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2 12:22: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集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集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间的生字只识不写。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得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1、配套光盘、课件。

  2、了解美丽的祖国。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家》这首优美的诗歌。

  2、多媒体出示配套光盘里的生字卡。

  3、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美,你们也能把课文美美地读出来吗?让我们先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儿歌。

  4、多媒体图文并茂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句。

  (1)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

  (2)多媒体动画演示:蓝天白云图

  (3)描述:一朵朵白云在蓝天上飘荡,有的像羊群,有的像冰山,你见过什么样的白云呢?

  (4)蓝天衬着白云,白云依偎着蓝天,所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谁来美美地读这一句话。

  6、学习“树林是小鸟的家”。

  (1)多媒体演示:鸟儿在树林里飞行、觅食、筑巢的情境。

  (2)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让我们愉快地读一读。

  7、自学三、四两行。

  (1)播放动画:鱼儿水里游、种子钻出泥土。

  ( 2 ) 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 3 ) 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口头扩词。

  ( 4 ) 用“天上的白云可真多呀,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有的像_____,还有的像______,真是千姿百态。”描述自己见过的白云。

  (5)指名读这句话。

  (6)多人挑战读,其他同学评价。

  (7)想象练说:小鸟会在树林里干什么呢?(小鸟在欢快地唱歌…..)

  (8)指名读,分组赛读。

  (9)想想: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第二课时

  1、学习“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1)过渡:我们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的家在哪里呢?

  (2)出示这句话。

  (3)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呢?

  (4)多面体动画演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地形轮廓里依次出现雪山高原图、草原牧羊图、平原丰收图、小桥流水图,最后空格为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形图。看了以后,你想说什么?

  (5)多媒体演示:许多穿着鲜艳服饰的儿童跑到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形图里,儿童和花朵的形象互相幻化、叠印。 生

  (6)用“我是一条快乐的小鱼,因为……”、“我是一颗种子,我要感谢我的妈妈,因为……”句式练习说话。

  (7)自由练读,指名表演读,男女生比赛读。

  2、有感情的齐诵这句话。

  (1)指名读。

  (2)齐答:中华人民共和国。

  (3)哇!祖国真美呀!祖国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呀!

  (4)交流自己的感受:祖国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我们就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5)小结: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我们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3.过渡:生活在美丽、可爱的家里,多么幸福呀!让我们带这种感情练习读课文。

  ( 1)这首诗写得多美呀!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个小诗人。

  ( 2 )出示沙漠图、南极冰天雪地图等。

  ( 3 )多媒体配套光盘出示“我要写”,学写“土、子”两个字。

  ( 4 )范写。

  ( 5 )小朋友们真不简单,今天不光学了这首诗,还作出了这么美的诗,课后让我们把它写到采蜜本上。

  (6)激昂地齐诵这一句。

  (7)自由练读练背。

  (8)指名有感情地表演背。

  (9)全体起立,加上动作,有感情地齐背。

  (10)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作诗。

  (11)扩展练说:

  沙漠是骆驼的家;

  海洋是海豚的家;

  南极是企鹅的家;

  树林是老虎的家;

  夜空是星星的家;

  地球是我们的家;

  宇宙是地球的家;

  春天是小草的家;

  冬天是冰雪的家;

  云儿是雨点的家;

  大海是浪花的家……

  ①指名读,分析字形。

  ②描红。

  ③练写。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回去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6条成语,能熟读成诵。

  2、阅读成语故事《闻鸡起舞》,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3、参加讨论,能清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处事,陪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每位同学在本组内清楚明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向本班同学讲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6条成语,能熟读成诵。

  2、阅读成语故事《闻鸡起舞》,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读背谚语

  1、谈话导入。

  2、自主练读。

  (1)今天我们要学习6条与学习方法有关的.谚语,想把它们读好吗?

