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 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关于男女婚恋的诗,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而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诗经》,但是对《诗经》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强调学生们要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以及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有所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比较浓厚,兴致比较高涨,反应也比较热烈,并且不仅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还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的美。
学生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也有所体会,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学生能从中学会主动思考,并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思考到女子的社会地位问题,认为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女子社会低下,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而非单纯的一个男子的负心。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整首诗的价值意义应体现在能让学生有所思考,从中思考诗歌对现代女子的启示应是要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这些学生都能有所体会,而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得不是很深入和牢固,因此也很难感受到诗歌本身的美感,也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
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黄老师和李 老师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2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共5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291字)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3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结自己的课堂问题如下:
1、重感悟,轻分析。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中国的牛》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牛的精神和我们人进行对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精神,轻应用。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我在完成了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我的五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去领会作者。学会欣赏和感悟。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
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4
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但是,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其一,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二,多多少少放弃了上公开课、比赛课时的“功利心”,教学更加“本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也略微有些随意和放松,教学语言不如比赛课那么精练。其三,我鼓足勇气到兄弟学校,上了一节交流课,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准备。当然大家的点评还都是以鼓励为主,批评较为委婉,让我非常感动。其四,这节课让我有机会把最近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在此感谢一中的张老师,给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良师益友呢?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一个教书人也是如此。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我算是见过自己,懂得了一个人不能像是枝头的树叶,只懂得迎风飞舞、轻狂,终究吹落于北风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众生浩渺。这是我参加各种比赛后最大的感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5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任教现在的两个理科班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我想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注重课堂教学,选取诗词教材中的要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每节课,
2、 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3、 合理布置作业,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作业要求更加灵活,只要能达到巩固目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6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习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习,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来,苦口婆心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大家层出不穷。从孔子“学而时习之”到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再到王安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饱含著名家大师语重心长的激励。古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焚膏继晷”之发奋图强终成一帮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读,终成一代大师的典范??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学不可以已”的谆谆教诲。而将这一主张全面,彻底,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劝学》成为千古名篇,也成为几经变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经久不衰。 在完成教学之后,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语言和表达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响,才能透过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拨又一拨的求学者追求卓越。但是,
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再次就是在知识生成性方面的处理不够完善。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度非常高,它们希望和老师一起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它们也敢
于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挑战传统,挑战思维定势。于是乎,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里,学生能够对一些陌生知识进行质疑。我在欣赏学生这样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精神的同时,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虽然当中不存在卡壳的情况,但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一方面对学生主动求学的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这就启示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到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一手准备,便多一份内蕴 ,也几许从容,才能够在语文领域里自由翱翔,享受祖国文化带给每一个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诠释教师是课堂学习组织者的角色时有浅尝辄止的痕迹。我们主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学生在探讨学习的环节中,都能针对性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在组织交流 的时候,么深刻把握教学从荣幸的特点,甚至产生不信任学生能力的杞人忧天心里,总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到达华山之巅。因为引导不得法,所以导致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肤浅见解。这样的状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条既能培养能力,又能彰显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课题。
第五,因为时间的有限性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对《劝学》一文中饱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处于零状态。身为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子对芸芸众生可谓是用心良苦。在他的《劝学》里,蕴藏着他对勉励人们好好学习的真诚、真挚的激励,告诫和期盼之情。而在
教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解读的浅陋,就没有引导学生体会荀子这样的期许,也就导致了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很多老师一直语重心长地希望学生努力学习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没有将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只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无私奉献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
第六,在对该文主题升华的时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帮助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教学中,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份缺憾。这也对我产生了启示,在学习这样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除了理解内容以外,还得引导学生物品味当中的内涵美,教化美??
