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认字3个,写字3个。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1.抢答:说出下列图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题目。(课件依次出示四张寓言图片)
2.这四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2.师生共书课题,随机强调“鹬”书写时的间架结构。
3.同学们,看着课题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什么是鹬?什么是蚌?(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自己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并说出理由。)
②《鹬蚌相争》出自哪本书?(问题抛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旁边的小资料。)
③鹬和蚌为什么争?
④怎么争?
⑤争的结果怎么样?……(答案全在课文中,只要我们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读通读顺。
第一关:我能读正确:
1.逐句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对子互读,纠错。
第二关:我能读流利:
1.男女生代表赛读。
2.男女生赛读。
三、感情朗读,感悟寓意。
第三关:感情朗读我最棒。
1.怎样才能将这篇文言文读得有感情?
(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
2.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3.回顾五年级上册的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4.运用金钥匙:①对子文白对读。②师检查:师读译文,生读古文。
5.给出停顿,生自主练习读一遍,要求读得有感情。
6.教师与自高奋勇者赛读,师生互评。
7.抛出第二把金钥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与文章相关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读一读。
8.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鹬和蚌。(气势汹汹的、气急败坏的、蔑视对方的……)
7.小组内练读背诵,分角色带动作背诵表演,一组展示。
8.如果你是鹬或者蚌,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书)
9.短短一个小故事,却告诉我们如此深刻的一个道理。而且,这个故事还平息了一场战争。关于鹬蚌相争这个寓言的一个小典故谁知道?(讲述典故)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短短59个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场战争,没有费一兵一卒,却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免于生灵涂炭,得以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寓言的魅力,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想不想读?
2.出示“狐假虎威”图片,拓展阅读文言文《狐假虎威》,给出停顿,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钥匙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推荐书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布置作业:
①用现代汉语续写这则寓言。
②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下周五举行寓言朗读比赛。
板书设计:
鹬
相争渔翁得利()
蚌
(注:括号处根据学生阐明的寓意随机宽容、谦让之类的词语。)
文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读3个字。ABC
2.能区别指定的四组形近字,并组成词语。ABC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
4.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ABC,
5.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AB
教学重点:
1.“溪、教、互、免”的字形。
2.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生字“溪”的书写和记忆;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上学路上都做什么?有哪些开心的事情?
板书课题:上学一路歌
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小作者上学一路上都做了什么?“一路歌”唱的是什么歌呢?……)
二、检查读书学习生字新词。(22分钟)
(一)检查读书,随机学习生字(完成教学目标1)
1.读课文,初步感知。
2.结合预习本,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生字?随机指导。
(1)字形记忆:溪。
儿歌记忆:三点水,爪字头,一扭一扭碰石头,溪水都往大海里流。
(2)确定偏旁。
“互”查一横。
“免”是刀字头。
“或”是“戈”字旁。
(3)引导学生归类学习。
熟字加偏旁的字。
弟——梯孝——教骨——滑
亡——忙更——便才——闭
熟字去偏旁的字:惑——或兔——免
熟字换偏旁的字:到——室
教师:检查自己的预习,对错误及时改正。
3.练习:(完成教学目标2)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梯( )或( )免( )闭( )
第( )惑( )兔( )才( )
便( )教( )室( )滑( )
更( )孝( )到( )骨( )
(2)选择字义。
滑:A光溜,不粗涩。B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C狡诈,不诚实。
光滑( )滑头( )滑梯( )
(二)学习词语(完成教学目标3)
1.理解重点词语。
黑碳条:看图理解
以免:为了避免,害怕发生某事的意思
“蒲公英、二月兰”看图理解
2.象声词:叮咚叮咚嗒嗒嗒你能说几个象声词吗?
嗒嗒嗒( )( )( )
叮咚叮咚( )( )( )
(三)考考你
听写词语:溪水教室滑梯或者帮忙方便关闭互相以免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意。(7分钟)(完成教学目标4)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同桌说一说。
2.汇报交流。
3.整篇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书质疑。(7分钟)(完成教学目标5)
1.自己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问题,梳理问题。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说说题目中的“歌”是什么意思吗?(唱歌,欢歌)
引出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我们”上学路上很快乐?
五、分层作业:(1分钟)
A、B、C: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学会生字并听写;完成课后2题。
A、B进行二次预习: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我们”上学路上很快乐?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ABC)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ABC)
3.知道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写作顺序写的。(ABC)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体会心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上学的路上多么愉快呢?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做批注)
二、品味语言,集体交流:(目标1、2)
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上学的路上是多么愉快呢?
1.第一小节。
(1)引发学生想象: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花?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图片,视觉感受花的种类多、颜色多,嗅觉感受花香味浓。帮助体会春暖花开、花多(种类、颜色)花香。
(3)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4)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5)谁能把春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节。)
2.第二小节。
谁还从不同的地方感受到上学路上我们是那么愉快呢?
(1)你们蹚过水吗?说一说你们蹚水时的心情怎么样?带着你的感受读。
(2)再读:除了溪水的叮咚叮咚声,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歌声、笑声”)
(3)简直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我们来到了学校,结果,教室的地上满是湿鞋印,这是为什么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5)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节:看谁能把夏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3.第三节。
(1)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上学路上“我们”是多么愉快?
出示①:我们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核桃弄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
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成了什么?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到自己亲手砸的核桃心情怎么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出示②: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2)学生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
(3)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节;谁能把秋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4.引导学习课文第四节。
还有谁从不同地方感受到上学路上的欢乐?
