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7 16:42: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1. 教学体会

  1.1 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2 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1.3 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1.4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2.以学生为主体,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2

  在长达一个月的“我的梦想课堂”教学大比武中,为了实施课堂均衡,不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落下,我专门就孩子参与学习的面进行了长期观察,并做了详细记录分析。

  现象:

  从学生的参与感官看:

  凡是让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让学生动耳听的。

  举例: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在学生自己摆放“4支笔放到3个文具盒”的教学环节时,学生参与面100%,而当全班交流汇报时,学生的参与面就下降到70%左右,30%左右的学生就不能进入认真倾听的学习状态。

  凡是让学生动口读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让学生动脑想的。

  举例: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凡是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的地方学生都能大声朗读,参与面100%,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什么意思”等问题时,学生的参与面就明显下降。

  从教师的专业情感看:

  凡是教师投入情感多的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教师情感投入低的'。

  举例:两个老师,同样上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一个老师上课激情奔放,始终以自己的情感场吸引同学们,学生的参与面始终在90%以上。而另外一个老师,上课冷漠无热情,讲述得只是干巴的知识点,学生无情趣,学生参与面只在50%左右。

  凡是教师创设情景妙的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教师不创设情景的。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平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平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4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完美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彩。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重捶敲打关键词句:当学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段时,我问学生关联词语“非……不可”怎样理解?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等叫到王立同学时,他站起来,坚定地说:“务必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看到学生自信的样貌我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到“为什么不这样做不行呢?”让学生画出描述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感,有的说“桑娜看到死去的母亲和孩子生死相依的情景感动了。”有的说“凄惨的现实容不得桑娜再去多想什么,只有把孩子抱回家去。”还有的说“这是穷人间至真的爱,至真的情……”学生在自读中,悟出这是桑娜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怜爱。此时我以肺腑之言感染学生: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做法说不出理由,讲不出道理,但是觉得收留两个孤儿是义无返顾的事。你们说这表现出桑娜怎样的品质呢?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桑娜那纯朴、善良的心地撞击着学生,触发了学生更深入的读课文,同作者、老师产生思想共鸣,到达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以读促思读中有悟: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讲的再动情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上我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改变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模式,在学生个人圈点、勾画、批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出来,如:有的学生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十分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学生在分主角朗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时,他们把桑娜对西蒙死的悲伤和对两个孤儿的怜爱之情读了出来,透过读表达出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感知了人物形象。透过读,使学生鉴赏桑娜具有的心灵美;透过读,使学生赞美桑娜具有的心灵美。使桑娜那完美的形象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一座丰碑……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5

  刚跟《山中访友》过完招,接着便是更难上的《山雨》,这是散文家赵丽红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仔细阅读了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的使用破折号和省略号,大约有六处之多。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虽然常讲,但没有整理过,而且给我的感觉是边讲边忘,学生并没有掌握。

  上这一课,我索性将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揣摩用法。用法出自《小学语文教师实用辞典》

  省略号:

  1、引文省略;

  2、列举省略;

  3、话没有说完或语意未尽;

  4、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5、表示声音的断续或延长。

  破折号:表示语意的.注释、转换、跃进、或语言的中断声音的延长。

  大多数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标点符号选择正确的义项,但这一处略有争议: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这里的破折号的用法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跃进,但未敢贸然定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觉得在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的基础上,重点处理以下三个句子就可以了:

  1、象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3、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三句话,勾勒出雨来的神奇,雨中的音韵美和色彩美,雨后清新的绿色,以及我对山雨的喜爱,大自然的赞美。且这三句话集中体现了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手法:比喻,拟人,想象。抓住重点,问题便迎刃而解。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6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风》这一课的点滴反思。既有令人满意的成功之举,也有遗憾中的进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处:

  1.激活思维,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行,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凉爽的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孩子与知识间的桥梁。因此,在学完古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红花,掀起万丈巨浪,还可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折飞机,有的做风车,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编儿歌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拿飞机的同学说:风可以让纸飞机飞上开空。拿风车的学生说:风可以吹动风车,大风车可以帮助人们发电。;画画的学生拿着画说: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可以把球送上天。风可以让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风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风儿轻轻吹,小草点点头,花儿微微笑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二、总结: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更有效地领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呢?我想如果我能通过精彩形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与风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文本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一个激发点、发散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载体,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我想:在教学《风》这首诗后,如果我能设置一个相关的课后延伸作业,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描写风的古诗,或者搜集自己知道、喜欢的描写自然景物或气象变化的古诗,并把孩子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选一个合适的时间,举办一个赛诗会或交流会,从而把学生带进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实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古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