  (2)出示朗读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3)学生练读。

  (4)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正音。

  3、抢背。这些谚语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同学们想把它们记住吗?可以选用以下方法:

  (1)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贴在明显的地方,时刻激励自己进步。

  二、阅读《闻鸡起舞》

  1、联系旧知,激发兴趣。

  2、明确要求,自读课文。

  (1)读课文后面的阅读要求。

  (2)自己阅读。

  3、联系实际,畅谈启发。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4、联系动机,讲练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参加讨论,能清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处事,陪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每位同学在本组内清楚明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向本班同学讲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话题

  秋天到了,同学们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秋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同学们想不想去秋游?我和大家一样,也很想去,我们讨论一下组织方案,既要让大家玩得开心,又能保证安全,我们这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大家各抒已见,力争把这次活动组织好。

  二、按趣分组,讨论分组。

  1、想一想,你最想去哪儿秋游?

  2、学生汇报自己想去的地方。

  3、小组代表汇报。

  4、展示情境。

  情境一:学生在旅游途中因忘记带一些物品而万分焦急的情景。

  情境二:学生在旅游途中各自分散游玩,难以聚合的情景。

  情境三:学生在旅游途中玩危险游戏的情景。

  三、及时评价,完善方案

  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秋游方案,全班进行评议。教师要求学生评议时做到态度诚恳,语气平和,以理服人,不清楚的地方要提问。

  四、评选最佳,汇报方案

  学生举手表决评选出最佳方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练习写作

  教学准备

  像片、录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暑假已经成为过去,大家在暑假里肯定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清各自谈一谈。

  二、学生自由谈暑假趣事

  1、出示图片、相片、录像

  2、自由组成小组谈论。

  三、学生自由上台讲述暑假趣事。

  1、生讲

  2、生评

  3、师归纳

  ⑴、要注意写出来趣来;

  ⑵、要注意把事件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⑶、注意语言要通顺;

  ⑷、可适当对人、景、物进行描写。

  比如写人可以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写景注意写出景物特征,写物要写出物的特点、作用。

  ⑸、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进行写作训练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2、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布置:两课时

  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身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学习课文

  1、自身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齐读第一句

  6、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7、齐读第二句。

  教师范读,同学自身练习。

  8、有感情地背诵。

  四、小结

  这首诗赞美了和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背诵《春雨》。

  2、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二、学习《春晓》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局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三、朗读背诵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同学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同学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同学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四、指导练说。

  1、指导同学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和自身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同学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五、作业

  1、让同学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同学练习写一写。

  2、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5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背景

  环境问题已是当前世界重大问题之一,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其中,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再置若罔闻,人类会自食其果。唤起人们的意识,倡导人人行动起来,爱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爱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知识。

  2、训练目标:通过采访、拍摄、书法、写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情意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妈妈的热爱。

  三、教学设计说明:

  《爱护地球母亲》活动课通过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据此,本课教学力求做到:

  1、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大题化小,切合实际,简单易行)

  2、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自由组合小组,选出组长,分配任务)

  3、制订活动计划。(收集资料,拍摄照片,调查、采访)

  4、展示活动成果。(手抄报、绘画、书法、宣传标语、摄影等)

  四、教学准备:

  1、制作精致的:“智慧之星”、“表达之星”、“表演之星”、“收集之星”创意之星等若干个。

  2、投影仪。

  3、有关环境污染和优美的风景图片等。

  五、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地球妈妈的美。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

  2、师配乐描述:我们生活在这蔚蓝色的地球上,是地球妈妈孕育了一切生命。看看我们的周围多美!小鸟在歌唱,花儿在微笑,露珠在闪亮,小朋友们在欢快地做游戏,他们都在幸福的享受着地球妈妈创造的美丽环境。

  (欣赏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直观、生动的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光片,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动物、植物之美,让他们在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环保的参与意识——课伊始,情也生。同时,我还让他们跟随音乐哼哼唱唱,充分放松学生的身心,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有些人只顾着一己之私利,不顾对地球妈妈的伤害,导致出现了下面这些画面。

  (二)导语引入,激起对环境污染的恨意。

  1、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

  2、师描述:河流干枯,荒芜土地,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浓烟滚滚.这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们仿佛听到了破碎的地球妈妈在伤心地哭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能忍心看到她备受摧残而伤心呢?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吧!今天的语文活动课就是“爱护地球母亲”。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在课上,我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的当前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信息,让他们观看,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更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促进参与品质的形成。)

