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本诗复沓叠唱的手法,感受其声韵美,并领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故土、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并理解其作为人类美好情感的共通之处。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诗歌采用复沓蠡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也是最珍贵的瑰宝。它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美的灵光,也是我们纯粹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歌德的《迷娘(之一)》,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世界里翱翔。
二、写作背景
歌德从一个反叛作家变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宫廷文人,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对外妥协,对己克制,在他在也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时,《迷娘(之一)》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出的。1786年他来到早已向往的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游遍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宏伟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遗产、纯朴的民间生活,都使他心旷神怡。
三、作者介绍
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曾短时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四、题目解读
“迷娘”,《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小说人物。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六、全文分析
1.第一节中“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描写“那柠檬花开的地方”的美好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明确:
“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2.诗歌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其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桃金娘和月桂。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桃金娘和月桂与其他意象一起营造出美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延伸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一更高的层面,起到升华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3.本文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
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密切的关系,都表现出故乡的美好和魅力。
首节选择的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4.《迷娘(之一)》借助各种意象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迈斯特,为什么诗中会有“爱人”“恩人”“父亲”三个不同的称呼?
明确: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这三个称呼者,事实上,这三个被倾诉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5.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首诗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每一节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加深了想念的程度;每一节的最后两句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6.对于《迷娘》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迷娘,有人认为是作者本人。你认为呢?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观点一:迷娘。
①诗歌标题为“迷娘(之一)”。
②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来看,迷娘的故乡在意大利,而诗中的意象多具有意大利的典型特征。
③从诗中的称呼“爱人”“恩人”“父亲”的转换来看,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符合迷娘爱上迈斯特,感恩、依恋迈斯特的特点。
④诗中的意大利建筑,宏伟壮美,应是迷娘幼时居住之所,与迷娘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这一身份符合。
⑤《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渴望有心爱的人相伴,回到故乡意大利开始一种美好的生活,这与诗歌的情境一致。
观点二:作者本人。
①诗歌《迷娘》创作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之前,诗中的迷娘并非小说中的迷娘,而应该是诗人自己借以抒情的化身。
②意大利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度,厌倦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的歌德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创作灵感,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滋养。在创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并在创作此诗三年后前往意大利居住。诗中的美好景象是诗人对意大利的想象。
③《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迈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现实的平庸和混沌污浊,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的美好世界。而对美好世界充满渴望与向往,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七、中心思想
《迷娘》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诗篇明里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内里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意大利的热爱和向往。
八、写作特点
1、运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诗歌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分别描写了意大利的美好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的景物。副歌则抒发了强烈的故国之思。正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副歌所抒发情感的基础,正歌和副歌相互配合,寓情于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发推向极致。
2、运用重章叠唱的表达技巧。
诗歌三节正歌部分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度,加深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3、意象鲜明,意境优美。
诗歌选取的意象带有鲜明的意大利景物的特色,而且同是意大利景物,三节诗歌所选的意象的特点是不同的:第一节的景物高洁、宁静,第二节的景物庄严、肃穆,第三节的景物神秘、古朴。同时,诗歌中,意象和迷娘的情感完美融合,构成了优美的意境,画面有尽而情意无穷,令人陶醉。
九、补充资料
了解“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布置作业
《迷娘》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行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加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请你运用反复的手法,描摹一种事物。150字左右。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
[俄]费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
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
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
小草在呜咽不息,
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
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
在月亮的清辉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以是“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人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现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歌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4.“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请问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B;
3.“醉了”在此处是“沉浸”的意思,我的心沉浸在美景和爱情中;这优美的月光景和迷人的爱情让我愉悦、欢畅;同时“沉浸”一词为下文“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的抒情做了铺垫。
4.“月亮的清辉”营造了优美、温馨、迷人的意境,烘托了“我”内心的愉悦和爱情的美好;“在月亮的清辉里”在诗中一咏三叹,在反复中加强了诗意,渲染了美好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在月亮的清辉里”紧扣题目“月下”,展现了优美的画面,同时贯穿全诗,使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圆融。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辨析媒介信息,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4、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辨析媒介信息,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教学难点:
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多媒介,辨识信息
一、认识多媒介
1、阅读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一文(教材P75-76),思考:面对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明确:当我们享用传播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应该保持警觉与思考,不能痴迷于电视、网络而成为科技的奴隶,不能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异化,还应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
2、阅读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一文(教材p72-74),思考:网路时代的语言交际有什么特征?
