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感受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思想启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教学过程与方法]
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以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x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
x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过程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二、预习检查(多音字、形近字、部分词语释义)
三、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
1、课文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听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
1、文章说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四、质疑探究
(过渡)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提出几个问题,探究文章的结构脉络、大屏幕投影出示: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3、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5、最后,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明确:1、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十几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4、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5、从小兄弟身受“虐杀”而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认为不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x至此,从作者悲哀的情感主线可以得出文章的整体脉络(见大屏幕)
五、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主旨
(过渡)《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1、兄弟手足之情、
2、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3、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
4、对被虐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忧虑和痛惜、
六、课文写法归纳,指导写作
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本文是哪一种?顺叙、倒叙、插叙
2、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明确:
1、插叙
2、从课文三、四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瘦弱、多病、胆小、懦弱,但天真、活泼、聪明的儿童、而“我”则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形象。
七、拓展与体验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x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个风筝,相约来年三月三大家来操场放飞。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 )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3.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
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1、'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2、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3、“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很有点情味)
4、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5、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禽
6、备糕点
7、送灶王
8、换门神
9、除夕夜
10、拜新年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分2个课时完成、
程序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课堂教学
一、情境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自学成果展示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1.朗读
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各小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2、难词难句交流,学生翻译课文
①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讨论、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四、创造性复述故事
1、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主要情节是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实践
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方法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
步骤:1、小组讨论,选择角度,试着复述;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准备了一个视频动画,根据学生的需要,他们复述故事时可以播放,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讲、
五、多角度谈启发
1.从屠夫的角度谈启发;
2.从狼的角度谈启发;
3.从原文角度谈启发
六、课外延伸,辩思狼性
“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是本单元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篇文章非常生动地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其实,现实中的狼还有另一面,比如母爱、多情、智慧等、那么人类对狼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人与动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文章阅读,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说一说你对狼的认识、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美、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蕴美)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收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读中品析,品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力求做到“美文美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背读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
45分钟
[课前准备]:
1、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习,解决积累卡A面的内容、
2、学生自读积累卡B面的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型]:
赏析、背读课
[主导教法]:
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10分钟)
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放录音),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2、指名对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
3、学生伴随音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课文、
4、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篇美文,言简意丰,历来传诵不衰、
5、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师归纳小结(板书):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二:分步品味(30分钟)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1、小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拔小结:
文章的.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4、伴随音乐或读、或背课文,感受语言美、(播放古筝独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1、请学生读出作者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
2、结合莲花图,学生将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填入,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4、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5、学生看着莲花图,听着音乐,带着情感试背课文第一段,感受莲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莲花图;放录音:古筝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点拨小结: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4、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或读、或背课文第二段、(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板块之三:总结收束(5分钟)
一、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在音乐声中吟诵、(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师总结收束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石、现代诗歌等;通过朗读的方法,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结构特别、品味诗歌语言;通过竞赛、启示点拨、讨论等方法来相互充实古生物学方法的知识,增长见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方法
诵读教学法
资源利用
网络资源
导学设计
师生自由空间
学习笔记、学法指导等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你能给画线的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吗?
潜( )行档()案躯壳()卓()越幽()雅háī( )骨猛mǎ()cōng()茏思xù( ) guǒ( )藏
2.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二.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3.用简练的文字填写课文的结构图、
发问求答
揭示了真相
自然的重现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吟哦讽诵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脉格梳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并回答: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言品析
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中的“你”指代什么?这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回答了什么真理?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6.“长眠在地下刚苏醒的化石”一句中“苏醒”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读了本诗,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块化石,你能向我们讲述怎样奇幻的神话?
当堂检测
1.填空
(1)《化石吟》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的意思、
(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从中窥见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语言,富于、
(3)“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
(4)全诗运用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显得、
2.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比喻)
B.黑色的躯壳裹藏着没有生命的信息、(拟人)
C.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排比)
D.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对比)
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不超过35个字)
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掏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这时,某个生物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重读课文“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4.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小节中
,《化石吟》导学案
一句展开、
5.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5.所选部分的第二小节是什么意思?
