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8 17:11: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就是这棵去年的树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伤感和不舍,让我们带着怀念深切地呼唤这棵去年的树吧!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这篇童话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了鸟和树是什么关系?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1)“天天”一词说明了什么?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你们有这样的朋友吗?(老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幸福,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一段。)

  (2)分别时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请你和你的同桌来练一下这组对话,好吗?(生就近找一位好朋友读,师指导)请一对同桌读对话。(老师评价:老师发现这只小鸟说:“我明年一定回来”时,语气特别坚定,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再请一对同桌读。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觉到这对好朋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像刚才那位男同学这样读出自己的个性,女孩子读小鸟。咱们一起来对对话看,好吗?(男女生分角色读)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啊,坚定些,再来一次,好吗?(女生读)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小鸟带着对好朋友的承诺飞到南方去了,等哪!盼哪!终于又迎来了一个春天来寻找她的好朋友了。可是,不见树的踪影。假如,你就是寻找好朋友的那只鸟,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焦急、伤心)千里迢迢,历尽了千幸万苦,还是找不到好朋友,真是心急如焚哪!请同学们用—————线画出鸟儿寻找朋友急切的话语,并指名读。(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急切)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

  (1)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儿寻找好朋友的过程。

  (2)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情。

  (a)“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b)“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c)“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3、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邀请想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进行表演,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1)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2)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3)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4、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出示课件: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3、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多么守信的小鸟啊。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三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4、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五、教师总结:

  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历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回归课题,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去年的树,虽然不复存在但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太多太多的思考,太多太多的启发,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2、读完这篇感人的肺腑的美丽童话,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笔把你此时心中最真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对鸟儿说,也可以对大树说,也可以对别的对象说。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珍爱友情,信守诺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镜头回放,激发阅读期待

  1、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

  2、回忆镜头,想想这些科学术语你理解吗?

  第一组: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

  你知道三者的区别吗?简介“神舟飞船”帮助理解。

  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欣赏句子,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补充资料:1987年我国开始在卫星上搭载植物的种子,先是蔬菜、粮食,1996年才开始搭载花卉种子。

  第二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

  飞船里的杨利伟和在地球上一样吃饭、睡觉吗?

  (失重,即微重力;呼吸靠供氧──高真空。)

  什么是“宇宙射线”?读这个小故事你能明白:美国“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飞上太空第一次看到了人类从未见到的宇宙奇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看到了月亮的背面,但同时他们的眼睛也感到了不适。回到地球后,他们患了白内障。从那时开始,有39位宇航员已经患了这种疾病。科学家说,这是宇宙中的射线所造成的危害。宇宙射线是比原子更小的宇宙粒子,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击宇航人员的眼睛,使人的大脑产生错觉,好像是看见面前不断有闪光一样。受到宇宙射线打击后,人的眼睛被伤害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3、预习课文了吗?你知道“神舟五号”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经过太空旅行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4、指读、齐读课文,梳理文路: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请全班同学读,中间请四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一个词语概医这一段的内容。

  读后梳理,板书:种子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后的用途

  二、探究课文,感受科学的魅力

  1、出示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听说过“魔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童话中的魔镜、魔法师的神奇力量)你怎么理解“魔力”?

  2、自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有了哪些“魔力”,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⑴有哪些魔力?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展示图片:太空水稻、黄瓜、番茄、辣椒、花卉等)。你能想象太空种子还有别的“魔力”吗?

  ⑵这些“魔力”有什么用途?(食用、药用、他用……)绿色蔬菜、治病良药、美化生活、绿化祖国……

  ⑶太空种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再读第3段,重点引导:“在浩瀚的宇宙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结合课文,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微妙的变化?如:外形、味道、颜色、营养、抗病性……

  “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择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拳的太空品种。”

  读得懂吗?变异植株什么意思?联系两句话,说说太空种子的“魔力”来自哪里?大自然、科学。

  三、回扣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1、再现中心句,齐读: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这是科学的魅力!

  2、真正的“魔法师”是谁?

  补充中心句: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3、科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科学家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在继续,2007年,我国的“神舟七号”不但要上天,还要实现让宇航员走出座舱、行走太空的目标!

