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趣,巧设“与字宝宝捉迷藏,送字宝宝回家,和猴哥旅游,看虎王变魔术,学蓝猫说句子,跟小兔比一比”六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变枯燥的练习为玩中学,学中玩。引导学生在各种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读、比、写、说、演、编、画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充满激情和挑战的生命历程。
【设计特色】
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注重互动交往,用动态建构取代静态接受。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3、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包括字宝宝捉迷藏、猴哥旅游、虎大王变魔术、蓝猫提问、小兔画画的动画,水果图和虎王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去语文园地五里玩一玩,老师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园地可好玩了,可以做游戏,可以去旅游观光,还可以学变魔术……怎么样,只要小朋友认真玩,还可以得到好多奖品呢(拿出水果图和虎王图),愿意去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便用充满诱惑力的语言,针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玩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去看一看。)
二、与字宝宝捉迷藏(我会认)
(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就出发)
1、与字宝宝捉迷藏
⑴激趣: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多媒体画面)这花园多美啊,小朋友喜欢在这里玩吗?字宝宝也喜欢在这里玩,我们就和它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吧,嘘!字宝宝已经藏好了,大家快把它们找出来吧!只要大家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它就会乖乖地出来了。藏起来的字宝宝就在“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认”中,快去读一读,记一记,等一会儿比比哪一组找到的最多。
⑵学生自由练读、识记。
⑶小组互读。
⑷玩捉迷藏游戏。(出示多媒体)游戏规则:小组派代表读出“我会认”中的字,读对了,字宝宝就会跳出来,另一组又派代表读字宝宝就会重新藏好,然后开火车把字宝宝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正音)
(设计意图:创设“捉迷藏”这样一个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动起来。)
2、送字宝宝回家。(出示课件)字宝宝哭了,想回家了。谁最能干,会送它们回自己的家?
⑴仔细看看字宝宝的家,发现了什么?(言字旁、口字旁、单人旁各有一个家)
⑵送字宝宝回家。(如果送错了,字宝宝就不会动,教师引导学生纠正)
⑶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分别和什么有关?)
⑷扩展训练:字宝宝的家还很宽敞,你还想让哪些字宝宝进来呢?(拿起笔来写一写,并让学生谈谈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鼓励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多,每人得到水果图一张)
(设计意图:巧妙地将游戏活动经验迁移到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归类认字的目的。一个“送”字,自然让孩子内心涌起强烈的责任感,因而“送”起来会特别用心。同时渗透了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最后又进行有机地拓展,实现了语文课与生活的衔接,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热情。)
三、和猴哥去旅游(我会读)
1、勇过小河
⑴做过了游戏,我们现在和猴哥去旅游吧。(出示课件)来,大家一起出发,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怎么办呢,问问聪明的小猴,它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问)猴哥答:“小朋友,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把河面上的词语读对了,我们就能过去了。”
⑵学生同桌练读词语,小组练读。
⑶每一组选一种方式读(可以小组齐读,可以小组每人选读几个词,可以派代表读),教师适时正音。
⑷ (出示课件)呀,小朋友读得真棒,你看,河面上已经搭起了一块浮板了,我们可以过河啦!大家*自己战胜了困难,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特意设置障碍,引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
⑸全班齐读。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要求话要说完整,人人会说。
用其中的两个词语连起来说话。
3、快乐旅游
猴哥带大家参观天安门广场和长城。你们谁有信心帮小猴当导游,把自己看到的'介绍一下。最后和猴哥说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帮小猴当导游这一交际情境的创设,不仅把读词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而且使静态的、孤立的词语依附在一个完整的、活动的事件中,课堂充满了人文味。)
四、看老虎大王变魔术(比比写写)
1、看老虎大王变魔术
⑴ (出示课件)猴哥走了,谁又来了?(虎王),同学们,这林中大王告诉我它会变魔术,你相信吗?不信,你看看。
⑵虎王变魔术。它一手变出个“日”字,另一手变出“白”字。
⑶小朋友,你们谁最聪明,发现虎王变出的两个字有什么秘密吗?
