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对于情感浓的文章,如果学生学完了,没有动情,那恐怕不能说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情从哪来?情从文本来。教师除了怀着满腔的情来教学,还要找准生情点,恰当地唤醒它,点燃它,让它在学生的心中燃烧。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它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首诗就是最好的说明。无论是“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家”的写话设计,都给了学生运用语言宣泄情感的很好的平台。但宣泄是需要情感的积蕴的,阅读中怎样找准“生情点”,点燃学生的.情感呢?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怎样美妙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生:(读四次幻觉)
师:你们注意到这些句子了吗?请读一读,这些句子在暗示什么呢?
出示: 1、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3、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闪烁的星星。
4、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生:它其实告诉我们,小女孩看到的一切不管有多么美妙,它们只是一个梦幻,短暂的梦幻而已。
师:是啊,多么美妙的梦啊!可惜它太短暂了,短暂到只有火柴燃烧的几秒钟。小女孩何尝不知道呢?大年夜她拥有的,只有卖不出去的火柴,只有冰冷的墙角,只有在漆黑的夜空闪烁的遥远的星星。可她还是不断地擦燃火柴,陶醉在短暂的满足和快乐中。那么从小女孩这些幻觉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小女孩之所以想到火炉,是她太冷了。
生:小女孩想到烤鹅,是她太饿了,并且因为是大年夜,应该吃烤鹅的。
师:从哪里看出她太饿了?
生:从“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看出她饿的程度,她想马上吃到烤鹅。
生:我还看出她向往圣诞节的快乐,想念疼爱她的祖母的温暖的怀抱。她没有一点欢乐,也没有亲人的疼爱。
师:温饱、快乐、亲情,拥有它们的时候,有多少人感觉不到它们的珍贵,又有多少人感觉不到其间的幸福!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来说,一个火炉,一只烤鹅,一棵圣诞树、奶奶的怀抱,就是“幸福”的全部啊!就是小小的她梦寐以求的全部啊!
读了这个故事,有个孩子写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吧。(生读)你读了这个故事,不想写点什么吗? “幸福是什么”已经从一个最基本的角度得到了诠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第一单元
3《夸父逐日》教学反思:
本文是文言神话故事,篇幅短小,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且课文配有注释,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互助学习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对于怎样看待夸父这个人物,我鼓励学生从积极的角度多元地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同时,让学生想象夸父逐日时的心理活动,周围人的话语,夸父临死前的动作、神态、内心独白,布置扩写《夸父逐日》作业。
第二单元
9《美丽的规则》教学反思
1.本篇课文篇幅不长且语言浅显易懂,适宜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的要求自读课文,读懂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和人物的情感与认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2.课堂临时加小环节:根据平时的观察,说出你所见到的“不美的规则”或“美丽的规则”——既培养了说话能力又进一步理解了“规则”。
3.引导学生感悟课题之美,课题之引人注目,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视的。
第三单元
10《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1.朗读、背诵。小学生接触文言文很少,教学时重视学生朗读。教师先通过拿腔拿调的范读课文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再指导学生用文言文的朗读方法自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演(用现代文演、用文言文演)、练,让学生多接触语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养其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第四单元
15《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不难懂,学生在参照注释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粗知大义。因此不用在疏通语言上下太大功夫。
2.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主要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多读悟出来。因此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大意,诗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一要做到理解到位;二要想象画面;三要体会感情。熟读成诵,才能背下来。
4.扩写古诗或想象画面写话是本课教学小练笔的好内容。
第五单元
20《故宫》教学反思
1.本文写故宫主要从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两方面介绍,前者详细,后者简略。在理解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去感悟描述建筑的第二部分,对于描述文物的第三部分可作略处理。
2.学习3-9自然段时,提醒学生注意表示空间位置转换的句子,去把握作者介绍故宫建筑的行文顺序。如:“过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由南往北依次是……”
3.在阅读中,让学生注意重点描写了哪些宫殿,为什么把三座大殿(尤其是太和殿)作为重点详写。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读后的印象、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4.想象描绘一个宫殿或按空间顺序法写一处建筑是本课“写”的训练好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萤火虫》是一首旋律清新、颇富儿童情趣的歌曲,全曲的一、二乐句以童谣式的歌词,富有民歌的旋律曲调,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萤火虫提着灯笼匆匆回家的情景。三、四乐句以变化重复的手法进行发展,旋律起伏,把儿童担心萤火虫的灯笼被吹灭的心情,描绘得惟妙惟肖。整首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情趣盎然。在初听歌曲时,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情绪风格,活泼有趣轻快的。整首曲子的学唱并不难,但是要很好的掌握歌曲,很有韵味的演唱,是整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很好处理歌曲演唱的难点。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萤火虫的带领下游玩音乐乐园,在乐园中学知识,学唱歌,学表演。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依据学生年龄小,表演欲强的特点,通过故事,猜谜等形式导入课堂,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在孩子们学唱歌曲的.环节里,认为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虽然用了很多方法,但是关注学生不够,旋律学习的时候并没有循序渐进,而是匆匆的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一步步走下去,并没有停下脚步来听听孩子的歌声,没有注意临机应变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以至于孩子们在处理歌曲情境时表达得不够好,值得好好思考。以后的课应该在孩子理解了情境的基础上及时的指导声音,指导孩子们用正确的声音去表现情境是我教学的当务之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苏教版十一册课文,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回日军驻地的经过。本课要求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浓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感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
