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设计[精选]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枚金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两个“受不了”的意思,体会父子不同的心情。
2.围绕“当牛做马”、“苦差事”引发学生想象,说说儿子挣金币艰辛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挣钱的不易。
3.通过对比父亲三次扔币后儿子的反应,来体会父亲的用心良苦,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劳动创造的财富。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第三次父亲扔币后儿子动作和语言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说出想象中儿子挣钱的艰辛的过程,从而懂得珍惜劳动创造的财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入境:(4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我们先来写几个易错字。
【幻灯片出示】挣钱辛勤懒惰省吃俭用
师:对照大屏幕改正自己的错误。“懒”这个字最容易错的是右边的负。竖心旁表示心里的想法,不约束自己,不负责任的什么也不做,人就懒了。
师:都会写这些字了,学得踏踏实实就好。再请大家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围绕一枚金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观察这几个词你有什么发现(意思相反)
这样的父亲年老了看到儿子还是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的心情怎么样?和课文里那个词的意思一样。(受不了)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重点生字,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反义词的应用。学生也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也为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二、品词析句体验情感
1.感受父亲的受不了(7分钟)
(1)找全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父亲受不了的?打开书100页,轻声读1----8自然段,画出父亲受不了的句子,圈出来受不了的词语。
学生自读课文,动笔勾画。
师:渐小的声音告诉我你们画好了。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词语,你读出什么?
学生汇报。读出父亲复杂的心情。
师:把红色的字连起来读读,爸爸的话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太懒了,不挣钱)
读书中那些帮助我们理解内容的词句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用符号标记出来。再联系上下文读,体会更深入了。
儿子懒惰、花钱如流水、还不会挣钱。这样的儿子父亲再也受不了啦,坚决地说,读——
【设计意图: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同时对学生进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训练,这样较深入地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2.体会两次扔金币,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师:儿子应父亲的要求给父亲一枚金币,父亲却把这枚金币扔了。第一次扔儿子的反应是——出示句子,读书中的句子
第二次扔儿子的反应是——出示句子,读书中的句子
儿子为什么要笑?(这是母亲给的,不是自己挣的。)
找出书中母亲给儿子金币的句子。“给”、“又给”,透过这个给字,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一个什么样的儿子。难怪父亲受不了。一个“笑”字,让我们仿佛听到儿子心里说:“xxxxxxxx。”好一个不在乎,这就是那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两个字中我们读懂的更多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设计意图: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文本中表述相近的段落的要点整理出来,训练学生处理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能力,同时继续对学生进行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练习。】
3、感受儿子受不了。
师:当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了,儿子的反应是——。默读22-28自然段,画出儿子受不了的句子,圈出儿子受不了的.词语。也像刚才那样抓住关键的词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默读,勾画句、词。
出示金钥匙,进行小组学习。而后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升华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训练、引导,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金钥匙的内容:“做重点发言人,事先要做好准备,想想说什么,怎么说。”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抓住“当牛做马”、“苦差事”、“整整”等词体会儿子干活挣钱的艰辛和不易。
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他帮这个收割庄稼,又帮那个盖房子……才挣来一枚金币!
师:除了书中介绍的活,想象儿子还做了什么工作,受了哪些苦。自己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说说。
【幻灯出示:】
我还帮别人——————,———————————————。
师:他这样苦挣一文钱,那样累一文钱,一文一文地攒,好不容易才攒够一枚金币。一个“才”字看出了孩子的——,却被父亲无情地扔进了火炉,这时你就是这位儿子,你怎么做?指名读25段。火再大点,抓的狠点,跑的快点。注意在动词加重语气。读的在疯狂点。
他大声对父亲喊道:“爸爸,你疯了……引读26自然段。叫喊声中有什么?这些感受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受不了”。此时父亲说出:“————”。为什么相信?比较中见真情,这种写法叫对比。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文章的中心也会凸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书写内心拓展延伸(9分钟)
(1)看板书,你说父亲扔的仅仅是金币吗?(教育)
儿子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对比体会中我们也明白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此时的儿子能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成几句话写下来吧!