⑷课件演示两字的不同笔划(ノ变红)。
⑸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形式交流:“日”,生日,日子;“白”,白云,白色,白天;白比日多一撇。
(设计意图:“魔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它能唤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引起浓厚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2、争当魔术师
⑴出示屏幕:目木开马西
(小朋友,现在让虎王看看咱们同学当当魔术师好吗?谁如果变出屏幕上的这几个字的兄弟来,我就把虎王送给你)
⑵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交流时多媒体演示:先出现字兄弟,再是不同笔划红起来。最后按上面师所引导的形式交流。做的好的同学可以得到一只“老虎”。
你找到这些字的变化规律吗?(加一笔、变一笔)
⑶扩展训练:你还能变出这样的字兄弟吗?
(设计意图:转换学生角色,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实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书写指导
⑴师范写。孩子们,看到你们这么能干,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比试比试,我们就比比写字好吗?请你们挑几个难写的字兄弟让老师试试。
⑵生练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正确,把字写匀称。
⑶部分学生书写展示,学生相互评讲。
(设计意图:教师以富有激趣性的语言进行范写难写的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书写的积极性,并解决了书写的难点。)
第二课时
一、播放音乐,激发兴趣
1、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的主题歌。师生同唱。
(设计意图:不仅能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情感,而且又自然引出蓝猫的形象,为教学下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蓝猫说句子(读读说说)
1、读蓝猫说的句子。
小朋友一定知道谁来了,它就是可爱的蓝猫呀,(出示课件)他的问题可多了,你看,今天带来什么问题呢?
⑴师范读,生跟读。
⑵生练读,指名读,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抽读。
⑶你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吗?指导读好问句的语气。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演示。)
2、学蓝猫说话
⑴用“吗、呢、吧”跟蓝猫说说话。
⑵同桌相互读读问问。小组交流。
⑶小组合作进行说句子比赛。
(用“吗、呢、吧”说话,两个小组比赛,小组内互相合作,同心协力,每人争取机会说话。让蓝猫作裁判,每一组说对一句,蓝猫就会奖给那一组一个果子。哪一组说得最准确,而且最多,哪一组就为冠军,。得冠军的小组每人可得到一张水果图,当然,说不好的同学如果通过帮助能说好,也会得到蓝猫的奖励的。)
(设计意图:蓝猫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跟它学说话,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愿望就更加强烈;跟它说说话,就是充分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堂资源。让蓝猫当裁判,小组进行说话比赛,学生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合作达到了最优化,这种激励性的情境和紧张激烈的气氛,最大可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扩大了展示面,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了思维和语言。)
三、跟小白兔比一比
1、激趣:(出示课件)小白兔正在望着天画画。师问:小白兔在画什么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想)啊呀,小白兔说先要读读它编的一首儿歌,读好了,就知道它画的是什么了。它也会很乐意把自己的画画拿出来跟大家一同欣赏啦!
(设计意图:这个“卖关子”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唤醒阅读期待,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2、跟小兔比朗读。
⑴听小兔范读。
⑵学生自由朗读,圈出不会读的字,读不好的字和没学过的字。遇到这些字该怎么办?(问同桌、问老师、拼拼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⑶小组中互读互查。师提示:听听同学哪个音没读准,你能当“小老师”帮助同学吗?
⑷指导朗读。
①各组谈谈你们是怎样解决难读的字,老师及时表扬学生解决的办法真棒真多,再提出现在仍然解决不了的字,大家一起克服困难。
②指名读,男女读,同桌读,评读,重点指导读准“站、躺、凉、肥、才”五个字及多音字“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白兔画的是什么,读出与白云交谈的语气。
③跟小兔比朗读。每一小组派一代表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朗读,(可以摇头读,表演读,配乐读等等)跟兔子挑战,师生一起评价,如果这个代表胜了小兔,那么就过关了;如果输了,那就全组同学一起来对付,直到过关为止。最后全班同学一起配乐表演读。
3、跟小兔比编儿歌或画画。(扩展训练)
⑴设置情境:小朋友读得太好了,连小兔都认输了,现在小兔就心服口服地拿出它的画啦,大家快来欣赏。(播放白云图)你们可要仔细看,再想想平时看到的白云宝宝的样子,
⑵集体讨论想象:这些白云宝宝有时像成群的白云,有时又像什么?
