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 “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结果怎样?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盾坚固 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矛锐利 都能戳穿
说话前后抵触 矛戳盾 会怎么样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这就是“寓言”。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3、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出示认读字:“戳”知道戳的意思吗?(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戳”字为学习后文,学习做准备。]
(2)出示生字:矛 、盾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出示图片: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了解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3)生读字词:锐利 、坚固。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哑口无言。
师:“哑口无言”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哑口无言”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板书:哑口无言
2、为什么哑口无言了。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
3、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6、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五、小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自相矛盾)
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亡羊补牢)
2、续写
六、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这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会怎样和家人说呢?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 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三、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修改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表演课本剧,加强对寓意的理解。
4、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成语知识,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左手拿钢笔,右手拿消字笔)孩子们,请大家看我手里的这支钢笔,写字特别的清晰,任凭什么样的消字笔都消不干净;我这只手里有一支消字笔,功能特别好,任凭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消得干干净净。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2、师:聪明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我刚才那番话的毛病--自相矛盾,什么是“自相矛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以前的一个学生马小虎胸前挂了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小马虎,他一边哭一边说:“张老师,我又粗心大意了,同学们都笑话我……”大家愿不愿意帮助马小虎同学?
生:愿意!
2、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看到第一题。哪位同学能又快又好的治好马小虎的病?
生1:“戳”是翘舌音。
生2:文中“矛盾”的'“矛”没有草字头。
生3:文中“锐利”的“利”应该是“锋利”的“利”。
师:看来大家的医术都很高明,我替马小虎同学谢谢大家。
3、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一下第二题的三个词语?
生1:“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
生2:“张口结舌”的意思是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生3:“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三、研习文本:
(一)、听录音,练习朗读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听一下录音,比较一下录音读的和你读的有没有不同,并且思考《导学案》第三题的几个问题。
生:(用心聆听录音后自由练读)
(二)、分角色朗读师:录音读得怎么样?有没有勇气和录音赛一赛?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引导学生做出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三)、分析课文内容
1、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引导学生处理《导学案》中的第三题)请同学们分组思考一下《导学案》第三题中的题目。
生:(分组讨论问题,派出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四)提升认识: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有了很深刻的认识,那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有没有自相矛盾的现象?
生:(列举自己或同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师: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还会让自己再自相矛盾吗?
生:(发表看法,表示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四、表演课本剧:
师:我知道咱班的同学不仅读书很棒,表演也很出色,听说有的同学还精心准备了道具,愿不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
生:(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师:(引导学生做出评价)
五、知识积累:
师:成语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它用简短的文字告诉了我们非常丰富的内涵,想要学好成语,需要平时用心积累。我这里准备了一些以“自”开头的成语,请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你还能找出哪些以“自”开头的四字成语?(小黑板出示20个以“自”开头的四字成语)
生:(齐读后讨论成语的含义)
六、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成语,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希望把这种学习的精神延续到课下,有没有信心?《导学案》第四题是自相矛盾的原文和作者韩非子的简介,请大家课下认真阅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另外,把你学习本文的收获写在《导学案》上。
教后记:
《自相矛盾》是一篇短小的成语故事,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成语的含义,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上,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学习热情很高。说实话,我没有想到自己的学生表演才能那么高,真的可以做小演员了!后来我引导学生积累成语,目的是让他们产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在《导学案》最后我又准备了韩非子的《难一》,目的是让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一点基础。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有一点多,有的环节进行得有点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一下时间安排。
附一:板书设计
附二:《自相矛盾》导学案
一、争当“小神医”:
1、戳(cuō)
2、茅盾楚国锐力买卖
二、解释词语的含义:
1、夸口:
2、张口结舌:
3、自相矛盾:
三、品读思考:
1、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3、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4、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为什么他会这样?这里的“张口结舌”还能换成别的词语吗?
5、那个人说话前后矛盾会造成什么后果?
四、拓展阅读:《韩非子·难一》
1、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2、原文: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称赞)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戳进)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不)能应也。
五、小小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
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板书: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戳穿盾:
①对
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
①错
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略)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
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
9、揭示道理:
①组织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
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
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和板书;
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年累月
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
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生疑惑)
师:怎么啦?
(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
师:又出问题啦?这也是矛盾的?板书“矛”“盾”“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又是什么东西?(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不是两种东西了,它就产生了新的意思,那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些句子,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知道这“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吗?
