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8 13:46:11 嘉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设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小康的心理,这样更切合学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当时假如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等。

  2、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鸭群的活动、芦荡的描写、风雨的描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学的 一个重点。不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 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六、教学过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杜小康) 师: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1、无奈。

  (屏显。)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1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齐读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无奈之情。

  (屏显,请一生读。)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 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 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2、恐慌。

  (屏显。)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下面,请大家关注课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生(七嘴八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师选择“恐慌”板书。)

  师: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外出去放鸭的,而且那里的风景好像也不错哦,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 班交流。 师:是的,这个时候,他害怕了。还有什么原因让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为什么是真正害怕?难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吗?

  一起来读一下第21段 ,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乐齐读。)

  3、孤独、惊喜。

  (屏显。)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曹文轩《前方》

  师: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师:是的,孤独。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28到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一生朗读。 ) 师: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从中感到了孤独?

  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独,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给他造成的孤独。

  师:是吗?你能跟我们说得再具体些吗?

  齐读第33段。

  (生齐读第33段。)

  (小结):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这些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你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预习,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小结):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生配乐齐读。)

  师:杜小康长大了,那么,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

  师:还是什么之旅?

  成长之旅。而暴风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师播放杜小康用双手捧起温热的鸭蛋时的影片片段。)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 的是什么?(孤独)。

  (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生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这趟孤独之旅。

  (生齐读。)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 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 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板书:(略)

  七、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因此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按整体感知-—明确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明确主题,进而培养奋进、勇敢的精神情。

  上课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能够理清故事的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进师生的对话,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在上课时,因安排的内容过多,一节课的时间教完太仓促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对于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一欣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总之,这一堂课学生把握了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说的主题。但对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理解得不够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将会教得更好。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一篇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小说。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以“孤独”、“驱除”“长大”三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并把这三个关键词连成一线形成教学主线,以朗读、品味、感悟为主要方法,由点到面展开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又能紧抓文章关键,突破开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有句话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世界又何尝不是处处有生活呢?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为进入文本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长大、变坚强的故事。(打出字幕)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中哪几个是关键词?

  师明确关键词:孤独、驱除、长大。

  小结:这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表述故事情节,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

  【文章较长,此环节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以词解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其实教给我们一种读书方法“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从“字词”里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从很细的地方进入,以词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关键词“孤独”教学

  1、谁来说说“孤独”是什么意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学生可能的答案:寂寞、无聊、孤单,有时无助的感觉也是一种孤独……

  重点指出:孤独≠无聊。

  “无聊”多指一人无所事事,对生活缺乏兴趣,无聊者寻求的是消遣。

  “孤独”一词字典中有孤单、孤立无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处境,但更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让学生讲出体验,能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易理解课题】

  2、小说中哪些词句可以解释“孤独”?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朗读指导: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旷”的“又”去掉行吗?不行,一个“又”放大了杜小康处境的艰难,朗读时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无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语皆情语,鸭声不会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这是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句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朗读指导:句中“然而”,要读得深沉无奈,因为这种孤独是杜小康无法摆脱的。)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环境描写?或文中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吗?

  例:③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④、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 (引导:这句心理描写,你能代杜小康说出来吗?请你换位思考:当你是杜小康,当你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

  ……

  小结: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环境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孤独”二字。突出教学重点】

  (二)关键词“驱逐”教学

  过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独”已经无处不在,他怎么办?我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发现了这个词——驱逐。

  1、“驱逐”什么意思?先请学生解释词语,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例:杜小康驱逐了孤独,“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们不能回避孤独,只能“驱逐”孤独……

  2、师生朗读课本74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一段,并反复朗读“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两句。

  朗读指导

  a、他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B、他们已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多了“已”读来什么感觉?)

  C、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根本”什么意思?改读出什么语气?)

  通过比较朗读,明确:当环境别无选择时,当现实无法逃避时,你只有面对,只有迎接。于是你将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你发现孤独原来是块试金石。

  3、材料链接:

  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解说: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师小结: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处材料链接,引领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孤独”,更是从文化层面理解】

  (三)关键词“长大”教学

  过渡:杜小康尽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驱逐” 孤独,但我们不可否认当他学会面对孤独的那一刻,他变坚强勇敢了,他也在无形中“长大”了。

  1、找出表现杜小康“长大了”的段落,划出与“长大”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句子)。

  2、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总结:因有孤独陪伴,人生方显“坚强”,因有孤独锤炼,人格方显“崇高”。 懂得品味“孤独”的人,他的灵魂才能在人世间挺立。