(1)重点提示: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滑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想象:坐在这样一个长长的大滑梯上,会是什么感觉?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感受?
(3)同学们是怎样滑冰的?读一读。如果去掉“一路嗒嗒嗒!嗒嗒嗒!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好不好?为什么?
(4)出示: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
这一段描写了孩子们的什么?把描写动作的词语画出来。有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
(5)再读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处理:“跑进校门,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
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读书,联系上文解决。
②看看这句话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省去了什么?把它补充完整,试着用陈述句或者感叹句来说一说。为什么大伙都怪学校太近太近?(可引导:玩滑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6)指导朗读:把你刚才感受到的读出来!
5.教师:同样,你们在上学路上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这一问题第一课时导入已经作为谈话内容,所以此处省略掉)
(1)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2)是呀,上学路上的快乐就像一首唱不完的歌。孩子们上学一路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了我们的欢乐,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目标3)
三、小结、分层作业。
1.小结。
2.分层作业。
A、B、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A、B: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练习背诵;
A:动手写一写你的《上学一路歌》(一个片段即可)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宁”等10个生字,规范书写“郊”等13个字。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了解大意。
3、抓住关键句阅读,感受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教学重点
正确识记生字,规范书写。
教学难点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通过抓住关键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师:瞧,树林里的三只灰雀多可爱呀,,粉红的、深红的,真漂亮。它们在树上婉转地唱着歌,欢快极了!你喜欢它们吗?
2、出示作者,简要介绍。
列宁是苏联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一位著名的伟人,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认识生字,示范跟读。
师:现在,请跟着老师一起读读词语,一边读,要一边留意生字的读音。
列宁、胸脯、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或者、可惜、诚实。
2、重点生字,指导理解。
(1)后鼻音:宁、胸、仰、望、诚
(2)形声字:胸、脯
师:大家看,“胸脯”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月”字旁,说明是和身体部位相关的字,因此“月”字旁是这两个字的形旁,右边的“匈”和“甫”则是作为声旁,因此这两个字属于形声字。请大家跟老师读——胸脯。你还想到哪些带有“月”字旁的形声字呢?
(3)形近字:仰
师:刚才有同学说,不理解“仰望”这个词语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帮帮他?
师:这位同学读书非常仔细,还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很有学习方法。
师:请大家看,这里有一些表示“看”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正确地填入语境中吗?试一试吧。
(4)词语辨析:仰望、凝视、环顾
课件出示: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抬头仰望,只见朵朵白云点缀在瓦蓝的天空上,就像纯洁的棉花那般柔软。环顾四周,风吹草动,不远处有一群牛羊在低头吃草,多么自在!我静静地凝视着前方的额尔古纳河——这条孕育着两岸草木的河流,心中充满了敬意。
3、学写汉字,规范书写。
(1)指导书写:郊、养、或
师:先看到“郊”这个字,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偏旁是“右耳旁”。在书写的时候,左边“交”字的“捺”要变为“点”,笔顺是:点、横、撇、点、撇、点、横撇弯钩、竖。请你在本子上练习写两个。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养”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羊字头的3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均匀。请你先看一遍书写提示,再练习写两个。
师:最后,请同学们看“或”这个字。这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第一笔横写短,稍稍向上斜,斜钩要写得舒展,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现在请同学们练习写两个。
(2)学生提示:粉、粒、冰、冻
师:除了老师讲解的这三个字,你还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字的书写呢?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回顾内容,梳理文章大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课件出示图示: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
师:灰雀被男孩拿走了,说明男孩和列宁一样,都很喜欢灰雀。
2、带着问题默读,找关键句。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你从哪里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3、交流汇报。
(1)灰雀外形
句子①: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粉红的、深红的灰雀,来回跳动着,唱着婉转动听的歌。这句话描写了灰雀的颜色和动作,表现了灰雀的漂亮和活泼,真让人喜欢。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读出灰雀的可爱。
(2)列宁行为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呢?
句子②: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句子③: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师:是呀。“找遍了”,这个词语还可以读到列宁着急的心情。如果你是此时的列宁,你会想些什么?
师:是呀,喜爱的灰雀不见了,列宁该多么着急、多么难受啊!除了列宁喜欢灰雀,故事里还有谁喜欢呢?是的,一个小男孩也喜欢。你是怎么知道小男孩喜欢灰雀的?
