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
一位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对现如今的工作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今年我又担任高三年级文科班的语文教师。一学期又快结束,在这里我对一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近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表现
1.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1.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
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2. 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成因
2.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渐进性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
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2.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3.对 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的调控措施
3.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个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同学,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同学,也大有收获,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3.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讲“兴”时,我引了陕北民歌歌词:“这么长的辫子探不到天,这么好的妹子见不到面”,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3.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
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
优点: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5、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6、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7、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第五周对我们东莞中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周的星期五是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是全体师生展示东莞中学风采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课程是唐诗宋词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经验的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诗歌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教学难度教大。但我喜欢挑战困难,觉得越是难度教大的课题师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选报课题的时候我毅然选定了这篇诗歌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向新课标靠拢,努力践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课课有收获有升华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流程的`具体操作上我重点突出了三个字,就是“读、写、品”。
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我总感觉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且知识的外化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于是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学生写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也确实在老师的引导下交上了令众人惊叹的作品。
我的这次公开课虽然在我们语文科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齐声美读中结束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实现,课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实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学追求,然而教学本身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任何破绽、没有任何遗憾,那么这堂课也一定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争论和智慧在其中,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开课已经上完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会在思索中等待,认真地接受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莞中这块热土上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4
周二上午,和六(5)班这群多愁善感的孩子们一同经历了《苏幕遮》的课堂六十分,尽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但留给我的却是一种异样的感觉。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当时还是懵懵懂懂。这几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和反思,也有幸和善于“挑刺”的冯老师交流,渐渐明白这种异样的感觉缘于自己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脱节,缘于自己的课堂引导不到位。
还记得那天上午,我上第二节课,于是就在第一节课来到教室准备和孩子们联络一下感情。六(5)班的孩子个个能说会道早有见识,也听陈老师说起他们已接触过词,但总认为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孩子们很热情,一下子就熟络了。为了摸清他们学词的起点,我就在角落里找了个不太声响的男生来读这首词(这首词已提前一晚发下了)。这一读,不仅读出了词的节奏和韵味,也读出了词人的情感;这一读,也把我给读惊了:试教了好几次,孩子们学词都是原生状态——处于零起点的,初读时没一个孩子能读到这个层次的。我不敢相信,就再请了几位来读,结果让我不得不相信。只记得当时笑着说:“孩子们,你们都读到这份上了,那下节课我就没什么可教了。”
走出教室,我开始为自己不早点和孩子们接触而后悔,也为接下来足足六十分钟的课而担心。诵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贯穿各个环节,从“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韵味”直至“读出情感”、“读出意蕴”,在层层深入中读透词心,可孩子们似乎都一步到位了,该怎么调整教学预设呢?混混沌沌地过了十多分钟,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就走上讲台,准备将教学进行到底。
不出所料,上课伊始,孩子们在初读时就掀起了教学的'高潮,不但读得有滋有味,还声情并茂。那个女孩边读边做手势,到后来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词的意境里。也许是被孩子们那投入的样子给蒙住了,初读环节就草草收场。现在想来,正如老师所说,可用自己预设的“字正腔圆”的要求来指导,这样他们可能会静下心来好好读这首词。另外,指名读时那个()女孩语调偏上扬,本想指出,可想到是初读就没说,想通过自己的范读来感染他们,但从后来的诵读来看,孩子们的语调都偏上扬。可见,该及时引导。
