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15篇【通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1
新课程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对《李广射虎》一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出示《塞下曲》,读诗悟诗,质疑。
二、读准课文,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听写三组词:
神勇无比 将领 据说 边境
月色朦胧 搜寻 拈弓搭箭 硬弓
随从 猎物 惊呆 扎进
从中任选一组词同桌互相复述课文内容,集体讨李广是个怎样的人?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四、课本剧表演。
1、以课文为载体,找出人物的动作、神情和相应的环境。
2、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人物的对话。
3、自选伙伴合作表演。
五、课外延伸
出示李广射虎的“文言”: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读一读,说说其意思
六、背诵《塞下曲》
七、作业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完成:
1、找一找卢纶另外五首《塞下曲》
2、联系课文说说《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
3、默写《塞下曲》。
4、练笔:用“月色朦胧、影影绰绰”说几句话。
整个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综合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课堂实效。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2
教材解析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小故事大道理。这样的主题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契合。
整个主题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你读过这本书吗,向学生推荐了《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继续深化本单元的学习寓言,理解道理这一主题。二是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向学生推荐了《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这三部外国著名寓言集,旨在引导学生打开世界寓言宝库的大门。
教学目标
1、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感受世界寓言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本采取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教师制作相关PPT。
学生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
教学过程
一、饱览寓言悟真知
1、在《中国古代寓言》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进行小组内部交流。
(1)运用复述故事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一则寓言故事。
(2)把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讲清楚。
(3)小组内部进行故事整合,选取有代表性的,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2、小组之间交流彼此准备的寓言故事。
(1)复述故事时,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
(2)讲述道理时,讲道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
【设计意图:本节的形式是读书报告会,因此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汇报自学成果过程中,与其说复述故事,不如说表演故事。这样可以将学生的语素养充分表现出。】
二、放眼海外读万卷
感受《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它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却无法够到葡萄。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得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
最后,它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比喻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谈谈自己的希望,鼓励学生谈出新意,而不是天马行空地空想。
2.学习运用“植物嫁接法”把自己心中的希望嫁接在大自然的景物上,赋予景物生命的力量,在“物化”中表达自己的心声。
教学过程:
一、希望畅想
师:有希望就有梦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有很多的梦想,有梦的明天是美好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己的世界与你的朋友们谈谈你的希望好吗?(板书:希望)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希望……/
当你高兴的时候,你希望……/
当你后悔的时候,你希望……/
你看到……会希望……
你听到……又会希望……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师:希望从生活中来,希望在生活中长大。因为我们有希望,所有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充实。
二、移花接木
1.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随即板书可以引发思考的事物
教学中的简要记录:
眼睛——希望不再近视
同桌——希望变得勤奋好学
翅膀——希望飞得高看得远
口袋——希望有机器猫的万能口袋……
2.教师点拨
找到你希望中的奇特点,在希望中要包含美好;在希望中学会讲述一点道理。
指名答——你希望中的美好与奇特。
3.范诗赏析
小小的希望
我有一个小小的希望。
我希望能有那么一天:
小鸟能听懂我的话,
我也能学会讲小鸟的话。
那样,我就可以告诉它们:
“不要往那边飞,
有个猎人正举着枪;
也不要到这里来,
这里张着捉鸟的网!”
我希望和小鸟一起飞,
到没有危险的地方。
我躺在林中的草地上,
望着绿叶间的小鸟,
用我们彼此都能听懂的话,
交谈着永恒的春天、树林,
还有越来越多的花园……
⑴自由读,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因此,他的希望是 。
⑵说说这首诗中的希望的美好与奇特:希望人类爱护小鸟、美化环境;小鸟懂得人类的语言,我和小鸟可以自由的交流。
⑶诵读
4、找到与事物的联系点,例如从看到人类伤害小鸟,想到自己能讲话,如果小鸟能说话,美好的希望可以实现。那么可以说些什么?