⑶跟小白兔比编儿歌或画画
①激发:(课件一只神气的小兔)你看,这小兔写了这么一首诗,画了这么一幅画,就觉得很了不起了,我看刚才小朋友的想象力比它丰富得多,有没有胆量再跟它比一比编儿歌或画画?
②学生选择好画画还是仿编儿歌。(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完成。)
③全班交流。编或画得好的同学不但老师和同学要及时表扬,连小白兔也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课件)呢。
④全班同学纷纷站起来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或站起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日出过程中景色变化的生动描写,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联系全文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并适当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字典 纸 水彩笔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从《海上日出》这个题目可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和“奇观”各指什么,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两题)
1、看图,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2、课文最后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按课文填空。想象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1)太阳像( )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 )地,使劲儿向上升。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如若逐句讲解,原本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
(2)光透过云缝( )到水面上,( )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3)的光芒给黑云( )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 )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 )紫色或者红色。
4、根据课文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海上日出的样子。
第二课时
一、品读美文
1、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2、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评画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从而品味其规范的语言,领悟语言形式是怎样被用来贴切地表情达意的
3、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4、看图作文,运用语言
向学生展示一幅日落图,让学生试着描绘日落这一动态的景观。
二、结束语:
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将其中的一篇游记寄给他的哥哥,这就是《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
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海上日出”蕴含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刚升起的太阳是红的,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色。“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光量不大,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为什么太阳“使劲向上升”是“一纵一纵”的?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被蒸发上升,水蒸气不断向上运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时,就产生“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松鼠》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课文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生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松鼠的外貌特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理解自然段的能力。
4、能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并能练习用它说一句话。
5、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自然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动认知学习课文。
2、动动手,按照书中搭窝的先后顺序为松鼠搭窝。
3、演一演,表现、体验松鼠松鼠的机灵。
4、画一画,记住松鼠的外形特征。
重难点:
1、学习作者细致刻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感情和细致观察的方法。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可爱的小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25页,看图猜猜它的名字?
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它的名字,板书:松鼠。
师:提示注意“鼠”字的笔顺。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创设情境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假如树上跳下来的这只淘气的小松鼠,一蹦一跳的来的我们教室(出示松鼠图片),同学们会怎样招待这位小客人,你们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四段,从中找找答案。
2、学习理解本段内容。
(1)出示阅读要求:
注意字音:前爪()()子扒()开缝()隙塞()满
(2)想一想:本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3)点名读课文
(4)讨论:
从每句话中你都读懂了什么?
画出松鼠吃东西时的动词。
理解词语:榛子橡栗储藏缝隙
本段中的三个“它们”各指什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创设情境,主动探知
天黑了小松鼠要睡觉了,同学们知道它平时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睡觉吗?请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分小组读课文。
3、说一说:
本段共有几句话,从每句话中你都读懂了什么?
4、画一画:表示搭窝先后顺序的'词。
5、理解:苔藓遮蔽
6、动手做一做: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文具,给松鼠搭窝,注意顺序。
7、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搭得最好。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乐趣
天亮了,小松鼠睡醒了,想和同学们一起玩,你们知道它喜欢怎样玩吗?请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女生齐读课文
3、找本段的中心句
4、找重点词,理解词意并体会松鼠的机灵。
5、演一演,学生戴上头饰演一演松鼠的机灵。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创设情境,画一画,引发学生主动探知的兴趣
小松鼠玩够了,想回家了,同学们舍得它走吗?那就为小松鼠画张相留作纪念吧。要想画得像,必须了解它的外貌特征。请男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2、男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说一说:
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
按照怎样的顺序?
理解:嵌敏捷玲珑
六、指导有感情朗读
同学们与小松鼠相处了这么久,喜欢它吗?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小松鼠喜爱之情来朗读全文。
七、总结全文
想一想: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小松鼠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八、拓展
1、老师在网上查的:世界上松鼠的品种有240多种,我国有24种;世界上除了大洋洲外,各地都有松鼠的发布。关于松鼠同学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2、生质疑
3、老师在网上为同学们搜到了一些世界各地松鼠的精美图片,还有一段动物世界栏目介绍松鼠的视频,一段小朋友们赞美松鼠勤劳的歌舞。我们下节课去电教室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多媒体
1、欣赏松鼠精美图片
2、欣赏松鼠视频
3、欣赏赞美小松鼠勤劳的一段歌舞视频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躲窝压
三、板书设计:
外形漂亮
活动机灵
搭窝先,再,然后,又,又......