7.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小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布置
作业
1、课外作业:
2、书面作业: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情感态度: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技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技艺,在我国明、清时较流行,由于表演者多隐身于布幔或屏风之后,又称“隔壁戏”、今天,我们就通过赏读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来欣赏一场绝妙的口技表演、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范读、
要求:学生听读时,用铅笔画出描写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播放课文朗读、
3、明确划线语句,即正面描写部分、学生齐读划线部分、
(三)赏析正面描写部分
1、刚才大家读的是口技人在一场口技表演中所发出的种种模拟的声音,在平时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口技呢?(欣赏一段口技)
2、思考:我们课文中的口技表演与之相比怎么样呢?好在哪里?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这场口技表演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归纳:
(1)声音模拟
第二段模拟四口之家由睡到醒的过程,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第三段,一家人由醒入睡,声音由显而微、第四段“忽一人大呼火起”而“百千齐作”,声音由少而多,由弱而强,由缓而急、“崩倒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等多种混杂的声音,表现不可遏止的火势;“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了求救和救火的紧张、纷乱的情形,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
声音不仅逼真,而且距离、速度、节奏、强弱、数量等反方面变化多端,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毫无平板、呆滞之感、
(2)情节构思
口技人把这些声音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声音在规定的情景中,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以一个家庭为中心,表现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了“惊醒”→“入睡”→“大火”三个场面,内容有轻重缓急之势,千态万状,尽收眼底,让人应接不暇、
思考:为什么口技人在第一次小高潮过后,设计了一个再入睡的情节?第二个高潮时为什么突然煞住,不再表演大伙扑灭的情形?
口技人营造的气氛有紧有松,有张有弛、第二个高潮的到来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如平地一声雷,高潮到来时,观众如临其境,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从口技人声音模拟的惟妙惟肖和情节构思的精巧来看,这真是个技艺高超的口技人、文中用一个字来赞扬他:“善”(善于、擅长)
(四)赏析侧面描写部分
1、刚才我们一起赏析的这些描写表现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口技者技艺不凡呢?
2、学生探讨
提示:模拟如此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繁杂声响,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的呢?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此简单的道具在课文开头已作了交代,在结尾又进一步强调,这与那繁杂逼真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不凡、
作者不仅用道具的简单来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还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演出的效果,从而达到赞扬表演者的目的、(学生画出三次描写观众的语句,齐读、)
宾客们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口技人的表演吸引了、他们的心情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甚至以假为真,可见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观众,从侧面烘托了表演的戏剧效果,表现出口技人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五)小结
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凡读过林嗣环《口技》的人无不为这位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是不是每一位欣赏过他的口技表演的人都能像林嗣环那样用文字作出精彩的描绘呢?(不是)看来,今天我们能如身临其境地欣赏这场表演,林嗣环功不可没、你能说说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运用了对比手法;
3、语言准确生动、
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富想象力,他把听到的声音转化成画面,再把鲜明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举例:遥文5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者表现的只是几声犬吠和女人打哈欠之类的声音,那条幽深的街巷,那种伸懒腰的姿态却是作者创造给我们的、)可见,发挥想象一画面表现声音,这是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六)指导朗读
好的文章如果朗读得好,那就更增色几分、相信大家一定也想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更多人知道这场精彩无比的口技表演、我们试试吧、
指导: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朗读时语气由轻到重,节奏由慢到快、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讲述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二、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2、(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3、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八、判断正误
1、独怜表现了诗人对滁州西涧春景的喜爱、()
2、幽字表现力诗人心情闲静、()
3、潮急导致舟自横,有着必然联系、()
4、舟自横表现力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要求学生练习默读和朗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写的是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中虚荣自私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本文的特点是故事题材虚幻奇特,描写语言精巧多变,行文结构引人入胜,表达主题深刻凝重、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记忆中有些什么美好的回忆呢?是在父母不经意间翻越墙头,到隔壁邻家树上采摘新鲜桑葚的顽皮?还是曾几何时在胡同槐树下悉数漫天的繁星,听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星空中那美丽的童话?这些时光都已匆匆流去,但是幸好我们还有童话、有人说,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读些童话,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童话世界,化身为童话世界的一员去游历一番,看看童话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诵读时不要求全班齐读,而是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进行,可以是有声的朗读,也可以是无声的默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审美情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和原初体验、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自己的,也听别人的;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绍、最后,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经过交流后的感受、这一环节意在既培养有感即发、真情表达的习惯,也营造班级氛围,影响和感染其他同学、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一千个人眼中就与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对这篇童话已经非常熟悉,不知读过几遍、但每次读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读来都会有更深的思索、童话大师安徒生把一个不合常理的事情写得如此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同时又感慨颇多、人性中虚荣自私的弱点有时是那么的可恨,小孩子般的勇敢诚实又是如此的可贵、每个人都应该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先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点几位学生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共识:这篇课文讲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虚荣自私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四)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作为自己的“小快餐”或“开胃羹”,让自己的直觉爱好得到基本满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烧烤”,因人而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后,分小组交流,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统一标准、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作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开深入的品味和细致的赏析、