根据这个创作的思路,再次说说自己的希望。——(从自己的角度转移到事物上)
三、学生创作
1.启发引导
以眼睛为例,可以从几种小动物的眼睛着手,引导学生讲述预防近视的道理。
注意点:从自己讲述的希望中,搜寻特点,然后把这几点嫁接在事物上。接着从找到的事物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惹人喜爱每次……都要…… “没看见”
经常带…… “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果然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不懂就要问》讲了一件孙中山小时侯学习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时,要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明白“不懂就要问”的好处。
二、学情分析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对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进行自学,教师在课文重点处,在学生疑点、难点等处适时指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挨”,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五、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质疑课题
1.播放视频《孙中山》,让学生了解孙中山生平。
课件出示:
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被后人称为国父。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揭题: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略读课文。
(1)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浏览这篇课文,看看它跟前面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课题带*,课前有阅读提示,课后没有田字格生字等。)
(2)引领学生明白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
bèi sòng lì quān duàn liàn背诵例圈段练
背诵记诵照例圈出一段练习
背书诵读例如圆圈段落老练
背叛朗诵例外圈套段意熟练
hú tú dāi jiè lì ái chǔ
糊涂呆戒厉挨楚
糊里糊涂涂抹吓呆戒尺厉声挨打清楚
面糊涂色呆住戒掉严厉挨宰楚楚动人
养家糊口涂料惊呆戒酒雷厉风行挨批楚剧
(1)指名读,相机正音。
“颂”是平舌音,“背、圈、挨”是多音字。“背”的另一个读音是“bēi”,背包。“圈”的另两个读音是“juàn”(组词:羊圈)和“quān”。“挨”的另一个读音是“āi”,挨家挨户,挨近。)
(2)开火车认读、识记。
(3)摘苹果识字游戏。
4.理解词语。
(1)词语解释: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咿咿呀呀:形容声音,课文中指学生们的读书声。
照例:依照惯例或常情。
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2)词语积累。
表示安静的四字词语:
鸦雀无声万籁俱寂无声无息悄然无声夜深人静噤若寒蝉
5.指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三)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参照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同桌交流、汇报。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想要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
(四)品读感悟,重点点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交流、汇报。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①师生合读这一段。
②孙中山小时候,私塾先生是怎样教的?学生怎么学的?
(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③你觉得这样学习,效果好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孙中山功课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出色,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看出来的)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①“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这样提问,孙中山这一问是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
②孙中山的学业很出色,他为什么还要甘冒风险向先生提问呢?(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希望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4)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说道:“你会背了吗?”..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讨论问题: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反应是什么?先生的态度一开始怎样,后来又是怎样?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进行体会。)
(5)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①谁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写出了孙中山壮着胆子问的原因和孙中山对“学问”的理解,反映了他的好学精神。)
②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五)拓展延伸,学习精神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了弄清楚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弄清楚道理
不懂就要问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6
【课前解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讲述了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直到有一天人们觉得方形的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于是尝试着做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再后来在方帽子店的对面开了一家各式各样的帽子店,人们逐渐进入新帽子店,方帽子店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
关注略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教学目标指向“粗知文章大意”。呈现方式也不同,在文前有“学习提示”。本文中“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是对前面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复述方法的迁移运用。
关注课文插图:插图中,在方帽子店门口,两个扣着方帽子的大人,看到戴着圆帽子的小孩时一脸惊讶。课文插图与故事内容相对应,有助于图文对照,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故事主旨——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关注写作特点:课文能对比的手法表现新旧事物的不同与更替的原因。如:方帽子与圆帽子,大人与孩子对待方帽子、圆帽子的态度,两家帽子店,人们戴上不同帽子的感受。对比在文中处处可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关注课后拓展:
◇有关创新的名言:
苟日新,日日新。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尤其是有效的管理。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教学目标】
1.认识“橱、改”等6个生字,读准“嚷、溜”2个多音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事物被新事物淘汰的规律。
3.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
1.懂得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的道理。
2.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橱、改”等6个生字,读准“嚷、溜”2个多音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事物被新事物淘汰的规律。
3.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生活入手,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说到帽子,大家都很熟悉。你们喜欢戴什么样的帽子呢?可以从质地、形状、款式等方面说一说。
学生交流。
预设:舒服的、流行的、漂亮的等等。
出示课件1:
2.各式各样的帽子,同学们是各有所爱。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顶奇特的帽子,你们瞧!这样的帽子戴起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课件2:
学生交流。
预设:看上去硬邦邦的,戴着不太舒服。
3.想一想如果有一家只卖方帽子的店,你觉得这家店的生意会怎么样?
