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8 09:48: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体会两首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美,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物象的含义。

  教学策略:

  朗读法,对比法。感悟法。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事物敏锐的感受能力。对于诗歌而言,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和感悟,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净化和升华心灵。本课两首诗,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中一外,两位大家,灵犀相通。所以用对比法更能够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上的异同,形成对诗歌的立体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最近你们有没有看到电视上有则广告中一对母女的对话:在家嫌唠叨,出门了就想念,怎么办呢?打电话吧。妈妈说:你就这么离不开手机呀?女儿答:“妈妈,不是离不开手机,是我离不开您!”这种情形你有体会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两首。

  板书课题。

  二、指名配乐诵读诗歌。

  教师注意结合具体句子点拨指导语速、语调、轻重、顿挫等事项。

  三、赏读诗歌、感受诗歌内涵。

  1、同学们,你认为这两首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有什么共同点吗?是什么?

  指名回答。都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2、请用“____用____表达对母亲的____。”这一句式说话,并根据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3、诗歌中的“纸船”和“金色花”是什么意思呢,诗人为什么要用它们来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爱呢?

  纸船:纸船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四、细读诗歌,领会诗人圣洁、博大的爱。

  1、学生介绍两位大家的常识。补充作者写此文的背景。

  ①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一个独特的物象,寄托了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眷念之情,

  ②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XX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你怎么看?

  2、材料回放:

  冰心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她的朋友是谁?印度诗圣——泰戈尔。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爱是两人共同的作品主题,并且,这爱是一种何等圣洁、博大的爱啊!

  3、带着你的感悟,有感情地重读课文。

  五、指名再读课文,体味特色。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趣、享受母爱。

  纸——低沉、深情、充满期待的、向往母爱。

  课堂总结:

  在爱的天空里,两位大诗人给我们播撒了最瑰丽的花瓣。怀着对自然和生命的虔敬,他们的笔下流泻着一条涓涓不息清流,它流淌过我们的心田,荡涤了一切尘埃。

  六、布置作业:

  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简单地写出自己的真心体会,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诗两首

  泰戈尔 冰心

  金色花 纸船

  爱

  母亲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释题:

  ⑴读古诗题目。

  (注意重点字音:赠。)

  ⑵师简介诗人“苏轼”。

  2、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⑴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⑶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⑷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七、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释题:

  ⑴读题。

  ⑵简介诗人“杜牧”。

  2、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⑴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⑵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4、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5、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⑴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⑵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6、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⑴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⑵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

  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野火烧不尽 景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春风吹又生 人可爱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学生准备:

  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投放时间:

  20xx年9月15日。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题: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教学反思: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全诗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似乎不费时力,就能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但是理解诗意并不难,学生读上几遍,再疏通一下几个字的字义,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能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诗情,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强烈望,爱国热情一表无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岂是一首诗所能做到的。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陆游的'性情、陆游的志向,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他的另两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老时,做梦时,乃至临终时,诗人都在忧国忧民。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

  三首诗学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了。陆游也成了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诗人。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17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01-0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课件设计01-19

人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20

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语文S版」?03-13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07-21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05-20

一年级下册1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3-16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