简介韩非子“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后同桌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楚国卖矛盾戳穿夸口锐利坚固张口结舌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抓住“夸口”理解课文内容
师:在文中,用了“夸口”这个词,来说那个卖矛又买盾的人,“夸口”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夸字的上面是个什么字?(大)。夸口就是说大话。夸口就是说大话,文中的楚国人,说了什么大话呢?出示: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读句子,要读出“大”的感觉。)(自读、指名读、齐读)
现在,我们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现在我们再来把句子变一变,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一说。
(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出示: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也用上面的方式变一变,说一说。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说大话好不好?
2、(遮住夸上面的大)看看下面是个什么字?亏可以组成什么词?(吃亏、亏损、盈亏)
3、说了大话就要吃亏,楚国人说了大话,他就要吃亏了,他吃了什么亏?(当有个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板书:张口结舌)
4、张口结舌什么意思?(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5、我们把问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他的盾(),这跟他说的“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相矛盾;如果矛戳不穿他的盾,这说明矛不(),这根他说的“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相矛盾。也就是说,他说的两句话不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不对,要么后一句不对。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生: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6、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五、教学反思,提升认识
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交流。)
六、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7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
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图片。(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图片)
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图片《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
(3)观看矛和盾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相机板书: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
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吾盾之坚 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誉之曰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吾 弗 矛 盾 誉
(3)小组赛读生字。
吾 弗 矛 盾 誉
(4)学习多音字“夫”。
(5)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重点区别形近字识记:曰——日。
4.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5.教读难读的句子。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6.指导读文,学会停顿,读出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借助停顿,使学生在练读中学会读好文言文。
(1)自由练习。
(2)多种形式赛读。
(3)齐读。
设计意图: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所以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而赛读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巩固字词,练习写字
1.指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和词语。
2.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3.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圈画的生字,重点指导:
“矛”字在书写时最后一笔是“丿”。(学生书空“矛”字,重点强调点的写法)
“盾”里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学生书空)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这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要点,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注重写字指导,在交流评议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注意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四、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1.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2.把《自相矛盾》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指生朗读课文。
3.导入:《自相矛盾》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自相矛盾》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根据语境联想,在小组里逐句说说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借助注释,默读思考后小组交流。
3.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觉得有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呢?
4.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
(2)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誉”的意思。
(3)融情练读: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指名让学生接龙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引导学生感知融情想象也是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分别当楚人,夸夸坚固无比的盾和锋利无比的矛。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教师引导质疑。
(1)楚人的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
(2)出示句子: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①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弗”的意思。
②教师相机导学:这里的“或”你是怎么理解的?
(3)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
(1)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不能应吗?
(2)出示句子引读: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7.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古文。
8.指名互讲。
9.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理解文言文并不难,可以借助注释,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融情展开联想。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通过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拓展延伸,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思考后组内汇报。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2.出示填空,引导背诵。
3.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剩余的生字:誉、吾。
(2)读生字并组词。
(3)重点指导这两个字的书写。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地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选择重点字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加强学生间的评议,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使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逐步推进。先借助注释在组内自学讨论,再由学生质疑,解决难点,紧接着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同桌间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原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这样层层推进,以点带面,保证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复述了课文。
3.学生带着“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充分地读书,深入地思考,积极地表达,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学课题
1.交流寓言,激发兴趣。
导语: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一般由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一则故事组成,篇幅较短,里面却包含了深远的寓意。你都积累了哪些寓言故事?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猜寓言故事,并说说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引导交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揠苗助长》。
2.单元预导,揭示课题。
像这样富含哲理、充满思辨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走进第六单元,去感受“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去感受古人充满智慧的思辨哲学。
3.图解“矛”“盾”,初释题意。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根据图片特点,认识什么是“矛”和“盾”(矛的前面尖尖的,非常锋利,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形的,或者是方形的,非常坚固,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2)矛的作用是攻击,盾的作用是防御,它们的作用完全相反。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韩非为先秦时期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二、初读古文,识字通文
1.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自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读流畅,有难度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词。
2.师生交流,检查反馈。
(1)识字检查反馈:在朗读句子的`练习中学习生字,师相机指导。(同桌合作读、全班接龙读、拓展指导读。)
“吾盾之坚。”“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提示:“夫”是多音字,可据义辨析。“夫”字指“成年男子”“丈夫”时读“fū”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fú”。本课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写字教学指导。
指导书写:矛、盾、誉、吾。
提示:“矛”和“盾”通过字形演变讲解,注意“矛”的第二笔点,不要丢掉撇;“盾”字下面是“目”。
“誉”和“吾”同为上下结构:写“誉”字时注意“兴”在上,撇捺要舒展,“言”在下,多横等距离;“吾”为形声字,“口”表义,“五”表声,本义是“我”。
生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把握笔画间的长短变化和间距宽窄。
三、教师范读,读文知韵
1.生听读,划分节奏。
阅读古诗文最具风雅,且文言文语言精练,朗读很注重韵味和节奏,请听老师范读,同学们边听边划分节奏。
楚人/有嚮/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同桌互读,对比点评。
(1)根据课文节奏划分练读。
(2)同桌互读,彼此指导点评。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四、聚焦学法,读文知意
1.复习学法。
复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猜测。
2.试说大意。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并说说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3.师生交流。
(1)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集市。话说这楚国集市可谓人来人往,只见那商人吆喝声声高,行人熙攘好物挑,好一番热闹景象。同学们,让我们聚焦这边,随即指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文意,师相机指导重点字词的理解:鬻、陷、坚、利、誉。)
(2)楚人的这番吆喝吸引了你们的围观,见其称盾之坚无敌,又闻其夸矛之利第一,你们中最善于思考、最具智慧的谁不禁问道?——举手学生随即指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生理解文意,师相机指导理解“或、何如”。
过渡:我们班善于思考的孩子有这么多!