共同选择学习主题时,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复论证、慎重确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向,也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提高、
共选学习主题的基本原则是“两特一先”,即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学习的独立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可以从文体特点方面考虑,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考虑、
共选的学习主题如果有少数学生在自选式学习中已初步学习过,那共选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细化、深化各自的学习;如果与大多数学生的自选式学习主题相同,那就以自主提问、自主探究、最后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使学习一步步走向细化和深化、
教师准备参与发言要点:
1.描写语言精巧多变:课文第5段是对皇帝进行心理刻画,写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复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但他转念一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相信,这是第一次转折、接着是第二次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2.主题的深刻凝重:对于有人说这篇童话的主题仅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同意吗?(点拨:文中也有对普通民众的描写,区别在于嘲讽程度不一样,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更多的是同情、特别是借由成人对立面的无知无畏的小孩之口说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种成人虚伪、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
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精明:因为他们善于抓住他人的弱点,从而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自信: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计划可以成功,所以才能在大臣,甚至皇帝面前镇定自若的实施骗局、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两面性,要学会客观辩证看问题、
3.故事题材的虚幻: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点出课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痴狂的地步,爱慕虚荣,奢靡无度,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但提示学生:现实中有这样昏庸到这种地步的皇帝吗?这样他的国家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作者偏偏这么写,这就是童话“来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地方,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不合常理的事情写得理所当然,同时告诫世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炫耀称职妥当呈报滑稽陛下精致头衔爵士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妙语佳句的范围很广,既可能是文学类的细腻的感性描写,也可能是论述类的深刻的理性阐述,还可能是实用类的简洁的事理说明、
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显示出了骗子的高超智慧,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次有力抨击、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像爱慕虚荣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说谎的大臣们的人呢?我想他们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人越长大,虚荣心就会越强,往往会被虚荣、自私自利占据着头脑,一不小心就会跨越正义的边界、童话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续做下去的梦,孩子们会慢慢长大,知道这个梦叫做童话,于是不会再相信、但其实成人世界一样需要童话,多保留一点童真,从童话中找寻快乐,净化心灵,这是老师对你们以后人生选择的一点建议、
同时,适时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安徒生14岁就离开了家乡,在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以及人们的鄙视与他结了不解之缘、但安徒生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得以成功、安徒生生前也写过三部自传,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安徒生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安徒生童话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无人能够企及、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伪、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海的女儿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并把它用笔写下来、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把握不够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三个维度的关系,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初中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
初中语文阅读没有形成正确教学理念和思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
(五)初中语文教学以中考为中心,阻碍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教师要建立以听、说、读、写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阅读教学观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实践中存在的事物,从实践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能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农村教师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故事会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们懂得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日记,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三、小结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和缓慢的过程,需要广大的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各地区、各学校和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改革课程体系等、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定能实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正音:
⑴揭示课题,正音、
⑵释题:
“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1、2段:
⑴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⑵默读课文:
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检到兔子)
⑶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
窜──乱跑;撞──碰
⑷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句读、齐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
⑴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⑵齐读第3段、
3、理解寓意:
⑴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⑵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⑶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⑷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⑸老师总结: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⑹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九个字,学生自己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
3、指导写字、
3、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四、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平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
学情分析:
勇气对于六年级的学来讲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勇气,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智慧的勇气,一种由信仰产生的勇气、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同学们从语境中感受这样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让同学们体会到这样的勇气,理解勇气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品读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两种勇气以及对这种勇气的叹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难点:理解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犯了错误敢于承认,是一种勇气;面对犯罪敢于站出来,是一种勇气……然而勇气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现在就让我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那位法国女性和美国伞兵演绎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气吧、
二、请学生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对不理解的词根据反复读课文进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决、
2、读书要认真,不但要要通顺流畅,而且还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课文的内容、
3、检查预习:
你知道下边词语的正确读音吗,读给大家听听
勋章绶带颀长盟军诺曼底熹微
一栋枪毙门闩蜷身吆喝寡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落字;不读破句,语句通顺、
三、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归纳总结
课文叙述了二战中一位美国伞兵的经历,歌颂了美国伞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赞扬了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国伞兵、
第二部分(2至8):法国女人因为藏美国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枪毙、
第三部分(9至10)美国伞兵逃走,德国人追击搜索、
第四部分(11至13):法国女人再一次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第五部分(14):两个人靠自己的勇气战胜了敌人、
四、布置作业:同桌之间或给家长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言
通过上课时我们对《勇气》一文的品读,我们已对勇气有了新的感悟、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勇气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课文
出示思考题:
“是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用智慧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的法国女人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分别是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习过程:
1、先自学,注意边读边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再四人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归纳总结、(让学生先说一说,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总结: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信仰而产生的勇气,通过体会,我们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气、
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从“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正是这“善良而镇定”让我们找到了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的依托、
从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法国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这种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从“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我们体会到了法国妇女因失去丈夫内心巨大的痛苦、
“哦,当然啦、快!”、这是法国妇女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时,给予的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读有关段落,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从“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呀、”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在危急时刻还是比较镇定,不放过任何获救的机会、
从“突然,伞兵转身拼命往会跑,避开敌人,离开树林,跑进田野,又一次来到这户人家,”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的机智勇敢和勇气、更能体会到美国伞兵对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三、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勇气的含义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写一写、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读出重音和勾连。掌握课后生字词及课下注解,并能运用。重点理解比拟手法及作用,兼顾品味运用对比、反复、设问、排比的语句。能够区分实写与虚写的语句。会写200字的家乡冬景,写出景物的特征。
二、借助解读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理解蕴含句中的美好情感。借助想象读懂文中的诗情画意的具体体现。
三、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拨,课后阅读四季写景文。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预习作业:
1、学生诵读,能读出重音和勾连。
2、出示抄写本,备查。检查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标音。教师点拨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认并识记。
二、作者简介(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作业:
1、学生诵读,能读出重音和勾连。
2、出示抄写本,备查。检查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标音。教师点拨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认并识记。
3、从文中找出运用比拟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对写景和抒情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读过程中回答)
二、作者简介(略)
三、解读课文
1、诵读全文,注意读出重音和勾连。(完成积累拓展四)
2、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反映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完成思考探究一)
3、文中运用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对描写景物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4、“理想的境界”蕴含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冬天的济南是理想的境界。(完成思考探究二)
5、借鉴课文写家乡冬天的景物,不少于200字。(完成积累拓展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阅读辅助资料
3、预习新课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音、形:
奔丧 狼藉 妥帖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惨淡 赋闲 迂腐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祸不单行 天无绝人之路 东奔西走 交卸 大去之期
2.散文的材料与中心关系: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从纷繁的生活中选择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3.表现事物的角度:
表现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侧面写;可以写全貌,也可以写结局。写文章时要根据写作意图的不同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新颖独特的角度往往会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顺序或者空间方位的变化顺序安排材料的叙述方法叫做顺序;将事件的结局或者重要片断提在前边,然后再从头叙述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叫做插叙。
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背影"。
2.体会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准确把握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注意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朗读。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3.速读课文,回答: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提示: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4.跳读课文,回答: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①动作描写。 ②语言描写)
5.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6.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
开篇设疑--点出背影
交代家境--引出背影
望父买桔--描绘背影
父子分别--理解背影
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当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4、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智慧、诚信做人的美德,言辞要高雅。
