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4 07:01: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珍珠泉》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美情深,情景交融。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美丽又趣,表达了作者吴然对家乡热爱的感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本文在写法上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因此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中,富于感染力。这一课在描写上有如下特色:

  1、静态着笔。作者写珍珠泉由静态着笔,描写珍珠泉的外观:“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你看,“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开放着的花朵”,是珍珠泉“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三个“那样”,说明了泉水的又绿又深,清可见底“这一眼清泉,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本身都渗透着如养着深闺的女儿般的“绿”“深”“清”“幽”的美感,让人赏之不忍离去,流连忘返。

  2、活用动词。作者在描写珍珠的静态后,笔锋一转,由静而动,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这里的“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的运用把珍珠泉活泼、调皮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摹,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

  3、语言活泼。文章中有惟妙惟肖的描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有精巧的摹色:“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有形象的比喻:“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还有充满激情的重复:“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之情。仅这一段中就有如此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我执教了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破除迷信”中的《活见鬼》一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我先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发现阅读中的困难,再借助有关的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并能流利朗读课文,并尝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代语言的优美以及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接触过文言文,并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自学、合作的基础上能解决朗读中遇到的困难,为了结合“学案导学”,我先通过CAI课件出示理解古文意思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原有译文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进一步理解全文,领悟短文的中心,受到反对迷信和热爱科学的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自学加合作的探究模式,已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对而言,因课后有译文,朗读变成了教学的重点。在朗读的教学中,我重点在针对学生古文不会断句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练习。古文断句对学生理解短文意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通过教师采用不同形式的范读让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的断句形式。现在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因时间的关系,该环节并没有让学生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全班参与的预定目标,只有少数同学参与进来能正确断句。如能让学生结合课后的译文反过来自主断句划分节奏,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再适时引导,也许效果会更好。本堂课,我个人觉得学案导学的主体思想体现还不够明显,导学方式只采用问答及课件展示,形式太过于单一。如果能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诸如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也许,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在教学《“钢琴之王”的微笑》中,我抓住李斯特的三次微笑,让学生分析课文,体会他的伟大人格,并从中受到教育。这样教学,我感觉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学生在分析课文时,不能很好的联系上下文,这也许是我引导得不到位的缘故。

  还有一点就是在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课文结尾的.这段话是这样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只有点滴的帮助,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来说,也如黄金般珍贵。这种帮助,足以使人铭记终生。”这段话是那位受到李斯特帮助的姑娘说的,也是作者想要说的,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段话,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谁帮助了你,让你至今难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感觉很为难,有的说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说得很简单,还有的说忘了。对于同学的回答,我感到现在的孩子真是很可怜,他们的可怜不在于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匮乏。无奈,我只好教育他们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然而,我知道,这种教育的力量又有多大呢?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上课三周下来,觉得不听课的大有人在,“埋头苦干”的、动摇西晃的、吵吵闹闹的,学生不按老师的路子来,很多人根本没把老师放在眼里,也不知道有学习这回事,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现象,我认为、常规训练时没有在孩子的心中树立威信,第一周没有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所以以后加强常规训练,小事简单的事能马上训练好的就得立即弄好,比如:拿书、拿笔、拿本子等事情必须做到快又静,课前准备必须把书放在左上角,笔放在笔槽里,上课后立即进教室做好静习等等,如果在课前和平常的训练中不抓严落实在课堂的.纪律是可想而知的,这点我深刻体会到了。其次,对孩子的要求不够具体明确,比如:坐好的孩子才是最认真的孩子,一个好字在孩子的脑中是没有概念的,我必须说只有背打直,双手端正放桌上,双脚并拢,眼睛看着黑板的孩子才是老师喜欢的孩子。翻语文书本的时候说明多少页,必须指着书上按怎样的方式读,比如:书上12页,请自己指着书,每个音节拼读两遍,老师还要做好示范,每个细节必须老师强调指导,只有不断在孩子的头脑中强化这些要求概念才能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老师才能在课堂才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任务上而不是像我这样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适应加应变课堂的学习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希望每天有进步,在不断思考中成长自己成长孩子。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故乡的河》是本期新编入的一篇课文,在第二单元“母亲河”这一主题单元的拓展阅读中,文章以平实的叙述表达真挚的情感,是一篇贴近生活、反映天真、充满好奇幻想的童心世界的佳作。

  浉河是作者故乡的一条小河,这条小河记录了童年生活,写浉河,就是怀念故乡,怀念童年。教学这篇课文,我没有按照以往的处理方式略讲拓展阅读课文,而是把它当作一篇主题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读。教学中,着重抓了两个点:

  1.作者回忆有关浉河的`童年往事,分别讲了几件事?

