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2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3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4
一、教学内容
了解蒲松龄短篇小说的一般特点。指导学生联系《促织》的具体内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评论,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掌握古汉语的学习规律,进行文言句译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教读训练型
三、预习要求
疏通词句,通读课文,熟悉内容情节,思考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对已掌握的文言词句知识再作一次较系统的整理。明确文言句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蓝图
《促织》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可读性很强。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色。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同时应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词句和文言直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可安排如下三个环节:
1.教读——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上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促织》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①题材的现实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动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蒲松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促织》也不例外,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酷,蒲松龄出于全身远祸的考虑,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谈狐说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艺术效果,《促织》从明清之际现实中撷取的题材直接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认识封建剥削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至于小说所采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的。
②主题的深刻性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而是“为人迂讷”“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残,一介穷书生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写的成名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所幻想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离奇情节,在它背后包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泪。它向读者昭示,荒淫贪虐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结局是成名由穷变富,这种“喜”,非但不能改变作品的基调,反而加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怀疑与否定。
③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澜迭起,一波三折,这一特色在《促织》中体现得很充分。就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全过程而论,情节就相当曲折。至于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织弄得心力交瘁。《促织》富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吸引着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尤其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促织》的.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更是服务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突现。
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者观点的局限。
2.疏通——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异义。如“两股间脓血流离”中的“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儿涕而去”中的“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是”:古义这(代词);今义判断词。“信夫”中的“信”:古义确实;今义书信。
②一词多义。如“杖至百”与“乃强起扶杖”中的“杖”:前者为动词,解释“杖责”;后者为名词,解释“拐杖”。“举家庆贺”和“手裁举”中“举”:前者解释“全”;后者解释“举起”。“成顾蟋蟀笼虚”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前者解释“看”;后者解释“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尔;被—披;裁—才;翼—翌。
④动词的特殊用法。属意动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⑤其他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⑥各类倒装句式。如谓语前置句(例:“问者?香于鼎”:“覆之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类省略句。如“( )遽扑之,( )入 ( )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以上仅是举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训练——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
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
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
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
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
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说明]
与初中同学不同的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学习像《促织》那样的古代优秀作品,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读通读懂,还得在提高赏析能力上下功夫。这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教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段方面去理解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一指导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这份教学设计还非常重视学生文言词句疏通和文言句译的训练,整篇课文的教学注重读练结合,这是非常合乎文言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的。这份教学设计体现了“客观把握,细部着手”的教学方略。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5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
①先在小组内讲述。
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血浓于水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质朴的语言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的羞于表达、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风》。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
3、加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文题是风,那么再文众多出现了那几次风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A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热劲来。
B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C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
D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烘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烘托出父子深情使他们抵御了寒风,把贫寒的`日子过的暖烘烘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文中讲述了父子俩人相依为命的生存,是一个热水壶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2、这是一只怎样的热水壶?
文章的4、5段,从质地、图案、时间,可以找到答案。
二、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1、在父子的心中,这个热水壶的分量怎么样呢?从那里看出来的?
父亲和儿子把这壶看得很重。因为这是一对很贫穷的父子。文中的第二段就说了日子很贫寒,好在有一个热水壶,可见他们家很贫穷。还有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是很贫困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中,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他们却不愿卖,可见这个壶对于他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2、在这个热水壶上,都记载了父亲和儿子的那些故事呢?
a)3段(儿子小的时候)假想一下,那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生的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父子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交流呢?这里有三个热烘烘,为什么用了三个热烘烘呢?回读本段。
b)6段(成长的岁月)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的短语,这是告诉我们什么?父子俩人是怎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的呢?
c)8段结尾(儿子长大了)
儿子做出了一个怎样的举动?面对儿子的举动,父子
父亲的心里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父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深入探讨,体会主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的一个热水壶的故事,为什么题目还要叫作风呢?