(3)男孩行为
句子④:没……我没看见。
句子⑤: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句子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是呀,列宁和小男孩都很喜爱灰雀,但是他们喜爱的表现和内心的想法却是不同的。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宁和小男孩的内心世界吧。
四、恰当留白,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书写练习。
2、正确、流利熟读课文。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一、【课文简析】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积累语言;二是要学生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学情介绍】
这是学生在三年级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学生虽然对文体的了解并不深,但是赵州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它优美的造型和非常实用的设计让世人赞叹,这也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一,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处于三年级,识字和词语的积累相对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结合文章和学生的特点,本课设计让学生多读,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多读多想,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设计理念】
1、读中感悟、探究性学习。这篇课文写了赵州桥优美的造型和实用的.设计,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感情朗读、演读等不同读法,与文本之间进行直接交流,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了解赵州桥的特点,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
2、理性思路,认识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理清思路认识赵州桥的雄伟、设计独特和美观等特点。写桥的雄伟,运用了几个数字,启发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写桥的独特设计,主要是抓住桥洞的特点来描述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积累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能从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体会语言描写的特色。
六、【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七、【课前准备】
1、制作ppt。
2、布置学生了解有关桥梁的资料。
八、【教学课时】2课时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爷孙俩围绕“煮书”展开的交谈,告诉学生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爷爷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是由“我”为题引出的,通过学习也可启发学生明白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读的书、学习的方法更重要。
教学目标:
1、独立学会课文中出现的10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理解“煮书、消化、品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对煮书的理解,引导学生紧扣爷爷说的话,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积累和运用关键词语的习惯,培养会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消化”,“品味”等词语的意思。注意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奇怪”“疑惑不解”“豁然开朗”,通过此线索,读出课文中小作者的语气。
2、理解“煮书”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质疑,煮书真的是把书拿到锅里去煮吗?)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作记号。
2、汇报自学预习情况。
A出示生词:
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犯愁、煮书、火锅、杜甫、诵读、否则、牢记、妙词佳句、一篇文章、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词意的方法。)
疑惑、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疑惑不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全文。
5、自由读,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做上记号。
6、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三、学习课文,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苍劲有力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我”觉得奇怪,疑虑的语气。
3.全班朗读此段。
四、指导学生写字。
1.明确读词,复习要写的字。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
2.教师范写。请学生点评。
3.学生独立练写。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分别指7名学生朗读本课的7个自然段。(读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悟。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A指名学生朗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重点理解: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现场查字典,选义项;把选出的`意思抄在书上)
“消化”——食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经过肠、胃的作用,变为能够被机体吸收的养料。
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B小组讨论:本课的“煮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全班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品味”——咀嚼和体味,深层次的感悟,细细品位是为了深入浅出的理解。
C同位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爷爷说的话。
2、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
A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
B师:大家想重点煮哪一段?(第六段)
C指名读一读,第六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A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个同学读“我”,一个同学扮爷爷,其他同学扮旁白。
B请小组全班交流展示。
C评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得好才会读的好。
D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提高,课外延伸。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
2、推荐读书方法:
毛泽东——三复四问、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既要泛览,又要专注,“活读”和“参读”
华罗庚——慢工夫打基础;厚薄读书法;
3、课后收集有关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世界闻名”、“创举”、“雄伟” 、“雕刻”、“遗产”等词语。
2、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3、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建筑?
2、谁能概括地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而闻名?
3、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同学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板书新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欣赏一下这座千年古桥。 (幻灯片出示赵州桥图片)
2、只是见到这座桥的图片,我已经被它吸引,为它动情,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用怎样的文字来讲述赵州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赵州石桥。
3、听老师给同学们读遍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思考:作者笔下的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请同学们拿起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可以请教字典、请教老师。还要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 赵州桥的独特设计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知道这座桥坐落于什么地方吗? (幻灯片出示地图)
3、 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又建造于哪个年代呢?(幻灯片出示答案)
4、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桥可以称为石拱桥呢?
5、老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朗读还知道了赵州桥在世界上都很有知名度,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个词得出的结论?(课件出示“世界闻名”的解释)
6、听说赵州桥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 (幻灯片出示:赵州桥问:“我还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吗?” )
7、们知道答案吗? 这里的济还读什么音?
8、咱们的设计师李春还参加了建造,现在老师要说这个“参加”的“参”也是多音字,谁来说说它还有什么音,都能组什么词?谁能用“参加”造句?
9、现、在谁能概括的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世界闻名)
10、现在请同学们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样2个问题:(1)全段有几句话?(2)每句话都是写了什么?……第二句话从数字中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两个数字读的重一些。
11、找一名同学读读第三和第四两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能够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也表现了赵州桥什么特点?
12、 那么具有这种特点的桥有什么优点呢?找同学读读第五句话和第六句话……你告诉老师这样的桥有什么特点?
13、(幻灯片出示: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我们把“既减轻了”后面的内容和“又减轻了”后面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想一想:意思变化了吗?
14、你能用 “既……又……”说句子吗?
15、“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清楚的告诉老师“创举”是什么意思?
16、第六句话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还告诉了我们赵州桥怎样?
17、“冲击力”的“冲”还有一个音是什么?
18、“节省”是什么意思?“节省”的“省”还读什么音?
19、现在告诉老师整个第二自然段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的哪句话来写的?
20、那么我们就说第一句话是本自然段的什么句?这一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写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板书:雄伟坚固)
21、现在老师读这一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
22、找同学来读读老师这里的资料库,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赵州桥究竟有多么雄伟坚固。(幻灯片出示资料库)
23、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24。请大家默读这一节,思考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4、“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雕刻和精美是什么意思?“精美”的反义词是什么?
25、 课文中主要描述了几幅雕刻图案?
26、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7、第一条龙什么样?
28、第二条龙呢? “前爪”的“爪”还有什么音?能组什么词?“遥望”是什么意思?
29、第三条龙什么样?
30、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那么为什么选择描述这3幅图案?
31、作者只写了这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幻灯片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2、龙是不是真的在游动啊?……对,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33、 “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4、 说得很好!再请同学看课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后面是什么标点?这些标点说明什么? 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同学们就读什么。(幻灯片翻出相应的句子)
35、 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了吗?
36、谁能给老师总结一下第3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板书:图案精美)
37、让我们齐读第3自然段。
38、本文的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39、谁愿意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
40、 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现在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41、课文里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个“遗产”是什么意思?(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句话在全文占有什么地位?是这篇文章的什么句?