集体交流。
4.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到方帽子店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3:
(设计意图:从生活谈帽子、谈感受入手导入新课,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一遍。教师提出读书要求。
出示课件4:
2.认读词语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词语宝宝从课文中跑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
(1)带拼音,男女对读词语
(2)去掉拼音,指名读
出示课件5.6:
(3)理解词义
理解“橱窗、古董、一溜烟”的词义。
出示课件7.8.9:
3.识记生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橱”是翘舌音,“筒、董”是后鼻音。
出示课件10:
(2)学习多音字“嚷、溜”
出示课件11.12:
(3)说说识字方法
①熟字加偏旁
出示课件13:
②开火车组一组
出示课件14: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厘清脉络。
出示课件15: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出示课件16: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层层深入,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好文本。)
四、默读课文,细读感悟
1.说说你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出示课件17:
预设1:大人们明明戴着方帽子不舒服却不肯改变。
点拨:从“总是”“一直”我们可以看出大人们的思想保守,不愿改变。
出示课件18:
预设2:方帽子店的主人看到自己儿子戴圆帽子时恼羞成怒。
点拨:从对方帽子店主人和儿子的语言、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固执己见,对于新生事物不能接受。而他的儿子则不同,适应时代的发展。
出示课件19:
预设3:方帽子店不肯改变,还和新帽子店互相较劲。
点拨:从不同的广告词中可以看出新帽子店顺应潮流,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方帽子店
却仍然坚持。
出示课件20:
2.人们最终选择了什么帽子?方帽子的结局如何呢?
指名交流。
出示课件21:
3.师小结,引导学生明白道理: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板书: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出示课件22: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解决提示中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启发思维、分析
理解课文,轻松掌握内容、明白事理。)
五、迁移学法,练习复述
1.借助表格、复述内容
请同学们回想25课,借助表格复述故事的方法,来复述课文中你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出示课件23:
2.练习复述11——16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出示课件24:
3.集体交流、教师点评。
出示课件25:
(设计意图:借助25课学习的借助表格复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到本课的复述中,学以致用。)
六、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26课,明白了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的道理。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关于“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故事,与大家交流分享。
出示课件26:
(设计意图:在收集资料和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26*方帽子店
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课后反思】
《方帽子店》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直到有一天人们觉得方形的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于是人们尝试着做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人们逐渐的进入新帽子店,方帽子店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解决生字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哪部分内容是让人“最意想不到的”。让学生在自读思考中明白事理。最后进行方法迁移,练习复述。通过借助25课的表格法进行复述,不但让学生对新知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复述的一种方法程序结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
教学中只有真正地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的教学还应加强以生为本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读中感悟”,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注意让学生适时地进行拓展训练,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7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9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案例】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个资料,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之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可以课前预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课后延伸,让孩子感悟伟人的成功与儿时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觉得自己“也可以那样”。
整合的课程观,还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一物多用”。
二、鼓励创新,让孩子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在本册的九个资料袋中,由于资料内容的差异,使用时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 《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简要涉及,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其他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萧,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我还知道……”。
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意鼓励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资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
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袋其实不多,这为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料袋提供了空间。
【案例】 《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袋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数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至于本身就有资料袋的课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关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应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