听了楚人的夸赞,你有什么疑惑?——(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思考了楚人的这一番话,经过推敲,你会问道——(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此情此景,你的眼神告诉我你有话要说,可见你一定是个思维缜密的孩子,所以你不禁问道——(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这一问,让这位卖矛和盾的楚人作何反应呢?学生齐读:其人弗能应也。(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理解句意。)
好一个“弗能应也”,再看看文中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叫卖者此时此刻的尴尬和窘态,你最想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呢?(哑口无言、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无地自容、面红耳赤、张口结舌……)
(4)面对此情此景,老师和你们一样,不禁发出这样的议论,师生齐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师引导生利用断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意。)
4.生生合作。
一生读课文,一生说大意。
五、品悟矛盾,读文知理
1.知矛盾。
明确了古文的大意,你是否更能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了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反馈:因为这个楚人若回答矛能刺穿盾,就与“物莫能陷也"相矛盾;他若回答矛不能刺穿盾,就与“于物无不限也”相矛盾。他把矛和盾的作用都夸大到了极致,前后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尴尬至极,所以无法回答。
2.明道理。
读了这篇文言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反馈: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相抵触,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
结语:旁观善思者的发问让我们为之拍案叫绝,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
六、讲演故事,启发思维
1.发挥想象,讲述故事。
评书是我国的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观看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评书表演经典片段,看完说说单爷爷的评书表演为什么广受大众喜爱?(播放视频片段后师生交流)
请你也试着用评书的形式来讲述《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想象当时叫卖的场景,楚人与围观者的神态、动作或者心理活动等,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话说这楚国集市,人来人往,转水马龙,好不热闹,正所谓:矛、盾同卖本矛盾,善思之人发言论;贻笑大方窘态困,三思而行要谨慎。
(1)生生练习。
(2)生推荐讲故事。
(3)师生评议。
2.巧用妙招,化解尴尬。
既有活跃思维,又有表演天赋的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这位楚人化解尴尬吗?(师生交流)
七、练读成诵,拓展阅读
1.借助插图,尝试背诵。
(1)出示课文和插图,生交流。图文-一对应。
(2)借助插图和提示语,完成背诵填空。
(3)借助插图,尝试背诵。
2.课外拓展,推荐阅读。
课后搜集《韩非子》中其他经典的寓言故事进行拓展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是一篇精读课文,同时也是一篇寓言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本节课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语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我希望通过注释、插图及故事表演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因为文言文在教学及生活中都较少出现,学生认知起来也较为困难,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播放广告视频,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出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勾、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讲解生字词。
3.指名读,教师指导正音。
4.听范读,划分节奏。
5.全班齐读,再次感受文言文魅力。
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回顾学习文言文方法。
2.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4.小组讨论答疑。
5.分别指导朗读(读出夸耀的语气)。
6.分角色对话,试着背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2.推荐阅读《韩非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0
【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互相抵牾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本篇课文是一个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学习这类课文,意在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锻炼。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提出以“六大学习任务群”推动语文教育的变革,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根据本篇文言文语言特点及教学内容,我在本课中设计了以读为主、借助思维导图和感悟启示道理为主的环节。
1.以读为本,自主探究,读中领悟。
文言文的朗读必须扎扎实实,从严要求,力求正确流畅。为了读好文言文,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诵读为主,尝试自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趣味阅读等活动,由读准字音、停顿到读出韵味、乐趣,步步推进,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言的特点。
2.借助思维示意图。
本篇课文是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的文言文,抽象的思维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理解文中人物思维过程时,学生需要借助相应的支架来厘清人物的想法,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读中感悟,明白道理。
寓言故事的特点,在于从故事中收获相应的启示或道理。所以本课教学中,也重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启发谈话法。
2.学法指导: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和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盾和矛的简笔画、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矛”“盾”
1.图片导入
回顾已学文言文
出示学过的文言文的图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铁杵成针》),根据图片猜测相应的文言文。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矛”“盾”,提示书写要点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图画猜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勾连旧知,自然导入新课。指导书写“矛”与“盾”时,借助“矛”“盾”的形状和功能,加深认识,突破学生书写时易忽视的要点。】
二、初读课文,走近“矛”“盾”
1.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强调“鬻、吾、弗、夫”等字的读音。
生读。(相机强调读音)