由于刚学了《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学生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已有了一定了解,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我们的学生对抗日战争中,日本的残忍和中国的以德感人政策已经认识非常深刻。开始,我估计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聂将军为什么对两个日本小姑娘像亲人一样。教学时,我抓住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和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接着出示补充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宽容以及中日关系的发展,学生对聂将军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活菩萨”说得也头头是道,体会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回顾《十六年的回忆》一文的写作方法,今天学的课文《灯光》在写法上和《十六年前的回忆》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来比较中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找到与《十六年前的回忆》表达相似之处。交流中学生能准确说出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法相同,但课文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交流中体会到郝副营长一颗火红的心——革命胜利了,孩子们可以在灯光下学习了。在这颗火红心的驱使下,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他才会-----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点燃的书本发出的火光,灯光有什么联系呢?有了革命的火光,斗争的火光,胜利的火光,才有了灯光,光明的灯光,幸福温暖的灯光。探究出灯光的含义,灯光是郝副营长对革命胜利的憧憬,是革命的信念和理想,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在内容情感积淀到一定时,学生交流喷发出对灯光的理解。
又是一位多么好的革命烈士,为了革命的胜利,勇于牺牲,我们深深地缅怀他,自由展示读句,说句子表达心情和情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1、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2、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引着我们,周恩来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汇报交流中心句,学习中得出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课文是怎样写的呢?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读读,划划,议议中进行着。
展示交流工作劳苦,从关键句,关键词中体会总理工作的劳苦,工作的一丝不苟。反复读中进一步体会总理工作劳苦,多么为人民服务啊!生活是怎样的呢?生活简朴也抓关键词句体会,设身处地地思考体会,总理生活多么简朴,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情读句进一步体会。
如此为人民服务的总理,作者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不由得自豪,齐读最后二段,稍作理解后再读。链接当时背景资料,谈谈感受后再读。一夜的工作是他一生工作的'缩影,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理解后再读。去掉叙述语,专读两段的语言部分。情感一步一步渲染,一次一次朗读,在读中学生的自豪也一步步走向深入。
还有哪些人是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呢?在交流中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种子也种在学生心中。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在教学《名碑荟萃》这篇课文时,我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多种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并且照顾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开发。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本文是一篇选读说明文,课文结构简单,内容简洁明了,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本学期又学习了收集资料和从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因此以自学汇报的形式学习本文是最佳方法。根据课文内容,本设计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时,有一定层次。课前,师生共同拟定预习提示,我提醒同学采用本学期所学的“搜集资料和从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学,使学生的自学有法可循。由于课时的原因,这个预习要学生独立进行,这样做,我在控制自学目标时加以点拨,不至于使学生抓不住主题,偏离教学目标而盲目预习。课堂上的.三关检测也是针对预习提示设计的,这种形式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可以驾驭各个内容,哪怕是很枝蔓的问题也可以水到渠成的与既定目标联系起来。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理解、朗读的喜好,创作级别和作业的选择等等。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反思
在检测的第二关中就提出了“我的收获”,并给予“内容、感受、写作方法”三方面的提示,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有机会去思考和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学习经验,这种反思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的,既要对反思做出解释,又要找出反思的内容,达到对全文的输理和回归。教师要注意在反思时引导学生紧扣教学目标和中心来进行,做到了有的放矢,确有所得。
三、张扬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运用与创造能力
教学中检测的设计均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第三关的创造空间,按照低中高不同层次的设计,给每个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而创作内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自由选择和教师资料的赞助更减少了学生思维的束缚,因此更有利于他们自由表达有创意的个性见解。在创作中,我给学生足够的尊重,不管是什么观点和主张,教师都应正确的加以处理和引导。
