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8 12:35:18 诗琳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饮酒》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走近作者:

  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

  2、作品介绍

  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

  明确:悠然

  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

  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3、学生明确: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描绘的语境

  陶渊明为何对菊花情有独钟?

  菊花与陶渊明有何相似之处?

  比较将“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为“望”的不同之处。

  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悠然之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学生释义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仅仅指车和马的喧嚣声吗?如果不是,还指什么?

  远离了什么?亲近了什么?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

  作者看到“飞鸟相与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觉得“真意”是什么?

  六、我的收获

  细品研读诗歌,想想从诗句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陶渊明?请以“我感受到了的陶渊明”说说看。

  七、总结下课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第二层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诗人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拓展

  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_________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_________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_________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诗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2、集体朗诵《饮酒》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学习重点

  背诵诗歌,准确默写。

  品味诗歌内涵

  学习难点

  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前准备

  查找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名句,感悟陶渊明的.生活情趣。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结庐 山气 日夕

  相与 真意

  二、 合作探究,品析内涵。

  (一)、诵读。

  1、听录音,读出韵味。

  2、全班齐读。

  (二)、自由朗读,小组讨论。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2、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

  5、诗中最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

  6、谈谈你对本诗写作特点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最欣赏它哪些优点?请谈谈你的见解。

  四、展示提升。

  1、背诵全诗。

  2、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学习,你认为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五、课堂检测。

  默写全诗。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

  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通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 山气/日夕/佳,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 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借“菊、山、鸟”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3、以作者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形成在纷乱繁杂的现实生活中学做“真人”,学做“真事”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声情并茂吟诵诗文。

  2、感受意象,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同学们,自古梁邹多圣贤,范氏一族天下扬。近几日,忙里偷闲去了趟长山,在拜谒范公故居后,我有感于先生“先忧后乐”的情怀而写下了此文。

  先人已由鹤伴去,忧续千古天下传。后知后觉尚有为,乐生长山越千年。大德不言潜龙起,义薄云天岱宗前。范子驻足黛溪上,公承师表一圣贤。

  范公大义,万家忧乐到心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亦可指点江山。上课。

  2、刚刚重温了范公的大义,我们再去寻访另一位故人,请看大屏幕,猜猜看他是谁?

  饮酒饮到酩酊辞官辞到彻底闲适闲到忘我爱菊爱到痴迷

  3、学生回答

  4、教师明确:对,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作品《饮酒》(其五),品酒论道、读诗识人。请大家把书掀到(207页)。板书课题——饮酒陶渊明

  二、了解背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共创作了20首《饮酒》诗,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饮酒》小序——“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学生读)

  师问: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学生回答:

  师问:既是酒后所作,那么我们诵读时应表现怎样的状态呢?

  学生回答:还原当时醉酒的情境(摇头晃脑、声音延长等)

  三、吟“酒”——醉倒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先生的脚步返回到那久远的东晋,一同醉倒在美丽的山水田园中吧!

  1、(多媒体)提出要求,吟出节奏美(注意抑扬顿挫,读出音乐的美感)、吟出意境美(注意情景交融,清代文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吟出情感美(做到情真意切,心里想着“我即是陶渊明”)

  2、学生试读。(自由读)

  课前见面时我教给大家一种诵读诗词的方法,“平长仄短”诵读诗文,现在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收获。

  3、指名读

  评价语应以鼓励为主:

  ①可是老师从你的诵读中看到的却是一位行色匆匆(或悠闲自得)的诗人。

  ②你教会了我们一种诵读的方法,靠近他,感染你。

  ③你用极具情感的语言,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谢谢你!

  ④学生读得好:你声情并茂的诵读,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⑤学生读得好:陶先生你好,欢迎来到现代。

  4、下面老师来诵读,抛砖引玉——以求共鸣(请大家闭上眼睛去体会)你们听,陶渊明来了!

  谁来评价老师的诵读:你的鼓励让我更有自信了,但“好在哪里呢?”

