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11 10:35: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隹。

  2、认识一些特殊偏旁,看图熟读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认识一些偏旁。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对照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事物,读出相应的词语,先认识偏旁的本意,再进一步学习汉字。

  3、了解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流利地朗读韵文。

  难点:知道“鸟”和“隹”都表示“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秧苗 稻谷 庄稼

  这些字都是什么旁?

  禾字旁和什么有关?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

  2.你看我们汉字的部首都和他们的意思有关系,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还要来学习一课部首识字,是《识字8》。

  二、读韵文

  1.小朋友,看,谁来到我们课堂上了啊?出示小鸟图。

  3.大家都认识很多种鸟,可是,他们的名字你们认识吗?能读准吗?

  出示词语:

  乌鸦 海鸥 杜鹃

  麻雀 老雕 大雁

  4.学生自读。

  5.交流:有哪些读音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点提醒“鸥”、“老”)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挂图,指名认读

  三、了解各种鸟

  1.观察图上的这些鸟儿,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这些鸟中谁是乌鸦?你怎么知道的? 乌鸦是怎么叫的?好听吗?

  2.虽然它的声音不怎么好听,可是他喜欢吃害虫,腐肉,所以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们还送给他一个名字叫做清道夫,我们也应该——保护它。 亲切地喊喊他。

  3. 海鸥的外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长长的'翅膀) 你在哪里见过海鸥呢?(指名读,齐读)

  4. 正因为它有这对长长的,强而有力的翅膀,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自由的飞翔。 谁能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5.杜鹃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布谷”,当我们听到杜鹃那布谷、布谷的歌声,就知道——春天到了。

  6.看,杜鹃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呀? 美丽的杜鹃站在枝头昂首歌唱呢!谁来喊喊他?(指名读,齐读)

  7.剩下的这三种鸟也各有特点,他们是——(出示:8.看着图,你能给他们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吗? (小小)的麻雀 (健壮)的老雕 (团结)的大雁

  9.六个词连起来,能读准吗?能读的美吗?(齐读)

  10.读的可真棒,仔细观察这六个字的字形,你发现了什么?(逐个圈出六个字) (第一行的三个字都带有“鸟”字旁,第二行的三个字都带有“隹 ”字旁)

  11.为什么这些鸟的名字中都出现了这两个部首呢?出示

  那你们还知道那些字中也带有这两个部首吗?(鸡,鹅,鹰)正因为他们都属于鸟类,所以都含有这两个部首,就像我们课文中的这六个词一样,让我们一起再读读他们,记住他们。

  12.再读词语。

  四、指导生字

  1.认识新部首“ 隹”。

  “雕”的笔顺,笔画较多,写得要紧凑。 “雁”的部首是“厂”,不能多加一点。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蚕卵、桑叶、衣裳、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

  4、能通过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蚕”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揭题:教学“蚕”,想一想,为什么叫它蚕姑娘呢?]

  出示一块丝巾,这块丝巾漂亮吗?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块又软又滑的丝巾是用什么织成的?

  2、出示课题:12、蚕姑娘

  教学生字“蚕”,读准字音。

  3、你知道关于蚕姑娘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2、听后交流。

  三、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学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自学情况。

  音:卵、床、裳、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课堂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1—5自然段,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变化。理解“蚕床、渐渐”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

  3、会仿照句子用“渐渐”写一句话。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 ”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

  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4、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指导朗读。

  5、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⑴、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交流。

  6、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齐读4、5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2、用“渐渐”写一句话。(完成课后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

  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穿——()新——()嫩——()

  瘦——()黑——()晴——()

  2、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二、学习第6段。

  1、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

  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三、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

  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

  绸是我国的骄傲。]

  3、完成课后作业题。

  板书:2、蚕姑娘

  卵又黑又小

  又白又胖

  蚕蛾又黄又瘦

  茧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安塞腰鼓那奇伟磅礴的气势、催人奋进的力量;击鼓后生们粗矿豪放的性格、昂扬高亢的激情,如何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与作者感同身受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懂得反复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通过朗读懂得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难点:文章当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矿、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安塞腰鼓?(板书:鼓响前的静,腰鼓表演时的`闹,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回答。(板书:壮阔、豪放、火烈)

  3、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了安塞腰鼓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就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真切地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三、精读课文。