建议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人。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资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打击弱势。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
【案例】 《给予树》课后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东方之珠”》课后关于香港的资料,孩子们一定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些资料比较少,许多孩子或许已经知道,于是“想知道”,这时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孩子查阅资料,然后共同交流。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条件允许的话,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们需要统揽全局,把握教材的特点,把资料袋这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整个语文课程资料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在资料袋的使用上灵活自如,不致顾此失彼。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1、到底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为了进一步学习古诗,下一步,我们该干什么?回忆我们在第二组课文学到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抓“理解重点词句”与“理解”的途径,主要有: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等等)
2、小组合作学习,几个同学凑在一块,[先读一行,再找一找重点词,,说一说作者看到的景色,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修正。咱们就这样读一行,找一行,说一行,一行一行地学习古诗,(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适时参与,和学生共同感受“漆黑无月”,“闪烁微光”,“层层细浪”,“水里的微光散开,,星光跳动”,兼顾每一个学习小组,表扬小组合作学习好的)
3、全班交流
1)(出示课件:前两行及配图)指名读,多指名,说说重点词语,谈谈自己体会,适时出示“孤光”一词,读词,解词,孤零零的感觉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联系第一行诗,轻声读一读,边读边体会。指名说一说,读一读。(评价学生时应与其产生共鸣,并致力于培养语感,景象美韵律美,)而且这点光怎么样?(板画)齐读第二行,出示“萤”字,读字,解字,小朋友平时见过萤火虫吗?什么样的?把你告诉到的读出来,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组织学生评价。(指导学生评价,可以说出自己听读时的感觉,也可以谈自己的朗读建议。)
2)(出示课件,后两行及配图)方法同上。出示“簇”,读字,查字典,解字。(边板书)当微风吹拂河面,泛起层层波浪,怎么样了呢?齐读第四行,出示“散”字,读字,解字。什么散开了?散成什么样儿了?(引导学生依图展开想象)(评价:感谢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带来了富有童趣的体验,)指名读,评价,小组读。
4、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作者见到的景色,你们呢?想不想身临其境呀?让我们随诗人一起走进如诗的美景。(出示动画课件)
5、交流感受
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评价感谢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理出自己的情感,图画形成的轨迹,即“学习之法”、“语感形成之法”。)
6、,(出示配音课件)范背
7、自由背、作手势、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点评: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回忆,选择阅读方法,小组合作,读一行,找一行,说一行”,讨论学习,全班交流,体会,感受诗意,诗境,让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到了体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朗读课文从正确到流利地有感情,情感体验活动逐步加深,体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引”是教学效率的可靠保证。]
四、延伸拓展,自主学习
1、诗美,景美,学生的背诵更美!真是一群会想象,爱学习的小精灵!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选择下面的学习内容。
2、(出示课件)指名说学习内容。“小练笔”、“学古诗”这些内容有难度,看看哪位勇敢的同学愿来尝试。
3、学生分组。
[点评: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延伸拓展以教材、课堂教学为桥梁,向课外语文,生动语文延伸,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内因,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主动获得更广的知识。]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孤光萤簇散
[点评:这堂课三个主要特点:
“实”是这堂课的第一个特点,体现在
1、处处关心学生的学情,关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2、以读为本,不走过声,层次分明,且一次有一次的目的。
3、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生发问题,又在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一堂课的又一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标准》)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读、自司、讨论、交流,教师则以学习伙伴的角色,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落实语文实践,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这堂课的第三个特点是:对话过程情真意切,这归功于余老师具备丰富的语文涵养,扎实的语言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她首先自己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其次能根据学生的困惑,巧妙地“点”、“拨”、“引”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把课上到学生心上。)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阅读要求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
2、按阅读提示的要求回答问题。
三、自学汇报
1、指名分小节朗读,汇报朗读情况。
2、汇报自学的词句。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从这篇课文中都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质疑。
四、全班交流,精读解疑
1、练读小姑娘使用七色花的经过,分析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
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说珍妮的每片花瓣都是如何使用的?体会小姑娘的`心理变化。
3、你认为珍妮是个怎样的人?注意读一读珍妮所想、所说的话,仔细分析,认真思考,要把你的观点和看法讲清楚。
五、想象拓展
1、要是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用?