(2)这是格鲁吉亚的一篇民间童话故事,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人物的内心变化,抓词品味中,我们明白————道理。我国也有许多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小故事有大道理,有兴趣的孩子们用我们课上的学习方法来读读,相信你们的收获会更多。下课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学生在阅读中应多联系实际,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见解,并且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所以让学生动笔写,一方面写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从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从读学写的能力,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3、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父亲为什么后来相信了?从哪看出是儿子自己挣的?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
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生答
看来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了。挣钱要取之有道,靠劳动挣来。想想还有不理解的吗?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板书:
一枚金币
父 子
扔 走
又扔 走
仍然扔 受不了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3
桐城市东关小学 朱际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前后的变化,理解父亲的做法。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理解父亲的做法,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懂得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懒惰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对个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深入课文,品读感悟
梳理三次“挣”钱的过程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
2.课件出示自学导航:自由朗读课文9--28自然段,小组合作口头填表格。
金币的来源
父亲的做法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指名汇报。
4.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质疑,教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着走开了?
a. 分角色朗读课文9—20自然段。
b. 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2)儿子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
剖析儿子 “受不了”原因
1.儿子为什么第三次“受不了”了?他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评价。
2.齐读25和26自然段。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儿子受不了啦,忙走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大声说道。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4.指导朗读,教学反思》。
5.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1)理解“当牛做马”和“苦差事”。
(2)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想法。
(3)体会儿子看着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心情。
(4)师引读:是啊,他受不了啦——(生接读: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6.联系实际,谈感受。
7.体会父亲此刻的心情,指导学生读老人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7. 指名说说老人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的原因。
8.分角色读课文第21--28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呢?请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吧!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学生识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具体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围绕一件具体的事,写一段三人对话,注意写出人物性格,并写好提示语。
【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虽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升能力。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我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品读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儿子“受不了”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写批注,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读体会”四部曲,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二、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做到长文短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儿子为什么前两次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笑着走开了?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并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挖掘教材空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例如: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置换角色,深入体会。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五、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儿子挣钱的辛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他吃了哪些苦。在学文的过程当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父辈们劳动的场景,进行语言表达。在学文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劳动经历,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指导了他们的行为。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七、教学后记: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其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扔第一次:逛第二次:跑第三次:挣笑笑抓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即引领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条是抓重点词句来感悟,如对话部分。为体现“文道统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础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而后又通过“评价人物”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理解课文。
因为课文中的对话很多,所以这节课上尤其加强了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互相“评读”的形式展开,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一样,事件也有极其相似之处,随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物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要读出这种变化,朗读的语气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复的“评读”过程中,学生的“读”确实表达出了父亲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情感变化以及儿子冷漠、自私、伤心和愤慨的情感变化。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词及多音字,学会积累新词。
2、感知反义词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3、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思路。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及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4、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围绕2次“受不了”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有感情朗读。
2、体会父亲用心良苦想让儿子懂得通过辛勤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的父母爱你吗?说说他们爱你的表现。
(生汇报)
2、我们知道父母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有一位父亲宁可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也决不留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呢?请看课文《一枚金币》。 [板书:一枚金币]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说说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汇报 [板书:父亲 儿子]
3、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又是怎样的一位儿子?划出相关词语。
4、引导学生通过两组反义词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
[板书:辛勤、省吃俭用 懒惰、花钱如流水]
5、课文中父亲与儿子共有几场对话?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三、品读父亲的“受不了”
1、师过渡:一位辛勤、省吃俭用的父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懒惰、花钱如流水,他当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你能用文中的`一词来概括吗?
生汇报 [板书:受不了]
2、找出文中哪个句子写出老人的“受不了”?
3、填空引导理解父亲的感受: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 )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4、指导带着不同感受同桌读或小组读
5、指名读
四、品读儿子的“受不了”
1、师过渡:这样的孩子放在谁家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谁受不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行提问:儿子为什么受不了?