  (一)引导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说说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一幅广阔而恬静的场面。)

  2、小结:这是激战前的沉寂,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写得多美呀,舒展柔和,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请问:腰鼓表演就要开始了,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茂腾腾”、“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等)

  3、小结: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为文章后面写动蓄势,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瞧,表演开始了。

  (二)引导学习5-17自然段。

  1、快速浏览5-17自然段,有一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指名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

  3、高声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

  4、指名回答,适当理解句子意思。

  5、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心。

  1、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写安塞腰鼓想表达什么思想?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1:表达对黄土高原上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

  师:表达对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在文中哪一段里可以看得出来?

  生2:在第18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耗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能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感受出作者对农民生命力的赞扬。

  师:请坐。在18段里,她觉得歌颂了生命的力量。

  生4:还表现了安塞腰鼓独特的美、阳刚的美。是在第7自然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还有紧接的句子,“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里歌颂了安塞腰鼓独特的——

  生5:美

  师:这叫做我们中国特有的外国没有的——民间艺术。歌颂了黄土高原上这种特有的民族艺术。

  2、小练笔:这篇课文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美,请你围绕中心句进行练笔。如: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教学反思: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

  教学设计思路为:在朗读中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1、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在检查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问中的词句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一个“好”,读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重点指导第六自然段的朗读,使用替换式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通过反复朗读,既可以积累课文的语言,有能感受到课文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才容易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领悟丰富深刻的情感。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茂腾腾”“朴实”“燥热”“恬静”“亢奋”“震撼”“烧灼”“威逼”“元气淋漓”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通过解读词语的确切意思,有利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对黄土高原充满崇敬、赞叹之情。

  3、不到之处。教师的教学节奏不够紧密,学生回答问题思路不够清晰,以至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并不熟悉,腰鼓舞这种民间舞蹈也不常见,教学中没有引用相关资源,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假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就容易入境悟情了。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做到想象有基础和依据。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语言,模范文本进行迁移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识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小星星》,师生一起进行律动。

  2、师:老师知道有一条河,它不是由水组成的,而是由无数颗闪闪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你知道这是什么河吗?(板书“银河” )“银”字是左右结构,左面是金字旁,跟金属有关。

  3、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银河的图片。(课件出示银河的图片)看到这美丽的银河,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4、有两个个爱提问题的少年,他们看到这美丽的银河后也提出了好多问题呢。(板书“问”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问银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提出要求: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画出词语,圈出生字,想象词义。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银河 客轮 牛郎 相会

  拦河大坝 宇宙飞船

  清澈 宽阔 需要 宽广

  雄伟 驾驶 南来北往

  指名读,去拼音读。齐读。

  4、识字游戏“送星星回家”。(老师手中有许多小星星,背面写着生字,如果会读生字,就可以将小星星送回美丽的“银河”。)指名读。

  5、谁愿意选一段读给大家听?可以是你读的最好的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也可以是你读的还不够好的一段,让大家当你的小老师,帮帮你。

  指名读,师生评议。

  6、两位少年到底向银河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分别问银河的什么地方?

  想想读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指导学生逐段读好问句)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每小节中的问句 。

  7、学生练习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分组朗读全诗。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轮 郎 坝 拦 相 银

  学生自读,口头组词。

  2、学生试着说说每个字的笔画、笔顺。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轮”和“郎”

  轮:与“枪”的右半部分区分,左窄右宽。

  郎:与“朗”联系识记,左窄右宽。

  4、学生边说笔画边描一描田字格中的字。

  5、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1、上节课,小朋友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还认识吗?开小火车朗读词语。出示:

  驾驶 宽阔 引路 相会

  航标灯 斜拉桥 葛洲坝 发电站

  南来北往 拦河大坝

  牛郎织女 宇宙飞船

  2、课文中两位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坐在绿绿的草地上仰望着星空,看着那小星星组成的白色的光带—“银河”。看着看着,那原本挂在天上的银河,似乎就变成了家乡的小河,小朋友不禁向它提出了许多问题。小朋友都向银河问了些什么。

  3、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朋友一起想象,一起去问一问银河吧。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翻开书来,请小朋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小节读一读,看看怎么把它读好。

  1、学习第一节

  出示第一节

  ①哪位小朋友对这一小节感兴趣?谁想来问一问?指名读。

  ②谁还想问?指名读

  ③问得真好!在小朋友眼里,河水是----清澈的,板书:河水,读词语!