2.借助注释,同桌互相说一说这篇文言文的大意。不易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生交流,师巡视。
3.交流不易理解的词语及解决方法,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句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句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教师小结读好长句子的要点:结合句意进行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好方法。)
4.指名说全文大意。
5.师生合作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读,意在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读好停顿和节奏,为下一阶段的理解做铺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放进句子中读,理解字意后再读,有利于学生识记。朗读停顿的划分其实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且通过比较两种不一样的停顿,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树立学生的语感自信。】
三、创设情境,夸耀“矛”“盾”
1.朗读楚人的话,感受“盾”坚“矛”利。
(PPT出示楚人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物不陷也。)
2.白话文夸耀“盾”坚“矛”利。
(1)同桌之间练习朗读。
(2)指名用自己的话夸耀盾和矛。
(3)教师点拨、渗透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文言文。
3.沉浸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学生进入情境,轮读楚人夸耀的语言。
(2)教师发问:楚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制造冷场,留白思考。
【设计意图:首先,创设情境,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楚人的话,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楚人对自己卖的盾和矛的极度夸赞,并在诵读中感受文言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生文言的语感。接着继续营造情境,让学生用白话文继续夸耀,实则是引导学生自然地把文言语言转化成现代白话文。同时,教师从学生的白话文叫卖中,捕捉住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了组词方法理解了“坚”和“利”等词语的意思,加以点拨,让这一方法植入学生心中。】
四、揣摩思维,深思“矛”“盾”
1.走进楚人内心。
(1)启思:楚人为何“弗能应也”?面对质疑,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同时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其他同学提问或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4)归纳思维导图,讨论楚人思维中的问题。
2.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生读句子。
(2)“同世而立”什么意思?生汇报。
(3)我们怎么说才能帮他把盾和矛卖出去。
教师相机评价点拨。
(4)回顾全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道理?(指名答)
【设计意图:走入楚人内心世界,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楚人,有角色代入感,更能启发学生真实分析楚人的思维。探究楚人心理,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设计了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厘清“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盾”将会出现的情况,分别说明两种观点,让学生了解到: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可以说明楚人夸耀盾和矛的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体会“不可同世而立”。】
五、联系生活,体会“矛”“盾”
1.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生活中总会出现自相矛盾的事。将下面意思相反的语句连起来。
2.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观点。
3.小组讨论并辨析。
4.在辨析中明理,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仅仅领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本环节的设置是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类似的现象,进而加深理解,内化积累,学以致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字3个,写字4个,掌握多音字“夫”。
2.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这个故事。
3.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缓缓入情境
1.出示单元导语页。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遇到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以最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韩非子。
4.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写课题:自相矛盾。指导书写“矛和盾”。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矛和盾”的书写。
“矛”的最后一笔是撇不能丢。“盾”的第一笔是撇,要写平一些。请大家在生字表中,描红一遍“矛和盾”。
5.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矛和盾”。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二、自练共纠,层层趣读文
1.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读文。
听到大家琅琅的读书声,相信大家都能将课文读正确了,谁敢接受挑战,读读下面的句子?
(1)指名读句子: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这么难读的句子,你是怎么读正确的?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关注课下注释,就能把难读的字音读正确。希望其他孩子也能多关注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字正腔圆,读音准确)
②来看第二个句子,谁试着读一读?
其人弗能应也。(简洁干脆,读音正确)(男生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③下边这个句子你会读吗?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个“夫”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放在句首,没有意思,表示即将发起议论,所以读的时候也要稍作停顿。
大家个个都是认真学习的孩子,通过预习,就能把字音读得完全正确!
④同桌合作读。
课文中最难读的字你们都读准确了,相信课文中其他的语句也能读正确。同桌两个读一读,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字,教她读一读。
(2)难度升级,指名读全文。
最难读的句子大家都读正确了,相信其余的句子一定也能读正确。谁来试着读读全文?
(3)带着节奏读。
①古人的课文是没有标点的,他们个个摇头晃脑读出了文章的韵律美。谁也能像古人一样读出第一句话的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读得真好!你又是怎样做到的?(结合课下注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
②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意,注意节奏和停顿,试着读课文。
③指名读文。
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每句话的节奏,韵味。掌声送给大家!