3、划出描写“受不了”原因的句子,抓重点词语与前两次扔金币进行对比,理解这一枚金币的来之不易。
[词语:前2次——笑了起来 走开了
这一次——忙跑到 抓出来 大声叫
当牛做马 整整一星期 苦差使]
适时引导想像:儿子在一星期里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
4、思考:当父亲将儿子辛苦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里时,儿子表现得怎样? (伤心 气愤 难以忍受……)
(1)适时引导思考:父亲扔进火炉里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2)师指导感情朗读此句,亦可按学生自己的感受读。
(还包含了儿子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的劳动成果)
5、师生配合读27、28自然段,感受父亲的心情变化。
(前:伤心 痛心 失望 后:欣慰 高兴 激动……)
6、说一说:
如果你就是儿子,当你真切感悟到父亲三次扔金币的用心良苦时,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揭示主题
父亲的用心良苦不但改变了儿子,也同时让我们明白到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只有亲身参与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道理。
[板书:劳动 创造 财富 珍惜]
六、联系实际,谈话延伸
1、谈一谈: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你觉得怎么用才有意义?
2、金钱是辛勤劳动才获得的果实,除此以外,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也是我们劳动的果实?
[板书]
一枚金币
父亲 辛勤、省吃俭用
创造
“受不了” 劳动 财富
(珍惜)
儿子 懒惰、花钱如流水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词及多音字,学会积累新词。
2、感知反义词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3、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思路。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的道理。
教学环节: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做一个小小的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请你说出第一感觉:第一个词:幸福;第二个词钱。
让我们带着对钱的不同感受继续学习课文。
一、 请同学们看第一个导读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父亲:勤劳、节俭
儿子:懒惰、爱花钱 (提示:儿子懒到什么程度)(父亲说的话中: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都挣不来)
面对这样的儿子,父亲有什么感受?(受不了)(提示:从哪可以看出他受不了。把财产给别人,称儿子叫懒鬼)
同学们想像一下,老人对妻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伤心、难过、悲愤、无奈)你想怎么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自己试一试。
二、 这样的儿子放在谁家谁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一次“受不了”,是谁受不了呢?请快速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
你有什么问题吗?
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第二个导读提示。
谁来给大家读一下导读提示。
如果你有不太明白的问题可以和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
三、 儿子为什么受不了了呢?
儿子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苦差事是什么意思?你们为哪种劳动可以称之为苦差事?
这一个星期对这个儿子来说确实很难熬,他干了这么多累活,受了这么多苦,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你会怎么想呢?替儿子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四、 当儿子手捧着这枚当牛做马用血汗挣来的金币交给父亲时,他最希望看到什么结果?
然而(生接读第25段 )所以此时儿子受不了了(生接读26段 )
他怎样叫的?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七、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9-26自然段,深入地体会一下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读27自然段,生接读28自然段。1号同学读旁白,2号同学读儿子的话,3号同学读父亲的话,四号同学读母亲的话。看哪个小组配合最默契。
为什么这一次父亲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了?
五、 原来父亲就是用这种方法使儿子明白道理的,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此时的儿子又该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成一句话,写下来吧。
六、 儿子得到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七、 再看这一百元钱,又想到了什么?
老师的钱来之不易,同样,爸爸妈妈的钱也是用汗水换来的,以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板书:
父亲 辛勤 省吃俭用 创造
一枚金币 儿子 懒惰 花钱如流 劳动 —— 财富
母亲 娇纵 溺爱 珍惜
教后反思: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情,可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童话的内涵,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用三种对话形式续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师指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金
币)对,这是一枚金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格鲁
吉亚的童话王国,去感受一枚金币给我们带来的
启迪。
2、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些同学们昨天的预习情况。
请看大屏幕。
二、开火车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带点的字注音。
仍然 逛街 辩解 苦差使 两俄里
筋疲力尽 省吃俭用 懒惰 受不了
(1)仍然、逛街、省吃俭用检查字音;
(2)辩解:区分“辩”与“辨”;
(3)苦差使:提问多音字读音;
(4)两俄里:理解词义(大约两公里);
(5)筋疲力尽:a理解词义 提问寓言故事的成语
(6)懒惰:a记字形 b反义词 c写两遍
(7)受不了:a检查字音 b理解词义 c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事
让你受不了?
2、学生汇报在什么情况下受不了?
过渡:是啊,《一枚金币》中的人物也和你们一样,也有受不
了的时候,他们是谁呢?因为什么受不了?