  (齐读、男女生读)

  ④谁能给“清澈”换个词,意思差不多。(碧绿、一尘不染、清清、一眼见底、清凌凌)

  a换得真好,你能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吗 ?

  b谁能读出碧绿,一尘不染,清清,一望见底。

  ⑤把它放到句子里读一读!(指名读。)谁再来试试。(生读。)

  ⑥在那一尘不染的河水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在清澈的河水里,小朋友们产生了这么多的想象,有鱼儿、有水草、还有戏水的小朋友,再来读一读。谁能读出自己的想象来。(读第一自然段。)

  ⑦师:多清多美的河水啊,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齐读。)

  2、学习第二节

  过渡:我们看完了河面,现在来看看河道吧。(出示第二节)板书:河道

  ①你来问一问?指名读

  ②这么长的句子,他还能把问的语气读出来,真厉害!我们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问一问!(小老师领读)谁还想问!(指名)一起来问!(齐读)

  ③这一节中有一个词特别有意思,(红色显示:伸着大鼻子的货船)

  ④你猜它是什么? 你们见过“伸着大鼻子的货船” 吗?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图片:大鼻子的货船), “大鼻子”在哪呢?谁来指一指。

  谁来读一读:大鼻子的货船。(指名3人)

  大鼻子名叫球鼻艏,这样的船头啊可以减小水波的阻力,船就能行驶的更快了。

  ⑤你看多有趣呀!谁还想问一问?

  ⑥“南来北往”什么意思?

  ⑦有很多的客轮和货船,那么河道必须怎么样?读出来!(谁能读的再宽广一些?)

  ⑧在宽广的河道里除了有客轮和货船,还有航标灯呢,看,这就是航标灯(出示图片),航标灯啊,是为了客轮和货船的安全航行而专门设置的,它在夜间能发出闪光的信号。

  ⑨现在我们一起来问问这宽阔的河道里有些什么吧。(齐读)

  3、学习第三节

  过渡:文中的两个小朋友真是好问,我们也来做做好问的小朋友吧,(出示第三小节,齐读)

  ①出示:出示一条大河(板书:河面)

  看着这河面,谁能读好这个词语————“宽广的河面”?

  再看看这河面,谁再来读?(指名读)一起读!(齐读)

  ②“宽阔的河道”,“宽广的河面”,都表示宽的意思,两者有什么不同呢?谁来做一做动作,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a宽阔除了形容河道以外,还能形容什么?(出示:宽阔的——)(生回答) 为什么说马路时宽阔的?(出示:宽阔的马路)学生齐读

  b宽广的河面,宽广还可以形容什么呢?(出示:宽广的——)(生回答) 你能说说为什么草原是宽广的呢? 是啊,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出示:草原、海面、沙漠、天空、胸怀)(齐读,开火车读)

  ③这么宽广的`河面上会有什么呢?谁来问一问。(出示)

  ④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你们听过吗?谁来讲一讲?(生不会时,老师补充: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与牛郎结为夫妻后,遭到了王母娘娘的反对。王母娘娘用银河将他们分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会时喜鹊给他们搭桥,称为鹊桥。)

  ⑤他们多可怜呀!每年只有一次机会能在鹊桥上相会,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经常相会吗?你们见过“斜拉桥”吗?

  (出示:斜拉桥图片。)小朋友们,这就是 “斜拉桥”,大家看得那么认真,谁来说说,看了这个斜拉桥想说什么?

  谁来读一读。(指名)谁还想读,把斜拉桥的雄伟读出来。(指名)

  银河呀,我们这有雄伟的“斜拉桥”,你那里有没有呢?谁来问一问?

  ⑥有了“斜拉桥”,牛郎和织女就可以在桥上相会了,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祝愿读出来! (齐读)

  4、学习第四节

  ①过渡:问完了河水、河道、河面,我们再来问问银河的上游吧。

  (出示第四小节)(板书:上游)谁先来问问?(指名)一起来问问!

