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8 17:43: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篇【推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篇【推荐】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4、阅读《爱的教育》。

  二、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板书课题)

  三、预习汇报:

  1.听写: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饶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部分可以变成哪些字?

  3.出示: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

  (3)文中指谁,在什么 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

  (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部分来写的.。(默读、分段)

  2.讨论、交流(上体育课和体育课后两部分)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检测反馈

  1、比一比,组成词。

  疤() 洛() 膝() 嘘()瘟() 络() 漆() 墟()碟() 臂() 肘() 握()蝶() 劈() 忖() 喔()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犹豫—( ) 嘲笑—() 允许—( )

  灵巧—( ) 希望—() 勇敢—(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出示: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

  (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检测反馈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关联词语。

  (1)( )涅利非常瘦弱,他()坚强地爬上了高高的横木顶上。

  (2)涅利( )能坚持到底,()有同学、老师的鼓励。

  2、写一个同学们开展体育活动的场面,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自立

  老师、同学:鼓励——关心、爱护

  课后反思:本课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真是感人,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不过一些重点语句需要引导学生细细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抓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和感悟,并利用角色转换、想象人物心理等方法,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感悟涅利自信、自强、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飞翔的教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学生读凯斯特纳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2、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二、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1、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1)同桌交流。

  (2)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三、走进凯斯特纳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德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一同去阅读这位20世纪最出名的德国儿童小说家的作品《飞翔的教室》。

  2、你都读过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哪些作品呢?生自由发言。

  3、简介作者。

  四、感受《飞翔的教室》

  1、认识文中的主要人物。

  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名称对号入座。(题略)

  2、生交流故事情节。

  3、说出喜欢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喜欢的理由。

  五、我心中的故事

  1、师生共同探讨“你怎样看待完全中学和实德中学学生间的那场大战?对那场战争中每个人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2、“乌利为什么要从体操梯上跳下来?乌利的一跳获得了什么?如果你是乌利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伯克博士是怎样对待以上两件事的,对博士的态度你有什么评价?

  4、马丁在谁的帮助下终于和家人团聚了?如果你是马丁,你会怎样感谢帮助你的人?

  师:这是一本写我们同学自己的故事的书,书中那份份珍贵的友谊,让我们感到成长的快乐;这是一本为我们引路的书,我们和书中的人一样会和同学发生争执,会受到别人的嘲笑,遇到许多麻烦,当我们读着他们的故事时,这些困惑会慢慢地消失;这是一本深受同学们喜欢的一本书,因为书中的人物和我们一样有不会听写的单词,有极强的自尊。同学们,你们说是吗?

  5、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主题有:友情、勇气、自信。你能说说你是从哪些人之间读懂了友情?从哪些人身上读懂了勇气和自信呢?

  6、结合文中人物说说你对“友情、勇气、自信”的理解。

  7、读P8两段话(略)。生谈感受。

  六、圣诞之夜

  师: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飘洒着雪花,散发着芬芳,闪烁着霓虹,回荡着歌声的'圣诞之夜,马丁一家是多么的幸福吧!那个孤身一人的约尼,躺在床上的乌利,还有正直的博克,不抽烟的人,他们是怎样过的圣诞节呢,请根据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合理的想象,写一段故事。

  七、总结

  埃里希凯斯特纳曾经说过:“很多很多人像对待一顶旧帽子一样把自己的童年丢在一边,把它们像一个不用了的电话号码那样忘得一干二净。以前他们都曾经是孩子,后来他们都长大了,可他们现在又如何呢?只有那些已经长大,但却仍然保持了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让我们像作者所写的那样始终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

  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2题:提供多音字,读g6ng;谣(yáo)随口唱出的没有伴奏的歌:噩耗( è hào),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读、齐读、试背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的方法——按结构线索记忆:请求——回忆——安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举一反三”法学习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学会3个生字“跺、莱、挎”;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那么,“亲人”指谁呢?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举“—”学第一自然段。