四、回顾总结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赵州桥世界闻名是全文的总起(板书:总起); 第2、3自然段分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栏板的图案精美(板书:分述);第4自然段总结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总结)
五、知识探索
1、你们知道吗?在河北还有一首流传很广的京剧名字是《小放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幻灯片播放)
2、我们都知道赵州桥是以地名而命名的,请同学们再为这座桥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六、升华主题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应该为我们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法,续写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认字,鼓励学生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颜色、热爱生活的情感。
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续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请你想象以下,如果没有颜色,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师:是啊,颜色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颜色。
2、师:你们喜欢什么颜色呢?又追问: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的颜色和你喜欢的颜色相同或是相近?(学生畅所欲言)
(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颜色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缤纷的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板书课题:爱什么颜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生字表,认读生字,读通诗歌。
2、分小组交流、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3、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全班齐读——认读生字并进行组词造句训练。
(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所以本课生字以自学为主,再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生字学习的交流。)
三、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1、找三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2、师:咱们在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作者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
3、三名学生读后,其余学生评论。
(意图:因为朗读要有标准,学生评论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共同提高的过程。)
4、在学生评论后,回答“作者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
5、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6、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小节
7、喜欢同一个小节的同学分成一个小组在一起学习。
出示学习步骤:
(1)朗读本小节;
(2)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向同学介绍词语的意思以及自己的理解。
(3)说出自己的.对本小节的感受。
(4)有感情朗读本小节。
(意图:本环节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愿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打破了以原来班级内小组学习的界限。)
8、小组选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如果不全面或不准确,同组或外组的同学给予补充。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碧绿 火红 蔚蓝
9、有感情朗读课文
要求: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评,评后再读,使朗读的水平逐步提高。
10、背诵课文
(1)先背诵喜欢的小节
(2)尝试背诵全文
(意图:背诵课文的设计要有层次,让学生背起来更轻松。)
五、延伸课文,发散思维
1、师:同学们,你爱什么颜色?来,拿出你们的彩笔,用上你喜欢的颜色,画出多姿多彩的生活。
2、学生活动:用彩笔画画。
学生活动时配上轻松、舒缓、优美的音乐
3、展示学生作品
(意图:指导学生把学习语文和绘画相结合,锻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感情,也体现了各学科间的融合。)
4、请你仿照诗歌再编一段,老师在此时要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尤其注意表扬有新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编写内容。如:
我爱粉红的颜色,因为——
桃花是粉红的,
老师的衣服是粉红的,
连我的小脸蛋,
也是粉红的。
我要做个健康的好小孩。
我爱碧绿的颜色,因为——
小草是碧绿的,
河水是碧绿的,
警察叔叔身上的衣服是碧绿的,
将来我要当一名人民警察,
保卫祖国的安宁,
身上穿的也是威武整洁的绿军装。
(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先让学生用喜欢的颜色画画,再续写课文,再加上老师适时的鼓励,使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
六、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用喜欢的色彩去装点绚丽的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吧!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了解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2.难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1.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词,读了课文,也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现在我们先复习一下这些词语
设计 参加 雄伟 全部 横跨 创举 减轻 冲击力
重量 节省 坚固 美观 石栏 栏板 精美 图案
前爪 回首 遥望 双龙戏珠 才干 宝贵 遗产 安济桥
2.爪是个多音字,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它有两种读音。(出示课件)
3.哪位小老师还想提醒一下课后的生字的字形。
参字下面是三撇,
县字中间只有两横,
设字右上角是横折,
案字中间的横较长。
4.那么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还记得吗?(位置、名字、设计者 、建造年代、历史悠久)
5.读读课文,在你的印象中,赵州桥是一座--------的桥。(令人惊叹、别具一格、举世无双、独一无二、世界闻名、名扬天下……)
二、学习第二段
1.“这么长的桥,全部由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1)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从字面上,你怎么理解?
(2)找出课文的句子,证明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
(3)你找了哪一句,说说理由。
(4)想看一看赵州桥吗,指图:这是一座用------砌成的桥,下面没有--------,只有一个---------,横跨在----------多宽的河面上。
(5)横跨的意思你理解吗?(就是从河岸的这一边,横着跨过河面,到了河对岸)
(6)三十七米多宽:到底有多宽呢?我们的阶梯教室从墙到门边上的墙有11米宽,那么这条河的河面就有3间多的阶梯教室那么宽。
(7)指导读这句话,个别读,学生评价。
2.“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这么长的桥到底有多长呢?读读书,找出句子。
(2)五十多米是多长呢?我们再拿阶梯教室做比较,从黑板这里到那一头有15米,五十多米就相当于有三间多将近4间的阶梯教室这么长,在头脑中想象一下。
(3)赵州桥有九米多宽。刚才说阶梯教室宽11米,九米就是比阶梯教室小一点点,但中间能行车马?两旁走人,我想并排摆了三四部的士也没问题的。
3、“赵州桥非常雄伟”。
(1)想象一下,这么长,这么宽的桥架在这么宽的河面上,你觉得赵州桥怎么样?在你的头脑中间现出什么词?“雄伟”。
(2)谁会读这句话?学生个别读,并评价。
(3)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能建造出这样雄伟的桥,你想说什么(伟大、聪明、了不起、自豪、骄傲、我们所有中国人都会为此感到骄傲的)
4、“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1)那么这么雄伟的赵州桥它的形状还有的特点呢?继续往下读书。
(2)读完后,同桌在14页的插图上指一指,大桥洞、小桥洞的位置
(3)出示课件学生上台指大小桥洞的位置
(4)老师引读:原来:大桥洞顶上的…………,还各有两个…………。
5、“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立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1)那么这些桥洞有什么作用呢?想知道吗?(看大小水课件)
(2)看完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6、“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读读书,看看这种设计的优点有那里?有几条优点?(两条优点:坚固、减轻重量节省石料)。
(2)两个优点,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来连接,既………又……
(3)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也能用上这个点联词:(生造句)
(4)这是一个长句,我们怎样才能读好它呢?看老师画的吸气的符号,听我读
(5)请同学也学着老师在书上做记号,试着读一读、读给同桌听
(6)“这种设计,具体指什么样的设计?”看课件说(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同,大桥同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7)“创举”的意思我们查了字典是什么?(从来没有的,有重大意义的做法)
(8)在这里创举指的义是什么?