  4、课后作业:未来的科学家是谁呢?是你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粮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设想出你心中的新产品,还要用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建议:

  教师可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诸小儿多子折枝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 一人演王戎, 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善于观察、缜密思考

  教学反思:

  刚开始上这一课时,我也知道要想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小古文,读准读通读懂,就是个门槛,孩子们跨过这个门槛就能进入古文的境界,跨不过就进入不了。可是我在处理读这一环节时,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不管我怎么强调读得重要性,学生也不太买账。在同学的启发下,我懂得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要有层次,还要把读得方式处理得轻松而且巧妙一些。比如,让学生自读后再由同学间互相纠正,或者由读得好的同学带大家读,老师引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章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里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心情怎样?

  2是啊,受到表扬,我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快乐的,但是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还表现在心里,这种快乐便是给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课题,理解“给予”意思,理解课题意思。(课题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理清思路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文中写了谁给予谁快乐?

  3、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到的答案最多。

  4、全班汇报:生说,教师副板书

  ( )给予( )快乐

  保罗 男孩和弟弟

  男孩 弟弟

  保罗哥哥 保罗

  教师小结,表扬同学们会读书并问:在这些答案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

  三、品读文本,感悟男孩美好品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

  弟?并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汇报: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

  学生读画的句子,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指一生读这段话,谈体会。

  (2)男孩和保罗的想法一样吗,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3)生说,教师填充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两个人的想法仅有一字之差,你能

  找到吗?(学生找到“有”和“当”)

  这两个字分别意味着什么?生说,教师总结:“有”意味着拥有、索取,“当”意味着奉献、给予,板书:奉献

  (4)你能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找两位同学读,读出不同。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合作

  读。

  小结:男孩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当他看到这样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而是想到要奉献给他的弟弟;当他听说保罗有一个给予弟弟新车的哥哥时,男孩想到的不是想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听了男孩的这句话,保罗大吃一惊,可是,更令他吃惊的还在后头呢。

  2、品读第11自然段,体会男孩美好心灵

  (1)出示11段内容,指一生读。

  (2)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会读书的`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生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从男孩的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方面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男孩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讲”字,你读出了什么?男孩平时除了对弟弟讲圣诞礼物,还对弟弟讲什么? 师小结:多好的哥哥啊!始终想的都是弟弟,平时给他讲好看的圣诞礼物,今天想到的还是弟弟,你能把这种对弟弟的爱读出来吗?

  3、在这之前,当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时,保罗怎样想?

  现在,听了男孩的话后,保罗明白了什么?

  小结:保罗明白了,男孩不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汽车,而是想让他那腿有残疾的弟弟亲眼看看汽车啊!听了男孩的话,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师:是啊,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一心想到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弟弟,所以保罗下了车——

  生接读课文“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师:三个人一起走向了圣诞前夜,(出示圣诞夜景)瞧,圣诞节的夜晚流光溢彩,圣诞树在璀璨的灯光下显的更美丽了,上面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欢声笑语溢满整条街道,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从没出过门的小弟弟很快乐,他第一次坐上了漂亮的汽车,第一次到过了他从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他从没看到的景物,所以今晚的他一定很难忘。

  男孩和保罗为什么难忘?

  小结:男孩因为帮助弟弟,让弟弟坐上汽车,看到弟弟快乐,男孩也很快乐,所以今晚的他也很难忘。

  保罗呢,被男孩的品质感动、感染,帮助兄弟俩坐上汽车,看到兄弟俩快乐,他也懂得了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最重要的是,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说现在理解的“给予”的内涵。

  2、自古至今,人们都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当作美好的品德,有许多人,也在像文中的男孩一样,像保罗以及保罗的哥哥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

  出示名人名言,指生读。

  3、生活中,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奉献,关于给予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阅读材料《爱心树》,然后思考,大树为什么很快乐?

  学生读后,交流问题。

  4、总结:大树因为给予男孩帮助而感到快乐,他的爱心同样让我们感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自己也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

  5、推荐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的教育》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的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 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板书:

  猫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 )(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

  目标

  感受天然之马与驯养之马的特点。(重点)

  体验作者对两种马的情感。

  理解征服中的得失两难。(难点)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法国作家布封的一篇的科学小品《马》。

  二、解读

  (一)幻灯出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齐读)

  (二)幻灯出示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两句描写马的眼睛的句子

  1、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御人的'颜色。

  2、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

  (三)解读一

  幻灯出示: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

  问题呈现:

  1、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抓住词语细读)

  2、拥有这样一双眼睛的马是怎样的马?

