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2 08:30: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必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必备)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一、揭题

  良好的教学氛围,饱满的学习热情是学习成功的中国。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生活经验,对蒲公英有一定了解,因此这一步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谈自己对蒲公英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三年级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常用的识字方法,已具备借助字典认读生字的能力。在这一步教学中,主要使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识记的基础上读通课文。教师通过在语言环境中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细读文

  1、学习1、2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比较学习的方法。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我家窗前的草地上有许多蒲公英,每当它开放时变成金黄色,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我和弟弟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蒲公英。通过美读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蒲公英很美,读第二自然段抓住句子“就这样,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和换词练习“引人注目”,了解这么美的蒲公英不被我和弟弟注意,我们不喜欢蒲公英,只是用它来寻开心,为后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态度的.变化(喜欢蒲公英)做铺垫。

  2、《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今天上课用两个课时讲了《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本计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果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找自然段时,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

  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在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每一次的教学反思使我明白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刚刚拿到新书,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看着那么多的内容,刚开始的兴奋和不安,焦虑各种情绪顿时涌上心尖,我能把课上好吗?我能给孩子们呈现一个怎么样的课堂?我还没有想明白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踏进了教室,惶惶不安的上完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于是有了很多的感触,我想结合《大海的歌》这节课不成熟的的教学设计来谈一下课堂教学中的感受。

  《大海的歌》整体看来是一首简单、易懂、节奏感、韵律感极强的儿童诗歌。初步研读了教材之后,我觉得这篇课文应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反复多样的朗读中感悟海之美,感悟语言之美,感悟作者的发现之美。

  前半年我在广州实习的时候,基本每个月都会去海边玩,和大海进行了零距离接触,那种美的感受特多,特亲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以此为话题和学生聊起了天。果然,所有的孩子都对我偷来羡慕的眼神,孩子们开始的谈起了自己脑海中的大海。有的孩子说,大海太大了;有的孩子对海水应该是咸的;有的孩子觉得海水应该非常凉爽;有的孩子对电视画面里投入大海中忘我意境意尤未遂;有的孩子觉得大海很神奇,竟然能孕育那么多的生物;有的孩子对那汹涌的'海浪吞卷自然的情景心有余悸;有的孩子则对大海的未来表示担忧,因为他了解到海水中和岸边有许多垃圾??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特别开心,没有一点上语文课的感觉.我没有打断他们,任他们说下去,这何尝不是孩子们美的发现呢?

  当孩子们趋于平静时,我问他们都是知道什么时候的大海呢?孩子们大都说是在白天,对晚上的大海的样子几乎就是空白.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小朋友在晚上,静静地做在大海边,欣赏着大海,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眼中,晚上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吗?

  接着,我便让孩子们打开书自读《大海睡了》经过反复多样的朗读,我又问孩子,这样的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孩子们一下子想到了平静、睡得香、很美,我让孩子们再读读,说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等我们再次交流时,有3个孩子觉得大海像一位母亲,和蔼、有爱心,她把明月和星星当成自己的孩子,是那么的爱他们;有的孩子觉得大海、明月和星星是朋友,大海总像哥哥一样照顾他们,十分宽容。有的孩子觉得大海睡着的样子很可爱;有的孩子觉得,即使在夜晚,睡着的大海依然显得生机勃勃。也有的孩子觉得风儿、浪儿很乖巧。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本,还把自己融入了文本,达到了文本情、学生情,两情合一。