松鼠
吃坐捧送
储藏寻找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一节公开课,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利用创设情境:让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来到我们教室做客,同学们应该怎样招待好这位小客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从学习课文中找答案,进而了解松鼠的吃,住,玩等特征。
为了增加本课教学的趣味性以及训练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我设计了动手做一做,利用手中文具给松鼠搭窝;演一演,松鼠的机灵;画一画松鼠的外形这些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快乐和游戏带进了语文课堂。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二、学生交流资料:
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三、自读课文,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四、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学生总结: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四、交流: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一、继续学习课文:喜欢小松鼠吗?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二、看看小作者为什么能把小松鼠写的让我们都非常喜欢呢?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三、指导本课的字:
捷遮蔽
四、习作:认真观察动物: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五、开卷有益:《带刺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情“奇”。
设计思路:
抓住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层层品读,感受黄山松的形神奇特;人松合一,感悟黄山松的独特情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黄山奇松》。
上课。同学们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请准备好笔和纸,听写几个词语。
请对照大屏幕,全对的请举手。
出示:
潇洒挺秀遒劲蟠曲
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检查并订正。
2、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词语是哪个?(遒劲)老师板书:讲解示范。
这个词不仅容易写错,也容易读错。请你读。你也读。一起读。
3、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谁的?(黄山松树)
二、揭题抓“奇”,初读印证
1、你们是否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只用一个字概括了黄山松树的特点,那就是——奇。
2、通过预习,你印象中,黄山松树的什么最为“奇特”?
3、让我们再次读文章,揭秘黄山松树的“奇”,找到你觉得最为奇特的描写,画出相关的语句。
4、自由朗读课文。
5、分享:你从哪些描写感受到它们的奇?
你先来。请你补充。
还有吗?
6、老师发现,刚才很多同学找到的句子都是有关三棵松树的描写?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板书)为什么呀?
哦,它们的名字奇特。来,读读它们的名字,从名字中感受到什么?
你来黄山游览,有人欢迎、有人陪伴、有人相送,这奇特的名字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情感。
看来,你有不同见解。它们的姿态十分奇特,你还发现它们的名字与姿态有关。
7小结:我们来对照一下,前面哪位同学的分享最为准确?让我们把掌声送上,向他们学习。
三、关注“奇”松,感受写法
1、黄山松如此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棵松身上呢?除了它们的“奇特”,还藏着什么呢?下面随着作者的笔触聚焦到三棵松树,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看是否能读出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填空式背诵。
(1)它有()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跟游客()。
(3)师生合作朗读。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3、说说发现。小结:三句话有共同的特点,前一句是松树的姿态的描写,后面的内容a+都是由此产生的联想。
4、那如果老师把这位子换一换,你们看行不行?
小结:看来,抓住不同姿态的特点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合理的联想才是锦上添花。这是隐藏在文章中的秘妙。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感受黄山松的情。
四、迁移练笔。
1、师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的是黄山三大奇松的风采。其实,黄山的每一棵松树都有自己的姿态与情趣,请看——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话里也藏有秘密,请读一读,说说发现。请你结合这句话,选择一组姿态产生合理联想,写一写。
2、学生练笔。
3、小结:一个个精妙的词语赋予松树生命,一处处生动的联想赋予松树灵性,这是为什么?
明白了,你们和作者一样,对黄山、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同学们,万物生长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正因为有人用心去观察与体会,才使它们的生命变得更为精彩。相信你们今天的欣赏与赞美将使它们变得更为美好。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的黄山,除了奇松,那里的怪石、云海、温泉同样闻名于世,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三篇文章正是描写它们的。课后请你们对照阅读,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
黄山奇松
遒劲
迎客松
陪客松姿态联想热爱
送客松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方法与能力】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情感与思想】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难点突破】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一篇什么的文章吗?
