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5 12:20: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优)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1.精设预习,建构知识

  复习课开始前教师应认真研究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结合中考考点和新课程标准,精心安排好课时主题,设计好每一课时的预习题。笔者在备《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前,首先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相应知识点有所了解,于是设计了以“常见说明方法”“判断依据”“作用”为内容的表格,达到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初步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对表格的填写,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课堂教学奠基。在“预习展示”环节中,学生展示了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为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完善和建构学生的说明文阅读知识体系做了有效的准备。

  2.预设学程,精心导航

  要了解学生“所缺”“所困”,一般是要通过实际的预习展示来了解,而更多的情况要靠教师平时的细心观察和总结。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得做个有心人,多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在设计学程时要不断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预先设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导学策略。比如,根据以往的答题情况,我了解到学生对于“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说明方法不太了解,容易混淆,于是我设计了辨析这两种说明方法的策略。用“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这句话为什么是“作诠释”而不是“下定义”作为导火线,通过“精讲例题—讨论方法—习题再练—巩固方法”,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辨析二者的本质区别,最终攻克这一知识堡垒。又如,学生在解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常常不能正确概括该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不能用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述作用,于是我就将这两点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突破。在“问题再现—方法指导—规律总结—能力提升”的导学过程中,使问题迎刃而解。

  3.饮水思源,温故知新

  《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是说明文阅读专题的第二课时,在解题时,不可将前后的知识点割裂开来,独自为战,这会缺乏系统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我在进行习题演练时,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感知,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提问“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由此串联起前一课时的内容,为本课新知识的.获取做好铺垫,也使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4.灵活应变,关注发展

  命题者在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沿承经典题型的基础上,在不断地进行着命题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也不能墨守成规,只讲基本题型而忽略变式题型。以南通中考语文考试为例,从近年的中考题型及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有些学生能掌握基本题型的答题技巧,一看到这些题目他们就能进行相应的思维,并胸有成竹地进行解答,但题目的问法一变,他们就会束手无策,盲目答题。例如,20xx年南通市语文中考卷阅读材料《 中国结 》一文中有这样一题:“第②段中引用《 易·系辞 》和梁武帝《 有所思 》中相关文献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学生因没有审明题意而盲目解答,导致失分严重。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这道题考查的是“引资料”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仍属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点范畴。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只有构建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环境,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构建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环境。

  “开放”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魅力之所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教学渠道,形成立体式、交互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综合多种教育方式,借助课外阅读、社会调查、观察体验、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可开展多彩的活动,如对对联、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样就将课堂教学跟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引入活动课程理念,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

  活动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突出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了真正使语文课堂“活动”起来,我们广大的教师应敢于打破“唯语倾向”,树立“大语文”观念,不仅指导学生抓好文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知识面,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活动课程是以亲身实践为主的体验性学习,学生在实践中要注意学习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理论与实际、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之间的联系。活动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统一完美的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情感态度。

  三、自主设计活动,体现学生地位的主体性。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从活动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首先要自己确定活动专题,制订活动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按制定好的计划具体实施。主要采用查阅资料、观察、考察、访谈、讨论或社会调查的形式,获得感性认识和体验;然后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最后成果,用自己独特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后参与活动的评价。从学生的这些活动看,学生的主要角色是活动实践者、活动体验者、成果展示者和评价者。这样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活动主角,把学生看成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学习者。在“实践”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四、对话——生成: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活动中担任倾听者的.角色,慎于发言,适度参与。活动课的目标则在于使学生获得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因此,活动课程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设计学习内容;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与课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老师对话。教师要留给学生时间,创设对话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允许学生质疑。“生成”是一种价值追求,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取向,在质疑的过程中就会主动生成知识。