在“读懂词意”和“读出词情”环节中,功底深厚的孩子们侃侃而谈,大量引用相关诗词来助读,尤其是对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更是情不自禁地吟诵,时不时地引用。从课堂来看,孩子们读得很投入,说得很精彩,可是不是真的融入词的意境了呢?我觉得未必,因为孩子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积累的诗词,而不是真正地潜心入境来理解这首词的意蕴,这也是自己引导不到位造成的。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而这点点滴滴的遗憾让我学会思索。如梦令教学反思容积教学反思日月明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身前背后,总能听到学生说:“我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难。课堂上,单纯依靠老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如何使学生会写作文一直是我反思的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这一直是我反思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作文教学。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支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我教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时,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
1、看:
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闻一闻、尝一尝:
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摸一摸:
大千世界,水果品种繁多,它们的外表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6
莎士比亚曾说:“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知”“乐知”才会有无穷的学习劲头,才能激发无穷的学习潜力。这样的学习才充满快乐,这样的学习能更有效率。翻开《教育心理学》,里面赫然写道: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可是,“激发学习兴趣”让我经常陷入困境。
做为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三的语文老师,很容易被同学们忽略。语文虽然在高考中,甚至工作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越久,对语文的热情就越低。到了高三,语文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了,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布置了就写,不布置从来不主动;写日记是“我的一天”,写作文是“我的老天”,临考试了才背几句古诗。同学抱这样的心理,往往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兴趣。为此,我在两年的高三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浅薄的经验。
一、学生认为语文是常用的学科,自己对语文已经非常了解,于是,我专找他们的知识漏洞详讲。
例如在复习索然无味的字词基础时,我专挑同学们平时说错却不自觉的点。如:血、削、供、穴等字的读音。我采取的方法是自己讲一句话,让同学们挑读错的音。结果,一些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误读出现了,这样的方式,让一些同学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基础知识,也让他们乐于做题,乐于翻字典,敢于质疑。对于似是而非的读音,也开始有了明确的答案。同时,在题目讲解时,我尽量不讲,让同学们自己来公布答案。
二、古文可能是同学们比较头痛的练习了。
同时,在高考中,也是一个必考题和高分题,它所占的分数有二十一分。可是,同学们平时学古文已经很头痛了,而且大家也知道高考时一定不考书上的,于是乎,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复习对高考做题无用。实际上,平时的古文只是一个典范,一百二十个实词和十八虚词可能都包括在课文中,但实际运用时又是另一回事,可大家认为现代人应该说现代话,古文过时了,怎样让同学们觉得古文有用,学好古文有用呢。我教的是文科班,我发现同学们在做政治尤其是历史的时候,经常有一大段的`历史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都以简单的古文翻译,曾经有同学拿着历史题来问我材料,为使同学有兴趣,我在课堂上特意挑了一篇历史材料来讲,将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实用词都挑出来一一解释,字的问题突破了,那么文章的内容也懂了,因为材料题往往占十几分,有时看懂一个材料便可提高分数。这样,让同学认为学好古文不仅仅是应对语文考试,在应对别的科目中同样重要,对于古文,也渐渐生出了兴趣。
三、作文是语文的重中之中。
作文体现了同学们运用语文的能力,也是在考试中占分数最多的题目,可是要让同学们对作文充满热情,那实在是太难了。一篇大作文,如果笼统的讲,同学们往往一头雾水,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决定将作文分段讲,先给段,再写篇,先审是,再给作文的结构。一这样的方式虽然有点繁琐,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不佳的同学来说很有用,一节课给一个知识点,将作文分解成几个小块,最起码,大家开关会点题,结尾有照应,中间的段落会安排了,虽不敢说时时出现佳作,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中上的同学来讲,确实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两年过去了,我也带了两届高三,对于复习课,要让同学们充满热情的来学,着实有些困难,虽然曾用过一点点的小方法,但这远远不够,还不敢说是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可是“学海无涯 ”“教学相长”,我将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徐行。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7
1、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
在上现代文新课之前,我们会布置前置作业,如“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疑问?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内容打动了你?你从中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只有认真地解读文本,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使课堂上的讨论不流于形式,避免课堂表面的热闹。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地解读文本。课堂有太多的生成,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点评学生的发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般有三种情况:
第一,明显的知识点错误;
第二,观点正确;
第三,观点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只点到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
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
第一种情况,是纠正学生明显知识性的错误。
第二种情况,不是片面地给学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说“好”“很好”等词,要说出学生发言好在哪里?好的本质。
对第三种情况,不能模棱两可,让其他学生找不到方向,雾里看花。而应该从尊重学生和知识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中肯的评价,学生会因老师的点评,在识见上有所提升,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对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做出中肯的点评,也是生本教育的一个体现。
3、开发家长资源,拓展延伸语文课堂。
我们一直强调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任何一门科学都源自于生活,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也可以还原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而开发家长资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语文课堂。学生平时与社会接触少,我们邀请家长来讲课,家长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或讲述自己奋斗经历、人生感悟等等。学生可以通过家长的讲课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同时,家长上课,也是孩子与父母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从别人的父母所讲授的内容中,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期待什么。这样可以促使孩子更爱他们的父母。教师和学生家长三者在活动中也增进了了解,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无论是语文教学方面,还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我能尽量为孩子们创造快乐的成长环境。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8