提示: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可能或者认为是状物的课文,或者认为是写人的文章,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然后引导学生从“物与人”和“物与志”两个方面来学习课文。
二、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白杨”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注意从环境、外形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加以理解。
三、课文的哪些内容是“言志”与“喻人”的?你体会到了作者是在用“白杨”比喻什么样的人?用白杨的特点寄托什么样的志向?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
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2.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语言的质朴。
3.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语言的质朴。
2.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图片,学生边欣赏边感受着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学生浏览课文,回忆: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草原的。
3.教师小结并板书:景、情
三、品读感悟,全体探究。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将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2.作者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才有了这样的感受呢?
3.读中体会作者初到草原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4.读中体会作者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心情。
①师创设情境,学生想象“一碧千里”的画面。
②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使人感到一眼望去都是绿的?
③品读四句话。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形象;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并想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
④体会“并不茫茫”。
5.师小结: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才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6.默读2—5自然段,画一画让你感受到“人情美”的句子。
7.听音效,想象画面,感受盛装迎客的“人情美”。
8.品味语言感受“人情美”的同时,体会语言的质朴。
四、拓展延伸,语文实践
1.教师导语过渡后,出示:
夕阳西下
难忘那;
难忘那;
难忘那;
难忘那;
......
2.学生每人写一句,然后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首小诗。
3.学生深情吟诵小诗,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六、布置作业,延伸“美”
1.背诵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2.搜集有关草原的诗、词或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景
情景交融
草原美
语言质朴
情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2.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
2.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启示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手指》。
2.齐读课题。
3.引导全班读“导读”。
4.指名反馈:读懂这篇文章,就是要弄懂哪两个问题呢?
二、同桌交流,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初读,解除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提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同时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启示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并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的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哪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4)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升华内涵。
(1)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支撑等。)
“团结就是力量”
(2)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造房子,既需要房梁也需要椽子、砖块……方有方的好处,圆有圆的作用。
b.社会职业分工情况:既要有教师、医生、科学家,也要有工人、农民、清洁工,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自食其力,为社会尽一份责任,都是高尚的,值得尊重和尊敬的。
c.火箭上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少不了其中的任何一环,任何一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全局失败。只有每个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团结合作才能成功。
d.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等缺一不可。
四、品读课文,感悟写法,迁移运用
1.你喜欢读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意味深长:受到深刻启发有趣:语言幽默、生动。(拟人、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快速找出这类句子,朗读回味。)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1941年进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如:五官的对话;标点符号的争论;文具的争吵等。)
六、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就是力量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1、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同学们看(课件出示松鼠视频),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导入新课,指导写鼠。
(反思:看完视频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既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你都认识了吗?下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整体感知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松鼠?师板书:外形生活习性(活动、住、吃)
(反思:学生第一遍读时,我提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读完后,我却让学生说出作者从哪方面描写松鼠,问题提的有点唐突。如果再上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这样他们会很容易找到问题答案。)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读外形部分
1、你觉得松鼠外形有什么特点?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吗?
2、指读,思考:你从哪几方面体会出松鼠的美丽?
3、理解敏捷(谁能把“敏捷”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呢?)理解嵌(联系生活)体会毛的光滑
4、谁能再来美美地读一遍?体会修饰词语。
5、再读,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6、这么美丽的小松鼠,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考考你。
7、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完成课件中第一段的填空。)
8、照着图片背。
(反思:我觉得教学外形部分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松鼠外形的美丽,再让他们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松鼠的写作方法,指导他们按照顺序来背诵课文,又让学生填空,照着图片背诵等,每读一遍,对学生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遍遍诵读课文,要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够顺利背诵这一段话。)
(二)作者还从活动、住、吃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生活习性。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有趣?
1、读松鼠活动这一段,体会: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哪些相似之处?指导朗读。
(反思:这一段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很多相似之处,很适合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本段。但是遗憾的是自己在处理本段时,仍像第一段一样句句指导学生读,教法上有些重复。)
2、怎样搭窝这一段。体会搭窝顺序,用先……然后……再……说一句话。
(反思: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本意是重点理解搭窝顺序,但是我提问:“你觉得它搭窝的什么特点。”由于问题提得不恰当,误导了学生,教学过程有些拖泥带水。)
3、读写吃的一段,体会三个“它们”指什么?