  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我想让学生明确具体的事以及作者的选材。概述性回答问题,是六年级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经历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学生开始的回答是不全面和完整的,在老师多次提示下,明确概述完整的方法。其次,为什么单单回忆这两件事呢?引导学生讨论选材的问题,一是真实有趣、印象深刻;二是最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和富于想象的特点。与作文联系起来,就是选材的小、新、趣。

  2.作者写故乡的河,为什么写小山和泉水?

  作者是否偏题了呢?显然不是。第一、这座小山在河对岸。第二、从上文看,作者是从河入笔表现童年往事。从下文看,山上寺庙的泉水始终牵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第二自然段的延续。

  就这两个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将问题弄懂。

  课堂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一课一得,十课十得,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下去,就一定能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家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得事,赞扬了勃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故事是一场紧张激烈但又没有硝烟的战斗。在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蜡烛”展开教学,紧扣情感这个线索,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勃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的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味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比较敏感而灵敏。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成为一种自发的驱动。教学片断:蜡烛在文中出现几次?这是半截怎么样的蜡烛?

  生:我认为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勃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

  师:我们常说灯下黑,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勃诺德夫人和敌人作斗争非常聪明、机智。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在这样的危急的时刻,勃诺德先想到的是情报站,然后才想到自己的一家三口,我认为她很伟大、无私。

  生2:从“自动熄灭“中,我感到只要蜡烛一熄灭,熄灭的不是蜡烛而是情报站的毁坏,他们一家三口的毁灭。

  生3:我感觉此时气氛十分紧张,我能听到勃诺德夫人一家的心跳的声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读完以后,你感觉现在被这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的蜡烛是什么呢?

  生:这点燃的半截蜡烛在我眼里似乎就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师:面对这样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面对随时都可能夺取他们三口之家的定时炸弹,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生1:吹灭。

  生2:拿走。

  小结:是啊,我仿佛听到了定时炸弹上“擦擦”的秒钟倒计时的紧张和恐惧。这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蜡烛被一阵风吹灭或者被谁拿走啊。

  【教学回顾】

  这篇文章像一幕幕剧本,在人物的相继出场中,剧情被掀向高潮,而此处的两问,恰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7

  最近一段时间学校没有暖气,除了上课,我也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备课。听了几节书法课,感觉孩子们的能量很大。一节课上不仅要学会几个笔划的写法,而且还要写二十几个字。在我看来这些内容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太多了,但课后我看看了孩子们的作业,还都完成地很好。

  再一次听书法课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书法老师的讲解没有提高八度,与平时说话的声音无异,孩子们反到听得很认真;没有太多地组织教学,只是的布置任务后,简单的班内巡视,孩子们都认真地在写;…… 与自己的'课堂比较一下,为了怕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用很高的声音来吸引他们,并且总是要说三、四次。这样久了,事得其反,孩子们反到是不注意听了,第一次听不清楚老师还会说第二次,还会有第三次……就算是在那儿玩一会儿,老师的高音教学顺便听一下就行了。

  很多时候,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们的想法,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限制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且对孩子们也是无异的啊!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8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思维带来了教学领域的巨大变革,学生由此得以从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变得乐学而善学,学习变得高效而优质。但我们要清醒的看到,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操作环节对新学法的指导存在着“形似”而“神离”的现象。

  (一)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相互评判、相互诘问和补充完善的过程,更应当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评价和补充,还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使不同智能、不同认知结构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在思维交锋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9

  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当然也有入门的学生,他们却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下,有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的时间吗?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一、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课堂上,我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我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这样,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二、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该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如,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

  《语文标准》明确提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如果学生连说真话的勇气就没有,我们很难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只有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才能谈创新。因为只有学生把写作当作是 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渲泻,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 假大空 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 假大空 思想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如果这种风气不能及时止住,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六十年代的浮夸风已给人们的记忆留下了伤痛,我们不希望那样的悲剧重演。

  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创新,就更别说能为社会有所作为了。当然导致学生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有忽视学生讲真话的现象,本来学生讲的是实话,由于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强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甚至把学

  生当作异端看待,予以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学生哪还敢讲真话。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篇作文,由于学校采取分层次教学,各班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于是一个同学针这种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学校这是在歧视差生,为此表达了对学校的不满,整个作文可谓情辞恳切,笔锋犀利,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说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学生的作文来说更富有创造性,因为这种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和勇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然而遗憾的是这篇作文却未能评为优秀作文。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性的一种扼杀。同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绝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导。

  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0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有阳光伴随,但是阳光的颜色摸不到,阳光的味道闻不着,我们也捉不住阳光。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阳光很抽象,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着重在于帮助孩子理解课文。“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很难。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阳光和金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了阳光和金子的相同点,我引导孩子找到了两者的不同点,孩子很容易的就明白了这句话。本文的另一个很难理解的句子是“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地锦缎了。”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锦缎,所以也就不理解这句话。我将闪着阳光的河面和锦缎的图片放在一起,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什么是锦缎,为什么闪着阳光的河面像是长长的锦缎。通过这篇课文孩子们明白了我们世界上的美好景象都是因为有了阳光。