  五、突破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和谐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其评价目标和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评价的标准是统一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实施的书面考试或测验,其性质是静态和终结性的。与之相比,在活动课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活动课的评价应体现多元性和和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评价采用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方式进行。通过这样多元性的评价机制,使我们的评价机制更完善,对学生激励性更大,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评价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的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个性与情趣等方面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以开放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主,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成果的高低,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和目标的达成,重视方法的掌握,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吟咏诵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需要会读和背诵古诗就行了,所以对于具体的理解和体验教学不够重视,语文古诗教学被简单理解成为背诵和朗读。这样会使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收到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突破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想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活动。在诵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对于古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二、加强教学指导,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古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灌输式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来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时候,教师会引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进行注解,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指导,引导学生采取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古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的时候,古文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去感受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只有通过这样的.理解性记忆,学生对于其中的内容才会有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效率才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优化教学观念,实行文言并重

  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把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行逐句背诵。但是却忽略了文与言之间的关系,走入了教学的误区。所以,想要提高语文古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文言开展教学,全方位加强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同时,应该强化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学生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需要对于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可以在掌握古诗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例如,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对于古诗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展示了诗人爱国的情怀,甘愿为国献身。

  四、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标强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古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结合古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处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这两句对秋风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诗人的情感,深入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着赏析诗歌。(难点) 3.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丰富文化积累,陶冶情操。

  二、教学过程

  (一)浏览图片,情景导入。

  教师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是我国旅游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今天,我们就跟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领略西湖的春日美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 作者、写着背景介绍。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著有《白氏长庆集》。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因此又被称为“诗王 ” “诗魔”。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四)掌握七言律诗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2、再读诗歌,读出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3、三读诗歌,读出韵味。(个人范读)

  (五)整体感知: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内容。

  1、考一考:看看谁最快,解释诗中红色词的`词义。 (1)水面初平云脚低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最爱湖东行不足 ..

  2、比一比:看谁最棒

  (1)通读全诗,从中归纳出诗人的游踪 。

  (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是什么时候的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六) 研读赏析,品析诗歌语言。

  品一品:学诗中妙笔,请同学选取喜欢的诗句,描述它所表现的画面,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温馨提示: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分析。)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归纳赏析技巧。

  画面描写技巧:

  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

  3、展开联想、想象加以描述;

  4、语言流畅生动。

  鉴赏技巧:词性或修辞+作用+作者的思想情感 (七) 拓展延伸。

  1、找一找:看谁最有才,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请给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

  2、教师归纳总结描写西湖美景的经典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宋】林升 《题临安邸》

  (4)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唐】刘禹锡

  3、说一说: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结合本诗,请用自己的生花妙语向游人介绍一下西湖的美景。 (八) 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请同学们课后以飞花令的形式搜集有关“春”的诗歌,进行才艺大比拼。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认真回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门课,列举自己某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板书,谈一谈设计意图。

  板书是一个艺术整体,是教师根据需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结构或图表形式,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理解、储存、应用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提高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桥梁。

  人们接受知识,有85%以上来自眼睛。可见视觉信息获得中的作用可想而知,而板书是课堂教学中视觉住处获得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板书这个视觉渠道的作用,把它和口头讲述、课堂演示和动用操作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为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板书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规划板书的设计:

  1、板书体现示范性的直观性原则。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板书设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艺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3、板书设计应有利于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富于科学性。

  春

  朱自清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一、板书要做到目的明确,可以在板书设计之前就要考虑好突出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做到胸有丘壑。

  二、板书讲究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欣赏、理解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设计出反映自己特色而又千姿百态的板书。

  三、板书设计要悦目、醒目。板书是教师一种创造,是一种既能传递知识,又能给学生美感体验的载体,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只有做到醒目和悦目,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可用不同符号、色彩或勾划、或圈点、或调整字体等。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一、导语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将相和》里面有两个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廉颇凭借几百次战功位居上将,而蔺相如仅仅凭借“完壁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口舌之利位居上卿,廉颇不服气,非要和蔺相如比个高低,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多次忍让,最终廉颇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折服廉颇的是蔺相如的精神和灵魂。人类的灵魂到底可贵、珍贵、高贵在哪里呢?相信学了我国当代学者周国平的文章后同学们会有所了解。

  2、不过,请同学们先不忙去了解周国平的想法,我先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人的灵魂有高贵、平庸乃至卑鄙之分,那你认为人的灵魂高贵在哪里?