  在教学《海上的风》〉时,我在引入之后孩子们开始自读文本,然后按照习惯与小组同学互读交流。我深入小组发现,有的孩子和同伴交流时已经能按照这首诗歌的特点自己仿写了。当时是一个学习不太好但比较调皮的孩子起的头,他说:“海上的风是一只豹子,它一来,就把人们吓跑了。”其他孩子也随着说了起来。我趁机让他们站起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说:“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抓住了这首诗的特点,谁来明确地说说?”孩子们说得比较准确。然后我提议孩子们把刚才想到的写下来,看看能不能写出更好的,交流之后,我又提出,作者写到的景物我们都看见过,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总结出因为作者爱大海,想象力丰富,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并且词语积累的多。借机我说:“是呀,因为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能发现被常人忽略的美。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我们的眼睛都能发现美。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去发现或用心回忆,说说你发现的美。”孩子们大多发现的是自然界的美,有一个孩子发现了别人心灵的美,有一个孩子发现了物品的美。然后我又提出,作者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勤于动笔,如果我们坚持动笔,把自己的所见所思记录下来,也许课本上会出现你的文章呢。在此基础上,我布置孩子们从现在开始发现美,记录美,准备召开美的展示会。孩子们信心十足。

  一节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在讨论中结束了,我的心情特别好。可是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虽然天花乱坠,气氛活跃参与度很高,但是孩子们到底学会了多少东西?该掌握的知识点他们掌握了多少,再跟老前辈交谈的过程中突然发觉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严重忽略,一些难理解的词语,例如“绽开”、“掀起”没有明确地讲解,对朗读的基本功训练也不够重视,很多的内疚,对重点知识把握不到位,怎么能教好学生,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我?我该如何掌握这个尺度?还有很多我没有意识到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我是一名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师,今天我要做的是反思我在本单元教学中的表现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首先,我认为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一些优点。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还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和进步。

  但是,我在本单元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发现自己有时候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太长了,缺乏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其次,我有时候会过分追求学习效果,给学生们太多任务,让他们感到压力过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我的评价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方式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针对这些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尽可能将讲解时间适当压缩,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在作业的安排上,也要更加合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同时,我还将尝试各种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这次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也对学生们的成长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为学生们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乐趣。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花钟》一文通过牵牛花、午时花、夜来香分别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饭、睡觉,告诉了我们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花时间。课文抓住了每一种花说话时的神态、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每一种花的特点,让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些可爱的花,从而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兴趣。字里行间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爱。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讲得再精彩,读得再流畅,写得再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能力还得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语文教学应以重视学生自己的反复诵读、体味为主,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辅。如果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沉浸于文本,并自己“涵泳”“咀嚼”,其实是违反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之处:

  1、激发学生读短文识字的兴趣

  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于识字,用于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兼顾文本,让学生随文识字,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帮助学生寻找到了记忆的钥匙,有效地提高了识字能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从小重视听的训练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听的训练十分必要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故事来导入课文,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

  3、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2)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动作辅助朗读,比赛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

  4、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发挥课文的作用

  1)借助拼音帮助小朋友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课文作载体,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文字。

  不足之处:

  1、我觉得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安排一个质疑环节,让学生对最末一节质疑,如:小白兔难道没有这三种花,起床、吃午饭和睡觉就会忘记吗?即告诫学生要自律,养成良好

  一、教学设计的构建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我从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学习入手,通过观看花钟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第一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段,这样安排也可改变按原有的段落顺序教学失重的现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很快就会想这些制成花钟的花是什么呢?我顺势问“组成花钟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吗?”学生踊跃举手,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以感情朗读为主,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同时引导学生仿照句式表达,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花开时间不同的原因,并扩展想象其他花开的原因。教学结束以欣赏12个月的花的图片结束,以激起学生留心观察的欲望。本节课无论是板书,还是课件图片的运用,还是朗读,都让学生置身于花的海洋中,置身在一个美的旋律下。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网络效应

  (1)这篇文章属于科普短文,内容涉及到许多的花,而其中许多的花我们又都没见过,如果能让学生看到这些花的图片,将会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句子的学习。课前我查找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和相关的图片资料,又通过范垂超老师的.帮助制成了虚拟的网络环境。学生看到这么多花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花钟,都惊呆了。“哇,太美了”学生徜徉于花的世界当中,欣赏着,有感情地朗读着。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更使教学顺利突破难点,学生结合花的图片朗读感悟着每一个花儿开放的句子,感受到句子的美。认知心理告诉我们,人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以直观感觉开始的,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明显。他们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越容易感兴趣。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为此,利用计算机的教学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由操作,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文字,花的图片等,让学生在网上浏览查阅,自由徜徉,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点击自己喜欢的花的图片欣赏朗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朗读,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升华