明确:要注意两点,其一是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一是分出了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
3、课下活动建议:
(1)围绕近期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开展一次有关“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注意要抓住与调查目标相关度较高的设问要点,如:平时获取新闻的途径、得知这一新闻事件的最初渠道、这一事件中最感兴趣的新闻点、想深入了解事件时的首选媒介:调查时应考虑被调查者职业、年龄等的代表性,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调查数据。
(2)写一则校报的招聘启事,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发布出去,以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和响应。选择几种你熟悉的传播媒介,根据其传播特点对招聘启事进行改写,如调整内容、语言、呈现形式等,并说说这样改写的理由。
二、辨识媒介信息
1、阅读《吕氏春秋-察传》一文,并思考问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小组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文中所说虚假信息传播的例子?在班里与大家分享。
明确:“察传”即对传言进行审查,以定其是非。《察传》一文论述要慎重审察传言,因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所以“闻言必熟论”,“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如何才能弄清传言的是非?文章提出“验之以理”,“缘物以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才能真正了解实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20xx年“海南香蕉含有类似SARS病毒”的传言令海南蕉农损失8.22亿元;20xx年听信日本核污染影响到食用盐,大量市民疯狂抢购食用盐,造成社会恐慌......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善用多媒介
一、微写作练习
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⑤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示例】“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道路中听到的事随意地散布出去是不道德的做法。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是对权利的尊重;然而权力与义务同行,我们享受话语权同时也需认识到其所伴随的义务与责任。网络兴起已有十余载,网络暴力已不再是陌生词汇,但这不意味着作为网民可以躲藏在千万数据之后肆意妄为。于平台,更多网站逐步实现实名制,加强了人们对言语内容的重视;于个人,我们应从源头抓起,杜绝“道听而涂说”,严格过滤虚假、有害信息没有义务的履行也就没有权利的赋予,对言语负责,合理参与才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体现。
二、多媒体运用实践
学校近期拟举办次戏剧节,你所在的年级准备参加这话动。小组合作,为班级的节日写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
流程及提示:
1.确定宣传主题、目标受众和媒介种类。每小组选择一种媒介,集中力量宣传,允分发挥这种媒介在宣传功能上的优势,例如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具有权成性,而一些自媒体平台则传播迅速,吸引力强。
2.设计宣传方案,拟写宣传语,确定图片、音视频材料的使用策略等。要根据所选媒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在校电视台播放宣传短片,要设计短片画面内容,撰写画外音文稿;进行网络直播,要选择恰当的直播场地,撰写直播内容的脚本;使用网络公众号,则要拟写有吸引力的标题和可读性较强的文章,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图片或视频。
3.根据受众情况和媒介特点,选择最佳发布时间。因为是校园活动,主要受众是老师和同学,所以如使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可以选择课间、午休时发布信息;如使用网络推广,则应选择晚上或周末发布信息。此外,还要注意把握宣传的频率,频率过高,容易使受众厌烦;频率过低,又达不到宣传效果。
4.多媒介的运用可以充分自主化、个性化,但同时我们要有媒介使用的自律性,不做“标题党”,不夸大宣传,更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4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5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语文园地四》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组织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在阅读精彩小故事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本组内容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鼓励学生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己动手,大胆创造。在开展“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些小制作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单元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认读本组的35 个生字和会认、会写、会用本组的33 个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
3.指导学生积累本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重点句、段的意义。
4.通过“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10 个生字,会写 9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会认10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记忆字形。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插图,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投影片,问:图上画了什么?(小女孩看到水从杯子里漫出来,非常吃惊。)
2.水从杯子里漫出来,小女孩为什么吃惊?让我们一起学习13课。(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朗读课文,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课件,检查学生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把他们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
4.谁来当小老师为他们纠正错误?
三、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四人小组自学课文后,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奇怪的问题”指的是什么?
(2)伊琳娜回家做了个什么实验?实验结果怎么样?