  答:有爱心、富有牺牲精神、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诚实守信等等

  3、题目中的“高贵”能否换成“高尚”?

  “高尚”往往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形容灵魂通常用“高贵”。

  二、拎清观点并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这个论点的?

  (1)、题目点出来的。所以议论文,有时题目就点出了论点。

  第一小节中的有关语句。

  (2)、引用名言,并在分析名言过后得出本文的论点。这是什么论证方法?引证。

  (3)、背诵这句名言并讲解。

  人是脆弱的,任何一场疾病或一场意外都可夺去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曳的柔弱的芦苇,但人又是不可战胜的,是无比坚强的,因为他会思想。

  2、周国平认为人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里?

  (1) ①找出有关语句,总结得出“爱自由的思想”。

  ②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点?例证,举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的例子。

  ③这些优秀人物把思想的权利看作生命的价值,他们为了思想的自由,不屈从于权势,更无惧于死亡。你能举出其他的人物或名言吗?

  如为了言论思想的自由而被权势处死的苏格拉底;为了真理甘受火刑的布鲁诺;法国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等。

  (2) ①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

  ②用什么论证方法?同样是例证,举了王尔德的例子。

  ③介绍王尔德其人和犹太人教育子女要爱书爱知识的故事。

  ④你所拥有的房子车子钱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你很容易因为某种缘故而丧失它们,唯有你学到的知识和从中养成的思想是永远属于你的,只要你不愿意,任何人都夺走不了。所以明智的人,高贵的人应该养成以求知识为荣的意识,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

  (3) ①有着纯正的追求。

  ②用的什么论证方法?也是例证,所以全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就是例证。举了少女专心读书和青年画家参看名画展览的例子。

  ③前面举的都是名人的例子,这儿却举了普通人的例子,能否去掉或换成名人的例子? -

  不行。那些都是名人的事例,没有普遍意义。有这两个事例说明普通的人也能拥有高贵的灵魂,使论述更严密准确。

  ④“动人的光彩”指什么?在大多数人都追求物质生活的社会中,能坚守内心对精神的追求,不被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如,当一个班大多数同学都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学习是得过且过,但却有一个或几个同学内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顾周围环境的影响,依然能不放松自己的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学习,那我们就说,这个同学的灵魂是高贵的。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要把大好的青春时光白白地耗费掉。

  背诵这句话。

  3、最后一小节能否去掉?

  揭示了一个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为了物质享受而放弃自己灵魂的追求,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精神空虚,迷失自己。这一节从反面再次强调了人要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灵魂高贵。

  4、区别这几句话中“灵魂”的含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楚本文所论的“灵魂”的含义):

  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自由独立的思想②他的灵魂深处有一丝忏悔:心灵③他是这个组织的灵魂人物:指这个组织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人物④他的灵魂已飞升天堂了:宗教迷信中指离开人的躯体而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东西。

  5、课后请模仿周国平分角度来论述的方法,同样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题目写一篇练笔。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斯皮尔伯格的最新力作《战马》导入

  学生结合预习及已有知识储备简介作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古代仁人志士的作品,找出他们身上的相似之处。

  预设: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夺目的诗文大家们竟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呢?

  韩愈究竟在马儿们的嘶鸣声中听出了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三、“四读”感知,涵咏生味

  学生活动:

  一读:读准字音(判断、标注生字词);

  二读:读出节奏(区别句子主干,准确句读);

  三读:读懂文意(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章内容);

  四读:读出感情(抓住关键句,读出感情、韵味)。

  四、质疑启思,释疑解惑

  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再读一遍,把问题或困惑之处和你的同桌交流。

  师巡视、参与。

  预设:韩愈是不是食马者?

  韩愈为什么能听懂马语?

  他听出了千里马们怎样的心声?

  引导:1,借物喻人

  韩愈和千里马有着类似的遭遇:

  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

  韩愈:失意被贬,沉沦下僚

  共同的心境:

  千里马:“鸣之”,发胸中愁苦

  韩愈:为文,抒士子心声

  2,托物寓意

  谁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何以见得?