  【引领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孤独”】

  【词语蕴涵情感,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本课三个关键词“孤独”、“驱逐”、“长大”形成一线,使教学环节呈现出串珠成线的清晰感,并且达到让学生用自己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每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让我们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世间的清冷和内心的寂寞的文人们——屈贾、李杜、苏轼乃至后来的蒲松龄、曹雪芹,他们在人生的不幸中绽放出自己的灿烂的。以敢于担当的情怀,在世间的不平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以坚贞却又洒脱的形象傲然面对人生的苦难,拈花微笑,满透苍凉却又有着包容与宽恕。

  五、作业、

  1、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六、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长大

  驱逐

  孤独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

  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请看大屏幕(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2、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质疑: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茫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质疑:品味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①杜小康与父亲一起离开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环境的孤独。②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组合作讨论。

  质疑:

  ⑴、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5、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6、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丑小鸭、韩麦尔、闻一多、贝多芬、鲁滨逊、夸父、孔子、居里夫人……)

  总结:孤独是一种创造,是灵魂的舞蹈。我相信孤独的心灵肯定包裹着一颗珍珠,那珍珠是它坚韧而又柔软的追求和理想。

  2、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残酷又美丽的题目。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怎样看待“孤独”?

  3、结束语:同学们,其实你们身上也有杜小康的优秀品质。因为今天你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勇敢、好学、谦虚、坦诚……希望你们在与孤独不期而遇时,要勇敢面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现在我们将满腔感慨化作歌声,让我们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我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我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4

  【指导思想】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

  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

  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

  学生:

  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

  ──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确: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A、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博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坚强与勇气。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

  “将主的小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受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觉得自已已成了无农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写照。

  B、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C、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D、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6、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A、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学生: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明确: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7、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孤独的含义是什?

  明确: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随父亲去放鸭,离开的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种恐惧,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二是对前途的恐惧。

  三、导用──巩固运用

  8、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9、语文作业本。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5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培养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设置问题,渲染情境,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经历的孤独之旅,感受主人公所经历的孤独感,并体会“成长”所需要的历练,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的内容情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浏览翻阅课文,划出表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句子。

  2、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3、评价杜小康,对杜小康说一句真话。

  (设计意图:赏析人物形象与文本对话。)

  4、体验: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5、教师用推荐名言,学生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本着新课程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感悟。)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由初步感知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环境描写的有关知识。

  2、学生浏览并划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

  3、学生交流喜欢的自然环境描写。

  四、自由提问

  展示关于读书须疑的名言,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提问,师生互动,探究解决。

  五、总结反思评价,学生自评或互评,或给老师提意见、建议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恐慌→不再恐慌→坚强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⑵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⑶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

  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⑵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

  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孤独之旅”的含义。

  3、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进入作品情境,理清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个人成长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成龙演唱的《真心英雄》这首歌曲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歌,好不好?

  (插放歌曲《真心英雄》。)

  同学们,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不错,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小黑板展示)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点评:

  《孤独之旅》这一文,就是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三、诵读、整体感知

  同学们,现在我们自由诵读这篇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自由讨论、体现合作精神,然后找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具体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整体把握:

  师问:同学们回答很正确,在理清了故事情节之后,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由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3、师问:请同学们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思考一下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变得坚强。

  4、师问:在我们了解了杜小康的心理活动之后,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师归纳:“孤独的含义”可以概括以下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孤独之旅”的含义:既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概括,也是对杜小康心理历程的概括,“孤独”很好的概括了杜小康的心理感受,它充满了杜小康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

  5、师问: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请学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有关鸭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一定的篇幅。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的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鸭子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

  ⑵有关芦荡描写:

  让杜小康“害怕”、

  “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生活,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⑶有关风雨的描写:

  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有孤独的时候吗?请你们讲述孤独的情况和心理感受。

  (找学生讲述。)

  五、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的记叙文。

  【板书设计】

  (一)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杜小康因具体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自然环境描写

  杜小康逐渐成长

  【反思】

  《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是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反映的是少年杜小康成长的历程,我在设计教案时,紧紧围绕小说具备的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充分表现杜小康在成长历程中的心理活动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以及杜小康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成长,从而揭示人物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体现了人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意引导学生,设置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由于师生共同活动较多,学生们回答问题特别积极,情绪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8

  【教材解读】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实施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突破-------感悟深化

  2.教学重难点

  这篇小说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主要写少年的成长,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成长,是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在逐步推动杜小康的成长,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心理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因此教学难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带分析,以想象促理解。

