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9 00:32: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汇编1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汇编14篇)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

  【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应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健康自主的发展”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打开语文课堂的天窗,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资源,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课前观察。课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导朗读。课后实践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夕照》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同第一课《海上日出》一样。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壮观的景象。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秀丽,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日落的景象上。难点是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主要通过对比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这是本组第二篇写景的课文。学生己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即“借助读课文,想象画面”和“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本篇课文是在此基础上的.巩固延仲。夕照的景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现成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观察即可获得,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渗透于课文的字里行间的,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情景交融,有一定的难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多读、美读。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感受夕照的秀丽壮美;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夕照的系列图片、抒情音乐。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观察夕照。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观夕照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观察夕照的景色。

  课上教师提问:“你是怎样预习《夕照》一课的。观察到了日落时怎样的景象?”

  学生谈自己的预习方法、收获以及观察到的日落时的景象。

  学生的预习方法、观察所得因人而异,不应千篇一律,教师应根据情况及时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交流生活中观察所得。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预习方法。】

  二、初读质疑感夕照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小组内交流读课文后的感受,并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组内其他同学听。教师随时了解情况。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从而整体感悟夕照的迷人。

  4、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方案一:学生可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词语的意思,“为什么说夕阳像石榴”等。这时可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深层次的问题。

  方案二: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如“我为什么感慨和激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等。可留待下面教学环节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夕照的美丽。通过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能力。同时便于“以学定教”。】

三、细读解疑赏夕照

  1、怎样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慷呢?请学生商议可行办法。学生提出建议:可以读课文,可以讨论。可以听录音

  2、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3、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读读。拿起笔画画。看看夕阳美在哪儿、神奇在哪儿。

  4、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夕阳调皮”、“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等。

  5、欣赏夕照的系列图片(配乐),进一步欣赏夕照的辉煌。

  【设计意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互帮互学,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读代讲”、“听中想象”、“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夕照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四、实践体验

  画夕阳对课文中把“夕阳化作什么”的理解可作这样的指导: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想象一下画出来,然后在全班内评一评:好在哪里。为什么?

  3、积累句子:把自己认为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到积累词句的本子上。

  【设计意图: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作画表达自己真切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

五、朗读成诵赞夕照

  (一)配乐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出夕照的美景。可以是表演读。可以是小组、同位、班级读。

  (二)赞美夕阳学生说几句话或作几句诗。也可以是搜集到的有关描写夕阳的词语、诗句。

  【设计意图:反复加强读。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以声传情。以情感人。通过赞美夕阳。进一步明白“如诗、迷人的夕照”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样把语言教育和情感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六、对比读书谈感受

  灵活运用课文思考题:“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代表汇报(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可以是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感受)。

  七、迁移运用写夕照

  (一)欣赏写法之妙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作者站在什么地方观察夕阳?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是抓住夕阳的什么特点观察?学生默默读课文后。同位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二)体验写作之乐

  1、用一个片断描写一处景物。可以用刚学到的写法写。也可用其他方法写。

  2、写完后互相欣赏交流。

  (三)课后练习课后继续搜集阅读描写夕照的文章图片。

  【设计意图:一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仲,引导学生在练笔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夕照》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效果比较好。但在合作交流时。因学生以前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熟悉,小组交流流于形式。预期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平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6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 京尹(yǐn) 艨艟(ménɡ chōnɡ) 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鲸波(jīnɡ) 罗绮(qǐ) 僦赁(jiù 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7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⑵ 读懂词义:

  ①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 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 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 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8

  一、课题:观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七、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我们看到课文分成几个段落?

  五个。

  2.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段落呢?