④出示节奏,齐读课文。
下面让大家对照着节奏,再来美美地读读全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难度继续升级,去掉标点,你还能读吗?
PK一下吧!一二组同学读黑色部分,三四组同学读红色部分。
(5)终极挑战。古人写文章是从右往左书写的,这样书写你还能读吗?
孩子们自信满满呀!好,男生读蓝色部分,女生读黑色部分,比一比谁是朗读冠军,比赛开始!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巾帼、须眉齐胜出呀!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
三、合作深思,步步解文意
1.回顾方法: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把文章读得这么好!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好文章,还要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你们以前都积累了哪些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好方法?生自由汇报。
方法提示:1.借助文中注释。
2.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
3.查阅工具书。
4.借助文中插图,联系生活经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
4.弄懂关键词:这几个词语你们理解它的意思了吗?(课件出示:誉”“弗”“应”“立”)
5.说说故事主要内容。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关键词句,现在让我们把每句话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四、质疑问难,环环理思维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都是了不起的学习者,这么短的时间就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文意。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读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产生了一些疑问?来,说出你的疑惑!
2.明确中心问题:你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非常有研究价值,这是经过梳理之后的问题。(课件)
“路人为什么要让楚人去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
这个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为什么“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
3.聚焦问题源头:孩子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关键要去探讨问题的源头——也就是这个楚人的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的楚国集市,街上人来人往,谁来做做这个楚人,帮他夸夸他的盾。
评1:这个盾还不够坚固,夸赞、得意的语气再强烈些。
评2:我听出来了,这个盾很坚固。谁再来?
——这个楚人口中的盾真是——(板书:坚不可摧),谁再来帮他夸夸他的矛?
评1:这矛锋利无比,谁再来?
评2:这个矛真是无坚不摧(板书:无坚不摧)
4.引出路人的话:这个楚人为了卖矛和盾,抓住了盾坚、矛利的特点,奋力夸赞,用心良苦,那么路过的人们又有什么反应呢?
课件——有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积极假设,小组探讨:听了这个路人的话,我们先来帮这个楚人想想这个问题,如果他真的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可能会有几种结果?
明确:是呀!同学们,所以说要么只存在坚不可摧的盾,要么只存在无坚不摧的矛,他们二者不能同时存在。同学们,课文前4句是在叙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以“夫”字开头,是作者所发表的议论,是人们的思考,这个小故事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啊!齐读:
课件——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读!(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6.体会路人问话意图:刚刚有人问:“路人为什么要让楚人去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他听出楚人话中的破绽没有?所以他这是明知故问的问,课件: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读!这是质疑为难的问,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是讥讽嘲笑的问,再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7.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听了路人的话,刚刚自信满满的楚人,竟“弗能应也”,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此时此刻他内心感觉怎么样?
预设1:尴尬预设2:心虚
明确:他这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是不知所措的困窘,是无言以对的心虚。此次此刻,他也明白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再读!
8.明确寓意: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这个楚人说吗?(明确:我们说话、做事,前后要保持一致。)
明确:是呀,在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前后要保持一致,这也是本文的寓意所在。
9.同学们,把我们刚刚所有的理解送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吧。
五、积累内化,节节提认识
1.我会背诵。
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归文本,试着挑战背诵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己试着练习。
(1)根据提示,课文填空背诵。
(2)根据简单提示背诵。
(3)自主背诵。
2.绘声绘色讲故事。
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课文了,真了不起。下边我们来讲一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吧!怎么能把故事讲得更生动呢?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小妙招,来分享一下吧!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讲故事不是背课文,要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的内容。
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丰富故事的情节,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讲故事时注意神态、语气,加上恰当的动作和语言,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课件:
1.要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的内容。
2.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讲故事时注意神态、语气,加上恰当动作和语言,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前4句是叙述故事的内容,最后一句是作者发表的议论。所以讲故事时只讲前四句的内容。
评价:你们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你的评价真到位,他们用神态、动作演绎了人物各自不同的形象。为这几个孩子送上热烈的掌声。
3.展开想象,扩写《自相矛盾》的故事。(提示:重点把路人质疑及楚人叫卖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具体。)
六、联系生活,处处常运用
1.联系生活:孩子们,《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人们从这个故事受到启发,赋予了“矛盾”这个词语更广的含义,现在“矛盾”这个词语很少用来指兵器,更多用来形容人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几个事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说说你的理由!