  【教法及学法】

  为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一)教法: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孤独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鸭子也渐渐长大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鸭群在暴风雨的夜晚失散了,杜小康说了这样一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成熟勇敢有责任感,从容而冷静)反复品读这个句子,感受杜小康当时的心理。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天气状况吧!指名读第36段,感受暴风雨的可怕。同学们,在这样的天气你敢一个人出门吗?那么杜小康是否害怕呢?他是怎么做的?(读第38段、44段、48段,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哭”)明确:经历暴风雨——不怕风雨,战胜孤独——坚强、成熟有责任心

  ⑷第四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受考验的杜小康父子二人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听,杜小康在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杜小康(激动、喜悦)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杜小康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只是因为他可以再上学了吗?明确:鸭子下蛋——激动、喜悦——长大了⑸初到芦荡时的杜小康还吵着要回家,而此时,他却能像一个男子汉一样勇敢担当责任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看看杜小康有什么样的变化。(屏显展示几组对比的句子,老师和学生合作读,交流体会)

  教师小结:短短的四句话,让我们鲜明的感受到了一个男孩杜小康的成长,所以我们可以说,放鸭之旅,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大家能结合他的经历说说,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长大吗?(独立、担当责任、能为父母分忧等)

  四、读出自我,享受孤独

  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在放鸭之旅中饱尝了物质生活的贫乏单调和精神生活的孤独痛苦之后,用稚嫩的双肩帮父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假如你是杜小康,回望旅程,你觉得杜小康会怎样看待在芦荡中放鸭的这段经历呢?(感谢磨难,感谢孤独)

  屏显曹文轩的名言,与同学们分享属于自己的“孤独之旅”。

  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进行环境描写的体会与品析,让学生阅读经典中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衬情的写作方法。

  一、体会本文题目的妙处。

  文题可以改为“放鸭之旅”或“成长的故事”吗?

  二、走进芦荡,感受作者是怎样借景烘托人物心情的。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在自由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谁来讲一讲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杜小康因家境中落,无奈中随父亲到远方的芦苇荡中放鸭,经历了茫然、恐惧、害怕、孤独等,最后长大成熟的故事。

  如果学生说不好,教师预设的回答梯度。

  提示:题目犹如文章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窗口,窥视文本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本文写的是谁的孤独之旅?(杜小康)他为什么要完成孤独之旅?(家道突然中落,他必须协助父亲重振家业)这趟旅途的结果如何?(杜小康长大了,成为男子汉了)在这趟旅途中他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2.你认为课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教师引导:杜小康最终长大了,坚强了,所以他的孤独之旅也是他的之旅。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也就是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这一主题。

  二、再读,品味环境描写

  投影:曹文轩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其特点是情节叙事性不强,而代之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孤独之旅》就是这样的一篇“诗化小说”,没有单纯地描述故事情节,而是既写故事又写人、又写景。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形成飘逸隽永地优美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说中所营造和描写的孤独而诗意的环境。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语段,并思考这些句段与人物的刻画、情节推动和主题的表达等方面有怎样的关系。

  1.围绕着“孤独与成长”这一主题,作者描写了哪些环境?

  明确:芦苇荡、鸭群、暴风雨、雨后天晴的月夜

  2.请分别找出相应的最典型的语句、语段,并分析它们与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自由从文中寻找并发言。

  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暴风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的'杜小康找鸭群经历磨难做铺垫。

  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关系: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为刻画人物服务,芦苇荡──故事主要发生在空旷无边的芦苇荡,这样的背景确能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作品令人觉得真实;鸭群(扇面形水流) ──衬托作用、孤独感、折射出少年的成长身影;芦苇——衬托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成长;雨后天晴——衬托人物成长后愉快的心情。

  环境描写与故事主题的关系: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孤独之感,另一方面也是主人公成长的舞台与见证,共同表现了在孤独中成长这一主题。

  三、感悟,总结学习收获

  投影: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还得沿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阅读方法上: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故事主要发生在空旷无边的芦苇荡,这样的背景确能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作品令人觉得真实)

  二、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空旷陌生的水面,不安人世的鸭群,广阔无边的芦苇荡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刻画人物形象。(芦苇、鸭群、暴风雪、月夜烘托了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成长)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35段暴风雨的描写为下文的杜小康找鸭群经历磨难做铺垫)。

  五、深化作品主题。

  课文启迪上:

  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只有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才能成熟、坚强起来。