因为在寒风中,更能体会到热水壶存在的价值。正是天气的寒冷,风的大,才更衬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三、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四、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五、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六、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七、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八、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把读书时遇到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能积极参加讨论,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3、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教学重点
能积极参加讨论,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教学难点
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教学准备
准备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做一个小验,点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杯子把它盖住,蜡烛渐渐灭了。
2、同学们,看完这个小实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我们讨论讨论吧。
4、学生们畅所欲言,师:是因为燃烧是需要氧气的,氧气越来越少,慢慢没了,蜡烛也就灭了。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提出很多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请你想一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小组内流。共同讨论问题。
读书时遇到的问题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把你们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4、全班同学讨论解决问题。把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课后延伸。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共同解决了很多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呢?
对了,生活才是我们的大课堂,让我们到生活中去观察,到书中去了解它们吧。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热爱及“我”的护鸟心愿。
3、了解课文通过对鸟的了解间接表现对鸟的热爱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热爱及“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对鸟的了解间接表现对鸟的热爱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分角色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教师重点强调“喃、浓、腾”的读音和“味、猎”的字形。
5、指导写字。
6、学生练习写“并、喜、重”,体会写字规律。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教师朗读时的情感。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质疑。
3、教师重点引导: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对鸟很了解?
(2)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读课文,再讨论思考题。
5、汇报。
三、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鸟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七色光七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自学提示:或者合作完成练习。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的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
(三)知识窗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小说?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的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当堂作业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得快。第二组同学自己完成。
2、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3、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3我喜欢的一种美味
三、教学难点:
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三)介绍
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四)讨论
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平,他介绍得怎么样?
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五)口头练习说
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六)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七)关注细节,充溢情趣
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
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把!把你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
集体习作,表达经验
五、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
3、加深对保护动物的认识。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2、使学生能自编排手歌。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内容:
本第—页
教学流程:
第一时
一、导入:你们学过哪些拍手歌?有什么特点呢?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二、认读生字。、自由读文:认识生字、了解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读文:互查读音。
3、指名读文:读音要正确。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读:读出节奏感。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
3、自由读:画出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
4、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重点指导:“天空雁群会写字”它写了一个什么字?
6、同桌的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
四、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拍手歌,并在班上表演。
五、布置作业。
第二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投影:指名读词语。接力认读生字。
2、出示投影:指名读句子,读准字音。
二、识字写字。、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找朋友认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说词语、出示卡片:巩固汉字。
4、写字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物、鸡、猫。
三、完成后的“我会填”。
教师辅导,集体讲评。
四、布置作业。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十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抬升,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了解列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在电视上见过大象,我们都说大象很大,那在这世界上大象是最大的动物吗?没有别的动物比大象还大吗?
生:有,鲸
2.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鲸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讲解字音:哺乳、肺。字形:肺。
2.师;同学们生字掌握的很好,课文一定也读的很流畅了。请同学们大声朗
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三、小组合作,再读课文
1.师:我们大致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三大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中
肯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下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那
部分,然后起来读一读,并说说这一部分让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布置作业。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心路历程。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品读重点语句,体会句子中的情感。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心理,品味重点语句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漠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印象。
如果你身处沙漠中心,会是什么感觉?
让我们走进在沙漠中心,看看作者在沙漠中心是一种什么感觉。
二、新课。
第一站 梳理作者心情。
1、在沙漠中,我遭遇了哪些痛苦煎熬?
(干渴、疲惫、幻觉、呼吸困难、寒冷、炎热、寒风)
2、在这些痛苦煎熬之下,作者是什么心情?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比如痛苦、绝望、乐观、平静等),从中梳理出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痛苦——绝望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心里,屠刀就在我心头上。我仍然跪在地上。……)
——平静
(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任何希望的'平静。但我或许还不是很不幸。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
——乐观
(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我没有一点遗憾,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3、小结作者心路历程。
第二站 分析描写心情的方法。
1、赏析二段。
2、总结方法。
第三站 辐射全篇
看看文章还哪些地方用了这些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词语的收集
教学准备:
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时间:
教学程序: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初步朗读课文。
1、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出示“识字”中的成语。
3、听示范朗读。
4、学生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三、资料交流
1、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2、学生自愿上台交流。我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我能讲这个故事……
3、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四、读词识字
1、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5、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五、课外阅读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六、指导写字:
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观察、分析字形,运用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补:第四、五两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写成。
拔:左窄右宽,捺要舒展,右边不要写成“发”。
所:左边的笔顺是。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板书(成语):
教学后记: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
2、领会“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品读文章的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杨羽仪(1940—2006),广东宝安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沉浸文本、品读赏析:
(一)思考:
1、作者在介绍水乡茶居的生活时,引用了哪句诗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2、“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一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一欢”?此欢何来?