2、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注意写完后读一读,把语句写通顺。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生字、词音,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神气十足、左顾右盼、安静、沉静、蕴藏、缓和、惊喜等词语意思。
联系上下文体会:“异口同声”、“索性”、“寂然无声”、“赦免”、“稚拙”等词语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抓住课文热闹——沉默——热闹的变化,体会其中变化原因,懂得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也要用实际行动去爱父母。
3、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变化的描写把“热闹”、“沉默”的情形写具体的,学习“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4、、通过学习课文,根据热闹——沉默——热闹的表面和学生内心情感变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和读不懂的字句,借助工具书,读准音,并结合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导入:同学们,有一首歌在特定的日子总会被唱起(播放生日快乐歌)。
2、提问:有人记得自己的生日,给自己过生日是一件幸福的事,爸爸妈妈是怎样给你们过生日的?
今天我们一起读一篇跟生日有关的文章《可贵的沉默》(板书课题)。
“可贵”就是宝贵,值得珍视的东西,什么样的沉默这么可贵?让我们共同走进文章!
设计意图:音乐激趣,学生讨论,即引出课题,同时又为学习下文“学生们讨论父母怎样给自己过生日”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体会词语意思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
2、结合生活实际重点进行:神气十足、左顾右盼、安静、沉静、缓和、惊喜等词语的意思交流。
(神气十足:自以为得意傲慢的神情。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左顾右盼:形容向左右两边看或洋洋自得的样子。
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一样的,引导学生进行体会,为写下文学生们的沉默做铺垫,做一个比较大的反差对比。
安静和沉静,都是没有声音的意思,但沉静所表述的场景更大,以此反衬出教师内的安静。
蕴藏:蓄积深藏未露。学生们内心深处有的意识没有被发现,被察觉。这个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察觉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引发思考。
赦免:指减轻或者免除对罪犯的'刑罚。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这显然并不是犯罪,作者这样用词是想说,孩子们从内心真的深刻意识自己忽略了父母的感情需要,感到内疚。这个词将孩子们因不知道自己父母生日而感觉自己像犯了错、犯了罪一样的神情描写的很生动。
读懂了学生查字典查到了“稚拙”两个字的意思后,合并在一起,体会稚拙写出来的是动作,而在这写的是“礼物”,体会这个词语写的是礼物稚嫩、不成熟、不完美的意思。然后读句子,联系“珍贵”读懂这个礼物在父母眼中的特点。再回过头来体会“蕴藏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结合上下文读懂“极为珍贵的东西”“是对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初读文章,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本课有许多词是学生日常口语交流见很少见的,因此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和老师的引导等,进一步体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进而为深入理解文章服务。
三、交流讨论后再读课文,读正确,读熟练。
设计意图:交流后同学们再读文章,这是又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四、再读课文,尝试着讲述故事。学生离文复述,能够抓住重点,复述清楚热闹——沉默——热闹的变化过程和相关情形。
设计意图:
中年级是复述阶段。读完了课文,让学生自己把课文内容比较完整的复述下来,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开始,逐渐地加以简化——抽取主要的内容,来作出比较简要的表述。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打基础。
五、找出:热闹——沉默——热闹的原因
一开始的热闹原因:炫耀有人给自己过生日,洋洋自得,开心幸福的感觉溢于言表。
中间的沉默原因:首先,父母给自己过生日,自己却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自责,内心愧疚。
其次,在自责和愧疚的同时,沉默中学生们其实已经开始思考怎样去做。
最后的热闹原因:与第一次不同。讨论怎样知道父母的生日,怎样给父母过一个生日。
设计意图:学生在找原因的同时,就是在思考为什么的过程,加上教师的引导:侧重对比两次热闹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读1至9段,体会“热闹”。
1、(课文1到9段主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渲染了热闹的场面。这和下文中的10到13段写“沉默”的场面做了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找出你认为能突出“热闹”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词语、句子找出来大家交流。
语言:“知道!”“知道!”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
(重复出现的回答,语速快肯定,也能体现出热闹的场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体会)
动作神态:骄傲地举起了手
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索性站了起来
(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更能凸显出热闹的场景,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学生们的情绪高涨,尤其“索性”一次的使用,使本来热闹的场面更加的热闹,学生们抑制不住激动地情绪,站了起来,学生可以演一演,可以使体会更加深刻。)
“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这是一个描写热闹场景的重点句,大家骄傲、兴奋、自豪。
2、课件出示删掉了8-9自然段内容,提交学生讨论:删掉课文7-9段行不行。
教师提示:作者在这里就是写的孩子们谈其父母给我们过生日的时候情形非常热闹。作者用了八个自然段来写这些内容。如果,我们用6个自然段来写行不行?