  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孤独不仅是人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成长中的一种必需。孤独不是自闭、绝望、消极、颓废,它使人的目光和头脑变得冷静,使人日趋坚定、自信,并去除浮躁,走入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孤独,是人成长需要付出的最贵重的一笔代价。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自己人生成长路上的疾风暴雨。

  布置作业:

  孤独固然是一根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但孤独也是一朵花,可让我们因成长而成熟,生命变得更灿烂。

  请同学们借鉴课文的写法(人物心理描写、环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 ,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写自己的一段成长旅程。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对精彩语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难点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质疑探究法 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话题——孤独。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感受。

  二、默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离开油麻地——来到目的地芦荡——放鸭的日子——抗击暴风雨,保护鸭群——鸭子成大,下蛋”的顺序复述故事。

  要求:结合杜小康心理活动变化过程。

  2、解题:孤独之旅

  “旅”,旅途、历程

  三、品读语句,走进人物心灵,感受人物的成长历程

  (一)、上半场剧情——孤独的杜小康

  1、快速阅读1——34段,找出体现杜小康巨大孤独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A、(2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正面描写(动作),具体刻画出杜小康离开故土依依不舍之情和无限惆怅与失落之感。

  B、(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环境描写,渲染了空阔和荒芜,表明人物失去了人文环境,烘托出杜小康内心巨大的孤独。

  预设: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教师过渡语: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了人文环境,倍感寂寞;来到了“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和前途的渺茫,是自闭、消沉、绝望呢,还是勇敢地战胜他呢?)

  (二)、下半场剧情——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1、听35—48录音,你能否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下半场剧情的内容?(坚强、勇敢、成大)试找出一处描写加以分析。

  预设:

  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齐读品味)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个读品味)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个读品味,加以想象)

  (教师重点抓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来引导分析)

  (三)、质疑探究

  古人说:“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有哪些疑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四)、顺势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通过对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放鸭的孤独之旅的记叙,表现了主人公在饱受精神寂寞和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坚强的心路历程。

  四、迁移拓展,塑造坚强自我

  教师小结过渡:突然遭受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历经恐惧茫然,在孤独恐惧中磨练,磨练后的坚强,他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请同学们结合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谢鑫炎同学说几句心里话。

  (朗读谢鑫炎的作文《秋日怀想》,同学们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课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两个方面了小结

  六、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小说《草房子》或观看电影《草房子》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沮丧;痛苦;孤独;愉快;激动;宁静闲适等)。

  七、赠言: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法】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赫胥黎【英】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黎】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歌德【德】

  【板书设计】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注满了孤独——不再恐慌

  长大了,坚强了

  成熟了,小男子汉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 侧面烘托(环境——水面、芦苇、鸭群、天空…)

  鸭群(象征)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11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2.缩写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缩写指导:

  (1)略提行程节点,直接切入高潮,保留感人细节,保持原作特色。

  (2)情节:失学放鸭、体验孤独、遭遇风雨、坚强成长。

  3.内容概括:起因、地点、时间、主要经历、结果。

  二、情境导入,“孤独”之旅

  1.学生活动:听歌曲《壮志在我胸》。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征程中“少人关心少人问”。此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孤独少年杜小康的成长之旅,相信大家会找到答案。

  2.作者简介。

  3.检测字词掌握的情况。

  三、缩写课文,感知“孤独”

  1.指明学生朗读缩写内容。

  2.根据缩写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A.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地点……)(事情……)的经历,描写了一个(性格……)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性格……)的男子汉的过程。

  B.情节:失学放鸭——体验孤独——遭受风雨——坚强成长

  3.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恐惧(慌张)——孤独——成熟(坚强)。结合课文内容,谈初步感受。用“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的格式来说。

  四、精读课文,理解“孤独”

  1.教师引导:孤独是杜小康成长的催化剂,环境是杜小康坚强的磨刀石。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或段落,说说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边摘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边欣赏相关的画面,图文结合,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一段。

  (2)“……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3)“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5)“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师生交流,教师归纳。

  教师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推动情节的发展;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突出主题;

  (5)增加文章的美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2.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

  师生交流,教师归纳:

  (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以压迫感,给杜小康以恐慌。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写芦苇荡凶猛的暴风雨,是对杜小康的磨练,使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3.概括文中对鸭子、芦苇、风雨描写的意义。

  五、探究杜小康“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活动:阅读摘录的语段后,思考讨论交流:杜小康的'“孤独”来自哪些因素?