  本节课是孩子们入学以来接触的`字数最多的课文,所以朗读又是一个难点,背诵就更困难了。我凭借色彩鲜明的多媒体课件,充满童趣的语言,拉进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课上,我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朗读的效果,而是引领学生看画面,谈体会,充分地进行了语言实践与体验,使学生从心底里迸发出对阳光的喜爱和佩服的情感,再让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将情感自然而然的释放于朗读之中。在学生那有意读得突出一些的“因为有了阳光”、“更”这些词中;在学生那不经意间的摆头与微笑中;在学生那双忽闪忽闪的眼睛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真正领悟到了课文的感情。这时,他们的朗读,并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自己对阳光的赞美、对阳光的感谢、对阳光的佩服的一种情感的宣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

  《快乐的节日》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二年级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

  《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传唱了近五十年,从建立新中国的喜悦,唱到社会主义新生活,唱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因为它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和气息,又切合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常唱常新。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做得比较好的: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快乐鸟”考同学生字词;表演读,背诵;让学生随着《快乐的节日》歌曲唱歌、做动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等情景的创设,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学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会知识了,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会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自学自己喜欢的小节时,我出示了“学习小建议”,第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第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在学文时,穿插了说话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学生说了很多的好句子:我听见河水哗啦啦地流着。小树向我们招手。小草向我们点头。星星在眨眼睛。太阳向我们微笑。……在快乐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想象空间,从知识、能力方面进行学习。我还设计了全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也倾听到别人的想法。

  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想怎样去读?你心情怎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摸索、体验。当学生说的不是老师认为的标准答案时,没有批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课上就出现了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双双求知的慧眼,一个个创新的答案……

  当然,这节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阅读、感受、体验、学习课文时,还需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了快乐,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品词赏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升华感情!在学文时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幼儿园到现小学二年级的一些快乐生活体验,这样能更好地渲染快乐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

  这学期我上校内教研课,拿起课本看了看,一下子被《爱之链》这篇课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这一课吧。

  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

  下课了,与费洁老师的探讨中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我认认真真地回忆,认认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一、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情景①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创造性了。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

  情景②中,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教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反思本节课,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关注课文的细节描写,关注文本中情节的独特构思,学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语言,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这样的课,“语文味儿”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种倾向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枉过正。这样的语文训练与这样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两大“帮派”,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训练似乎也少了一些东西,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一味地让他们去表达,学生没能从文本语言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达。一句话,吸收内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运用文本?如何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得更实一些?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更加自然、和谐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深思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3

  本课教学在细读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赶回”一词,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关心之情。结合前一课的《奶奶的白发》中学生的体会:“父母无论多忙,身在何处,只要接到自己在学校不舒服的电话,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来学校。”与自己的亲身感受相结合,体会陈毅元帅的焦急、孝敬之情。

  针对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是这么想:低年段的阅读教学,重在通过理解生字词来理解课文的内容。第一自然段中,“陈毅”、“元帅”、“母亲”、“故乡”都是生字词,其中,“元帅”、“故乡”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此可结合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元帅”是国家军队的'高级将领,说明陈毅的地位很高,平时工作非常忙碌。“故乡”就是自己的家乡,陈毅元帅平时日理万机,工作很忙,但一听说母亲生病了,就连忙赶回故乡探望,说明陈毅的焦虑与孝敬之心,水到渠成,也帮助学生理解了生字词,事半功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4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静夜思》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十二月歌》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石榴笑了》语言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浪花》描述了海边活泼的浪花,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语文百花园六共安排了六项内容。分别是读词语、我爱识字、找反义词、读背古诗、看图说话写句子以及口语交际。这些学习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单元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回顾本单元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我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以读为本,以“品”为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学《石榴笑了》这一课时,我紧扣“笑”字,带着学生逐层深入,将每一段的笑都很清晰地展现出来了。第一自然段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对于这个“笑”字,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初步感知,然后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同桌互相笑一笑,把笑字的表面意思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语锋一转:妈妈说的石榴一笑中的笑,和我们小朋友的笑一样吗?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都知道不一样,妈妈说的笑是指石榴成熟的意思,通过读、想、比,石榴一笑的笑就在学生头脑中清晰了,为后文的笑做好了坚实的铺垫。课文第三自然段“石榴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笑了。”我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石榴笑了?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紧扣“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这些关键词语来读、悟、品,感受石榴’笑”的具体过程。当学生对石榴一笑中的'笑有了深刻地感悟之后,再次联系王力力的笑,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示不同的意思,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

  不足之处在于:

  一、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二、不同的学生要注意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

  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之处: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将蟋蟀拟人化,以人的标准来衡量其行为,帮助学生体会蟋蟀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3、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品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

  不足及改进: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3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07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反思04-01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6-12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4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5-15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8-26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7-10