  3、对这样的马,作者心怀怎样的情感?

  (四)解读二

  幻灯出示: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

  问题呈现:

  1、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2、是什么让马的眼睛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征服、人类的欲望、人类的需要……)

  3、人类的征服还让马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性追问:这样的马是怎样的马?)

  4、对这样的马,作者心怀怎样的情感?(布封:如今我们极少看见天然状态的马了!)

  5、对人类这样的征服,作者如何评价?

  (总结性追问:以这样的情感作出这样的评价,你认为合理吗?)

  背景介入:凭着他的智慧,许多动物被驯养,被驾驭,被制服,被迫着永远服从他了;凭着他的劳动,沼泽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险滩急流被消灭,森林被开发,荒原被耕作;凭着他的由科学产生出来的技术,海洋被横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一个个新大陆被发现,千千万万孤立的陆地都置于他的掌握之中;总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记……大自然之所以能够全面发展,之所以能逐步达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完善,这样辉煌,都完全是借助于我们的双手。

  三、拓展

  征服与守护常常矛盾,陷入两难的境地。当人类征服了高贵而剽悍的马,人类获得了闪烁人性光辉与洋溢人格魅力的马,同时失去了马原始的野性。获得与失去常常并行,有些时候我们只能发一声叹息,道一声无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知道美丽和谐的自然是建立在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风光描写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

  在很久以前,一个叫达戈的男神,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洛色嫫。一次,达戈用风月磨成一面宝镜送给心爱的女神色嫫。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宝镜,宝镜的碎片散落人间,变成了114个晶莹的海子,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山谷幽林之中。从此,人间便有了这处童话般的梦幻仙境———九寨沟。(齐读课题:九寨沟)

  读了课题后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问略)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上述问题。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

  (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解释“九寨”、“沟”。

  (3)它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板书:童话世界)

  三、教学生字、词。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大家之间的交流大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检查交流。

  生词拼读:九寨沟三县图画恰似继续逃窜若无其事敏捷异兽珍禽

  四字词语: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银花四溅高低错落蔚为壮观林深叶茂憨态可掬古木参天诗情画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你觉得哪些难读句子,你能读好它吗?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4、通过刚才我们反复的读,九寨沟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的是什么?

  5、找出课文概括九寨沟特点的两句话(齐读最后一段话)这句话中写到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板书: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找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这些景色?

  4、过渡:俗话说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入得深,方可知其妙。”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九寨,透过文字去聆听九寨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九寨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四、走进九寨,感受诗情

  1、指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用边读边想边做记号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板贴写有这些阅读方法的4条卡片:重要的地方或生字新词下画“——”;关键词语下加“.”;精彩的语句下加“。”;有疑问的地方下加“?”)

  ②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景,用重点号标出,可以是一处或是两处。

  ③这些美景都美在哪儿,找到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你喜欢什么景物?

  (1)雪峰(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插入云霄”“银光闪闪”(雪峰的特点:高、美),指导朗读

  (2)湖泊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湖泊的特点:(湖泊多、湖水清、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彩带般的'沟谷”“清澈见底”“五彩缤纷的图画”等词语体会,指导朗读。

  (3)介绍原始森林的情况。

  原始森林的特点:(多、广)抓住“遍布”体会,(出示图片)

  (4)瀑布

  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多姿多彩抓住“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等词语

  指导朗读,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5)学到这里,九寨沟的雪峰、翠海、彩林、叠瀑这四绝一定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脑海中,就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人间仙境留在记忆里吧。(齐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人间仙境)

  五:知识拓展,创作小诗:

  同学们,九寨沟的山美、树美、水也美,能用书本中的相关语句来描述吗?

  这是一个()的童话世界:

  这里有一座座(银光闪闪)的雪峰,

  这里有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湖泊,

  这里有一片片(古木参天/五彩缤纷)的森林,

  这里有一道道(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瀑布。

  九寨沟真是个()!

