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10:08: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选]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在《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安排了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在开学初,我就让学生通读课本,了解到本册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是《鲁滨逊漂流记》,可以提前购买、阅读。教学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全班同学几乎都看过了。那么,我们现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有什么意义呢。

  我首先布置一个作业,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出示《鲁滨逊漂流记》读书报告单:鲁滨逊一生漂流过哪些地方?鲁滨逊在荒岛上有哪些劳动创造?鲁滨逊在孤岛上读什么书,是在什么情况下读的?书中的哪些话,你觉得特别有意义?把它们摘下来。读完这本书,你最想说什么?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读书笔记。

  我们这辈子去航海或者去孤岛的可能性都不大。为什么还要读《鲁滨逊漂流记》呢?我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想,在交流中,鲁滨逊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勇敢地承担后果,动脑筋解决面临的`困难;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不安于现状,拼搏进取,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有顽强的意志;聪明机智,在困境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创造性劳动等。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认识了鲁滨逊这样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而且从他身上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品质,不光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也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正是我们现在阅读此书的目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觉得,如果能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进行德育教育。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词是“杰出”和“爱国”。我围绕着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课文后,我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我虽然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由于这篇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所以,对这篇课文的.难点如“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刻。

  二、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贯彻不到位。我在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得还不够。看看其他优秀老师的课堂,这点都做得很好,他们能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能做到“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三、在教学中,关于詹天佑所采用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上,我的学生在比较机械地跟着我的思路走,没有什么自己的创意。所以,我感觉到,自己的启发还是不够的。

  “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这是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捷径。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样的提法。在这里,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备以后的阅读教学之用。

  所谓整体感受,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它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一般原则。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或叫中心内容。

  关于这篇课文,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讲解资料收集的方法与技巧,布置学生预习,认识生字,质疑问难,学生自悟。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学习、理解全文内容,重、难点教师点拨。感情朗读,深化理解。总结中心。

  第三课时:学习作者总分式布局谋篇的方法。鉴赏语言、吸收语言。发展技能,进行说、写训练。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上完了《负荆请罪》一课,心里莫名窃喜。因为课堂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负荆请罪》是一个两幕剧剧本。刚开始上的时候,孩子们把剧本忘得一干二净,问剧本的特点一片茫然。我只好带着大家慢慢回忆,时间、地点、人物要放在开头,主体部分是人物对话,方括号、小括号什么什么的`……后来发现,剧本学生们是读懂的,不过这些要归纳出来的特点,确实说不上来。然后给时间让他们分角色练读,一圈转下来都挺上心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篇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

  高潮出现在第二堂课。按他们平日里的表现:聊天式插嘴都起劲儿得很,关键时刻就成了锯嘴的葫芦,沉默是金。我以为站出来分角色朗读是困难的,上台来表演是不可能的。结果,第一组女生,主动要求分角色表演,第二组男生,带着几分腼腆,上台来大大方方地表演,赢得大家的掌声。因为表演得卖力,下面的观众也当的很称职,配合默契。这真是个大大的惊喜。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出乎我意料的好。出色的表演,说明学生不仅读懂了剧本,而且能按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这个,比嘴上说更厉害。期待他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优秀。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教学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首先,抓住“灯光”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重点句子认识英雄形象。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最后,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思想教育。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假如你就站在郝副营长的墓前,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教育。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讲解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讨论、自主探究的机会就太少了。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我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的机会,让他们尽快学会学习方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与学生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是第一课时。在课中,我觉得有三处处理得比较好。

  其一是学生字“肖”时,我让学生交流了“肖”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学生知道另一个读音读“xiào”,也会组词“惟妙惟肖”。我就告诉学生在读“xiào”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像,一个指相片、图像,比如“肖像”。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读“xiào xiàng”应该读“xiāo xiàng”。我没有立即下定论,而让他们去查字典。结果一查,发现字典上果然是读“xiào xiàng”。于是,我说,老师也一直以为是读“xiāo xiàng”。老师在课前也去学了生字,在查字典时,发现这个词读错了,就纠正了过来。我想,通过查了字典,你们也应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了吧。以后我们读词,可不能想当然,要勤查工具书。

  其二是在让学生交流“逝”的字义时。一位学生说,“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说:“是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对这句话,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说:“通常我们会说某某人死了,某某动物死了。而如果是我们敬仰的人死了,我们会说逝世。那么死,还有哪些说法,分别用于什么人?”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牺牲,用于英雄与烈士。”“驾崩,用于皇帝。”“圆寂,用于寺庙里的'法师。”……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对于死,有这么多词来说。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与辨别,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三是在学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他的同学不离开波兰,而肖邦却要离开呢?”问题提出后,我问其他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举手。于是,我肯定这位学生提了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临近下课,我就把问题存着,让学生课后好好去研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国外所做的事,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很有音乐才华,他的工作就是创作与演出音乐。他的音乐给波兰人民以信心与力量,他是用音乐在救国。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国内,一定会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波兰。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教参中说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更有利于他们的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不懂就问”和“勤于搜索资料”的习惯培养,不仅要通过专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掌握有关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得到落实,不断实践,最终形成习惯。