  衔接语:“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入文,入境,入情,我即陶渊明。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先生的`仰慕之情齐声诵读。(师生共读)

  四、赏“酒”——醉够

  衔接语:同学们,赏析作品,仅是字面的浅吟低唱是很难进入佳境的,只有字斟句酌的赏析方可让我们醉在其中。为了让我们一次醉个够,下面我们分小组按不同的方式进行赏析

  请看大屏幕,出示要求:具体要求,巡视时讲说

  就诗论诗品一品(品字、品词、品句子,找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引用作品谈一谈(联系与之相关的作品分析陶渊明),

  妙笔生花写一写(就整体或部分进行写作),

  心有灵犀画一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改变方式诵一诵(语言照样可以刻画人物

  将学生按作品意象划分五个大组:(课前已划定)

  菊花(傲霜怒放,独立寒秋——有个性),

  东篱(面朝东方,春暖花开——有希望),

  南山(会当绝顶,一览众山——有志向),

  飞鸟(鲲鹏展翅,直上九天——有追求)。

  陶潜(浅吟低唱,悠然自得——有情怀)

  现在开始活动,看哪个小组收获最大。

  教师结合学生所谈内容进行及时补充:

  菊花:就诗论诗品一品

  注意的问题:

  1、结庐人境,为何无车马喧?

  ①重点是“心远”(板书:远)

  “心远地偏”——心远——心志高远。“远”有远离之意,远离官场,远离名利,远离世俗。

  宁静在心,心静,境自静,让心静下来,一切皆有可能。

  ②提醒学生“车马喧”的象征意义

  “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整个为了权位、名利的官僚社会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刚刚同学们读诗时读的是“见”南山,而老师却读成了“现”

  如何理解呢?

  在汉代汉语中“见”有两种读音jiàn和xiàn

  其中jiàn的词义是:看到;而xiàn的词义是出现、显露

  由学生来思考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不必求证所谓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可否改为“望”?不能够,体现不出“悠然”的境界。

  你们让老师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谢谢你们!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把“悠然见南山”理解为:我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以理解为:我见到了悠然的南山。

  学生读此句,体现悠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板书:真)

  这两句化用了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文句。(多媒体展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道是不可名称的,大辩是不可言说的。)又《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把握了意义便忘了语言。)

  链接:“真”的说文解字

  学生猜测篆书“真”的意义后教师出示投影补充。

  学生回答:(看时间可选一至两名学生)

  那么先生得到了怎样的真意呢?请大家谈一谈。

  明确:实际上也就是《五柳先生传》中所谈到的“不慕荣利,闲静少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它表现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人生真意,而这种真意是不可言说的。因为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生读此句,体味真意。

  可见,只要用心去赏析,就能与作者共鸣。这可谓是“境由心生”(板书)

  评价语:菊花队同学品读有方。品字、品词、品句子,看来找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下面我们看看东篱队又有什么发现?

  东篱:引用作品谈一谈。

  1、“饮酒”

  ①由酒想到了《五柳先生传》“性嗜酒”、“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题目有酒,而全文无酒想到了《醉翁亭记》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你能模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为陶翁拟一句话来表现陶渊明的生活情趣吗?

  “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评价语:你太聪明了,改一字体现便体现了先生的那份情怀,这才叫“英雄所见略同”啊!

  2、“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爱莲说》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衔接语:陶渊明爱菊世人皆知,殊不知他更爱“鸟”,他的作品中“鸟”出现的次数比“菊”还要多。

  3、链接“陶渊明他笔下的鸟的形象”(三只鸟)

  (孤鸟)失群独居,孤鸟难鸣,内心饱受摧残。

  (羁鸟)羁鸟困笼,难脱名利之网。

  (归鸟)倦鸟知还,欣喜若狂。

  这三只鸟仅仅是“鸟”吗?

  这三只鸟其实就是陶渊明人生的三个阶段:苦闷——傍徨——解脱

  学生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品味欣喜。

  评价语:东篱队旁征博引,采众家之长,让自己的知识越发的厚重起来了。下面我们看看南山队又有怎样的表现?