(9)老师也查找了资料,“敞肩式的介绍”
(10)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发言,读最后一段)
(11)想想看,一千三百多年,赵州桥经受了多少次洪水的冲击,多少次地震的摇撼,多少车辆的重压,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意,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7、总结第二段: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及、这是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以后还会学到;同时还介绍建筑材料,形状特点。这几方面。紧紧围绕“雄伟”展开具体描写的。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三、学习第三段:
1、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1)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还有什么特点?自由轻声读第3段,还有什么特点?(美观板书)
(2)书中有个泡泡,你们读读句子,体会一下好在哪儿?(这名话概括了前面的内容,又引起了下面的内容,这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别看这个句子简单,但它很主要,能使段与段之间连接很顺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文章要写得通顺、连贯、很值得我们学习。
(3)在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关联词:不但……而且……
谁会用这个关联词把赵州桥的三大特点连起来说一说。
2、“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1)那么赵州桥美观在那里呢?读读课文
(2)仔细观察图,我找到想对应的词语
(3)再仔细看看图,我找找描写龙的动词,(抵、遥望、戏)读了这些描写龙的词语,我们真觉得这些龙都(游动起来了,这些龙雕得多逼真,惟妙惟肖,)
(4)所有的龙的似乎都在游动,所有的龙指哪些龙?
(5)如果你是作者,你们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心情会怎样的?(自豪、激动)
(6)让我们一起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配乐读。
3、你们看栏板上的权雕刻着精减,作者也用上准确的词写得逼真,我们也来学着作者用上动词来说一说,写一写。
(1)看图:图上画着什么?(吞云吞雾、首尾相交、翻云覆雨、翻腾、威武、口含龙珠、张牙舞爪、昂首挺胸、舞动、凶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目光如炬、直上云霄)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作业布置
写生字,完成练习册。
课后反思:
语言文字本身常常是简单的,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东西,想办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学生真正开始用心想象时,他们独特的感悟才能被激活。《赵州桥》在教材里是一座文字的桥,只有当这座文字的桥化为学生可以凝神注视的桥时,感悟才是真实存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的。在教学中,我抓住“坚固”和“美观”两大词让学生感悟,让学生换个角度将这座桥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忘记了年龄的老人,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他们自己在感动、在自豪。至于桥的“美观”显然在文字上就比“坚固”来得生动些,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氛围,让学生闭目想象。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使文本本身更具有张力。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情境中,自己学会想象;在鼓励中,自己学会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会唱《小燕子》这首歌吗?会唱的小朋友举一下手。咱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
同学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会不会让我们想起这样的情景──这是咱们学过的《燕子》当中的一段话(课件:“阳春三月,……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咱们一起读一读。
是啊,小燕子的到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然而,就是这么一群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的小燕子,在欧洲的瑞士却遇到了麻烦。
二、感受燕子所处的艰难环境。
这样吧,咱们先读一读这段话(课件:“这年春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第一次读的时候,把这段话读通顺,读流利。自个快速地读,好吗?
谁来读读?
请你带着大伙把这里的生字新词读一读。(课件出示:麻烦、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同学们,这一些生字新词离开了它们的语言环境,你还认识它们吗?
咱们一齐读一遍。
你们看,“骤降”的“骤”字,这个字“马”字旁加一个 “聚”,比较难写,大伙把笔拿出来,在纸上写一下。
什么叫做“气温骤降”?
最后一个词咱们来读一读。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是呀,这些小燕子濒临死亡,可见当时小燕子的处境非常危险。
小燕子的处境到底有多“险”,让我们到课文的语言文字当中再去体会。请同学们再自个儿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一句话中感受到燕子处境的危险?你把这句话多读几遍。
你想读哪一句?(课件出示: “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同学们,你们知道燕子要飞多长的路吗?老师告诉你们,每年的九月份,成千上万的燕子就要开始出发到南方去过冬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燕子迁徙情景)
一路上,它们要飞越大海、高山、沙漠,行程有五千多公里,每天基本上要飞一百多公里,路那么长。你想,燕子飞得辛苦吗?
而且还要跋山涉水,肯定非常疲劳。我想,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再来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对“长途跋涉”更有感受了。谁来读?
是啊,路真长啊!谁再来读?
飞得真辛苦啊!大伙一起读。
“饥—寒—交迫”,你们为什么这么读呀?
是呀,它怎么就找不到食物了呢?
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读书,真好。是呀,大自然里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你看昆虫都冻死了,燕子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再加上寒冷,真是──饥寒交迫。
饥饿极了、疲劳极了、寒冷极了的燕子正濒临死亡,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出了你在为燕子着急。谁还想读?
我听出了你的心情很沉重。谁还想读?
你在为燕子担心、着急是吗?体会得真好。同学们,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觉到燕子处境的危险?请你再读,再找。(课件出示:“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到当地气温的寒冷吗?(课件出示:寒风飞雪的气候片断。)
你们看──寒风像狮子那样狂吼,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大家都冻得受不了了。这么冷啊,小燕子是候鸟它怎么受得了?谁再来读这句话。能通过朗读让大伙感觉到天气是那么那么的冷吗?
