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设计 1
一:开始部分:引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颜色,请小朋友来看一看。”
(一)、教师出示绿色的颜色纸,提问:
1.这是什么颜色?
2.看见了绿色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二)、出示灰色的颜色纸,提问:
1、这又是什么颜色?
2、你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绿色的和灰色的》,里面什么是绿色的,什么是灰色的请小朋友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二:基本部分:
(一)、分段欣赏:
1、 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绿色的森林里”至“向小兔们报告了这个秘密”
提问:
(1)、灰色的狐狸躲进草丛想干什么?
(2)、谁发现了这个秘密?
(3)、你们猜一猜,小兔会想一个什么办法保护自己?
2、继续朗诵诗歌“绿色的森林里”至“过哗哗的小溪”
提问:
(1)、小兔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2)、灰色的狐狸有没有发现小兔?
3、继续朗诵诗歌至最后。
师:“这只灰色的狐狸没有等到小兔,很不甘心,第二天它又去等了,到底有没有等到呢?让我们再来听一次。如果你们听到会念的地方,就和老师一起念。”
(二)配乐完整欣赏,设计提问:
(1灰色的狐狸有没有等到小兔?是谁向小兔报告了这个秘密?
(2)如果你是那只好心的翠鸟,你会向小兔怎么说?翠鸟对小兔说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请你来学一学。
(请幼儿表演翠鸟的动作及语言)
(3)小兔们得到了这个消息,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轻手轻脚是什么意思?
(请幼儿表演小兔轻手轻脚走路的样子)
(4)灰色的'狐狸刚开始时认为自己的办法很不错,它的心里是什么感觉?
(请幼儿表演狐狸得意的样子)
(5)灰色的狐狸没有等到小兔,心里又是什么感觉?
(请幼儿表演狐狸失望的样子)
(三)表演诗歌
1、师幼一起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教师与幼儿共同表演诗歌内容。
三、结束部分。
提问:
(1)、诗歌的题目叫什么?
(2)、诗歌里什么是绿色的?什么又是灰色的呢?
“今天我们欣赏了诗歌《绿色的和灰色的》,而且知道了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绿色表示,哪些事情可以用灰色表示,你们都喜欢绿色吗?让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更多的绿色吧!
关于教学设计 2
【创意说明】
《雪》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营造出两种不同的氛围,在比较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取向。全文两部分内容自然独立而相辅相成,写法圆熟精致而各具特色。教学可以此为突破口,将文章自然切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比较鉴赏,有助于感知文中形象,感受作者情感,进而感悟作品深邃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诵读感知
1、自由诵读,理清层次,读懂大意。
2、小组赛读,读后畅说南北雪景引起的联想,把握雪的不同形象。
3、男女生对读,读出不同情韵,体味不同形象。女生尽现温婉恬静美感,男生力尽雄浑峻伟气势。
二、分块品析
1、自读前三段,找出写江南雪的语句,逐一品析: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两个富含生命力的比喻,一虚一实,前句形容江南雪充满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后句比喻江南雪色彩、光泽、质地,突出其“美艳”)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虽未直接描摹雪景,却将雪中五彩缤纷的花草置于洁白的背景下,表现江南雪的明艳秀丽)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丰富的想像,蕴藏着无限生机,这正是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雪罗汉的“洁白”、“明艳”、“滋润”、“闪闪地生光”,透出江南雪的盎然生机,孕育着生命)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写出江南雪温润、柔美的特点,也流露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
2、自读后三段,找出写朔方雪的语句,逐一品析: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具体摹写朔方雪的质地、形态,它们毫无色彩,与“枯草”为伴,孤独凄凉)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描绘朔方雪动态之美,突出其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朔方飞雪的壮美与独立张扬的个性)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将朔方雪置于苍凉悲壮的背景,俨然挑战的斗士,突出朔方雪孤独境遇下的抗争精神。)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点明主旨。北方雪是孤独的,它的“死掉”,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内核的精魂,这种精魂是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三、对比鉴赏
1、对比探究:
对江南雪和朔方雪的描绘,看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对比中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回味鉴赏:
自选角度,对文中两部分从内容、情感、氛围、手法等方面对比鉴赏。
从内容组合看:
前三段不仅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写景。
从行文布局看:
前三段先总写江南雪的特质,再分别描述画面;后三段由描绘朔方雪景,层层深入,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从情感表达看:
前三段重在表达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后三段蕴含反抗冷酷现实的斗争精神。
从氛围渲染看:
前三段表现江南雪恬静中的优美;后三段表现朔方雪孤独中的壮美。
从表现手法看:
前三段多绘“色”,突出江南雪的静态;后三段多状“态”,突出朔方雪的动感。
从写作笔法看:
前三段显温婉、细腻;后三段显粗犷、急促。
从音乐视角来鉴赏:
前三段起调平和,渐次欢快,如轻松优美的圆舞曲;后三段像激越壮美的交响乐。
从绘画技法来鉴赏:
前三段重工笔描绘;后三段重写意之法。
从影视制作来鉴赏:
前三段由全景、近景、特写形成意境的层次与景深;后三段于宏阔背景中展现全景。
3、拓展练笔:
任选角度,扩展对比,写赏析文。
关于教学设计 3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是说明文,学生可能有点畏难情绪,本设计通过学生扮演三种感兴趣的不同身份的人,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说明文文体特征的认识、对说明文学习方法的尝试。三种身份,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到运用,由感性到理性,重点突破实物说明文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当解说员──向你介绍文中的桥