  1. 指读(读出亲切、劝慰和感谢的语气)。

  2.梳理,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各对大娘说了什么。(第一层中“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妈妈;第二层是“忆”,回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具体说了两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这一自然段有一个词语“雪中送炭”,词面我们都知道是下雪的时候送来了炭。那么在这一段中,“雪”“炭”“送”分别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励、关怀与爱:送:带、顶、冒、穿、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2)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儿子、儿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战死了,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子)

  4、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这位老大娘是志愿军的亲属吗?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志愿军战士在心里深情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课文是这样说的吗?(对比: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比较与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在话别对象上有何不同,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亲切、关怀、鼓励的语气)。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板书,补上这一自然段的板书吗?

  3.根掘板书,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

  (提要: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不顾生命危险,失去妈妈没有落泪,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却落泪了,她把志愿军看作是比妈妈还亲的亲人,即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

  4.小结本段写法:劝忆颂。

  四、放手自读第三自然段。

  1.补充板书。

  2.指导朗读:用关切、敬重的语气。

  3.检查3个生字:跺、莱、挎。

  五、依据板书,总结升华,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附:板书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志愿军 救伤员 失去孙孙 比海深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刚强 流泪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脚 代价

  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永垂不朽

  六、作业。阅读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业: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注音,打√。

  深情厚谊(yl yì) 挎着篮子(kuā kuà)

  血泊(p6 b6) 嫌(xián yán) 架着(jiá jià)

  2.将第三自然段划分为3层。

  3.按“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6个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 )。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过程

  一、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借助配乐(火车启动,缓慢离站),教师引读: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黄继光、邱少云,其中也有包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三、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分角色或轮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的生字。阅读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桂花香、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情,进而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前谈话】

  初次见面,聊点什么呢?相互了解一下,如何?你们先问吧,你们问五个问题。接下去我问了,能说说你记忆中的美好的、难忘的回忆吗?先与同桌说,再推荐三位同学来说,开始吧。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出课题,简介作家

  1、同学们,我们都说了童年的故事,美好,快乐,又幸福。一个人长大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更是回味无穷。许多作家也用自己的笔端回味了那段美好的时光,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琦君就是其中一位。

  电击鼠标:

  简介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十二岁时随父母迁居杭州,读中学。1949年去台湾,后来定居美国。

  2、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板书《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属于自己的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交流生字和难读的句子:

  评价: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刚才你遇到难读的句子吗?请你读一读。(读2~3句,每句2~3人)

  要是能把这个地方读得更准确就好了,再读一次。

  你把字读得准确,句子读的流利,真棒!

  老师也觉得这句话挺难读的,你都能读得这么好,真会读书啊!

  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1、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读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随之产生,有一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也有一些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疑惑的一个问题,用横线划出来,打上问号。

  2、来说说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确定哪个问题最能统领全文,最有价值。(请3位)

  3、提出问题:

  为什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引领学习全文(出示)

  评价: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⑴先请你自己读读这句话,找到这里是什么地方?

  来读一读描写杭州桂花香的句子。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杭州的桂花很香,从全是和才是香飘十里感受到)

  ⑵这里的桂花真香啊!可是母亲说──(引出学生读),那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又是怎么样的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

  ⑶讨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很香: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你从哪里感受到桂花的香?──真香,想读的同学再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你从哪里感受到桂花的香?──没错,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飘逸,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谁也喜欢读这句话?──你来──你来──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但这香真的能比过杭州的桂花香吗?──没错,花开季节,杭州的桂花更多,香气更浓烈,然而母亲说──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⑷感受香以外的乡情: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你从哪里感受到桂花的香?──是啊,这里有写到了一个──(浸加圈)这个浸一般用在什么地方?而课文中说──,这里的浸又是什么意思呢?──她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你又作何理解呢?──是啊,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难怪她说──

  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说得真好,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呷几口桂花茶,这香沁人心脾,尝一口桂花糕,这香唇齿流芳。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沉浸在了乡里乡亲间浓浓的──(乡情)里。谁想读读这句话──你来──想读的同学一起读。

  ⑸现在,同学们领悟到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了吗?