上初唐诗的部分,比之之前的现代诗歌,感觉更加有内容可讲,针对的高考能力要求也比较显著,所以备课时内容更加充实。但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现设置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时候问题太深,或者问题方式不对,容易造成学生的思考瓶颈,课堂气氛也冷场。授课是提问的艺术,如何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到达老师所期待的彼岸,这是每一个新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所谓备学生大概就是指这方面。
另外还有关乎教授内容方面的思考。我们老师很多的思维方式和视野比较多地停留在文学史,古代汉语等比较专业的层面上,所以在授课时,不免会陷入学院化的囹圄。比如在《劝学》一篇的讲授过程中,我对于文言句式,词语结构的讲解可能过于深刻,涉及到现代汉语的语法层面,但是学生的语法知识不系统,也比较混乱,初中阶段的语法学习大多停留在听听而已,用不到也懒得深刻学习的程度,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听懂,讲解文言的倒装,在学生眼里,也只是难懂的`文言知识,自己仿佛感觉到这些内容只是讲给自己听的,为了讲而讲,或许说到底还是对于学生的程度有不完全的认知,所以在授课内容选择上并不能把握好尺度。
最后,我很想说,虽然这些日子以来,自己精神上,身体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但是与学生的交流也使自己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创造的快乐。学无止境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经过课堂的种种,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或许也是幸运之所在。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9
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影响至深,要学好语文,必须进行广泛而扎实的阅读。高中学生的课外测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涉及到个性化、阅读方法等内容,它规定: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意在通过阅读鉴赏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但在现实教学中,阅读教学却存在着诸多误区,其中最关键处在于教师常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一种程序化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身对材料的理解,压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萌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了“主问题”教学设计赖以支撑的理论背景,其中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及整体教学理论为我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尤其是对话教学和现代解释学中的'文本理论,为我在探讨的切入角度方面提供了思路,进而,我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和一些优秀教案设计或课例的研究,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并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比较流行的三个模式去践行我在本论题中提出的一些策略。但在几个地方还是值得反思:
其一,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主问题”教学设计,本文并未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适宜“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大部分文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本文就采用了大量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材处理案例。这些“主问题”教学设计案例如果按王荣生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四分类标准,应该都按“定篇”进行教材处理,而不是按“样本”或“用件”或“例文”进行教材处理。换言之,真正设计、实施“问题教学”的只能是对“定篇”的教材处理,也就是说对“例文”“样本”和“用件”的教材处理是不适合“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此一说成熟与否,请诸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其二,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问题设计策略。但一切课前的预设,都是为了课堂的生成,一切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问题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本文在这个角度上并未展开讨论,但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其三,新课改赋予了广大教师对语文课程开发的广阔空间。就教学设计而言,本文主要探讨了单篇课文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如何将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运用到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主题化组元的教学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这是我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也需要进一步调整,我将继续沿着这个道路一直探索下去。我也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主问题”教学设计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放出越来越亮的光彩。
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作文方面,而当今我们的学生写作水平着实堪忧!学生作文中套话多,千篇一律的东西多,选用材料单一固定,李白、张海迪、爱迪生等是常客;写到亲情,所举事例就是父母如何连夜把发高烧的我送到医院;写到友谊,就是原来有个好友,后来闹了矛盾,彼此不相往来,等原谅了对方后,发现好友已转学了酿成莫大遗憾等等。他们的很多文章远离如今变革的时代,脱离现实鲜活的生活,思想内容肤浅僵化,立意近浅,缺乏灵气,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甚至许多学生在作文时会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无话可说。
细想来,不难发现,学生平时缺乏课外阅读是重要原因。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当然也是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作文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就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样: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如果不能很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而要想纯依靠课堂教学死抠课本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是一种奢望!一个从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他写出的文章必然视野狭窄、思路不开阔、阅读分析能力不强,死板生硬、味同嚼蜡就不值得奇怪了。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迫在眉睫!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在班上努力带领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鉴于如今应试教学的压力,想学生在课余饭后看些课外书几乎已成奢望,家长反对,其他科目教师没收,学生本身也被繁重的各科作业压得脱不开身,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尽量在课堂上开设一些阅读课,帮学生排除一切干扰,让他们自由徜徉于书的海洋!那一刻,你会感受到课堂上是无比宁静的,干涸的土地正沐浴在课外知识的细雨滋润中!
