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2 06:09: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说明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蛹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

  可取之处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划分文章层次,把握说明顺序,从而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学性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融合应用。最后从作者的研究精神出发,进行突破。本文的教学点,基本全部覆盖。

  不足之处

  文学色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

  2.体会作者所说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所包含的感情。

  3.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诙谐、充满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认识生存和进化的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新文明是我们的使命。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试着对蝉这种昆虫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15),法国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文学家。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作品有《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

  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的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四)字词积累:

  1.语音

  金蜣巷道臃肿涂墁徘徊皮鞘纤维喧嚣媲美

  2.语义

  臃肿: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小心,留心。

  庞然大物:指高达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虚荣的事物。庞然,高达的样子。

  灭顶之灾:指被水淹死。比喻毁灭性的灾难。灭顶,水漫过头顶。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衷,内心。

  胡作非为: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的做坏事。胡,乱;非,不对。

  喧嚣:叫嚷,喧闹。嚣,喧哗。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

  来之不易: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来之,使之来。

  转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瞬,一眨眼、转眼;即,就;逝,消失。

  (五)通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列出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明确: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之处-----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

  (六)思考: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蝉的生长过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1.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2.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3.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蝉的地穴”思考回答问题

  1.蝉的地穴的位置在哪里?

  “在阳光曝晒、人来人往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些手指头粗的圆孔”“它们喜欢特别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

  2.蝉的地穴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

  “约两厘米半口径的圆孔,四周一点被清理出的杂物都没有,也没有泥土堆积在外面”

  3.这里作者为了说明地穴的外部形态,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两厘米半)、举例子(金蜣的洞穴)、作比较

  4.请概括蝉地穴的内部结构。

  蝉的隧道大都深达四十厘米左右,圆柱形,根据土质而略有弯曲,但总近于垂直,上下畅通无阻,底端却是完全封闭的,形成了略为宽敞的地穴。

  5.蝉在建筑隧道时,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呢?对这个问题,作者在文本中有交代吗?

  在幼虫臃肿的身体里储存有一种粘液,当它掘土的时候,将黏液喷涂在泥土上,使你不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它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泥浆挤进干土的缝隙里,这样就建成了以泥浆涂墁的、不易崩塌的墙壁。

  6.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蝉是怎样蜕皮的。

  学生自己概括,老师点拨。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问题

  1.概括说说蝉的产卵的地点、数量

  2.蝉卵会遇到怎样的敌害,对于这个敌害,蝉是怎样面对的?从课文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这种生命怎样的感情?

  3.蝉卵孵化后,幼虫会遇到哪些危险?

  4.请用一句话概括蝉的一生。

  (三)联系文本,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

  那么,蝉是用什么办法来拯救自己的家族的?

  2.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伟被发现的秘密。对于这个秘密,作者真的是一无所知吗?

  (四)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要求。

  1.蝉的幼虫就通过这些圆孔从地下爬出,来到地面,蜕变成了完全的蝉。

  2.它那柔软的身体,在还不具有足够的力气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的沐浴空气和阳光。

  3.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4.这个脆弱的小生命现在迫切的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钻到地下去寻觅藏身之所。

  (五)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的去观察,像诗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达。”请你结合文本,分别举例说说你对法布尔这些特点的理解。

  三、总结提升

  1.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对蝉的诸多习性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蝉的生长过程。文章中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

  2.总体特色

  观察细致准确,语言详细科学。

  文艺笔调

  生动传神的语言。

  拟人手法的运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08-27

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03

螳螂捕蝉语文教学设计08-06

《蝉》教学设计优秀03-23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4-24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10

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05-31

蝉和狐狸教学设计05-02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