  (出示母亲的话。)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其实包含着月是故乡明的道理。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所以当我把一袋桂花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4、感受家乡桂花带给我的快乐:

  而对于童年时的我来说,除了闻花香,吃桂花糕,印象更深的是什么?──对,是快乐。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第五自然段:

  (重点体会快乐)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是啊,我是多么急切地盼望着摇花,感受这快乐啊!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是啊!这就是摇花的乐趣,桂花雨的奇妙。可是老师觉得你还不够乐,能更乐一些吗?──你来乐一乐──你来──想读的同学一起读。能把抱着桂花树,使劲摇的样子读出来吗?──多么有意思啊!老师也想享受一下摇花的快乐,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听着听着,你笑了,能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美,好生动的画面啊!所以我喊着──你来喊一喊──你来喊一喊──你来──你来──想喊的同学一起来──同学们,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这段话──是啊,这桂花雨,让我们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让我们沉浸在浓浓的乡情和无尽的──(板书:快乐)中,难怪母亲这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引读第八小节)

  点击鼠标:

  哦,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给思乡加线)。

  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离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如今,她已经89岁高龄,可是她依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童年的美妙,故土的美丽,人生的美好。让我们挑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是琦君她说的这些话再读一读,记一记,把它们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吧!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如有同学提到杨万里,则及时介绍诗人。

  是的,杨万里是南宋非常著名的诗人,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投影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一位诗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介绍了杨万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两首诗,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所学的杨万里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同学们很容易读懂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外一首杨万里写的古诗,相信你也能读懂它。请把书翻到132页。

  (板书:一首古诗)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指名读,你读得很准确、你把停顿读对了,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

  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简洁明了呀!

  3.请你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

  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4.如果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指名读。

  嗯,知道了送行的时间。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指名读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指名读

  小结:一个句子,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读法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杭州,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出示整首诗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把诗读正确。

  (生练读;师巡视并提醒读书姿势)

  好,字读准,诗读顺了吗?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2.过渡:不错,你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有点诗人的味道。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一遍。

  3.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明确押ong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一般声音要延长,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下面一起来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你看,我们注重了诗的节奏、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多有诗人的感觉啊!

  (三)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意。

  1.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2.杭州西湖的景色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过西湖。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西湖的古诗吗?生答,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的,提到西湖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诗。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先来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课件配乐播放西湖十景图),刚才给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的西湖十大美景,西湖风光值得描绘的有很多,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主要为我们描写了西湖哪一个著名的景点呢?——曲院风荷

  3.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呢?如果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下面请同桌合作,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字典,试着理解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看看哪些词句你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词句待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其他同学赞同吗?你们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呢?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你能不能用“毕竟”说一句话表达“到底”的意思)

  中:时候。

  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与天相接。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尽头。

  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你看,我们通过查字典、结合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了。你能不能完整地说一遍整首诗的意思呢?先准备一下,指名两位同学讲述。一起说一遍。

  出示: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和其他季节不相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和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学生齐读

  当我们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板书:一幅画面)

  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杨万里为何独写“曲院风荷”这一美景?原来西湖的六月风光与众不同,原来西湖的六月有接天无穷碧的莲叶,有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同学们,六月的西湖多美啊,让我们把这幅画面美美地读出来。(读两遍)

  三、深入体会,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诗的题目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2.先让我们来作一些猜想。在这景色宜人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要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同学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猜测一下,诗人杨万里会说些什么呢?

  猜想一:“你还是别走吧!”“你一定要回来呀!”“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

  原来诗人是想借这满湖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啊。

  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下面老师给你提供一则资料,结合资料、再看看眼前的美景,你觉得杨万里还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林子方的资料

  林子方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当时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连升两级,要到福州担任高官。杨万里为他送行时就写下了这首诗 。

  猜想二:提示:“无穷碧”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祝愿你的事业像这莲叶一样蓬蓬勃勃。

  提示:“别样红”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祝愿你的事业红红火火。祝愿前程似锦、前途无量、飞黄腾达。

  再给你提供一则关于荷花的资料,想想杨万里是否还会说些别的。

  荷花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猜想三: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莲叶一样碧绿深厚。

  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映日荷花一样更加深厚。

  希望你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3.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杨万里说出口了吗?