  板书:9九寨沟

  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平湖飞瀑

  异兽珍

  《九寨沟》的课后反思

  这是我在学校参加一年一度的资深教师教学公开课,为了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课堂状态,还原于一种常态的课堂教学,也想把我平时对教材的研读成果做一次系统的展示。也想为本学期的教学定位做一次自我评估。所以在选择文本时就摒弃了故事性强含义深刻的方案,即选择一篇写景文章《九寨沟》。本次课为《九寨沟》第一课时,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是考虑结合自己班级现状特点出发,从目前班级的学情来看,班级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后进生,他们对文本的具体景物描绘中语言文字,他们的感悟是严重滞后。因此,在设计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把目标要求放的很底,只是想保底。在实际的课堂上大家可以看到我让学生整体感知时采用了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方式,从一上课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思,让学生对九寨沟产生一种向往,引发他们学习课文、探究知识的兴趣。

  其次,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自读。看似很平常的自读环节,学生读得很投入但却用去相当长的时间,刚开始会有自读变成齐读,这个现象在平时上课没有的,我想其真正原因在于学生对自读训练还有待提高,及学生回家预习的效果不好,对课文不完全熟悉,更谈不上理解与体验了。这让我想起某一个教研员曾经讲过:“每篇课文不通读五遍不开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文本。

  我本人将整个教学流程为:以传说故事引题——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用边读边做笔记的方法精读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描绘景物描写的表达方式——指导朗读,提升情感体验。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静下心读一读文本,用自己方式感受九寨沟的神奇的自然风光,同时积累文本中的好词佳句。

  这节课的亮点:1、借助文本指导学生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式独立理解文本,正确指导学生学用抓住关键词体味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在读课外读物时,学生也采用做记号方式积累好词佳句。2、注重读写短线与长线相结合,因为四年级习作要求不仅要把句子写明白做到文从字顺,还有新鲜的词语。本次通过课后创作小诗,恰到好处的把文本中的四字词语进行积累和运用。3、在设计第一课时,能根据本班学情预设保底的“双基”的知识的教学的内容,花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读文本,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扎扎实实地将读落在实处。

  不足之处:教师在设计课堂语言时,文本的语言不够润色,没有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体验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今后对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改变学生欲言又止的现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断的阅读提示。第二部分是学生的两篇习作片断。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具体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对闹钟的不同介绍,感知自述的形式,并在层层深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写好自述形式的习作。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每人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幻灯出示课本中的小闹钟插图,教师口述介绍《小闹钟》。

  3.议一议:老师的介绍和你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引出“自述的形式”。

  4.教师小结: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了,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自述的形式”,(板书:自述),也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通过学生说、听、议,组织学生交流感悟,明确本次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形式”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

  二、研读例文,学习写法

  1.学习例文《小闹钟》。

  (1)其实,老师介绍的《小闹钟》就在你们的书上,请同学们翻开书第99页,默读例文《小闹钟》,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大小。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

  师:写小闹钟的大小就是介绍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颜色是天蓝色的。

  师:写小闹钟的颜色也是介绍它的外形。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

  师:这是介绍小闹钟的构造,(板书:构造)还有哪句话也介绍小闹钟的构造?

  (学生读:“在我的头顶,有一处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

  师:小作者看到闹钟上精致的小房子,就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这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作用,它可以到点报时和定时闹铃(板书:作用)。

  师:在介绍小闹钟的作用时,用了几个这样的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来读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师读:告诉、伸出、拿着、敲、唱)

  生:交流。

  师: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了想象,把小闹钟写成了会说、会动、会唱的人,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学习例文《小溪流的自述》。

  (1)指名读《小溪流的自述》,其余学生边听边想:《小溪流的自述》这篇文章又是怎么写的?

  (2)学生交流。(板书:心理)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例文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时,是从事物的形状、结构、作用、心理等方面去写。那是不是介绍一个事物,这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呢?对,我们要抓住这个事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特点去写,把它写得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通过学生细读、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三、明确要求,练写自述

  1.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齐读书上第100页习作要求。教师强调:今天要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事物,就是要把这个事物当作“我”来写。

  2.开拓选材思路。

  (1)师:在我们身边,除了你今天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哪些熟悉的事物?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类板书。如:玩具、家用电器、学习用品……

  3.指导写作。

  在这么多的熟悉事物中,你准备选哪个熟悉的事物写?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之间交流)。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拿出作文纸,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一个事物写个自我介绍吧。注意写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也不要说话,一个劲地往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从亲身体验中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大胆的写作,让学生从中自由发挥。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的基础。】