学生读好课文,各抒己见。
师生讨论,明确:
解说时,必须紧紧抓住桥的特点来说,文章首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即──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外,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惊人的成就,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解说时,要说清楚桥的特点,如赵州桥:到现在有1300多年了,全长37.4米,桥的形状是象一张弓,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另外,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石栏石板也雕刻的古朴美观。卢沟桥:距今800多年了,从没出过事,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八米,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有名的少见的联拱石桥。在解说时,要注意两座桥的不同点,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而且制造奇特,拱上加拱的设计很有特色。卢沟桥除了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外,和赵州桥不同的是,它是联拱石桥,各拱相联。
小结:通过当解说员,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通过解说两座桥的特点,我们又明白了,当你要向别人介绍某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把握同一类事物的特征,必须找到同类事物的共同点,每个事物都有“个性”,同时又具备同类事物的“共性”,“共性”又存在于“个性”之中,抓一类事物的特征,就是在诸多的“个性”之中找“共性”。
三、做导游──为你描述家乡的桥
要是让你做导游,给同学们介绍你熟悉的家乡的桥,你会介绍些什么?
学生思考,发表观点。可以从理性的角度说个大概,也可结合具体的例子细细的说。
学生一起归纳陈述角度:侧重于桥自身,可说修建时间、准确位置、得名原因、地位作用、突出特点、外部形态(概貌、规模、大小、装饰)、周围环境、内部结构、建造原理、改造情况等;侧重于桥与人的关系,可说桥的人文环境、桥边的故事、桥的变迁,尤其要说出“我”与桥的故事和“我”对桥的感情。
小结:平常写关于桥的叙事性文体,桥本身很少会吸引我们关注的目光,除了我们认为为的是描述“我”眼中心中的这座桥,尽可能展现它的“个性”,而这种描述往往会因为加入太多个人的情感而特别容易打动人,这是记叙性文体的优势。
四、做有心人──来发现文章的表达特点
让学生再读课文,来感受一下本篇文章的.表达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可能会说文章读的没有意思,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吸引人的故事,也没有富有诗意的句子,也不注意什么铺垫等等。总之,让他们充分的说,还可以引导他们从具体表达上说,有可能会说,文章好多数据,还有的地方有序号等等。
明确:本篇文章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文章有很大不同,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这就是说明文,就是通过解说,使人明了的一种文体,是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说明文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读说明文的时候,可以先理清说明顺序,怎样理呢?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一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能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对你的阅读就能起一个很好的指向作用,这是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还有其特殊的说明方法,如同学们发现文中有很多的数据,其实这就是说明文的一种方法:列数据,用数据说话,显的更有说服力。还有很多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等等,同学们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接触到。另外,说明文为了准确的说明事物,在用语上也很讲究分寸,如课文中的“比较”“几乎”“大约”等字眼用的比较多,这就是说明文在语言上的一个特点:很讲究语言分寸。
五、课后活动(任选其一)
1、你走过的一些桥,也许只是“步石”桥、独木桥,也可能是高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桥,可能已经有些年了,也可能新修不久。不管怎样,它们都各有作用,在构造及建筑材料上各有特色,请仔细观察它们,并了解、搜集它们的修建情况等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
提示:要求写成说明性的文章,不要在有关桥的故事、对桥的感情的抒发上多费笔墨,语言应简明、准确。
2、面对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司机、行人都感到无所适从,试就家乡城市里某坐立交桥写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400字左右。
3、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
提示:对未来的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哪些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可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为了让学生对阅读说明文有兴趣,本篇文章还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在中国石拱桥博物馆这一活动,来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猜桥的谜语导入
二、自主学习,能读顺、读懂、读透课文
1、读顺,掌握词语。
2、读懂,弄清知识。
3、读透,理解全文。
三、课中活动,自己就在中国博物馆,怎样向游客展示博物馆的魅力
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奇思妙想”。知识介绍部分应是重点,示例:
1、中国石拱桥概述(历史、特点、贡献),平实的语言,比较法。
2、中国石拱桥范例(重点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详细解说其特点,顺带介绍其他名桥),图文辅助,解剖示意,解说法。
3、中国石拱桥的发展(以时间为序介绍发展状况),罗列法。
4、中国灿烂的桥文化(桥美景,桥故事,桥诗,桥传说,桥旅游),引用法。
四、活动评价(生评与师评综合)
关于教学设计 4
一、教学对象
初一级学生。初一级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但对青春期的各方面认识各不同,存在一些误区,对青春的内涵需要进一步理解,感悟,所以《感悟青春》这一课内容的学习很有必要。
二、教材分析