是不是感觉到有寒气在向我们逼来的感觉,浓不浓?有一点浓了是吗?来,谁读得再冷一些,让大伙都觉得气温是那样的低那么的寒冷。
你们的朗读似乎把我们带到这冰天雪地中去了。大伙一起读。
饥饿、寒冷、疲劳使小燕子濒临死亡,处境太危险了。读到这儿老师心情非常沉重、着急、担心,你呢,你是不是这样的?你们都是的,是吗?
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同学们,就是这么一群饥饿、寒冷、疲劳极了正濒临死亡的燕子,最后却坐上了专列。让我们走进这个专列。一起读一下这个题目,读──《燕子专列》。
想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吗?这样吧,咱们还是快速地用自己的速度自己的声音读一读整篇课文。先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如果能够一遍后读出感受,那就更好了。
同学们,真想听听你的感受啊!读完整个故事之后,心情怎样?说说吧。
是啊,你读到哪儿特别的高兴特别为燕子庆幸,把这一段读给大伙听听。
读到这儿就高兴了庆幸了,是吗?还有─??
这个用广播用新闻媒体来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课文中有个词,叫什么?
同学们,你想啊,当时的时候,这瑞士政府会怎么通过电视、广播这些新闻媒体向大伙呼吁的呢?怎么呼吁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爱心调动起来呢?我知道你肯定有好办法。这样吧,先把你想到的话写下来,我们来代表瑞士政府写上几句呼吁的话,好不好?
咱们先听一听几个同学是怎么代表政府呼吁的,看看谁的.呼吁最能唤起全国人民的爱心。
动情的语言再加上动听的声音,在广播电视里播诵的时候,肯定能唤起很多人的爱心。写得非常棒。
同学们,当时,瑞士政府就是像你们那样动情的并且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通过电视广播呼吁全国人民奉献爱心。正是因为有了政府这样的重视,所以才有了这千古奇观──燕子专列。
三、总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瑞士政府呼吁全体人民纷纷出去拯救濒临死亡的燕子。在政府的号召下,居民们纷纷出去寻找。
二、感受人们对燕子的爱
你们看,这就是当时在救护燕子的现场记者拍到的一幅照片。你能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这幅文字照片吗?(课件出示: “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谁来把这幅文字照片念给大伙听听?
刚才听了她的朗读,你觉得她读哪个词时特别感动?
小贝蒂不在乎什么呀?
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说明她非常的──寒冷。但她在乎吗?
她一点也不在乎。是啊,因为她太在乎谁了?
太在乎燕子了。你们看看这幅图,看看这幅照片,你觉得她是怎么在乎这些小生命的?看看她的动作,看看她的神情,想想她仿佛在说些什么?
是啊,你们看,小贝蒂双膝虔诚地跪在雪地上,双手捧着小燕子,嘴里还在向小燕子呵着──暖气。
她身体里的热气在呵出来,好像在为小燕子祈祷。从她一系列的动作当中,让我们感觉到她是多么珍爱手里的这个小生命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刚才咱们找到的这段话,谁来?
多勇敢的孩子呀!多么富有爱心的孩子呀!
这十几只燕子她该跑多少地方呀,大伙一起读一读。
小贝蒂不在乎自己却在乎燕子。那么,在乎燕子的仅仅是小贝蒂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再默读,你感觉到还有谁也在乎小燕子了,把这相关的话找出来。(课件出示: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什么叫做“料峭的春寒”啊?哪里看出很寒很寒?
又是雪又是冻,怎么能不寒呢?在我们这个地方,冬天没有这么寒冷,是吗?再找一找整篇课文当中描写寒冷的语言,你看看这料峭的春寒到底有多寒?
有多寒,说吧。
(课件出示:“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除了这儿,还有吗?
(课件出示:“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
(课件出示:“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课件出示:“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小贝蒂都冻成这样了,能不冷吗?所以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话都说明这料峭的春寒“寒”不“寒”啊?这么寒冷的天气里,我们最想做什么?
是啊,躲在空调房间里躲在被窝里。但是,就是在这样料峭的春寒当中,居民们却纷纷──(课件展示:寒风飞雪片断)
你们看啊,这一次你们来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想你们的体会更深了。
谁来读?
大伙一起读吧。
同学们,你仿佛看到谁走出家门了呀?
那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身份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齐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你们能想象他们走出家门时候的心情吗?他们是怎么走出家门的?(齐读)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会到哪儿去寻找啊?
所以你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寻找啊?你能用一个词来说吗?
是的,同学们,为了寻找这些冻僵的燕子,居民们就是这样不辞辛苦、艰难、千辛万苦、不怕严寒地去寻找燕子,到那么多的地方去寻找燕子,这就是──“四处寻找”。
谁再来读这个词?大伙一起读。
为了拯救燕子,居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样地寻找。这是一种对燕子的怎样的在乎啊?我们连起来再来读读这段话。
从政府的呼吁到居民的寻找到最后把燕子送上了专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觉到了瑞士人民对燕子的──(齐)在乎!
这种在乎,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齐)爱!
爱是一种最神奇的语言,她可以沟通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在人和动物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是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课件展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是啊,此时此刻,(音乐响起,耳畔传来鸟儿愉悦地欢叫的声音。)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现在坐上了专列,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此时此刻,它们在温暖舒适的车厢里面,唧唧喳喳的,你想啊,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幸福的小燕子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小燕子们此时此刻唧唧喳喳的,有那么多的话想诉说想感谢。这一列充满了爱心的专列马上就要启程了。同学们想啊,当它在大地上行驶的时候,它会牵动多少人的目光,震撼多少人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用朗读为它送行好吗?咱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课件展示)
你们说这个远方会是哪儿呢?
