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今天我们就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新授课文:
单元导读:首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一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学游记,首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
二、作者简介
xxx,山西霍州人。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词。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
驰骋(chěn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
汩汩(gǔ)湿漉漉(lù)震耳欲聋(zhèn)
潺潺(chá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è)
2.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节。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4.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三、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1.品读2—5自然段,思考:雨季的瀑布和枯水季节的瀑布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1)品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雨季瀑布的特点:危险、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a.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c.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2.朗读3-5自然段段,思考: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雄伟壮观、柔中带刚、勇往直前?
②从下面句子中看出来: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b.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过渡: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无坚不催,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民族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四、小结
作者描绘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六、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和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3
【文本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要求学生在大致读懂古诗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中秋之夜望月怀人的心路历程,渲染了空有一轮明月,家人却难团圆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词人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真挚,融入了带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圆,月亮的圆缺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漫漫的文学长廊中,众多文人墨客对月抒怀,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无邪,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婉浪漫。那么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水调歌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介绍方法:自由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词的情感美;读完后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着深入学习,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文载道,词缘情,诗言志。好的诗词能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与忧伤,既有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又有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传达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正一反,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本词多了一份旷达的气息。
在此处顺势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体验地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前让学生讨论:这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体验?上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下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对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调是从消极、惆怅转向豁达、乐观。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词的内容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能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首诗先后写了以下内容:
上阕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问,展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正一反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处的描写,既写出词人留恋人间,又写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戏。
下阕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让空中的一轮圆月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板书)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 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内容的语言;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写下自己的“一句话欣赏”,说说作者在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这首词有个小序,咋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通过这个小序,可以读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词中所表达的旷达的胸襟与小序中的“欢饮”合拍,“兼怀子由”一个兼字,引出了下阕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显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微处的信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五、四读课文,换位体验情感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文豪苏轼,当时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难团圆,现在,请你用生命去体验,去朗读。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饮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我端起酒杯问青天: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陪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虽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
六、五读课文,美读成诵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读出感受,读出享受,最后能够美读成诵。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综合介绍。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典的古典诗词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过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学们推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再次感受苏轼的旷达的胸襟和博大胸怀。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4
以前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困难,重点不突出,现在通过国培计划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在七年级应打好文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文言文的教学应避免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的弊病。
文言断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细致理解的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对一些文言规律会自主找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 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5
1. 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 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 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 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 诗歌叙事特点
2. 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语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四、研读诗篇
一)序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7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凸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扮演的是一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但在应试教育导引下的现时语文教学却没有注重其基础性,而是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从而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魅力,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推动和中考指挥棒的左右,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为了中考而教,为了中考而学,从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陷入了一个“舍本求末”的怪圈中。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借助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依靠语文学习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踏遍”天下,这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
在现实教学中,过去所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作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被动吸收的“仓库”。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由枯燥、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堂。这就要求教者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更多的充当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过去用“例子”传授知识,现在应用“例子”传授阅读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应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不是教学生理解分析的结果,而是要训练学生得出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鉴于这一点,我认为,过去是侧重知识的落实,现在强调的是能力的检测。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重要得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四、要注重教师的评价作用
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的评价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的是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丰富、恰当、客观,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形成自评与互评的习惯。而现实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滥用表扬,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教师都是一味地表扬,随意地表扬。这样过多的表扬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真诚,对问题缺乏实质性的认识。教师应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其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识,千万不能含糊其词。
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新课改下更应清晰化。其中教师的转化是前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从学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8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结合第一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时间:
xx年2月——xx年12月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学校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以教科研服务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优化教育教学的工作原则,踏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科研质量,因此本阶段我们本着课题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要的是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把前期的研究的成果付诸于教学案例的研究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挖掘和探讨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把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
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教科研计划,建立个人课题研究档案,围绕课题撰写教案、上探究课,让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注重调查,让教科研深入学生,深入课堂
科研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在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运用有效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要关注运用的效果,为此我们结合课题的内容,定期做好问卷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实效和推广价值。
四、具体工作:
1、把第一阶段所得出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放开传统教学的束缚,打破以往陈规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积极组织课题组活动。每月一次,组内的研究人员分享和总结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后期的研究措施。
3、把课堂教学和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内容的实践与探索,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策略,与校研活动相结合
4、研究策略:理论指导——实际试验——阶段分析——反思改进——总结推广
五、具体工作安排:
xx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讨论第二阶段工作重点;
2、参加课题组一些活动。
xx年3—6月
1、对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与再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本月组织组内的岳丽丽老师、崔迎春老师和我上一节“同课异构”课《社戏》,三位老师分别从人物、情节和环境这小说的三个不同要素入手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教学实践。
本阶段主要是学习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来理解抒情类记叙文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掌握文章能容,理解作者情感。
根据最新中考说明的信息我们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非文本阅读,从宏观上把握理解每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掌握说明内的内容。
2、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请教资深教师指导课题的研究。
xx年7月--xx年12月
按之前的总方案制定本阶段工作计划,结合课本进行研究探讨。
定期开会
整理充实内容调整方案,继续开展研究。
具体分工:
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灯笼》《小石潭记》《大雁归来》《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壶口瀑布》《登勃朗峰》《马说》
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社戏》《桃花源记》《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在黄河源头格拉丹冬》《庄子》
X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核舟记》《时间的脚印》《诗经》《礼记》二则《唐诗二首》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9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 鱼 死 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生
取
义
╲反面: 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 田园诗、 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
2. 第一课时落实基础演练1-3,第二课时落实基础演练4-5;
3. 第一课时落实合作探究1-4,第二课时落实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课时落实巩固训练1-8,第二课时落实巩固训练9-13;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蓝( ) 木直中绳( ) 参省( )
须臾( ) 以为轮( ) 跬步( ) 生非异也( )
槁暴( ) 骐骥( ) 驽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吾尝跂而望矣( ) (4)假舆马者( )
(5)而绝江河( ) (6)风雨兴焉( )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9)驽马十驾( ) (10)用心躁也( )
(11)学不可以已( ) (12) 金就砺则利( )
(13)而闻者彰( )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17)木直中绳,以为轮( ) (18)声非加疾也( )
(19)非能水也( ) (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3.名句默写填空。
(1)(20xx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xx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xx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xx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个比喻句。
5.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合作探究】
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三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四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 、 。
三、分析第一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六、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八、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
九、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
十、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3
项脊轩志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4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5
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02-18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08-10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3篇02-18
石榴笑了中学语文教学设计04-01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25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02-24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02-24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2篇03-01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01
中学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