2.请四人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合作完成填空。
出示句子: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伊琳娜回家做了个实验,实验结果证明科学家的话()。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伊琳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表演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1.分组熟读课文,互相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落,教案《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上)》。
2.表演课文内容,鼓励创造性的表演。(如想象伊琳娜听懂朗志万的话之后所说的话)
五、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读课后练习“说说写写”中“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互相交流,把自己想象的话说给同学听。
六、布置作业
将“说说写写”中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科学家郎志万提问题 小朋友伊琳娜动手验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将上节课自己想到的话在小组中交流,评选出优秀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2.导语:伊琳娜小朋友的这种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像伊琳娜那样,认真开动脑筋,用我们的智慧解决困难。下面,老师要看看你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生字课件,请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提示学生:可用熟字对比记忆生字:如林—琳,那—娜,扁—骗;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忆:如慢—漫,洪—哄;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志”字是由“士”和“心”构成的。)
(2)谁还有更好的记字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写字。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漂亮?
(1)指导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找出特点。(如“题”和“提”中都有“是”,但写法不同,“题”中的“是”捺要长;“另”和“志”都是上下结构,“另”是上短下长,“志”是上略比下长;田字格下边两行的6 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其中5个字是左窄右宽,只有“朗”是左右宽窄差不多。)
(2)教师有重点的范写指导。
(3)学生临摹,老师巡视指导。
(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点评。
三、实践活动
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用“问题、哄骗”写话。
五、板书设计
另 志 题 提 漫 朗 哄 喝骗(把要求会写的字板书在田字格里)
[教学提示]
课文揭示的道理,应该让学生把握准确,即“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动手做做看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句话的含义。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准备白鹅挂图或白鹅活动情景VCD,“净角出场’'VCD。
2、收集有关“鹅”的故事和古诗。
第一课
导入揭题
1、出示白鹅活动资料(VCD或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仔细看看它是谁?你喜欢它吗?
2、你熟悉鹅吗?看到鹅你会想到些什么?
a、出示骆宾王的《鹅》,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王羲之写“鹅”的故事。
过渡: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读:
a.自由读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b.你喜欢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吗?为什么?请在相关文字旁写上喜欢鹅的原因。
c、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在相关文字边上打上“?”。
2、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导读”要求。
3、检查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4、交流。(可以用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形式)
a、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b.小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c、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5、质疑。
a、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板书。
b、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
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
细读解疑
1、自由读文,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可采用以下三步,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a.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
b.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o)
c、读写结合训练。
题目《我的爸爸》
内容:a、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
b.在学习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
要求:请根据本篇作文的两个重点内容,给这篇作文写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4、小结。
a、承上启下。
b.点明鹅的特点。
c、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
总结
咱们班的同学学习的本领真强,通过自己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简单了解了丰子恺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习了“承上启下”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今后的作文中希望同学们能加以应用。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理解观点;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语言风格;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二、难点:学习体会本文十分简练的论述语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巧设问题,对话讨论。
【课前准备】
作者资料,课件,学生做好预习,圈点勾画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谈读书》
一、导入新课
1、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
2、出示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谈读书》
(一)师生交流导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交流作家资料
交流后出示: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等。
(三)交流读书名言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五)口味句段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六)学习论证方法,体味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七)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八)拓展延伸
名人读书语录和读书方法举例。
(九)作业:品读积累。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速读,整体感知,把握要点
1、教师介绍驳论文知识。
2、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探究学习
1、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迁移:
1、你爱读书吗?能谈谈你读书的方法吗?
2、自拟读书格言。
四、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五、文本探究
1、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2、讨论: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六、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七、课文总结
八、结束语。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将静态的图画展现成有声有色的电影。
2、当堂完成习作【一片段】(照片描写)。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重点:
观察画面,合理想象,描写照片
教学难点:
将画面由静到动,将画面内容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声图导入 酝酿情感
同学们,《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而展开的。首先,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组跟战争有关的画面。(播放近年来局部战争战后伤亡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问: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播放师对战争的感慨)
从学生的回答引出“儿童”:是啊,战争给儿童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使得多少天真的孩子成了可怜的孤儿。
二、观察想象 变静为动
1、出示图,初步感知(构成分析):请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什么? (围绕主要人物,思考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照片讲述照片背景(原因分析)
①这张照片的上的场景为什么会发生?照片中的孩子在这儿之前会在哪里,做些什么,看到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发言,师穿插讲述:这是1937年8月28日,记者在上海南火车站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当时,日本侵略军先后调集了几十万大军进攻上海,同时出动上百架飞机反复对上海进行毁灭性轰炸。当天下午两点钟,日机疯狂轰炸上海南火车站。上海原有南北两个车站,北站处于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当时上海及其附近的难民蜂拥而至,争相出逃,一时间南站拥挤不堪。
3、继续观察照片,引导细致分析(过程分析):
①在了解了照片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照片中的孩子外貌是怎样的?神态、动作、衣着、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呢?他可能在想什么?喊什么?