其次,鼓励学生在看的同时,多思考,多动笔。教师可以在班上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比如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也通过阅读对人生对社会多了一些思考与感悟,并能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让他们从若干篇习作中,进行仿效和借鉴。从此,他们在作文时,就不会发愁了。
2、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用这种方法阅读,对于爱读书报,却无充分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3、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读。比如阅读教材推荐的有关文章,让学生在校内外的课余时间或回家之后,去反复阅读,并按教师预先提出的思考题去思考、去解答。
4、摘读法,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教师可以要求班中的学生人人都备有摘抄本,平时注意摘抄。作文时,要求学生翻翻自己的摘抄本,从中选用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必须正视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厚积定能博发!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0
本次中考命题采用新课标标准卷模式,考查了学生的科技文、古诗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能力及语言积累运用能力,知识覆盖面宽,题型较为多样灵活,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但对高一学生来说,难易也较适中,阅读文本较平易,问题较易操作。
经分析试卷,发现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成语和病句的辨析能力较弱。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在这方面积累,平时做作业时要重视思考辨析,积累辨析经验,功到自然成。
2.文言虚词用法辨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面对难度较大问题的勇气,平时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考试时更是自信不足,草率应付,难以得分。
3.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十分严重。因为平时接触这种文本太少,阅读经验不足,感悟能力较低,对命题类型了解不够,审题粗疏,答题术语意识欠缺,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多凭借感觉解题,得分没把握。
4.语言运用题型中的连贯题好仿写题分值大,易失分,好多学生心态浮躁,缺乏反复推敲的习惯和耐心,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观察例句粗心,只看大概,对“仿点”观察不周,写出的句子不符合题干要求。一部分学生写出的句子格式正确,但缺乏格调,或者句子表达的情境相差甚远,答案不够完美,得分不完整。
5.作文堪称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本次考试作文命题材料对立意提示明显,立论切入角度较多,审题不准的问题相对较少。试卷上反
映出的普遍问题主要有:命题缺乏鲜活性和艺术性,也不能反映习作的中心观点;议论文事实论据不足,论据缺乏典型性,论证方法单调;对论据缺乏准确的分析,论点与论据间的统帅关系阐释不到位;语言表达技巧意识不强,句式单一,缺乏变化,修辞手法使用少,语言表达缺乏张力;彰显思路的意识较弱,行文随意性强,不能使用设置分论点、铺垫、照应等方式强化习作结构的技巧性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的发挥个体自主创新的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应在如下几方面改进工作。
1.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在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辨析、连贯、仿写、压缩语段方面要提早介入,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典型试题。
2.阅读教学中进一步重视情感人文价值观的渗透。有意识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文学类这类情感色彩浓厚的文本的认知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该文本的能力。
3.进一步落实新课改精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自我表现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和自信意识。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完全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
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
另外,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现在很多学生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不断研究教材,一定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把教材当载体,用教材驾驭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盲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盲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盲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盲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工作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区。
要走出这一盲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盲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盲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盲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2
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语文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制定一套实践方案,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如何在保证学生对汉语足够重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基础知识的教材和写作训练方法。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认真考察教学、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个最基本的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从而有效地推进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旧观念,它们无法摆脱旧观念、习惯势力和旧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教学和传播,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培养。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语文课程是阅读、写作、听、说、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不可能在每一堂课上都教授所有的东西。只有关注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适合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才能取得实效。
从初中到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汉语基础知识。由于初中三年级的高考,许多初中语文教学热衷于所谓的“基础知识训练”,包括很多单词、句子和文章,死记硬背似乎是“双基”知识的训练,但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言技能。结果,一些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误的单词和打字错误成堆,标点符号使用不分青红皂白,有些甚至不知道最基本的句子成分。这样,它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注重积累感情,陶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思想感情和民族通用语言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培养健康人格,形成健全人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清楚地表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技能训练,立足语文知识,讲求实效,课内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必须关注一个核心和两个基本点,即围绕“技能练习”的核心。这两个基本点是课内和课外。注意课堂练习和课外阅读。课内外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延伸到课外阅读材料,穿插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样,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我们在思想上有一些理解,但当我们开始实践时,我们会退缩,担心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模式,造成课堂混乱。这样,学生根本无法在学习中体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每节课上,我请一两名学生在舞台上发言,然后邀请一两名学生发言和评论他们的同学。此外,在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充分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积极讨论,发表有进取心的演讲。但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举一反三,以此类推,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和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主动掌握和运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ldquo;我认为一个好学生不是教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只要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就能掌握并受益于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质量的主要途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3