教师引导学生讲删掉的和原文对比,体会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
要点:没有了“越来越多热闹的程度”,删掉后,场面就不如原来热闹了。原文不但写了语言,还写出了孩子们越来越热闹的行为。
指导学生读课文8-9自然段,体会“越来越多”是怎么写出来的——
“孩子们的行为变化和‘几乎所有’”,写出了开始提问时候没有的“热闹程度”。
抓住“骄傲”,体会学生当时“自豪、骄傲”的心情,体会骄傲的含义——内心想到了什么是骄傲的,自豪的?
练习朗读,读出“越来越多热闹”的气氛。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围绕“热闹”这一个意思来写的,了解一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明白: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这些都是为了把热闹写具体而服务的。
二、读10到13段,体会“沉默”的可贵。
1、读课文10到13段,再结合前边我们交流的“热闹”,找出能体现出“沉默”的词语。
安静-----依然很安静-------寂然无声--------沉默
这些词语都含有安静、没有声音的意思,但是程度却是递增的。当老师问学生们谁知道父母的生日时,教师“霎时”安静下来,这里的“安静”是孩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看似简单的问题难住了的安静,“依然很安静”“寂然无声”
这个过程是学生有所思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心成长的过程,有所得。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孩子们从内心真的深刻意识自己忽略了父母的感情需要,感到内疚,因为刚刚他们还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的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的祝福。
2、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沉静”是说女生沉稳、文静的举手,和前边的“索性站起来”又形成一个对比,从兴奋炫耀到沉稳文静,这个外部神态动作的描写其实隐含的是内心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围绕“沉默”这一个意思来写的,安静-----依然很安静-------寂然无声--------沉默这些词语是为了把沉默写具体而服务的。
三、读14自然段,体会再次热闹的不同。
学生自读14自然段,体会再次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同?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
重点引导:1、犯了错误的神色——没有人说他们错了,而他们自己通过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意识到了。
2、赦免——指减轻或者免除对罪犯的刑罚。”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这不是犯罪,但孩子们从内心真的深刻意识自己忽略了父母的感情需要,感到内疚。这个词将孩子们因不知道自己父母生日而感觉自己像犯了错、犯了罪一样的神情描写的很生动,
3、学生们再次热闹交流的问题是:怎样知道父母的生日和怎样给父母过生日!
四、读文章15到17段,体会“沉默的可贵”
学生读文章,交流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很大的享受?