(1)班长程明面对闹哄哄的自习教室,愤怒地吼到:“所有人都不要说话了,安静!”,结果班上立刻安静下来,他却转身和同桌津津乐道起来。
(2)乐乐的身高是1.3,坐高铁免票的身高要求是1.2米及以下,平时总是教育乐乐要诚信的妈妈让乐乐稍微往下弯腰,这样可以省下买票的钱。
2.总结:孩子们,愿你们能真正从这个故事受到启迪,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前后摇保持一致,切勿做自相矛盾之人!
3.课后作业:回家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说给家里人听。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誉”、“弗”“立”等词语的意思。
3.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理解寓意,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4
【教学重点】
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懂得自相矛盾的意思,并在生活中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过好几篇文言文,看图猜猜课文的名字。学习了这么多文言文,你觉得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吗?出示守株待兔,总结学习方法:读好课文停顿,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看图片理解课文。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看图识“矛”,它的作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进攻,特点是锋利)
看图识“盾”,它的作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防御,特点是坚固)
3.谁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讲一讲。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学生凭借语感读好停顿。(教师不必帮助学生断句只有对课文理解了,才能读准停顿,读好断句。)
三、理解课文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交流,再汇报。
誉:称赞 弗:不 立:存在
总结方法: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字义。
2.在理解句意的过程中,再读准停顿,反复读。
3.读全文,正确流利,读准停顿。
4.楚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加上动作,读出感情。
板书:坚硬无比
楚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的?(吾矛之利,于无物不陷也)
板书:锋利无比
5.楚人卖的是世上最坚硬无比的`盾和最锋利无比的矛,面对观众的提问,楚人作何反应?------其人弗能应也。楚人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不当面试试呢?
以矛陷盾,如果盾破了,那么( )就是假的;如果矛断了,那么( )就是假的,所以他之前的话( )
因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可陷之矛,不能同世而立。
板书:讽刺有些人:言行不一致,夸大其词,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不要夸大其词。
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6.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7.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矛:锋利无比
不可同世而立
盾:坚硬无比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认识“吾、弗、夫”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阅读与鉴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交流与表达: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图片导入,明确任务
1.出示兵器图片(矛、盾),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名称,熟悉的学生介绍一下它们的样子。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跟矛和盾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2.学生自己读课文和注释,然后介绍这篇课文的出处。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课文
活动1:朗读课文
1.一起展示朗读,师正音并提示节奏。
yù w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根据节奏提示,生练习朗读。
3.个别展示朗读。
4.师范读,生赛读。
5.发现文体:小古文,言简意赅。
活动2:学习生字
1.展示生字朗读
吾 弗 夫 矛 盾 誉 吾
2.读准多音字:夫
实词fū: 夫人 丈夫
语气词:f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3.理解字义
鬻 誉 吾 陷 或 弗
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思的。
小结理解字义的方法:看注释,根据课文内容猜测。
4.写好生字
矛 盾 誉 吾
说说字的结构
指生说写这几个字时需注意什么。
师范写“矛”,学生描红、书写。注意:“矛”不可少一撇;“誉”需用“语言”,与“眷”相区别。师相机指导、评价。
任务三:品读课文,理解“自相矛盾”
1.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小古文讲述了什么事?
明确:一个楚人卖矛和盾,自卖自夸,被围观的人问得哑口无言。
你是从哪看出来这个楚人在“夸”?理解“誉”的意思。
2.这个楚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明确: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所以,“誉”的意思是称赞、夸赞、夸耀。其中哪个解释更好?(夸耀)
请你化身为这个楚人,加上表情、动作和语气,夸一夸你的矛和盾。
3.再读课文,看一看事情的发展,他的矛和盾卖出去了吗?为什么?
明确:没有。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楚人不能应答。
理解“或”“以”“陷”“弗”的意思,知道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此时,这个楚人内心会想什么?他的表情和心情如何?
4.目前,你发现课文中出现了哪些表示人物的词语?用原文中的字词来说。
楚人、吾、或、其人
给他们分类:“楚人、吾、其人”都是卖矛和盾的人。
“或”是围观的人。
5.再读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原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明确: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理解“立”的意思,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理解课题
通过这篇小古文的学习,你对课题“自相矛盾”有什么认识?
7.联系实际,说一说你生活中遇到的自相矛盾的事情,你或他人是如何反驳?