  谁决定了韩愈们的命运?何以见得?

  共识:对封建社会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有力抨击;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不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五、畅谈感悟,关注人生

  读完本文后,对你有哪些启发?你准备如何做现代的千里马?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练笔形式完成第五环节,并在接下来的学习实践中以实际行动来做出改变,完善自己,为未来积学储宝。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能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埋没、摧残人才之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

  1、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

  2、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二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三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五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

  “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七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八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九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本期课程《初中语文提问的设计与生成》,主讲教师杨美俊,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师。听了杨老师的课后,我颇有收获。

  正如杨老师所讲,教师在备课时,主问题的设计是不可少的,而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求老师正确解读文本。教师把文本读懂读透,教师尽可能去揣摩学生在课堂里可能会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胸中有“丘壑”,课堂就活了。

  今年春天,县教研室杜主任要求我去龙泉中学讲示范课,我选择讲《那树》。我当时特意把文章多读了几遍,力求读懂读透。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1。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我还要求学生用“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说。”的句式回答。这是一个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学生不可能用“是”或“不是”来做简单作答。

  这样,学生就必须在全文中搜索答案,要么用原文回答,要么简单概括作答。我认为,学生认真做完本题之后,会对大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事实也确是如此。

  主问题:2。人们对不同时期的大树态度如何?

  要求学生用“我认为人们××(感激……)大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说。”的句式作答。这也需要学生逐段看课文,学生认真回答本题之后,会把人们分成赞成砍伐、漠视(也就是无所谓)、不赞成砍伐三类。

  在那次示范课上,这两个主问题让学生观点得以表现、情感得以流露、表达能力得以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课堂提问对语文教学而言,真的是功不可没。

  是啊,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当前,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当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要强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手段学习,汲取先进的教改经验,并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自身角色的顺利转换。

  一、研究学生特点,做学生沟通交流的贴心人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与学生经常性开展沟通交流,为教学活动打好情感基础。

  一是研究学生学习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初,就要通过对学生入学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具有初步的判断与评价,并以此为参考,合理制定针对每一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差异化原则,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

  二是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初中生的世界是精彩的,学生渴望独立、自由、自主,但其自身阅历与思维深度不足以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在这种思想的矛盾与交织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自己教学工作的需求,对教学对象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分析疏导,消除影响语文学习的不良情绪,让学生更加安心地开展语文学习。

  三是研究学生内在需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需求,尤其要听取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样的渠道,广泛搜集改进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有助于教学的提升与优化。

  二、吸收先进经验,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改革的领路人。

  一是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只有走出去开拓眼界,才能够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技巧技能。语文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学习而耽搁的教学时间,完全可以在教学效率提高的增值中得到回报。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珍惜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的教研深造机会,在学习中提高教学改革的能力。

  二是认真开展业务学习。一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育刊物,以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历教育,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履职能力,为全面提升教学成效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到先进的经验,关键在于怎样消化吸收和合理运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学以致用,理念联系实际,否则,学到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无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促进作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穿插灌输各种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手段,并且在教学改革经验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发现不足予以纠正,在学习借鉴提升的螺旋上升中提高教学履职能力。

  三、掌握电教手段,做教学现代化推进示范者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具备基本的电化手段运用能力,积极引领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广与运用。

  一是要科学运用电教手段。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中,部分教师使用频率过高过滥,也有的过于迷信多媒体教学手段,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中,一定要讲究科学性,要控制使用的频率,保持在恰当的水平。同时,要摆正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多媒体的辅助配合之间的关系。让多媒体手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主导整个教学流程。

  二是要尝试自主设计课件。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在兼顾学生实际差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提高自主设计能力,能够通过自主设计素材,运用专门软件进行编程设计,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认知实际。

  三是要学会使用维护保养。在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中,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要会熟练使用,还要掌握必要的维护保养技巧。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及,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无法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都安排专人进行维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学会一些基础的软件安装、故障排除等技能,为多媒体手段的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四、开展课外活动,做教学资源整合的多面手