《感悟青春》这一内容包括青春误读和青春畅想两个内容。首先帮助学生对青春期一些观念及行为误区有所认识,引导学生对成长、对青春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从关注自己的身心变化提升到一种精神上的追求,真正感悟青春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青春期的一些观念及行为误区有所认识,对成长、对青春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从关注自己的身心变化提升到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正确认识青春,走出青春误区,对青春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态度;理解青春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把对青春的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从日常的生活点滴做起,走出青春误区,展示自己的青春风采,感悟青春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彼此尊重,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青春畅想,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解读青春,体会到“欢快”,珍惜青春。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青春畅想
2.教学难点:青春误读
五、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六、教学法:案例法、练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七、教具准备:教材、制作课件
关于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 , 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 6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大自然”中的一篇课文。《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语言生动优美,内容条理清晰,插图形象生动,学生在看插图读文字的过程中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
3、了解雷雨的特征。
四、说教法、学法
1、我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雷雨的不同景象,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运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教学本文时,紧扣重点和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享受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字、词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了生字。在本课中利用问题来贯穿全文的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利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变化过程。
总结
在组织教学上还欠缺,对于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以改进。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望各位老师给于宝贵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关于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1、语音复习元音字母组合or和ow在单词中的发音;词汇要求黑体单词四会:long use show take short,剩余ruler certainly outside inside要求三会。
2、语言结构:本课重点学习动词have表示“有”的用法,它是一个静态动词,常用于一般现在时态而不用于现在进行时态。
3、Let’s talk:本课通过借用学习用品引出“Do you have a ruler ? Can I use it please? Certainly. Here you are.”等主题句和交际用语。
4、Read for fun: 趣味阅读通过二减一学习了have的进一步用法。
5、Let’s sing .Let’s practice:用歌唱和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语法内容。
学情分析
1、首先学生与学生先交谈,然后老师提问学生认为本节课哪些是重点。
2、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然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先认知一下课文。
3、学生对本节课障碍点在于:have随句中人称的变化而变化。(havehas)
教学目标
1、掌握黑体单词long use show take short。
2、 掌握Do you have a ruler? Yes, I do. No, I don’t.
3、 能用替换词have造句,进行简单的'会话。
4、 掌握关于学习用具的英文表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Do you have a ruler? Yes, I do. No, I don’t。
2、 Do you have a long ruler? Yes, I do.
3、I have...He has...
教学过程
关于教学设计 8
1、通过完成“口语交际”的练习,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表现,勇敢地发表自己想法的.习惯。
2、在交际中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表现,勇敢地发表自己想法的习惯。
教学难点:在交际中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教具准备:
1、提前布置同学想一想,班里怎样迎接“六一”儿童节。
2、准备小礼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幼儿园小朋友庆祝“六一”的活动录像,启发提问:录像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二、讨论: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跟同学交流交流。
三、讨论: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你们想怎样迎接?
1、小组讨论。
2、派代表进行班级汇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评议哪一小组提议好而且可行。
四、明确目的,各小组分工合作。
五、同学之间互赠节日礼物。
六、布置作业:把自己准备的节目画下来或写下来。
关于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白公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白鹅》和《白公鹅》在写作上的的异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特点。
4、学习收集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要完成的表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2、生,观察讲述,你们见到了一只什么样的鹅?