  教师引导归纳:

  (1)失去交流的环境;

  (2)失去了人文感情;

  (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4)对前途的恐惧。

  教师小结:离开熟悉的环境,面临空阔的芦苇荡,没有了同学的友谊,失去了读书的乐趣,生活让杜小康身陷“孤独”的重围,但却给了他快速成长的机会。成长路上的孤独让人留恋。

  六、联系生活,畅谈“孤独”

  教师: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

  1.把个人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2.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诵。

  3.教师赠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既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面对困难,这样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才能够泰然处之,从容不迫,长大后,才真正是一个强者。

  七、布置作业

  1.思考:本单元《故乡》中的“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心声》中的“李京京”和杜小康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2.请以“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摘要:根据学生缩写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边朗读句段,边欣赏相关的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他的孤独情感,从而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与切磋释疑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安排:

  本文课堂教学分两课时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谈孤独体验。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一同走进《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

  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述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评价学生的表现。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1)自主速读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师巡视指导。

  (3)筛选提纲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远离故土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要求学生: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例子,探讨:

  a、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b、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c、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品质。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要求: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朗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欣赏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句子,如高尔基的《海燕》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去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最为欣赏的一点两点,教师板书学生个体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3、教师小结:每个人因为阅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的不同,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随着认识水平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完全可能共同发现同一篇文章最主要的特点。

  四、归结全文,问难质疑切磋释疑。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写篇虚构小说。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13

  【思路综述】

  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实现个性化的解读,如何把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引向阅读欣赏的层面,从而引向作品的深处,进而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是这节课把握的重点。

  【教学简说】

  一、导入

  这是一个单纯而美丽的故事,文中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有一种象黑白电影时代淡淡的怀旧的忧伤。诗性化的语言、水墨画的景致、童话般的情节、孤独的父子……用心品味,你会有所触动。

  二、读课文

  1、静读课文:

  此环节要求学生静静的读课文,教师不提阅读任务,不干扰学生的阅读进程与学生一起静读课文。

  2、掩卷回味:

  静读一遍后,要求学生或伏案、或闭目回味课文两分钟。展开想象的羽翼补充丰富作品的生活画面,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初步形成对课文的关注点。

  3、赏读领悟:

  在获得直觉的形象感受、并初步得到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有所触动之处勾画,再次赏读,引发思考,力求领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点拨、引导

  在充分独立感知课文,并初步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把自己个性化的体验、感悟上升到欣赏的层面,有见地、有感染力的表达出来。

  1、传授方法:

  有关小说的定义、要素等常识问题以及如何分析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小说的社会作用等方法、技巧。

  2、问题命题化:

  三遍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三次对话,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艰难的心理历程。有感动也有疑惑:为什么那个胆怯、恐慌的小男孩在“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的暴风雨面前没有一丝恐惧,甚至比他的父亲表现的还要坚强?为什么当杜小康向大人一样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题目为孤独之旅,而对于鸭群、芦苇荡的描写有时却充满了温情?为什么这个单纯无奇的故事读到最后感动的想流泪?……这一个个问题正是将阅读引向深入的阶梯,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转化成命题,使之成为深入欣赏的切入点。如问题1可从分析人物的角度探究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启发学生拟一个独特、鲜明的题目唤起倾诉的欲望。

  3、抛砖引玉:

  教师就自己的阅读感受拟定不同的鉴赏标题,并且给学生自己思考、鉴赏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教师的设想不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不同于老师、高于老师的见解。拟题目如下:

  ⑴

  人物鉴赏:

  一个小男孩到男子汉的心理历程

  父亲的沉默与孤独──感受深沉的父爱

  缠绵的依恋凸现冷漠的孤独

  ⑵

  环境鉴赏:

  如诗如画的景致渲染宁静与孤独

  风雨中来不及恐惧

  (与人物分析有交叉)

  ⑶

  情节、立意鉴赏:

  在磨难中学会坚强

  少年不再哭泣

  文末催人泪下的“惊喜”

  ⑷

  语言鉴赏:

  诗意的语言,淡淡的忧伤

  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立意方面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自主命题。当然,鉴赏也可以是批判性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的个人见解。

  四、撰文、交流

  鼓励学生将呼之欲出的情愫在十分钟以内写出来,在前后位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推荐佳作全班交流。(课上时间不够,可展示在学习园地)

  【精彩板书】

  读书──想象──感悟──深思──抒写──交流

  【相关资料】

  1、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文学鉴赏篇。

  2、美好的欺骗──《草房子》的魅力在那里?(逄金一)

  3、曹文轩的《草房子》(蔡诚)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02-26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6-08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9-13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8篇)02-26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 (8篇)05-06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8篇02-26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优秀11-18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合集8篇04-02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通用8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