  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7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一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已经在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 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已经在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三

  《可爱的草塘》一课编排意图:一是继续训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特点,在教学时,对重点的突破训练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关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思,从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是由呆腻——惊喜——赞叹——爱恋。这一变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草塘的爱也逐渐加深而产生的。这样引导,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表达顺序。

  在进行借景叙情方法训练时,从“我爱北大荒”这一中心出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处对景色描写的语段。通过品味、揣摩,体会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知识类化、系统化,也便于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给学生迁移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至于对景色描写的语段的训练,侧重对草塘美景的训练,忽视了草塘风光奇特的指导。通过反思,颇有感受。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草塘美景这一部分内容中得出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草塘风光奇特这部分内容上来,实现学法迁移。这一环节没有实施深感遗憾。

  最后对朗读指导训练不够,应如何指导朗读呢?通过反思,朗读草塘美景用惊喜、愉快、赞美的感情去读,整个段落语气要轻柔。朗读时,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与作者一起进入“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这一部分,应用赞美、惊喜、恋恋不舍的语气读出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特别文中描写小河的排比句朗读时,要指导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三方面把握好。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8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完美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群众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用心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资料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用心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9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人文科学,在各门学科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而写应该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课外多积累词语、句子和文段,以此打下写作的基础。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课程的增多,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而学生大部分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忽略了课外阅读。长期以来,学生对阅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平时学得不错,临上阵前再搞突击,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作积极思考,很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来充实自己,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在课前要求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成语故事及优秀文章等,并且要求其他同学在本子上作好记录,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了解更多课外知识,积累更多名言名句,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写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坚持写日记、随笔、读后感,也是提高写作的关键。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倡导创新作文,强调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但在实际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使得学生只是为了作文而写作,没有让学生养成自觉、自愿的构思作文的习惯,作文内容往往空洞无物,有的只是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很少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

  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鼓励学生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地、主动而又积极地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多写多练,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提高写作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并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些随笔或读后感之类,并叫几个同学将他们写的内容读给其他同学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同时,教师自己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多给学生读一些自己的文章,给学生多鼓励,多指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写作带给人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安慰。

  最后,口头作文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阶段、心里特点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面的、零星的、不连续的,而通过口头作文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口头作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果断性,增强自信心,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最终达到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目的。

  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方法如何不同,只要遵守新课程中的新概念,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们成才的良田沃土。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0

  最近几年,大学语文“靠边站”的现象日益严重:学校排课靠后、任课教师靠后、学生选课靠后、课堂逃课较多、考试的及格率较低,大学语文课完全陷入“边缘化困境”,地位岌岌可危。面对尴尬,许多语文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教学体制、社会环境、教材编排、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考试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批评。作为任课教师,笔者对大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发现以下问题的出现影响它走出困境。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过高,教学目标不明。作为文理科教育的通识课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很高,一直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职能,集思想教育、文学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功能于一身,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确,大学语文课在荷载传统文化、传达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上述教育发挥独到的作用。但这种笼统宽泛的课程定位,无疑会将其扭曲为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等文化范畴的注脚和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的工具。在这种课程定位影响下,任课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么感到力不能及,难以兼顾;要么就将语言文学课进行政治异化。如此,大学语文失掉了自身的个性和魅力,邯郸学步般跟在其他目标明确、特色突出的课程后面亦步亦趋,落下队来。

  2.课堂抽得过空,缺乏熏陶感受。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模式固定单一,基本上沿用“灌输式”教学,采用中学语文的教学套路来组织课堂:先介绍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然后分段理解、提炼主旨,最后是背诵名段或习题演练。在这种“高四语文”式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严格按教参要求把一篇经典美文的内涵吸干、抽空、打碎,整得没有一点味道了,让学生品尝。课堂时间全部被教师的讲解塞满,没一点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体会,对篇章或文学现象缺乏自己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教学过程显得肤浅而没有意义。对他们来说,课堂成了一个思想的空壳,不能激发任何的激情或真知灼见。繁杂的篇目、琐碎的知识、唠叨的讲解充斥课堂,下课后学生将这些全部忘光,教师的劳动、课堂的价值都被浪费掉了。