还在瑞士吗?是的,这远方可能已经不在瑞士了,因为我们知道瑞士这个国家非常的──(齐)寒冷。
我们可以想象到,小燕子可能会享受到更多国家人民对它们的──在乎。
有了这么多人对小燕子的在乎啊,我相信,年年春天,小燕子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再读一读刚才咱们读过的这一段话,好吗?(课件展示: “阳春三月,……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三、拓展说话,感悟升华
同学们,这个爱心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1990年的欧洲瑞士。其实,当我们走出这列专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和动物不知演绎过多少这样的感人的爱心故事呢!
课文学到这儿学完了,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爱心大使史怀泽说过的一句话──(课件展示: “动物是人类的近亲。”)
四 、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五、总结。
六、作业。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化学习,建立词语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脑海形成画面,实现“文字到画面”的一次转换;
2、通过大量句式练习,完成“画面再到文字”的二次转换。
3、遵循词、句、段的构成规律,训练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掌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前后搭配及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大量句式练习,完成“画面再到文字”的二次转换。
难点:遵循词、句、段的构成规律,训练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掌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前后搭配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我做你猜”的游戏,好吗?
师:随机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走、看、跑……(夸大地做以上动作)
生:猜出——轻悄悄地走、笑眯眯地看、兴冲冲地跑……
师:孩子们,真棒!不但猜对了,而且说的比之前更生动!难道你们有什么“秘密武器”?
出示课件(有无形容词进行对比)——引出能使表达更生动的“秘密武器”!
二、游戏闯关
会认——会理解——会运用
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六个词语认读,记住音、形;
可以齐读、小老师带读、抢读、小组加分读;
注意带拼音的三个生字读音,师纠音。
第二关:“我会想”
玩“我做你猜”游戏
先小组交流一个比划一个猜;然后老师比划学生猜,学生比划老师猜。达到将脑中对这个词语理解所浮现的.画面用动作“外显”出来的目的。
第三关:“我会填”
玩“帮词宝宝回家”游戏
(1)出示句子,请学生正确填空。
第一组:我(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妹妹(兴冲冲)地跑过来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蜗牛(慢腾腾)地爬着,去找自己的安乐窝。
奶奶(颤巍巍)地伸出双手抱紧了我。
精彩的电影正在播放,影院里面(静悄悄)的。
集市的人太多,到处都(闹哄哄)的。
小明习惯不太好,每次做完作业,书桌上都是(乱糟糟)的。
放学了,(空荡荡)的教室就只剩军军一个人了。
(2)出示句子,请学生进行根据前半段句子,填写后半段句子。
第二组:海参懒洋洋地在海底蠕动。
树懒慢腾腾地爬上一棵粗壮的桉树。
牡丹花在风中颤巍巍地摇摆不定,优美极了。
小明兴冲冲地邀请我明天参加他的生日party。
兰兰把乱糟糟的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
静悄悄的夜晚,只听见河边偶尔传来的蛙鸣。
闹哄哄的操场到处都是玩游戏的小伙伴们。
第四关:“我会写”
玩“我是魔法师”游戏
1、出示要求:用上任意一个词,我能变长句。
A(谁)(怎么样地)(干什么呢?)
B(什么地方)(怎么样呢?)
生独立思考,然后动笔写一写。
2、小组交流说一说;师生、生生互评。
注意提醒学生——老奶奶走路慢腾腾的。
老奶奶慢腾腾地走路。
都符合表达习惯,但要注意“的”“地”用法。
第五关:终极挑战
“小小演说家”游戏
(1)师出示“春运车站图”,你想说什么?
生:人真多啊!出示句子:“车站的人真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人多?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口头表达。
生围绕前半句中心意思,将“人多”尽量说具体,通顺。师相机小结,评价。
(2)播放一段“夏夜蝉鸣蛙叫”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猜猜看,这是什么时候?你喜欢吗?能分享你看到的吗?
生:我听出了这是夏天的夜晚,我喜欢……我看到了……
师:相机出示句子: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因为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
师:和你同桌聊聊自己为什么喜欢夏天的夜晚吧!
生小组里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口头填写,然后师生交流、生生评价。
(3)小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大家都知道了“围绕一个关键意思,把话说通顺、连贯、有的还很具体生动呢!让听的人不但明白你的意思,而且还好像真的亲眼看到了一样。以后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么说,这么写。
设计意图: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听不离说,读不离写。将贴近生活的语境作为学生思维和语言组织及训练表达的“脚手架”,巧妙地设计到闯关游戏中,让学生始终浸泡在语境中去习得语言的规律。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学情分析】
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比较多,像“突兀、秦岭、陨石、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地质知识和李四光学生也很陌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读准翘舌音“震”和前后鼻音“坑、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采用“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方法,经过适当点拨联系上下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及一些地质学知识,如:陨石、冰川等相关的资料。2.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3.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1)指名读、开火车读。读准翘舌音“震”和前后鼻音“坑、秦”。
(2)去掉拼音读。小老师领读。
4.分节指名读课文。
5.解决一些术语
a.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b.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c.突兀:高耸。
d.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e.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f.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李四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
2.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四、再读课文,合作研读
1.再读课文,划出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句子。
3.全班交流。
五、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教师范写“藏、卧”。
4.学生在生字卡上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默写。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一)感受巨石之“怪”。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二)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三)感受人物品质
1.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2.全班交流: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a.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b.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c.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a.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b.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a.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b.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7)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7 奇怪的大石头
好问
李四光
执着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意识
2、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二、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三、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颁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2、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3、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2、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②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③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④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二、展示台
①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②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③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④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第五单元复习题一
1、 (迎候 等候)
大家手捧鲜花,在机场( )贵宾的到来。
李老师已经在办公室( )多时,你快去吧!