  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的段落,提出天下奇观。第二段讲潮来前,第三段第四段讲潮来时,第五段讲潮头过后。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详写在潮来时,其他的都应该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九、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9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2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 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 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汇编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2-25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04-28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7-03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精彩10-11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3-13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3-17

(必备)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8-09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4篇)04-28

人教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04-21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2-03

在线咨询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汇编1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汇编14篇)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

  【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应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健康自主的发展”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打开语文课堂的天窗,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资源,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课前观察。课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导朗读。课后实践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夕照》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同第一课《海上日出》一样。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壮观的景象。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秀丽,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日落的景象上。难点是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主要通过对比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这是本组第二篇写景的课文。学生己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即“借助读课文,想象画面”和“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本篇课文是在此基础上的.巩固延仲。夕照的景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现成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观察即可获得,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渗透于课文的字里行间的,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情景交融,有一定的难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多读、美读。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感受夕照的秀丽壮美;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夕照的系列图片、抒情音乐。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观察夕照。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观夕照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观察夕照的景色。

  课上教师提问:“你是怎样预习《夕照》一课的。观察到了日落时怎样的景象?”

  学生谈自己的预习方法、收获以及观察到的日落时的景象。

  学生的预习方法、观察所得因人而异,不应千篇一律,教师应根据情况及时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交流生活中观察所得。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预习方法。】

  二、初读质疑感夕照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小组内交流读课文后的感受,并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组内其他同学听。教师随时了解情况。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从而整体感悟夕照的迷人。

  4、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方案一:学生可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词语的意思,“为什么说夕阳像石榴”等。这时可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深层次的问题。

  方案二: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如“我为什么感慨和激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等。可留待下面教学环节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夕照的美丽。通过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能力。同时便于“以学定教”。】

三、细读解疑赏夕照

  1、怎样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慷呢?请学生商议可行办法。学生提出建议:可以读课文,可以讨论。可以听录音

  2、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3、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读读。拿起笔画画。看看夕阳美在哪儿、神奇在哪儿。

  4、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夕阳调皮”、“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等。

  5、欣赏夕照的系列图片(配乐),进一步欣赏夕照的辉煌。

  【设计意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互帮互学,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读代讲”、“听中想象”、“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夕照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四、实践体验

  画夕阳对课文中把“夕阳化作什么”的理解可作这样的指导: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想象一下画出来,然后在全班内评一评:好在哪里。为什么?

  3、积累句子:把自己认为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到积累词句的本子上。

  【设计意图: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作画表达自己真切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

五、朗读成诵赞夕照

  (一)配乐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出夕照的美景。可以是表演读。可以是小组、同位、班级读。

  (二)赞美夕阳学生说几句话或作几句诗。也可以是搜集到的有关描写夕阳的词语、诗句。

  【设计意图:反复加强读。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以声传情。以情感人。通过赞美夕阳。进一步明白“如诗、迷人的夕照”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样把语言教育和情感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六、对比读书谈感受

  灵活运用课文思考题:“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代表汇报(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可以是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感受)。

  七、迁移运用写夕照

  (一)欣赏写法之妙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作者站在什么地方观察夕阳?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是抓住夕阳的什么特点观察?学生默默读课文后。同位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二)体验写作之乐

  1、用一个片断描写一处景物。可以用刚学到的写法写。也可用其他方法写。

  2、写完后互相欣赏交流。

  (三)课后练习课后继续搜集阅读描写夕照的文章图片。

  【设计意图:一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仲,引导学生在练笔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夕照》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效果比较好。但在合作交流时。因学生以前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熟悉,小组交流流于形式。预期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平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6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 京尹(yǐn) 艨艟(ménɡ chōnɡ) 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鲸波(jīnɡ) 罗绮(qǐ) 僦赁(jiù 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7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⑵ 读懂词义:

  ①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 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 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 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8

  一、课题:观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七、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我们看到课文分成几个段落?

  五个。

  2.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段落呢?

  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的段落,提出天下奇观。第二段讲潮来前,第三段第四段讲潮来时,第五段讲潮头过后。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详写在潮来时,其他的都应该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九、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9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2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 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 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