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5 14:36: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叙事为主的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设计导学案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朗读中通过重读、停顿及语调变化突出叙事重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导学案是为了使学生有更扎实的语言积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谋臣策士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与才识登堂入室,出谋划策、巧思妙喻、奔走游说,影响着各国的盛衰及历史的走向。

  感谢那些史学家们,为我们记述了那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出那些智者的精神风貌,也给予了我们丰富的人生智慧。今天就通过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领略一下一位忠臣智士的智慧。

  (设计意图:学生曾经学习过《唐雎不如使命》,因而对战国及《战国策》已有了解,老师的激情导入意在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停顿、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结合导学案,扫清字词障碍

  2、老师活动: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文言词句积累及答题方法。

  (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要“文言并重”,所以,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课前完成了导学案,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上的文言词语教学中我针对初三学生的需要,更侧重于对答题技巧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老师、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妻、妾、客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但他们说话的语气明显不同,试着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出“三问”及“三答”,读一读,将看似相仿的句子读出不同,突出叙事的重点来。

  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分析,老师点拨:人称变化体现出他问妻应该读得亲切自然,问妾则是简洁中透出了威严,问客语气平缓,显得生疏谨慎。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是“偏爱”之情,所以,重在强调“你”,且不加思考,非常肯定。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处于畏惧心理,不需要思考,急于表明态度,所以重读突出观点的“何能”。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很平淡,没有特别重的音,均速。

  老师总结:从文字上看,语言很相近,但读出来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突出了叙事的重点,读出的“私”“畏”“求”的不同情感,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这部分要突出诵读。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情感,也彰显出作品语言的魅力。因此,要通过诵读,揣摩字句,比较、分析,通晓文意,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设计意图:这一次的读,是对上面分析、指导效果的一个反馈,也使学生在“看出门道”之后有一个加深理解与体会的过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学生朗读,体会与叙事的文字读法的不同,“叙”看似平和却要读出起伏,“议”则重在读出排比句的气势来。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及时创设问题情境,补充比较阅读的资料,把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认识到“委婉规劝”的好处,更要学习“委婉劝说”的技巧。)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从文言词汇、课文内容、劝说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主动思考、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设计意图:因为是初三学生,所以设计中不仅考虑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要培养学生研究试题,把握学习重点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

  悟理:直言不易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2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设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课时、课型的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简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忠言有时未必逆耳,那是要看人们如何看待别人的劝谏。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将会领略到以雄辩著称的邹忌的讽谏之法,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启示。

  二、解题并简介邹忌和齐王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包括生字的读音、某些句子的节奏。

  2、朗读指导:

  ⑴请学生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妾弗谤讥期年时时而间进

  ⑵注意节奏如“今齐地/方五千里”

  ⑶朗读语气:

  朗读时,要把握好语气,如第一段邹忌问自己与徐公谁美时,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妻由衷的偏爱之情,妾是卑怯顺从的口气,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结尾写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3、待学生找到依据后,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归纳:从“令初下”到“期年之后”,出现了由“门庭若市”直至“无可进者”的可喜形势,可见进谏情况出现了“三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4、学生找到原因后,请学生翻译该句子,并明确这是齐威王“三赏”的结果,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其中有成语“门庭若市”,并注意排比句的效果。

  5、齐威王能作出如上决定,是受邹忌的讽谏,那邹忌是如何劝说的?

  6、学生合作探究,明确邹忌的“三比”后,应该体会到邹忌设喻说理的方法,他由己及君,由家事说到国事,这是类比说理。提醒学生回忆上一单元的《公输》和《鱼我所欲也》同样出现过类似方法。

  7、学生齐读第2段,解决词句理解上的疑难

  如私臣:偏爱齐之地方: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

  8、那邹忌因什么而有上述思考呢?

  学生会说到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不同语气的回答以及邹忌的“三思”,要求学生认真读好三句答句以及邹忌的“三思”,并翻译,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一个提宾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1段,并提醒体会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语言魔力。

  9、由此可见,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10、归结课文: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邹忌因小见大,由己及君,形成了三问──三思──三比──三赏──三变──战胜于朝廷的行文思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

  六、朗读课文

  七、明确纳谏除弊在当时的作用和借鉴意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八、总结并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到了邹忌这一贤臣和齐威王这一明君,相信邹忌这一善于讽谏的谋臣形象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学期我们学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那善于辞令,不畏强暴,积极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我们应该记忆犹新。《战国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请大家课后去阅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出自《国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请比较厉王和齐威王对待臣子的讽谏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写一段文字,要求用类比说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