  (三)组织活动。

  根据小学生爱表现,喜欢各种文娱活动的特点,在课前,我就让他们事先自由组合小组—信息组、采访组、摄影组、绘画组;编写环保小报、制作环保宣传牌、拍照等节目,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演,既对教学内容作了补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师生在欣赏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升华。)

  1、请出四个自由组合的环保行动小组。a .信息组b.摄影组c.绘画组d.问卷组。

  2、展示成果。

  a .信息组(组长汇报收集的环保知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A、垃圾中有可以利用的、不可利用的,最好能分类,设计分类的垃圾箱:可回收垃圾箱、废弃物箱

  有机垃圾(餐余废弃物)、无机垃圾(可再生废弃物、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危险废弃物)

  B、可利用的垃圾要回收,充分利用。

  (五大类: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布料)

  废纸——再生纸

  塑料——再生汽油(以聚丙烯为主料的不发泡塑料餐具)……

  C、国际上处理垃圾的方法:堆肥、填埋、焚烧

  中新网10月25日,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行动方案。这个方案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

  填埋就像是夹层蛋糕。(一层垃圾一层覆土,注意不要影响土壤和水流)

  堆肥——落业杂草+动物粪便=有机肥料(新加坡动物园)

  焚烧——产生有害气体。

  师:适时的肯定和补充学生获得的信息,从而让其他学生从中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积极的评价,正面的肯定,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增强参与活动的信心。)

  b. 摄影组(组长展示拍摄到的照片。)——师:看到这一切你们有什么感想?

  c.绘画组(组长展示组员们的作品)

  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自己以后的行动.

  d.问卷组(组长出示问卷内容。)——

  师: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3、师小结导入: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是我们亲爱的妈妈。但当前的污染情况太严重了。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地球妈妈,保卫家园!让我们为环保出出金点子吧!

  4、学生汇报:

  a.写建议书

  b.写信发宣传单

  c. 贴宣传标语或宣传画

  d. 出手抄报

  e.写书法

  f. 表演

  g. 摄影展

  h.制作警告牌……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被激起,其参与激情会极为高涨。当他们畅谈自己在活动中收获时,同时自己也进行了深切反省,我及时注意课堂调控,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根据知行统一的原则和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学生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的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在歌声中结束活动。

  (动人的歌谣轻轻扣击着我们的心弦,张张小报拂过我们的视线,是啊,要让大地绿起来,要让天空蓝起来,要让鸟儿唱起来,要让环境好起来,人人从我做起来!今天的课堂中,同学们畅谈感受,积极参与(评出绿化小标兵)。老师相信,只要每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变成绿色的人间!让我们随着音乐伴奏轻轻唱起来!(点击课件)播放歌曲《装扮蓝色的地球》的伴奏,让学生边拍手,边哼唱,在愉快的气氛中离开综合实践活动教室。)

  活动反思:

  本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即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情感目标(快乐教育),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前的准备很重要,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有关环保资料的准备和对学生小组活动的指导,只有谁备好这一切,才能成功。因此,在活动前的准备上应花大功夫。在教学中,我利用激情导入,让学生感受现在环境之美。随即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录相,形成一种反差,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然后请出活动小组,汇报活动成果,由小组汇报,其它小组成员当评委,给予评价,教师是参与者,适时得当参与其中,点拨指导。然后评出“绿化小标兵”。这样做既重视儿童的认知心理及认知特点,又符合教学规律,最大限度地优化了课的教学。在活动中让学生做自由组合,团结协作、展示自我等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的环保问题,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同时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快乐。活动中,把一切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汇报,学生当评委、学生出点子这一环节的设计经历知识获得过程,经历深思熟虑的思维形成过程,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重新撞击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在探索交流中去获取新知,体验运用知识的快乐。学生能在活动中交流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充分地体验到爱护环境的快乐。最后,教师做深情的总结,让整个活动在歌声中快乐地结束。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快乐,才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根源,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学习是快乐的,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我也将为这一点而努力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 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五、理清写作顺序

