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3 11:31: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4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 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 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

  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

  2.时间到,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

  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

  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板书:标本)

  1、什么是“标本”?

  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

  明确:有亭台轩榭

  (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

  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

  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

  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

  (2)画里还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打图片)

  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

  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

  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完美的。

  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

  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

  5、小结: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

  四、分析重要语段

  以第5自然段为例。(PPT打出字幕)教师范读。

  这一段是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我来朗读,同学们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哪几句写“栽种”?哪几句写“修剪”?

  (明确层次)

  2.品味“寂寞”这个词语,谁不感到寂寞?

  明确:游览者不感到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木。想想看,还有谁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树木之间也不寂寞。

  明确: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为什么不说“高低错落”,是什么手法?拟人。多么灵动而富有生机啊!我飘升秒落叶,你绽开花朵,我们也不寂寞啊!

  3.“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关的信息,把它找出来。

  明确:好西哪个是艺术课程的范畴了,那么我们看看文章里怎么说的,我们把相关信息找出来。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而松柏和道旁树是讲究对称的。

  文章从正面写树木的栽种,从反面写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桥梁一样,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4.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感来。

  和图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

  朗读文章,读出感情来。

  (1)举例说明。“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副好画”,已经是一副好画了,国画中寥寥数笔一枝枯藤。开花时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开花的时候……没法说出来”,我们学过《紫藤萝瀑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阳光下,开着紫色花朵的满架的藤萝,站在这藤萝前,你想说什么呢?

  你来说说看,作者没法说出来,“好美啊!”

  确实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当作者没法说出来,可是他还是写了他的感受“无限的繁华和欢悦”,比我们说得好!“

  (2)老师手边正好有一副画片,我们来看一下。应该说,画面很美。但是看画面,仅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画。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这副立体的画卷时,完美的图画中,你除了满心的欢跃,满眼竟的繁华,你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欢跃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

  5.拓展

  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用词精妙之处。

  文章的好处要细细体会,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咀嚼,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章里还有。找找看,说一说。

  五、结语

  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

  学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希望再到苏州园林去游览一下,一定会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文本框:苏州园林

  叶圣陶

  标本:完美的图画

  鉴赏:结构美语言美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 ,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一、设计说明

  《差半车麦秸》是姚雪垠写于抗战时期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二、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幽默诙谐的故事叙述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世纪30年代正是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充斥文坛之际,“差半车麦秸”王哑巴这一鲜活形象的出现使读者耳目一新。那么究竟谁是“差半车麦秸”?你不觉得好奇吗?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认识一下这个会说话的王哑巴“差半车麦秸”。

  2、通读课文

  虽然文章比较长,但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的人物刻画会让人饶有兴趣地读完全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

  3、关注文章倒叙的结构特点

  王哑巴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但在他出场前,课文用不少篇幅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一些生活片段。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这么想念他?等等。引导学生体会倒叙的表达效果。

  4、品读鉴赏

  结合思考和练习四,品读下列细节描写,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2)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3)“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4)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5)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6)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四、拓展活动

  阅读姚雪垠的《李自成》部分章节,谈谈李自成和王哑巴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不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 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2) 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 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 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读 感知文本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昨天认识的伙伴——出示课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么不一样?(引导体验小露珠的可爱)亲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读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看看哪个小朋友把小露珠读得最投入,读得最生动。(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小露珠啊?(美丽、可爱、黄豆大的、闪亮、珍珠一样、圆润、透亮……)学生书写四个最满意的词。

  二、设身处地 进入文本

  1、过渡(结合课件):夜幕降临了,小露珠出现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这样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2、一度感受:这时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动物们是怎样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导读好三句话)我现在就是一颗小露珠,哪个小动物主动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这三个小动物在夸小露珠的什么呀?板书:闪亮、透亮、圆润

  4、三度感受:还有哪些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创意地按句式说话。(拓展:小蚂蚁、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这是为什么?