【重点】:
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具】:
录音机、小黑板
【教时】:
一课时
【步骤】: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我们将把他们请到聪明树上,左边的聪明树是代表古代的聪明少年,右边的聪明树则代表同学们,回答问题准而多的小组就会上聪明树,望六个小组展开学习PK战、请同学们首先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各自的事迹(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四岁画画、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两位这样的才女神童、(板书课题)
二、解题:《世说新语》是部什么书?“则”怎么讲?(抢答)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则”:就是“篇”,两则,就是两篇、
三、会听:放录音,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抢答)
1、《咏雪》:写谢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谈论诗文、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写七岁儿童陈元方对父亲失信的友人义正词严,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四、会学:检测预习(先学后教),小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台演板、任务分工:
第一组:做《创新夺冠》自主预习1—2小题;
第二组:做《创》自主预习3—4题;
第三组:做《创》自主预习第5题;
第四组:请两个同学分别口头复述两则故事内容;
第五组:做《创》实践运用2;
第六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见《创》实践运用3)
五、小组代表演板期间,全班齐读课文、若学生答案还未写完,其他学生就自由读背课文,
六、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七、会问:质疑问难,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若有,请提出来,
八、会说: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任务分工: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第一组)(见课后习题一)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请分别指出来、(第一组)(见《课堂作业》第6题)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再说几句咏雪的名句、(第二组)(见《课堂作业》第7题)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第二组)(暗示赞赏之情)
5、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第三组)(无信无礼)
6、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组)
客人: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
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
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
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第四组)
8、会讲:创新讲述,发展思维: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要想上聪明树就必须创新,试用陈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来讲、(原来是第三人称,现在换成第一人称“我”来讲、)(第五组)
9、总结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第六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无信不立———孔子
十、会背:点生试背课文,争上聪明树、
十一、会演:创编表演课本剧,要求: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两篇短文各选一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复习检测,夯实基础
抢答《课堂作业》1—3小题
十三、激情总结
今天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培养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十四、作业:解释下列汉字在文中的意思,并根据这个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例:期——约定成语——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舍弃成语——舍近求远
2、去——离开成语——
3、信——信用成语——
4、引——拉成语——
5、顾——回头看成语——瞻前顾后
十五、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粗野暴躁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正直不阿懂理识义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同学们预习充分,发言积极,配合默契;思考问题敏捷,讨论热烈,回答问题准确、小组分工合作任务完成较好、特别是激趣教学聪明树的设计较为恰当,激发了同学们及小组竞争的热情,正好扣了课文主题体现聪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现,课文课堂浑然一体、因此课堂教学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有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字词问题,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初步体味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希望朗读的同学在配乐中能再现作者的感情、
二、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学生朗读,然后评议、
三、回顾一下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
第三部分:颂春、
四、赏析第一部分:盼春
1.本段作用: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2.找出关键词语,体会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盼、来、近――表达作者迫切而喜悦的`心情、
五、赏析第二部分:绘春
1.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括轮廓、
2.作者如何总写春天的?
先总写:一切
后分写: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3、作者描绘了春天哪些景象?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4、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写长态:钻(表现生命力强)
写质地:嫩嫩的(鲜嫩)
软绵绵(柔软)
写色泽:绿绿的(浅绿)
写长势:满是的(旺盛)
B、侧面描写:带给人们欢乐
C、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排比
5.春花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B、侧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
C、虚实结合: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6.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A、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B、播放音效,感受鸟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意境、
7、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的?
A、春雨特点:多而细密、滋润万物
B、正面描写: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紧密、闪光、细长)
状:斜织、薄烟(轻盈、迷蒙)
C、侧面描写:
景:叶绿草青、灯、人、房屋(滋润万物、气氛和平安静)
情:可别恼
D、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E、播放春雨音效,感受春雨特点、
8、前面描写的是自然景观,接着作者由景到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们在春天里是以什么精神状态来迎春的、颂扬了人们奋发向上、憧憬未来生活的精神风貌、(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搂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
六、赏析第三部分:颂春
1.三个比喻句,各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
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像青年:力(充满生机)
2.三句话各自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三个比喻句,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独立成段,强调了春天不同的成长过程、
七、总结:播放电视教材《春》,进入春的意境中,回顾全文内容、
八:作业: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8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学设计03-26
七年级语文《白鹅》教学设计03-26
七年级语文《松鼠》教学设计03-29
七年级语文《夏》教学设计12-27
七年级语文《筏子》教学设计04-02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06-24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2-22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03-20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学设计04-03
七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