《劝学》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谆谆教导。他在传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时下,为了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老师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在和学生谈话,希望通过反复的语言教育激励学生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追求个人成长。但从收获来看,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在一些叛逆心较重的学生那里产生负面效应,不但起不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反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堵无形有形的间隔墙,阻碍了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导致教师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荀子很艺术,很灵动地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先天不足,借助外物能够扬长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义,他广泛地援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现象加以说理。这样就是抽象的说教变得贴近人心,有了亲切感觉之后,每个人都会主动去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会努力伸出双手去触碰,拿捏。这样的比喻艺术,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鲜明,充满磅礴的气势,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字字珠玑,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学者在自觉不自觉中汲取知识,内化知识。一旦把外在的资源装进心灵世界,将受益终身。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知识学习的时候,构建一个高起点,相信收获也会水涨船高。恐怕这也是荀子这样一些善假于物的君子已于常人的一种鲜明表现吧。
教师影响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是否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是否能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进度的时候。回首自己走过的受教育之路,不禁为自己知识的鄙薄而悲慨。虽然念完了大学本科,完成了注定命运的自我改变,似乎是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事情。但走出去以后才发现,这一切,看起来很美,殊不知当中存在着与巨人无穷无尽的距离。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钻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让我的心里隐隐作痛。自己装了一桶污水,奈何舀出清泉?如何“普渡”众生?怎样能灌溉出一簇簇光艳的未来之花???
教学基本功的习得,教学艺术的科学化,高度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极度欠缺,鞭策着我在这条修远之路上埋头苦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7
高二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作为教师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备学生:
任教现在的两个班级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二、备教材
本学期我们将要完成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教材的目标:
1、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三、备自己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思考:
1、教学内容要能体现主体需要,能激发主体兴趣
备课时要勤思考,多动脑。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选择他们的学习兴奋点。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有利情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重难点知识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加以呈现。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努力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2、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问题还要继续探究。
四、主要措施:
1、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注重课堂教学,选取诗词教材中的要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每节课,2、精心编写学案,引导学生把握“双基”(诗词教材的名句、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等)有做有改,有改有评,提高学习效率。
3、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4、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走上讲台和同学们分享,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信心。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8
最近在讲《窦娥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元杂剧的相关文学常识进行了讲解,接着又对《窦娥冤》的写作背景、作者关汉卿的生平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说明。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准备开始讲接下来的内容,我将这一课概括为三个大问题,分别是:概括《窦娥冤》的.各折情节,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窦娥冤悲剧的根源。
原本预想能够顺利展开的部分,却在第二课时的开始出了一些状况。当我试着让学生概括情节的时候,却发现学生根本不能准确概括,而且大呼“课文读不懂”。这使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自以为讲清楚的知识,为什么在学生眼里是一大问题呢?我找来学生和我一起分析原因,经过讨论,我发现学生在预习时并不认真,预习的过程也并不认真,同时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于是,当我再去讲像《窦娥冤》这样篇幅较长的课文时,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预习,同时留下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去预习,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
另外,我在上《窦娥冤》这一课时,我的指导教师杨红彩老师也来听了我的课。下课后她给我提出了以下的建议:首先是我讲课语速过快的问题。老师说,过快的语速不容易使得学生理解。这样即使我上课的信息量很大,但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多;另外是我上课时同学生互动不多,不利于发挥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认为杨老师给我的建议非常中肯,在以后的实习讲课中,我会更加注意以上的内容,从而使自己更加进步。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9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试卷出得如何呢?学生考得怎样呢?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抽样分析,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又似乎是意料之外的。但这次考试的整体结果,却多少是让人有些吃惊的。
从试卷涉及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紧紧围绕新的高考说明来命题。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方面,注意到了各个知识点的涉及:语音、病句、以及文言知识的应用,都符合新的高考大纲的说明。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程度,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试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实际性。这份试卷主要从可操作的实际上做文章。
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课本的教学反馈,两篇课内阅读取材《逍遥游》和《项脊轩志》,考查点侧重文中有思想内涵和有语言表现力的字词句的理解。
2、课外文言文阅读是我们曾经选用的试题,但结合了课内文言知识的考查,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现代文阅读仍然是突出能力考察,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体会和把握,重视语感的考察,重视文章的整体理解。
4、写作能力的考查,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牵挂”,注重细节描写,学生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重记忆不重思考。默写中主要问题是背诵不足,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得分不高,反映了许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偏于记忆、重复、巩固,而如何联系语言环境分析进行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等方面相对薄弱。
2、基础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表述上。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全是常用词语,可错误率高。阅读题的文字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都有较多学生错字多、病句多、词汇贫乏,标点混乱,反映了语文基本功的不扎实。
3、作文不够具体,没有写出自己真切独特的感受。“牵挂”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题目,完全可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堆砌辞藻,搬弄陈词,甚至套搬作文。
三、反思和计划
根据这次考试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现状,拟订了以下几点教学计划: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方面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加强语文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等。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课内的文章而放弃对课本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文章结构、思想观点等,该记忆的要记忆,该借鉴的要借鉴。
3、夯实基础。在生字词的积累,课文的朗读,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以及书写等方面加强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要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语文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去学习和训练。