  这是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但也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课上充分利用网络效应,通过直观、形象、鲜艳明丽的花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之中理解了句子,又积累了词语。课上,一生汇报:“我喜欢月光花,我想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另一生说:“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你看月光花多美呀,我想把她美美的读出来。”有一生说:“我知道‘舒展’就是开放的意思。”接着学生汇报其他的句子,赵佳卓说:“我知道牵牛花是在凌晨四点开放”,颜俊飞说:“牵牛花的样子像紫色的小喇叭,所以作者说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是个比喻句。”高华阳说:“因为牵牛花像喇叭,所以我认为在朗读时应读得声音清脆响亮。”在学习睡莲这个句子时,唐羽佳说:“睡莲像个小女孩刚从梦中醒来,她一定不喜欢别人吵她,所以读时要小点声,温柔些,我读给大家听听。”……就这样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掌握了不同句式描写的不同。接着,我又通过出示对比句子使学生对书中描写的句子有了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更使他们积累了好词佳句。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总目标中这样写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之中,我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释放他生命中的能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读完课文之后,我问:“谁愿意猜猜这个花钟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众说纷纭,设想着花钟的样子。学习课文第一段,当学生理解了花开时不同形态的描写后,我设计让学生查看其他花的图片资料,在欣赏之后,让学生用书中那样的句式描写自己看到的花开的样子。一生:“银铃花摇起了它的小铃铛,丁零,丁零,真好听。”一生:“玫瑰花露出了它的笑脸。”生:“暗香舒展自己的花瓣。”

  五、遗憾之处:

  1、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教师应该用更高层次的评价语来表扬激励学生。这种评价语言正应与课文的内容相符合。这需要我自己的不断揣摩和不断的打造。

  2、在学习第二段课文时,如果能再加上关于花开不同时间的原因及更具体的知识有一个相关链接就会更好。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了一些填空,帮助学生。比如最后设计了“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懂得了xx。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感受到xx。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xx三个填空,让学生总体感受,从而回归课题《可贵的沉默》。

  这节课中同学们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课文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表现,不只是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一件事上。同学们如果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是父母该做的……等等这些生活小事。让同学们主动去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层含义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爬天都峰》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根据教材的体系编排,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衔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这些特点:

  一、紧扣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经过。“我们”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

  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课文中的'许多语言描写挺有儿童味,内涵丰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细细揣摩,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羡慕、敬佩,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丰满了。

  三、加强朗读指导,领悟人生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本节课通过各种方式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当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中老爷爷和“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过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结果学生少了些灵气,课堂少了些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待于进一步改正。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 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么理解本能的?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有的说:“猫上树.”

  ??有的说的不太准确,我适时地加以指导和补充。

  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不足之处:

  教学环节的人文主线体现不够充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不多,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进行提升,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过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二: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955字)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

  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

  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

  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涵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我在教学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故事。

  在讲解重点的2—4自然段时,没有很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在分析第二自然段时,对“万般无奈”讲解的很透彻,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住越王勾践当时的心情,但是对吴王夫差的骄傲没有做过多的讲解是一个盲点。也正因为这段对无奈心情的讲解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第四自然段对卧薪尝胆的讲解少了,而这恰恰是本文最重点的段落,也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对然也反复的通过读和悟,但是没有第二自然段那么的花时间,感觉没有那么透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的住住重点和难点,并且花最大的力气,直奔目标,解决问题。

