媒体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在这段话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别之情的有哪些词?)

  (“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种“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内心怎样?)

  (反复朗读,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过渡: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2、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朗读。

  3、说诗句意思。

  4、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指导要到位)

  六、拓展:

  课文从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没有再写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讨论,由学生想象关于孟浩然别李白后的内容,并且完成板书。)(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七、学生质疑:(视质疑内容,随机而定,教师也可适当提问。)

  八、小结:(略)

  九、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小练笔:孟浩然别李白

《黄鹤楼》教学设计12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 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 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 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 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 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 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 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1、自由读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站起来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黄鹤楼》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二、拓展练习。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一等奖)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

  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叫,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生:我叫,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

  师:对,是的王维,送谁

  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在陕西

  师: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

  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2:送元二使安西

  生3: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

  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

  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

  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

  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

  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

  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那么接下来,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来说

  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

  师:路途非常的

  生1:遥远

  师:还有

  生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他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对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

  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

  师:惋惜,你来

  生:恋恋不舍

  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

  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要记得给我写信

  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

  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怎么样?好你来说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

  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想一想,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师:好,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

  生:祝福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

  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

  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诗人好,你来

  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配乐朗读

  师:好,一起来

  配乐生齐读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

  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千古仍唱曲三叠,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声情,同学们,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

  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习这首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

  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方法,也可以总结我们平时的学习经验来读一读这首诗,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好,现在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

  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

  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说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

  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布下课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读题:

  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⑴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⑵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⑶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

  (15分钟。)

  ⑴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⑵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⑶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

  (6分钟。)

  ⑴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⑵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⑶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⑴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⑶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读懂诗题,指导学法。

  1、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一个学生,你都读准了。

  2、谁有不同的读法?

  师:你还读出了停顿。

  3、一起读课题。

  3、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学生:之:到——你是怎么学懂的?(“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别忘了它。)

  第二个学生:如果你能把谁从什么地方到哪儿去,放在前面说,会说得更通顺。板书:送

  第三个学生:原来,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一件事情来。

  4、再读题目,读出一件事情来。

  5、广陵,就是扬州,这个“陵”字比较难写,我们一块儿来写一写。

  好,让我们来把题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评价

  二、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

  题目已经读懂了,诗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再借助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全诗。

  2、个读检查

  3、个读评价

  4、齐读古诗。

  三、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

  (一)学懂1、2两句——叙事

  1、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谁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交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了。

  如果把时间放前面说,能把事情说得更通顺。

  当我们连起来说事情时,可以简单地说成是“烟花三月”,如果再具体展开,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师:你的学习能力真强,老师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懂的?

  u预设:烟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烟花换一个词,这是怎样的三月呢?

  师小结:通过换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花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鞭炮、礼花”?而是指烟雾迷蒙,万紫千红的春天。

  u预设:西辞——这里的西辞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课件出示,师:请看这幅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就要面对着黄鹤楼辞别了。这里“西辞”点明了黄鹤楼和扬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发现没有,老师用了这么多的话才说清它们的关系。而古诗却只用了——两个字。古诗的语言多凝练啊!

  板书:西辞

  2、谁还想说?(谁能连起来说,把送别的事情说清楚。)

  3、小结:这两句诗,就把送别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句?

  4、再次朗读。评价:你读得很舒缓,一定在想象他们送别的情景。

  你一定读懂了,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读呀,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学懂3、4两句——绘景、抒情

  1、谁愿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生交流。师:哦,你看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读出了一幅画面,谁能读出更多?

  能不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呢?难道这两句仅仅写的是景色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望得远,站的时间长,依依不舍,惆怅,思念……)

  你已经超越了想象,是心贴心的体会。

  是啊,心中无限的惆怅啊!因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师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u预设:尽。师:尽就是——消失,不见了。你一定是通过想象读懂的,是吧?如果能发挥想象,我们能读懂更多。

  3、让我们来读好这两句。谁来?