老师享受的是父母收到的爱,其实是学生们的沉默后的,有所思后的行动。这一片沉默不仅仅是沉默了事,而是唤起了孩子们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东西——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要付出,关爱父母,关爱他人。这是老师真正的享受之处。
设计意图: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可贵的,但本文章中学生们的沉默是可贵的,因为这次沉默使学生们懂得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回报。
五、再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学习课文,根据热闹——沉默——热闹的表面和学生内心情感变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布置课后作业:回家,给爸爸或者妈妈做一件“稚嫩”的礼物,看看爸爸妈妈是否觉得很贵?回来后全班一起交流,把他们觉得珍贵的表现写下来,写具体。(神态、语言动作及其变化)
或:我们班获奖了,大家真高兴啊!(续写大家高兴的场面)
设计意图:在体会了如何把“热闹”“沉默”写具体的同时,安排一个小练笔,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A案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男孩 扔纸团 摆弄 坐哭 衬托
(明写)
关心 爱护 高尔基 放他进 微笑 站喊 对比
(暗写)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力求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并享受审美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新字新词。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中概括出相同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体会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中概括出相同的主题思想,体会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鸟朋友侦察了哪些鸟的消息了?鸟儿们的生活怎么样?这只侦察鸟命运如何?)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自由读文,圈出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组内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文,划分段落。
2.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四、品读感悟、探究主题
1.学习文中第二部分:(6~11自然段)
师:作者的鸟儿朋友真是一个称职的“侦察员”,它发回了三份报告,其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报告吧!就请选择相同报告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细心阅读,批注感悟,然后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感悟啊?(学生自由说,教师适机引导和补充。)
2.学习三份报告内容:
(课件出示动画二、三、四幅画面内容)
“燕子、海鸥、鸟儿朋友”它们遭受了哪些不幸呢?
(各小组代表汇报)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燕子、海鸥、鸟儿朋友”的不幸遭遇呢?
(引导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文并评价。)
3.师:作者失去心爱的鸟儿朋友后痛惜不已,他是怎样表白内心的情感的.呢?
(齐读最后一段)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交流合作中,活跃思维,激发学习热情。)
五、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2.师:补充《鸟的天堂》的资料。
师: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走向社会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到处充满鸟语花香,处处都有鸟的天堂。
燕子在哭泣
16鸟儿的侦察报告 海鸥再也飞不起来
“我”的鸟儿迷失方向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较强的记叙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人类拯救白鲸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热爱和帮助,反映了人类和动物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主题。
教育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1 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续编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学习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简单了解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恐龙,也知道了聪明、可爱的海豚能为人类服务,那么今天我们要再认识人类的朋友,它是迄今为止,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猜猜是什么? (鲸)
二、检查预习
1、字词(重点关注“召、克、拼”的读音)
2、检查读文: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习前三自然段
1、指读前3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到第几自然段,教师随机学习“够、召、克、望”。“够”字,学生往往把字写颠倒,可以这样记:一句话说多了就是“够”。)
2、具体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二三自然段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要读出那种顽皮、高兴、自由的劲儿。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
3、练习有感情朗读前3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选择前3自然段喜欢的句段读一读
二、学习4、5、6、7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第四自然段第三句话“白鲸着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块,但是冰块太大了,他们绝望地叫起来。”反复朗读。(这句话中关键是拼命、撞、绝望这三个词语,只有准确理解了,才能体会出白鲸身陷绝境那种无奈和绝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现出来,以便加深感悟。学习慌和拼,完成书写
2、第四自然段要读出遇到寒流后很绝望,很无助的感情。与前两段的读法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3、默读5、6、7自然段,边读边想白鲸是怎样获救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抓住“马上—立刻一动不动挤成群结队一边一边”等词语理解)
4、指导朗读:
5、6自然段要读出紧张的气氛。7自然段要读出白鲸得救后,人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5、感情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能想象一下白鲸得救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吗?(续编故事)
2、让学生汇报关于鲸的资料。
四、作业
读课后读一读中词语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 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读好题目。
二、读中质疑,读中感悟
(一)读中悟美。
1。在上节课开始的时候,有小朋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草为什么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在哪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能在哪个自然段能够找到答案。(第一自然段)好,就请大家仔细地读第一自然段吧!