  1、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我们不禁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近看长城,高大坚固,构思巧妙。我们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目的一样,效果一样,但作者的观察点却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板书:远——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他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游览了——长城,见识了——长城,赞叹了——长城,下节课作者还会从另一个角度带领我们去理解——长城。

  板书设计:

  17 长城→奇迹 远

  ↓

  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成功》,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史实。全文共九个自然段。课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民族英雄”这一中心,着重记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详细经过,描写建设中国台湾部分相对简略,文章展示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课文的情节性强,《课程标准》对5、6年级段的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对于像《郑成功》这类叙事类作品,能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同情,崇敬感受。

  文章故事性强,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稍微预习,就可以基本扫清字词障碍,而且比较容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透过字里行间去感悟郑成功的民族气节,对于远离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点困难。因此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直切重点,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收复中国台湾”部分的内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习课文第1-6自然段,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描写收复中国台湾的部分。3、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必在具体内容上多花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战斗场面的激烈,以及郑军官兵的勇敢;了解台湾同胞从“痛恨”到“痛快”的心里过程。同样,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课前我做了如下准备: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查找郑成功的有关资料,对郑成功有个初步的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有关地图和相关电影,使学生加深对这一历史史实的了解。《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能力,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悦读”,成为我设计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我安排了两教时。而了解台湾同胞深受的苦难,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故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被安排在第一课时因此第一课时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课时。接下来,我着重讲一讲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初识英雄

  1、课刚开始,老师先介绍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从而导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来了解一位民族英雄——郑成功。

  2、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郑成功的资料,使学生对郑成功这个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把指导充分预习作为一种长期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与叶圣陶教育思想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相吻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老师设问:课文《郑成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哪些事迹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课文,同时还要求学生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

  (2)读完生词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4、老师接着再问: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郑成功收复台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他建设中国台湾?这样就把课文的脉络理清楚了。便于下面的学习。

  5、接着,就过渡到下面的内容:郑成功是如何收复中国台湾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设计,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字词的障碍完全可以自己扫清。另外,理清课文的条理对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十分有利。】

  三、读中品味,学文悟情

  (一)首先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讨论

  让学生从“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这些词句中体会荷兰侵略者的残暴行为,3、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在荷兰人统治地38年中,他们无恶不作,将手无寸铁的居民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用大炮进行轰击,他们还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国台湾人民稍有发抗,就用极恶毒的刑法对付他们。他们也把中国人抓到南洋当苦力,为他们挣白花花的银子。一船一船地运到荷兰去。这就是文中“残酷地奴役”的具体含义。

  4、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一幕幕情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体会台湾同胞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5、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一段。【我认为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台湾人民所遭受的苦痛,以及对荷兰侵略者更为深切的恨,为下文写郑成功收复台湾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思考:郑成功站在山头上眺望,他想干什么呢?

  2、课件出示:“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

  让学生体会话的含义并理解“慷慨激昂”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要读好“自古以来”“中国的”“一定要”“决不允许”等词要重读。

  接着让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读好这段话。先指名指名读,再齐读。【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悟郑成功话语的含义,反复地读好他慷慨激昂地语调,使学生能够体会郑成功收复台湾决心之大。】然后用:郑成功是怎样收复中国台湾的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面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1、我让学生们自由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读后想一想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结合学生回答得出三幅画面分别是东征 海战 欢庆

  4、师继续设问:哪一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深呢?学生讲到哪一幅画面,就先学习哪一段[这样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三个画面,充分发挥学习地自主性,深入地去品读这部分内容,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这样收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各自的情感体验可以充分表现出来。]

  a当学生讲到“东征”画面

  1、什么地方给你印象深?

  2、出示标有厦门和中国台湾地理位置的地图:了解厦门到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隔着中国台湾海峡,约有100多公里。在了解了地形之后,回到课文中,3、郑成功在作战前还做了什么?请学生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4、然后出示填空,让学生完成:郑成功在厦门 、 、 ,使他拥有了一支_____的军队,他此时充满了 。

  b、当学生讲到“海战”画面

  1、让学生自己默读第五自然段,把描写郑军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与能力习惯的养成相结合”】这也正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2、讨论交流

  抓住驾着“团团围住”、“冲去”、“钩住”等动词体会郑军的英勇善战。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找出文中写敌人的句子之后,理解“负隅顽抗”的意思,以及敌人凭什么“负隅顽抗”?结果怎样?