  引读:李白目送着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此时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读)——方超颖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怅。——冯张弛

  帆已尽,水自流,剪不断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终没有离开,久久伫立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伫立的图片)

  5、(学生说到了往事)师:也许他们会回忆起历历往事吧,他会想起什么呢?

  (课件补充文字阅读)

  6、往事如烟,还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为孟浩然要去面见张丞相了……

  李白会怎么祝福呢?

  评价:补充如“金榜题名。”“祝你一路顺风。”等词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纵有千言万语,有与何人说?就让这滚滚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话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8、交流.

  四、欣赏性朗读

  1、李白的心,尽在字里行间呐!谁愿意把诗人的心融进你的朗读里呢?

  2、生个读师:为了奖励你的勇敢,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我特别欣赏xx把……读得好,这一份依依不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再来欣赏谁的朗诵呢?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会欣赏别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别人欣赏。

  五、积累古诗。

  1、谁能背了?

  生读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长大了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播音员!

  老师本来也想来读一读,但是听了xx的朗读,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们用心去吟诵,所有的老师一定会欣赏我们的朗读。

  2、配乐、齐颂诗歌。

  3、抄写全诗。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送别诗抄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着默一默。

  评价:Xx同学已经写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同学们写的都很正确,但老师觉得字还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过渡:李白期盼着好朋友早日归来,可是半年过去,孟浩然没有回来,一年过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黄鹤楼,去年的今天,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4、补充诗歌——朗诵《江下行》,下课

《黄鹤楼》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离别是一首歌,是一首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谁记得他们的诗篇?请学生各背一两首。

  3、也许都是诗人,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游玩祖国的山水。我们猜想他们在黄鹤楼会做些什么呢?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4、此时此刻,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同意吗?(板书:依依惜别)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5、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把这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这个词。依依惜别还可换成哪些词?

  过渡:此时,他们在黄鹤楼一会儿……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出示第三自然段

  2、看屏幕,齐读“藏”。藏的是什么?对,藏的是深厚的友谊,离别的伤感。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能读出这种情意?

  过渡:离别之时,正值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此景此情,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读

  2、自由读文,找出文中表示诗句的意思

  3、检查、交流。

  四、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时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引读李白的话。(出示李白的话)

  2、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出哪些感情?(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不要着急。再次默读,用心触摸每个字词,你会有更多的体会,可以用笔在你体会深的字词下加点)

  3、读尽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从李白的话中,读出来哪些感情?交流。

  (1)交流:从六个“您”和“夫子”体会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仰慕、尊敬

  指导朗读:加进人物的提示语读。谁能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2)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诗篇人品)

  杜甫是这样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孟浩然的诗句句优美,每句都值得代代相传。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李白不仅敬仰孟浩然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包括注释),指名读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注释: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结合注释,能看懂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格吗?齐读《赠孟浩然》

  这样的孟浩然怎能不令李白敬仰呢?其实李白何尝不是如此呢?用王勃的话来说,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假如你就是李白,送别你的兄长老师知己,读出你的'敬仰之情吧。

  (3)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你还能读出什么?(感情深,不忍离去)从哪儿知道的?指名读最后一句。我听到了一份离别的感伤,示范读,齐读。

  (4)指导朗读: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一切的一切都在这酒中,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读李白的话。

  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一只手不够尊敬,这是捧,再高点,面对你的兄长老师,你会深情地说——(齐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4、引读: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到——“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孟浩然何尝忍心与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安慰李白。你来安慰一下李白,指名读。好一个永世不绝!除了安慰,你还读出了什么?既是说长江之水,更是说友谊天长地久,你来读孟浩然的话。好一个永世不绝!同学们渐渐走进诗人的心里。

  5、分角色朗读。现在,这边的同学是李白,这边的是孟浩然,再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吧!(配乐)

  四、巧练笔,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1、音乐继续,师范读第4节,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伫立吗?伫立前面还有个词(依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李白是在欣赏江上美景吗?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他站在江边干什么?