3、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文中描写了谁受不了了?为什
么?
三、浏览课文寻找“受不了”
1、生汇报父亲受不了
2、生汇报儿子受不了(师板书:父亲 儿子)
3、过渡:这是儿子第三次把金币交给父亲儿子受不了,那么
前两次为什么能受得了,而第三次受不了了呢?请大家默
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表格。《一枚金币》
四、自学分组填表
过渡:分组填写描写母亲、父亲、儿子动作、态度的词语。
屏幕出示:
母亲
父亲
儿子
动作
态度
动作
态度
动作
态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五、学生汇报
1、三名学生汇报三次
2、师填表
3、(师指母亲那栏表)观察母亲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1)生回答:从前溺爱、包庇、袒护,现在醒悟
(2)师:母亲态度转变后,对儿子说了些什么呢?
屏幕出示:母亲的话
(3)师:你认为这段话应该怎样读?(认真、严肃、无奈)
就请你用(认真、严肃、无奈)的语气来读。
4、过渡:……儿子受不了啦,为什么?
屏幕出示:因为这枚金币是儿子( ),而父亲却把它扔进火
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啦!
5、生用“因为……所以……”汇报
6、师:联系我们的生活儿子眼里的苦差事还有那些?
生用“因为……所以……”回答
7、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是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苦
差事”和“当牛作马”的意思的。
8、过渡:……儿子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出示:(儿子那段话)
(1)出示
(2)学生齐读
(3)出示填空
(4)师:从这几个动词中体会到什么?(心情、道理)
师板书:珍惜劳动成果
(5)指名读
9、过渡:……儿子又说些什么呢?
10、屏幕出示:(爸爸,你疯啦!……扔进火炉里去烧!)
11、师:儿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1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文。
13、师范读。
14、出示课件:(完整)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
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了!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
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他扔进
火炉里去烧!”
15、师生合作读。
16、师: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激动地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
挣来的钱了!”
六、指导写作。
1、过渡:……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
也写一段对话。
(1)在写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点建议:
(2)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请你用上三种对话形式这样对话就不会显得单调。
2、生写对话
3、师评价
七、师总结。
儿子获得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不是)更是人生的一种启
迪,它让一个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变成了勤劳、节约、懂
得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同时《一枚金币》这个故事也让同学们对
金钱有了新的认识。正像阿拉伯谚语说的那样:“劳动是幸福的
左手,节约是幸福的手。”只有用我们的两只手才能紧紧地抓住《一枚金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的原则。紧紧抓住文
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引导学生浏览文本,并让学生找到并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2)通过学生自学填表并且通过表格的对比,找到儿子“受不了”的'原因。先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现实生活中儿子眼里的苦差使还有哪些?)理解“苦差使”、“当牛作马”的含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父亲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时的心情。
(3)引发学生以对话的形式续写,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揭示中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儿子听到年迈的父亲对自己的肯定,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不禁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用上三种对话形式,这样你的对话就不会显得那么单调了。)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学生的个性体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去。如:体会母亲的慈爱、严肃和儿子的“受不了”时,先请学生说一说她(他)当时是什么心情?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读出每位学生对文本中人物不同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之处:我建议学生写续写时用上三种对话形式,但当学生汇报时有个别同学只用了其中一种或两种,我当时应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围绕两次“受不了”,抓住相关的重点词: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辛勤、省吃俭用和懒惰、花钱如流水,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抓住“挣、当牛做马、苦差使”,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意目标:
(1)让学生懂得至于亲自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老人与儿子的不同内心活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一枚金币》。
2、回忆主要内容。
打开书87页,快速浏览课文,回忆文章围绕一枚金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一位老人让自己的儿子去挣一枚金币的事)(板书:老人儿子挣)
3、回顾上节课的问题,引出今天的学习主题。
围绕主要内容,上节课,我们提了个什么问题?老人为什么要让儿子去挣钱呢?(挣?)让我们先了解故事的起因。
二、学习课文,品味两个“受不了”
(一)品读父亲的“受不了”
1。学习故事的起因,明白老人受不了的原因。谁想为我们朗读1——8自然段。其他孩子边听,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他有一个怎么样的儿子?用三角形把相关词语勾下来。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两组反义词对父子的形象进行建立。
3、父亲看到儿子还是——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受不了)老人受不了什么?你从文中哪个句子看出老人受不了了?用波浪线勾画下来。指名读。通过解读“受不了”,感悟父亲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
(二)品读儿子的“受不了”
1、默读9——28自然段。思考:
儿子几次将金币交给父亲呢?父亲怎么做的?儿子有什么表现?共同完成表格。
2、观察表格,父亲的做法与儿子的表现,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解决问题:为什么前两次父亲扔金币时,儿子的表现是笑?