  3.指责教材过多,挖掘教材较少。一直以来,我们对大学语文教材的批评指责太多,总觉得手中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造成了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样,更新较快。不少专家呼吁由教育部出面,精选高质量的版本作为授课的通用教材,但时至今日,这样的完美教材依然在我们的期待中。冷静来看,每个版本的教材在编写前都是对原有教材的更新和提高,都是当时相对理想的教材。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只是次要篇目稍作更改,经典篇目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对教材的编排指责过多,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应该变消极为积极,客观地审视评价教材、认真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有益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4.因循守旧较多,积极创新较少。综观今日的大学语文课程,敢于革新教学和考试的高校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师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年龄普遍偏低,知识结构、学术水平都不甚理想,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学的解读还缺乏引领时代的眼光和能力,不敢擅越藩篱。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考试只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此,大家都在表达不满,但同时又都在沿用旧制。徐中玉先生主张的专题讲座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南开大学通过网络改革考试的方法,对教学设施要求又很高。面对诸多困难,许多教师知难而退,安于现状,致使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二、解决方法

  1.适度把握课程定位,准确设计教学目标。尽管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但不能据此将其理解为“全能课”,而让其越俎代庖,去承担别的学科的教学任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把握了其人文教育的定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就要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期望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有能力俯瞰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学本身,从欣赏和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将教材作为一扇窗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从而吸收经典中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传递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凸显学生学习感受,重视课堂交流互动。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法。课堂必须凸显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过程,突出作品本身对他们的吸引和熏陶。如果是议论文,让学生先去感受它讲得到底有没有道理,能不能被它的道理所折服。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急着下结论,甚至搬出许多前人言论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对于散文或诗歌,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把作品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和品鉴能力。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评价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课堂或社团活动安排师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在感受中熏陶感染领悟,并将其表达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蕴涵的意境与美感,让学生直接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与人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

  3.赏识眼光看待教材,充分挖掘有益因素。赏识眼光看待教材,既能找出它的不足,也能发现它的优点,并能积极地发挥它的长处,有效弥补它的不足。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善于研究教材,看到教材编排中的一个规律:基本都是沿用“专题+文选”的模式,每章都有某个专题的名家与名篇,都是对每个时代文学与文化的要点内容的梳理和讨论。抓住这条规律,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构架一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貌,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设计不同的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完成这些课题。比如,笔者在讲授先秦文学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题: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研究、如何评价“纵横家”。这样学生就不受教材的局限,积极去开阔视野,广泛涉猎教材以外的作品,了解每个时代特殊的文化现象,充分地进行比较、思考、评价,课题完成得很好。总之,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均应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通过理解文学文化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甚至历史。

