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17 12:06: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8篇)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8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8篇)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师: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这个谜。(板书课题:6、爬山虎的脚,生齐读课题)

  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么到底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告诉老师。(3、4、5)

  二、默读批注,了解爬山虎的脚

  阅读提示:默读课文3、4、5段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他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

  2、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并用“△”标出相应的动词。

  做完后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三、汇报交流,感受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板书:位置,形状,颜色(朗读、背诵)

  句子训练:那一句更好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导入: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爬墙的?

  课件:第四段内容,体会用词的准确。

  (1)动词:触变巴拉贴爬

  师.这么短几组镜头,作者就连用了几个动词,这几个动词颠倒顺序或去掉一个行吗?为什么?讨论生:不行,假如没有触,它就不可能爬墙。生:假如不变成小圆片,它就不能巴住墙。师:这些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爬山虎长出一只新脚就巴住墙,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它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2)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作者用词多么准确!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这一点。背诵。(加动作)

  四、学习观察方法,掌握观察顺序

  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的那么好?他的长期的细心地观察也体现在对叶子的描写中(齐读第二段)师:这段文字是写叶子的,看看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说

  师:我们欣赏爬山虎往往先看到茂密的叶子,然后再细致观察才能看清不显眼的地方,这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但是这不是本文重点要写的所以,只是写了一段。

  五、总结写法:

  1、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六、总结学法

  1、默读批注,掌握文章内容

  2、抓典型句子,感受具体生动的描写

  3、关注文章段落,了解观察顺序

  七、拓展阅读

  《一粒种子》、《父亲长长的一生》了解文章的观察顺序,感受具体生动的描写。

  板书设计

  生长的地方

  6、爬山虎的脚叶子:颜色好看排列整齐

  脚的形状

  特点:爬墙过程:触→巴→拉→贴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21世纪教育网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究竟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

  二、研读课文,品味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特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回答,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回答“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可爱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回答:“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关动词,你可以圈出来了吗?

  3、如果把“巴”换成“挨”字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巴”字说明爬山虎贴在墙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一步一步”是指双脚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换。

  4、同学们,了解过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请大家借助你的双手,一只手臂扮演墙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脚,同桌两个人互相来演一演吧!请同学示范演。

  5、带动作齐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一读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叶圣陶爷爷仍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样向上爬的?从文哪一个词语直接告诉了我们?“仔细看”这一个词语体现作者观察认真,仔细。

  四、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如果没有触到墙呢?会怎么样?

  课文第5自然段。这说明爬山虎与墙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爬山虎依赖墙壁。

  无论是爬山虎的叶子、脚还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观察爬山虎特别仔细,那他是采用了那种观察的方式呢?板书(连续观察),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表示他连续观察的词语呢?

  预设生找出: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

  五、练笔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它与墙的关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让你来自述一下自己,你会如何去说呢?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长在……

  2、我爬的时候,脚先……再……

  3、我与墙……

  六、升华

  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善于观察的特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掌握10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事物的美,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

  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 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 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8篇)】相关文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通用7篇)05-11

小学语文《爬山虎脚》教学设计09-16

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05-1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5篇)05-09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05-15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12-02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23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通用8篇)12-27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通用6篇)12-04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