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8 08:59: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9篇)

  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9篇)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互读、评价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有感情地背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境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会说自己的学后收获。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伯牙绝弦》的故事。

  学习流程:

  一、导课

  1、朋友是什么?在孔子的眼中朋友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还想到了哪些?在李白的笔下,朋友是();在高适的心中,朋友是();在王维的眼中,朋友是()

  人们常说,朋友有很多,但你最好的朋友你称他什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注意弦与玄的区别。让我们一起读课题。看到课题,你问了什么问题?

  2、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文、释义、悟情、背诵。

  二、小组预学成果展示,生生互学(5分钟)

  小组1号同学组织,按照小组4号读文,3号释义、2号记录本组商讨之后不懂的词句或问题。注意大声清楚地表达,认真专心地倾听与补充。

  三、预习成果全班展学、小组互学

  一个小组整体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1、AABC式词语: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描写高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高山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

  3、描写江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江河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查(不重复,有补充,用自己的话和大家分享)

  伯牙、子期及相关资料

  5、我能读准读通课文

  指名读,教师引导读出节奏和韵味,全班读。(课件出示)

  6、我能借助字典、注释或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

  不懂的词或句()我们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_

  7、再读课文,我还读不懂的是:

  四、教师导学

  1、理解词句的意思

  重点:课后第二题。课件出示检测。

  重点拓展:

  (1)志在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中的诗句引用高山、江河的诗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板书:高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

  (出示: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齐读词语。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这古人写话如此简洁,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泰山巍峨的气势来。

  当伯牙的琴声表现高山,钟子期就能感受高山的磅礴,真是善听的子期啊!

  ——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这样赞叹,齐——(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个句子跟刚才那句句式类似,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

  指名读。(2人)

  ——评:当读到“洋洋兮”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读,读出了江河的那种浩荡之气。

  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最有名的音乐家,那么,作为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2)相关伯牙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知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读相关的句子。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心声。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

  有一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山间用琴声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可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一个打柴的樵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师评价: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莫如子期。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那份喜悦和那份真情。出示1—4句(学生感情读文)

  五、学生练学

  1、补充子期死后伯牙资料,学生试着理解情感,升华主题。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齐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齐读课文)

  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高山流水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的音乐中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延续这段永远不变的友情吧!(背诵课文)

  2、教师引读:子期死后,当伯牙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赞叹();

  当伯牙志在流水,再也无人感慨();

  当伯牙志在明月,再也无人赞扬();

  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测学、延学

  1、再有感情读全文,出示无标点的课文检测读,试背。

  2、同桌互讲这个故事。(学生相互提醒怎样把故事讲好)

  3、谈谈自己的收获。简练的一两句话或一句诗。

  (师范说:千古知音最难觅,此生拥有定珍惜!)

  七、课外延学

  1、推荐阅读文言文《割席断交》

  2、《警世通言》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习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学法提示:

  1、查字典或对照文中注视,解释词语,说出句子的完整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根据情况,教师范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读文、背诵课文。再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

  挚友谊,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3)、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2、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

  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⑵、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⑶、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讨论。

  Α: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

  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

  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采用的方法是

  С、课文我读了a、大声得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得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二、课堂合作探究

  1、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找出文中原句,说说你的感受。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再读课文,想一想:伯牙和钟子期为什么互称知音?找出文中原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7、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8.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9.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11、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三、拓展延伸

  根据括号里的注释,读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这)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入水求之(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这样),不亦惑乎?

  1、这是个成语故事,题目叫。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里的“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四、课堂达标训练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和成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士为知己者

  ☆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莫逆之交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患难之交善哉)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

  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4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五、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志向相同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有一年中秋,伯牙出使楚国,船至汉江口却迎来了风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俩人越谈越投机,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 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课件出示全文]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初步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的故事以引入课题: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3、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儿点评、正音。)

  3、教师引导正音。(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适时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读一读?

  5、教师范读(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决定是否教读)。

  6、学生再读课文,可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

  7、看看你划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呢?(教师出示划好节奏的课文)全班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初解绝弦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2、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钟子期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3、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插图内容

  ①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结合插图,理解“善”(善:擅长)。

  ②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8、课文中还有两个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理解“善哉”表示赞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这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妙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讲解:“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C、刚才说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D、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汇报:

  (擅长弹琴的俞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的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决定从此不再弹琴。)

  四、巩固所学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看谁讲得生动(推选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述,教师总结)。

  2、再次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

  子期:善听必得之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8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老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老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老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9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 (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 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 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 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找到知音了!)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 (读)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生齐读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9篇)】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11-09

《伯牙绝弦》的语文教学反思11-08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04-15

仿写伯牙绝弦全文05-02

人教版语文伯牙绝弦课文01-17

有关《伯牙绝弦》的语文教学反思02-01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片段教学设计12-14

《伯牙绝弦》一课语文教学反思01-3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28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