4、作者为什么把这种“草草杯盘共一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呢?
5、由此可见,作者在这喝茶品茶的国粹中寻觅到的是什么呢?
(二)讨论:
(1)为什么说“叹”茶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2)“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一句中,“淡”和“浓”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赏析:
1、散读课文,选择最让你陶醉的语句。
2、点评你陶醉的理由。
3、齐读语段,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拓展延伸:
请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身处茶室,围绕校园生活,和你的左邻右舍聊一聊。
交流聊天内容和感受。
五、总结:
六、作业:
1、阅读散文《品茗》,完成练习。
2、双休日闲暇时刻,泡壶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写一写。随笔《茶的联想》。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8
教学背景分析
三年级孩子对照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泛化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独立性提高了,而且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教学转移,所以本节课我许多地方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质疑、合作、练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通过朗读加深了解。
3、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对导课、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组织、教师教学中须着重注意的`问题、教学方法与技术运用等重要环节的设计和说明)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大屏幕出示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让学生猜猜是什么,
2、引入课题:太阳
3、抽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传说
4、过渡:同学们想对太阳有更全面的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太阳》。
(二)初读课文,子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2、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指名回答。
3、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太阳有哪些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2、指名回答,大屏幕出示描写太阳远、大、热的相关语句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
3、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4、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教学重点:
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及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分段
教学重点:
1、学会9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教学难点:
分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表里的'生字的读音。
2、交流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拓展生字组词
沸()()()()
悔()()()()()
纯()()()()
4、掌握字形:请你仔细观察“恶”、“享”谊三个字,提出书写时注意事项,并在每个字下面写一遍。
5、学习多音字
xìng( ) 兴{ xīng() 二、检查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自读预习中不熟的自然段。
2、四人小组采用接力的形式朗读一遍课文,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1、独立总结:教师提示: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总结,每一方面用一句话。
2、集体交流。
3、理请课文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4、交流明确:出发前一天出发那天第二天后来
5、按时间的不同给课文分段
(1、2)(3)(4、5)(6)(7、8)
说一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6、同学总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找到哪一种分段依据?
五、作业。
读课文,预习思考题。
板书:15六个馒头
宣布出发前一天出发那天第二天后来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在句子中加上“什么……也……”、“再也”以表达比较强烈的语气。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完成研究报告。初步掌握进行主题探究的.简单步骤。
5、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完成研究报告。初步掌握进行主题探究的简单步骤。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还记得课文《丁丁的研究报告》吗?丁丁研究的是什么?
2、丁丁为了研究蓝鲸,搜集了很多资料,写成了一份精彩的研究报告,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今天,我们要学习丁丁,研究“动物的休眠”,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出示:“研究课题:动物的休眠”,指名读,齐读。
3、现在,四个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请组长拿出研究报告,在封面写上研究课题。请小组每个成员在“研究人”后的横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学生完成任务。
4、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提问归纳,明确研究问题。
1、关于动物的休眠,你想知道些什么?指名回答。
2、教师归纳。出示:
研究问题:
(1)什么是“休眠”?
(2)哪些动物会休眠?
(3)动物怎样进行休眠?
(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
(4)动物为什么要休眠?
(5)动物的休眠分哪些类型?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02-18
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04-03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3篇02-18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02-24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02-24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2篇03-01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01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25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优秀09-26
中学语文《捕蛇者说》教学设计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