  ②出示:拦河大坝图片。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就是拦河大坝,它可以控制水流、防洪,还可以提高水位发电,它的作用很大。

  ③出示:葛洲坝水力发电站图片

  葛洲坝水力发电站,就是利用水能来发电的,每年能发150多亿度电呢。

  ④银河呀,我们这里有,你那里有没有呢?想不想问一问?你来问问吧!

  ⑤谁再来问一问?喜欢这一节的同学一起问一问?

  5、这些问题问得多奇妙,多有趣呀!我们坐在草地上,托起下巴,一起再来问一问银河!注意:要有问的语气哦!分组读第1至4自然段。

  6、课文中的小朋友对银河提了那么多问题,那他的问题问完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第五小节)指名读。

  仰望星空,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银河?仿照书中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互说,指名说。

  你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要问银河,那你将来长大打算怎么做呢?学生交流。

  你们的愿望真美好,多有雄心壮志啊!齐读:总有一天……

  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节。

  7、银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小朋友们,银河在等着你们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去探索呢!相信将来,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到那时,可别忘了告诉老师哦。让我们捧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诗。(配乐齐读)

  三、指导写字:宇、宙

  1、说说这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你如何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的呢?

  2、仔细观察,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边范写边说要点(生跟着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银河?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24 问银河

  河水 鱼儿 水草 小朋友戏水

  河道 客轮 货船 航标灯

  河面 斜拉桥 牛郎织女

  上游 拦河大坝 水力发电站

  教后反思: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观察图:你们看到了什么?见过雨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春天的雨有什么作用呢?

  (大雨、暴雨、毛毛雨、雷雨等。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很多。在民间谚语中,有“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的说法。对于农田来讲。春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能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2.介绍《春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春雨》。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3.看看题目:你们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雨下的季节和时间)(原题中感受到这个雨是好雨是及时雨,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那诗人是怎样写的呢?春雨能带来什么呢?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这首诗。

  三、精读《春雨》

  1.学生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春天的雨怎样?(春天的雨是好雨) 板书:好

  3.这春雨好在哪儿?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重点理解“知”。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雨知时节,适时、应时、及时。真是给人们带来好处。)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②“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潜:与大雨、暴雨的哗哗啦啦不同,潜是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随风而来。

  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春天花草树木复苏了。成活了生长了,默默无私奉献着自己

  4.总结。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这两句从听觉上写出了雨的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默默奉献。

  5.指导朗读、背诵。教师范读,强调节奏。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7.拓展欣赏: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前四句,后面的又是怎么写是春雨的呢?请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课件示《春夜喜雨》。

  8.补充阅读《春雨的色彩》。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 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说一说,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2.想象春天的美景。说话练习

  (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鸭妈妈带着可爱的鸭宝宝出来春游了。)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他用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祖国的山河美。青蛙醒了,看见周围的小朋友正忙着种葵花,它赶忙跳出洞口捉虫子去了。)

  3、 过渡: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4.解题。那么,春晓的“晓”是什么意思呢?请翻开字典查一查。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简介孟浩然。

  三、自学古诗。

  1.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能背这首古诗,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它的意思。

  2.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就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3.请同学们开始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讨论一下,然后试着把诗句讲下来。

  4.学生自学古诗。

  四、交流学习情况。

  1.字词理解。

  晓:早晨,天刚刚亮。

  啼:鸣叫。

  觉:多音字,强调两种读音的组词。理解意思:感觉、知道。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春天的睡眠格外香甜,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这时耳边到处能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朦胧中记起昨天也也夜里下雨声和刮风的声音,不知道又会有多少花瓣凋谢了,落到地上。

  3.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五、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2.春天这样美,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吟诵有关春天的诗句。

  六、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1、 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7

  一、谈话导入

  1、 师:有人给你鼓过掌吗?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的掌声你的心情怎样?你为别人

  鼓过掌吗?为什么给别人鼓掌?

  2、 板书课题,齐读

  3、 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 再读课文

  思考:掌声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1、 指名说。

  2、 先走进演讲前的小英。指名读一自然段。

  理解体会、指导读。板书:忧郁自卑

  英子的忧郁还表现在哪儿呢?读2、3小节,画出表现忧郁的词句。

  3、 交流反馈

  过渡:后来,英子变了,她变得怎样了?指名读第4自然段。

  板书:开朗自信

  是什么原因让忧郁自卑的`英子变得开朗自信?板书:掌声

  4、 出示两次掌声响起的句子

  理解“骤然”。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掌声再次响起,此刻小英会说些什么?