  4.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考核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只要肯实践创新,在教学上多动脑筋,就能给教学带来生机。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校内外资源优势,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散文意境优美,是情与景、意与境、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文特定的环境,为学生对诗文的体验和感悟提供一种导向,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联想和想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改写名篇,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另外,运用读书汇报、大专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带着思考和想法去读书写心得,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总之,随着教育部对各高校教学工作的督促,学校教学的逐步规范化和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未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对大学语文如何走出“边缘化困境”应该多思考、多行动。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探寻摸索,大学语文一定会早一天走出困境,迎来光明。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1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在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好,不宜讲给小孩听。朋友笑问为什么,我解释道: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其一,农夫的做法有些不妥,但保护动物的观念却应该提倡,我们至多告诉孩子在遇见冻僵的蛇时,采取适当的保护办法。其二,从寓言所喻指的角度而言,《农夫和蛇》的背景显然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了。我倒不是说现代世界已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一国和气,善良的人们不再需要提防坏人的暗算,而是说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更需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其三,我们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讲《农夫和蛇》之类的故事,肯定会在他们心里造成浓重的阴影,觉得世人皆不可随便信任,到处都是陷阱和阴谋,连好心好意帮助人也会招致莫名的灾祸。要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会高墙四立,压抑的气氛和自私的品格会主宰着每一个人的心胸,最终受害的也是每一个人,这样的教训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蛇不会主动伤害人类,蛇对人的侵害肯定是它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危险状态,这己是生物学上的常识:这种常识(同样适用于老虎、狼、豹等所谓的危险动物:何况与人类多年来时它们的伤害相比,它们对人的危害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现在出版的太量少儿读物和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中,依然习惯于把它们作为反面角色来表现,最后的结果也总是遭到了灭亡的下场。譬如流传甚广的少儿动画片《金刚葫芦娃》,就东施效颦般模仿《西游记》,将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人形怪物葫芦娃作为正义和力量的化身,而大自然真正的主人如蛇、蝎子、蛤蟆、乌龟等竟成了可恶可恨的`妖精。动画片《西游记》,虽较先前的同类节目有所进步,但对某些动物的憎恶情结依然存在。这当然不只是环保教育层面上的问题。谁乐意在自己作品中把某一类动物作为反面角色,是他自己的自白,动物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同他打名誉官司。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欠缺爱的教育。这一点,我们甚至还不如古人做得好。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都知道,吴承恩笔下妖魔鬼怪化了的各类动物,并不尽然丑恶恐怖,倒多是些可爱可笑的角色,有时还极富人情味。所以整部小说充满游戏色彩,饶有趣味,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会对人性固有的弱点会心一笑,并持宽容的态度。而今人依此改编的各类影视剧,却处处充斥着逼仄陈腐的说教气,把神奇壮丽的大自然描绘得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斩妖斗魔,踏平坎坷,成了创作者津津乐道的主题。妙趣横生的故事,对人性充满着善意理解的故事,就这样被篡改了,并不断地播放给不明真相的孩子们看。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邪恶仍然会长期存在,教会孩子扰争邪恶也是我们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种正义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并无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唐僧一再放过自骨精固然糊涂,但并不值得嘲笑,万一那村姑老妇真是好人呢?他宁可让自己冒生命的危险而三次放走白骨精,这里面就没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吗?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英雄好汉吗?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我们更不可嘲笑那位把蛇抱进怀里的农夫。苏醒后的蛇对人的危害农夫不可能不知道,他一定是个把爱看作高于生命的人。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2

  人们总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学生,要想雕琢出洁净、高尚的灵魂,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人性的关怀,作为教师,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在近段的教学工作中,我感慨颇多,兹述于此,敬献给各位同仁,聊以共享。

  一、教学中,置换角色,强化自信

  我在教学中无意间提到魏书生先生的教育理念,说魏老师让学生自己上课,自己命题,没想到283班的同学反映很热烈,纷纷表示欢迎,愿意尝试。我意识到这是强化学生自信心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欣然同意。

  同学们推荐语文课代表肖文烨做小老师上课。11月14日早自习,我把课件给肖文烨看了,告诉他重点难点,教他进行电脑操作,具体细节都留给他自己设想。第一节课,肖文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上了20分钟。

  在肖文烨上课期间,我和同学们都称之为“肖老师”,而且一有疑问马上就提出来,课堂气氛似乎比往日还要热烈些,我很欣慰,同学们懂得尊重他人的尝试,学习上又积极主动。

  肖文烨作为学生来上课,当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他上课始终面带微笑,当他发现易丹波坐姿不正,想找后面同学讲小话时,他则义正词严的批评他:“易丹波同学,你在干什么?!”我很欣慰,肖文烨的微笑和魄力实在难能可贵,他所具备的这两种素养,一定可以促成他将来的成功。

  肖文烨上完课以后,我对他勇于尝试,挑战自我的精神给予了极大的赞许。我当场奖励他四颗怡口莲糖果,肖文烨当场剥了一颗糖果吃,我看到了一向内向的他露出了自信、甜蜜的笑容。同学们也高度赞扬了他的勇气,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还有好多人跃跃欲试,希望这样的活动每个月搞一次,给更多同学以机会。

  当天晚上,肖丹霞同学要求下个月也给她一个机会,让她来上一节课。我对她这种见贤思齐的精神表示嘉许,欣然应允。

  我又趁热打铁,在11月15日要求同学们再次置换角色,做一做命题人,男女生各出一套期中考试试题。同学们共同推举了肖文烨和肖丹霞作为男女生代表,两天后,他们俩人就拿出了自己的试题。别说,还真有许多和我出的题不谋而合。我推荐给同学们,在后面写了一句:“吉光片羽,敬请传阅!”

