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5 08:49: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学习活动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例

  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

  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2 = 3(盘)——1(个)︳︳︳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3、填一填:()÷6=7……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谈收获。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8÷4=2(个)

  7÷2=3(盘)……1(个)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12÷4=3(个)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为每人分3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第一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枝。)

  第二种:

  提问:你是这样分的?

  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还可以再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就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铅笔呢?”如果“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

  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

  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

  谈话:10枝铅笔,每份分得同样多,除了我们刚才分的这三种情况,你还能怎么分?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手分一分并完成练习纸的填空。

  练习纸内容:10枝铅笔,每人分()枝,可以分给()人,还剩()枝。

  [说明: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

  2.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谈话:(指表格)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揭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除法”。)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比如,“10枝铅笔,每人分3枝”这一情况,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

  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10÷3=3(人)……1(枝)。

  提问:上面的算式中,等号后面的“3人”表示什么?省略号后面的“1枝”表示?

  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时,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枝”叫做余数,表示分剩下的“1枝”。

  老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让学生指着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说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4.再次体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提问: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在把10枝铅笔平均分时,每人分4枝和每人分6枝……结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任选一种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数。

  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1.摆一摆、填一填。

  谈话:(出示11个三角形图)如果要把这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还剩几个?请同学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11个△平均分成2个,每份()个,还剩()个。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 9、 10、 11、 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 4(根)呢?

  (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2、观察发现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4根、 5根、 6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是5,根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 2、 3、 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是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