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4 12:45:24 昌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五年来我们学了不少古诗,了你能谈谈学习古诗的感受吗?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再次走进角度单元,领略古诗的魅力,一起来学习《题西林壁》。

  二、资料解题。

  1、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2、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三、用文字画画

  学习一二句: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2、指导读词: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用6个字就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画出了庐山的风景图,老师想用语言为我们描画其中的一幅图“横看成岭”。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于是,我不禁想这样来读这个词:读出它的连绵不绝。谁也想试试像老师这样用文字画画,用朗读展示。来描画其他的风景图。

  3、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说句意:寥寥几句,区区14字,就为我们勾勒了出了几种不同的画面。同学们能用文字把作者前两行所描画的画面展示出来吗?

  过度: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由此,作者发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学习后两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生读,回答: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2、用上因为…所以…再来说说。

  3、再读读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站在庐山之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思考、回答: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4、师:“不”难道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不,普天之下所有的山,每一座都是如此。以此类推,世间万物也是如此。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

  5、师:对,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生答:全面的了解事物。)

  四、有节奏读全诗。

  古诗最讲究的是吟诵。吟诵时要注意高低起伏,快慢停顿。请同学们试着吟诵这首诗。

  五、悟《题西林壁》

  1、同样是写庐山,但各不相同。谁来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看到的景,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角度不同,感悟不同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六、背诵诗

  知识在于积累,让我们把这首诗永远的留在记忆中。请同学们背一背这首诗,也可以边背边做动作。(展示背)

  七、结束新课。

  在古诗的这座百花园中,还有许多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诗篇,同学们让我们课下走进古诗,去品读它,继续领略古诗的魅力。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哲理。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多角度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庐山的不同形态。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庐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对庐山的印象。

  提问:你们想知道古代诗人苏轼是如何描绘庐山的吗?

  初读古诗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理解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词句。

  体会哲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朗读背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尝试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朗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引导学生体会哲理时,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理解。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学会认读“缘”等生字,正确书写“题、侧”等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不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庐山的雄奇壮观。

  体会诗人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

  难点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及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朗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庐山的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景。

  引出课题《题西林壁》。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再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观察角度。

  品读古诗,体会哲理

  让学生反复朗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诵读古诗,积累语言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的内容和哲理。

  布置作业:收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效果较好,但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哲理时,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会写“峰、庐”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庐山的景象。

  感受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

  难点

  深刻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表达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与学生交流曾经去过的名山,引出庐山。

  介绍苏轼游庐山并作诗的背景。

  字词教学

  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朗读古诗

  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诗意讲解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情感体会

  提问: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有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哲理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哲理的理解。

  背诵默写

  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检查。

  布置默写任务。

  课堂小结

  总结古诗的内容、情感和哲理。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哲理,能够增强学生的感受,但在讲解诗意时,部分学生对古代词汇的理解还有困难,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和指导。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观察的地点和角度的变化。

  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庐山的美。

  体会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

  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展示庐山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的?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正音。

  理解诗意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全班汇报,教师点拨。

  感受角度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表示观察角度的词语。

  结合图片,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景色的不同。

  领悟哲理

  重点探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会有类似的感受。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蕴含哲理的诗句。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总结回顾

  总结古诗的内容和哲理。

  布置作业: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庐山的景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在小组交流中,个别小组参与度不够,今后要加强引导和监督。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默写全诗。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庐山的多姿多彩。

  体会诗人观察庐山的独特视角,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庐山的特点。

  熟读成诵,默写全诗。

  难点

  领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比较阅读法、联系生活法

  四、教学过程

  诗词热身

  背诵学过的描写山水的诗词。

  引入新课《题西林壁》。

  诵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多种形式朗读,如男女生对读、小组比赛读。

  诗意解读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庐山景色。

  视角探究

  分析诗人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和所见景色的.不同。

  比较不同角度描写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巧妙构思。

  哲理领悟

  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层含义。

  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诗的感悟。

  默写巩固

  学生默写全诗,教师批改。

  针对错误进行订正和强化。

  课后拓展

  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

  让学生观察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五、教学反思

  在比较阅读和联系生活法的运用上,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默写环节,部分学生出现错别字,还需加强字词的基础训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的感受,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的美。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

  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引导点拨法、想象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庐山的音乐,展示庐山的风景图片,营造氛围。

  教师介绍庐山,引出古诗。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正音。

  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教师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想象画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庐山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体会情感

  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赞美到思考。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探究哲理

  小组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

  总结升华

  回顾全诗,总结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布置作业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收集有关庐山的其他诗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创设和想象感悟,学生能够较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但在小组讨论哲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有关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人教版教学设计(精选10篇)03-21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02-24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10篇)11-04