  3、课外阅读《战国策》中的短小故事。

  【附板书】

  三问“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讽谏

  齐王纳谏

  面刺──受上赏

  三赏上书──受中赏──措施得力

  谤讥──受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三变数月后──时时而间进──效果彰显

  期年后──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结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

  3、通过古文的学习,看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时地对齐威王提出建议,才使齐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

  集体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一)读法指导: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达无阻、口诵心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韵味。

  读法指导: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四)分析对话,体会感情。三问三答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赞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问客,“我与徐公孰美?”——平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五)角色朗读,翻译表演

  三、研读课文,品味精妙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2、提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件小小的家庭琐事,在对这件家庭琐事反复思考、分析后,邹忌“入朝见威王”,在朝廷上,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委婉设喻

  三比

  (妻)私

  ————

  私(宫妇)(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内)

  3、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

  明确:齐王纳谏——三赏

  臣民进谏——三变

  上赏:面刺

  令初下:门庭若市中赏:上书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下赏:谤讥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提问: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战胜于朝廷

  5、点题

  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邹忌进谏的智慧,也要看到齐王纳谏的明智。

  (二)深入讨论、品读智慧。

  1、讨论:从“三问”到“三思”再到“三比”,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邹忌,请同学们讨论,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邹忌的智慧?

  明确:“三问”——发现问题,细节意识

  “三思”——思考问题,自己反省

  “三比”——解决问题,委婉设喻

  2、学习进谏的艺术

  3、拓展知识

  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学习古文的意义

  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现代人的指示肯定远远超过古人,但智慧却未必!”正也正是我们提倡学顾问的目的,我们要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智慧。

  四、强化延伸、拓展视野

  1、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说说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齐威王的?

  2、职场调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外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进谏的语言艺术有何不同?

  汉武帝是一个迷信神怪的人。一次,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坛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东方朔觉得那是骗人的假话,便偷偷地把这坛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杀掉东方朔。可是,东方朔毫不慌张地说:"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长生不死的酒,那么陛下是杀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么说明酒不能保证饮者长生不死。那么那位进酒

  的先生就是欺骗您,该当死罪了。"汉武帝也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于一死。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②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表演课本剧头脑风暴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1、结合课本注解试翻译全文,并标出疑难字、词、句;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谓宾/主(兼语)谓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谤讥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bàngjī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习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第1自然段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朝]服衣冠

  朝:(zhāo,名词作状语,早晨)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用于选择问句中,“与??相比,谁更??”;孰:疑问代词,谁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美丽:古代可用于男子

  (5)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明天)

  (8)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

  (9)(忌)[暮]寝而思之(省略句)暮:名词作状语;而:表修饰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11)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向

  第2自然段

  (1)入朝见威王朝:cháo,朝廷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3)皆以美于徐公(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以:以为、认为于: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被动用法)

  第3、4自然段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2)能谤讥于市朝于:介词,在

  “谤讥”,古义:批评议论缺点(不含贬义);今义:诽谤与讥讽(含贬义)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

  “时时”,古义:隔一段时间,不时今义:经常、常常,表频率

  (5)期年之后期(jī)年:满一年

  (6)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即使

  (7)皆朝于齐(介宾后置句)朝:cháo,朝见于:介词,到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此所谓:固定句式,表判断于:介词,引出处所,在

  六、课堂小结

  1、解题“讽”“纳”“谏”(兼语短语)

  2、《战国策》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订纵横捭阖

  3、朗读欣赏

  1、认准字音、字形:昳丽窥镜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4、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七、布置作业

  1、就重难点问题,归纳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一)检查学生笔记整理情况

  (二)归纳复习重点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zhāo,早晨)

  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

  皆朝于齐(cháo,朝见)

  (2)于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引出处所,在)

  (3)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4、文言句式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①“此所谓”固定句式,判断句②介宾后置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受蒙蔽”

  (3)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图示

  1、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受蔽: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2(三比)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3(三令三赏)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堂小结

  1、归纳复习

  5、文章思路

  2、朗读欣赏与思考第一段:邹忌比美

  3、课本剧表演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段:邹忌讽谏

  4、讽谏艺术: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第三段:威王除弊

  第四段:除弊结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2、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习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8

  科目:

  年级:

  时间:20xx年9月6日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重点:

  难点:

  教法: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我朗读,要求思考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个兼语结构

  (2)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这种说理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梳理课文

  要求在学生朗读基础上疏通大意(主要由学生自己展开)

  (四)课文分析

  请思考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析三问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六)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七)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的特点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9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当面,名词作状语)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齐读全文,研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

  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2-28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学设计04-05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典故05-0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06-30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03-25

《邹忌讽齐王纳谏》高一教学设计03-2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方案设计02-2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学反思08-29

高一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