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 o 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e的发音及发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 o 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 o 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解读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解读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看视频、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品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仔细观看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发展,视频放完了,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
现在开始我们的新课《林黛玉进贾府》。(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①同学分享课前收集资料,介绍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明确:
作者: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曹頫之子)。
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②初识林黛玉
昵称:林妹妹
字:颦颦(宝玉送之)
名号:潇湘妃子
爱好:吟诗作赋
最喜欢读的书:《西厢记》
家世:父亲林如海,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于黛玉十岁左右去世。
生平: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后因父母双亡,便常住贾府,虽为寄人篱下的孤儿,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视功名利禄,与宝玉相知相爱。但这一爱情最终被扼杀,黛玉泪尽而死,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身世(木石前缘):前世的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宝玉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给绛珠草灌溉,绛珠草修成人形以后,为了偿报灌溉之情,所以随之到凡尘,上演这悲金悼玉的故事。
③初读课文,结合文章标题,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母有两个儿子贾赦、贾政,一个女儿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上节课我让同学们课后预习了这篇小说,现在大家在课上默读一遍课文并以语文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讨论得出本文的情节由七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进贾府
第二部分(2~4):拜见贾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
第三部分(5~6):初见凤姐
第四部分(7~11):拜见两位舅舅,介绍宝玉
第五部分(12):陪贾母进晚餐
第六部分(13~14)宝黛初会
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
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最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
2.大家默读课文,分析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林黛玉?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①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小结: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众人是从亲友和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小结: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从讨好贾母的角度出发,看到了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凤姐是见过世面的,见多识广。这段话出自凤口,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结:贾宝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表现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风流俊逸病美人图。
(脂砚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终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2)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不得了,“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课时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退让。
④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小结:因母亲早亡,又无兄弟姐妹扶持,尽管外祖母口口声声“心肝儿肉”地疼她,林黛玉却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待人处世总谨慎多虑,礼节周到。从人物的行动和细节,也表明其教养非一般,聪明识礼。
(3)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①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②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小结:从黛玉刚开始回贾母“只念了《四书》”,后觉得不妥,会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②句笑着推辞大舅母的赐饭,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3.“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要求】分组活动。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讨论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饭时;
②在王夫人那里择座;
③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
④对读书的回答;
⑤初见贾母的时候;
⑥当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
体弱多病,美丽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机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小说中对王熙凤、贾宝玉的服饰极尽笔墨甚至丫鬟们也有简单的服饰介绍,同学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
明确:作者用这种方式更显她的素雅,纯美,无需用外在的服饰来修饰,已经很完美了。
(五)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束课堂。
作业:林妹妹不仅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大家课后搜集林黛玉的诗词,这些诗句都很契合她的实际,细细品读,进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下节课我们就“我看林黛玉”这个话题再来讨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说,因而重心在情节发展,人物分析上。本堂课的教学,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从作者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法,让学生了解林黛玉的形象。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4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其中“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学科中是最具分量的,众多的同行削尖了脑袋,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然而现实是许多太想将自己的创作感悟加诸学生身上,却没有意识写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观察、思维、想象角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人的风格、特色也就不尽相同,更不存在什么标准规律、标准套路可言。只要能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内容或事情,就是好习作。伟大的作家巴金曾说过:“写作的最高技巧为无技巧。”他特别强调自然抒写,无拘无束,不包含任何虚伪、矫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也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你的方法对你很实用,但把它强加在学生身上,也许就会弄巧成拙。写作要呼唤个性,要自由表达,作文才能够独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写作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要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
趣与快感,前提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写作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的确高考作文是有规定时间的,甚至有时连文体也有限制。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应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不是我们多做几次定时训练就能完成的。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语文教师不用将分数常挂心中,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正愈来愈倾向于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只要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了写作的自由和快乐,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好,拉丁美洲文学做为外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种类,随着近百年来拉丁美洲的沧桑巨变越来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独》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内容就是这本名著的节选部分。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xx)是20世纪哥伦比亚享有盛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和记者,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是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2、作品简介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作品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3、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百年孤独》的主要写作风格。它的特点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这种风格的作品常常通过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和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使人从审美中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近百年来拉丁美洲大地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沧桑巨变,感受其中千姿百态的民族特点,从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能够让学生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提升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
(一)掌握基础、初识文章
详见知识要点。
(二)概述前文、引出后文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卜赛人偶尔来访,带来被村里人看做魔法的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事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老人梅尔吉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邻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三)总结情节、介绍手法
1、借助文眼、理清内容
①新商道的开辟,使得马孔多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外界的新鲜事物不断进入马孔多。
②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从遥远的马纳乌雷辛苦跋涉到来之后出现了各种怪异行为。
③马孔多小镇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症。
2、掌握手法、赏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孤僻怪异的神奇人物。
②错综曲折的离奇故事。
③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④绮丽诡异的语言特征。
总之,在全文中,对话、回忆、梦魇、联想、神话、预言无处不在,时空轮回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营造出一股神秘诡异的奇特氛围。
3、抽丝剥茧、剖析现实
①文章的主要情节涉及到哪几个要点?