  总结: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西湖的这片美景映在了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诗人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情。(板书:一份感情)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不一致呢?挽留也罢,祝福也罢,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题目看上去是一首送别诗,而诗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别离,而是描写了满湖的荷叶荷花。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使用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使学生明白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1.师讲汪得净读书不做笔记的故事。

  2.生听后讨论:听了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4.教师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观看插图,让学生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上的学生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

  (2)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园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要用钢笔做笔记;书写要工整;笔记要做在专用的卡片上等等)

  (3)第2页下面的2幅图和第3页上面的3幅图,都是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1)摘抄。(精彩词句)

  (2)编写提纲。(概括主要内容)

  (3)写读后感受。

  三.引导学生说说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了解工具书的意义

  1.出示教学挂图,读读椭圆形框内的两行文字,说说图上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以明确该图的主题。

  2.指名回答。

  3.教师小结。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常识。

  1.先观察第4页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教师小结。

  3.然后观察第5页上部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教师小结。

  6.最后观察第5页中间和下面的两面三刀幅图,说说这两面三刀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用工具书。

  7.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他不理解“温馨”这个词语的意思,用上了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准确地理解了这信词语的意思,并在课本上摘抄了这个词语的解释。

  5.总结。

  第三课时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浓度尝试做读书笔记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3)摘抄重点词句,读后感以三言两语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教师巡视指导,多做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所做的读书笔记。

  三.教师小结。

  四.训练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浩hàn”这个词语,要求查出“hàn”的字形和这个词语的意思。

  2.出示:“洋溢”这个词语中的“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的?

  3.学生动手查工具书。

  4.总结评比。

  五.总结全课,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中,班级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风调雨顺。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发展目标:从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做事习惯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著名散文家秦牧爷爷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写了一篇说明道理的文章。

  板书课题。

  “蛇与庄稼”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发现吧。

  二、初读质疑

  1.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组事物的联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秦牧爷爷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举了哪些具体事例?

  (文章主要写了蛇与庄稼的联系、猫与苜蓿的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简单,也有复杂的`情况。)

  边说边板书:蛇--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课解决)

  三、词语预习的检查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风调雨顺。

  2.词语训练:选其中三个词,连词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4.堂上书写生字。

  附:板书设计

  27蛇与庄稼

  蛇--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精读探究。

  (一)探究“蛇与庄稼”的联系:

  请大家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蛇与庄稼的故事。

  1.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奇怪)

  2.品读描写“奇怪”的句子。

  读完后说出你心中的“奇怪”。

  预设:

  为什么风调雨顺,庄稼却不见起色?

  为什么把蛇放入田里,庄稼就获得了丰收?

  请带着心中的疑惑再读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奇怪”的语气)

  3.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也感到很奇怪,很想问问老农是什么原因,你们能帮助老农说出其中的秘密吗?

  学生读写联系的句子。

  4.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蛇与庄稼”的联系。

  不用修饰词,直接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示意图。

  老师边板书:

  6.老农太高明了,他竟然用蛇解决了庄稼欠收的问题。可是老师还是有些纳闷,你们能猜到老师心中的疑惑吗?

  放手让学生猜测提问,一般问题随机解答。

  7.预设:

  为什么只有老农才想出这个办法呢?

  老农遇事肯动脑筋,他通过仔细研究,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才变魔术般地解决了庄稼欠收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就具体事例说明原因)

  小结:看来我们要学习老农,遇事肯动脑筋,通过仔细研究,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规律,才能解决问题。

  (二)探究“猫和苜蓿”的联系。

  1.分组自学第二自然段,试画事物联系示意图。2.学生完成板书,并根据示意图讲解“猫和苜蓿”的关系。

  3.回归课文,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练。

  对比发现:老农和生物学家都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只要仔细研究,掌握规律,谁都可以解决问题。)

  三、解决问题。

  研究随地吐痰的危害。

  其实课文中就有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谁发现了是什么问题呢?

