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
课题: 《一厘米》
作者及工作单位 黄敏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是很快。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很好的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3.学生教难理解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教难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4、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5、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二、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三、板书设计
6、一厘米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四、布置作业: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教学反思
1、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如本堂课,抓住了重点段落(陶影的心理活动),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2、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合作学习不到位,出现这种情形,老师就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学习方式的指导,对那些自主合作学习不强的学生,正确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
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文史知识和经典名篇组成。选材范围一般在专家学者公认的传统篇目中,主要有:
1、先秦
文史知识:希腊神话、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作品作家:荷马与《史诗》、《圣经》、柏拉图《理想国》、但丁与《神曲》、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歌德与《浮士德》、雨果与《悲惨世界》、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海明威与《老人与海》、奥斯特洛夫斯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与《飞鸟集》等。
建议讲读篇目:《左传.隐公元年》
《论语》
《庄子秋水》
《史记伯夷列传》
《影的告别》
《苦雨》
《理想国》
《蒹葭》
《山鬼》
《行行重行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秋兴八首》
《长恨歌》
《定风波》
《永遇乐》
《水龙吟》
《等你,在雨中》 《世说新语》
《惊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
《伤逝》
《金锁记》
《许三观卖血记》
各任课老师可依据学期实际周数及学生基础适当调节,在建议篇目中选择经典讲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文学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用人文精神指导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2、在教学中,提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个性。
3、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改革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大力调动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演示、讨论并重,努力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提供读书报告、登台演讲的机会,将课堂学习情况与课外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
六、课程的学识和学分
本课程的周学时数为2学时,共2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七、使用教材:
《大学语文》 席嘉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06年第一版
八、作业练习
作文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全学期布置2至4篇。要重视对学生课外写作的指导,提倡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
九、考试
本课程为考察课,由各任课老师在学期的考前一周自行安排。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 20xx-09-24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自主发现:能主动发现多音字,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读背背有关天气的谚语,读读认认关于调料的字、词语。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的本领,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宇宙奥秘不断被人探索。我们知道了太阳的许多特点,有了登月之旅,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发明了能干农活的果园机器人
机器人还能帮我们干什么?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发明的机器人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明。如果对谁的发明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2.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探讨机器人的本领。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明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不过,想真正发明你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长大后让想象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1.前几天,有些孩子把想象的事物写进了日记里,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也交流了自己想象中机器人,孩子们的发抿创造真是神奇美妙。下面就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我们写好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
学生交流,评议,学习别人的优点。
2.在口语交际中,在同学的日记里,我们发现好多同学在想象中都有新发现。也许你有更多的发明要想说,今天我们就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写的内容,再写一篇想象作文。
学生讨论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准备写哪些内容?
提示:可以是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可以是行走如飞的鞋,可以推的房子,也可以是马路机器人可以说它的样子,也可以说它的奇特本领
把你准备介绍的事物描述给同学听。
3.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4.放声朗读,检查修改。读读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
5.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6.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7.再次修改,大声读读。
8.誊写作文,注意格式,字迹工整。
第三课时
自主探索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7.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8.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9.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10.教师引导`小结:这六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多音字,字同音不同。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11.拓展练习:交流课外了解到的多音字。
二、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儿歌,注意带有拼音的字,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常用的调料和味道。
3.这八个字扩词。
4.说出另外的跟调料和味道有关的字。
三、读读背背
1.导入:看见蜜蜂跳什么舞,知道蜜源大致在哪儿。看到不同的花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就揭示了如何预测明日天气,下面就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谚语,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
6.看谁最先背下来。
7.背诵比赛。
四.宽带网
1.科学技术真神奇,可以让人在暗无天日的海底世界探索,可以克隆一模一样的一个人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来源。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激励: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掌握丰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1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思想贯穿于初中语文的六册书,三个阶段。《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五四”以