  南山:妙笔生花写一写

  2—3名学生读读文章即可!

  评价语:听读你的文章,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看来文字功底很厚。

  你写出了诗人“不禁欣喜滚滚来的感觉”。

  评价: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山队可谓是妙笔在手,用文字呼唤出那久远的桃源。那么飞鸟队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飞鸟:心有灵犀画一画

  请学生展示画作,并谈创作灵感。

  同学们用简约的画面,配以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老师也根据自己的感觉即兴画了两幅画,请大家品评;

  问:画面有何不同,哪一副更有意境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一定记住不求标准答案

  教师谈自己的感受:山不过是意象,即为大自然也。第一幅表现的是山在眼前,而第二幅是山在心中。无山胜有山,无山更“悠然”啊!

  其实此类事件有很多(多媒体展示)陶渊明与琴的故事

  据说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放着一把无弦琴,高兴起来就把琴拿着拨弄几下,对于诗人而言,琴弦有没有声音并不重要。“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只要有看琴,弹琴的心情就够了。

  率性而为,不做作。这才是陶渊明啊!

  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用集体诵读的方式去感受先生的率真与洒脱。

  衔接语:无论有还是无,实还是虚,对诗人是无碍的,就在这虚虚实实中他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却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衔接语:无声是情怀,有声是表白,下面我们看看两只陶潜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白。

  陶潜:改变方式诵一诵

  下面我们改变诵读方式去体会先生的情怀:

  第一种方式:一人读,其他同学配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他人加一个疑问语气词“啊?”(表不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添加“哦”(恍然大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添加“啊!太美了!”(表惊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添加“悠哉,游哉,乐以忘怀!”(表大彻大悟)

  第二种方式:重章叠句式

  语言可以刻画人物,一点也不假啊!

  不同的方式才能演绎出别样的情怀,希望在这节课上大家能学到分析文章的各种方法,并学以致用,让我们的语文生活更精彩!

  三、品“酒”——醉透(3分钟)

  要想了解陶渊明,关注他的人生经历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会与先生神交千古,共同醉透在茅檐下,东篱边,菊花坡。

  (多媒体展示)看经历,悟情怀:

  29岁,由于家贫不得己出仕做官,但因为不屑官场钻营,看不惯阿谀奉承,时间不长,辞职回家。后来又被征辟主薄,陶渊明拒绝。

  35岁时,到当时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职,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守丧,丧期过后,没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权,取东晋而代之。

  40岁时,再次复出,为刘裕府中参军之职,同样感觉到了权力高层的尔虞我诈,决定离开这个污浊之地,到小地方干些实事,任彭泽县令。

  陶渊明41岁,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涯。并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赋:《归去来兮》。

  三次辞官,皆因官场黑暗;三次回归,只为那份无违的心愿。学生背诵《归园田居》

  看过经历后再结合其他作品去读一读诗文去感受他那别样的情怀吧。集体诵读

  至此陶渊明的形象已跃然指尖:先生乃是一真人,做的都是真事,表现的是真情啊!

  (板书“人、事、情”)

  画出板书:一个“归”字

  先生归去,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为今生无憾;课将结束,你在这节课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现在我们请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读陶渊明总有一份亲近感,一份愉悦感,一份莫名的感动。听了同学们对这节课的收获,老师读陶渊明有了些许心得,与大家共勉。

  出示多媒体(忆江南读陶渊明)

  读书总有收获,读罢读陶渊明你的体会是什么呢?写一写,课下进行交流。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怀,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悠然洒脱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情感。

  2.将诵读与传统吟诵相结合,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悟陶渊明摆脱世俗名利的羁绊,回归自然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品带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

  难点:理解陶渊明远离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吟诵法、品析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以酒引入本诗。

  2.初读感知,“酒”意微醺。

  (1)学生自由诵读。

  (2)全班齐读。

  3.品析感悟,“酒”后心声。

  (1)【小组合作交流】品析诗意,思考如何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朗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语速。)