  1.学生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吐痰和肺结核病人”的联系。

  2.学生说出“吐痰和肺结核病人”的联系。

  用箭头图表示出吐痰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

  3.理解“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这句话的含义。

  (要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只有断绝传染源。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结:看来,只有弄清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好,才不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让我们时刻牢记秦牧爷爷告诉我们的真理:“事物之间......咱们的意愿。”

  五、总结延伸。

  1.解释“显而易见”的意思。(露在外面的,容易看出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简单联系。)

  2.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做总起句,举两个例子。最后用“所以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做结尾句说一段话。

  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显而易见的或复杂的联系。

  预设类似的回答

  3.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投影出示下列句子,朗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4.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联系。像老农一样经过研究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能把事情做好,为人类造福。说明了掌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去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附:板书设计

  27蛇与庄稼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师思考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主体如何发展的最基本形式,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是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二、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特色

  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四、设计说明

  1、学习目标的自主性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什么有“作主”的权力,教师不能包办。学习目标的自主确定,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的学习目标来取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片断1:

  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

  生:我读懂了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学习方法的自主性

  学习方法是不能移植的`。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有能按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形成“场”的效应。

  片断2:

  师:你最喜欢课文的那一段?

  生:我最喜欢种树人语重心长的那段话。

  生:我最喜欢种树人种树的那一段。

  [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阅读教学中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同时教师也并没有放弃指导,只是指导开放性的。]

  3、体验感悟的自主性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手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第斯夺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片断3:

  师: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谁愿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广泛地自由谈。

  [学生的感受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是教参上没有的,所以这迷人的个性色彩,非常珍贵的。]

  4、问题情景的自主性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尽量克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应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束缚,激活创新的火花,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片断4:

  师:大家读懂的内容可真多,那么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眼前树木仅及膝盖,急需管理和照顾,种树人为什么还那么懒懒散散、漫不经心呢?

  [“你想知道什么?”这里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并激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扮演成与学生一起探索

  问题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高质量的。]

  五、教案设计

  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

  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三、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步骤

  桃花心木

  一、导言: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的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桃花心木》。

  二、学习课文

  (一)师:谁愿意朗读课文。师指名读,其他同学看屏幕,边听边思考:你听懂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读懂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

  生:

  (二)师:同学们读懂的内容可真多,这说明咱们读书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

  (三)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能够合作解决。

  实物投影相继打出: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陈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师指导朗读

  (四)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种树方法,使桃花心木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会了独立生存的本领。种树人的一番话解开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而且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作者还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师总结阅读方法

  三、师总结:

  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描画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期。他们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4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底汲取: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猜谜语吧,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谜底是人身体的一个器官:“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谁猜到谜底了?(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手。)

  2、问题交流: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写字、画画、弹琴、打球……你或许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帮助别人而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你或许用这双灵巧的小手淘气惹祸被爸妈批评……这双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你仔细观察过这些手指吗?

  a、短处: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并不出力。)

  b、长处: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幸福。(地位最优、相貌堂皇、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3、无名指和小指:

  a、短处: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b、长处: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2)指明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读描写五根手指的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风趣。

  1、课文的语言很风趣,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出文中风趣的语言进行体会。

  2、全班交流,感受文中分区的语言。

  (1)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

  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来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门铃。(“死力”“拼命”“用劲”一个吃苦耐劳的大拇指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利用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2)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轮不上”“呆呆”让人感觉到大拇指的委屈的同时感受到他工作踏实、对人忠诚却不好大喜功的优秀品质。)

  (3)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

  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利用排比句表现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4)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由他主干的。(“必须”“虽有……终是……”写出了食指在五指中的重要地位。)

  (5)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借用小说中人物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中指的优越地位。)

  (6)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幸福。(运用拟人的写法表现了中指“养尊处优”。)

  (7)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把一个好大喜功的中指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8)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一扬“多用于”,一抑“而已”,耐人寻味。)