4、看来,看图作文,不仅仅只是罗列画面的.事物,我们还得将看到的人或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经过我们的语言加工,运用我们的想象,将静态的画面展现成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写成令人身临其境的文章,那才是看图作文。
5、其实,我们还可以对照片未来的图景进行想像。(结果分析)画面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孩子命运如何?等等
7、文章题目:画家画龙,有一笔很关键,那就是画眼睛,这就是画龙点睛。作文的点睛之笔就是在于题目。根据我们刚才探讨的内容,我们能给它起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6、自主写作 推荐点评
①同学们通过想象之后,画面就变得生动起来啦。下面就请大家拿起笔,把自己置身于上海火车南站,按一定的顺序写写这个孩子吧。
②学生互评,推荐佳作,师生点评。
三、总结方法
让我们再次回忆刚刚学到的写看图作文的方法吧。我们以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对画面进行构成、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并在观察过程中加入合理的推测、想象,最终把图画展现成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这就是看图作文。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9
复习引入
1、出示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体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
齐读。
2、引入: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方面表现白鹅高傲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咱们今天还是用读书、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
自学探究
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在感受较深的词句边上写旁注,并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全斑交流。
2、理解“叫声”
a、出示:“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三个词的理解。
(声音严肃、大声斥责、大声叫喊吵闹、放开喉咙大叫)
b.联系生活,想象“狗的狂吠”是怎样的情景?(让人害怕)
作者说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为什么要这样写?
(突出白鹅看守门户的本领;突出对白鹅的喜爱。)
c、小结: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白鹅,实际上恰恰是对它“看守门户”的本领的赞美。
d.有感情朗读。
e、你们喜欢这样的描写吗?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吗?
3、理解“步态”
a、(VCD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同学们仔细看这段影片,这是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看后谈谈你的体会。(交流中结合理解“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b.朗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c、小结: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并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1
d.你在读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举例说说呢?
4、理解“吃相”。
a、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鹅“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读出自己的体会。
b.想象“狗偷吃、鹅咬狗”的情景,并读出其中的趣味。
c、交流“人伺候鹅”的情景。
5、小结: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有详有略,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抄一抄,读一读。
2、四人小组内交流。
拓展活动
简介丰子恺,推荐丰子恺作品。
板书设计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0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 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板书设计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1
一、激趣导入,看故事:
1、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大家想想:诗人到底写了什么呢?如果是你,你会改写为什么?
出示答案“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后请同学们谈谈在语言上有什么的特点。
2、讲解同学们的作文在叙述方面的问题:
无话可说、辞不达意,语言平淡。
这三点几乎是通病,一篇作文,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缺少了靓丽的语言包装,再深刻的立意,再丰富的内容,也会显得黯然失色。
好作品既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才完成文学巨著《红楼梦》;鲁迅创作散文《藤野先生》,先后改动90多处才最终定稿。
那么作为学生来讲,在作文时如何修改润色才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美”起来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改写句子或文章片断,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比较下面的句子,哪一句对景物的描写更贴切更传神?
A.月光如流水一般,照在这一片叶子花上。青雾升起在荷塘里。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A.每个晚上,山下亮起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灯光。
B.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思考:B句用什么方法使语言富于表现力
明确:精心选用词语,使用修饰语
原句:傍晚,我打着伞走在路上,突然一位同学跑来说:“咱俩挤挤吧。” (只有简单的主干,不具体,如何加以扩大,使语句生动起来?)