  四、赏读习作片断

  请两位学生分别上台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围绕习作要求来对照习作,共同评改。

  (如果学生是写带来的物品,交流时可出示物品进行指导。)

  【通过赏读习作片断,学生参与评价、修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反思

  1.例文引路,感知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自述的形式是四年级学生学写习作的一种新形式。对新知识的学习,本课教学没有采用“填鸭式”,而是让学生先兴趣盎然地介绍事先带来的小物品,再听老师对例文《小闹钟》的介绍,然后比较师生的介绍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自述的形式”。教学中通过学生说、听、思,组织学生交流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轻轻松松就学会了写作新知识,也克服了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

  2.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例文是最好的示范”。通过两篇例文的学习来探究内容,了解例文如何进行“自我介绍”,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介绍时用上了哪些好词好句。从而明确自我介绍”时不但要把内容说清楚,还要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例文引路,自由表达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通过例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写作是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可写的事物很多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事物,明确不同的事物要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来写;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并激发想象。课堂中学生愿写、会写、乐写,写出了自己的童趣、童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苏教版中年级段“习作训练”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让我们恰当地用好例文,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九寨的美景。

  2、体会作者对九寨沟的热爱之情,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图片。

  (多媒体演示九寨沟美景图)这些图片美吗?想不想知道它是哪儿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九寨沟。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九寨沟,和九寨沟来一次亲密接触。

  板书:九寨沟

  过渡:老师现在就迫不及待地想到九寨沟去看看,那么,它在什么地方?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九寨沟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这个地方叫九寨沟?

  3、怎样走可以来到九寨沟?

  三、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来说说九寨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出示句子: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齐读,引导:想不想看看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多媒体演示九寨沟五绝图片)

  边看图边回忆课文,想想:哪些词语就描写的是这几幅图片?

  出示词语: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集体读。

  过渡:同学们,这四个词语向我们展示了九寨的五绝:雪峰、原始森林、湖泊、瀑布以及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同时也描绘了九寨沟最主要的、最美丽的四幅画面。

  四、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它们的。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在文中标记出来,再读一读,

  1、同学交流。

  2、读句子,欣赏文字描绘的美丽图画。

  A、雪峰插云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雪峰的什么特点?

  B、古木参天

  九寨沟的数木怎么样?

  C、平湖飞瀑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抓住重点词语:颗颗宝石、彩带般、清澈见底、色彩斑斓,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有感情地读。)

  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1)美读。

  2)句中有个“难怪”,你能不能换个其他词语来读读这一句话。(怪不得,所以、因此)

  九寨沟的湖泊之美可真是难得一见,难怪去过九寨的人都会发出感叹:“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抓住重点词语: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引导学生说说从句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壮美,并有感情地读。

  D、异兽珍禽

  1、自由读,画出这段中描写的动物。

  2、填空:( )的金丝猴( )的羚羊

  ( )的大熊猫( )的小熊猫

  3、难道走进原始森林中只会看到这些动物吗?

  出示: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林中植物种类繁多,现有天然森林近3万公顷,植物20xx余种。多种野生动物繁衍栖息于此,其中包括高等动物170种、鸟类141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如:大熊猫、牛羚、金丝猴、毛冠鹿、白唇鹿、小熊猫、猕猴、红腹角雉(zhì)、绿尾红鸡、大天鹅、羚羊、碉羊、蓝马鸡、血雉等。

  4、同学们,读了这段话,请你仿照课文中写写,也许我们还会看到什么?它在干什么?

  5、说说你写的句子。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九寨的风景让我们留恋,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四幅美丽的画卷吧!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2、同学们,当我们再一次读这些词语,你心里有什么想要说的,说一说。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九寨沟,你会用什么词呢?

  4、有一位藏族歌手,叫容中尔甲。他就唱了一首《神奇的九寨》,那就让我们在他的歌声和九寨沟说再见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条流淌的河,清晰简约,主流突出;流畅自然,思绪奔涌;情感细腻,浸润无痕;清爽甘甜,回味悠长。《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在与一位穷苦小男孩的短暂交往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篇简短朴素又情味浓厚的课文,只有真正在如水的课堂中去和她对话,才能体悟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从“快乐”说起)

  师:(板书“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师:是的,当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是快乐的,受到表扬的时候是快乐的。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保xx都特别快乐,因为他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汽车,(出示汽车的图片)看,这是一辆怎样的汽车呀?