  指导读句子

  5、 读英子的来信,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

  交流

  四、 升华

  听到掌声响起来,我们的心更明白,珍惜别人送给我们的关爱,同时把鼓励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下面我们就行动起来,写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送给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通过雨点动态的变化,认识他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4、随文认识“落”、“进”两个字并能正确书写,了解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动态。

  2、了解它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受意境之美、语言之美。

  教学准备:本课的教学课件,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图片,雨点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口述谜题: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猜猜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很容易就猜到是雨。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雨的诗歌,名字叫《雨点》。

  板书课题:雨点。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创设情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在不同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雨点一起去游玩吧。

  1、课件放映课文制作的动画。

  师述:天空中聚集起片片乌云,不一会儿,雨点落下来了,落在不同的地方,给大自然带来了乐趣……

  2、诗歌写得多有趣啊,你们想读一读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多读几遍。

  3、检察自学。

  ⑴抽读词语。(课件出示)

  指名拼读词语:落进睡觉小溪散步

  江河奔跑海洋跳跃

  指名读,学生当小老师读。

  ⑵生字读好了,谁愿意试着读读课文。

  4、指名逐句读,师生评议(指导读好“睡觉、散步、奔跑、跳跃”体会雨点的变化。)

  过渡:课文读通了,怎样才能读好呢?我们再深入地学习,把课文的意思都弄懂了,就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动画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印象,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好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并提出朗读要求,明确了读书的目的,是学生有目标去读。

  三、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雨点落进哪些地方?用“——”标出来,在那里干什么?用“……”标出。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反馈教学信息。

  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

  ⑴生答。课件出示: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它们不同的特点。同时在黑板上贴出这四幅图片。(要求把话说完整)

  ⑵谁能用一句话来回答:雨点落进和里。

  ⑶随文进行“落”、“进”这两个生字的教学。

  ①小朋友们想不想来写一写“落”、“进”这两个字。

  ②卡片出示:落、进。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同桌的小朋友可以互相说说。

  ③交流识字。学生运用已有学习汉字的基础想出各自的办法来记住这两个字。

  ④我们不但要记住它们,还要会写,先请学生说怎样写好,要注意什么,接着老师范写,学生竖空,再让大家描一描、写一写。(提醒学生注意“进”先写里面的再写外面的)

  3、雨点落进这些地方在干什么呢?老师有四颗小雨点,小朋友们,你们就是可爱的`小雨点,来找找小雨点的家吧。

  生答,请拿有小雨点的学生在黑板的四幅图上贴上小雨点,并在图下板书: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4、指导朗读。

  想一想,课文该怎么读呢?学生自由练习。

  (1)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2)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它的姿态也各不相同,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加上动作把它表示出来?找同桌的一起练一练。

  (3)指名表演。

  在学生读的同时再次显示上面出现的四幅图,图文结合,进一步感受到池塘多么平静啊,一点波纹也没有,雨点就像躺在大床上睡着了;雨点落进小溪里,伴随着缓缓流淌的溪水悠闲地散起步来;另外一些雨点跟着哗哗流淌的河水高兴的奔跑呢;还有一些小雨点来到了奔流不息的海洋里,随着澎湃的海水在不停的跳跃呢。

  (4)指名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反复读,齐读。

  (6)试背课文,看图有感情的背诵。

  设计意图:“我”就是可爱的小雨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和小雨点一起感受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乐趣。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8个,绿线内的个3生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课文内容:

  春天 春风 春雨

  柳树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梨花 杏花 桃花

  教学准备:

  大幅情境图;词语卡片;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郊外、去田野找春天,好吗?

  2. 课件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欣赏,边唱歌。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过渡: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天在哪儿,你找到了吗?

  生1:柳树发芽了,说明春天来了。

  〔师重复着生说的话,送给这个学生两个圆卡片,上面写着“柳树”、“春天”。〕

  生2:小草发芽了,说明春天来了。

  师:小朋友真聪明,老师奖给你“小草”、“嫩芽”两个圆卡片。〕

  2、初读课文:小朋友说得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礼物,读一读、看一看这些词里面,哪几个词大家没有提到?