  (9)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3、教师引读。

  (1)我是大拇指,我在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我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我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我相帮扶住琴身;

  水要喷出来——叫我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我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我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我翻书页;要进门——叫我揿门铃。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我。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我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2)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我食指。我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我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我推动笔杆;

  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我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我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我消受的机会最多。我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我,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我主干的。

  (3)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我中指。我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我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我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我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我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我一人的功劳,其实我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我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4)我们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我们了。我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我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我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我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我们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我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4、表演读——“五指争论”。

  (1)小组同学分工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

  (2)推荐学生表演给全班同学看。

  5、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级里的同学?写在这段话的旁边。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3、全班交流,说想法,说理由。

  (1)具有大拇指特点的人:有的同学按时完成值日,值日时抢着做脏活累活;

  学校组织大扫除时,有的同学主动挑选繁重的劳动任务……就像吃苦耐劳的大拇指。

  (2)具有食指特点的人:班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学习委员辅助老师,带动和帮助全班同学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文艺委员和老师密切合作,组织各种文艺节目,活跃班级气氛,创造力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们就像食指一样机敏能干。

  (3)具有中指特点的人:班里也有个别的“小公主”“小皇帝”,每逢做事,名义上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嘴上招呼得很响,其实做事时往往退在一旁,让别的团学去出力,他只在旁边略为扶衬而已。就像中指一样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4)具有无名指和小指特点的人: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可是由于缺乏锻炼,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能力很差,遇到劳动、运动会、文艺汇演等集体活动时他们只是其他同学的附庸。他们就像无名指和小指一样能力薄弱。

  4、朗读课文具体描写五指特点的段落,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学生齐读。

  (2)引读思考: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交流: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举例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

  (4)教师评议并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

  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力量

  教学反思: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学生能很容易把握五根手指的特点,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

  接着,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五根手指的优缺点并制成表格。再引导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词语搭配,练习用比喻词造比喻句,学习名言,阅读练习,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

  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主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搭配

  想一想每一个搭配的上下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交流:一个指具体事物另一个则不是

  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读一读

  自由读句子

  想一想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比喻句)

  师:三个句子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词:好象、像、是

  再读句子

  你能用这些比喻词再造几个比喻句吗?

  三、读一读、记一记

  自由读句子

  教师简单介绍含义

  练习背诵

  四、读一读

  自由读短文想想朗读有什么要求,这些要求如何做到

  全班交流

  第二、三课时

  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写清楚事情经过

  2、能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有真情实感

  3、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人物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师:成长过程中,不仅有欢笑,也有泪水,你一定有过流泪的经历吧,你愿意谈一谈吗?

  全班交流

  师注意点拨:你为什么会禁不住流泪?现在当你回想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

  二、指导书写

  师巡视辅导

  同时选择典型习作随堂讲评

  注意从以下方面引导:

  整件事情写具体,尤其是令你流泪的部分

  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打动别人

  生自由习作、誊写作文。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吗?

  2、是啊,从古到今,赞颂妈妈的诗句、篇章有很多,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哺育着自己的儿女,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父亲给予儿女的爱。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体验生命中另一份伟大的爱——父爱。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细细品读,写下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四、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3、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五、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

  3、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父亲的这种让人心痛地爱,我们深深地感动。此时,我想起了一本书《感悟父爱》,在书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请大家一起读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4、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可以读读《感悟父爱》这本书,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少!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爱

  父 子

  信任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在组内我们认真分析后,决定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基本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想象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以点带面的功效。

  课前设计时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体验,以增强语感。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父亲伟大的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可是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语言过于平淡,没有激情,没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虽然学生能体会到父亲救儿子的那种着急、悲痛的心情,但是读的时候过于拘谨,语调也很平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掌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板书――《奇妙的克隆》

  二、释题:

  1、生齐读课题,说说中心语是什么?