(学生自由讲述,动作描述)
3、师,这只白公鹅与《白鹅》里面的鹅有什么异同。
(学生可用语言或动作描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找自己的同桌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注意正音:
指名读、小组分段读。
3、再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
1、利用课件进行对比阅读。
2、找自己的好伙伴边阅读边完成表格:
白鹅 白公鹅 共同点 不同点 叫态 步态 吃态 玩态
学生填写的表格。
3、全班交流。
(分别讲述共同点、不同点。)
4、对比阅读,体会两位作者的写作特点:
⑴ 丰子恺怎样观察、写鹅的.吃态?
⑵ 叶诺索夫怎样观察、写鹅的玩态?
四、品读课文
1、通读课文,读出感情。
2、自读、小组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和不明白的地方再读一读。
3、自由交流:
⑴ 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字、词、句。
⑵ 质疑。
⑶ 体会两位作者对白鹅喜爱之情。
五、师生小结
六、摘录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字、词、句,积累词语
关于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课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选自《 》,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
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柯飘荡负势轩邈泠嘤缥碧横柯窥谷鸢和鸣戾天息心经纶
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风烟共色从流飘荡许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缥碧直视无碍急湍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寒树负势竞上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忘反横柯上蔽交映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欣赏图片,巩固课文内容:
1、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请看图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提出疑问。解决后,完成作业。
八、作业
1.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缥碧piǎo无碍ài泠泠作响líng
B、飘荡dàng急湍tuān嘤嘤成韵yīng
C、轩邈miǎo经纶lún鸢飞戾天yuān
D、横柯kē窥谷kuī好鸟相鸣
⒉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
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⒊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二、填空题
1《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本文是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式,总写的一句是“ ”
2对偶这种修辞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
②
③
关于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学习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
②☆重点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多种风格的面具欣赏,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其艺术特点,学习表现面具的方法。
③△难点面具的表现手法及材料的运用。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具
图画纸、绘画工具、生活中的废弃物
学具
图画纸、绘画工具、生活中的废弃物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导入课题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现代儿童面具,与学生交流:这是什么?(面具)你们都用它来做什么?(做游戏、演节目…)那你们知道远古时期面具是用来做什么的吗?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时教师边做讲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富有奇幻色彩的面具世界。(板书课题)
二、师生探讨,表现创新
1、欣赏中国的地方特色面具。
①贵州傩戏面具:这些面具有什么特点?(原始、狰狞)
②藏戏面具:面具的色彩运用有什么特点?(金色和黑色相搭配,形成强烈对比。)它们的设计有什么特点?(造型夸张、性格特征明显)
2、欣赏国外的面具。
①非州特色面具。与前面的面具有什么不同?(色彩简单、图案朴素)
②其他国家面具。
3、欣赏现代生活中的面具。
面具发展到今天具有更多的装饰作用。(欣赏生活中各种场合出现的面具)
4、你们会用哪些方法制作面具呢?(绘画、剪贴…)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种神奇的制作方法。看仔细。教师示范油水分享制作方法。(边制作边讲解方法)
5、教师演示拼贴画的制作过程。
6、展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面具。师:看看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制作的?(生答师总结)
三、出示要求,学生实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并制作一个造型夸张的面具。
四、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组织学生评价
3、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设置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并制作一个造型夸张的面具。
板书设计
5、面具
面具的历史
面具的特点: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
中国面具
外国面具
课后反思
《面具》这一课从总体上看是一堂较成功的课。本课通过学生搜集资料,教师课件演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演示课件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进行了参与,师生互动,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不仅让孩子感受到面具文化的艺术特点,了解到世界很多国家各种风格的面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生设计制作面具给予了良好的启发,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合作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以上从学生的作品足以体现。
关于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现状,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2、掌握一定的自然环境知识,懂得一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3、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热爱环境科学的教育和使学生懂得家庭与自己应该怎样把环保工作落实到行动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地球像妈妈一样,精心养育着我们。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满身伤痛,原本绿色的土地被黄沙吞没,原本清澈的河流被污水染黑,原本蔚蓝的天空不再蓝,原本清新的空气不再清??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这么重的病,是环境污染。同学们,看!地球母亲来了。
(一个学生身披着世界地图,饰演成地球妈妈,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上场)
“地球”:环境污染对我的伤害实在是太严重了。现在我全身是病,
再不给我治病,我快没命了。医生!医生!(另一个学生装扮成医生上)
“医生”:你怎么啦?