  要学习第4自然段了,我问学生: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以引起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的兴趣。学生自由读了一遍后,我又让大家齐读,当大家读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这句话时,我就告诉学生这就叫“卧薪”;当学生读到“……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时,我就说这就叫“尝胆”。接着问:“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这时,学生都能说出卧薪尝胆的字面意思。我又问:“仅仅卧薪尝胆就能报仇雪恨吗?”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要报仇雪恨,就必须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必须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同时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时,再让学生谈谈“卧薪尝胆”的真正含义,学生都能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但是剪枝对于我们这些城市的孩子来说非常的陌生,因此,为了上好这节课,一开课,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接着,在精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有两个:

  一是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二是细读课文,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通过这两个教学目标,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达成这两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课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用了“满怀好奇—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一系列词语,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抓住文章的这个课眼。

  在精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最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除了书上的以外,还有哪些学问是课文外的,但是也非常重要。学生议论纷纷,找到“怎么区别枝条,如何剪”等系列问题,开阔了思维。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题的环节,我处理的还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抓住“懂事”这个词,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课标倡导课堂应该还原给学生,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配上音乐,为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果然,有的孩子认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关心妈妈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感觉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动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中会藏有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花瓣有时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本课是写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欢腾,同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呢?我先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大草原有一种向往。学生有了兴趣,课上起来就顺了。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老师范读课文,自己谈体会,让学生说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就着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分段体会本课优美的词句,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最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学生只有感受还不行,还得发挥学生的想象,我问学生:“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现了同学们对大草原的热爱。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在我讲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在预习本课时,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蜜蜂会辨认方向?我一听,立马感觉到学生有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因此,我布置学生各自回去收集资料。上课这天,学生准备了很多资料。上课时,我预留了时间给学生上台展示、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了几个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收集的资料,并解答组员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我并没有真正让学习课文,而是让学生尽情交流感兴趣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我也适时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思路或者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知识。

  这一节课主要的收获是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兴趣的方法之一。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我是上学期上的。时至今日仍牵在心头:感觉那是我自认为较成功的一节课。今天特地把他拿出来再读了读,感受颇深。

  在教这一课时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是生活的语文;也是人性化的语文;王崧舟老师也指出这一点。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学得轻松的,掌握的更牢。

  在教材处理上的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并且配上了精美的图片,图片把学生吸引过来,而内容却能留住学生。至少说有让学生广泛阅读,全面撒网,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你所知道的萧伯纳,形成了一股重点。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即有关萧伯纳生平事迹的,也有萧伯纳的文学作品的`,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这时请学生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扩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并且较好了引而不发,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这样更便于学生团结,突出小组的作用,通过竞争,促进学生的合作,通过竞争,深化学生的阅读;通过竞争,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绿色的歌》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优美散文。本文通过作者对小蝈蝈的歌声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思想。

  学生对散文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弱于记叙文,尤其表现在把握散文中含蓄的情感。因此,理解课文中隐藏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是难点所在。

  本文语言非常优美,很适合朗读式的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应在读中体会情感。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安排了分段合作读、自由读、齐读、配乐读、默读、重点句重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我认为不太适合进行逻辑性过强的推理式的探究学习。所以,只在开头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板书总结了几个主要问题,并用这几个问题作为授课线索组织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字里行间隐藏着的作者的'感情,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文句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并借此拉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

  1、指导朗读的评价不具体,没有评价出朗读节奏、语调、停顿、重音等

  2、学生思路跑偏的时候虽然想尽力拉回教学主线上,但紧接着出现了跑偏的“连锁反应”,应对上有些牵强。同时,自己的授课思路也受到一定影响。

  3、具体引导时的小问题,有些细碎,没能临场安排好精炼的过渡语。

  4、课文情感挖掘较深,课堂学生对于“为什么叫绿色的歌”这个问题不理解,临时加入了小组谈论,希冀能有突破,结果耗时过多,课文总结和拓展阅读没能准点完成。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语文荷花的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6-11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1-30

语文三年级教学反思02-22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识字教学反思11-26

语文母鸡教学反思02-28

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3-07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05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