音乐钟进入了马孔多人的生活。丽贝卡的言语沟通过程。马孔多人忘记了事物的名称。
②情节要点含有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时间和语言。
③音乐钟代替了群鸟报时意味着什么?
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钟表式的时间能够创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带来整齐规训,但也可以带来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谁控制了时间的体系、时间的象征和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当钟表式的时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驻渗透到马孔多镇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人们在慢慢被现代文明生活的权力所控制。
时间加速之后,人们处于“时间饥饿”状态中,只拥有时间没有拥有生活,当客观时间已经很充足时,人们的注意力还在钟表所代表的时间上,在无所事事中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除了时间,人们已经很少关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写音乐钟的那段文字,就是统一、整严、标准化的现代工业文明渗透的痕迹,用“音乐钟”代替“群鸟”便是机械时间(现代时间)代替了自然时间(传统时间)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现。当地人的时间标准已经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时间标准殖民化。
④丽贝卡来马孔多后的语言交流情况意味着什么?
这一点要结合着马孔多人得了失眠症忘记了事物的名称这个现象一起分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人类的语言定义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分为“能指”和“所指”,语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义是所指。举一个例子,gou这个声音是能指,gou这个读音所代表的动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义更加重要,可是当“能指”都被马孔多人遗忘掉的话,“所指”代表的意义就更无从说起。
萨丕尔—沃尔夫语言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它还会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最后决定我们的文化,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社会。
马孔多人忘记的名称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础性的事物,这样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遗忘,足以证明失眠症的危害极大。而语言被遗忘后,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义就会消亡。丽贝卡的焦虑和抗拒也隐含着这层意义。
⑤文中情节所涉及的语言问题还说明了什么?
这一点主要通过丽贝卡的语言沟通的过程来体现。丽贝卡一开始不与人交流,意味着不愿意跟别人有语言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融合。这就是语言缺失造成的。所以丽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并以此来缓解自己不合群的孤独的焦虑感。
但是丽贝卡最后还是跟家人交流沟通了,但是过程繁复,手段骇人。。经过这场语言同化的过程,丽贝卡之所以说殖民地语言说得跟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我们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段描写事实上表现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来语言殖民的具体过程。
福柯提出,群体的话语实践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权力实践的方式,话语的实现同时也是权力的实现,因为权力与欲望始终围绕着言语的合法性展开斗争。
拉丁美洲是一个混合文化的地域,在“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长为稳定文化系统的情况下,已经发展成熟的.欧洲天主教信仰以改头换面的施予者姿态强行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截断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对自我身份确定性的过程。
在推行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殖民者的语言对殖民地文化和语言进行的播撒和渗透,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方式来确认自我的身份,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
在丽贝卡来之前,课文中提到“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所谓的“顽固”,其实是当地人的原始心态和语言表征尚没有外来文明侵袭的保留,但是在乌尔苏拉的心目中,“顽固”地说本地方言并不是一种让她安心的现象。所以,乌尔苏拉会通过希望儿女们都说卡斯蒂利亚语来获得某种安全感,而不说这种语言的丽贝卡先是被认为是疯掉,后来直接被毒打。在这个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语言如何被侵略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细节,照看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的保姆是只说古印第安语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乌雷看见丽贝卡语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症的表现后,第二天跑得无影无踪,他们是印第安古老王国的王子和公主,离乡背井,屈居人下就是为了保有自己的语言和背后仅存的对已消亡的历史的回忆,当失眠症在闭塞落后的马孔多蔓延时,意味着外来文明入侵的触角已经布满了拉丁美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4、深入赏析、评价反馈
马尔克斯通过描写统一使用音乐钟和遗忘语言这样的生活细节是想表现拉丁美洲什么样的宏大历史呢?