  学生看图说(漂亮、高级、时尚……)

  师:是呀,得到这样的一辆车当然快乐,可是,就在这一天,他明白了,快乐有很多种,给予才是最快乐的。(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并重点指出“给”的读音jí)

  [设计意图:通过说“快乐”、谈汽车把学生带入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课题。环节简洁自然,又为深入学习课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师:让我们抛除一切杂念,用心去细细品味,轻声读课文,哪里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点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情感的提升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了解的就是学生的“第一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体会会更丰富和深入。]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师:同学们都为小男孩感动了,当保罗第一眼见到他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学习1、2、3小节,讨论。

  从衣着看:家境不富裕。

  从动作看:非常喜欢保罗的汽车。

  从表情、语言看:可爱、直率。

  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学习课文4——11小节,找到男孩两次让保罗意外的句子,反复读,想一想,他们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从保罗观察的角度,了解到男孩的普通,和后面的他带给保罗的意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彰显其人格的高大。]

  品读第一次“意外”

  出示句子: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当看到小男孩惊叹的表情,听到他说的话时,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

  (1)保罗: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2)小男孩:“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师: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学生朗读练习。

  品读第二次“意外”

  师: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圈。这时,男孩提出(出示句子)

  “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1)保罗: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2)小男孩:让残疾的弟弟坐在车里,亲眼看看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标点、体悟语言、合理想象、情感朗读等各种手段,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以对比的.形式,感受男孩带给保罗的“意外”,体会“给予”的真谛。]

  师: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于下了承诺……

  出示句子:

  “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悟、交流,再感情朗读。

  师: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为了别人的梦想。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可以是弟弟得到礼物的快乐,更应是男孩能为弟弟付出而感到快乐,给予所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由衷的羡慕、难以抑制的兴奋、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流露出来。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推敲。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再整体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种种含义]

  四、感悟升华(以“练笔”表达)

  师: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圣诞节前夜,他们坐在车里看到了什么?三个人的心都很不平静,他们又想到了什么?拿起你得笔,乘着想象的翅膀,描绘下这美好的一夜。

  学生补写“他们三人坐在车上,车子缓缓地向前开着

  (反馈)

  师: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这个故事里,谁给予谁什么?

  男孩给予弟弟

  男孩给予保罗

  保罗给予男孩

  保罗给予弟弟

  弟弟给予男孩

  学生讨论。

  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她让我想到一句格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给予”的含义和小男孩的高尚情操有了一定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补写三人夜游的情景,相信“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一定会出现在学生的笔端,这一环节,是情感的升华。讨论不同人之间的给予,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给予的能力,也要善于感受到别人的给予。“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

  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保罗

  给予得到

  他人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一、引言导趣,激发情感

  孩子们,第六单元的那一个个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故事拨动了我们爱的心弦,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杭州的小钱得了白血病,是谁献出了骨髓,挽救了他的生命?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有谁给他关心与安慰?)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感人的画面。

  二、看图想象,激活画面

  1、指导看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人?

  师: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胜似亲人)

  2、理解题目

  师:“胜”的意思是……(胜于、超过)“胜似亲人”就是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3、理解图意

  (1)仔细观察画面,老奶奶正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老奶奶正搂抱、抚摸着小姑娘)

  (2)老奶奶为什么要搂抱、抚摸着小姑娘?请仔细观察画面,好好想一想?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小姑娘帮助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感谢她。)

  (3)事情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可能,也可能……)

  (4)小姑娘是怎样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洗衣过程

  (课件出示:想一想,小姑娘是怎样帮老奶奶洗衣服的呢?)