  2、“奇妙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那么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儿呢?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卓、畜、薯”都是翘舌音,“例、率”声母都是“”,“雌、饲”都是平舌音。

  四、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2、交流:第一段(1-4):介绍克隆是什么。

  第二段(5-):介绍1996年人类得到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段(6-8):介绍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第四段(9-):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五、学习第一段

  1、克隆到底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巧妙、有趣地作了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1)什么是“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呢?它们有什么区别?(第二自然段)(下定义、比较说明的'说明方法)

  (2)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克隆”本领?(第三自然段)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低等生物又是怎样“克隆”的呢?(第四自然段)(举例子说明)

  六、指导写字。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2.熟悉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教学重点:

  介绍略读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如《“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把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读和略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2、交流:什么是精读?什么是略读?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什么是精读?朗读第一段,用横线画出。

  出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2)朗读这两句话,留意要害词语。

  2.学习第二段。

  (1)什么是略读?(大略地读)

  (2)既然精读这么重要,为什么还需要具有略读能力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留意:“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清楚明白。课文后面叙述中还有类似的用法,大家要留意学习。

  (3)略读有什么作用?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要害词语。

  交流:“通过泛读,可以……从而……获得……”

  (4)怎样进行略读?默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讨论: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略读?

  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略读?

  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略读的方法。

  (5)略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要留意什么?(读第6、7自然段)

  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段。

  引读,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做了记号?

  (出色词画图,如浩如烟海、走马观花) (有疑问处画问号)

  2.小结:这篇课文侧重介绍了泛读,泛读的意义、方法、方式、留意点等几方面的内容。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六个生字;通过朗读课文以及查资料、查字典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正确抄写第十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初步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借以关注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

  4.通过学习花生最可贵之处,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做人道理。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尝试着写一写。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本,重感悟,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重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语言体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从中得到一些生活中的启示,逐步培养边观察边感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花生最可贵之处,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做人道理。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从中得到一些生活中的启示,尝试着写一写。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初步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借以关注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花生最可贵之处,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做人道理。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从中得到一些生活中的启示,尝试着写一写。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初步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借以关注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2.自主学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3.设置不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多种表达手法,学会观察即生活、思考即表达。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1.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都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我们来听听这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是否说出了其中的原因。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我们了解一下它是如何“落花生”的。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阅读资料袋了解许地山,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后大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落花生”的含义。出示课件:有关许地山照片及筛选整理的情况资料。

  3.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了解作者与“落花生”的联系,进而继续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评议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准备收获节。③尝花生和议花生。

  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在母亲的建议下,我们开辟出来种花生。经过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天晚上,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叫上父亲办了个收获节。我们一边品尝花生,一边讨论花生的可贵之处。最后,父亲说到让我们要像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出示课件:全家人过收获节的图片。

  4.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5.细读课文时,同学们哪些想一起深入探讨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要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呢?桃子、石榴、苹果不是也挺好吃的,为什么让他的孩子们要像花生一样?为什么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当年爸爸的教诲,给许地山后来的影响是什么?他是如何勉励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同学们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第三部分的内容,那就让我们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深入品味,感悟表达

  1.默读课文,想一想“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三至十一自然段)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十二至十五自然段)从谈花生到论做人。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怎样从谈花生到论做人的。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课件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师生对读的填空。

  ③读读父亲的话,学生讨论有关的问题,教师点拨。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谁能读读描写桃子、石榴和苹果的句子,表达出“爱慕之心”。

  c.父亲认为花生的哪一样最可贵?为什么是“最可贵”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爱炫耀;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对比着读一读,再次感受花生的可贵之处。

  ④同学们之前提出的问题,查看一下解决了吗?

  原来父亲把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

  ⑤生活中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呢?大家观察过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指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可贵之处,我们都知道这不仅仅是在说花生,而是要说到做人,父亲是怎样说的?