  3、这离别之情就在久久的伫立中,李白似乎还有许多话要对好朋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在书上写上几句。

  4、让我们一起听听诗人的心情。岸边杨柳依依,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五、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意。

  1、老师不禁有个疑惑: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为何江面上只有一只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孤帆包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再来读读这首诗。

  2、配乐领读,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谁还想来读。真好,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情意。在这烟花三月,送别好友前往扬州,多想一同前往,面对滔滔江水,再次深情地吟诵到——

  3、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如果你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深情地吟诵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来千古名篇,六、交流同学们收集送别诗。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下课。

《黄鹤楼》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生字新词,比较“仰望”、“远眺”、“凝视”的差别,积累表示“看”的词语。

  3.由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及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你知道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谁吗?从这两句你又读出了李白的什么特点?”

  “李白”“清高;孤傲;仙人;好酒;豪放;狂放不羁……”

  “李白身上由内而外、骨子里面有一股气。你感受到是什么气?”

  “豪气,傲气,仙气,骨气,有超脱世俗欲望的清气,有生命力量的生气……”

  “李白斗洒诗百篇。他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内。知道为什么叫黄鹤楼吗?”(示书上黄鹤楼图)

  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书上怎样写黄鹤楼。”翻开书,谁读出来。

  示: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从这句你读到了黄鹤楼的什么特点?”

  “从‘俯’读到它的高;从‘临’读到它在长江边上;从‘飞檐凌空’读到它的高、美。”

  “一个词——壮观。黄鹤楼的神奇壮观吸引了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画。李白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地方。再读——”

  “黄鹤楼送别”

  “课题只交待了地点、事情。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题目作了具体的叙述。谁来读——”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迷蒙是什么意思?”

  “因烟、雾而看不清楚。”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叫‘烟花三月’。现在的‘烟花三月’去扬州看的是琼花、芍药、牡丹,且有一个‘万花园’。”

  “从这段你还读到了——”先自由发言,后出现以下提纲。

  时间:暮春三月

  地点:黄鹤楼

  人物:李白、孟浩然

  “李白当时30岁,孟浩然42岁。所以说是——年轻的李白、大诗人孟浩然。”

  事情:饯行

  “什么叫饯行——”“设酒食送行”

  去向:?

  “李白是大诗人。面对这样一个送别的场景,他泼墨挥毫写下了一首诗。请看——”指名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去向’是哪里?”

  “扬州”

  “从哪里知道?”“下扬州”

  “题目中的‘之’是到、往、去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是一个繁华的、文化的都市,是文人们向往的地方。”

  “读出一二两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就是老朋友,这里指谁?”“孟浩然”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

  “谁告别谁?”“孟浩然告别李白”

  “这里有两个表示方向的词:西、下。请看图——”出示从黄鹤楼出发到扬州的长江示意图。

  “从图上我们清楚地看到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扬州又在长江的下游。用‘顺江东下’四个字就把这两个表示方向的词翻译出来了。读——”

  “顺江东下”示箭头带字

  “谁用李白的语气、第一人称来说说这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孟浩然在黄鹤楼告别‘我’,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到此只能用10分钟)

  “2-3自然段围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各自读。思考:在这些文字中你读到什么?”板书:送

  “依依惜别;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他俩的深厚友谊。”

  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惜别’的‘惜’是什么意思?”板书:惜

  “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惜别’就是——舍不得分别。”

  “‘依依’是用来形容舍不得分别的程度深。”

  “从哪里看出是‘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看出,他们都想遮掩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一会儿”变成红色。

  “从两个‘一会儿’看出,两位诗人离别之前心绪很乱,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但性格狂放不羁的李白,再也控制不住这种依依惜别之情。终于——”

  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实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

  “‘誉满天下’的‘誉’是什么意思?整个词呢?”

