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时间:2023-12-20 10:35: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作者满怀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情怀。

  说明: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中的第一位。(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首联、颔联中多处触犯律诗大忌,但却显得气势奔腾,由传说起头,一泻而下,转、承、起、合一气呵成,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通过各种

  形式的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气韵。探寻作者从感怀传说到远眺风景最后抒发情怀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读懂该诗的重点。

  2.多样式的反复朗读是体会诗人归思、怀旧之情的重要方法。

  说明:

  尾联诗人抒发了思乡、怀旧的情怀,这种.种情感的产生由首联、颔联的传说引发,因此了解相关传说,有助于感受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感受诗种创设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范读《黄鹤楼》(如有录音也可)。

  引起兴趣,初步熟悉古诗。

  以学生熟悉的大诗人李白的故事入手,并补充前人对该诗的赞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朗读课文

  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悉古诗所写的内容。

  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以多形式的朗读感受诗的气韵,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深入了解

  整体感知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通过“为什么愁”和“愁什么”这两个提问,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该诗,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的情感。

  熟读成诵

  复习旧知

  要求:

  学生课后反复朗读背诵该诗。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课后背诵《黄鹤楼》

  回忆、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把具有相关内容的古诗组合在一起,便于学习积累。

  思路点拨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练习举隅

  1. 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2. 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典故等文化资料,增加文化积累。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2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一是意境美

  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重点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时数1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问

  1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3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乡、思故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古诗崔颢08-12

关于崔颢的黄鹤楼古诗07-20

黄鹤楼古诗崔颢故事11-04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07-28

古诗黄鹤楼崔颢翻译07-29

黄鹤楼古诗崔颢鉴赏07-21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12-11

中考古诗崔颢《黄鹤楼》01-16

崔颢黄鹤楼古诗译文及赏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