  4、指名反馈

  (师相机追问:小姑娘一拿起衣服就洗吗?小姑娘正在洗着衣服,我们又仿佛可以听见传来……(声音);我们又仿佛可以看见小姑娘脸上……;同时,小姑娘洗衣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提出要求,试写片段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小姑娘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想得很具体。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在这里一一交流,那么赶紧把它写下来吧,下面请拿出作文草稿,写一写小姑娘帮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当然,在写之前,请先看看屏幕上的写作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①用上“先……再……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把小姑娘洗衣服的经过写清楚。

  ②选用“词句宝库”里的词,把小姑娘洗衣服的动作、声音和心理活动等写具体。

  词句宝库:

  动作描写:系 背 蹲 浸 擦 搓洗捶打 刷 漂拧

  声音描写:哗哗哗嚓嚓嚓唰唰唰

  心理活动:呀,这些衣服可真沉。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

  洗衣服多累呀!可我年纪轻,有的是力气。

  细节描写:细细的汗珠渗满了额头

  溪水溅湿了小姑娘的布鞋

  师:看清楚了,那就赶快动笔吧,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6、试写片段讲评

  A、出示一生作品

  师:赶快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写了些什么!(投影展示)

  (师引导学生注意起因、经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有没有写清楚。)

  生评,提修改建议,师评。

  B、展示另一生作品

  师:再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的成果!(投影展示)

  生评,师评,共同修改。

  7、过渡

  师:当小姑娘洗好衣服,回到院中将满满一篓衣服被单晾好时,老奶奶回来了,老奶奶见到眼前的这一切又会怎么感谢小姑娘呢?

  请你再次看图搂抱情景

  8、你能否用上词句宝库里的好词好句,把接下来发生的事说具体呢?

  动作描写:

  小姑娘:晾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

  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

  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爱抚地拍拍

  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小姑娘的白嫩红润的脸蛋。

  神态描写:

  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

  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老奶奶:眼角有些湿润了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语言描写:

  小姑娘:您说哪里去了,帮您做点儿事是应该的。以后,我还要

  帮您做更多的事呢!

  老奶奶: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

  女儿还亲哪!我该怎么谢你呢?

  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

  三、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图前想象

  师:课上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老奶奶为什么是孤身一人呢?她没有亲人照顾吗?

  指名反馈。

  师:老奶奶身边没有亲人,生活遇到了困难,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平常还可能会帮她做些什么事情呢?

  指名反馈。

  师:嗯,小姑娘对于老奶奶来说,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老师觉得可以把这些内容放在我们习作的最前面,也就是刚刚写的片段的前面,作为故事的起因。板书:背景介绍,平时关系如何?

  2、图后想象

  师:是的,这么一位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用她的爱心让老奶奶得到了比亲人还好的照顾,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指名说)

  指名反馈。

  师:说的真不错,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习作的后面,作为故事的结尾。

  板书:结尾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点睛之笔供你选: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

  这可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多少令人感动的一幕呀!

  多么感人,多么美好的画面呀!

  板书:点明中心。

  3、取题

  师:这么感人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胜似亲人”来做题目,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取什么题目?(《感恩》《亲如一家》)

  四、整合结构,开始习作

  1、师:现在,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写这个故事的完整结构:

  作文提纲:

  1、背景介绍,平时关系如何?

  2、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把情节写具体)

  洗衣过程 搂抱情景

  3、结尾,点明中心。

  2、师:根据以上的写作提纲,老师让你们回去把这篇故事完成好,有信心吗?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关键词来掌握文章大意,并能通过语言的魅力来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体会文章中诗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强大魅力。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1.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以及词语所产生的强大语言魅力的理解与体会。

  教学难点:运用关键词把握文章的大意,并能通过学习课文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对比突出。

  教学准备:课件,纸卡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1.任务引入,导出课题

  师(出示烈士陵园图片):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哪里?引导生说出烈士陵园。

  师:哦,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老师上周呢也去过那里,然后看到那里的管理员叔叔陷入一个难题。他发现最近去里面参观的人在里面吸烟,于是想在里面贴几张提示图片,但是他却在两幅图片中不知选什么,想让我们的同学帮忙他参考下意见。我们一起来看下。

  师(出示提示语图片):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两幅图片,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它们图片一样,英文字也一样,就是字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棒。首先请同学分别把上面的内容读一下。那再请我们的同学来思考下,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呢,并要说说你的理由哦