题西林壁古诗全文10-19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02-20

《题西林壁》教学课件(通用10篇)02-02

古诗题西林壁古诗翻译11-03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10-26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07-04

《题西林壁》的原文及其翻译05-26

在线咨询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有关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五年来我们学了不少古诗,了你能谈谈学习古诗的感受吗?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再次走进角度单元,领略古诗的魅力,一起来学习《题西林壁》。

  二、资料解题。

  1、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2、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三、用文字画画

  学习一二句: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2、指导读词: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用6个字就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画出了庐山的风景图,老师想用语言为我们描画其中的一幅图“横看成岭”。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于是,我不禁想这样来读这个词:读出它的连绵不绝。谁也想试试像老师这样用文字画画,用朗读展示。来描画其他的风景图。

  3、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说句意:寥寥几句,区区14字,就为我们勾勒了出了几种不同的画面。同学们能用文字把作者前两行所描画的画面展示出来吗?

  过度: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由此,作者发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学习后两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生读,回答: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2、用上因为…所以…再来说说。

  3、再读读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站在庐山之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思考、回答: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4、师:“不”难道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不,普天之下所有的山,每一座都是如此。以此类推,世间万物也是如此。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

  5、师:对,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生答:全面的了解事物。)

  四、有节奏读全诗。

  古诗最讲究的是吟诵。吟诵时要注意高低起伏,快慢停顿。请同学们试着吟诵这首诗。

  五、悟《题西林壁》

  1、同样是写庐山,但各不相同。谁来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看到的景,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角度不同,感悟不同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六、背诵诗

  知识在于积累,让我们把这首诗永远的留在记忆中。请同学们背一背这首诗,也可以边背边做动作。(展示背)

  七、结束新课。

  在古诗的这座百花园中,还有许多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诗篇,同学们让我们课下走进古诗,去品读它,继续领略古诗的魅力。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哲理。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多角度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庐山的不同形态。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庐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对庐山的印象。

  提问:你们想知道古代诗人苏轼是如何描绘庐山的吗?

  初读古诗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理解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词句。

  体会哲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朗读背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尝试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朗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引导学生体会哲理时,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理解。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学会认读“缘”等生字,正确书写“题、侧”等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不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庐山的雄奇壮观。

  体会诗人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

  难点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及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朗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庐山的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景。

  引出课题《题西林壁》。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再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观察角度。

  品读古诗,体会哲理

  让学生反复朗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诵读古诗,积累语言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的内容和哲理。

  布置作业:收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效果较好,但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哲理时,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会写“峰、庐”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庐山的景象。

  感受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

  难点

  深刻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表达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与学生交流曾经去过的名山,引出庐山。

  介绍苏轼游庐山并作诗的背景。

  字词教学

  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朗读古诗

  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诗意讲解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情感体会

  提问: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有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哲理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哲理的理解。

  背诵默写

  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检查。

  布置默写任务。

  课堂小结

  总结古诗的内容、情感和哲理。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哲理,能够增强学生的感受,但在讲解诗意时,部分学生对古代词汇的理解还有困难,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和指导。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观察的地点和角度的变化。

  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庐山的美。

  体会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

  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展示庐山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的?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正音。

  理解诗意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全班汇报,教师点拨。

  感受角度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表示观察角度的词语。

  结合图片,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景色的不同。

  领悟哲理

  重点探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会有类似的感受。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蕴含哲理的诗句。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总结回顾

  总结古诗的内容和哲理。

  布置作业: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庐山的景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在小组交流中,个别小组参与度不够,今后要加强引导和监督。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默写全诗。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庐山的多姿多彩。

  体会诗人观察庐山的独特视角,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庐山的特点。

  熟读成诵,默写全诗。

  难点

  领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比较阅读法、联系生活法

  四、教学过程

  诗词热身

  背诵学过的描写山水的诗词。

  引入新课《题西林壁》。

  诵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多种形式朗读,如男女生对读、小组比赛读。

  诗意解读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庐山景色。

  视角探究

  分析诗人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和所见景色的.不同。

  比较不同角度描写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巧妙构思。

  哲理领悟

  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层含义。

  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诗的感悟。

  默写巩固

  学生默写全诗,教师批改。

  针对错误进行订正和强化。

  课后拓展

  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

  让学生观察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五、教学反思

  在比较阅读和联系生活法的运用上,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默写环节,部分学生出现错别字,还需加强字词的基础训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的感受,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的美。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

  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引导点拨法、想象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庐山的音乐,展示庐山的风景图片,营造氛围。

  教师介绍庐山,引出古诗。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正音。

  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教师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想象画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庐山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体会情感

  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赞美到思考。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探究哲理

  小组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

  总结升华

  回顾全诗,总结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布置作业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收集有关庐山的其他诗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创设和想象感悟,学生能够较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但在小组讨论哲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