四、课后延伸比较自然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中国书法艺术成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了解了不少书法知识,对几位名家的书法也有了一定认识。这些知识正好可以和我校本学期的书法学习结合起来,会写、会评、会改进,使学有所用,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大有益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我原计划一节半完成任务,可是课堂的生成却超出计划,用了两节课。
在开课之初,我首先请一名同学上台板书课题,可是,同学们看着我只是笑,没有同学自告奋勇,也没有同学毛遂自荐,在我的目光下躲闪,唉,老学生了,还得重新磨合,有点烦恼,没办法,尽快调整吧。我看有点冷场,就拿出老把戏,点兵点将吧,这是郭锦涛看着我笑,离我最近,我就点他,这是个有点特殊的孩子,孩子母亲单独找我帮忙教育,我点名,可是他只是笑,不肯上台写字,我激将,“咱郭锦涛和胡锦涛只一字之差,难道不敢写字,又不是不会写。”“老师,我的字不好看,我下课抄课文吧。”在我的鼓励启发之下,终于张博锟上台写了题目。可是,由于张博锟的字体不太好,每写一个就会引来阵阵笑声,可是我笑不出来,我一脸严肃的看着同学们,看我的`脸色,学生也忍住了笑声。“字写得不好,我们可以再练,上台就是练习机会,不仅练字,还锻炼胆量,你连写得勇气都没有,你有什么资格笑别人?张博锟好样的!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让我们把真诚的掌声送给他!”从同学们的表情我看出了许多,有羡慕有佩服有后悔,看来以后在课堂上还要多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乐说、会说。
写课题过后,我指着课题,看着学生,抛出了话题“说说你心目中出色的老师。”也许是刚才激发的作用,也许是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不少同学说,就像你杨老师这样的!我一笑,“不准拍老师马屁。”学生都笑了,课堂活跃起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爱心,对学生好。”“有责任心,会管学生。”“懂得教学方法,学生能高兴接受。”“关心学生。”看着这些孩子的开心无拘无束的表达,我没有按计划制止他们,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吧,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之后,我也笑得出了声,“呵呵,懂得词还不少啊,同学们对老师的要求挺高的,看来做出色的老师还真不容易!不过,杨老师一定会努力的!做咱班出色学生的出色老师!”
在课堂小结时,学生都能够总结出受到要遵守公德、遵守校规的教育,我像往常一样问学生“课文到此结束,对于本课谁还有疑问?”“没有。”“我有,”我一本正经的问学生,“课文一直说是黑人学生,可是题目为什么是出色的老师?”“因为他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所以说是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是我人生的老师。”看来学生还挺聪明!我趁机总结,“是呀,我国古有一字之师,一日之师的说法,我们都要虚心学习,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做一个知书达理之人,遵守公德遵守规则。”
这节课三起三落,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学生真的是不再是小学生了,不能小看,今天的这节课着实是给我上了一课,同学们今天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多么明确的要求:有爱心,有责任心,学识渊博,讲究教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出色的老师,只有努力,在努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对古诗了解得多么透彻,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然后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
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然后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阳春三月,微风徐徐,柳树,有两只的黄鹂鸣叫,仿佛。天空,一群白鹭排着,展开的双翅,向着蓝天地飞去。凭窗远眺,只见西面的岷山上,整个美景好像是。门外江边,停泊着的船只,他们即将。
在练说、练写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日常积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让学生先根据出示的填空口头练习,再让学生把它当做一次小练笔写下来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说明书这种非连续性文本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拿我自己来说,买了车后因为没有仔细去读说明书,结果变速箱在发生异响后怕麻烦而无所谓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决定去修理了,结果保修期超过半年了。高额的修理费真是让我悔不当初——要是早点读说明书并且认真读就好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现在教孩子学会读说明书非常重要。
可能是因为以往的课文教法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初读、重读、研读这老三样,课堂上无非就是我问学生回答,答不好,再请学生答的老套路,这节课上学生大概也没有抱什么希望的,情绪很是有点低迷。于是我在学生初读说明书,尝试自己先做课后练习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根据这份说明书的描述,两个台灯图到底哪个是对的?学生按照日常的习惯,就说第二幅对的。我嘿嘿一笑,很神秘的说,不对,第一幅才是对的。学生马上就来了劲,纷纷说是第二幅才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不就是这样的`吗,不然根据反射原理…… 我说,你再读读说明书嘛,按照说明书上说的,做出来就是第一幅的样子。于是,学生就赶快去读说明书了。慢慢的,倒戈的声音出来了,有几个学生不知是趋炎附势还是真的读出来了,也说是第一幅对。我便问看来这份说明书中做法的介绍是有问题的,哪一步有问题?很快,我们都聚焦到了做法中的第三条。到底铁丝是从乒乓球的凸面还是凹面插进来的?后来我们发现一块固定住铁丝的橡皮泥至关重要,如果是第一幅,那么橡皮泥很有可能藏进了乒乓球的凹面,图画上看不出来,而第二幅明显就是没有橡皮泥的,那么第二幅的做法根据说明书来看是错的。那么根据生活经验,这份说明书要怎么修改呢?刚好班级中的喜欢动手的同学——朱邦亮自己做了一个台灯玩具,于是我们就借助它的这个模型一边演示,一边讨论修改说明书,直到用上最准确最有序的语言描绘出了制作的过程。还用说什么呢,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说明文语言一定要准确的知识点也渗透好了。
所以说,什么样的文本要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真的挺讲究的。以文定教有时候也是以生定教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五次历险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文章一样,篇幅比较长,而且文章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认为有几点还是值得夸赞的:
1、紧抓题意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
2.精彩片断的.赏析中抓住“虚惊一场”这一关键词,把梗概和精彩片断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然后以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主线展开教学,让孩子找出哪些是大悲的描写,哪些是大喜的描写,感受马克吐温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接着让孩子们谈谈大喜部分的描写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这时孩子们都畅所欲言,无一不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夸张。
