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4 07:45: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

  学生自己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师:空气的变化,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你可以用手去感觉。嘴巴周围的空气怎么变化的?空气跑到别处去了,嘴巴周围就成真空了没有空气了吗?对,周围的空气又跑过来了。

  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交流发现,教师小结: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也就是,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生笑,不是。)

  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根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热空气的知识,你猜一猜?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生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何去验证你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做实验。

  设计实验:认识老师给你带的材料吗?(认识,蜡烛、香……)打火机是用来干什么的?点燃什么?这个小盘呢?老师告诉你,香用完后要放到这里面熄灭。

  学生交流。

  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谁来交流交流你的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时,教师示范)

  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

  (1)蜡烛和香不要烧到瓶子。

  (2)熄灭香时,要将燃着的一头按在小盘上弄断,而不能吹。

  注意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实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注意同学间的团结合作,不用争,每人都有机会。最后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

  小组开始探究实验、科学观察、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

  (1)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烟向瓶子里冒)这说明有没有风?(有)风朝什么方向流动?(朝瓶子里)你怎么知道的?(烟往里冒)烟为什么向瓶子里冒?

  (2)提示: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温度高)根据热空气的原理,温度一高,空气就会变(轻),会上升。瓶外温度低,空气重。当瓶内热空气上升跑了之后,瓶外冷空气便过来补充。再加热,再上升,热空气跑到瓶外后变冷,下降,再进入瓶内,循环起来,便形成了(风)。

  (3)那你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风?(温度不同)对,正是有了温差,温度不一样,才会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的现象,才会形成风。

  老师这儿有一个比你高级的仪器,但跟你的原理一样,也是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的。开始做实验了,把蜡烛点燃,你发现了什么?(螺旋开始转动),这说明了什么?(有风)那这风是如何形成的呢?老师把香点燃,放在下面的入口处,你发现了什么?(烟往里冒)往里冒的烟又从哪儿出来了?(上面)空气遇热变轻,上升,外面温度低,空气重,压力大,过来补充,使空气的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既然是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你猜猜,能够发出热量的蜡烛,代表什么?(太阳)香冒出的烟呢?(空气)自然界中,被太阳照射的地方温度高,没被照射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热空气上升,温度低的冷空气过来补充,空气不停地流动,风便形成了。

  课件:(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三、知识拓展:

  风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来说说,风对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从有利、有害两个方面进行交流)

  师生交流风对人类生活的利弊,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关于风的话题还有许多,比如: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我们把它叫做“海陆风”,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课后可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实验记录

  实验名称风的形成

  实验猜想可能与()有关。

  可能与()有关。

  可能与()有关。

  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有没有风?

  思考:风是怎么来的?(提示: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外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

  结论实验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风?

  教学反思: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二是要准备模拟实验用的材料:可乐瓶、打火机、蜡烛、香,扇子、气球。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越成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3、真实的课堂,本真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朴素追求。

  这是一节录像课,只录了一次,学生也是本真的模样。学生实验做得认真,热情很高,学得很认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由表及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美中不足的是,做实验时,可乐瓶因不耐高温有些变形,个别学生惊呼起来,看似乱,实则是学生们最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课堂,在真实中学生探索着、快乐地感受科学。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孩子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插上科学的翅膀,会越飞越高!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外衣”这一单元的内容。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在上册已经学习过的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前一节刚学习的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前一节课学生认识了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更是为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学情分析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后,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探究风的形成问题的方法及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学生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科学,对探究的过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

  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身边常见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风的形成。

  2、分析归纳法

  学生经历探究式教学活动,从中发现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现象中获得科学概念。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在现象中发现规律。

  3、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4、启发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五、学法

  1、观察感知法: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影响空气流动的因素。

  2、小组合作法:《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本课使学生经历设计实验、验证性实验、分析现象等探究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六、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准备风的形成探究仪、扇子、气球以及各个小组做实验要用的可乐瓶、蜡烛、打火机、香、小盘等,实验材料接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不致于因材料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八、教学过程说明

  (一)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设计中,“生活中哪里有风?”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娓娓道来。紧接着设计了“学生制造风”的环节,更是点燃了他们生活经验的火花,他们用嘴吹,用书扇等,非常活跃。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了“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的特点。

  (二)学生大胆猜测,让好奇心伴其成长。

  老师幽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猜测的热情。“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学实践表明,有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这无疑是教育馈赠给下一代人的最好的礼物!

  (三)科学实验探究,在动手研究中获新知。

  《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由教学的操纵者、主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创新思维的激发者。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他们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风的形成》说课稿10-18

风教学设计08-29

《风娃娃》教学设计06-12

风娃娃教学设计06-09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09-26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05-11

【热】《风娃娃》教学设计04-07

语文《风娃娃》教学设计优秀06-14

部编版语文《风娃娃》教学设计(精选5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