实际上,我们不难得出,马尔克斯写这个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正在被大家忘记,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和对历史的反思。
事实上,这些细节象征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化变迁。无论是时间因素还是语言因素,最后都指向了欧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并用特定的技术权力和话语权力促使了拉丁美洲传统民族性的消亡。虽然,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可量化、可计算的客观化影响,但是同时也在强力推行现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摧毁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样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锢,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西方殖民者绝对服从。整个拉美民族都在孤独的包围中,人们通过掩耳盗铃般的失忆和遗忘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重复的行为、集体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是这种孤独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借着这篇选文,想帮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独》这本名著的一个核心思想——摆脱殖民统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十分重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剧告诉我们,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保有对自己民族语言、思维和文化的主动权,这样,才不会屈居于西方话语中,失去我们东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作业:
1、如果马孔多没有开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马孔多百年孤独的问题呢?
2、请同学们复习《齐桓晋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句话,将两篇文章对照分析,思考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会不会产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独呢?
以上问题请同学们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阅读:
《红高粱》(莫言)、《危地马拉传说》(阿斯图里亚斯)、《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六、板书设计
时间技术权力
思想文化被殖民
语言话语权力
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失忆、遗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 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板书: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
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
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
明确:
(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2)进行思想教化,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
(3)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
3.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
明确:
(1)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四)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
明确:
(1)“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
(3)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庄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回顾文章的条理和思路,并结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巩固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谋臣,将会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国策略的欠妥之处呢?(要求:字数不限,要有条理,符合实际情况。)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内容后,剖析深层思想和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以读为主线,安排朗读和诵读,带领学生翻译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结了孟子的论辩技术和治国安邦之策,因此,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8
文本推究: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在初步了解了些许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之后,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动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设计的重点拟在作文的点——细节描写上,以期能以点带面,训练学生在记叙文中用细节来出彩。
教学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平淡冲远,故而本文在理解语句上并无难处,但那种生动的细节描写却是学生非学会不可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基于这个理念,本堂课由《金岳霖先生》作为引子,由老师作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摸索细节描写的奥妙,并付之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自清先生父亲那臃肿的背影,曾经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怦然一动,那个站着喝酒却又始终不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带给我们笑声的同时,却让我们深深体悟到了世态炎凉;说到杨二嫂,我们会想起她那圆规般的伶仃细脚;至于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他那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一会儿脱下一会儿又穿上的军大衣我们想必也不会忘。背影、长衫、细脚,大衣是他们各自的特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作家描写的是哪个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鲁迅)
明确:同学们说的真好,对,是鲁迅,那你们是根据那些特征他是鲁迅的呢?或者说鲁迅的标志性外貌是什么?
生:头发直竖,胡子。
这是崇拜鲁迅的一位青年读者阿累眼中的鲁迅,而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唐韬也有一段关于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PPT展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明确:有没有发现,唐韬先生与阿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和浓黑的胡子这一典型的外貌细节特征。所以,要写活一个人,把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展现出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逻辑学大师(板书:金岳霖先生)
二、学生快速自读全文。
1、请从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有一颗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金先生什么特点?
小结: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的细节,漫画式地刻画了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让人发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又有一颗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态度,学识修养,性格特点,处世方法等等。
4、这些细节有何作用?