(拜访 拜见 )
我特地前来(拜见)恩师。
孔子不远千里,来到洛阳(拜访)老子。
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白天黑夜都在加倍赶路。( 日夜兼程)
十分有名。(远近闻名)
形容旅途十分辛苦。( 风餐露宿)
丝毫没有留存。(毫无保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无止境 )
长途跋涉后,劳累疲乏。(风尘仆仆)
3、孔子,名( 丘),字(仲尼),生活在 (两千) 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我知道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曲阜),去 (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4、学习了《孔子拜师》,我知道了,人们敬重孔子的品行,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人们敬重老子的品行,是因为: (老子谦虚有礼, 爱护晚辈,诲人不倦) 。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
5、 组词。
论 ( )( ) 曲( )( ) 闷( )( )
干 ( )( ) 降( )( ) 重( )( )
作( )( ) 溜( )( ) 乘( )( )
6、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写出这句话中的几组反义词。
( — )( — )( — )( — )
7、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四季的风) 和(飘动的云 )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 (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 (滋润万物的雨露) ……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认识“雾、蒙、翅、膀”等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与实际理解“雾蒙蒙”“幽深”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雾、蒙、翅、膀”等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与实际理解“雾蒙蒙”“幽深”等词语。
难点:掌握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组词法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看到这个字——鸟,大家想起哪些成语或是诗句呢?
小鸟依人
鸟语花香
百鸟朝凤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望岳》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大家对鸟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和鸟有关的课文,请看到课题:父亲、树林和鸟,看到课文题目,你有什么好奇的吗?父亲、树林和鸟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一)初读全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疏通长难句。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初读效果;
2、指导朗读: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幽深的雾蒙蒙的这两个词语比较难度,大家可要都准确啦!可以重读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来表示强调!
3、学习一类字:雾、蒙,。
①我们先来看雾字,上下结构,一个雨字头,一个任务的务,请注意雨字头写扁,同学们看过雾吗?
②再来看蒙字,这是个多音字,同学们知道吗?它有三个读音。蒙字也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中间有两笔短横。
4、联系实际理解字词:雾蒙蒙是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的方法,你看过雾吗?有雾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这句话中还有比较难懂的词语——幽深,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法来理解,是什么意思呢?幽静/深远的'意思;那现在请大家想想这是怎样一个树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指名朗读;
2、理解字词:凝神静气、兀立,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实际去理解,同学们请起立,我们来演一演父亲,像父亲一样望一望。
3、通读一类、二类字词。
(三)学习一类字: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字需要同学们学会书写,请同学们准备好《写字本》,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字!
1、一类字按结构归类;
2、重点学习:鼻、翅、膀三个字;
3、每个字描红两遍,临帖两遍。写好了同桌交换互相评一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观看朗读视频,在文中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黎明,地点是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人物有我和父亲,事件是父亲和我在树林里谈论鸟儿。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的《写字本》;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上网搜集关于鸟儿的百科知识。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组单元课文,明确什么是段落的关键句;
2、了解关键句和本段落之间的关系。
3、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找到并掌握关键句出现的地方及作用。
4、提炼出“围绕关键句写一段话”的写法,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关键句和本段落之间的关系。
2、难点: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找到并掌握关键句出现的'地方及作用。
教学过程:
1.一认识“关键句”。
师:昨天,我读到特别有意思的两段话,你们有兴趣读读吗?出示两段“关键句”在开头的段落。点生读。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后面都是在围绕第一句的意思写。
师:相机引出“关键句”。
有两个聪明的小朋友,他们还有更多的发现呢!你快读读他俩的对话,看看他们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2.生合作读“交流平台”。动笔勾画其中的“秘密”。
3.师生交流。
师:说说看,你知道了什么?
生:罗列“关键句”出现的三个地方和作用。
回顾课文、回归整体、提炼写法
师:
“小福尔摩斯”们,现在去到本组单元课文中去找找“蛛丝马迹”吧!
出示交流要求:
(1)学生小组交流,找出所学精彩段落,师相机出示,让学生美美地读;
(2)师:去掉段落这三个“关键句”,进行对比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总结出“关键句帮我们更好理解一段话”,“段落中心意思更突出”。
联系生活练习说话
1.出示“美食糖醋排骨”图。
2.学生自由练说:妈妈做的糖醋排骨真好吃啊!
3.出示“春光”图学生自由练说: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4总结:
师:看来,关键句作用真大啊!同学们发现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写作方法,以后习作中我们一定要记得用上哟!
设计意图
“交流平台”在平常上课中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要么是老师不太明确要求,要么授课时“一笔带过”。事实上它的存在对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写作手法等提炼具有指导意义。用“以段代段”的理念,借助课外阅读段落,引领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会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这也符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15
蜜蜂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2、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3、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五、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2、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02-19
三年级上语文《蜜蜂》教学设计03-20
人教版语文五上松鼠教学设计04-04
人教版五上语文教学设计02-19
高二语文上《祝福》教学设计08-13
六上语文《致老鼠》教学设计01-17
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03-15
部编语文上《桥》教学设计范文05-11
六上语文《儿子的采访》教学设计及反思08-13
六上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及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