2。谁来给大伙说说,你找到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吗?(指名回答。)
3。谁能用朗读向我们展示你所看到的金色的草地。(教师随机评价指导朗读,引导语如下:a。我听出来了,是一大片草地;b。噢,蒲公英已经长满了;c。草地真的变成金色的了!)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演读寻趣。
过渡语:听了你们的朗读,金黄色的蒲公英甜甜地笑了,草地变成金色的了。(课件演示:一大片金色的草地)看到这片金灿灿的草地,我真想在上面痛痛快快地打几个滚,玩一玩。
1。(面对学生)小朋友,你们想怎么玩呢?(学生自由回答)
“2。 我”和弟弟是怎样玩的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和同桌商量试着演一演。要想演得好,就要把课文读懂、读好。老师要仔细地看你们的表情,听你们的声音,谁演得好,我就请谁上到讲台前面来表演。(学生和同桌合作,读课文,表演。教师巡视)
3。请一组同桌上台来
表演吧!请大家当评委,给他们打分,要说出打分的理由。(在观看同学表演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做文明观众,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别人。可以多请两组来表演。引导学生评价别人的导语如下:a你很会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评得好!b。为什么是!"分呢?分扣在哪里?说说看。c。你认为他的表情不是“一本正经”的,那你能做出这种表情吗?你真了不起。)
4。小朋友们,在金色的草地上玩的时候,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或者你想说什么呢?(此时需要尊重、珍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同他们一起享受快乐)
5。(课件出示句子,引读:教师“读是啊,就这样”,学生接着往下读)就这样,这些公英,给我们带来了并?不少不?快引?乐人??注?目的.蒲(此引读可以在每一个学生说出内心的快乐后就读一次,让学生用朗读这个句子来表达他们的快乐。)
6。小朋友们,你读懂了这个句子吗?(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读懂“ 并”和“ 引人注目”)是呀,原来快乐这么容易找到,它就在这可爱的蒲公英身上,就在这可爱的草地上!
(三)研读释疑、朗读表达。
1。这金色的草地除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质疑)
2。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来,把你的问题说说看。
(随机评价学生提问的角度,指导学生提问的表述要准确,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词、句)预计提问及部分引导如下:a。为什么这里要“说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引导:如果不去很早会怎么样呢?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b。为什么说“ 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这里为什么要“用 并”?引导:我们不用“ 并”来试试,读读看。谁弄明白了?“c。蒲公英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引导:蒲公英花怎么张开、合上的?谁来做给大家看?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d。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也许学生还提有自然方面的问题,教师可这样引导:看到你们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很感兴趣,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因为那时的我也像你们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你们肯定能在下课后找到好方法。
3。(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则由教师提出)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连续出现了两次,引起了我的注意,你们发现了吗?(发现)这两“次 发现”有什么不一样?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思考,回答)
4。请你再读读这段文字,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再说说你的理由。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这金色的草地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 " )。
5。这就是你们的内心感悟,简直精彩极了!你们的朗读一定也很精彩。请你把在蒲公英、草地上所感受到的快乐、通过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括号中空白的字眼为学生刚才所补充的内容。学生自己练读,教师指名朗读。指导朗读的预设导语如下:“a。 你读的是句号吧?再试试,你能读成问号的。b。你发现什么啦?读吧!c。你这朵蒲公英没张开,来,再读一次,你肯定行!d。来,把草地变色的秘密告诉我们吧!e。老师也想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请你们给老师的朗读评评分吧!)
三、读中升华
“1。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请你细细地去品一品这些话,你能听出作者想说什么吗?如果
你听出来了,可以在旁边做上批注,就写一句话。(学生默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
2。小朋友们,今天通过学习,我们和蒲公英、草地以及大自然交上了朋友,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还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秘密。在这里,老师请大家课后阅读《 十万个为什么》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快乐。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设计12-06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04-02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05-17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9-28
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03
语文燕子教学设计05-06
语文《阳光》教学设计04-01
语文《老王》教学设计04-20
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04-22
语文桥教学设计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