  4、第五自然段学完后小结写法:在 “海战”的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郑军官兵用了许多表示动作的词来突出郑军的英勇善战;同时,也写了敌人的狼狈来反衬出郑军的英勇。如此神勇的士兵,只有优秀的将领才能训练出来,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郑成功是一位用兵如神的优秀将领。

  将电影《郑成功》中的战斗场面的片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这次战斗的印象更加深刻。

  c当学生讲到欢庆场面

  1、体会战斗胜利后最开心的应该是台湾同胞了。课文是怎样描绘人们欢庆胜利的?让男生齐读这一自然段。2、读完后交流: 3、并让学生说说人们此时的心情除了用“喜出望外”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用这种方法来拓展学生的词汇。

  四、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因为郑成功收复台湾,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所以,让学生体会他因此而被称为“民族英雄”。体会他为了本民族的利益而与外来侵略者进行战斗从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使学生对他产生无比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文中描写郑成功收复台湾部分的内容。 【从而让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儿也渗透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能力培养并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

  东征

  收复中国台湾 海战

  郑成功 欢庆

  (民族英雄) 建设中国台湾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读”教学模式,重在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人文素养,反映浓浓的家庭亲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深刻的思想、正确的道理、感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等人文素养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小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较浓,乐于动手实践、乐于探索、乐于展示自我。但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距离孩子们较远,他们不容易理解,所以搜集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的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经过调查,班上的孩子们有90%以上都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对于少数几个不会的孩子,我组织班上能熟练使用电脑的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了数次培训,达到会搜索、打开网页,保存文件等基本条件)。针对孩子们的具体情况,特设计了本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切之爱。了解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录音机等。

  教学模式:“研读”教学模式。

  即:质疑择题——读研反馈——交流解疑——总结提高。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质疑择题:

  1、谈话: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长达4个月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你知道他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抄写员》。

  3、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充分质疑、解疑后留下的悬念?(交流)

  4、师生共同择定中心研读题:“爱:”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初读到位的基础上,通过质疑谈话,直入开放性的研读专题:“爱:”最具研究价值,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纽结点,以辅射全文,收到“牵一发动全身”、“以一当十”的效果,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

  二、读研,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内或就近选择学习伙伴,自行补充开放性研读专题,再充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课文(找、议、画),研究、解疑,体现个性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统一答案,而在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展开。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各抒己见,思维互助,主动发展。]

  三、交流,合作解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进行学情汇报。在充分交流父爱子、子爱父的研究体验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喜欢的语段,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其中穿插体现学生见解的问题谈话:

  ①叙利奥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该怎么办呢?

  ②“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怎样理解:

  同时通过图片、创造性表演、课件演示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与作者、教材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读研的课堂交流,体现开放性、多样化和较大的自由度,教师表现为引导、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充满人文情怀。]

  四、总结,拓展延伸

  (一)研读教材中的“爱”

  1、研读全册教材:你认为哪些课文体现了这种家庭中人之爱?

  2、小组研读教材:

  查看目录——回顾课文——感悟情爱——感情朗读

  3、交流:

  (二)“研读”生活中的“爱”

  1、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生活中你还感受到哪些爱?我们应该怎样做?(课件演示)

  2、推荐课外阅读: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心》(中文名为《爱的教育》)

  3、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学会课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由研究学习到研究生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观,更加深化了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继续按照主题单元进行编排,共编排了八个单元,八个主题,分别是:“热爱花鸟”、“我爱阅读”、“民间故事”、“热爱祖国”、“学习说明文”、“父母之爱”、“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书山有路勤为径”。全册共安排课文26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6篇。每个单元包括单元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字词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正确规范地进行书写,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分析理解一些浅显的文章,会运用通顺的语句进行语言表达。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较弱,书写、阅读,表达等当面比较欠缺,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生字认识200个,会写220个,会使用字典、等工具书,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方法,会根据需要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指导学生练好钢笔字。