  因为我鼓励同学们说:“不仅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可以自己命题试一试。”后来邓新桂同学又出了一些生物试题。

  语文期中考试时,肖文烨得了90分,肖丹霞得了86分,虽然不是特别高的成绩,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坚定的自信,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他们沮丧。

  教学体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但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置换角色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收效很好。我会继续做下去的。

  二、生活上,发现需求,传递温暖

  11月中旬,天气一直很冷。我自己都穿得很厚了。

  11月16日,我在278班上课,发现有些同学感冒了,穿却穿得很单薄。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是月假时根本就没有带棉衣来。其实我已经几次跟学生们说,没有衣服穿的同学可以到我那里拿衣服去穿,可是一直没有人来。这一天可能是实在熬不住了,李嘉和彭洲说要向我借衣服。呵呵,我没想到是两位男生。

  我把他们领回了家,给彭洲找了一件温绮的里面有绒的夹克,给李嘉找了一件黑色的毛线衣。他们是很娇小的男生,我现在又长胖了,实在只能从旧衣服里找到这么两件凑合一下。我们又一起烤烤火,一起谈谈心,他们觉得很温暖,也很感激。

  第二天我看到他们俩穿着我的衣服坐在教室里,我也觉得很温暖。我想,曾经穿过一个女老师的衣服,将作为一种特别的`记忆而长久的存留在他们的生命中。

  11月22日期中考试之后,邓久思到我家里来找我谈心。他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充电热水包,说:“老师你也有这个啊!”我说:“是啊,是给我儿子用的,他太小了,睡不热。”他又问:“那怎么没看到你儿子?”我回答说:“昨天和他爸爸回家了。”他迟疑了一下,然后说:“老师,那就把这个借给我用一用吧。”我欣然应允了。

  因为我觉得邓久思是一个很感恩,很懂事的孩子。他的数理化很好,但是语文和英语都不怎么样。我曾经批评他的字迹潦草,他虚心接受,现在他的字至少工整了。11月20日晚我批阅期中考试的作文时,发现他在作文中写到,他很感激语文老师肖老师对他的关怀,因为肖老师指出他的书写问题,单独教他写作文,考前把基础训练借给他复习。我这才知道文章是他的,我这才知道那么一些细小的事情,竟然给他带来了许多温暖。考试之后,他又及时把基础训练还给了我。我觉得他真的很懂事,他值得我更多的关怀。

  充电之后,邓久思拿着热乎乎的热水包走了,我觉得很温暖。

  我的体验:从生活上关心学生,也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作为科任老师,相对班主任来说,对学生可能没有那么了解,那就更加要细心,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一件衣服,一个热水包,甚至一句话,就可以温暖一个灵魂,洁净一个灵魂,何乐而不为?况且,在向他人传递温暖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何乐而不为?

  三、情感上,热心沟通,创造和谐

  在上完《小狗包弟》时,我曾布置了一篇周记:

  由人及己请问你曾经对动物或他人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吗?今天,让我们向巴金先生学习,真诚地、勇敢地来说一说,写一写。

  在批阅周记时,我发现肖文烨写了一篇《友人邓卢》,文章大意是说,邓卢是他初中时的好友,曾经陪他度过很多美好的课余时光,曾经给过他很多生活上的帮助。但是后来他们疏远了。如今他很内疚,听说邓卢学习不是特别努力,他没能帮助他,虽然两个班教学楼相对,他却没有勇气向邓卢去表达自己的心声。

  鉴于肖文烨同学的内向,11月18日,我从278班上完课后,来到280班走廊上,找到了邓卢,把《友人邓卢》给他看了。邓卢看完以后倒是没有说什么,只是说“谢谢老师”。我鼓励他也可以主动找肖文烨聊聊。在场的其他同学觉得很感动,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这么有爱心,这么细心。我笑一笑,我觉得很平常。

  让我很有成就感的是:邓卢在期中考试的作文里写到了这件事。20日晚批阅作文时发现这样一段:“前几天我读到一位老友写给我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对我很愧疚,其实我没做什么,那都是小事,应该愧疚的是我,我没有他那么努力,我很是佩服他做事的毅力,他的勤奋……”我便知道是邓卢写的。我很激动。

  不管肖文烨和邓卢还能不能成为以前那样的好朋友,我认为,至少他们关于《友人邓卢》的记忆是美好的。

  教学体验:关怀学生的情感,作文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学生们在情感交流与沟通方面可能还有种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热心一点,多做点什么。我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带来这么多反响。帮助同学们进行沟通,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我还会继续努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多多的给学生以人性的关怀,来温暖他们,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来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如此,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要达到那种境界,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3