4、品读“受不了”,把直接描写儿子受不了的句子勾下来,读一读,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儿子真的受不了了?齐读,体会儿子的受不了。同样是扔,为什这次么儿子会“受不了”呢?(挣)
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抓“当牛做马”“苦差使”“整整一星期”理解。)
5、他把这枚辛苦挣来的金币交给父亲时,父亲却仍然把金币扔进火炉里,不信任儿子,你想儿子会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
6、此时,在儿子眼里,父亲扔进火炉里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金币里包含了什么?
7、面对儿子的声声责问,老人说了什么?读——,老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地心情读。(高兴、激动 欣慰)老人欣慰的是什么?(板书:珍惜)
三、揭示主题
1、 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
四、拓展延伸
教后思: 文本的情味是实实在在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品什么词?怎样品词?在《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有了一些实际的体会:
一、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
语言文字为表情达意服务,作者往往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写作,或直接表现,或于字里行间蕴藏情感。所以文章表现的情感是选择切入点时首先考虑的,许多课文感情基调明显,文章的情感就是行文的线索或主旨。
通过对《一枚金币》的深入解读,我们找到了“受不了”这个切入点。通过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朗读感悟,从而层层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丰富词语内容,激发朗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
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三、引导质疑,品读词语。
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处看表格质疑的环节表格中的重点词都是与“受不了”一词相关的,由学生对这些词进行质疑,也是对文本的思考,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教给了学生品析词句要多问问为什么,才能理解深刻,认识到位,学生的语感也会由此提高。
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知识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A重点指导惰的书写
B认识多音字差
2、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
3、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老人对儿子的.失望之情。)
4、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
5、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6、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
7、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8、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⑵读读这次对话,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9、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10、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12、小组间共同讨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 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1.童话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
2. 放课件 、师范读。
3. 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二 、 学习故事的经过
1. 过度:父亲要儿子去挣金币哪怕一枚也好,是希望他能改变现状,儿子最终有变化吗?这种变化是一次完成的吗?
2.默读9--28自然段,勾出父亲是怎样对待三枚金币的,感受下儿子的变化。
(1)学生勾画。
(2)找到后读一读。第一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二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三次,父亲扔,儿子抓。
(3) 同样三枚金币,价值相等,遭受同样的待遇,儿子的反映为什么截然不同,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前两次儿子对待金币的态度。
(4)读9—13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笑?他在想什么?这时父亲是什么心情?
(5)读14—20自然段,儿子为什么会笑?父亲又是怎样?
师小结:这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儿子对待金币没有一丝触动,只是一笑置之,可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儿子的反映完全不同了。
三、 学习故事的结果
1. 齐读句子。(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
2.从这一句找出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反映?
3.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体会道到的?(熊熊大火,非常心痛金币,以至于受不了)受不了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受不了?(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活)
4. 想想这整整一个星期中他会受哪些折磨,会吃哪些苦头,想想儿子会有什么变化?
5. 这种变化归工于谁?
(父亲多残忍呀,让儿子去受这样的罪,还三次把儿子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里去烧,你们的'看法呢?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四、 深化中心
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
五、 总结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板书设计:
爸爸 一扔 二扔 三扔
一枚金币
儿子 笑笑 抓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的学生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这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理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很好的理解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03-11
四年级语文《一枚金币》教学设计04-04
暗淡的一枚一元金币外传(一)06-08
丢失的金币09-21
不翼而飞的金币阅读理解09-21
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11-06
人生好似五枚金币09-29
拿不完的金币童话故事09-19
一枚硬币08-18
一枚硬币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