  2、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读书能力。

  3、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提高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依据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详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运用灵活地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3、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各种学习习惯和语文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学用结合,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具准备:

  1张幻灯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推荐作业

  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

  大的

  大小不一 小的

  卢沟桥的狮子 有的

  形态各异 有的

  有的

  有的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

  教后记: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

  2、在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一、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陆游 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出示课件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出示课件3)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出示课件17)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出示课件18)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 介绍诗人

  3.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出示课件20)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出示课件22)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出示课件23)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出示课件24)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出示课件26)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对统治者( )。

  板书:忧国忧民 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出示课件27)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

  2.题解:(出示课件18)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9)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出示课件20)

  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21)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出示课件22)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示课件23)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出示课件24)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出示课件25)

  ⒌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板书: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6)

  ⒈拓展: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诵读默写。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我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划分诗歌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诗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己亥”解释得有点笼统,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住细节,不能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元日》教学设计3。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查工具书结合上下句学会生词:屠苏、曈曈、桃符,掌握学习方法。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二、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插图中的两幅春联。

  2、歌曲《过大年》、喜庆的图片,用以课前渲染气氛;

  3、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反应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吗?[板书:过年]我们说的“过年”指什么时候,谁知道?[板书:春节正月初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古人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号、春节)。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首诗在书上96页,打开书。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小老师教读生字。

  这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谁愿意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教教大家?(给已经能够认读的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激发学习生字的兴趣)

  哪个最难读、最容易读错?哪位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学生发言时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读。重点引导读准“爆”、“屠”、“瞳”、“符”的读音。)

  齐读生字。(出示所有要认的.生字,去掉拼音。)问:你还会读吗?先自己试试,然后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在组内抽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比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小朋友先组内练读,老师再多形式抽读生字卡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元日》教学设计3》。)

  3、出示词语卡片:(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1)男女生赛读;

  (2)质疑问难。哪个词语你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4、引导学法。有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那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指名发言讨论。(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三、读中悟情,读中生情

  1、品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欣喜、兴奋!读出温暖、希望!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指名读,男女生呼应读。

  2、品读“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意吗?(除旧布新,表达祝福)

  那就让我们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贴春联是我国传统的年俗,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课文插图中的两幅春联:

  福满人间,春回大地

  笑饮丰年酒一杯,喜看迎春花千树

  指导学生朗读后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感受几幅春联的意蕴,感悟民俗文化的美妙。同时也是为朗读指导奠定情感氛围的基础。)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人们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方式。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先指名读,再齐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学习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

  2.简介邱少云及作者情况:(可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先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给予补充、纠正。)邱少云是四川铜梁县人,1931年生,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战场攻夺“391”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本文作者是李元兴同志,他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他亲眼看到邱少云壮烈牺牲的经过。本文是作者对当时情况的回忆。课文中“我”,即是李元兴同志。

  3.思考:从本文的题目看,既有“我”,又有“我的战友”,那么,是写“我”呢?还是写“我的战友”?是以写“我”为主呢?还是以写“我的战友”为主?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认真学习课文,认真思考。

  (二)检查预习。说一说邱少云最突出的事迹。

  (三)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教学生字、新词。

  1.指名学生拼读生字。(教师注意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熄”读第一声,“蔓”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读“m4n”,“挪”的声母是“n”,“歼”读“ji1n”,不要读成“qi1n”。)

  2.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说出哪些生字比较难记,自己怎样记这些难字的?(注意:“坳”是左中有结构,也可以记左边是“土”,右边是“幼”;“蜷”的右边是“卷”,区别“卷”与“券”;“揳”与“楔”的区别。)

  3.查字典,解释新词。(控制——掌握住,本文指“391”高地被敌人掌握着。揳入——揳,插入,本课指敌人控制的高地插入我军阵地。袭击——军事上指出其不意地打击。山坳——山间的平地。蔓延——形容像蔓草那样,不断滋生扩展,本课指火苗子扩散开来,到处燃烧。居高临下——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处位置极为有利。)