  生找到后发给词语卡片。

  3、师:老师画了一张春天景色的画,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画上都画了些什么。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现在老师让手中有卡片的小朋友请你到上面来大声地读出卡片上的词语,其他小朋友觉得他读得正确、响亮的,也大声地读一读。然后我们把卡片贴在图画上正确的位置。

  三、串词说话,再现春景

  范文(美文)欣赏。

  生自由练习。

  请几名学生说。

  师:真棒,一篇篇赞美春天的文章就这样流淌出来,真是出口成章。

  让我们把美丽的春景藏进这几个词中,小朋友们,跟我念。

  四、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语言渲染: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

  2.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

  五、写字指导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并写出。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如:(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1

  疑为学之路

  优秀的犹太民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孩子上学回家,父母便问:“今天提问题了吗?”可见,犹太民族的智慧与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我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孔子认为“疑是学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近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学习中,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果不加辨别,笼统接受,那只能作为一个“仓库型”的学生。

  内容简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小说和散文。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给我的孩子们》是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通过从心灵上对孩子们健康的翔真情地赞扬了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抒发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感情。

  《台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主题将会给我们带来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以重要的诫启迪。让我们通过一个农民的追求,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的状况,关注农民问题。

  《呼兰河传》通过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给我们重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童年以启发。

  “诵读欣赏”选取冰心的《往事》一文,意在让读者体会人世间伟大的母女情。

  创意说明

  本单元总体上宜采用自读、质疑、讨论、拓展和学习方式。通过品读、欣赏美文,积累丰满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根据不同主题收信、朗诵、评价与课文相关联的中外散文名篇,互动起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阅读积累。“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珍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深入思考自然、社会现象,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提高精神品位。利用课堂讨论形式,提高思维和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3、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的全面了解,解读文本,了解微言大义,了解曲折的表现手法;同时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辨识能力。

  4、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遍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dtn 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dt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正确认读、识记四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声母dtnl的发音方法以及音节拼读。通过教师的拼读示范,让学生反复观察、模仿,反复练习拼读,能初步掌握拼读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运用拼读方法对声母与带调韵母组成的音节进行拼读是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人实际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参与求体验,以合作求创新,以探究求发展。重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新的发现,使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声母形的记忆体现层次性:先引导学生从直观画面观察记忆字形;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所学比较记忆字形。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合作、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进一步提升。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尝试学、互相教学、讨论研究学,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深知学情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拼音教学单一的呈现方式,及各个字母按音形义讲解,采取了集中训练,减少头绪,加强综合的教学思路。书写在低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书写的乐趣。这无疑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感召下得以彰显。

  3.拼音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本节课的设计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生在积极的竞争参与中,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培植。联系日常生活、捏摆字母记忆字形等独特的教学手段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饶有情趣的欣赏、展示是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最好馈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成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财富。教学设计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态度得以端正,情感得以升华。

  [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导入新课

  摘苹果

  教师把声母b、p、m、f和音节ba、fo、ma、po制成苹果,请学生自己先自由拼读、或请教别人,然后选择自己最拿手的苹果摘下来,读给大家听。读正确,再领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举手积极、发言洪亮、拼读正确等方面评价摘苹果的小伙伴。

  二、声母音的教学

  1.拼音乐园里可热闹了!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到这里认识一些拼音娃娃。瞧,乐乐正和小朋友们在参加学校的`庆祝教师节联欢会呢!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说说同学们是怎样表演的?(重点说出“打鼓”、“模特”、“快乐”等,初步感知声母dtl的发音。)

  3.我们今天要学的几个拼音娃娃就藏在这幅图里面。看看谁找得快。(学生纷纷找出情境图中隐藏的dtnl几个声母。)

  教师相机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儿歌:联欢会,真热闹。小鼓敲,模特跳。你吹笛子我唱歌,我们大家真快乐。

  教学声母d

  1.小朋友,你认识它吗?指名试着读一读。(看图,出示声母d及直观图。)教师迫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2.教师示范发音引导学生读对,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纠正发音。

  (利用图画,第一幅图是一只队鼓和一副鼓锤,敲鼓的声音“得”提示d的音,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提示d的形。以说话助发音,借助“得”发准d的音。)

  教师注意

  (1)发d时,舌尖抵住上牙床(上齿龈),憋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放开,吐出微弱的气流,声带不颤动。