改句(加上修饰成分后):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一个人打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身后窜上来一位同学,一下子用手搭住我的肩膀说:‘雨真大咱俩挤挤吧。’” (这样风雨交加的景象和借伞者的恳切诙谐情态跃然纸上)
板书方法一:妙用词语、添加修饰语
在绘景状物写人叙事时,精心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做修饰语,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我也试试:
1、有个小珠子落在地上。
有个小珠子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
2、描写起得晚,快要迟到的情景。
天哪,要迟到了!我马上起床,穿好衣服,洗了脸就去学校了。
3、天呀,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下床来,过衣服,上鞋子,几步进洗手间,出牙刷,上牙膏,在口中胡乱了几下,然后下毛巾,在脸上了几把,起外套,出宿舍。
天呀,要迟到了。我掀开被子,从床上爬起来,拿过衣服,穿上鞋子,几步跑进洗手间,找出牙刷,挤上牙膏,胡乱刷了几下,然后拿起毛巾,在脸上洗了几下,穿上外套,跑出宿舍。
天哪,要迟到了!我踢开被子,从床上跳下来,慌慌张张地拽过衣服,套上鞋子,几步蹿进卫生间,急急忙忙抽出牙刷,涂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戳了几下,然后扯下毛巾,在脸上抹了两把,飞快地钻出宿舍,往教室跑去。
再品读美句,看出美在哪里?
1、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猾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枝出来玩耍,走到半路上,风儿偷偷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2 、溪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迷路的小红叶,推推挤挤地送到一个旋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3、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思考:以上语句启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描写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
板书方法二:巧用修辞添魅力
比较一下:同一意思,两种表达,哪个的语言更“美”?
1. A.她长得很瘦。
B.她瘦得如秋天的田野上一颗孤零零的高梁。
2. A.天黑了。
B.白日害羞地依偎进山的怀抱。
3. A.妈妈给了我一切
B.如果我是一艘小船,妈妈就是温馨的港湾,让我幸福停靠;如果我是一粒种子,妈妈就是那一方热土,让我茁壮成长;如果我是一片白云,妈妈就是那蔚蓝的天空,让我驰骋翱翔。
我也试试
1、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来了。或:太阳公公在地平线上露出了笑脸。
2、这眼神,让我感到温暖。
改为:这眼神,犹如冬日里送来的一缕阳光,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
比较句子:
1、原文:我们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成就一番宏伟的事业。
改文:我们只有抱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才能成就一番宏伟的事业。
2、原文:我喜欢静谧的感觉,更向往悠闲的意境。
改文:我喜欢“人迹板桥霜”的静谧,更向往“采菊东篱下”的悠闲。
思考:改文比原文好在哪里?
明确:引用诗句
板书方法三:巧用诗句增文彩
我们也试试:
1、原文:感谢小草教给我坚强,感谢落花教给我奉献。
改文:“ ”,感谢小草教给我坚强;“ ”,感谢落花教给我奉献。
改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感谢小草教给我坚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谢落花教给我奉献。
2、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庐山瀑布,泰山绝顶,还有那长江三峡,以及那秀丽江南。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爱那“ ”的庐山瀑布,我爱那“ ”的泰山绝顶,还有那“ ”的长江三峡,以及那“ ”的秀丽江南。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还有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长江三峡,以及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巧用佳句(引用诗句)的注意事项:
首先,引用的佳句语意要符合自己的表达需要;其次,必须要将佳句和自己的语言自然、规范的衔接在一起,组合后的语句要通顺、流畅。
四、小结:
使作文语言美起来的方法:
1.妙用词语、添加修饰语(形容词、动词、拟声词、新词、仿词)。
2、巧用修辞添魅力(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3.巧用诗句增文彩。
精彩文段欣赏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五、练习:
下面请大家欣赏风景画,尝试用所学技法的任意一个,用一句最美的语言描绘你所看到画面。
展示三幅图片
六、作业:
《那一刻,我很难忘》不少于600字。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事情的经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读句子,体会牛的倔强、悲壮、慈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发学生爱自己的父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牛拦路索水的原因,体会强烈的母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游子吟》,导入新课。
1、欣赏课件――动画《游子吟》。
2、师导:这是一首大家熟悉的诗,短短的几行诗,母爱的平凡、伟大、无私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再次展现母爱的伟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并强调生字的注意点。
读音:“漱”和“刹”是卷舌音,“和”和“刹”是多音字。
字形:“挪”的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将笔画适当收紧,“哀”的中间是“口”,不能写成“中”。
(3)出示生字新词,集体开火车读一读。
(4)再读新词,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评议。
三、提纲导路,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感知课文内容: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那里环境怎样?