“地球”:我觉得难受极了。皮肤发痒,透不过气,海湾一带稳稳作痛,请你帮我检查一下吧!
(医生为地球仔细诊断)
“医生”:咦,怎么是你!过去你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你的肌肤不是蓝色,就是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可如今??(不断地摇头作无奈状)
“地球”:(哭丧着脸)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医生”:你的绿色的皮肤——森林,受到了沙漠的进攻,得了“脱落症”;你的蓝色血液——海洋,有些地方不再是鱼儿的家了;你的身体保护膜——大气层已开始变得浑浊,渐渐失去了保护功能,将使你的肌肉大片坏死??
“地球”:那可怎么办呢?请救救我吧!
“医生”:你的病是由于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多采伐树木,随意排放废气造成的。对这样的病,医生是无能为力的,唯一的办法,只能请人类不再加重你的病症,并努力保护环境,逐步恢复你的抗病能力。
“地球”:(面对大家,作哀求状)人类啊,请你们保护环境,救救我吧?
小结:同学们,保护环境对于人类来说太重要了。作为地球上的少年儿童,从小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责任感。
(板书:拯救地球妈妈)
(二) 联系实际,学习讨论《拯救地球妈妈》。
(1)讨论:199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2)显示(说明地球与家庭关系)图例:指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个主题反映了地球与家庭的什么关系?
(3)显示课文插图(即环境污染图,同时配有各种噪音声响。 a.讨论:说说图中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如果住在附近,这样的环境会对你的生活学习造成哪些影响?
b.小结:地球环境的好坏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
(4)指导阅读“读一读”材料:《环境污染不受国界限制》。 a.讨论: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
b.调查报告交流:家庭污染造成社会周边环境的恶化的事实。
c.小结:家庭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全球环境。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环境和地球与家庭的关系。
(5)显示课文家庭环保图例,学生观察思考。
a.讨论:我们的家庭可以用哪些实际行动保护好家庭的环境?
b.分组讨论:我们的家具体是怎样做的?相互介绍经验,然后交流。进一步强调环保要从家庭中的每一件事做起,知道保护好家庭环境也
为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c.小结:让学生说说对“一个地球一个家庭”的新的认识。
(三) 讨论明理,指导行为
(1)播放优美环境片的片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天蓝地绿水长清的环境,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争当环保小卫士。
(2)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哪些行为是不爱护环境的行为?(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发言)
(3)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该怎么做?
(四人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有的表示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宣传,使每个人都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的表示要勤奋学习,长大以后为保护环境,美化祖国作贡献;还有的表示,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4)显示:个人环保的图例。讨论:结合自己的行动,说说我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的环境?
(5)结合课文阅读材料《争做环保小卫士》说说班级集体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的环境?结合实际,让学生从个人、班集体方面谈谈做好环保的具体行动,做到文道相互渗透,体现了社会科的教学特点,适时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指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环保知识小竞赛
主持一:绿娃娃,现在就让我们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环保知识学得
怎么样?
主持二:这个主意不错,我来给大家做裁判,优胜者还会得到我给大家的奖品呢!
(竞赛开始,分组抢答)
1、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2、海洋占地球上多大面积?
3、野生动物有哪些濒灭临绝?
4、酸雨、臭氧层是怎么回事?
院5、我们应该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五)小品表演
1.主持人一:乱砍滥伐的后果确实是可怕的,我们有几位同学创作了一部反映这方面情况的小品,请大家欣赏。
学生模拟动物(鸟类、走兽等)形象,对大片森林的消失和大面积人工林的培育形成的不同生活情况和态度,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对照比较,反映主题。
主持人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确实引人发笑,我们在欢笑之余,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六)延伸教育,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关于教学设计 1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叶脉、写叶的 文章,让学生了解有关叶的知识,理解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与叶相关的知识及其价值,收集有关“叶”的古诗句。
2、到野外或公园欣赏各种各样的叶的风姿,收集各类型的树叶标本,然后每个小组把本组成员共同收集的叶子进行归纳,统计,观察,研究;最后小组交流,整理,把自己的发现形成发言稿,等待班级交流,展示。
3、自读《专题 叶》相关的诗文。
学习重点:认识叶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
学习难点:描形赋义地写叶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总第 节课)
【学习目标】认识叶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装帧设计教学设计04-19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10-26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9-27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7-13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0-23
学与问教学设计搭配的学问教学设计11-19
英语教学设计 英语教学设计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