  (2)学生练习发d的音,体会发音要领。教学d时,可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前感觉不同的发音方法:发d时,感觉不到气流冲出。

  按以上方法教学声母t、n、l,但不要在课堂上讲授此术语,重在示范、体会、模仿。

  注意:

  1.发t时,发音动作和d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口腔送出的气流比较强。发n时,舌尖顶住上牙床,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鼻腔出来。发l时,舌尖顶住上牙床,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

  2.方法同上,着重区别n和l的发音。教学n、l时,可让学生捏着鼻子发l的音,体会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松开鼻子发n的音,体会气流从鼻腔出来。

  3.d、t、n、l的发音部位都在舌尖和上齿龈,叫舌尖音。

  4.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n、l,纠正发音。

  三、声母形的教学

  1.屏幕上的图能够帮助你们记住d、t、n、l的样子,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座交流交流。(学生用以前的方法编顺口溜:队鼓鼓锤ddd;模特儿跳舞ttt;一个门洞nn n;一根木棍lll。)

  2.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畅所欲言。(马蹄印ddd、用手指摆d的形状;小伞把ttt、倒拄拐棍ttt、t和“七”像;独木桥nnn;l的形状像数字1、筷子、教鞭、指挥棒、旗杆、铅笔、灯管)

  3。他们还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些拼音娃娃很像?(引导学生将d人n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如d—b,d—p,t--f,n—m、u。)

  四、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

  1。出示音节:这些音节你们会读吗?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示范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自由选择读、齐读等。教师重点纠正n、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2.屏幕演示一些带调音节:da、di、tu、nu、li、lu、ni、na。让学生用这些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用上的音节多。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这四位拼音娃娃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除了讲清d、t、n、l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外,还要认识新笔画名称:“c”叫左半圆。》

  2、教师重点指导声母“t”的写法。其余三个声母学生根据观察试着写一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巡视纠正指导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

  六、扩展活动

  1.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小棒、毛线捏一捏、摆一摆今天认识的拼音娃娃。有的独自进行,有的与同座讨论合作,教师给捏摆好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2.做游戏“看谁找得准,找得快”。

  听老师或同学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3.“摘苹果”游戏。拼音娃娃来到果园里,哇!树上结满了红遁通的大苹果,多诱人啊!你们想吃吗?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母、音节,读对了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3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总体评价:

  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落实字词

  10——15分钟的朗诵时间安排,体现文言教学的重点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识记“筐”,比较:艹、木、禾,偏旁,熟读词语,大体了解形声字的形义关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新词。

  2.比较“木禾”、“竹艹”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区别形近偏旁。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听写情况。

  2.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3.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2.指名读、齐读。

  三、出示表(二),复习“竹字头”、“草字头”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洗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2.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相机出示词卡:茶叶]

  3.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足什么吗?[相机出示词卡:菠萝]

  4.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呈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相机出示词卡:兰花]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偏旁的名称星什么?(竹字头)为什么都是竹字头,(因为这些制品都是竹子做成的,大都与竹子有关)第二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草字头)为什么都是草字头?(大都与一些植物有关)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七、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生字。

  2.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3.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

  3.自由读韵文

  4.回答问题读词

  5.讨论回答问题。

  6.指名说“篮、筐”的笔顺。

  7.说说你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8.描红、仿影、临写

  板书设计:

  识字3

  木:松柏柳桌椅

  禾:秧稻种

  艹:茶菠萝草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文章写的是“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观察一种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通晓矫健催促无拘无束疏忽预报应验呆楞楞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独立成段。

  2、分组交流。

  3、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四、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指读生字词。

  二、精读指导

  1、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填空:我从小就爱鸟,爱看(),爱()。

  (2)自由读第2自然段。指名讲公治长的故事。理解“通晓”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治长’啊!”这句话怎样读?(要把“我”那种向往的心情读出来。)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4-9自然段,把“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后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①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从哪些词看出“我”对布谷鸟的喜爱?(亲切、分明)指导朗读

  ②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与布谷鸟对话的有趣。指导朗读

  ③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2)读第10-11自然段,体会鸟语的“丰富”及鸟语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影响。

  ①引读第10自然段。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从哪儿看出人们喜欢“喜鹊”?从哪儿看出“我”的爱鸟之情?

