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阿长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四、教学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六、作业
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求之不得,“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二、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三、作业
将自己交流过的短文整理在作业本上。仿照本文的写法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题目中的奇趣
这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与一本书,能有什么联系呢?
二、自读课文:
老师巡视,发现并帮助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三、整体感知:
1、了解“阿长”的称呼。
是她的姓?是她的名?是形容她生得高大?它的来历究竟如何?
2、阿长与“长妈妈”、“阿妈”
阿长还有两个称呼:母亲称之为?我称之为?
如果说“长妈妈”还略带些敬意,那么阿长呢?
但就是这样一个阿长,为我买回了《山海经》。
3、填空:
xxxx(身份低微、不受关注)的阿长,买回了让我xxxx(渴慕已久、朝思暮想、牵肠挂肚)的《山海经》;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xxx之情。
四、认识人物:
作者还讲述了那些事?那些事是着重记述的?通过这些事,我们能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
1、几件小事:
①、喜欢絮叨
②、严格管我
③、睡姿不雅
④、规矩繁琐
⑤、讲“长毛”的故事
⑥、谋害隐鼠
⑦、买回《山海经》
2、两个语段指导朗读
设计说明:
模仿与品读,我把这个设计视为本课中极重要的环节。
以往,我们匆匆地从几个事件中“概括”出结论,而实际上,人物形象可能尚未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学生还没对人物产生最起码的兴趣,还没对文本产生最起码的好感,这是很成问题的。通过两次朗读指导,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语段一: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提示:
这是一个乡下的粗人、穷苦人,命运的无可把握,使得她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执拗地相信过年的礼数,都更加虔诚地面对神灵偶像,“图个吉利”的心情极为迫切,语气想必是坚决的。但说出来的东西、强作的要求,往往不可能灵验。下文写她仓促的动作、惶急的神态和她的若有要求状,便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这更像是耳边的叮咛、亲密无间的嘱托。除此之外,还要读出长辈的.语气、想望的情态(如,“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注意省略号里的自我陶醉)。
3、概括人物个性:
从以上描述中归纳:
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探究语言点:
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长妈妈身上“可爱”的坏毛病。
正如文中所说的: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只是这段话实在有些啰嗦,最后这句本身也有可疑之处。
——“虽然……但倘使……可只得……”
不便说却还要说,又何必绕这个弯子呢?
结论:
强调了我是个怎样的人——明道德、知廉耻;
可即便是我这样的孩子,都忍受不了长妈妈。
这等于为她的“粗俗”盖棺定论。
补充说明:
至于为什么不直说“讨厌”,而说“实在不大佩服”,验证两点:
第一,和上面的说法相同——“我”是有分寸的。隐忍而委婉。
第二,“我”是有期待的。潜意识里,我还是希望,阿长是个可让我“佩服”的人——就像那位和蔼的叔祖。但她实实在在算不上。这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话,正有相似之处:“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第二课时
导入:
“但是(一再转折)”里的奥秘:
上课中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但是,文中却用了很多“但是”。
请学生说出文中的一连串转折:
——以“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开头。
大致的情形如: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她却懂得许多规矩;可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但这些规矩却繁琐之至,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非常麻烦;可虽然她的规矩繁琐之至,但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因为她能对付长毛;可虽然我有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这种敬意终于完全消失,因为她谋死了我的隐鼠;可虽然这种敬意完全消失,但我又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
(这么多的转折,到底说明了什么呢;长妈妈不变,但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在变?)
1、从“三哼经”说起——
本课第三次朗读指导,模拟长妈妈的语言。(读出成就感)
提问:
早读课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三哼经”是怎么回事,有谁知道?
结论:
“三哼经”、“有画儿”,可见,从书名到内容长妈妈都不甚了解。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长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对《山海经》缺乏了解的长妈妈,为我买回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完全不可想象!——这就有了当时的“震悚”和事后的感慨: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但是,长妈妈的话还是很可疑,因为: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如果你期望别人带给你一本心爱的书,你会怎么介绍?
既然“都对她说了”,为什么长妈妈对书名和内容还是知之甚少?
长妈妈来问我时,我到底说了些什么?
想象训练:写一段阿长与我的对话。
提示摘要: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A、“长妈妈”的称呼略带些客气,“阿长”呢?