  不过说实话,在之前的十个有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教学我也试着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但到如今显示的效果来看是并不理想,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往往会觉得你老师讲得罗嗦了,他们的意思就好象是你老师不讲我也知道,所以整个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就拿今天上课导入,我就是让学生来说说五年来自己在以前学到的`习惯中那些学习习惯是让你受益匪浅的,举例来说说,结果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是寥寥无几。

  我想有可能就是以前上这部分内容时过于倾向于灌输式教学了,说教式的教学,以至学生反感,或无所谓,因而他们也没有真正来学习那些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我想今年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的方法改变一番,变以往的灌输式为学生自主式学习,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尝到“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甜头。新课标也这么说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在布置预习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各少数民族以及祖国历史成就等方面的资料,并且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和同学询问。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尝到了“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甜头。我们要把这两个学习习惯渗透到今后的学习中,并让学生终生受益。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 “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充。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在教学“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我学过一篇课文,名叫《怀特森先生的课》,作者是美国的大卫欧文。在这篇课文中,老师大胆创新的做法令我吃惊,同时怀特森先生也教会了我一个真理: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没有人一贯正确。

  怀特森先生是谁?每个没看过这篇文章的小书迷们心里都会有这样深深的疑问,怀特森先生是作者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怀特森先生胡诌了一个叫做 “凯蒂旺普斯”的动物,作者和同学们都深信不疑,结果作者和同学们都错了。他教育作者和同学们要敢于“怀疑”,从此,上怀特森先生的课就成了“探险”。又有一次,怀特森先生说轿车是活的“生物”,让作者和同学们去驳倒他,从此以后,作者和同学们把这种崭新的怀疑精神带进了所有的课堂。

  怀特森先生的教育方法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也让我们学会了要勇于质疑、坚持真理,还要拥有崭新的怀疑精神,更教会了我们,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对周围的事要辩证地看待,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依据,绝不相信一切议论!在平时的`课堂上,如果老师黑板上的字写错了、课本上的字印错了,不妨大胆地指出来,不然班里的其他同学就会认为,老师这么写、书上这样说都是对的,从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认知能力。

  大家听说过哥白尼吗?哥白尼是一位勇敢、坚持真理而令人崇敬的天文学家。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窄,认为宇宙是有限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静止的地球运行。当时,欧洲的教会支持这种观点,谁反对,谁就会受到迫害。而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三十多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每时每刻都围绕着太阳运行。他以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他创立的“日心说”彻底推翻了当时“地心说”的理论,从而带动了人们一系列观念上的变革。

  就是哥白尼崭新的“怀疑精神”,带动了人们正确的一场观念变革,同学们,看到了么!这,就是“怀疑精神”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要做“人家说什么我就信什么”的小迷糊,而要用智慧的眼光,去辨别生活中的真真、假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轮椅上的霍金》是一篇饱含着浓浓的情感,让人深受感动和鼓舞的文章。阅读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小学生能学习霍金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的精神,并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提供学习的榜样。

  这篇课文比较长,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做到了长文短教,长文精教,以读促讲,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我合理选择并调整了教学内容,重点引导学生研读命运对霍金究竟怎样残酷,以及从哪些方面看出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和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体会霍金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课堂的一开始,我抓住女记者的提问来切入本课的教学,采用身份置换的方式让学生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走近霍金,向霍金提问,质疑心中的困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开始了和霍金的对话。课堂中,我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不断地让学生诵读课文,品读课文,充分感受霍金面对困难不屈服,坦然面对残酷命运的乐观而又豁达的'精神。其间又不断抛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心灵和人物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命运对霍金实在是残酷时,提出“同学们,一般人如果遭遇如此的命运,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再如,假如这样一位不幸的人此刻就在我们教室里,你的心情怎样?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去触摸语言、感悟文本。

  由于课文比较长,虽然在设计的时候想方设法抓住重点展开教学,但还是觉得时间很紧,为了赶进度,所以对几个重点的品读感悟还不到位,感觉浮于表面,不能品到点子上,深感遗憾。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读。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后,我感觉到,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

  本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基本上是紧扣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似是而非,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写有读,有常规有创新。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没有完全做到入情入境,这就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那教师又应如何把抛出动的网收回来呢?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此文很有教育意义,主题与本单元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似:要成大业,就要先吃苦,经历种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锻炼意志。利用两课的内容进行一次思想品德教育。老师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反省,课堂气氛非常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故事,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本文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而且是同学们喜欢的聊斋鬼故事。因此就引导学生讲鬼故事。这样就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 质疑,发挥主动。

  课堂质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并发现问题,而且利用课堂提出来,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学生课前就有动力,也会积极主动去完成。只有“疑”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三、 教师示范,调动气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对老师的方方面面都很感兴趣,因此只要老师一作示范,学生的兴趣随之也被调动起来。这样只要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发言,思维也就打开了。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拥有主动发展的权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8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2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12

六年级上册语文桥的教学反思03-13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10-1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2-28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02-28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26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