3、小练笔: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特别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们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尽情地展开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认为孩子会说不出来,所以引导太到位了。因为这时学生已经预习了,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或者说我应该在布置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孩子以历险为重点,去概括写了几次历险?这样在课堂上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那么后面的设计“小练笔”就不会成为虚设了。这是最遗憾的一件事。第二点值得我思考的就是:我们老师上课在平时若布置了学生预习,可能会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么在分开课时是否也能一样做到呢?比如我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时间就不会不够了,教学目标当然也能完成,甚至还可能拓展更多的东西。可是往往在公开课上这件事还是很难做到。总担心自己的预设不能及时完成,总担心学生的生成答案与自己的预设不相符,害怕出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努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1)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小组共同制作的小报的环节,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我还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结合他们小报中表现的部分提出自己在看过文章后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又如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生共同交流中,我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2)《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自己查找资料,做一份有关新疆维吾尔族的手抄报,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对新疆有所了解。课前十分钟,请学生欣赏了视频《我们新疆好地方》,感受新疆的美,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这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围绕着“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这个中心句来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及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最后又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学生对课文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二、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侧重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写法指导,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写法指导。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从重点词语入手来理解句子。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联系课文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遗憾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有些前松后紧。因为是略读课文,有些地方还可以讲得更简练一些。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地加强。还有待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其各种能力。另外,语言不够精练,个别环节衔接得不够自然。课前没有仔细检查,在制作的幻灯片中有一个错字竟然没有发现,是下课后学生给指出来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教学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我主要是引领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如冬天海的“气势磅礴”,学生从“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掀到”等词语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想象、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海上波涛汹涌的情景。当学习春天的海时,我请学生比较作者写“冬天”和“春天”的海所用动词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对比,学生不仅对不同季节的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在学完每个季节海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去感悟烟台人的特点。首先将四组描写人的句子整体出示,并相机出示语句填空训练:“冬日的烟台人(),因为();春日的烟台人(),因为();夏日的烟台人(),因为();秋日的烟台人(),因为()。”通过静静地思考、想象,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于烟台的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明白了海与人的关系,这为理解最后一小节中“背景”“舞台”作了铺垫。
在组织学习“秋海”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的交流非常少,也许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说的,的.确,这个自然段描写很少也很直白,似乎真的无话可说,于是我先引导学生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学生马上体会到,此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锚远航……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因此根据事先的教学调整,我再请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由此,学生感受到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至此,学生对作者在用“充实、忙碌”来总结大海的特点的独到的视角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13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6-07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3-10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优选)06-10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匆匆》03-30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匆匆》05-10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7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03-13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