  三、感性复现 深入文本

  1、过渡:除了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呢!认真地充分地读一读,看看谁来了?(生自由读文)

  2、让我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吧!(演示课件)金黄的向日葵。板书:金黄。有了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黄了。(抽生说)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指导读:喜欢的语气)

  3、引:什么叫光彩熠熠?还想到哪个词语,比较和光彩熠的异同(结合图片)是啊,你看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么了?而小露珠来了,它又怎么样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机勃勃)指导读文:读出植物们在小露珠的帮忙下格外精神、生机勃勃的景象。

  4、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们,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润,要感谢谁呀——小露珠。那我们就当一回花草树木,给小露珠写几句感谢的话吧。(配乐书写)小结。

  四、拓展迁移 升华文本

  1、植物们都感谢了小露珠,但是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见了,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遗憾、可惜……)带着这种感觉把心情读出来。

  2、金黄的向日葵你舍得小露珠去吗?碧绿的白杨树你舍得小露珠去吗?各种各样的植物们你们舍得小露珠去吗?你来挽留吧!(感情朗读:设身处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点点头、白杨树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

  3、大家深情的挽留还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脚步啊。自由读小露珠的话。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么呢?

  4、老师也写了一首露珠赞:(配乐听一听)。

  夜幕降临,我静悄悄地来了,

  附在树梢上,落在草丛里,

  躺在荷叶上,悬在风铃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长大了,

  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圆润,像群星那么灿烂。

  黎明时分,映着五彩的霞光,

  我将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伤,不要惋惜,

  经过一个黑夜,我又会重新凝聚,

  清清爽爽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一样的光彩熠熠,

  一样的晶莹透明,一样的秀丽神奇!

  5、积累练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自由选择背诵你喜欢的课文段落。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实中,很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写作教学上,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仍然谈“文”色变,惧怕、厌恶写作文,写出的枯燥乏味,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入手,对写作教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一、培养学生真情实感,倡导真情写作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出现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是学生远离了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奔波于学校和家庭,单调的直线生活导致他们无暇观察和体验生活,无法从生活的土壤里吸取养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让作文回归生活。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一直以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只是一味地强调写作的技巧、章法,更有甚者竟然要求学生背诵范文,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出现大同小异、苍白呆板的。“情感是的生命”,写作灵感正是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轮回和生命的力量;走进社会,体验人情冷暖和生活的真谛。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并把观察到的新鲜事物一一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细腻、详实,有真实的生活,有真挚的情感。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往往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于一体,无一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结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将整个身心融入作品中,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将“作者情感”与“自我情感”自然融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合理利用博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之不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追赶潮流,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热衷网络的特点,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时下博客作为一种流行的网络写作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理想的写作工具。博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能够给读者带来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它开放性强,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让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不足: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枯燥,很大原因是他们对写作没有兴趣,怕写作文,厌写作文,为了应付而不得不“无病呻吟”,而博客的运用迎合了学生热衷网络的特点,他们可以随时把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发表在博客上与别人分享,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博客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久而久之不仅能够激发写作兴趣,还能养成写作习惯。其次,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还能为师生的互动搭建一个平台,以往学生的写作训练都是通过周记、命题作文的形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仅仅是通过老师对纸质作业统一批改进行的,反馈信息滞后,交流渠道单一,师生很难尽情地交流,而在博客平台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绪随时书写,教师作为参与者可以随时阅读与评论,双方的交流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形成良好的互动;再次,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阅读、转载和评论,在这个开放、共享、互动的环境里获取课本里没有的.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

  三、运用同伴评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同伴评价,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文,写评语,给成绩,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这既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励的过程。比如写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通过批改写作能力较高同学的作文可以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多同学不愿意让别人看自己的作文,尤其是写作能力不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觉得难为情、丢面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激励这部分同学,为了保住“面子”,不被同学笑话,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写好作文,而不只是应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都比较细致,尤其是对错别字的修改和近义词的选择比较准确,可见通过同伴评价还能加深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中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教师修养,分享写作经验

  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之外,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写作文不单单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当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之后,应该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老师不但要发号施令,还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分享写作的经验与乐趣。

  如果教写作的老师不会写就如同教游泳的老师不敢下水一样,是无论如何都教不好学生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的做法颇具借鉴价值:如平时经常在个人博客上练笔,当学生作文出现较多问题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并且同一题目写好几篇,跟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评析。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运用各种技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灯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教学难点

  赏析这首诗歌并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诵读

  五、教师范读,学生比较点评;

  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六、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

  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七、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八、积累:.