3、这头老牛为什么如此倔强?
4、把你读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四、整体感知,体会环境的恶劣。
1、指名反馈:课文围绕母爱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和指名反馈:这个故事在什么地方?
3、课件出示地区严重缺水图,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教师指导学生相机理解:极度缺水,珍贵的水
师介绍:这儿是我国西部的青海省,非常缺水。那的人在干旱年不得不背井离乡逃水荒;许多地方为争抢饮用水而经常发生纠纷和械斗,强壮的劳动力不得不留在家里担水拉水,而不能外出务工,目的仅仅是为了日常的基本吃水。除了人之外,那里还有300多万头牲畜需要喝水。
在最缺水的时候,部队就要担负起周围老百姓的用水任务,水是从56公里外拉来的,每日限定两趟。送水,对战士来说,这是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在运水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水的问题,就是违反纪律,就要被处分。
干旱的时候,水只能用来救命,救人的生命,救牲畜的命。水是维持生命的。
5、指导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水的珍贵。(“每人每天”、“只有几斤”“全部依赖”“从很远”)
6、全班再读这些句子,突出沙漠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用水的珍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2到4自然段。
1、其实,每一段向我们描述了关于老牛的一个画面,请你默读3个自然段,从每一个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一个词概括描写老牛画面的特点。
2、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画面。
(1)读“倔强”。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认为能表现老牛“倔强”的词句。课件出示句子:
“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喝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指导读。要突出:任凭、就是、半步、反复、仍然,“五分钟过去了”读得稍慢
(2)读“悲壮”。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牛的主人来了。他恼怒地举起鞭子,抽打老牛。老牛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句子:“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着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指名读。读这两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它如果能说话,会说什么?
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鞭子越抽越急,像雨点般的狠狠抽在这个瘦骨嶙峋的老牛身上,牛皮筋拧成的长鞭在空中“飕飕”地作响,直打得老牛皮开肉绽,几乎支撑不住脆弱的身体了,可它只是“哀哀”地惨叫,还是不肯离开半步。它浑身伤痕,鼻子也被主人用力拉的鲜血直流。但抬起的眼睛里却没有一丝的怨恨,还是那副可怜的眼神。它身上的鲜血“滴答”“滴答”地流了下来,染红了脚下的沙土,连鞭子也被血染红了。那老牛还是“哞哞”地哀求着,凄凉的叫声和着沙漠阴冷的寒风“呜呜”作响。那叫声,传送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凄惨,在旷野中显得是那样的悲壮。这哪里是在哞叫,分明是用生命在乞求啊,乞求的仅仅是一盆水!一盆水呵!我们听得很清楚,它叫出的声音竟然像人在说话:“……水……水呵……”
想象这一画面,再读这两句。
师小结:司机和送水的战士都哭了,送水的战士取了半盆水给老牛。明明知道这宝贵的水是要救命的水,明明知道给出了水就要被处分,送水的战士还是给了老牛半盆水。送水的战士是怎样想的?
(为了这点水,老牛可以连命都不要。从哪里可以看出?老牛肯定是非常需要水了。再不给它水,它可能会被打死的。)
小结:他被老牛感动了。被老牛的拚命争水感动了,被老牛的悲惨情形打动了。看着这样的情形,谁又能受得了呢?
(3)读“慈爱”。
师: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老牛的这样拚着自己的命要来的水并不是要给自己喝,而是给它的孩子喝的。
出示句子齐读:
“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读到这里,再回过头想想老牛的倔强和被打时悲壮的场面,你明白了什么?
(明白了老牛拚命要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倔强”表现的是爱,冒着被打死的危险也是为了爱。)
师小结:原来,老牛与车对峙的倔强,老牛的以死抗争的壮举,都来源于对小牛的慈爱啊!想一想:老牛为什么流泪,小牛又为什么流泪?