这些细节感染力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真切而直观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们要写活一个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择其特点,从细处着笔,用细节描写进行勾勒。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金先生一样与众不同的老师,他们或诙谐幽默,或天真率直,或严肃端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动作,神态或口头禅。请大家在我们现在的任课老师中任选一位,用细节描写写一篇百来字的人物片段,写出他的特点来。注意:不能出现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择二三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请在座的同学猜猜他写的到底是哪位老师?(简要评点,学生互评)
6、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捧给我们,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回味空间。就象在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刚直不阿的斗士。从金先生戴的鸳鸯眼镜的白镜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点我们一目了然,但还应该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情感隐藏在他那黑镜片之下,这才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一)重情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二)热爱生活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6、跟着汪先生,我们也一点一点地认识了金岳霖先生。先是他的样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有点怪;再了解他的性格——不拘小节,自由随意,真是有趣;最后我们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里的性情——重情,更热爱生活。作者由外而内,由形入神,刻画了一位活生生的、立体的金岳霖先生。
刚才的片段练习中,同学们用细节勾勒了老师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们深记老师的全部内容,他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才是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们老师的内在情感,为刚才的片段练习作一个补充。
学生当堂补充。
三、小结
感谢汪曾祺先生,他不仅用平淡隽永的笔让我们了解了一位逻辑学泰斗金岳霖先生,更教会了我们运用细节描写由外而内、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学会之后,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金岳霖先生》教学反思
从细节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读到有关金先生的文章时,总会惊叹名家的独特个性,为他们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语文课堂,不能脱离语文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最终的目的。整个环节中,感觉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细节的详细解读,在文本探究过程中有点仓促,只让学生读了两个段落,然后大致的讲解,并没有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去感受。
2、课堂没有深入地拓展开,在文章中闲笔处点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我只点到有学问的人都很有个性。没有点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况。
3、文章的梳理很乱,写人肯定是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书上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做,效果会更好。
4、学生没有完全地投入到课本中,怎么都感觉他们是敷衍的态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课堂是一个情境,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它是为学生课后的理解提供一个范例”,在课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让学生说,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由于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后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进的地方有:
1、不能脱离文本,始终注意细节美。即使在后半部分的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表达。如“‘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可以抓住这其中用了句号,而为什么没有用叹号,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两处提到“有趣”,开始的“西南联大有许多有娶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结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从实写到虚写,体现了作者在写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现给人的性格特点。但我认为“怪”更能体现金岳霖的特点。“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无定法,只要本着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会有收获的。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觉得过不过瘾,老师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当地认真啊!这部影片叫《鸿门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对,讲的就是楚汉争雄时刘邦与项羽的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刚才已经注意到电影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和刘邦又是什么样的?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鸿门宴》。【板书标题】
(二)学习新课
分析项羽形象
1、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板书:项羽】
明确:
(1)政治上幼稚: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板书:政治上无知】
(2)自大轻敌: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板书:自大轻敌】
(3)不善用人。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板书:不善用人】
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评价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之后,对项羽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读
分析写人手法。
1、《鸿门宴》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更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无韵之离骚”,说明它在文学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又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生默读全文,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
(1)抓住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刻画,如曹无伤告密后,项羽的表现是“大怒”,表现了项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尖锐的冲突中,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思考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有何好处?学生独立思考作答,老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明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面对美味佳肴时,大家的表现是一致的,但在面对危险时,则表现迥异。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静;有人损人利己,有人舍己为人。可见,在矛盾冲突面前,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四)巩固提高
学完了本篇课文,相信大家对项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理解,我们都知道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那么同学们如果当初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放走刘邦,情况又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老师想请同学以项羽失败的原因为主题进行一个辩论,看看项羽究竟是因为放走刘邦导致了自己失败,还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了失败?
正方观点: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刘邦是当时唯一可以和项羽匹敌的人,杀掉刘邦,项羽便可一统天下。
反方观点: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难以战胜其他各路豪强,其内部也会四分五裂。
(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认识了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大家对项羽最后为何败于刘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分析刘邦、樊哙的性格特征。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1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篇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具体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慧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到底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慧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显然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烘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察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讨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所有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讨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战胜了绝望,他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 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根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察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烘托的。
我们这一单元所学习的三篇小说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学们将我们在这一单元的三篇小说中所学到的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难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三)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四)小结作业
尝试背诵这篇文章。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元学习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P3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础过关