B、言语里隐约的意味——随便说说,不抱期望。
C、上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可不可以是种倾诉)
结论:
我根本不可能给阿长这样的“白丁”详细地介绍这本书,
但也绝不像文章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只毫无来由地说说而已。
因为阿长的“保姆”身份,我对于她是有着一份天性的依赖的。
所以我所说的,定是我的渴望、我的急迫、我的无奈、我的烦恼、我的苦楚:
即,我是怎样知晓这本书的,我是如何盼望而不得的,别人对于我的态度等。
我把所有的这些,都对阿长说了。如此看来,
阿长之所以给我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内容丰富吗,是因为它经典独特吗?
是因为她是我的保姆就得处处宠着我、依着我,我要什么她就给什么吗?
不,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阿长她深深地感受到:
这,是我的“最爱”。
3、何以见得是“最爱”?“谁”的最爱?
——谁是“我”?我是“谁”?鲁迅?作者?
学生发言;阅读文段,朗读指导: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料之外的……我惧惮她什么呢”
(关键词: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谋害、极严重地诘问)
结论:
这些词语看起来极夸张、极严肃,但在大人们的眼里却童趣无限;无不暗示着,文中的“我”只是一个孩子,我在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阿长给予我的一切。阿长,给了我难忘的童年;而我,给了阿长什么?
给了她纯洁无暇的童心和真心,给了她天真的崇拜和感激。
为什么课文中出现那么多的转折,不正是因为,那是“孩子”吗?(回解“但是”里的奥秘——孩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放到一起,对一个人作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评价;因为“孩子”,那就成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怀念中的一幕一幕)
4、用故事里的事,造出美丽与深情的语言:
这是一个(睡觉时会将胳膊搁在我颈子上)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会用她肥胖的身躯在席子上摆“大”字)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过年时会教我许多礼节规矩让我吃福橘)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处处关照我不许我顽皮打我小报告)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善于讲我爱听的长毛故事与美女蛇)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不知道《山海经》为何物却还能给我买来)的长妈妈……
(学生填空)
结论:
这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保姆,这是一个能够贴心贴肺爱我的人,这是善良与仁厚,这是“阿长与《山海经》”(解题:为什么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我们的一生中,这样的人还能有几个!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外公外婆,也许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也许贫穷,也许弱小,他们也许健在,也许死去,但,他们一直与我们同行,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成长。如果斯人已逝,请让我们说一声: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他)的魂灵!
(个读、范读、齐读)
5、回解两个文段:
①、长妈妈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吗?
——当然有,这毫无疑问!这个神力就是长妈妈对我的爱。
②、文段: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所谓“疏懒”——
说得含蓄点是“疏懒”,说直接点,是这位和我们相处和睦的老先生也未留心于我的心事、我的需要。
所谓“不肯真实地回答”——
说得好听点是“不肯真实地回答”,说难听点,是没人愿搭理我这个小屁孩的一点点小小的请求。对于《山海经》这孩子的玩物,他们是不屑的,才会故弄玄虚,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然而,阿长却来了……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真实写人的方法。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思想教育:感悟鲁迅对阿长真挚的怀念、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课文。
难点:抓住重点语句,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两遍,找出有疑问的地方或针对课文内容理解设计一些问题准备考考同学。
教学过程
下课休息时间(音乐及图片)(放映幻灯片)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放映幻灯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放映幻灯片)
生字词:
惊骇( ) 掳掠( ) 惊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渴慕( ) 霹雳( )
烦琐( ) 惧惮( )
3整体感知(放映幻灯片)
细读阿长:找出文中有趣、有情、有意思的事件或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阿长其人:提炼人物形象,概括其人其事其特点;
情系阿长:抓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先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思想感情: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的问题:①找出文中有趣、有情、有意思的事件或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放映幻灯片)
②课文应该如何划分段落;
共写了七件事:
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阿长睡相不好
④懂得许多道理
⑤讲长毛的故事
⑥谋死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划分段落(放映幻灯片)层次: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型特点。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具体又分三层。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划分的依据就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4、问题探究
一、仔细研读课文提炼人物形象,(放映幻灯片)概括其人其事其特点:
1、从这1——5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2.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3.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4.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三、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放映幻灯片)“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放映幻灯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放映幻灯片)“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四、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放映幻灯片)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么?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溜溜,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五、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放映幻灯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六、作者怎样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动作、语言。
五、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六、拓展阅读(放映幻灯片)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文——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是生她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绵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
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刺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虱子一颗颗的
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抚摸我。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A)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C)
结束感谢语及图片(放映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