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邓稼先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12 16:28: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邓稼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邓稼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教法:

  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教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学生搜集邓稼先的故事导入)正如大家材料收集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

  (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五)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邓稼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二、1、让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如: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三、教师:让学生谈谈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有关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四、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二、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

邓稼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像引趣导入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视频资料。

  师: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知

  邓稼先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

  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五、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

  辨: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析: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什么好处

  悟: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六、总结存储

  传记人物写法:

  1、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下来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3、扬长避短。

  教师小结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七、布置作业:

  1、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邓稼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0篇)08-12

我梦见了邓稼先10-09

邓稼先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1篇)03-01

《邓稼先》部分重点句子解析02-22

我心中的偶像——邓稼先作文(通用6篇)02-28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反思(通用11篇)03-08

读《邓稼先》有感04-28

五年级作文我最崇拜的人是邓稼先(精选22篇)10-07

七年级语文上册《邓稼先》教案(通用14篇)02-10

《邓稼先》的观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