  (五)分析阅读第1段课文。

  齐读第1段。这一段只有两句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句是个比喻句,写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入我军阵地,对我军十分不利。第二句交代了我军作战的目的、方法和时间。这两句是因果关系,“揳入”和“拔掉”这两个词突出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2、3段。

  (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2段课文。

  1.指名读第2小节。①说出这一小节主要写什么?(主要写我军隐蔽的情况。)②这一小节可以分几层意思?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然后分小组讨论。(第1层写我军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第2层写潜伏的环境不利于我军隐蔽;第3层写战士隐蔽得好,邱少云隐蔽得更好。)

  2.指名读第3小节。(1)“看着这种情景”指的是什么情景?(指的是“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

  (二)战士们“只盼望天快点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说明了什么?(这一小节接着写我军潜伏的情况。从战士们“只盼望天快点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句,可以看出战士们决心打胜仗的强烈愿望,也可以看出战士们从“天还没亮”潜伏到“黄昏时分”是多么不容易!)

  3.小结第2段课文:这段课文对战士们执行伪装潜伏任务的情况写得比较详细,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这样写也为后面情况的发展做了铺垫。

  (二)学习第3段课文。

  1.指名读第4、5小节。(1)什么叫“火力警戒”?敌人使用他们的看家本领“火力警戒”,说明了什么?(“火力警戒”就是用打枪、打炮等办法来防止对方的袭击,课文中是指打炮和使用燃烧弹。敌人使用他们的看家本领一方面说明了敌人的穷凶极恶,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内心的虚弱和胆怯。)(2)敌人施行火力警戒,使用了燃烧弹,对我军的潜伏部队有什么威胁?(“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蔓延”是说火势不断地扩展,荒草着火的面越来越广。本来就很危险的潜伏环境变得更加危险了。)

  (3)在书上画出描写邱少云当时处境的语句。你能用四个字概括吗?(烈火烧身)

  2.指名读第6小节。

  (1)邱少云同志当时是怎样想的?

  (2)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当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时候,他只要打个滚就会把火压灭,“我”只要扯掉他身上的棉衣,就能把火熄灭。但是他们为了整个班不受损失,整个作战计划不受影响,都没有这样做。)

  3.学生默读第7小节,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1)这一小节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在这一小节中连续出现几次?(2)“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指的是谁?(既指邱少云,又指“我”。意思是说:邱少云被烈火烧身,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眼睁睁地看着亲密的战友被烈火烧着,这怎么忍受得了呢?)

  (3)“担心”是不放心吗?(“担心”在这里不是不放心。人的'忍受能力有个极限,当痛苦超过忍受能力的极限时,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来,或叫起来。作者的“担心”正说明邱少云用顽强的意志忍受着极端痛苦的煎熬,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战友的关心和爱护。)

  (4)“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我忍不住不看……”为什么?(“不敢……看”在这里不是害怕看,而是不忍看的意思。“忍不住不看”是非要看不可,表现作者对战友的安危无限牵挂,对战友的深厚感情,被邱少云崇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4.指名读第8小节。(1)作者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叫起来,邱少云是怎样表现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2)“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才”字在这里表示时间太长了。邱少云同志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以惊人的力量严格遵守纪律,完成了潜伏任务。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不愧为伟大的战士。)

  (3)什么力量能使邱少云做到“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而一动不动?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4段课文。

  (二)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至第8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第4段课文。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至第8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下列词语。

  控制 潜伏 隐蔽 咳嗽 伪装 蔓延 熄灭 刀绞 挪动 歼灭 突然 袭击 纹丝不动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齐读第9小节。(1)概括本小节的主要内容。(战斗胜利结束。)(2)“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的“才”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这个“才”字表示时间很短,说明在邱少云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很快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2.齐读最后一句。(1)1952年10月12日指的是哪一天?(1952年10月12日指的是邱少云牺牲的那一天。)(2)这篇课文为什么把时间写在最后?(课文把时间写在最后表现了作者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也使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怎样分段?(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是要夺取“391”高地;事情的发展是伪装潜伏;事情的高潮是邱少云同志烈火烧身,以惊人的毅力完成潜伏任务;事情的结尾是战斗胜利。这是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也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写文章。另外,这篇课文还可以按时间分段。决定了任务是第1段;天不亮就伪装潜伏是第2段;到了中午邱少云同志被烈火烧身,英勇牺牲是第3段;黄昏时分完成了任务是第4段。)