  “名誉、名声、名气。这里指孟浩然的写诗的名气。天下人都知道孟浩然的诗写得好。”

  “你能背诵一首孟浩然的诗吗?”

  “对年轻的李白来说,孟浩然的诗令他敬仰。但李白首先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人品。请看李白写的《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范读。注意把“频中圣”中的“中”读成去声。

  “你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这三句在我们这段话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部分。”让这三句变为红色

  “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四句看出,孟浩然终身过着隐居的'生活,没有做官。李白就敬仰孟浩然的这种人品。由此看出李白傲视权贵、超脱潇洒。”

  “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孟夫子’(‘夫子’是对人的尊称)。‘您’(5次)。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满’(我们敬重人的习惯:茶斟八成酒斟满)。”

  “拿好书。让我们把李白的敬仰之情、读出来——”齐读李白说的那段话。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分别,往往带给人的是酸楚和痛苦。此时,李白惆怅、伤感。读出来——”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看出李白的心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海之内如果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心心相通。”

  “孟浩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他俩是知己。友谊永世不绝。不要悲伤。”

  “‘赠别不作悲酸语’。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批》”

  “是说这两句诗全然没有忧愁苦恨,有的只是昂扬向上、乐观自信。”

  “读出这种感觉——”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通过‘送’的场面看出李白、孟浩然之间情深、惜别”板书:情深、惜别

  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是写的什么场面——”

  “这是写‘别’的场面。”板书:别

  “在这字里行间你读到了什么?”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依依惜别之情。站立了很久很久。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出,李白在江边目送朋友离去后还站了很久很久。”让“依然”、“伫立”、“凝视”变成红色

  “‘伫立’是长时间的站立;‘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这两个词更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地伫立在江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依然地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

  “流哇、流哇——此处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一江春水永世不绝地流向天边。”示有涛声的一江春水

  “为什么要写这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请听李白自己说。”

  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哦,原来是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无穷的离别情,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这样的写法叫情景交融。”

  “此时李白的内心就像这长江的浪头一样在翻滚。不忍分别的人还是走了,他的内心有哪些情感?”

  “有依依惜别,有难过、有惆怅、有思念、伤感、悲伤……”

  “此情此景,诗人的诗性大发——他按捺(nà)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配乐出示该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你读——”生1读

  “有朋友离去后的惆怅与伤感,你读——”生2读

  “有对远去朋友的牵挂与思念,你读——”生3读

  “把所有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大家读”齐读

  “在文中划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交流略

  “‘唯’什么意思?”“只”

  “组词——唯独、唯恐、唯一、唯有……

  “长江上面应该是千帆竞过,怎么会是‘孤帆’呢?”

  “李白心有所属,他的心已属于孟浩然,所以目中无人。正如歌词中所唱——我的心中只有你。此时,孤解释为孤单;‘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白想,孟浩然也会和他一样,因分别而孤独。此时,孤解释为孤独。”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要把它读成一般送别诗的忧愁苦恨,要伤而不悲。说说你的理由——”到文中去找。

  “其一,此时的唐朝还处在强盛时期。国家强盛,臣民乐观自信。高适在《别董大》里就表达了这种感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二,此时,‘年轻的李白’,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仕途上未受挫折,诗看似忧愁实质轻快。其三,这首诗写的是烟花三月。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其四,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不是边关塞外。其五,其六,从诗本身的节律来看,首句定韵、双句压韵,押“ou”韵,响亮,三个字中有两个第二声,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出示一二四句末字注上音节。”

  再配乐诵读,读出一种大气、豪放……

  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

  “这两句诗是李白精神气质的写照。李白是天地交会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读李白,读李白写的诗,能让我们保持生命本真的浪漫与想象。”

【《黄鹤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学设计12-27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选11篇)08-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04-29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1-19

语文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03-21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12-20

黄鹤楼06-26

登黄鹤楼06-21

观黄鹤楼06-19

语文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7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