来的散文名篇,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2 这篇文章讲述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儿子北上读书的情景 ,却永远
的烙印在读者的心中,永生挥之不去。
学情分析
优势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通过“背影”这样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情深,联系自身,净化心灵,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
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
听读要求:
(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
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开宗明义。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写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3.学习第一部分(讨论式)
提问:本文开头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
文章开篇点题,开宗明义。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说明父亲的背影印记着其一生的劳碌,他一生的奔波都从其背影上展现出来。父亲为儿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之情,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上引发故事,追述了作者对父亲终生难忘的往事,给人印象较为深刻。
4.学习第二、三部分,这是全文的重点(采用讲析式与讨论式)
这两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1)提问:文中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给人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用语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形象,抒发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四次写到的流泪及两声的唉声叹气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四次流泪:
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两次唉声叹气: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提问:讲析四次描写到的背影、四次流泪、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探讨:四次描写背影的意义
第一次,开宗明义,引起下文,怀念父亲的浓重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细致具体描绘背影,着力突出了真挚深厚的爱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别时,望着父亲的背影而生悲哀不舍之情。第四次,读父亲的信,浮现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抒发对父亲的真挚情感,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显得完美极致。
探讨:四次流泪的意义
每次流泪的境况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层层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进一步增强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见父,祖母去世,父亲交卸了差使,家境贫困加剧,祸不单行。流的是悲痛的泪。第二次,目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年老体笨,步履蹒跚,衣着寒伧,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时,难舍难分,悲痛难言,难过得流下泪,流的是悲哀不舍的泪。第四次,北平读信,想念父亲,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流的是怀念的泪。四次流泪,四次抒情,轻轻加深,逐步推进。
探讨: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第一次,叙述父亲反复叮嘱我要小心并好好注意自己的处境,“我”认为父亲有点迂。并且用了一句反语,其目的是欲扬先抑,更好地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之心。第二次,怀念父亲之情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总结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却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笨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后来才转变到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四次写背影:
一次:怀念父亲,总领下文。
二次:车站买橘,表现爱子疼父之情。
三次:车站分别,表现对父亲眷恋之情。
四次:北平读信,表达怀念之情。
四次写流泪:
一次:悲痛之泪。
二次:悲哀不舍之泪。
三次:感动之泪。
四次:怀念之泪。
两次唉声叹气:
一次:对父亲认识的变化。
二次:对父亲倍加怀念。
明线:到徐州见父亲──回家奔丧──南京分别──北平读信。
暗线:思想感情的变化。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6
一、 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本、专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课程在学生经过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经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成为极有专长,又有多方面才能的新型人才。
一、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1. 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 能准确的阅读理解当代作品,能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结识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 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类融合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 掌握记叙文、议论文等常用问题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写出的文章应在肢体、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
5. 提倡善于诱导、善于启发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
二、 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4学时,共3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三、 课程教学媒体设计
1. 文字教材
基本教材《大学语文》适用本。全书选文36篇,其中必读课文26篇,课外阅读课文10篇(注★为课外阅读课文),书末附录语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部分可纳入必读课文讲析中。
辅助教材《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由26篇必读课文的题解、课文分析、古文今译、思考练习答案等内容,同基本教材配合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程内容。
2. 音像教材
录像课(3盘,每盘30分钟)
四、 作业练习
可闻富有“思考与联系”,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字词知识。可视情况分别必作和选作,也可作必要的补充,针对实际效果灵活掌握。
作文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全学期布置2至4篇。要重视对学生课外写作的指导,提倡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办墙报,举行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要使学生养成讲普通话和使
用一般字典的习惯。
五、 关于考试
1. 本课程为省开课,有省校教学处命题,闭卷考试。
2. 考试范围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26篇必读课文包括题解、课文分析内容、原文、注释都在考试范围之内。
3. 考试题型有(1)填空(20%);
(2)选择(10%);
(3)解释词语(10%);
(4)古文今译(20%);
(5)简答题(20%);
(6)分析题(20%)。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句子,读懂文章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认读识记生字。
2、学习课文1———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蚂蚁是你们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它能爬树,会搬运东西,喜欢在土里生活。可是却有这样一只小蚂蚁生活在书中又变成了汉字,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到书里走一走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齐读课题《书里的蚂蚁》。
三、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思考:小蚂蚁是怎么来到书中的,为什么成了汉字?小蚂蚁来到书中都做了什么?
2、交流听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画出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
3、小组内自学。
五、学习课文1———6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2、学习生字“孤、零、爬、蕊”的字音,注意“零”字读轻声。
3、识记爬。形声字,左形右声,爪+巴=爬,观看动物爬行的图片,人爬坡的姿势就很像动物在爬行!