  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一次笔者在教学《穷人》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述”穷”的资料。观点出乎意料的单一,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论争。经思考我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看书直接获得结果,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等思维过程难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坏,学生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

  其实,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之后我在别的班级上这一课时,我提了同样的问题,要求是让学生1分钟后回答。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说:”老师,他们生活上很穷,但我觉得他们又并不贫穷……”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他们并不贫穷,我觉得他们是富翁。””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是穷人,但他们敢于应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也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务必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潜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4

  摘要:在职业院校担任语文教师已经有四年了,四年来在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同事们的鼓励与肯定下,让我在教学方面有所进步,从一个战战兢兢初出校门不自信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几次“优质课”的竞赛,让我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为了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使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因此我根据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来对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思考

  20xx年至今,担任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了,在这四年当中,组里的老教师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高给予了帮助与鼓励,我更充分地认识到所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它不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生涯的终点,而是我向更高领域进军的起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积极向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现将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做好情感投资,得到学生的认可: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必定为学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师的学生也会顺应教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是太高,孩子们是因为无知而显得世故,因为幼稚而常常出现空虚无聊的言行举止,因为常常被称为“差生”而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缺乏自信。所以上第一节课时,就要做好情感投资,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鼓励学生,要让这些孩子知道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让他们认为语文课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课,学生们只有认可你,语文课才会好上。

  二、教学要有激情:

  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说,教学激情绝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绝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每次,遇到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时,要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将放射出来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这样,才会觉得上课本身即为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自然也会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有激情并不等于音量大、音调高。在这方面,我也曾经忽略过。一次,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给我提了个意见,说:“老师你讲课的声音太响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还没引起重视,只是以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听得清为由敷衍了过去。后来我发现,整堂课都用这么高的音量和音调讲课,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疲劳。这时,我恍然大悟,以后上课虽然音量未改,但却尽量调低音调,使自己的声音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重点难点要突出:

  刚当老师时,讲课常常是把所有的知识点讲遍,面面俱到,没有重难点,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手足无措……在第一次讲公开课时同样也犯这个错误,怕四十五分钟讲不满,把内容准备得很多,所以讲课时就只能不停地说,语速较快,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就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少;经过老教师的指导明白了讲课不必面面具到,但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要有代表性,这样课堂上就可以慢慢地讲透你所准备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会充裕了。

  四、让课堂活起来: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如文言文略显枯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浓,在上课的时候就想办法怎样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才能活。

  五、把精彩留给学生: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把精彩留给学生意味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的说、勇敢的问、积极的想、大胆的做。我们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至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课堂兴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如学习《项链》,让他们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让他们设想一下项链没丢会怎样;读《故都的秋》让他们说说景物特征,说说作品意境,说说作者情感……

  六、要懂得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而自己上课时,往往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听我们组长林红卫老师的课时,林老师讲的是《琵琶行》,她在讲此课前复习了一下诗歌的发展史,在复习到现代诗时,提到了上册语文书中的课文《炉中煤》,这首诗选自诗集《女神》,而此诗集是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分水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诗集。林老师在教学中,尽量发挥了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听完林老师的课,我明白了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气勃勃的。

  七、寓教于美,展现人文: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美、发现美、颂扬美、创造美,让整个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总之,我们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断探索职业学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让和谐的音符奏响语文课堂,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齐欣著《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九州出版社,20xx年。

  2、王荣生、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xx年第3期。

  3、叶存兴、徐书生著《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江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

  4、黄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年13期。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5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易于疲劳,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情绪,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有意注意的发展。所以,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后,都让学生来回答,然后进行演练。

  如:观察第一幅图后,我和学生模仿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相互问候使他们知道见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又如:观察第三、四幅图时,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模仿图中的人物练一练,我巡视逐个检查,发现不正确的及时纠正。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读书、写字和执笔的方法做给同桌看一看,使他们享受一下自己成功的喜悦。

  总之,由于孩子刚刚入学,他们还没有脱离在幼儿园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上课坐不住,坚持时间短。所以,不管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的方法,他们坚持是暂时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指导,逐渐形成。但是起步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入学教育这节课我非常重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1-09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05-2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0-31

(精华)语文教育教学反思05-2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05-25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6篇03-09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4篇02-17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2篇02-17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3篇02-17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5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