  ①学生自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做人,他赞美花生默默奉献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应该做这样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②教师:对于父亲的话,孩子们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③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感受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由于落花生的特点就是“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跟社会上那些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的人有着内在精神的契合。作者许地山就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从落花生的可贵之处延伸到做人的品格,从而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做人道理,这种表达的手法显而易见,特点鲜明,值得学习。

  今天向大家推荐此类表达手法的文章,有袁鹰的《白杨》;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做人道理。进一步学习感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得到生活中的.启示,在反复回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四)布局谋篇,突出中心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做人又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就是为了重点突出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学习落花生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表达观点的方法。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谈谈你的收获。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教导子女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详略得当。正是由于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4.延伸拓展。

  (1)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些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得到的启示吗?

  (2)许地山当年真的记住了父亲的话,读读文章的结尾部分。

  出示课件:许地山生平简介。

  后人的评价: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在许地山的文字当中走一个来回,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

  5.让我们一起记住许地山的话,齐读。

  【设计意图】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描写方法以及这样表达的目的。二是学以致用,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把学到的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培养学生关注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

  6.布置作业。

  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掌握的写作方法及表达方法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具体有序地写下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习作的要求:

  这次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无论是见闻、感受还是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在写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再回忆一下这学期学习了哪些表达方法,并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最好不少于400字。写完以后读一读,有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第一课时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习作要求

  这次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无论是见闻、感受还是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在写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再回忆一下这学期学习了哪些表达方法,并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最好不少于400字。写完以后读一读,有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可能游览过许多美丽的地方,哪里的景色象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在你们生活中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哪一件事仍常常在脑海里浮现?你敬佩的人是谁?你喜欢什么动物或植物,你曾经有过哪些大胆而美妙的幻想?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倾吐出来。(同桌之间互相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尊重学生习作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消除学习习作的畏惧心理。

  三、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 这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作文,作文的内容及范围不限,人、事、景、物、想象世界等都可以写,你最想写的是什么?请在草稿纸上写上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说出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如果大家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受约束地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出来,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得很精彩。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鼓励学生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能与他人有点不同,有点新意。

  四、回顾写作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一篇文章要写得好,还需要有好的表达方法。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表达的'方法?

  1、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来看:有直接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如《再见了,亲人》;有借景抒情的:如《草原》;有借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如《白杨》;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叙事的过程中:如《金色的鱼钩》……

  2、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3、我们还学习一些细节描写:如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如《金色的鱼钩》一课,对老班长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下面考考大家,看看这些片段进行了哪些细节描写?。

  4、根据写作的内容来,不同内容的作文写作方法也不一样。

  写人:抓住人物的特点选取典型的事例;

  写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并融入自己的感受;

  (无论是写人或写事,都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状物:抓住物品的外形和用途,表达出自己喜爱之情。

  写想象:要有大胆而美好的想象……

  5、过渡:一篇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开头和结尾。有人用凤头来形容开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猪肚形容经过(具体、重点部分写具体);豹尾形容结尾(点题、扣题、深化中心)。

  6、出示各种开头与结尾。

  7、选择目标:写作文要有目标。下面来看看优和良的目标。你选择哪一个目标来写?

  8、温馨提示:自由作文无论写什么,都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在写作之前,下面就请同学们进入自己写作的王国,专心写作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领悟写法。引导学生归纳写法。注重激发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把生活作为习作的原动力,学会观察生活,运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在书面表达中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巡堂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一)个别学困生当面指导写作。

  (二)学生完成整篇习作。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一、检查学生作文完成情况。并要求学生自读自改。

  二、朗读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2.找出精彩之处,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抒发了内心的什么情感?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有什么不够好的,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总结:这是一篇自由命题,自定内容的好作文。小作者能够写得这么好,(针对文章的内容以及表达方法)主要在于他在文中尽情地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如何来评价作文:文章内容是否具体,表达的事情是否真实,语句是否通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习作是否有序地叙述。

  三、同学互改

  同桌之间互改。

  ①文章是否做到内容具体?语句是否通顺?

  ②你欣赏哪些精彩的词语或句子,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③你认为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设计意图】:

  四、学生自改:根据修改意见,再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对比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3.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

  4.看看文章中还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来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03-26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04-08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精选)09-27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03-28

语文的教学设计12-06

五年级语文松鼠教学设计03-01

五年级语文鲸教学设计10-20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12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04-26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