  艺术手法:泊舟秦淮,见朦胧月色,听靡靡之音,由是诗人既吊古,又讽今;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学习《竹石》。

  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

  (二)依法学诗,检查反馈

  1.回顾方法。

  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

  2.依法自学《竹石》。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重点部分指导:

  (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2)补充诗人生平,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

  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拓展阅读

  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

  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

  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文章标题

  代表性的景物

  表达方法

  情感

  《马诗》

  大漠燕山马

  托物言志

  怀才不遇报效祖国

  《石灰吟》

  石灰岩烈火

  托物言志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竹石》

  竹

  借物喻人

  立场坚定决不动摇

  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

  三、板书设计

  竹石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一、导语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将相和》里面有两个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廉颇凭借几百次战功位居上将,而蔺相如仅仅凭借“完壁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口舌之利位居上卿,廉颇不服气,非要和蔺相如比个高低,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多次忍让,最终廉颇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折服廉颇的是蔺相如的精神和灵魂。人类的灵魂到底可贵、珍贵、高贵在哪里呢?相信学了我国当代学者周国平的文章后同学们会有所了解。

  2、不过,请同学们先不忙去了解周国平的想法,我先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人的灵魂有高贵、平庸乃至卑鄙之分,那你认为人的灵魂高贵在哪里?

  答:有爱心、富有牺牲精神、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诚实守信等等

  3、题目中的“高贵”能否换成“高尚”?

  “高尚”往往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形容灵魂通常用“高贵”。

  二、拎清观点并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这个论点的?

  (1)、题目点出来的。所以议论文,有时题目就点出了论点。

  第一小节中的有关语句。

  (2)、引用名言,并在分析名言过后得出本文的论点。这是什么论证方法?引证。

  (3)、背诵这句名言并讲解。

  人是脆弱的,任何一场疾病或一场意外都可夺去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曳的柔弱的芦苇,但人又是不可战胜的,是无比坚强的,因为他会思想。

  2、周国平认为人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里?

  (1) ①找出有关语句,总结得出“爱自由的思想”。

  ②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点?例证,举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的例子。

  ③这些优秀人物把思想的权利看作生命的价值,他们为了思想的自由,不屈从于权势,更无惧于死亡。你能举出其他的人物或名言吗?

  如为了言论思想的自由而被权势处死的`苏格拉底;为了真理甘受火刑的布鲁诺;法国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等。

  (2) ①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

  ②用什么论证方法?同样是例证,举了王尔德的例子。

  ③介绍王尔德其人和犹太人教育子女要爱书爱知识的故事。

  ④你所拥有的房子车子钱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你很容易因为某种缘故而丧失它们,唯有你学到的知识和从中养成的思想是永远属于你的,只要你不愿意,任何人都夺走不了。所以明智的人,高贵的人应该养成以求知识为荣的意识,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

  (3) ①有着纯正的追求。

  ②用的什么论证方法?也是例证,所以全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就是例证。举了少女专心读书和青年画家参看名画展览的例子。

  ③前面举的都是名人的例子,这儿却举了普通人的例子,能否去掉或换成名人的例子? -

  不行。那些都是名人的事例,没有普遍意义。有这两个事例说明普通的人也能拥有高贵的灵魂,使论述更严密准确。

  ④“动人的光彩”指什么?在大多数人都追求物质生活的社会中,能坚守内心对精神的追求,不被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如,当一个班大多数同学都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学习是得过且过,但却有一个或几个同学内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顾周围环境的影响,依然能不放松自己的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学习,那我们就说,这个同学的灵魂是高贵的。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要把大好的青春时光白白地耗费掉。

  背诵这句话。

  3、最后一小节能否去掉?

  揭示了一个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为了物质享受而放弃自己灵魂的追求,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精神空虚,迷失自己。这一节从反面再次强调了人要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灵魂高贵。

  4、区别这几句话中“灵魂”的含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楚本文所论的“灵魂”的含义):

  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自由独立的思想②他的灵魂深处有一丝忏悔:心灵③他是这个组织的灵魂人物:指这个组织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人物④他的灵魂已飞升天堂了:宗教迷信中指离开人的躯体而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东西。

  5、课后请模仿周国平分角度来论述的方法,同样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题目写一篇练笔。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ò山巅diān狂澜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习,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狼》教学设计04-01

初中语文《老王》教学设计04-17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2-17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教学设计11-26

初中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10-21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0-2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02-23

初中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03-21

初中语文《社戏》课时教学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