  初中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履职能力,就是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整合好各种教学资源,成为资源整合的多面手。

  一是要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要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深化理解,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续写课文结尾,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延伸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材主题思想感悟的认识。

  二是要建立课外兴趣载体。课外兴趣活动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师满足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建立文学朗读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增长知识,全面发展。

  三是要整合校外基地资源。在整合校外基地资源环节,教师主要应当做好纽带连接角色,组织学生按照确定的活动主题,到相关单位场所开展专门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提高作文素材的积累,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能够放眼课内外,走出单纯课堂教学模式的制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良好平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

  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

  2.时间到,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

  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

  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板书:标本)

  1、什么是“标本”?

  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

  明确:有亭台轩榭

  (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

  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

  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

  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

  (2)画里还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打图片)

  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

  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

  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完美的。

  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

  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

  5、小结: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

  四、分析重要语段

  以第5自然段为例。(PPT打出字幕)教师范读。

  这一段是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我来朗读,同学们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哪几句写“栽种”?哪几句写“修剪”?

  (明确层次)

  2.品味“寂寞”这个词语,谁不感到寂寞?

  明确:游览者不感到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木。想想看,还有谁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树木之间也不寂寞。

  明确: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为什么不说“高低错落”,是什么手法?拟人。多么灵动而富有生机啊!我飘升秒落叶,你绽开花朵,我们也不寂寞啊!

  3.“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关的信息,把它找出来。

  明确:好西哪个是艺术课程的范畴了,那么我们看看文章里怎么说的,我们把相关信息找出来。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而松柏和道旁树是讲究对称的。

  文章从正面写树木的栽种,从反面写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桥梁一样,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4.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感来。

  和图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

  朗读文章,读出感情来。

  (1)举例说明。“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副好画”,已经是一副好画了,国画中寥寥数笔一枝枯藤。开花时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开花的时候……没法说出来”,我们学过《紫藤萝瀑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阳光下,开着紫色花朵的满架的藤萝,站在这藤萝前,你想说什么呢?

  你来说说看,作者没法说出来,“好美啊!”

  确实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当作者没法说出来,可是他还是写了他的感受“无限的繁华和欢悦”,比我们说得好!“

  (2)老师手边正好有一副画片,我们来看一下。应该说,画面很美。但是看画面,仅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画。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这副立体的画卷时,完美的图画中,你除了满心的欢跃,满眼竟的繁华,你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欢跃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

  5.拓展

  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用词精妙之处。

  文章的好处要细细体会,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咀嚼,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章里还有。找找看,说一说。

  五、结语

  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

  学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希望再到苏州园林去游览一下,一定会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文本框:苏州园林

  叶圣陶

  标本:完美的图画

  鉴赏:结构美语言美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学会运用文章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逻辑严谨、文气贯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明了文章大意。

  难点:准确理解文章寓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点明了“忧”。“忧”指的是忧虑、担忧。“杞人”忧虑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杞人忧天》,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集体朗读)【板书:杞人忧天 忧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把握重要实词。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圈画没有解决的读音和重要词句。(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带领学生整体解决文章中的疑难。)

  3.再次齐读(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明确:杞国有个人整天神色忧虑,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一个人就去开导他,为他解释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状态,一经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

  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从两者对话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晓之者比较理性,关心他人,大度从容。

  【板书:发展——晓者开导;结果——放下忧虑】

  3.同桌讨论:从这则故事当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我们可以不必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4.再次朗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杞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晓之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而非自顾自的忧虑。

  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这则寓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请仿照这种形式用现代汉语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

  2.查找《列子》的资料,对比阅读《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谈谈你对《列子》内涵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比较易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并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学生们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启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线,以提问的方式将课程不断推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让寓意默会于心。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众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难点】

  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

  明确:心情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在实地游览前的感受是什么,从文章中何处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体会。)作者游览后的惊喜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3.找出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

  (2)“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3)“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

  (四)巩固延伸

  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写一篇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03-2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2-17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雪教学设计03-17

初中语文春酒的教学设计04-10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5-09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05-15

初中语文特色教学设计04-2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3-31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