5、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文名句的积累,除了督促学生熟读记诵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外的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在课内外的联系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相信坚持下去,定有成效。
6、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一篇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文章越容易理解。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广闻博览,多读多吸收一点。利用语文拓展课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随时指点阅读方法,以收更好的效果。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收一举多得之功效。
7、加强作文训练。还应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一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经常进行个别指导。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0
1、把课文当作学习语文的例子。要通过课堂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把课文当作“例子”。我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学习透过人物言行认识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方法。并希望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为实现此目标,我通过学情调查、相关知识介绍等手段,为学生搭建了阅读赏析的平台。目标实现后,再通过学生兴趣阅读交流,由课文宕开,使学生在课外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课内化,让学生在课内对《红楼梦》的阅读在课外有了拓展。这样,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多注意让人物在生动的情节发展中和人物彼此的关系中去展示自己的的性格这一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好的达到了本课的鉴赏目的。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一节课上完了,一课书教完了,不是就可以画上句号了,而应在学生心中留下破折号和更多的问号。
2、让语言成为品味形象的中介。以往的教学,多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我力求不用一张图片,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赏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和课外兴趣阅读时,采用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竞赛等形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如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就能够从多方面展开,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出乎老师意料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角度,这也是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难以出现的喜人现象。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1
《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民,在海上三天两夜捕鱼的经历”,它的故事的寓言性具有震撼性人心的力量。那苍茫的大海、孤独的老人、艰辛的搏斗、不屈的灵魂会激发也激励着学生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学生会从一部伟大的作品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他们会用老人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在遇到挫折时战胜自己。
从单元安排来看,这是一篇小说自读课文,在前面三篇小说的教学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抓住老人的心理活动,分析老人的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旨。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是圆满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读文章,筛选出老人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和句子;
三学生讨论并概括出老人的形象;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体味老人形象后的`人生寓意。
这节课我基本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老人与海》电影情节导入到了解故事内容,从分析故事情节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从深入感受人物真实而强悍的性格特征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终探究小说的象征意义,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节奏紧凑顺畅。但学生对老人的形象的总结,语言不够凝练和准确。
通过这节课,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重点情节和人物性格,同时也通过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把握了小说的主旨桑地亚哥不止是一个勇敢面对失败的硬汉,更是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生存的意义、在战斗的残酷中展现生命的价值的真实而强悍的胜利英雄。同时学生也领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励了自我要如桑地亚哥一样,在人生长河中坚守生命尊严,为了理想永不言败而且永不停息地奋斗。
在课堂的层层推进下引导学生从模糊到清醒、从理解到深受感染。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这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激励着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长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永不停息坚持人生的方向,实现自我的价值。
当然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对于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都还有很多不足,我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弥补、加强、完善。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2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二1、2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主要工作举措与成效:
1、精心备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学习好新课标,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做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备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做到分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多研究精品教学设计,吃透教参,精心设计知识点,进一步促进课件制作的精良化。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就其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强化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周记和作文为平台,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侧重思维品质训练,积累语言和作文素材。
3、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强化语文积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课外,还建立了《语文学习积累本》,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
5、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详细定稿版)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多,学生自主探究和巩固训练的时间少,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处在较差水平,限于学生的能力,老师也不敢轻易把课堂交给学生。
2、巩固练习的方式和质量需要变革。学生课下主动学习语文的不多,作业预留也限于练习册或周记、作文,针对性和系统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贴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多印发、收集一些习题作业,即贴近课堂,又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3、检查力度需要加强。我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落实抓得不够,作业面批的数量少,惩戒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弄虚作假,学习不踏实。
4、作文和语言应用整体水平不高,对考察文采和创造性的题目解答不够好,暴露出学生在语文的深层次能力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进方向:
1、基础字词和课文背诵强调指导有余,督促检查不足,下期将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
2、平时练笔相对较自由,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要借鉴同组其他老师经验,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训练的方法,同时拓展信息阅读量。
3、加强高考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瞄准高考,根据教学实际,掺入高考的相关要求和题型,让学生在平时就熟悉高考,不畏惧高考,一方面在训练中把握解题规律,一方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强化检查,抓落实,抓优生,尽心辅导,尤其是在语文方面“瘸腿’的学生,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宽严相济,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5、针对二班和一班末尾学生,强化基础训练,着力作文教学,提升整体语文学习水平,确保平均分和及格率。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3
《新课标》倡导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活泼,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并最终让课堂更高效。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过对《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的教学反思谈谈我对文言文阅读课堂的认识:
一、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何文言文都有一个固定的主要的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文言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识,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础。其次还得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标。就《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来说,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谓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么理解孟子的仁政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二个目标。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纲,提纲挈领,才能让学习更高效。
二、注重诵读,留给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经常阅读的人对这话会有深刻的体会。当然读是有要求的,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三、疏通文意时,要解放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是学生的一大弱项,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正因如此,许多时候,很多老师干脆就采取串讲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简单粗暴。结果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全面很准确,心理很踏实。但学生却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为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发现问题后,再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老师要相信学生,要放开手脚,要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切记: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四、教育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客观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知人论世是我们在阅读中经常强调的一种方法,要知道梁惠王为何担忧“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就得对战国时期及孟子的情况有所了解。教学中必须注意这一习惯的培养。
五、课后,要让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琐碎而庞杂,要夯实基础,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并及时做好整理归纳,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比如课文中所涉及的河、凶、加、兵、直、是、数、胜、发、庠序、孝悌、以等词,都是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不积累,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谈不上提高。有现在文言知识这个量的积累,才会有未来文言阅读能力这个质的飞跃。
不足之处:学生的预习不扎实,学习主要靠课内,导致课堂时间紧张,影响课堂效率。以后要充分利用早读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有有效的检测手段来保证预习的质量。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4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老师,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增加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呢?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教师教学实践中,找出弊端。
1.语文培养模式单一。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2.课堂活动空洞热闹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便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事实上,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
3.大语文化现象严重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连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语文教学更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体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看看录象、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离了语言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由此看来,不当的课堂教学挫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讲写作人物描写时,引入《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具体的动作,肖像等描写就会让文章生动。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现在的学生很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啊,正如毛主席说的,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练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甚之。那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而且一般语文好的同学都有点才,其实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语文老师那里学来了什么。到底思考一下,学到了什么?你是不是突然发现没有啊,其实在语文老师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语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出来的。虽然这句话值得商榷,但是也说明了语文的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过多的依赖老师,可是当我们会过头来看看的时候,还真有几分道理。但是别忘记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话。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的难点是如何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概括性格特点,同时要注意一些古今词义的变化。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引导学生:《红楼梦》写人物已经改变了以往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单一化的写法,塑造出成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这样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明白《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还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林黛玉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和深刻的。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活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
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说出自己对文中林黛玉的'理解。在指导理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人物眼中不同的林黛玉,不同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层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我具体的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关于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分析,可从语言、容貌入手,学生一般也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2、优美的语言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在对林黛玉的描写中,作者用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个“柳”字就写出了她的万种风情,写出了她的柔弱纤巧的姿态。
3、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除了让学生感悟美,提高道德情操之外,更应该学会运用,在当前中考应试的指挥棒下,这显得很重要。学生往往能够抓住某一处的细节进行揣摩,但要把整篇文章进行系统分析就有难度了。这里有很多处的对比,林黛玉对两次“有没有读过书”的不同回答,王夫人的对林黛玉的“携”和王熙凤的“拉”,都可感受到人物性格,但老师如果没有点拨,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到的。好的文章应该是处处有玄机,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去,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这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
4、文史不分家,学习古典小说,如果没有掌握当时社会一定的历史常识,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的,即使理解了也是苍白的。这点对老师来说更是重要。阅读永远是提高文学修养最基本的手段。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个杂家,我感觉到自己知识面很狭窄,这严重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尽管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做主体,那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生动。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以上是我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2-17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5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经典】06-20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经典)06-11
[经典]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11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12
[精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5
【精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5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20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