  预设:悠然_____南山(换字品析)。

  描绘写景句的画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请结合理解,为本诗再拟一个题目。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拟标题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饮酒”为题目的妙处,落脚朗读要读出酒后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语速舒缓,语气轻松愉悦。)

  4.吟诵品味,“酒”韵悠长。

  【小组合作读】设计一个诵读或吟诵展示。(个人及小组形式均可)

  (几位同学展示其他诗歌的吟诵。)

  教师指导吟诵本诗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

  (小组合作展示诵读或吟诵。)

  全班一起吟诵。

  五、板书设计:

  唐令西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后来,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 11

  一、说教材

  《饮酒》组诗是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而今天我所教学的这一首《饮酒》又是20首《饮酒》诗中的佼佼之作。这首《饮酒》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九首》之第一首。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人对话”,就是在自然中感悟人生。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陶渊明忘怀得失、亲近自然、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陶渊明这个诗人比较特别,他写诗一般不激动,似乎没什么激情。这首诗也不例外,语言朴素,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又因为这是九首诗词中的第一首,教学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为后面的教学铺平道路。因此,我计划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这首诗。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陈述出字、号等重要信息;识记、积累“庐、尔”等文言词语;正确地翻译诗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反复吟读,直至成诵,增强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

  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过程;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传授翻译诗歌的方法、抓诗眼解古诗的方法;运用质疑、讨论、解疑的方法组织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质疑精神、爱诗情趣;正确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批判地继承,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

  译诗歌、解诗旨。翻译是理解的基础,把握关键字词又是翻译的基础。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感悟诗歌意境。陶诗大多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如不细究,往往失之肤浅。又因为它是诗歌,其中妙处难以尽言,只有反复读、展开想象以领会之。

  五、说教法:

  主要采用“鼓励质疑、问题引路、合作解疑、启发诱导”的教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获得锻炼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利用巡视机会,进行个别辅导,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点;设计诵诗、译诗、辩论和对对联四项活动,引入竞赛、对抗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熟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讲“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的方式导入,目的一是激发兴趣,为展开教学创设良好氛围。目的二是揭示写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诗打基础。

  (二)、简介作者

  像陶渊明这样的文化名人,学生必须有所了解。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做的是梳理出重要信息,让学生目标明确地去把握。

  (三)、初读体会

  熟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因此我采取了范读、齐读、自由读等

  多种形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朗读指导。

  (四)、合作译诗

  在此环节我先让学生质疑问难,考虑到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可能有许多学生不敢质疑、不愿质疑,于是加上了教师质疑的环节,以求身先士卒地为学生作出榜样,借以培养质疑精神,同时也使诗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得以重视。

  至于学生译诗之所以采取合作的形式,不是因为这首诗很难,而是因为我想让学生获得更多说话和展现我的机会,同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取长补短。

  (五)、思考、探究、总结

  “心远地自偏”一句是这首诗的诗眼,理解了“心远”,也就懂得了这首诗歌的“真意”。因此,我设计了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的提问,渗透传授抓诗眼解古诗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活动:辩论会

  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一个方向、一双翅膀和一片天空,要培养人文精神,思辨精神,提出陶渊明该不该弃官归隐?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就是为了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七)、语言训练活动:缅怀先哲对对联

  没有语言训练的语文课堂是有缺憾的。对对联是古老文化传统,也是久经考验的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极佳方式。学古诗、对对联顺理成章。设计此活动,一可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二可以怡情。

  (八)、唱诗活动、背诵、品意境。

  通过唱、背诵激发兴趣,培养爱诗情趣,既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

  布置小作文:归去?留下?则既是培养思辨精神、人文精神,又是为了架通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提高写作能力。

  本节课我的设计初衷是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载体,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全体学生进步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但因为才疏学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饮酒》语文教学设计03-09

语文的教学设计12-06

语文教学设计08-03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9-28

“语文天地”教学设计07-20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1-15

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03

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04-22

语文桥教学设计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