  生:思考并发言。(注意引导学生向语言的魅力方面展开表达。)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对比发现我们的确可以看出来第一幅图片字很简单,但却随处可见,并不吸引人。相对来说第二幅图片更好,因为它的内容更丰富,更详细,考虑到人的健康,更吸引人,更有语言的魅力。好谢谢我们的同学们的思考选择。大家看了吸烟是对健康有害的`,那么大家家里有大人吸烟的也要及时的劝阻。我相信管理员叔叔应该知道选哪副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情景任务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也能让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 关注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师(板书“魅力”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魅”的书写):我们来一起看看生字词,请同学们找出你认识的词,并组词成句。之后关注要求识记的词语。

  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为学生自主阅读做铺垫。同时先学生自认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 进入文本,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大声的读课文,并和老师一起完成这两个任务。请同学读任务卡

  生:(读课文,完成任务)

  师:时间到,我们一起来检测下同学们完成任务的情况。(检查情况,注意引导学生用关键语句概括中心内容,并及时点评,引导到木牌的字的变化。)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使学生能快速捕捉关键信息,以及提取文本核心内容)

  4. 再读课文,提取信息。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块木牌的在这篇课文前后发生了变化,那大家再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使用精确的语言,有的地方需要概括出来。

  生:(完成任务)

  师:(讨论表格内容,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5.精读课文,细节理解。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找出描写老妇人的语句。请同学把相关语句读出来。

  生:(读出相关语句)

  师:这位同学读的真棒,有没有同学愿意挑战一下把这个老人的情形给演出呢。

  生:(表演)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好,给你一个赞。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图片,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老人的形象,不禁对她产生一种怜悯之心。这个老人的身边有块牌子,请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这位盲老人,你如何读出她内心的独白,请同学尝试下。

  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出木牌上的字。

  师:同学们都特别厉害。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人的状况,我们在来看看这时老人的幸运之神来临了,诗人的出现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三位同学分别对应这段话的三个角色来试着读一读,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人和盲老人的对话内容比较短,但是需要有感情的朗读。

  生:(读课文,教师给予评价。)

  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老人的木牌上添上了四个字“春天到了,”所以当人们再看到这块木牌的时候,就变成了这样。那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这时,行人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我们看到这里用了几个关联词,无论,还是,都,就连,也。用了这些关联词,与前面老人所说的“我什么也没得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试想一下,读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诗人仅仅加了“春天到了”,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你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

  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 同学们太佩服你们了,找的真准确。我们来看下,春天到了这几个字,春天在我们小朋友眼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春天很美丽,春天是绿色的........

  师:真好,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有蓝天白云,有绿树红花,有莺歌燕舞,有小桥流水,怎么能不让人陶醉呢,可是这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来说,是虚设的,她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幻灯片图片同步更进。)当人们想到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这样的情景怎么能不让人产生同情之心呢?一定会的,一定会让人们产生同情之心。

  (设计意图: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和所要表现的情感更加清晰)

  6.总结归纳,抓住主线

  师:这篇课文到这里我们就清晰了,请同学们说下,你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分享。

  生:畅所欲言的谈感想。

  师,同学们都太厉害了,通过大家的总结老师发现大家对这篇课文学习的都很透彻,说明大家这节课学习得都很棒。黑板上老师也小小的总结了下,通过课文我们知道语言确实有它强大的魅力,那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去体会语言的强大魅力,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平时在说话过程一定要注意用语言的魅力来感染人。同学们能学习做到吗?

  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升华主题。)

  7.牛刀小试,拓展延伸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用你的魅力语言来给这图片配图,看看你能行不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下。

  生:看图完成写一句话。

  师:请我们的同学来读一读他的写得一句话......

  生:分享他的魅力语言。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8.复习巩固,知识梳理

  师:老师好佩服我们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有语言天赋。老师也来分享下我的一句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出来具有不同的效果,有魅力的语言更能吸引人。我们同学们也表现的很棒,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很有魅力的语言。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下这篇文章讲了件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你独具魅力的语言概括出来呢?

  生:踊跃发言,复习概括文段中心思想。

  师:同学们很棒,今天这节课老师也收获很多。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搜索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下节课我们来一起分享。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设计意图:回归文本,复习巩固,梳理知识,使学生能对课堂学习加以整合)

  9. 课后作业:

  搜集有魅力的语言,并赏析写小短文。

  10.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3-0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4-1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6-10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优秀教学设计07-02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教学设计范文06-26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03-0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03-2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04-21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秋天》04-1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的教学设计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