五、拓展
阅读链接另一篇写松鼠的文章,体会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语言也各有特色。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达。
(反思:原来设计一节课的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写作方法,再加上阅读链接,感觉内容有些多,想删去最后的拓展阅读部分,但是觉得这部分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动物,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内容,又可以和开头呼应,想来想去舍不得丢弃,所以一节课下来,内容太多,个别环节处理得过于粗糙。现在想想,不应该让学生服务教案,而是应该让教案服务学生.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把阅读链接部分放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扎扎实实地品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训练学生朗读。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五)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六)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写一则读后感受。
2、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透过情感触摸文字,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作者,明白情感。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逝世7年。你觉得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猜测,从文字中推测出来。
预设:痛苦、愧疚、思念、后悔、伤心、感激……
分析原因,找出句子,边读边分析:
痛苦,身体上的,1段;
后悔,没有和母亲一起去看花;
愧疚,对母爱的不理解,不接受,前三段;
思念,写文章纪念……
伤心,母亲离世;
感激,感激母亲的教导,关心;
2、理解:当时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后来的我: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现在的我: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xx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20xx年12月31日3时46分在北京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病逝,享年59岁。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三、品读母亲,明确写法。
这之间的变化,有着一个人的功劳,母亲。她用什么办法让我走出生命的阴霾?
1、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母子对话,赏析“躲”“抓”背后的情感,儿子需要宣泄,母亲的理解及希望;(我语气的绝望、肯定)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母子对话,赏析“挡”“笑”背后的情感,母亲的呵护及快乐。(我语气的无谓,母亲的喜出望外。)
3、我和妹妹主动去看花。(生命的美好)
4、母亲为什么选择看花?“花”是生命怒放、美好事物的象征。
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作者却从在秋天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希望,生命的美好。
小结:看花是本文叙事线索,作者写母亲时候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四、朗读课文,总结收获。
小学五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
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课后习题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板书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文本分析
珍珠鸟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冯骥才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本文学习要求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本文特色是:语言质朴,清新而有文采;文尾的点睛之笔,亮出主旨,语言明快意赅,毫不含蕴遮掩。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珍珠鸟》一文线索清晰,情感细腻,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信赖”等词语。
(2)能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到由于“我”为小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的信赖。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学习关键词字过称中运用诵读和品味的方法。
能在体会课文情感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4.教学重点
能了解“我”是怎样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这“信赖”又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
5.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平时有养什么小动物吗?你们愿意和小动物们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们都和什么动物教过朋友?
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小鸟,它就是珍珠鸟。同学们翻开课本68页。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同学们,说说通过朗读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珍珠鸟的习性?)
3.细读重点赏析语言
课文的第8到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学习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阅读、想象、品味感悟语言文字。
(1)感受小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
A.通过让学生找出反映小珍珠鸟活动地点变化的词:“笼子四周”、“屋里”、“柜顶”、“书架”、“灯绳”、“小桌子”、“杯子”、“笔尖”、“手指”,来感受小鸟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胆子越来越大,与“我”越来越亲近。
B.通过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珍珠鸟动作变化的词:“飞”“落”、“站”、“撞”、“落”、“挨近”、“蹦”、“喝”、“瞧”、“啄”,继续感受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亲近“我”。
(2)创设情境,想象小珍珠鸟亲近“我”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把这一过程按“起先渐渐地后来”的顺序进行想象。
(3)找一找写“我”的反应的词句,体会“我”对小珍珠鸟的友好态度,让学生感悟到是“我”对它的喜爱和友好态度,才使小珍珠鸟对“我”那么亲近。
4.美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请学生自读第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这一幕情景。再请学生来说说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
从“居然”一词中体会:小珍珠鸟能与我如此近距离接触,出乎了我的意料。
从“生怕”一词中体会:我真是非常喜欢小珍珠鸟,为了不吓到它,我连写作都停下来了。
从“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中体会:珍珠鸟和我之间已经没有任何距离了,它对我是绝对地信赖了。
(2)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你们看,小珍珠鸟睡着了,还在不停地咂着嘴呢,好像在说着梦话。它可能会说些什么样的梦话呢?