出示例子:某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啊,收礼只收……”
请你学学围观的人的语言反驳一下这条广告语。
任务四:角色扮演,深刻理解
1.自由练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变化。
2.分角色朗读。
3.故事大王争夺赛:如果你是这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你回家后会怎么跟家里人说今天一件兵器也没卖出去?用上合适的语气、表情和动作,看看谁讲得好。
评价表 图片
4.想象故事经过,再次朗读,尝试背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选自《韩非子.难一》。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要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对于寓言故事的学习,学生由二年级感知故事中的道理,到三年级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到五年级分析推理其中的道理,已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通过《司马光》《囊萤夜读》等课文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课的学习在之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提升运用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读“吾、弗、夫”,会写“矛、盾”,联系上下文,猜测理解“誉、弗、立”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品析人物语言,推测人物的思维
过程,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4.联系生活,感悟故事的寓意,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感悟故事的寓意,并形成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
1. 广告语导入。
导语:出示“脑白金”和“严禁在此处乱涂乱画”的广告标语图,引出“矛盾”。
2.学习“矛”“盾”,指导书写。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盾”古代打仗是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而自从有了《自相矛盾》的故事,“矛盾”一词就用来比喻说话或做事相互抵触。那这个故事中又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熟知的广告语谈话激趣,借助字义演变,理解词语,设置悬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知故事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不好的地方
多读几遍。
多音字: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念二声;渔夫(fū)
2. 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停顿和节奏恰当。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
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 朗读展示。学生评价。
4. 借助注释和已有经验,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5.分角色读文。
6.讲故事。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人物动作、神态,用自己的话夸夸楚国人的矛与盾。
【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学情,顺势而为。由于学生对白话文版本的故事耳熟能详,因此教学中将理解故事内容做简单处理,重点放在讲故事上。再学生讲故事时,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合理想象、丰富语言,帮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板块三:启智思维
1. 找出这个故事当中的关键话语。(“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启发想象: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非常热闹。瞧,这个楚国人夸赞自己的'矛锋利,盾很坚固,都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如果矛刺穿了盾,那就说明矛( ),盾( )。
如果矛不能刺穿盾,那就说明矛( ),盾( )。
2.想一想,有第三种情况发生吗?此时此刻“其人弗能应也”原因是什么?(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多角度思考:请分别从商人、路人和自己的角度出发,说说还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预设:今天卖矛,明天卖盾;在东边卖矛,西边卖盾;或者,将家人分成两半,一半卖矛,一半卖盾。还可以告知楚人,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有过内心矛盾、纠结的时候吗?怎么解决?
5.请看老师给大家出示的是我们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格言。仔细观察左边的话和右边的话,你会发现有一些联系。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宁为玉碎,不能瓦全。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①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我说左边这一句,(请一生)你来找出右边相应的句子。
②有什么发现呢?(我觉得它们之间是意思相反的)相反、
相对的,用我们今天刚学的故事来说叫什么?(自相矛盾)这些语言都是流传下来、最经典的为人处事的格言,是智慧的结晶。可它们分明又自相矛盾,你怎么想?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考试后,成绩同为89分,学习程度不同的孩子爸妈的评价。(一贯成绩好的,怎么没有发挥好,赶紧找找原因;程度稍差的,这次进步不小啊,继续努力。)
小结: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句子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势、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选择恰当的语言。否则你面对同一件事,既告诉自己“为时已晚”,又提醒自己“犹未晚矣”。那就真成了——自相矛盾。
6.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设置情境,结合已有经验,激发想象,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深化故事的寓意;巧换立场,层层推进,感知思维过程,学会正确化解、处理生活问题,为孩子的人生奠基。
巧借经典,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自相矛盾”本义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思维的火花。这样在落实单元要素的同时,让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扎实落地。
板块四:拓展阅读
1. 简介出处和作者。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书中还有其他的寓言故事,会让我们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
2.总结:《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同时,教会我们学会观察,扬长避短;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这样就一定会在“山穷水尽”之时“柳暗花明”。
3.作业超市:
①续写故事。
②写一写自己“自相矛盾”的经历。
③ 阅读《韩非子》的其他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既蕴含了丰富的道理,又充满了哲学的智慧,值得我们用心阅读、思考、传承。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5
学情分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难一》,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起来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在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锻炼。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学时可以立足文本却超越文本,顺学情导入课文说故事,表达转换读故事 ,言语重构演故事,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卖者言过其实、前后表述自相矛盾行为的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故事,演故事,理解寓言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3、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并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1顺学而导说故事
1、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古老的汉字,(出示课件:“矛”和“盾”的古文),猜猜看,是什么?出示汉字演变的过程。(板书:矛 盾)
2、学习生字,借助图片了解:“矛”是古代用来进攻的兵器,越锋利越好。“盾”是用来防御的兵器,越坚固越好。(板书:锋利,坚固)
3、现在我们说的矛和盾啊,都会在前面加上两个字,(板书:自相)就成了一个成语。同学们一起读一遍,有谁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4、指名学生说故事,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
2古今互文读故事
1、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其实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韩非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韩非子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课件出示课文。)
2、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师生对读:
(1)师读古文,学生对现代文,相机理解:“ 鬻、誉”的意思。
(2)师说现代文,学生对古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让学生尝试背诵:
师:现在读《自相矛盾》这个古文版的故事有没有问题?