(水之难得的痛苦,能给水给孩子的高兴。看到老牛遍体鳞伤的痛苦,能喝到水的高兴。)
三、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故事吗?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板书设计
母爱
倔强
老牛拦路索水,悲壮,为了孩子
慈爱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这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 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怒”、“暮”等31个生字,会写、会用“艳”、“内”等
41个生字。
2、理解本单元的新词,着重掌握本单元课后《词语表》中的56个词语。
3、学写观察日记,继续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难点:让学生理解观察的意义,并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12——14课时,其中:《花钟》3课时,《蜜蜂》3课时,《玩出了名堂》2课时,《找骆驼》2课时,《语文园地》3——4课时。
五、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如第14课《蜜蜂》的摘抄训练:“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还有11课《秋天的雨》和13课《花钟》的朗读背诵训练:“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二是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都是这方面的引导。老师们一旦加强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就会发现很多引导机会,《花钟》课后让学生填一填表达鲜花开放的不同说法,我们就可以提议搜集描写花儿开放的优美词句,等等。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深入体会老牛表现出的伟大的母爱。
2.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确读法,能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语言,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重点难点:
感悟老牛伟大的母爱;根据课文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达深深的母爱的写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伴奏音乐。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爱》。(板书课题,齐读。)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生答)
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打开书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自己读)
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从哪看出来的?(生答)
师:几斤水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却是非常珍贵的,水真是太重要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认识了一位母亲,他是谁?(老牛)它是位什么样的母亲?读二、三、四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生读书)
师根据学生回答汇报并板书:慈爱、倔强
(一)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哪些词句体现了老牛的这种倔强呢?(先读书再汇报)随机出示:
(1)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僵持着。
(2)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师:僵持和对峙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峙与僵持都能体现当时的紧张气氛。但对峙的程度更深一些。)
谁能够把这种僵持、倔强的紧张场面读出来呢?(读句子)
生读(评价: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师:边读边感受老牛此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同桌读----再指生读。
(二)第三自然段
师:这么倔强的一头老牛接下来会做什么呢?大声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句进一步体现了老牛的倔强呢?(先交流再汇报)
适时出示:(大家看这句话)谁来读一读?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地)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老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是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出示:去掉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再看一下。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 )扬起长鞭,( )抽打( )老牛。老牛被打得( )叫唤,但是还是不肯让开。它( )的叫声,和着沙漠中( )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师:读一读?(生读)与刚才的句子相比,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答)(引导学生认识到:句子这样写更加具体生动,在我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会这样用词。使自己的文章有声有色。)
师:这几个词把这个老牛拼死索水的场面渲染得分外悲壮,异常凄婉。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练习朗读这段话。(生练读,指生读)出示原文片断: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地)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老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是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师:看到这悲壮的场面,司机和小战士为什么都哭了?(生答)
小结:在场的`人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多么希望这宝贵的半盆水能够缓解老牛的极度干渴,然而,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三)默读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读过之后,你要说说,你烈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生读书,汇报)
师适时指导,(书上是怎么说的?)并解决如下问题:老牛为什么流泪,小牛又为什么流泪?
师:看到这一幕,我相信那位曾经呵斥驱赶过老牛的司机,那位忍不住潸然泪下的小战士,还有那位忍痛鞭打老牛的牛主人,一定心潮澎湃,思绪起伏,下面就请你们,从中选一个角色,联系课文,说一说: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
现在,这你怎么看待老牛的“倔强”呢?(生汇报)
师:老牛与车对峙的倔强,老牛以死抗争的壮举,都缘于对小牛的慈爱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暖暖的温情轻声齐读这个自然段。(配乐齐读)
三、回读全文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吧!(朗读全文)
四、总结、作业
师: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板书)希望我们都能感动于母爱,对所有的母亲都能怀着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共同献给母亲一首诗。
出示:
师:母爱如山,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关于母爱的故事很多,课后大家要多读多看。(布置作业:可以全部完成或任选其一完成。)
出示:
1.收集有关母爱的故事、格言、诗歌,办一期小报。
2.小战士把水给了老牛,他回到部队怎么向首长交代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写一段话。
最后,希望大家都成为懂得爱,会爱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着力体现的是: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感悟老牛伟大的母爱;根据课文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达深深的母爱的写法。
为此,我认真阅读原文,自己先体会文章主旨,揣摩课文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对字词的理解,进而感悟句子的含义,从而整理出整段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法。我希望学生学会的是方法,不只是课文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处理预设预生成的教学机智不足,仍有些牵制的痕迹。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从根本上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实效。这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5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12-29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21篇)02-24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5篇)02-23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23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20篇)02-25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5篇02-23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02-23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04-12
语文八年级苏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