  (2)说说每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第1段<第1节>:志愿军决定攻下“391”高地。第2段<第2~3节>:“我们”连潜伏在“391”高地一条隐蔽的山沟里,同志们隐蔽得很好,邱少云隐蔽得更好。第3段<第4~8节>: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同志壮烈牺牲。第4段<第9~10节>:部队在邱少云精神鼓舞下,迅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主要内容;本课记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我军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3)概括本文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为了革命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五)总结写作特点。

  1.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安排材料。

  2.以“我”的心理活动侧面烘托英雄的光辉形象。(由于环境特殊,又用第一人称写作,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我”的观察,“我”的内心活动,突出了邱少云的高大形象和优秀品质。如果我们写《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一类的作文,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六)背诵第6至第8自然段。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6至第8自然段。

  3.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它的作用,并将比喻句抄写在摘抄本上。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崔峦老师说过:“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运用“读文——勾画描写人物的词句——品读人物品质——朗读——总结表达方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品悟语言的同时,习得阅读方法。在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的同时,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了表情达意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狼牙山五壮士》影视片段课件;搜集狼牙山相关图片。

  2.搜集抗日背景资料、抗日英雄故事。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狼牙山五壮士资料,读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激发情感

  1.多媒体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板书:狼牙山)

  2.教师深情介绍: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这里峰峦叠翠,奇峰林立。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在这里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出示狼牙山五壮士的图片,同时补全课文题目)

  3.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思考:题目中哪个字应重读?(“壮”字重读,读出豪迈之情。)

  5.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1941年秋,日军集中兵力进犯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由于我军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打击敌人去了,只留下一个连的兵力防守狼牙山,这个连就是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决定转移,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任务。《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可歌可泣、传诵至今的英雄故事就是在完成这次掩护任务的过程中发生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激情导入和背景简介,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敬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其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通过解读课文题目,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豪迈之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2)在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会写字的读音、字形、字义。

  (3)小组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的方法进行理解,学做必要的笔记。

  (4)阅读重点段落,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①文中带音节的词语:

  绷得紧紧的(běnɡ)崎岖(qí qū)

  叽里呱啦(ɡuā)嗖的一声(sōu)

  ②会写字中的关键字:

  日寇(kòu)一副(fù)手榴(liú)弹(dàn)

  抡(lūn)一圈全神贯(ɡuàn)注坚强不屈(qū)

  晋察冀(jì)

  (2)认清字形。

  区分:“副”与“幅”,“寇”与“冠”,“抡”与“伦”。

  (3)课件出示词语:

  居高临下斩钉截铁全神贯注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昂首挺胸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①以接龙的形式读词语。

  ②联系课文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

  ③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类理解词语,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

  (前7个词语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使我们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后5个词语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④齐读词语。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自学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为学生创建自主、和谐、平等的学习平台。分类出示词语,让学生读出不同感受,既是词语积累的需要,也是深刻感悟文字、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梳理脉络,概括小标题

  1.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句子读得是否通顺。(相机点拨评价学生的朗读)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和敌人英勇作战,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哪些段落叙述得比较详细,哪些段落叙述得比较简略?(这篇文章是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的顺序记叙的。经过部分详细,发生和结果部分简略。)

  4.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试着概括小标题。

  导学:

  (1)一段围绕一个意思。

  (2)段中一般会有概括这段意思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3)确定小标题。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例: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小标题: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小标题:接受任务——(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板书小标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小标题的规律,有效突破难点,准确概括小标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整理课文,布置作业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并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思想感悟;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2-27

小学语文《早春》教学设计07-22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8-09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5-09

小学语文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5-08

小学语文母鸡的教学设计04-25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04-09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4-14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9-23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