(3)再配乐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读出这一段的情趣。
(4)教师:“我”看着熟睡的可爱的小家伙,不由自主地从心底里发出了呼唤。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齐读)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是谁信赖谁?
教师:看着这美好的境界,我们也会被作者和小珍珠鸟之间的互相信赖所感动,也会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感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再齐读)
5.模仿造句总结升华
教师出示文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师:老师想请大家仿造这种方式写一句话,把你对“信赖”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和大家感受交流一下。
仿句练习:信赖,往往。
五、板书设计
信赖
珍珠鸟我
怕不怕
创造美好的境界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拐杖》是京版实验教材第9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全文以拐杖为线索,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我”带着为丈夫买的拐杖乘车,一位小姑娘以为“我”是腿脚不便的人给“我”让座并一路照顾“我”,“我”为了不伤害小姑娘的爱心提前三站下车并在再次上车时高举拐杖的故事。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后引人深思。文章把“让座”这个老旧的题材写得很有新意:1、误会连生,一波三折。2、几处出人意料3、立意新:不是旨在赞扬小姑娘,更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学情分析:
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能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情感。学生有让座的生活经历也有帮助他人的意识。在第一课时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层次结构,感知到了小姑娘的乐于助人,但对“我”的做法和感受缺乏理解。
教学目标:
1、在体会小姑娘表现的基础上理解“我”的表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2、体会文章是怎样把老题材写出新意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我”的做法和感受,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习经验读书感受为基础,以语言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讨论启发中体会文章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对小姑娘的印象归纳小姑娘对“我”的帮助。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小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浏览课文,说一说小姑娘是怎样帮助“我”的。(要求以情况、做法为要素进行表述)
设计意图:初读后学生对小姑娘特点的把握并不难,本环节设计目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初读认知的基础上,整体回顾课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条理清晰的表达能力,同时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理解“我”的做法和感受体会互相关爱之情。
过渡:把学生的视角转向“我”:小姑娘纯真善良、热心真诚令人称赞,可课文仅仅是在写小姑娘吗?
(一)“我”是怎样为小姑娘考虑的?画出相关语句。
(二)理解“我”的做法体会“我”为小姑娘着想之心
过渡:“我”直接向小姑娘说明自己是健康的人岂不是更为她着想吗?
1、默读课文,联系小姑娘的做法和我的表现,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2、汇报交流顺学而导。
导学。
第一步:在什么情况下“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我”明白自己在享受特殊照顾后做出的决定)
第二步:抓住“恍然大悟”,联系小姑娘的表现,想象“恍然大悟”的内容。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小姑娘的表现:站在文中“我”的角度进行想象,体会“我”的感受。
出示。
结合小姑娘的表情理解:由于“我”制造误会还“婉言谢绝”辜负小姑娘的好意,造成了小姑娘“尴尬”的自责心理。
结合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小姑娘的好意被拒绝,却还是对我发自内心的真诚帮助---所以我感动。
第三步:创设情境回扣释疑。
换位思考走进“我”的内心。对话:这位手拿拐杖的阿姨,您明白了小姑娘把您当成了“腿脚不便”的人来热心照顾。您为什么不直接向她说明,反而作出了提前下车和下车装瘸的举动呢?