新学期伊始,在津南区“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思想下,我校大刀阔斧的进行了课堂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推行“三六”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以“学案”为载体的富有特色的高效课堂。
对于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起初我并非完全接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心态的变化:在迟疑中不断尝试,在尝试中发现变化,在变化中反思提高。
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起初对“学案”总有几分顾虑。学案该怎样写?复习课的学案该怎样写?在紧张的复习中学案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多疑惑存于心中。听过几堂课后,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尝试。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教学方法的斟酌到反馈练习的筛选,在设计学案、实施学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和学生都有了新的变化。
变先讲后练为先学后讲,让学生体验从确实如此到原来如此的心理转变。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多了,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的机会多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学习中提高了课堂效益。
在这一过程中我心里对学案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学案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
当然,对于语文教学我主张教学模式因文而定,因课而变,因时而改。
例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学案”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4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也。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高二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高三,尽管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投入十分积极的,毕竟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关键选择。而这届高二学生是从高一升到高二,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是个负担,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也许下学期教师得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点兴趣和成就感,也许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和热情。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
秋季高考结束了,我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语文成绩均超过了市平均成绩,可以说,这是对我一年来的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回顾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既有应该发扬的长处,也有应加以改进的不足。下面就此谈谈。
先谈长处:
一、关爱学生,平易近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也许,我是一个天生不会严厉的老师,学生见到的我总是在笑,微笑甚或大笑。曾有学生对我说:“您是我们公认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最有涵养的,从来没对我们发过脾气!”曾经暗自担心,这样学生会不会不怕我,不好好学习我这科语文呢?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跟我很亲,经常有一些我不曾教过的学生很亲热地主动和我打招呼,经常有其他班级的学生来向我请教问题,或者让我给他们批改作文。我想,他们问候我,找到我,一定和我自己学生的宣传有关,在学生眼里,我应该是一个容易接近,又能给他们以帮助的老师吧。和学生很亲近,使我的教学工作很顺利,在课堂上,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因为害怕回答错误遭到训斥而不回答问题。当有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会耐心细致地进行分析,直到他心服。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有了深度,记忆也会非常深刻。
二、狠抓双基,严格要求,让学生夯实基础。
我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但我是一个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的老师。表现在几方面:
(一)平时作业不多,但留了的必须保质完成。
我的学生都知道,如果不完成作业,我会一直追着要;如果作业质量不高,一定得重做。尤其是寒暑假作业,我不会留很多,但开学后,我要一份一份地认真检查、批阅,不合格的要重做。
(二)字音、字型、背诵等内容要一个一个过关。
对这些基础知识,我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每个学生都要亲自查到,想蒙混过关很难。而且,我以身作则,让学生背诵的内容我都会背,不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会背。常有想投机取巧的学生将我的军,让我当众背诵文章或诗词,说老师会背他就背,我从没让学生难住过。我觉得,这是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教师做不到,学生怎么回服气呢?
(三)作文尽量面批,让学生有个体独特的收获。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坚持给学生面批,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情况心中有数,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在大考后,我会给学生详细分析他们每个人得分或失分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让他们再修改,以促进作文进步。这样做,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会有收获。、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改进方法,取得进步。
在课堂上,我经常把自己学习来的或自己摸索出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强调学习要科学,不能死卖力气。比如,我让学生经常回顾学过的内容,因为回顾学过的内容是掌握好各个学科基础知识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地进行复习,即科学的周期性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掌握牢固,而不是那种似有若无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系统自主的总结是使学习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对学生学习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高三学生压力大,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后果。在课堂上,尤其是考前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到问题所在,帮助解决问题,疏通心理症结,稳定学生情绪。有的学生的问题不宜当众讲,就私下里交流。其实有时,只要教师认真倾听,让学生把要说的话说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因为重压之下,学生最需要的就是释放压力,而倾诉是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压力减轻了,学习有信心了,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再谈不足:
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现学生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太少,造成学生读不懂诗歌,更难以鉴赏。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仅高三一年是难以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从高一开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实,古代诗歌教学应该从小学抓起,因为,据专家研究发现,要想对古代诗歌有较强的感悟力,最迟七八岁时就要开始大量的诵读训练,从高一开始,应该说就已经是亡羊补牢了。
二、对今年高考作文在文体方面的限制估计不足,虽然,在平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练习,但在考前做得最多的是不限文体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得分。
以上是对高三一年来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2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7
(精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7-07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5-06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经典)05-20
高中语文课教学反思08-30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2-27
【热】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精】06-1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热门】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