(出示课件)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又誉其矛曰:“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指多名学生读。
师:下面挑战升级。如果是这样,你还能读吗?(出示课件)
自相矛盾
楚人有 ,誉之曰:“ ”,又誉其矛曰:“”或曰:“ ”其人 。夫,不可 。
师:真厉害!这么短时间就能背出来了。
3添油加醋演故事
1、引导学生明确演故事的要求。
师:故事不仅可以讲,还可以演,接下来我们一起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好)既然是演,那除了要讲清楚外,还要——(带上动作,表情)还要——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添油加醋地表达。(课件出示:表演小妙招)
2、出示情景图片,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表演故事。
(1)现在,我们走进热闹的楚国集市。街上人来人往,好多店铺生意都红红火火,只有一个卖兵器的'摊位,冷冷清清,连问的人都没几个。老板可着急了,他心想:——
于是,他卖力地吆喝起来:——
(2)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小伙子走上前来问道:老板,你这盾质量怎么样呀?见有人想买,老板更加卖力地夸耀起来——
(3)他正夸得起劲呢,人群中又有人问道:老板,那你的矛咋样?老板于是又卖力地夸起自己的矛——
(4)老板得意洋洋,觉得这下子生意一定会好起来了。这时,人群中挤出一位老者,笑了笑说:——
一群孩子听了,也拍手大笑,喊起来——
大家一看,瞬间明白过来,一起哄起来——
此时的老板——
4环环相扣理思维
1、表演得真精彩!掌声送给自己!同学们,刚刚还自信满满的楚人,为什么竟“弗能应也”?(教师现场采访表演的学生)
2、小结:如果真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究竟会怎样呢?(出示课件)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矛断,说明( )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盾穿,说明(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矛断、盾穿,则说明( )。
3、这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是不知所措的困窘,是无言以对的心虚。此时此刻,他也明白了——路人说的: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再读!(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4、如果你们在现场,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个楚人说?
5、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自相矛盾的事很多,你能来说说吗?
6、结:是呀,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这个卖矛盾的楚人,记住他弗能应也的尴尬,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前后保持一致,千万不要——自相矛盾!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鬻、誉、弗、夫”等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学习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等方法理解文言文,抓住关键句讲故事。在诵读和表达中感受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的特点,积累语言,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悟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提升学生辨析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关键词句了解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
《自相矛盾》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课,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点燃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因此,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获得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时努力做到:一是采用“递进式”方式熟读成诵,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二是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等方法,明确文意,理解内容;三是精品细读,了解思维过程和矛盾存在;四是读写训练,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以一篇带多篇,落实“三位一体”。
【学情分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高年段的文言文,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自相矛盾”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朗读、品析中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学习联系上下文猜意思,进一步掌握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说一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自相矛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单汇报一下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出示预习单)
图片
预设汇报:
1.关于矛和盾。2.关于韩非子。3.关于寓言。
板块二:读一读
1.《自相矛盾》是一则用文言文写的寓言,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四个字:“鬻、誉、弗、夫”。(指名读)有什么发现?(同音字)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说说它们的意思?(学生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2.读懂四个词。(坚、利、应、同)(文言文一字传神,通常一个字,一个词这叫扩词法)
3.读通四句话。这篇课文有几句话?
①(理清故事:开头、情节、结果、点评)
②(引导创设情境读)同学们,你们能像卖者一样,也来夸赞夸赞这矛和盾吧。
4.还原读。(去标点读、竖着读、换繁体字读、填空式镂空读等)
板块三:议一议
1.如果卖矛盾的人只卖其中一种兵器,他会怎么卖?为什么?(引导学生咨询)
现在他怎么卖?(引导读文中句子)我们一起反驳他(引导读文中句子)
2.小组讨论:如果你来卖,你会怎么卖?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①上午卖矛,下午卖盾(改变营销策略)
②买矛送盾(买一送一,抓住顾客心理)
③请明星代言(名人效应)
④淘宝销售、抖音带货(互联网线上经营模式)
3.续写《自相矛盾新编》
板块四:拓展阅读
《自相矛盾》这篇文章出自《韩非子》,在这本书中像这样具有思辨性的故事还有许多,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讳疾忌医》等等,希望同学们都能带着思考去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部编版《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04-22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11-23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01-09
部编版语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2-05
关于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10-02
部编版上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04-12
部编版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经典【5篇】01-21
部编版语文母鸡教学设计(精选10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