注音
谬种 浸渍 陈抟 俨然 瘦削 形骸 荸荠
草窠 桌帷 讪讪 蹙缩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烟霭 瓦楞 尘芥 朱拓 监生 炮烙
咀嚼 执拗 间或一轮
四、研习课文: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先速读课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几个阶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凄然死去]在祝福声中,离开人世
开端===[初到鲁镇]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
发展===[被迫改嫁]被婆家卖掉,后来有了儿子。
高潮===[再到鲁镇]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播放电影《电影》
六、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学生讨论话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预设问题: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与电影结尾情节比较]
[点拨分析]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 "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讨论:关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写。
“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第三课时
一、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节课
一、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故事时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这也是一种反讽。
二、精当的语言艺术
解决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4
一、设计理念
当前,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常常应付了事。因此,我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理论,我把《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课时设计成“穿越”形式的阅读体会课,让学生在上课前就有所期待。本课时以阅读分享法、情境教学法的模式,让学生围绕“林黛玉进贾府后的见闻”的论题展开,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小说从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归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详或略的提示,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大致了解全书,不致读来漫无头绪。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三回,通过荣国府的女主人对来自苏州的第一次见面的十三岁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极其自然地介绍了荣国府的环境、人物。《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序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所以细读文本、仔细体味应该成为教学的首选方法。同时,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尽管有几个主要人物登台亮相,主要故事情节初见端倪,但从整个小说来说,它只是前五回“大序”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还是为以后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典型环境。因此,我们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为重点进行教学,并以此带动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来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材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第一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训练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的重点篇目。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兴趣,谈谈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多来自电视剧,对于文字读本的《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不甚了解,加上快餐文化的影响和学习任务重等原因,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文本,由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而生发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贾府。
2.能力目标: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美感,领会人物的美。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
2.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六、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阅读分享法、情境教学法、情景还原法等
(二)学法:预习、自主学习、讨论、信息提炼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2月20日上午9点,**同学枕着语文老师的奢华富贵的贾府,进入梦乡。“小姐,小姐!”头好晕,谁在说话?“小姐,,你好点了吗?头还晕吗?”只见一个一团孩子气的小丫头向我扇着扇子关心的问。“你是谁?这里是哪里?”我打量着陈旧船舱中的褐色桌子,低声问道。“小姐,我是雪雁。我们在去您外祖母家贾府的路上……”原来,我这一睡竟化身为黛玉了……弃船登岸,荣国府的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已经侯在边上了。进入贾府后,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用黛玉的双眼和双耳,完成后面的内容。
(二)认识外婆家——贾府
1、初游大观园(预习安排)
问题:速读课文,带同学们参观大观园。
老师牵头,黛玉进贾府前所见所感:很“大”:三间兽头大门的左右各蹲着一个大狮子,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正门的东西两头各有一个小门。进入贾府后,看到了……
(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合理添加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大观园)
2、初识贾府人(请同学们任选下面一个话题完成贾府人物介绍活动)(预习安排)
(1)向同学们介绍我的外婆(贾母)
(2)向同学们介绍我的表嫂(凤姐)
(3)向同学们介绍我的表哥(宝玉)
(4)跟外婆家的人说说我的情况
(三)感知名著《红楼梦》语言的魅力,品鉴人物形象
1、对比四位同学收集的课文信息给贾母、凤姐、宝玉和黛玉的人物介绍辞与课本的具体描写,谁写得更精彩?为什么?
2、品析人物心理,鉴赏人物形象
(1)凤姐为什么一会儿笑一会儿哭?
(2)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的心理是“好面子”的表现吗?
(3)我们应该怎么看宝玉的“摔玉”行为?
八、作业设计:写人,突出其形象特点。
任选一个人(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人)来写;根据其性格特征安排适当的场合让其登场亮相,通过外貌、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九、反思
《红楼梦》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共有9页,怎样在短短的40分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兴趣,读出趣味读出个性?要把《红楼梦》讲好,有关文学常识不得不讲,作者介绍,社会背景等等也要为学生理清楚。但一开始整理这些内容,学生或许会厌烦,所以我把这些内容安排到最后一个课时再讲。
为强化语言的影响作用,我在上课前并没有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电视剧,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和感染力,通过阅读分享、情境还原等方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走入文字,与文字亲密接触,领略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形象,感受大师的高超技艺,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为节约筛选信息的时间,我事先安排了两项预习任务:1、勾画课文中描写贾府环境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2、勾画描写贾府主要人物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项预习安排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黛玉的角色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一个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祝福》是教读篇目,《老人与海》是自读篇目。另一个是必修五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读篇目,《边城》是自读篇目。
(一)必修三与必修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
1.必修三与必修五的选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
2.必修三与必修五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一脉相承的
(1)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必修五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必修五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
(3)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必修五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
(4)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在教材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充分发挥小说的优势,设计出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小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内容显得单一,但是从学习效果来看却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现探究,不仅可以详尽地掌握这一点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将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把“渔”授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根据文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的步骤,给学生提供参考材料或学习方法;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的疑难,及时给予全班或者个别辅导;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检查、总结。