4、扩词:爬行、爬坡、爬上、爬山。
5、体会“孤零零、花蕊”的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2、学习生字“夹、陈、扁”。“夹、扁”是多音字,又读jiá和piān,组词:夹被、扁舟。
3、识记“夹、扁”。“夹”是会意字,甲骨文中间一个人形,人腋下还有相向的二人。表示二人合力夹持中间一人。夹的本意是从左右相扶持。组词:夹攻、夹子、夹道欢迎、夹带、夹层、夹杂。“扁”是会意字,小篆从户,从册。户本是门,册是写字用的穿起来的竹或木片。扁即匾额,是题字的长方形牌子,挂在门上或墙上。扁与长、宽相对。组词:扁平、扁担、扁豆、扁桃体。
4、感悟“陈旧“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
1、这只扁扁的蚂蚁来书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找4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
2、交流读书情况。
3、学习生字“密、噢、挺”注意“噢”的字音是一声,区分“密”和“蜜”。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发现了什么?(话语在前,说话者在后)
5、练习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言。
六、指导书写。
1、“爬”字“爪字旁”的捺要托住巴,“夹”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点撇然后是横最后是撇捺。
2、注意观察“扁”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七、巩固练习。
1、读一读。
花蕊爬行爬山扁平夹住陈旧挺直孤单孤独
3、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4、轻轻地( )( )( )
5、孤零零( )( )( )
6、黑黑的( )( )( )
7、密密麻麻( )( )( )
8、走来走去( )(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7———12自然段,认读识记生字。
2、描述小蚂蚁都做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习新课。
小蚂蚁成了旧书的新居民,它都在新家里做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新课。
1、轻声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
(1)小蚂蚁做了什么?
(2)“会走路的字”指的是什么?“新奇”是什么意思?
(3)“我们真是太傻了”字为什么要这样说自己?
(4)学习“傻”字。
2、此时旧书不再安静了,它有什么变化呢?
请4名同学分别读课文9———12自然段。
(1)一天小姑娘有什么新发现?学习生字“啊、读、故”。“故”是形声字,金文从反文,古声。反文字变异,本事手拿物击打,引申为有使动的意思,古声含有古旧之意,表示事物发生的源头。促使事物发生的原因叫故。古+文=故左右结构。组词:故事故障故乡故宫。“读”是形声字,小篆从言字旁,卖声。从言字旁表示言语,卖本指在街上边走边叫卖,与吟咏诗、书相似。“读”的意思是读书。组词:读书默读读题。
(2)指导朗读“啊!这本她原先看厌了的旧书写着……新故事。”
(3)“看厌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第二天小姑娘又读到新故事了吗?
(5)“忍不住”是什么意思?学习“忍”字:形声字,金文从心,刃声,“刃”字刀刃向右。“心”字变异。从心表示心理活动,刃声与耐声相近,有耐久,能坚持之意。“忍”的本义是忍耐,容忍。组词:忍耐容忍忍者。
(6)“更加惊奇了”这是为什么?
(7)学习“昨”字。
(8)小姑娘两天在这本旧书里看到了两个新故事,她很惊奇,你们感到奇怪了吗?谁知道其中的答案?
(9)找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段课文。
(10)第三天又发生了什么事?
(11)学习生字“识路离编”。“路”是形声字。金文从足,各声。从足表示脚的动作,“各”字上边是脚趾向下的脚形,下边是口形。“路”本是道,道是走向目的地的途径。“识”是形声字,甲骨文是会意字,从音,从戈。“识“的本义是标记。引申为记住,记忆。
3、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三、指导书写。
1、“故路”左右相等。“读识”左窄右宽。“忍”注意几个点的变化。
2、“故”右边不要写成折文。
四、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字填在( )里。
爬趴
( )下( )行( )着( )虫
敌故
( )人( )意事( )无( )
3、你能试着换个方法说这句话吗?意思不能改变。
(1)这个小伙伴我认识。还可以说:——————————————————————————
(2)一座美丽的城市坐落在这里。还可以说:————————————————
4、给下列词语重新组合成一句通顺的话。
(1)叶子下来金黄的飘落
(2)好朋友能帮助互相才是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0-04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02-20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10-04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8篇05-05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优秀方案10-11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5篇02-20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5篇)02-20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1篇02-22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1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