(预设:我怎么会让这个善良的小姑娘再次陷入尴尬呢。自己一个健康的人不能再享受这份特殊的关爱,还有三站才到达目的地,“我”一定要提前下车,为了把戏做足,保护小姑娘的爱心,“我”还要在下车时装瘸。)
设计意图:以上这几个层次的学习采用了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换位思考揣摸人物内心的方法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从初读时对 “我”的想法的懵懂认识逐渐清晰,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我”对小姑娘的关爱之心。
(三)感悟互相关爱之情。
1、出示: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我”和小姑娘互相为对方着想的美好情感)
2、回顾第二部分,朗读体会:师引读“我”的表现。
当我拿着拐杖刚上汽车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我不明就里,婉言拒绝她的好意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汽车再次启动,我的身体前仰后合,本能地握住拐杖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我被小姑娘的真爱所感动,谎称自己马上要下车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我为了保护小姑娘的爱心,佯装残疾,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下车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目送汽车远去时,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我”为小姑娘考虑的角度抓住“我”的做法上钩下联,从探寻“我”做法的原因,回溯到“我”的心理活动----抓住“恍然大悟”—结合小姑娘的表现理解“我”的情感----回扣对做法的理解,感受互相关爱的一幕。使学生在老师适时引导中层层深入,从而感悟到“我”和小姑娘的互相关爱之情。
(四)理解“我”再次上车时的.举动体会“我”为他人着想之心。
1、结尾这样写:你怎样认识“我”的表现?出示。
点拨一:“伤害”指什么?
来自起初“我”的不领情;来自我的无意“乔装”,使小姑娘帮助一个健康、不需要别人关照的人;来自让出的座位被一个小伙子占去……
点拨二:是什么让我于心不忍?我会想什么?
(别人这样关心我,我不该再伤到别人的心,我更要为别人着想)
理解“我”这样做的目的:“我”想以这样的举动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健康的人,是一个不需要特殊的照顾的人。
2、带着理解再次朗读结尾,体会“我”的爱心。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感悟“我”与小姑娘互相关爱的美好的情感后,引导学生结合“我”再次上车之举把认识提升到“我”对他人的关爱上。
三、读写结合,表达所想所感
(一)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受。在生活中,面对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我们该有怎样的思考呢,请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比自己相应付出的要多得多。这样的练笔旨在使学生能结合对文本的体验,对生活中问题进行思考,受到情感教育,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若有学生没有内容可写,可指导。
1、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时你有什么感受?
2、你该想什么?怎么做?
(三)发现个别问题及时指导。并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展示,集体评价,及时修改。落脚点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特别是“该如何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一层面上。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从对文本的感悟中提高到对身边人或事的思考,从中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体会题目的作用。
课文明明写让座风波,以“拐杖”为题好在哪儿呢?
※事件是由拐杖引发的。
※给人以新鲜感,读题目会使人产生一连串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体会课文的“老题材出新意”。
(1)我们的作文中一般写“让座”是为了表现助人为乐的人,本文有什么不同?
不是赞扬让座人的品质而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之情。---目的不同
(2)课文为什么吸引我们?(写了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
※一般给腿脚不便的人让座,课文中被照顾的“我”却是个正常人。
※给“我”让座“我”不但没坐反而提前下车还下车装瘸,并且再次上车时把拐杖提得高高。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写作目的和选材,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借鉴。
3、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4、结束语。
一根拐杖引发的让座风波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爱人者,人恒爱之。因为有爱,所以感恩,因为感恩,所以有爱。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慢慢揣摩。愿同学们能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笔写下人间的真情。
板书设计:
拐杖
小姑娘:让座 照顾
互相关爱
我:提前下车 装瘸
上车 高举拐杖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课文
教法学法:
自读自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研读,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看看你们的手指,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你们说,这五根手指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一,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丰子恺的文章《手指》,看作者是怎么说的。(板书: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搔痒秽物堂皇窈窕渺小鼻涕爱憎养尊处优
2.边读边思考,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
1.师谈话过渡:文章开门见山指出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读一读,再经过你的理解,在小组内讨论后,填入表格内。(课件出示表格)
2.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长处短处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四、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感悟描写手指的方法
师谈话过渡:手指是自己的,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现在请大家对照自己的手指,读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想想这些句子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手指的。体会这些手法的好处。
五、紧抓重点,深化主题
师谈话过渡:本单元的文章作者都通过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事物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启示,那么本文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在哪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课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重点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六、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和一则有关手指的歌谣,学生自己读一读。
2.大家肯定都听过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那么咱们这五根手指之间会不会也发生一些很好玩的事情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小组合作,编一个短短的课本剧,呆会表演给大家看。
七、总结
小小的手指会让作者有如此的人生感悟,那么平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呢?课后试着去写一写。
八、板书设计:
各有所长
手指{}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