(三)充分利用分组讨论探讨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者学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筛选归纳,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有时甚至可以是以全班为单位,学生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展示,发表本组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外,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不可漫天乱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小说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观的感受小说内容。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穿插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还可以用ppt展示荣宁二府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关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贾府外表的繁华和等级的森严,而且使学生对贾府的布局有了直观的感受,对贾府的人物关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经常运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使读和写相互促进,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读写结合有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也可以缩写故事情节或者重新构思故事情节,还可以为主人公写小传,作评论,为小说拟标题、写提纲、换文体等。例如《祝福》教学中,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编写祥林嫂年表,以此了解小说内容和祥林嫂悲惨遭遇。上完小说后,又让学生以《谁是凶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这些作业利用课堂里很短的时间进行了选择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说教学中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中有两个小说单元,所节选的大部分是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失去激情,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以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小说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比如在进行小说单元教学时,可以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通过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相关片段,与原著进行对比;理顺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通过阅读原著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分析情节、人物、环境,写出简短的赏析材料;把自己的从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等。这种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小说教学之中的做法,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者,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
(一)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三)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发展来体现的。
(四)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五)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时候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以上是对小说知识的梳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目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目标:
(一)必修三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性格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小说语言,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
(二)必修五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把握主题;
2、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
4、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必修三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来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体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
必修三
《林黛玉进贾府》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了解《红楼梦》全书及《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初步感知文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会像《红楼梦》这样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世界上也没有哪一门学问会像“红学”这样独一无二,世界上更没有仅仅因一本书、一门学问就产生出天文数字的经济链。清代乾嘉以后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的说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
简介曹雪芹及《红楼梦》。(可提前印发资料,也可通过课件展示说明,重点介绍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指定同学将课文朗读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读错的,则分别从形、音、义三方面予以订正。重点留意字词(略)。
三、预设问题,深入文本
学习活动:按照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说说贾府的特点,并介绍贾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可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来完成:
1.未进贾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文章是怎样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的?或: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完成后同桌交流。请学生回答。)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 (学生独立完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认为描写人物肖像和语言最准确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味,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加以评述,看看通过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的什么身份和性格。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通过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活动过程】
一、提出活动要求
问题设计:课文描写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详写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请找出集中描写这三个人物的段落,反复阅读,思考一下: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三个主要人物?(任选一个人物,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不惜浓墨重彩,淋漓地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用意何在?
2.对于同一个问题,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玉要改变口吻呢?
3.宝玉听到黛玉无玉时,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摔玉,体会这一细节,分析宝玉的“痴狂病”是什么“病”?
4.《红楼梦》是小说,但在叙事描写中大量穿插诗词。节选部分用《西江月》二词来写贾宝玉,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书或课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众人眼中的黛玉——超尘拔俗的气质,娇弱多病的体质
(2)熙凤眼中的黛玉——不同寻常的标致
(3)宝玉眼中的黛玉——脱俗飘逸、清爽灵淑
2.精明泼辣王熙凤:
(1)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绘肖像——浓墨重彩,雍容华贵
(3)见黛玉——极尽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机变
3.潇洒多情贾宝玉:
(1)出场前的他人介绍——惫懒懵懂、顽劣疯傻
(2)宝黛相会时的肖像描写——眉清目秀、英俊潇洒、任性率真
(3)《西江月》词对于宝玉的刻画——独立不羁、张扬个性
三、展示对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述评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据预习,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某句话来述评。讲述时讲的虽是个别例子,但仍要讲得有头有尾,成为完整整体。如:我认为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这段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红楼梦》中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可以边述边评,也可以述完了再评,但不可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该项活动通过提出述评的语言规范方面的要求,既是对小说人物性格的鉴赏,又是一种语言训练)
3.学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结合文本,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提供了几个例子,教师可以再提供几个,学生讲不到时教师可预作补充。
经过评说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说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带演讲的口气说明。(略)
四、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话,课外读一读《红楼梦》全书
学习用“批注式读书法”对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进行评注,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示例: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活脱脱一个风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祝福》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讲述《祝福》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读过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也读过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忧愤。今天我们将再次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家介绍”及“字词疏通”略)
二、展示预习成果:找一个同学讲述《祝福》的故事情节。
学生讲述后,师生订正、补充,完成以下问题:
1.小说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经历有哪些?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丈夫死去 |
到鲁镇元年 |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
表格的前两行由教师示范填写,后面的表格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答案,其余同学分组讨论,互相补充。请同学们口头纠正黑板上同学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后明确答案。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但课文是以倒叙的手法来编排这些事情的,体会这样写的用意。
三、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供思考:
1、周围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如何?反映了什么问题?
2、祥林嫂对待命运的态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吗?