  ②指名读第1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与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读后朗读,指导朗读。

  (3)小结:“我”不光听懂了鸟语,而且从鸟语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3、学习第三段。“我”与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鸟儿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

  2、讨论: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

  3、总结。

  四、作业

  1、造句:疏忽……顽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很容易背诵。

  2、重点指导背诵其他部分。

  (1)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按语言的叙述顺序进行记忆。

  ①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练习背诵

  (2)第4-11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成的画面帮助记忆。

  ①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

  ②练习背诵。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写法,说说难写的和容易写错的字。

  四、作业

  1、钢笔描红。

  2、抄写词语。

  3、比一比,再组词。

  治()催()碌()预()

  冶()摧()绿()硕()

  4、按课文内容填空。

  从()的燕子那里,我()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的大雁那里,我();从()的苍鹰那里,我()……

  5、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六、板书设计:

  15鸟语

  接近交谈

  鸟语倾听猜想(丰富)

  人类的朋友

  七、教学后记:苏教版小语四下《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文章写的是“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着“我”的经历,感受到“我”的感受,使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体会到深深的人鸟情,教学这一课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爱鸟

  课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百鸟争鸣”的视频画面,以此把学生领进鸟儿的世界,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学生不会无动于衷。于是,他们也像鸟儿一样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此时的情绪表达是他们的主观所需,于是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达强烈感情的话语此起彼伏:“多么可爱的鸟儿呀!”“怎么会有这么多鸟儿呢?”“太壮观了!”“鸟儿的鸣叫真听牙!”由此可见,鸟儿的形象美已把学生心中的“爱鸟情”激活。

  二、引发对话——知鸟

  在学生对鸟儿已有“好感”的基础上,教师再绘声绘色地讲述公冶长的.故事,使鸟儿的魅力倍增,“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此时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心声。“鸟儿”真能表白么?我们能否听懂?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走进文本。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此时,把课文读通、感知课文内容便是“触及精神需要”,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进行自主、有效的对话。

  三、启发性灵——懂鸟

  有人曾经说过:小孩子都是有灵性的,天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感受和想法,虽然他们说不清,但一心想表现,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与鸟儿动听的交谈感染着他们,由动听到动心,他们也想尝试着做鸟儿的知音。于是,再次播放百鸟争鸣的视频请学生欣赏,并创设让他们表现的空间,即:观后可把自己的收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有我之境”中,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进他们曾经经历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他们独特的心态聆听鸟语,并将他们的独特的感受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在文中搜索与“我”同感的句段,细细欣赏品味;有一位学生谈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这一句时说:“有一次,我考了双百分,放学的路上,喜鹊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所以我认为喜鹊真能给我们带来喜讯。”说完,他动情地朗读了第10自然段;有的迫不及待地寻找恰当的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述:鸽子“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白头翁在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学生说,上次我过生日,同学们为我唱了这样一首歌“小斑鸠对我说:‘咕咕’,幸福,‘咕咕咕咕’,真幸福。你可真幸福”,这次听鸟语,我仿佛又听到这首歌??孩子们尽情地渲染着,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教师适时点拨。

  四、情感延伸——护鸟

  学生在上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已默默地渗透到他们的心中,鸟能给人启迪、带来智慧和乐趣,还有哪些可爱之处?联系旧知,学生知道鸟儿是森林的护卫天使,是人类的朋友。你现在最想为鸟儿做点什么?孩子们有的写诗赞鸟,有的写护鸟标语,有的走出校园为鸟儿护窝搭巢??爱鸟之情化为实际行动,既升华了情感又付诸了实践。

  爱鸟、知鸟、懂鸟、护鸟,将文本激活,将旧知激活,将孩子们的情感激活。声声鸟语都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体现着孩子们心中的爱鸟情。的柔弱无援,还可欣赏某些写法。以下为阅读的第三层面:带着问题研读课文,经受人文熏陶,提升心灵感悟。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边城》教学设计04-14

语文太阳教学设计03-18

语文习作教学设计03-18

语文赵州桥教学设计03-18

语文拼音教学设计03-16

语文《北京》教学设计03-31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1-15

语文《猫》教学设计04-02

语文《长城》教学设计04-02

语文天窗教学设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