4、小说如果以“祥林嫂”来代替“祝福”作为小说的题目,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探讨祥林嫂悲剧原因,对小说进行深度阅读;
勾画《祝福》精彩语段,仔细品味、评点,深入把握小说语言。
【活动过程】
一、探讨祥林嫂悲剧原因,对小说进行深度阅读
1、提出问题: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对这一问题可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镇上的人们、“我”等方面具体分析,结合小说具体情节、语言及环境描写进行分析。这些人都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但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从而体会鲁迅作品对“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2、对这一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从几个问题来切入,如:有人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试以课文为依据进行简要说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机的象征,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却没有春天,“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新年才过”“此后大约十几天”祥林嫂的婆婆来了“她是特地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卫老婆子带来的消息,告诉我们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后不几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卖到了山里,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阿毛被狼衔走了。祥林嫂死在人们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过,春天也就来了。总之,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细读小说。)
对小说的深度阅读,也可以从对几个数字的关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个日子”(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祝福”这个特定日子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⒉“二次微笑”(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⒊“三样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三样眼神”,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揭示出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⒋“四场飞雪”(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的话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这里借雪讽刺封建势力,同时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理解小说。要求学生勾画、批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讨与练习”二提出了六个句子,可以从分析这六个句子开始对语言的品味。鲁迅小说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这个设计是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把握语言背后的思想,养成阅读小说的良好习惯。(①学生交流时,可提出语言表达方面典范的表述方式,教师可先作示范,如:我认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这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的,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我”为意,“我”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了。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我”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语言较多,教师可提前储存几个,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品味。)
三、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截取小说的一个典型片段,将其改写为剧本,并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编排表演。
《老人与海》
【活动内容】
1.赏读《老人与海》有关人物内心独白的语段,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把握老渔夫桑地亚哥“硬汉子”形象,学习他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活动过程】
一、速读——读出情节
导入新课后,教师顺势导读:
读《红楼梦》,我们读出了一个朝代的兴亡;读《祝福》,我们读出了一个社会的全貌;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来到美利坚,解读一位被美国人称为“硬汉子”的桑地亚哥,一位“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英雄。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表,并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师提示学生,结局要从鲨鱼和大马林鱼两个方面填)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
攻击者 | |||||
数量 | |||||
老人的作战工具 | |||||
结局 |
二、赏读——读出性情
1.文章在描写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结合原文进行赏析。
示例: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用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现在我们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示例:“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别想了,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下去,有了事就承担下来。’”(这些内心独白,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三、研读——读出内涵
1.课文选取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文章的结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是一个无论在怎样坚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尊严”的人。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英雄。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追捕马林鱼,与大海和鲨鱼的抗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颗自信的心勇敢顽强地去迎接挑战,他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2.个性解读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地亚哥的嘴里,不,是从心里涌出。他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亚哥,一位沧桑的老人,以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他的誓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
示例(二)
对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讴歌老人的伟大,有人赞扬老人的不屈,有人称颂老人的坚强。但我想,正因为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一种别人难以理解的在搏斗中体现他并没有老去的幸福和快乐,他才会有后来的伟大、不屈、坚强。桑地亚哥是在不懈的'奋斗中,体悟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体会得到的幸福和快乐。
必修五
(一)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推动和激励作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情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学习的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创设情境中,教师可以从文本本身入手,如在进行《边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那么这颗金沙的闪光点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也可以采用与所讲小说主题思想相关的内容入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设置情境,课堂的开始,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下面的一首小诗:"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者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并且让学生用两三句话谈谈对这首小诗里的老掌柜的看法。从而引出与老掌柜有些神似的"别里科夫"即《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
在本环节中,创设的情境要切合本节课内容,并且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二) 展示目标,激发探究
在本环节中,教师以板书或幻灯片、投影灯形式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心理都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了激励学生,可以采用设计奖项的形式进行精神的奖励和激励。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本环节可以设计如下:
明确目标
1、 通过研读文本,理清小说情节发展和林冲情感变化的线索,进而认识小说的主题。
2、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体会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3、 总结封建社会"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谐社会""民生社会"的经典价值。
奖项设计:1、发言积极奖2、讲解耐心奖3、朗读精彩奖4、文采飞扬奖
学习目标设计安排都有相应的激励奖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每个组都出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学生做准备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机制,学习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于小说问题的未知性,复杂性,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共享知识.共同处理问题。这就需要相互配合、团结合作,使学生在学会独立竞争的同时,还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环节进行之前,教师首先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宜4人至6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再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案,学生依据学案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图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等。为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课堂上,学生依据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教学目标实现的学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中,学案中我们根据文本设计了以下"合作探究"内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死因一直不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秋天,郑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学们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设计四个选项: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死者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内容包括如下:
1、 案发背景
2、 现场勘查结果
3、 死者档案结果
4、 有关人士采访:
(提示: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5、结案报告(死因说明)
运用这种别样的小组侦查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无形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各组的学生进行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全班同学共享。
(四)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因此,小说是认识社会的窗口,阅读和欣赏小说,可以提高我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人叙事的能力。
在对小说的教学中,我们就不能仅仅只针对小说本身进行教学,应该在基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能力。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对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举一些例子像"纪律"、"高考"算不算"套子"呢?让学生针对此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加深学生对"套子"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就学生讨论内容以"套子与社会规则"为题,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当堂评价,及时激励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刨新成就的勇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选择新途径、新方法来处理问题。要善于选择使用夸奖的言词、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表现针对设置的奖项进行当堂点评,教师要注意点评的方式,要起到激励的作用,使同学们都能在小组中感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培养学生的集体中探究的精神。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通过成果展示报告会、表彰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优秀成果、鼓励学生将学习的成果(如论文、报告等)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等,以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七、小说单元总结
(一)小说阅读方法归类
小说阅读方法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所以,学习小说必须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式。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肖像描写。例如,鲁迅的《祝福》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不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还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二是动作描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细节描写。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的震动与镇静的心理变化。三是语言描写。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虚弱本质。四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又包括内心独白、动作暗示、幻觉展示等,都能够很好地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二)课后问题打通归类
教材中课后问题的设置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在“跳进去”做题的同时,不妨时时“跳出来”对同类文本的问题设置打量、比较一番,以期获得更多的收获。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问题比较、打通与归类:
(1)情节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题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并交待了小说的视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要求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在后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梳理脉络的同时标注核心事件,同时以不同的视角来概括情节,如李小二的视角,管营、差拨的视角等,这样温故而知新,学生会有更多的收获。
(2)人物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二题考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学生比较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所使用的不同艺术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将问题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换为具体的人物,比如武松、鲁智深、杨志等,在学生思考、动手写作的基础上,推荐茅盾的文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相应部分,学生会在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方法。
(3)评价类。《林黛玉进贾府》的第四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题观照下,通过补充阅读相关章回,探讨林冲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授课者也不妨在“话说林冲”的漫谈中,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理出林冲的心理变化过程。
课后练习还可以参照读本和选修教材等资源。总之,每一道课后题的设置其实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读视角,善加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联——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鉴赏思路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于“套中人”形象的扩展思考,可联系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人物:《祝福》中笼罩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封建礼教;《窦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护、权钱交易;《雷雨》中每个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权势、金钱、名声、情感、义气、传统、亲情,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吗?由此可见,“套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人物打开一扇认识自我的天窗。
“研讨与练习”最后一道扩展类型题: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可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展开讨论:如果把“套子”看作规章制度或各种规矩,那么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合理归类。例如,那些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正义的法律法规,属于“合理的套子”,我们每一个人应主动接受这些制约,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局面;那些封建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合理的礼仪规定,属于“落后的套子”,我们应当抵制;至于那些阻碍社会车轮向前的反动的套子,我们应当毫不留恋地坚决摒弃。
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个有理性、敢怀疑、善反思的新时代青年,形成开放的眼光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有了这样的讨论基础,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现状,写一篇关于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或以《我身边的套子》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求:观点辩证,言之有据。
(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套子观”应用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是个性格平和谦虚随和的人,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舒适恬淡,但是一连串难以忍受的打击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想继续过“套子”中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这就是逼上梁山。林冲的例子是从“安于套子”到不得不“冲破套子”的最好佐证。
“套子观”应用于《边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种朦胧的爱情非常美,因为二老,原来“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翠翠,开始“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心中有薄薄的凄凉”,“会迷乱”,沉思、生气、悲伤、甚至痛苦,这一切全然是因为爱。可惜翠翠自始至终没有什么能表征她主体性的行为。直到小说结尾,她还在等着,尽管那个人 “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 “ 哭了一个夜晚 ” 。这一切都说明,翠翠其实一直活在沉默和压抑当中,她的奔放、豪迈、野性一直被压抑着,这种压抑使得她连爱的语言都不会表达。对于命运阴差阳错为她编织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冲破“套子”的能力,被动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对于老船夫而言,他心中其实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一个“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儿对爱的殉情。女儿的死成了一种重压,这种压抑导致他违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孙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顾后,费尽心机,成了一个“不爽利”的人,最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离开了人世间。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03-01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03-3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2-18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03-04
高中语文《孔孟》教学设计04-06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03-30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11-25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3-14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范文07-0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